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企业办学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

2022-09-11

企业投资办学、尤其是特大型国有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举办职业教育, 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电力 (网) 企业,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相继举办有从本科到技工的各类院校, 所设专业针对电力行业各企业的岗位及工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原电力企业所办的本科、专科院校, 大都转交教育部门办学, 仍留在电力企业内办学的少数专科学校和中专、技工学校, 逐步转成职业教育学校或培训中心。这些留在电力企业办学的院校, 一部分完全转成培训中心, 另一部分仍保有一定规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 并逐步将相当大的教学资源投入在职培训。广东电力学校 (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中心) 属于后者, 是集全日制学历教育、在职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办学机构。

学校围绕电网企业需要, 统筹调配教学资源, 注重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企业, 服务企业”的作用, 结合教育培训特点, 相应提出“强本”——以教师为本,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创新”——以提高能力为导向, 研发多种教育培训模式, 不断探索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后备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之路;“领先”——努力建成教培管理信息化、教培设备模拟化、教培内容标准化、教培师资多元化、教培模式多样化, 国内领先的教育培训中心。其中, 专业化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企业办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1 全日制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异同

全日制职业教育与在职 (生产) 培训在受教育 (培训) 对象、教学模式完全不同, 但在以下几方面却有类似或相同的地方:

1.1 培养目标相近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教育, 是按照某个特定职业设计课程和进行教学, 使学生掌握从事某职业的基本技能和实操能力, 但职业教育培训目标与在职 (生产) 培训却有类似之处, 都是以提高受培训者的技能和实操能力为目标。

1.2 职业技能相同

由于电力企业因其生产、技术、装备的特殊性, 使电力职业教育所用的实训设备和教学技术, 如发电机、变电站、电网仿真机, 继电保护屏, 电气仪表校验台, 输配电线路杆塔等, 完全可用于在职 (生产) 培训。

1.3 基础知识相同

职业教育偏重技能培养, 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围绕技能培养需求, 这与在职 (生产) 培训练一致, 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及以够用、适度为准。

由于受教育 (培训) 对象、教学模式完全不同, 全日制职业教育与在职 (生产) 培训也存在差异, 如表1所示。

另外, 全日制教育与在职培训对师资知识结构要求有所差异, 全日制教育要求教师对讲授课程有深入认识和研究, 即所谓具有“纵”向的知识结构;而生产培训则需要教师对具体岗位的相关知识都要有足够的认识, 即所谓“横”向的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结构的“纵”、“横”关系是矛盾统一的, 没有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 (纵) , 很难达到职业技术知识面的宽阔 (横) ;反之, 没有宽阔的知识面 (横) , 也不容易深入研究 (纵) 。先哲云:“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能够适应电力教育培训要求的教师, 知识构成要有一定深度, 也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事实上, 电网技术的发展, 如“特高压、远距离、交直流/混合输电”的现代大电网, 自动化技术、微机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以及电网经营服务理念的变化, 都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结构的“纵”、“横”。

2 专职教师队伍转型与发展

从职业教育及企业生产培训的需要, 以广义的角度, 所有教师都面临转型的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模式的改变, 即从专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和生产培训, 从学科型教学转向职业型、岗位型教学;二是教学对象的改变, 生产培训是面向在职员工, 即便是全日制职业教育, 也因生源的层次、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 职业教育、生产培训带来了许多专业教育所没有的新课程、新教学内容, 比如更加注重技能实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果说, 以前的专业教育是需要教师有“纵”向的知识结构的话, 职业教育、生产培训更需要教师有“横”向的知识结构。

就新形势下教师转型的问题, 学校采取下列做法。

2.1 正确处理教师知识结构“纵”、“横”的关系

近年来, 学校通过制订教师进修学习相关制度, 鼓励教师提升学历, 参加研究生学习,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纵”向发展提供了机会,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我校现有硕士研究生或硕士学位的教师32人, 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3人、进修硕士研究生或硕士学位20多人。另一方面, 通过派出教师到生产现场实习, 到生产一线调研, 参加新技术、新设备研讨班;设立教研基金, 鼓励开展生产技术和培训教学研究;还通过参与生产培训, 实现产学相长, 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达到“横”向发展的目的。

2.2 培养胜任新课程教学的教师

对转向职业教育、生产培训带来的一系列新课程, 如南方电网企业文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网新技术、班站长队伍建设、新员工入企培训和在职员工拓展训练等, 学校采用选拔和自愿报名相接合的做法, 对具备开发条件的课程安排教师进行开发, 深入生产现场调研, 并编写出培训教材等教学文件;对委托外协单位开发的课程, 则选派教师参与开发或进行培训, 并通过考核评估, 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新开发课程教学的教师。现已构成能基本满足公司宣讲南方电网企业文化、对新入企员工培训和在职员工拓展训练, 以及全日制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实践证明, 通过参与新课程开发, 对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适应职业教育、生产培训需求很有帮助, 凡参与了新课程开发或经过培训的教师, 其教学水平、教学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

2.3 注重提高专职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生产培训的开展, 改变了教师只管理论教学、偏重知识传授的习惯。教师须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外, 还得参与或完成生产技能、实操能力等不可或缺的教学工作。这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 还要熟悉生产现场、懂得基础理论在生产过程的应用;不仅能传授知识, 也会生产技能;既能教学, 也会教培管理。在新形势下, 承担职教、培训教学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生 (培训学员) 学习的指导者, 要求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应当看到,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电力企业办学投入增长较大, 教学条件和福利待遇持续改善, 社会地位和思想境界相应提高, 我校教师大都将教师这个特殊职业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

经过几年磨练, 我校现已形成三部分教培师资队伍:一是具备研究生学历和高级技术职务、有扎实基础理论、熟悉现场生产技术的专业师资, 这部分师资主要承担全日制高职教育和中、高级管理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的教学;再有的是具备本科学历和中级技术职务、对现场生产技术较熟悉的专业师资, 这部分师资主要承担全日制中职教育和中级技能人才培训课程的教学;三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且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实操教学教辅人员, 承担全日制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实训课程教学。从上述三部分师资中选拔出考评员, 与公司选拔出的工程师、技师共同组成考评专家库, 逐步形成企业培训师队伍, 满足公司岗位技能鉴定的需要。

3 专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 尽管在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中取得一定成效, 但就如何发挥专职师资队伍的效能, 适应公司持续增加的企业职业教育培训需求, 仍然存在以下若干问题:

3.1 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与在职培训教学的衔接

我校的专职师资既要承担全日制职业教育教学任务, 同时也要承担在职培训教学任务, 在实践中发现:水平高、有较长教学年限、熟悉生产现场的教师, 从事培训教学往往能得心应手, 而教学年限较短的教师, 培训教学效果常常不尽人意。但在全日制职业教育的教学中, 年轻教师因自身也是按学科课程培养出来的, 而且每节课的教学强度不高, 大多数都能很快适应全日制职业教育教学, 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保有一定的全日制学历教育, 通过全日制教学逐步积累教学经验, 是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也有利于安心教学、专心研修的风气延续。

另外, 在实践中也发现, 长期从事较低技术含量工种生产培训 (农村电工、村镇配电线路工、用电抄收工、装表接电工等) 的教师, 以及主要担任培训班事务管理的教师, 因长期没有参与系统教学工作, 缺少专业提升的刺激, 即所谓缺失教学相长的环境, 专业水平出现退化。如果有轮换机制、或要求专职教师一定要担任一定量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任务, 也许能防止这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严重退化。

3.2 基础课教师的转型与发展

面对全日制学历教育规模缩减的情形下, 基础课教师面临的转型问题比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要大得多。一方面, 教学工作量减少使这部分教师人心不稳, 感觉发展前途不明;另一方面, 在职培训新开发的课程缺少师资, 部分基础课教师又因种种原因不愿意承担新课程的教学, 如不愿意舍弃原有专业, 因年龄偏大不愿意学习新知识, 与原专业差异较大怕不能胜任, 也有等待上级给予出路、另外安排行政事务工作的思想。近年来, 有少数教师兼任教学管理或行政管理工作, 提升管理技术水平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这是正向流动的提高充实;但是, 并非所有教师都可以安排管理工作, 一是学校原有行政后勤人员的存在 (学校已有十几年不招聘行政人员) , 二是有的教师也不适应管理服务工作。

学校在新开发的课程中, 一些与基础课有相近知识结构的课程尽量安排由这部分教师担任教学, 如企业文化、班组长建设、电力供应法律法规、拓展训练等, 使这部分教师感到即便是在职培训, 仍有用武之地;另外, 保有一定的全日制学历教育规模或在职学历教育, 也使这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至于退化。上述措施在稳定基本师资队伍方面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促进基础课教师转型也有一定的帮助。

3.3 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学校要按企业需求搞好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或要提高培训能力, 就必须要有一系列适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教材以及教学指导文件, 而这些教材、提导文件相当一部分需要自行开发, 即要求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如何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如前所述,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熟悉生产现场, 还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合适的管理制度。

实践中试行过两种做法:一是在承接新员工入企培训课程开发、企业文化课程开发中发现, 按项目管理理念, 由项目负责人组成团队进行课程开发, 比逐级安排工作式开发方式更有效率、效果也比较好, 而且教材、课件、教学指导配套, 更方便使用, 更容易统一教学内容, 统一考核标准;但需要有较长的开发时间和合适的开发人员。二是对一些时间紧迫的培训班, 往往只是选用一些现成教材, 也没有深入的需求分析的教学指南, 实际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能力;但这种做法基本不需课程开发时间, 一些水平高的教师也能把握好教学要求, 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切实了解企业现状和需求, 也是影响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因素, 这就促使学校在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创新, 推动教师改变观念, 积极应对, 加强实践, 提升水平。

3.4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普通全日制学历教育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 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工作回访评价, 更是反映了市场 (企业) 对毕业生质量 (教学质量) 的检验与认可。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有教学督导、听课制度, 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还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 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和调整。但在职培训是阶段性、短期学习, 缺少培训质量管理, 没有及时反映教学质量问题, 尤其是一些集中一周时间以下的培训班, 发现问题时该班也结束了, 无法即时调整改正。另外, 对培训质量的检验仅靠培训结束时的质量 (满意度) 调查问卷, 及以后的跟踪座谈式调查, 缺乏可靠、适用的评估标准。

3.5 创建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师互动提高的平台

电力生产企业专有工种有几十个, 这些技能操作型工种 (专业) 相互关联、从业人员多。加上技术含量高、设备更新快、安全责任重, 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必不可少。电力职业院校培养高职、中职技能型人才, 而电力培训中心 (办学实体) 重点工作也是对这类从业人员持续进行岗位培训考核, 两者可以在主办企业统筹管理上实现师资、教学资源整合共享、兼容互补。这是职业院校与培训中心办学联合体的存在优势, 启示企业办学的一种新思路。

“联合体”企业办学形式不仅能够统调教学资源、提供学生实训实习场地、保留教师教研后续能力的提升平台, 也能够在办学企业的权限内, 实现生产企业培训师 (有教学能力的工程师、技师) 与学校讲师 (电力专业类为主) 之间的流动, 培训师与讲师角色互换, 教学与实践互动。近年来, 教师到企业任教, 效果良好;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培训师) 人事调动到学校当教师的, 因为工资待遇和人事关系等问题尚未解决。审视企业办学, 特别是国有大型电力企业主办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可以看到这一层次职业教育院校与主办企业存在多方位、多形式的衔接途径和互补互利优势, 不仅对于教师和教学培训效果持续提高有利, 对于企业员工长期轮训提高技能水平有利, 对于学生明确毕业就业方向专心学习有利, 对于企业研发生产技术课题也是有利的。在选择职业教育学历层次方面, 要注意到初中起点中职学生基础差, 与电力企业大部分高技能岗位任职要求有较大距离, 职业院校应取高职学生为主, 其毕业就业率高, 上手快。

4 结语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研究全日制职业教育教学与在职培训教学的异同, 分析两者对师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从而制定可行、有效的措施, 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应当看到, 电力企业办学实力强, 技术进步快, 员工素质要求高, 培训需求大。由电力企业举办专业对口的职业院校, 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尤其重要的是, 企业统筹管理学校人财物和统筹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势能够给予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观察近几年国有企业纷纷退出学历教育办学, 原因很多, 主要是一些企业转制改制造成企业价值取向调整, 还有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引发连锁反应。笔者认为后者才是主因, 诸如主辅分离, 结果将职业院校分离出去, 为企业职业教育服务的院校失去依托空间、失去专业化优势, 培训活动也将失去持续发展后劲;同时, 企业减少办学投入, 减少成本支出, 短期经济效益提高, 而在职员工技能水平逐步下降, 跟不上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 出现“高学历、低能力”现象, 部分新员工“职位进取心切, 岗位责任感缺”等等。针对这些现实情况, 我校坚持依靠主管企业支持, 坚持依靠教师积极参与, 开展以培训为重心的多形式办学体验, 努力探索建设一支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必需的新型师资队伍及其锻炼成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目的在于创建一个满足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办学模式。

摘要:企业办的职业教育, 除承担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外, 必须兼顾在职培训任务。如何建设好既能适应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 又能适应生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师资队伍, 是企业办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广东电力学校 (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中心) 近年实践, 分析全日制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异同, 提出打造一支通用型的师资队伍, 以适应电网企业“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创建新型的电力企业教育培训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产培训,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电力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通知[Z].2003.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5] [美]戴维·乔纳森, 简.豪兰.乔伊.摩尔.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 (第二版) [M].2007.

上一篇:贡山白山药栽培技术要点下一篇:新形势下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