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

2022-04-21

摘要:吉林省旅游资源众多,但优势并不突出,如何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是吉林省旅游从业人员面临的一道课题,该文从“体验式旅游”出发,探讨此种新型旅游模式对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是否有积极促进作用。经过对吉林省旅游资源的分析,笔者认为“体验式旅游”对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具有深度开发、突出优势、增加特色,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回游率的重要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 篇1: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体验式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体验式农业迎来新的成长浪潮。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现有体验式农业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其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体验式农业;发展对策

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不仅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成为人们生活品质跃升的显著标志。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的认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21世纪新兴产业的体验式农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体验式农业通常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业态。随着电子商务的繁荣,农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新的历史机遇,体验式农业也将迎来新的成长浪潮。

1、研究意义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农村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2016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等多部委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助力一村一品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体验式农业不但能有效地拓展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等功能,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为农村增色、为旅游增值,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提高幸福指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以现阶段内蒙古包头市区域内现有的体验式农业进行现状分析和深入研究,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制约行业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和发展思路,挖掘其发展潜力,以吸引城市消费者在现代化的今天“返璞归真”走进大自然享受健康生活。

2、体验式农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农业基地,地域上处于黄河上游和渤海经济区的交汇处,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地理位置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城市采用“一心、两带、多片区”的城市规划和“一轴两心多点”的市域城乡空间体系,更好的带动城市全面特色发展。城市整体规划良好,公路交通、公共交通、私家车保有量都逐年发展增长,对包头市边缘区域发展体验式农业起到带动作用。包头市还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经历多次人口迁徙,形成晋商文化、走西口文化等独特韵味。2016年全市实施重点旅游项目24个,完成投资32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403.4亿元,随着文化旅游的走俏,包头市达茂旗、白云鄂博等地的文化旅游节也越来越受欢迎,前来旅游的游客还可以品尝到特色饮食,包括莜面、铁锅焖面、手把肉等。2017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853.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889.O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50%。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截止2016年底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5万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2.863万元,消费能力不断增长,消费者对本土旅游的消费类型也更倾向于休闲体验式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便利,更有利于体验式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3、体验式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3.1气候条件

包头市辖区面积大、地域广阔、景色秀美、气温适宜,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雨适宜,夏季凉爽。一年四季分明,光照热源充沛,全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是全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体验式农业的天然优势。

3.2旅游资源

包头市旅游资源丰富,北有青山朦胧辉映,南有黄河玉带环绕,西有梅力更山水相连,东有美岱召古朴典雅,赛罕塔拉城中草原更被誉为城市氧吧,这些特色迥异的旅游资源不仅为体验式观光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吸引力,也推动了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如:南部临黄河片区多以垂钓、吃现打黄河鱼为特色;北部草原以骑马、吃蒙餐为特色;城市周边的体验式农业旅游则以采摘、农场活动、农家乐为特点。

3.3政策扶植

2017年全国两会中,国家旅游局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等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正在建设的呼包银榆经济区为包头市产业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构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包头市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方兴未艾,政府部门不断推出电子商务、农村电商扶植政策,探索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弯道超车”的新路径。

4、体验式农业的发展现状

包头市的体验式农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由原来单一的经营模式发展到现如今多种不同模式及类型。有以集自然环境资源为一体的湿地休闲观光型,如小白河湿地周边发展的体验式农业;有功能设施完善的农庄型,如青乌企业,实现了从养殖到餐桌的一体化;还有以旅游文化为主的旅游型,如希拉穆仁草原,为体验式农业附加了文化理念,提升了相关产品的价值。

经过项目组成员的调查发现,包头市现有体验式农业的经营模式主要以合作社和个体经营为主。其中合作社又分两种模式,一种为“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模式,是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土地自愿入股参与分红,以信步闲庭采摘园为例,目前入股合作社农户70户,采用集中管理,指导雇员生产种植的方法,既保证了全年都有应季的采摘产品,又解决了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符的问题,既降低了種植风险,又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另一种为“个体经营,集体监管”的模式,是以“经营个体+信息技术共享+监管”的形式为经营个体提供技术培训和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检验,剔除不达标产品,筛选出质优味美的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的标准,以美林采摘经营个体为例,通过参与合作社,获得科学的种植技术与完善的管理手段,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使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符合了高端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客户黏性,尤其是其草莓产品,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相比之下,个体经营商户如东河区东部的虎啸山庄、南海公园附近的哈哈乐等体验式农业虽集采摘和农家乐为一体,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远,竞争优势不强,采摘项目只作为副业,对于本次调查参考价值较低。

5、体验式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政府部门职责不明确,缺乏引导

处于起步阶段的体验式观光农业,尚待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的鼓励、支持和引导。而且政府部门关于体验式农业的发展目标、建设标准尚不明确,相关项目出现审批流程不清晰、园区建设无规划、无品味、无规模等现象,不能有效的结合和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由于政府的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相关的监督和管理,使得一些投机者借发展体验式农业之名骗取政府优惠,进行违规建设或占用土地资源,影响体验式农业的健康发展。

5.2经营模式缺乏创新,管理机制不完善

相关经营者在规划与建设体验式农业项目时,未充分进行前期调研与市场细分,面向人群不明确,发展方向模糊。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也未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导致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普遍偏低。同时,商家宣传不到位,缺乏对消费者的正确引导。此外,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培训意识,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易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5.3消费者辨识能力差,缺乏维权、互动意识

互联网经济时代,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无处不在,都需要消费者去甄别、筛选。然而,大多数消费者被动的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加思考的认同习惯,致使消费者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此外,部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产生不满情绪时,不主动与商家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协商,消费者自身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也使经营者难以得到宝贵意见和建议,从而难以提升服务质量。

6、体验式农业的发展对策

6.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发展体验式农业,要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各地区要认真分析影响体验式农业发展的各要素,科学规划建设园区,符合市场需求,发展能够突出当地特色的体验式农业,使整个包头市地区形成北有草、南依河沙(黄河和沙漠)、西靠山、东托湖的各具区域特色的生态体验式农业发展区,挖掘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经济作物等,避免大同小异,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魅力,逐渐形成一定的产业链聚集区,共享公共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产业链,促进体验式农业有序、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6.2树立品牌意識,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发展体验式农业,政府要鼓励引导经营者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企业价值,给予经营者一定力度的政策扶持,减轻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引进多样化的资本投入,解决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使经营者能够大胆创新,突破自我,提升体验式农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与此同时,经营者自身也要重视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对相应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与包装,自觉加强与相关企业、产业间的合作,提升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商标意识,版权专利意识,增加农副产品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品质与档次,拓宽利润增长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换代升级。

6.3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素质教育

发展体验式农业,政府要理清审批程序所属部门,明确职责,加强监管,提升服务意识,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技术、素质的教育培训,鼓励专业知识人士下乡辅助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民众参与创新,加快体验式农业的升级换代。企业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剔除不良经营管理方法,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体制,积极开展相关教育宣传培训活动,提升劳动者素质,缩小思想差距并采用“农民入股,专人经营”的方式,解决管理层不专业、劳动层难管理、管理层和劳动层难沟通等系列难题,帮助体验式农业快速发展。

6.4积极主动寻求新出路,拓展新渠道

发展体验式农业,要跟随互联网经济发展态势,顺应时代变化需求,积极主动寻求新出路,拓展新渠道,提升体验式农业的发展潜力。政府要着手建立能够打通企超间、农旅间、企业间的信息流通服务公共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及技术支持,鼓励创新,帮助企业、经营者大力宣传其园区及其相关产品与服务,扩大园区知名度,提升潜在客户转化率,促进体验式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经营者要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制定迎合目标人群的营销宣传战略。提升合作意识,主动谋求与大型超市、酒店、旅游机构及相关电商平台等机构之间的合作,以达到拓宽体验式农业销售渠道、增强园区可信赖度、提升园区品牌知名度的目的,实现双方之间的互惠互利、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杰 冀强 聂颖 邬挺伟

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 篇2: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摘 要:吉林省旅游资源众多,但优势并不突出,如何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是吉林省旅游从业人员面临的一道课题,该文从“体验式旅游”出发,探讨此种新型旅游模式对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是否有积极促进作用。经过对吉林省旅游资源的分析,笔者认为“体验式旅游”对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具有深度开发、突出优势、增加特色,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回游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验式旅游 促进 吉林省旅游资源 优势

吉林省地处东北大平原腹地,自西向东分为西部草甸、湿地、湖泊区,中部台地平原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及长白山中低山区,包括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积平原地貌等多种地貌类型。旅游资源众多,据统计,全省共有旅游资源729处,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多数集中分布在长春—吉林— 长白山一线。

1 体验式旅游

1970年托夫勒发表《未来的冲击》一书,预测到了体验经济的到来。1989年,Richard C.Prentice和Alison J.Beeho在《以游客体验为基础的产品出发》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游客的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方法,用ASEB栅格分析法分析景点的体验核心,以游客为导向,更加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收获,把游客在旅游中的实际收获与游客的期望相比较。[1]1999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发表了《欢迎进入体验经济》一文后,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式经济”时代:“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生产商品,企业成了舞台的提供者,在它们精心制作的舞台上,消费者开始自己的、唯一的、从而值得回忆的表演。在体验经济中,劳动不再是体力的简单支出,劳动成为自我表现和创造体验的机会。”由此,体验式旅游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目前较为公认的体验式旅游的定义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有一定程序的旅游方式。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完全主动地融入到旅游活动之中,并能够通过对旅游产品的表象理解,达到对事物内部规律的掌握,最终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进而对自身的生活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旅游形式。”这种旅游模式强调游客的个性,以及对旅游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吉林省旅游资源众多,但观光价值及特色一直不突出,与辽宁和哈尔滨两省相比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纵观吉林省旅游资源,笔者发现体验式旅游不能不说是一次改变吉林省旅游经济现状,突出吉林省优势旅游资源的重大及难得的机遇。

2 吉林省适合发展体验式旅游的旅游资源

吉林省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庞大,涉及面也十分广博,这给发展体验式旅游模式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2.1 广袤的农业旅游资源

吉林省自古便是农业大省,拥有非常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为国家的粮仓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央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推广及具体实施,利用“家庭农场”模式进行体验式旅游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所提出的“体验式旅游”不等同于将“家庭农场”和“休闲旅游”相混淆的概念,更不同于“农家乐”模式。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种经济模式,决定了土地可以集中、规模化使用,并且由于主要经营者为家庭成员,便决定了其规模和经营者的经营诚信度及经营的灵活度,只有高度灵活的经营方式才能使“家庭农场”的“体验式旅游”成为了可能。几年前曾出现过一种“快乐农场”的从线上走入乡间的一种体验式农业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也昙花一现,以更快的速度退出了历史,究其原因恐怕和其本身所具有的游戏性质密不可分。“农家乐”更多的经营方式是提供一些农家菜品的餐饮企业,有些提供住宿服务,这种方式广为流行,但其算不上体验式旅游。

农村有着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农场有种植经济也有养殖经济,都可以开展深入的DIY体验。在种植上,家庭农场可以开辟出一块地方或者利用整个农场的所有土地开展“体验农业种植服务”,以个人种植完全绿色无公害蔬菜及谷物的方式将土地分时段(时间可以为一天、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出租给游客,游客可以买断土地上生长的果实,也可以仅体验一下种植的辛劳,更可以开展青少年的户外劳动课程基地。在养殖上,可以开展动物认养服务,在动物幼崽时期让游客认养,做好标签及记录,由农场代为养殖,游客既可以平时闲暇前来照料,体验养殖的艰辛,更可以在成年宰杀后食用到新鲜无公害的肉质。当然,更可以开展其他更为广泛、深入的DIY项目,比如:让现代都市人也知道一下农村收获、制作农家餐(如:农家豆包、杀猪菜)等过程。

2.2 与众不同的渔猎旅游资源

吉林省查干湖是目前中国北方唯一一个依然保持着用传统的捕捞方式进行冬捕作业的原始捕鱼部落,其早在辽金时期就享誉盛名,如今查干湖的冬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2年以来每年12月份都会举办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从“祭湖”“醒网”开始,一年的冬捕便在神秘的民俗中开始了。随着捕鱼旅游节的举办,经验也越来越多,其规模和名气也越来越大,当然去捕鱼节就买点鱼就太亏了,近几年举办方穿插了“下网”“穿杆”“行网”“出鱼”等可以让游客参与的项目,相信随着活动的不断成熟,其体验性的活动将会更多。

“鹰猎”是又一项极具特色可以体验的旅游资源,相比于查干湖冬捕,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渔楼村的“鹰猎”更为神秘一些。中国自古是鹰猎大国,目前渔楼村300多户居民仍然保持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2] 2013年9月3日,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正式在渔楼村成立,并且自2011年起每年的1月份前后也会举办“鹰猎文化节”。鹰虽为猛禽,但通过鹰把式的训练,使游客近距离接触“鹰猎”活动也并非不可能,与鹰把式一起体验捕鹰、驯鹰、养鹰的过程,不仅延长了“鹰猎”旅游的时限,更使游客获得真正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

2.3 温泉、冰雪旅游资源

温泉、冰雪两项体验性旅游资源正在被广泛开发,过去对冰雪资源的开发局限在冰雕、雪雕的展现和观赏上,后来陆续开展了一些雪上活动,主要表现是滑雪场的大量兴建。但似乎还远远不够,拥有大量的冰雪资源,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温泉资源,这两项各自都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但是放在一起让游客体验冰与火的极度交融似乎就显得与众不同了。目前长白山已经开发了一些冬季室外温泉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可以加大力度,打造又一冬季旅游品牌。

同时,冰雪作为一种绝对的体验性资源还可以开展除狗拉爬犁、冰圈雪圈等活动外更多的冰上、雪上游戏娱乐活动,例如“冰上婚礼”,试想冰上的轻歌曼舞即具有童话般的浪漫又能使所有宾客参与其中,其乐融融。再比如:DIY雪雕、冰雕,谁说那是专业人士的工作,普通人也可以堆漂亮的雪人,更可以开展业余组的比赛,让冰雪真正热起来。

2.4 民俗旅游资源

吉林省拥有48个少数民族,主要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吉林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以及33个民族乡(镇)。[3]其中以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影响力最广,其民俗特色十分鲜明,拥有非常好的民俗旅游资源基础。传统的民俗游多以民俗村为主要形式,游客以观赏的方式或者试穿民族服装等形式简单体验民俗风情,很多民俗典礼被变成了民俗表演,比如很多地方的“民俗婚礼”表演,演员一天要结N次婚,民俗仪式也变得程式化,流程化。其实完全可以为游客提供民俗体验活动,比如朝鲜族民俗村可以体验穿朝鲜族服装跳民族舞蹈,更可以与朝鲜族村民一起为各种仪式准备各式料理等活动。满族的火锅、豆包、杀念祖、火炕等民俗事项都极具特色,更可以为游客提供体验皇室生活等体验活动。蒙古族的民俗事项体验性也很强,除了在蒙古包喝上一口酥油茶外更可以体验在西部草原上纵马驰骋的快感。

2.5 参与度极高的影视业旅游资源

长春有“电影城”之称,除有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一王牌之外,又兴建了“长影世纪城”这一专门为展示影视业而修建的旅游资源,影视资源的参与性也非常高,并非局限于3D、4D等大屏幕影院的观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明星梦,可以专门开辟出一个场馆为游客提供剧本、导演等服务,让游客亲身体验当演员的快乐,体验影视剧中的特技镜头的拍摄过程,录制好影视资料交给游客,使游客留下一份特别珍贵的记忆,真正实现让游客成为旅游中的主角梦想。

综上所述,吉林省大量的旅游资源都可以用来开发“体验式旅游”,那么开发“体验式旅游”对旅游资源开发究竟有哪些促进作用呢?

3 “体验式旅游”突出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

3.1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析,吉林省共有8大主类28亚类的多达729处旅游资源,其中五级旅游资源有17个,占资源总数的2.3%;四级旅游资源55个,占资源总数的7.5%;三级旅游资源153个,占资源总数的 20.9%;二级旅游资源212个,占资源总数的29.1%;一级旅游资源187个,占资源总数的25.7%;等外旅游资源105个,占资源总数的 14.5%。[4]由此可见,吉林省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品质不高,主要集中在三级、二级、一级三个等级上,优势也不突出。“体验式旅游”便要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改造,扩大其参与度,增加其趣味性,使游客能够发挥其旅游的自主性,自然加深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

3.2 突出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增加吉林省旅游资源特色

旅游资源优势不突出是制约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要如何找准旅游资源定位?如何形成旅游特色?怎么摆脱黑龙江、辽宁两省对吉林省旅游业的桎梏?“体验式”旅游不失为一个比较不错的方式,综上所述,吉林省众多旅游资源中适合发展“体验式旅游”的资源十分多,涉及面也较广,而且有极大的娱乐性及教育性,比如民俗的体验比观看民俗表演更能了解一个民族;体验农业更能教育现代都市人热爱劳动,珍惜粮食;影视业的体验也能达到使游客了解影视剧制作过程的目的,让青年游客圆明星梦等。虽然很多地方也已经开发了“体验式旅游”,但这种形式实施的方式灵活,形式多样,完全可以与其他地域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的特色。

3.3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回游率

“如果您一次都没吃过那是您的损失,如果您只吃一次那是我们的过失。”这是某食品的广告语,初一看并不特别,但细品起来却极其有味道。诚然,旅游也一样,要是游客一次都没来过那固然是游客的损失,但要是游客只来一次便不再来就是旅游业从业者的问题了。我国各景区的旅游回游率一直都不是很高,调研后会发现游客都认为值得回游的景点很少,看一看、照照相、走马观花是现在旅游的常态。而体验式旅游则完全不同,仅举体验农业而言,春种、夏忙、秋收都值得体验,而且要是认养了动物或者植物,更是要频频回去照顾,自然极大地增加回游率。体验冰雪、体验影视更是具有极大娱乐性,而且特色鲜明,游客自然久久不愿离去,再次前往的兴趣也极大。所以“体验式旅游”完全可以达到延长旅游时间、提高回游率的作用。

“体验式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具有深度开发,突出优势、增加特色,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回游率的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十分巨大。而且这种旅游模式由于其能够满足游客作为旅游主角的心理需求,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其发展前途必不可估量,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讨体验式旅游的发展方式,旅游业或将面临新一轮的竞争,吉林省必须抓住这次旅游业崛起的良机,快人一步,夺得先机。

参考文献

[1] 马潇.城市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 新华网.吉林鹰猎文化传承协会在“鹰屯”成立[EB/OL]. http://www.zj.xinhuanet.com/photo/2013-09/04/c_117224936.htm.

[3] 吉林省统计信息网.吉林概览[EB/OL].http://tjj.jl.gov.cn/jlgk/200805/t20080519_396232.html.

[4] 张娜.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作者:李林

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 篇3:

农业旅游经济 引入体验式营销模式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大众旅游发展阶段,回归自然田园、充满乡土气息的农业旅游将逐渐成为大众旅游消费的重要选择。为此,需要依托乡土文化,回应大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诉求,发展游客深度参与的特色农业旅游项目,构建具有现代气息的农业旅游经济体系。

农业旅游经济引入体验式营销模式的背景

农业旅游经济产业带动能力强、联动面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当前,农业旅游消费群体趋于年轻化,渴望获得个性、真实的消费体验,为引入体验式营销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1.消费新动向:个性消费崛起,关注心理满足感

在体验经济场景下,消费者的选购心理、消费方式呈现全新变化,大众在追求品质的基础上,渴望实现消费理念与情感共鸣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在体验经济环境下,游客更加注重获得游览过程中的趣味性、文化内涵等情感体验,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当前游客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诉求不断成熟,要求农业旅游项目广泛收集游客的旅游消费诉求,提供有效引发游客情感共鸣的优质旅游产品及服务。

2.旅游新动能:创新营销方式,构建旅游营销新形态

数字化时代,为更好适应新的营销环境,需要充分利用智慧技术,融入体验式营销模式,搭建“在线体验+线下参与+社群连接”的全新营销平台,根据游客选择推出个性化的营销推广内容,构建新的旅游营销形态。一是依托数字平台,为农业旅游营销提供了新的智慧模式。二是通过发挥自媒体、APP的沟通互动优势,搭建游客与农业旅游景区互动、沟通平台,拉近旅游项目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迅速形成具有共识的营销圈层。三是通过为消费者营造充满想象、情景互联的农业旅游体验空间,向游客呈现自然质朴、田园诗意的农业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心灵寄托,使游客对农业旅游项目形成独特的参与体验。

体验式营销模式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农业旅游逐渐向服务精品化、产品个性化与功能多元化等方向发展。通过引入体验式营销模式,使旅游者将场景体验与农业旅游空间深度连接,回应亲近自然的本性诉求,拉近游客与农业旅游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农业旅游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合理借鉴。

1.线上线下场景连接,促进农业旅游营销效益最大化

以体验式营销模式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场景一体连接机制,为农业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一是依托优质农业旅游项目,打通项目推介、旅游参与等影响消费者参与体验的多元环节,构建数字化赋能的农业旅游营销场景,形成了旅游品牌塑造、在线推介和线下参与一体连接的全链条营销矩阵。二是利用在线数字营销平台优势,积极整合与农业旅游目的地相关的企业、行业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更为广泛、多元的旅游服务选择项,有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消费体验。三是通过利用体验式营销模式,为游客提供业务查询、信息服务和在线预订等多元服务,有效弥补了传统农业旅游的发展短板,极大改善了游客的参与体验,实现了农业旅游营销体系的迭代升级。

2.精准把握游客诉求,促进农业旅游营销效能最大化

在智慧旅游场景下,通过发挥数据分析技术优势,精准收集游客诉求、精细关注游客参与体验,使游客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融入,实现农业旅游营销与消费者诉求的精准衔接。一方面,通过发挥大数据优势,精准预判游客的个性需求,科学洞察游客的消费需求与关注点,构建农业旅游项目服务供给与游客需求“直接触达”的高效互动机制,营造全新的农业旅游项目营销生态,实现了游客需求与旅游项目发展的协同共赢。另一方面,在体验营销模式中,通过引入定制元素,为游客提供参与旅游产品及服务设计、开发的合理场景,真正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参与需求,实现了农业旅游营销模式的真正变革。

3.塑造良好口碑,促进农业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利用体验式营销模式,推动农业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多元化、市场化的营销方向,促进农业旅游实现转型升级。一是通过汇总游客群体的现实需求与心理感知,从独特的乡土意象中提炼出引发游客情感共鸣的优质元素,塑造个性、特色的农业旅游体验场景,为游客深度参与乡村生活创造了自在场景,实现乡村产业链建设与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体融合。二是通过引入体验式营销,重构游客与农业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机制,有效提高游客群体黏性,帮助农业旅游项目规避淡季、突发事件等风险冲击,助力农业旅游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通过发挥体验式营销模式优势,组建农业旅游服务联合体,为游客提供多层次、立体化的农业旅游服务,形成以农业旅游为核心、多元产业辅助的全产业链,实现了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多元产业跨界融合的共生发展目标。

利用体验式营销模式发展农业旅游经济的相关建议

1.起点:精准分析游客体验,推动游客需求与农业旅游服务精准衔接

一是要将优质的农业旅游产品、完善的农业旅游服务体系与成熟的数字化营销平台相融合,通过为用户创造高品质、真实化的体验消费场景,开展多元化的场景服务,帮助游客做出有效决策。二是要借助体验式营销模式的情感沟通优势,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开展差异化、个性化的互动交流,使游客体验与深层次的心理诉求有效融合,成功引发游客深刻的情感共鸣与广泛认同。三是要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对农业旅游项目的市场定位、游客挖掘和旅游体验等进行分析,通过绘制科学、精准的游客画像,融合农业旅游项目特征、游客需求,满足游客视觉感官、参与体验及情感认知等多元体验,提升游客对农业旅游项目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2.重点:搭建游客体验平台,促进游客深度参与农业旅游活动

农业旅游项目应发挥社交媒体、VR技术等工具优势,搭建新型智慧化的游客体验平台,为游客深度参与农业旅游提供有效支持。一是要坚持趣味主导,为游客提供趣味化的观赏体验。二是要确保农业旅游视觉审美与游客观赏体验实现一致融合。三是要从游客舒适体验视角出发,为游客提供高质量、人性化的旅游服务。

3.终点:构建组合体验营销策略,回应游客参与农業旅游的多元期待

在应用体验式营销模式时,要将体验要素融入营销活动,通过营造共生、共享的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生态场景,构建多触点、全覆盖的农业旅游营销机制,有效回应游客参与农业旅游的多元期待。首先,要注重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参与体验的农业旅游产品及服务。其次,要以大旅游系统为基础,通过从农业旅游项目的情感化特征出发,充分融合游客的内心情感,构建包含旅游信息收集及筛选、旅游决策及旅游体验等完整的旅游全过程体系,增强游客对农业旅游项目的认同感。最后,要以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为目标,通过彰显农业旅游的生态特色,融入自然美学、乡愁记忆等体验因素,构建人性化的体验营销策略,推动农业旅游营销向人性化方向发展。

在体验经济不断发展进程中,农业旅游逐渐向体验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关注游客个性化、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设数字化智慧营销平台,开展回归人性的体验式营销,对农业旅游营销体系进行智慧升级与全面优化,为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时代活力。(课题名称:重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课题编号:KJ1505201,课题级别:省级)

作者:谭莉?费文美

上一篇:易用产品之产品设计论文下一篇:科研工作者绩效考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