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自2000年以来,我国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院校虽然已有百余所,但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法律诊所课程普遍存在开课率低、活动开展较少等问题。结合地方院校办学条件、经费条件及师资力量的特征,建议地方院校设立案件模拟诊所和综合性真实案件诊所两种类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篇1:

高校法律公选课开设情况调查及改进策略分析

【摘 要】本文对高校法律公选课开设情况进行调查,针对目前高校法律公选课中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单一,以及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能满足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要求等问题,提出明确法律公选课的价值地位、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扩充师资力量、丰富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建立健全法律公选课的保障制度等对策,为广西高校法律公选课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 法律公选课 改进策略 课程设置 法治素养 调查 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人民大众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他们即将进入社会生产各领域,其法治素养将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设置高校法律公选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基于此,本项目通过对广西6所高校(5所为本科院校,1所为成人高校)展开调研、查阅相关文献等了解广西高校法律公选课开设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广西高校法律公选课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时,主要涉及学校开设法律公选课对学生的影响及学生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共收回学生问卷62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为602份,有效率为95.7%;对教师采用访谈的方式,主要关注学校法律公选课师资情况、开设效果、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现将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法律公选课开设情况

(一)法律公选课开设少且涉及面窄

在进行调研的6所高校中,只有2所开设了法律公选课,足见广西高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从开设的课程看,基本集中在民法、刑法、婚姻家庭法、劳动合同法这几门,还有为数不多的行政程序法、宪法学、知识产权保护法,开设种类比较少,涉及面比较窄,难以满足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需求。且教师反映学校开设法律公选课,无论是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开设课程种类、课时规定等并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而是根据现有的法学师资力量开设,有什么专业的法学教师就开设什么样的法律公选课,教务部门只负责排课,所以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专业背景,随意性比较大。

在没有开设法律公选课的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学校接触的法律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但是,这门课的法律教育效果往往不佳。一是这门课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三者相结合,而法律教育部分只占很小比例。二是这门课的性质决定了法律教育属于法律观念和思想价值的教育,但是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法治社会,更需要将思想观念变成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这门课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三是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使得法律知识部分的讲解难免存在只讲概念、法条的现象,难以真正达到法治教育的效果。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法律公选课师资力量是影响高校法治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但调查发现,在开设了法律公选课的高校,只有5-6位法学教师能开设法律公选课,且基本上为兼职(法学专业课和法律公选课同时上),专职上法律公选课的教师很少。不少学生反映“学校法律公选课的师资不够,导致法律公选课的开设不稳定,没有明确的公选课清单,直到要选课的时候才知道开设了哪些公选课”。这2所开设法律公选课的高校其在校生均超过1万人,但是法律公选课教师配备却极少,所以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由此看来,学校开设法律公选课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强烈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些高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普遍问题。

(三)课时有待增加

课时是课程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理想效果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只有课时得到保证,教学计划、目标才能实现。在对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认为法律公选课每周开设1-2节的人数占46%,认为每周3-4节比较合适的占40%,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每周开设5-6节,甚至每周7-8节。因此,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也给了高校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开设法律公选课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认为法律公选课的课时不能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每周开设2-3节是比较合适的。学生的出发点不无道理,但是法律公选课设置目的与专业学习有根本的区别,专业学习主要面向未来就业,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专业思维,但是法律公选课不面向具体的职业和专业,其重点在于培养人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最终指向人的发展。这反映了学校开设法律公选课时缺少对法律公选课设置原因与目的进行宣传,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公选课的价值和意义,以致让学生感到开设法律公选课会加重学习负担,产生压力。

(四)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教学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的质量,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否则就可能会使教学受阻,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调研发现师生均反映现有的教材太过于专业和烦冗,不适合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无法体现公选课的特征和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自身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阅读起来比较吃力。对教师而言,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接受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从众多内容中挑选合适的内容进行整合,然后才能开展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目前国内又缺少专门的法律公选课教材,因此编写适合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公选课教材显得非常迫切。

此外,从调研结果及相关资料看,学校还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的现象,这说明高校法律公选课的设置还不够全面、完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五)教學方法需要丰富

在法律公选课授课方式的调研中,43%的学生选择“用案例来介绍、讲授,类似于《今日说法》”,这说明学生比较认可案例教学的方式,学生认为这种方式能把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他们学会分析、学会互动、学会思考,既有趣又实用。案例教学法是法律公选课中运用得较多且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促使学生明白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虽然案例教学比较受学生欢迎,但是从调查结果看,除了案例教学法外,学生还希望教师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掌握法律知识。有26%的学生希望通过“尽可能介绍实用的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授课,25%的学生则希望“介绍纠纷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六)考核方式及内容形式单一

期末考试依然是高校法律公选课主要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案例的分析等传统题型。教师为了不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将考核方式设置为开卷考试,这种方式使学生没有了备考的压力,且通过率高,容易拿学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公选课的兴趣。考核方式及内容应以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为导向,考核的结果应体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种方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既想通过考试拿学分又不愿意有压力的需求,但是总体上显得单一,它不能完全体现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实际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与法律公选课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二、高校法律公选课改进策略

(一)明确法律公选课的价值取向及地位

作为一种公共课,法律公选课就必然与专业课有本质的区别,它的特点在于通识性,应以通识教育为价值取向。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而言的,通过知识结构的调整使所有学生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如人格培养、人性发展、增强社会责任等,所以通识教育并不是专业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而是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存在于各个专业。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理论、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等素养应该成为各个高校每个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设置法律公选课的价值正在于此,它要面对的不是专业问题,而是方向问题,即引导学生走向法治素养之路,走向理性人格之路,启迪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懂得解决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法律公选课的意义和地位,把学生法治素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把法律公选课提高到与“两课”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明确法律公选课的内容体系特征

从调研结果看,目前法律公选课课程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适合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材。结合学生诉求及教师意见、建议,同时参阅其他资料,本文认为法律公选课的内容体系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内容精简。内容体系精致简单、不烦琐,没有长篇大论;突出重点、难点,有针对性,详略得当,可要可不要的一律不要。二是语言表达通俗易懂。语言表达是吸引学生阅读、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故其表现形式很关键。法律公选课应尽量避免出现专业性的术语,在介绍概念或解释法条、分析案例时尽可能使用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征与习惯的通用语,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增强可读性。三是内容突出实用。法律公选课是提高学生法治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不是研究法律的途径,所以法律公选课的教材应去学术化,体现实用性,即让学生感到通过阅读教材能学到东西。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面向现实生活、指向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到教材与生活息息相关。四是教材灵活丰富。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理论阐述式的教材是枯燥的,他们希望法律公选课教材的内容是简单易懂的,形式是丰富灵活的。比如有法律知识,有案例分析,有问题陈设,还有课后作业延伸等。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作业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巩固自己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涵养法治信仰。五是内容涉及面广。高校学生众多,无法一一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但是法律公选课设置应充分考虑该课程本身及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特点,理想的法律公选课内容体系应该既涵盖基础法律内容体系,也介绍相关具体部门法律,同时还应开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经济法,经济学类专业开设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此外,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也应该开设,如合同法、婚姻法、劳动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法律公选课课程体系

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指望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如何开设、何时开设、开设何种课程、设置多少学分、多少课时等,都应理清理顺,形成教学计划、教学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公选课课程体系。高校法律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应立足本校、学生实际、社会发展需要等,因地制宜地构建。纵向上,可以着眼于学生的大学生涯,根据学生知识的增长而设置课程,如大一时可以选择基础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作为入门的课程,为接下来选择相对专业的法律公选课做准备。大二时可以选择具体的法律,如合同法、婚姻家庭法、诉讼法等,大三或大四时可以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保证每个学年有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横向上,可以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维度进行设置,针对不同的维度特征开展教学。纵向与横向有效结合,共同为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服务。

(四)扩充法律公选课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高校法律公選课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十分重视法律公选课师资力量的培养及扩充,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法治教育质量提高保障。如有可能,可以向“两课”管理那样,组建一支法律公选课教师队伍,既有专职(即专门上法律公选课)的也有兼职(兼上法律公选课)的,但以专职法律公选课教师为主。同时,成立相应的教研室,主要研究法律公选课及公共课相关领域的课题,提高法律公选课教师科研学术水平。

法律是一门系统性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才能胜任法律公选课教学,所以要建立严格的法律公选课教师准入制度。此外,还需要加强法律公选课教师的培训,针对法律公选课的特征及学生实际,完善师资培训制度,拓宽培训渠道,让培训制度化、规范化,为每个法律公选课教师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尤其对非法学专业教师而言,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学习至关重要。

(五)丰富法律公选课的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是法律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效果明显,学生喜欢,因此,法律公选课应善于运用案例教学进行授课,发挥应有的优势。哈佛大学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使案例教学法发挥得比较彻底,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问题评审型,给出拟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自己去评价;第二种是分析决策型,即给出拟解决的问题,但不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搜集资料和讨论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种是发展理论型,即通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的理论并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它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案例教学法外,还可以运用其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如视频教学、“理论+实践”模式、小组讨论形式、启发式等,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公选课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模擬法庭、社会调查、法院旁听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法治行为习惯和法治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培养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高素质公民。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会有兴趣,学习才会深入。

(六)完善法律公选课的评估方式

公共课的性质决定了法律公选课的考核不能以专业理论考核为主,而应突出考核法律常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法律意识等,凸显普法性考核。在考核评估的形式上不局限在期末考试,应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也可以改变试题考核的做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形式也可以成为评估的手段。

(七)建立完善的法律公选课保障制度

要想使法律公选课顺利开展,必须构建及完善学校法律公选课管理制度,保障法律公选课的开展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一是从经费上予以保障,无论是师资力量的扩充还是开展实践教学、教学科研等均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二是制定法律公选课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师资培训制度;四是制定学校公共课选修制度、法律公选课选修指南;五是将大学生法治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六是学校应有常态化的法律公选课宣传制度,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公选课的真正价值和地位,纠正学生选修的目的是为了拿学分,或者因为不是专业课而不重视公选课。总之学校要重视,学生才能正视。

【参考文献】

[1]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张艳芳.“案例教学法”加强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修养——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类公选课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2)

[3]宗玲.高校法律类公选课开设中存在的“背离”现象及思考——以A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

[4]宗玲.高校法律类公选课开设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以A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8)

【作者简介】谭海英(1986—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蒋 尉(1975— ),男,广西桂林人,法学硕士,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司法警察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国际法。

(责编 卢 雯)

作者:谭海英 蒋尉

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篇2:

地方院校法律诊所课程若干问题探讨

摘 要:自2000年以来,我国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院校虽然已有百余所,但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法律诊所课程普遍存在开课率低、活动开展较少等问题。结合地方院校办学条件、经费条件及师资力量的特征,建议地方院校设立案件模拟诊所和综合性真实案件诊所两种类型。

关键词:法律诊所;地方院校;法学

法律诊所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又称诊所式法律教育。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Jerome·N·Frank,曾是大学教授、律师的他,在几十年的法律生涯中,深刻认识到传统美国法学教育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以“实习律师学校”代替法学院的创造性构想。后来Frank教授的思想被耶鲁法学院所采纳,发展演变成为当今美国法学院最具活力的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 借鉴了医学院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的诊所教育模式。

一、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法律诊所课程开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目前我国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部门法为主线、课堂讲授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对相关法律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法律实务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面临形形色色的具体法律问题,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随着感性认识的积累,指导教师可通过提问指导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1]、成案分析反思法等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法律问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学到重要的专业法律技能。

(二)有利于实现地方院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逐渐重视法学实践性教学,不断纠正理论课程偏多的缺点,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实践课的比例,开设《法律文书写作》《案件模拟庭审》等课程;建设模拟法庭、证据实验室、案例教学室等硬件设施;采用案例分析、演讲与辩论技能、庭审观摩、模拟法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手段,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性教学建设经验。地方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发展至今,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尚存在诸多问题:实践性课程比例仍然较低,无法满足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学形式化趋势突出,为了实践而实践,形而上的案例分析、纸上谈兵的庭审模拟等,纯粹是照本宣科的表演而没有结合法律去思考,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意义。增加法律诊所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更有利于克服实践教学形式化的趋势,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战性特色。

(三)有利于实现法学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

2011年4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12月,教育部会同中央政法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提高我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强调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是我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开展法律诊所这一实践性课程,对于实现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截止到2011年底,向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提出入会申请并获批准的单位会员已超过130个。

法律诊所课程倡导“在实务中学”的学习模式,能够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承办真实的案件,启发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2],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此外,通过为弱势贫困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为司法平等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创造条件。

二、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法律诊所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一)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已逐渐重视实践性教学

虽然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近年来地方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却持续走低,主要原因在于法科学生在校所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即应用性差、实践能力不强。因此,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提高法科学生的就业率,地方院校采取了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等措施。例如,巢湖学院法学专业设有《案例庭审模拟》《证据法学》《法律文写作》《公证与律师实务》《民法案例分析》《刑法案例分析》《行政法案例分析》《国际法热点问题分析》、毕业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课程均设有相关实验课。因此,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置能辅助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

(二)地方院校双师型教师已占较大比例

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开设时间一般较短,比如巢湖学院法学专业自2005年才开始招生,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相对而言比较年轻,很多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刚毕业。而随着近年来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法学专业大三、大四学生、硕士、博士学生都可以参加考试。因此,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教师通过司法考试且拥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比例大大提高。巢湖学院法学专业共有教师13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有7名,执业律师5名,具备一支良好的实践型师资队伍,能够承担起法律诊所课程的指导任务。

(三)地方院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完善能够与法律诊所课程相辅相成

随着地方院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完善,大部分院校法学专业都拥有多个实习基地。截止到2012年7月,巢湖学院法学专业拥有巢湖市人民法院、巢湖市人民检察院、安徽祥峰律师事务所、安徽银鼎律师事务所、安徽蒋平华律师事务所、巢湖市法律援助中心等签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专业人员能够辅助指导法律诊所课程,在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和参与法律诊所课程的学生交流经验,指导教师也能够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提高自身的专业经验。因此,实习基地建设的完善提高了法律诊所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三、地方院校开设法律诊所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经费问题及对策

法律诊所课程是一种成本高昂的教育方式,可以从师生比例对比显现出来:一般来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校师生配置比例确定为1:14,而据我国国内学者统计,法律诊所课程师生比例为1:8.2。仅从师生配置一项指标而言,法律诊所教育的成本投入超过普通法学教学近一倍[3]。由于地方院校经费较为紧张,一般不符合申请美国福特基金的条件,又难以获得国际捐赠,给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增加了一些难度。但是,在法律诊所的运作过程中,能够自行解决部分经费。其一,法律诊所要与法律援助中心、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和合作。既然法律诊所能够为弱势贫困群体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缓解了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资源紧缺的局面,起到一定的社会救助作用,那么以上部门就有责任为法律诊所提供部分教育经费支持。其二,法律诊所在案件代理和社区法律咨询服务过程中,可以和社会媒体或者学校内部新闻专业社团合作,发挥舆论力量。既能增加案源,宣传自身,又能筹集到社会赞助,获得教育经费的支持。其三,可以向不属于贫困弱势群体的委托人收取必要的案件代理费,也是解决经费的办法之一。当然,由于法律诊所课程是以教学而非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只能在必要费用的范围内向委托人收取,不能从中获取较多收益。

(二)法律诊所的办公场所问题及对策

与模拟法庭的建设相似,一般情况下,地方院校都能够为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提供办公场所。但是,法律诊所与模拟法庭有一定的区别:其一,模拟法庭对选址没有太大要求,一般设在校内,而法律诊所的地址应便于当事人寻找和来访,可以设在校内,也可以设在校外;其二,模拟法庭完全属于校内的实践场所,而法律诊所有一定的公开性和社会性,应有一定的办公设施,比如打印机、办公电话、会客室等;其三,为了方便全班同学的参与,模拟法庭的场所面积一般较大,座位较多。而法律诊所不需要较大的场所即可。因此,法律诊所的办公场所最好不要设置在教学楼或办公楼中,即使在校内,也尽量设在能更容易和外界取得联系的地方,便于当事人来访。如果设在校外,涉及到租金问题,可以选择在人数较多的社区或者法院、法律援助中心、仲裁机构附近租用较小的房屋,以降低开支。比如,在巢湖市人民法院附近的金码头小区租用或购买一套一楼临街的地上储藏室,改造成适合办公的场所,价格低廉、适用且所处的位置方便当事人来访。

(三)法律诊所的案源问题及对策

目前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活动开展不足、案源少、学生缺乏参与机会的问题,解决方法有:

其一,增加活动的开展次数,不仅在法制宣传日、消费者权益日、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权利保护节日,甚至利用周末时间,深入社区和街头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活动。这样既能宣传自身、扩大影响,又能增加锻炼机会,提高学生应对法律咨询的能力;

其二,在地方网站进行广告宣传,以扩大影响。比如在巢湖百姓网、巢湖二手网、巢湖阳光论坛、巢湖赶集网、巢湖同城网等等网站的法律专栏,发帖免费广告宣传巢湖学院法律诊所,留下办公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以便市民联系。通过接受网络、电话咨询、当面咨询等方式,开拓案源,增加实践机会;

其三,与司法部门、行政部门合作,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司法、行政部门及律师协会的认同,借助公权力部门的推荐以增加案源。比如,与巢湖市法律援助中心、巢湖市劳动仲裁委员会、巢湖市法院等部门合作,推广巢湖学院法律诊所,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既能辅助政府解决部分社会问题,又增加了学生的锻炼机会;

其四,通过法律诊所项目中的模拟训练来弥补案源不足。如模拟会见当事人、询问证人与制作调查笔录、谈判等。指导教师要拟定详细的计划,制定每一模拟项目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当的模拟训练可能比真实训练获得的效果更好。当然,由于同班同学在模拟时会出现笑场、严肃不起来等情况,最好由不同班级的陌生同学分别扮演当事人和律师。

四、适合我国地方院校的法律诊所模式

法律诊所的模式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依据诊所是否划分专业方向,分为专门诊所和综合性诊所;依据诊所的位置是否在校内,分为校内法律诊所和校外法律诊所;依据诊所是否解决真实案件,分为虚拟法律诊所和真实案件法律诊所。结合地方院校办学条件、经费条件及师资力量的特征,建议地方院校设立案件模拟诊所和综合性真实案件诊所两种类型。

(一)虚拟法律诊所

虚拟的法律诊所与真实的法律诊所一样,内容有诉讼、上诉、谈判、调解、仲裁、会见与咨询等类型,不同的是虚拟诊所自始至终没有真实的当事人和真实的案件,与特定律师技巧的专题培训相类似。虚拟的法律诊所在任务和方式上与我国模拟法庭类似,是通过角色分工、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法律技能。当然又不能等同于模拟法庭,虚拟法律诊所还包括非诉讼案件的模拟,比如起草法律文书、拟定合同、起草公司章程、谈判、会见与咨询等。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可利用模拟法庭作为虚拟法律诊所的场所。

(二)综合性真实案件诊所

首先,真实案件诊所是一个真正面向外界的场所,类似于律师事务所或者法律援助中心,主要针对贫困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的引导下,会见当事人、提出咨询意见、帮助当事人准备案件、代理案件、提供法律帮助等。真实案件诊所是法律诊所的基本形式,实际运作中,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只收取极少的费用,用于弥补学生办理或代理案件产生的费用支出,辅助解决部分经费问题。

其次,真实案件诊所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区分不同专业方向的专门性法律诊所,如劳动法律诊所、知识产权法律诊所、消费者权益法律诊所、妇女权益法律诊所等,这一类型被很多规模较大的高校采用,比如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等。另一类是不区分专业的综合性法律诊所。由于地方院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经费等因素影响,若设立专业诊所,也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地方院校只设立综合性法律诊所,而无须按专业细分成多个诊所。

再次,真实案件诊所的场所可以设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将诊所设在红山社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的法律诊所设在商大教工路校区;扬州大学在校内14号楼1405室设立法律诊所;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律诊所也设在学校内部。基于巢湖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当事人来访和工作的开展,建议在巢湖市法律援助中心或者巢湖市人民法院附近选址设立(如上文提到的金码头社区),既有利于当事人来访,又方便和司法及行政部门联系工作。

法律诊所教育的理念是追求正义性、公益性,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心。地方院校开展法律诊所课程,既能缓解司法实务部门的压力,也培养了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以很低的成本解决了弱势群体法律服务欠缺的问题,有利于在法治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参考文献:

〔1〕董万程.论法律诊所课程的教学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69.

〔2〕王丽.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与法律教育[J].法学杂志,2007,(2):90.

〔3〕杨高峰.法律诊所教育本土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王崇敏,王琦.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83.

作者:张丽丽 张蓉

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要增强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完善法律课程教师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师德建设,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设法律公共选修课,加强学生维权意识教育,改变学生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法,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改革和完善考核方法,等等。

【关键词】法律课程教学现状对策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1.046

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自2006年8月第一次出版使用至今,经过多次的修订,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是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文要求全国高校都必须使用的新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是第七章和第八章,绪论、第六章和结束语只简单扼要提了法律素质,法律基础的内容仅占本课程总篇幅的三分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中,总课时只有45学时,其中讲授法律知识的课时约15学时。课时少,教学任务重,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是有限的。同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充分认识新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学校应充分认识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建立与高职高专教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制订新的课程标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 学生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公共课倾向。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学生对今后的毕业定位有一定的认识,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专业课联系不大,于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重学分、轻实效的思想支配下,这些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2 思想认识及学习习惯存在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决定其生源多从中学理科生中招取。高职学生重理轻文倾向严重,人文素养有所欠缺,学习的功利性动机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课程学习缺乏兴趣,难以自觉培养良好的法律课程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与专业课相比,学生在法律课理论教学环节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1)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充分,学习动力不足。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学生对待专业课学习和法律课学习的态度主要是和就业挂钩,专业课学习事关将来就业不得不学,而法律课学习则旨在“混”学分。(2)出勤率不高,部分学生甚至极少上法律课。笔者对某高职院校2009级1046名学生法律课出勤情况作了调查:321人有缺勤记录,占总人数的30.69%,其中最严重的缺课达总课时一半以上。而到课堂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人表示是出于任课教师考勤的压力才来听课。(3)课堂散漫。学生因应付老师检查到课堂,故较多存在上课睡觉、玩手机、看无关书籍等现象,听课时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如道德实例评析、法律案例分析、形势政策解析,而当老师讲解基本理论时缺乏耐心,注意力分散,懈于笔记。

(二)教师方面

教师教法单一,缺少创新。据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模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难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不少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多采用大班教学,案例讨论、社会热点、时事焦点的探讨难以开展,师生间缺少交流,教学效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及学生的实际相分离,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增强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创新,符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笔者针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提高法律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出以下意见和看法。

(一)提升教师素养,完善法律课程教师人才培养制度

教师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对法律课程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老师的综合素养。法律课教师人才培养应从提升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人手:一是具有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建立广度的多学科视野。三是掌握“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格魅力。显然,高职院校领导应加强对法律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视,加大对现任法律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制度、上岗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创造各种条件让现任教师能出得去学、进得来讲。

(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的师德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走在整个教师队伍的前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老师应该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业来经营,爱岗敬业,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心灵发展的疏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学生成才的指导者。

(三)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要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渠道作用,精选内容,扩充课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单纯的说教式教学难以让学生信服,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授课中应注意联系实际案例,尽可能透视社会现象,使课堂充满知识感和现实感,以提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四)增设法律公共选修课

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可以多参加法律公共选修课,以弥补课时少造成的缺陷。可根据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以及现代法治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要求,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中最密切、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法律问题开设选修课程,以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教育培养课程单一、课时少,不能满足大学生学法的实际需要的现状。比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两年来开设了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选修课,从选课的人数、开课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深受大学生欢迎。如果人数较多的部分学生想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还可以面向他们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比如大学生实用法律介绍。

(五)加强学生维权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对法律课程的兴趣

以学生身边的维权事件作为切入

点,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不只意味着责任与义务,同时还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现在许多学生拥有手机,笔者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维权理念教育。笔者告诉学生可以在网上对手机是否是正品进行查询,若不是正品手机,再找质量技术监督局作出书面证明,最后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要求商家给予双倍赔偿。学生听后受益匪浅,他们认识到法律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改变学生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法

在强调改革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时,树立“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求学,改变学生传统的单一依靠教师的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引导学生:一是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网络、影视媒体等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二是参与性学习,积极参与老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体验情感,提升人格。三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修身养性、正确地交往、旁听法院庭审、参加案件处理、组织模拟法庭的活动,注意收集社会上的先进事迹、模范英雄人物事例,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并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理论,分析社会上发生的现实案例等,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积极学习,好好做人。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七)注重理论指导实践

强调法律课程的实践性并不否定课堂教学。高职高专的法律课程教学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的职责仍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空谈理论,而应当结合实际,用启发式教学法,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当今的大学生爱上网,喜结交,重议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理论的研究能力并不是其教育教学的方向,而应更注重于培养他们法律知识的应用,对案例进行分析,运用法律思维方式,提高纠纷解决能力,依法地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八)改革和完善考核方法

改革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必然要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应将考核评价着重放在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上。一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与在实践中学习的状况。根据学生学习笔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及表现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评定学生成绩。二是考核学生利用所学道德与法律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交论文或口试、笔试等方式进行。三是考核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将学生的道德行为及学生在实践中遵纪守法的情况作为评定成绩的参考。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又必然促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变。应真正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最贴切的生活启迪,最透彻的人生感悟,最动人的人生体验。

作者:陆孟兰

上一篇: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税收征管论文下一篇: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