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餐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以重庆市旅游学校为例

2022-09-10

重庆市旅游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学校、重庆市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澳大利亚 (重庆) 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学校, 以国家示范建设为契机, 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餐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 进行了一系列颇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工作,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一、中职学校餐饮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 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建设体系

1. 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师资队伍, 学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目标: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 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为重点, 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聘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 初步建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具有创新能力、掌握前沿教育科学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完善了教师队伍培养提高的相关政策, 以制度建设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 明确“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条件。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渝教师[2009]26号) 精神, 重庆市旅游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工作, 明确了认定标准, 积极开展认定工作。同时, 该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与专业相结合, 并对各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进行了细化。

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 加强与餐饮行业、大型餐饮企业的联系, 建立了相关方面的人才库。通过聘用、挂职、项目建设等途径, 用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激励的机制吸引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同时, 重视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师德建设, 着重培养提高兼职教师的实践课程设计能力和授课能力。

(二) 重视“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建设

1.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学校十分重视课程改革, 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使教学活动从教室延伸到实训室和餐饮企业生产一线。通过邀请大型餐饮店的总厨、资深厨师长等行业专家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开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置的课程体系, 编写课程标准与教材, 完善核心课程, 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并深化“订单式、预就业”教学方案。

2. 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学校开展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专业教师培训, 深化了“就业导向, 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烹饪专业的学科特点, 实现了以“厨房模拟经营”现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 达到了学生独立设计并操作、充分展开实践教学的目标, 并完成了零餐点制、筵席制作、粗粮细作等“厨房模拟经营”典型教学案例。同时,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项专业比赛, 通过比赛来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3. 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

学校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也是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该校的“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重点专业、重庆市中职学校第一批市级重点 (特色) 专业, 对接产业紧密、有较高知名度。此外, 学校适应餐饮市场发展需求, 增加开设了“西餐烹饪”专业, 并构建了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形成了以市场带动专业结构调整、开展教师职业能力达标培训的格局。餐饮教师承担省级以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六项, 指导业务竞赛获奖共125人次, 参与教材开发达42人次。科学研究对于教师反思教学感受、总结行业实践经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方法手段至关重要, 以研促改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手段。

4. 强化校内外师资培训。

学校制订了能力本位教师阶梯培养方案, 构建了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教师为层次的教师分级分类发展体系,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金字塔结构, 形成了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研修与企业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动态发展体系。同时, 学校在资金、时间等方面支持教师进行在职学历进修, 积极鼓励教师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 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近年来, 学校6名教师相继被评为中国烹饪大师、烹饪名师, 4名教师成为国家级评委, 2名教师分获“中国名厨白金奖”称号和“国际蓝带御厨”特金奖, 2名教师成为重庆市骨干教师, 带动了餐饮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 优化产教结合的多元化师资建设方式

1. 建立“教学经营一体化”实践教学机制。

学校建立了两个高仿真性、高使用率的“教学经营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或生产基地, 一是教学食堂, 二是新实训大楼的教学餐厅, 由师生参与经营与管理, 将教学和生产经营有机结合, 达到以教带产、以产促教、产教结合的目的。教师可以在生产基地中锻炼实践技能, 也可以开发一些新产品来提高餐厅的知名度, 把餐饮职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基地都办的充满活力。学校中餐烹饪专业教师两次应邀赴韩国参加“世界饮食文化博览会”和“中国文化节”的技能展示, 吸引了11名韩国学生先后到校就读烹饪专业, 使学校成为重庆市唯一一所拥有外籍学生的中职学校。

2.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 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订单式、预就业”培养模式, 开展深度合作。专业教师多次进入重庆知名餐饮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行业调查, 帮助改善菜品制作流程、研发新菜品、设计主题宴席、协助厨房科学管理等, 改善了饭店经营状况, 也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及师资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专业建设, 学校与英国威尔逊、韩国、新加坡国家地区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3. 参加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活动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所学校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 促使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示范校建设期间, 学校中餐烹饪专业教师承担了家政服务员、营养配餐员等40多期2000多人次的社会培训任务。既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 也为教师创造了生产实践的条件, 促进了教学改革。

二、中职学校餐饮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学校餐饮职教的师资队伍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已有较大的提升, 但离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对师资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人才引进存在困难

目前, 我国开设有烹饪专业的本科院校屈指可数, 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有限, 师资引进存在一定困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现行的人事政策不鼓励、不支持企业人才向事业单位流动。

(二) 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突出

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当前仍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重论文、轻教学, 重研究、轻应用。而餐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重点恰恰不是科研, 而是专业教学、实践操作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但受现行专技职务评审的引导, 教师们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 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有待激发

中职学校餐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要从自身教育实践中寻求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教师必须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自我发展之中。餐饮职教“双师型”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余, 需要不断参加专业新知识、新技能的继续教育, 需要根据变化的市场状况调整自己的教学, 这都要求教师终身学习。

三、建设餐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

(一) 外引、延聘、内培“双师型”教师队伍

采取“外引、延聘、内培”三结合的措施,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餐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 利用首批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契机, 积极寻觅、挖掘校外餐饮“双师型”人才, 以更高的发展平台吸引人才调进或兼职, 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其次, 对校内外刚退休的“双师型”人才进行延聘, 并在学校的协调组织下, 延聘的老教师以及名优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 通过“以老带新”, 老教师传、帮、带、导的方法, 充分利用校内人才资源, 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 将其隐性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青年教师, 促进其专业成长。再次, 对校内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培养培训, 大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 激励他们长期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 提高教学质量。立足校内, 创造实践条件, 造就“双师型”教师是培训工作的着眼点。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经营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 加大对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投入。同时, 依托社会, 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产学合作模式, 让教师在顶岗锻炼、社会兼职或自主创业中跟踪学习新技术, 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和科研活动,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 完善教师评价激励制度

1. 制定教学督导制度。

建立周密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完善的督导制度, 加强对青年教师指导, 提高教学质量。逐渐加大对教师实践性能力和应用性教学能力的评估, 增强其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主动性和紧迫感。组织离退休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教学督导, 通过开展大量的专题研究, 对教学工作提出改进措施。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 通过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制定量化指标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引导学生对教师进行主动性评价。

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校应把“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校内大力宣传“双师型”教师的有关政策, 形成良好的工作、求学氛围。在教师激励机制中应坚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以体现他们显性或隐性的工作绩效, 使“双师型”教师变成职业学校所有教师认同和追求的目标, 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 创设宽松适宜的社会环境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高度专业化的体现, 是两种专业素质集于一身的特殊人才, 是教师完善自我的标志。实现这种完善自我, 就要求教师自觉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走向生产第一线, 找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点和难点, 并将生产——科研——教学一体化和综合化研究, 达到职业教育的优化。社会各界需要为教师发展创设宽松和适宜的环境, 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更要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职业归属感产生的关键取决于教师这个特殊职业所带来的高附加值——职业的成就感和社会的认同感。学校要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教育, 激发教师的成就需要、创业需要和贡献需要, 引导他们将教师职业作为促进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摘要:如何建设适应餐饮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文章以重庆市旅游学校为例深入调研总结国家示范建设中职学校餐饮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剖析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

关键词:餐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ZMD财经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10 (9) .

[2] 张文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5) .

上一篇: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综述下一篇:语文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