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2024-04-26

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精选5篇)

篇1: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区教育局管理为主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本文,以宁波市江北区教育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文蓝本,探索和思考这样一种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区为主 教师队伍 建设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师为本。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区教育局管理为主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最主要的模式之一。本文,以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为蓝本,探索和思考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方法。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辖下初中学校10所,小学23所,公立幼儿园6所,专任教师1483人,该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以区教育局管理为主的模式,区教育局负责教师培训、考核、流动、职评等诸多事项,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区教育局主要起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作用。一方面,区教育局要引导学校自主开展校本培训,并为之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区教育局要为学校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搭建平台,创造教师校际交流,名师和骨干跨校指导的机会。江北区教育局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做到:

1、强化教师培训模式

依托市培训中心,对区属教师开展菜单式培训,由教师根据市培训中心开设的科目,自由选择参加培训。区教育局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到省、市、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包括选派优秀英语教师赴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接受外籍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确定各学科重点培养教师名单,设立教师学科备课小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2006年,区教育局组织以教研员为组长,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的教研力量对农村初中教师以及刚参加工作的33名新教师进行全面听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学科能力,江北区教育局创新形式在教师中开展“师生同考”活动,即在宁波市初中毕业生中考的同时,安排所有任初

一、初二的教师进行同样的考试。此项活动让教师感受了考试的气氛,对教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提升教学的能力水平有很好的成效。

2、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力量的培养

为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和学科比武创造有利条件,搭建有效的平台。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师资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名师带徒”、“良师带徒”、“学科比武”等项目,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宁波市第七届中小学特级教师带徒活动中,有11名年轻教师榜上有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农村地区的妙山中学,学校仅有30教师,在这次名师带徒中的就占据了两个名额。

同时,江北区教育局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委以重任,积极引导骨干教师承担起青年教师培养、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重任,参与示范课、研讨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为教师发展创造平台,并在经济、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江北区有大片土地位于农村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相对城区要薄弱得多。区教育局以教育均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其中包括,名教师下农村定点指导,规定名教师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农村指导农村学校教师教学;开启农村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一年,获得称号的教师必须承担提升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重任,同时他们也将享受每人每月300元的骨干津贴。2007年初,全区五所农村初中进行了农村初中骨干教师的评选,共评选出农村初中骨干教师61名。

4、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出台相关文件,规范名教师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名教师和特级教师在全区教师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学期都组织名特教师到学校定点辅导和公开讲学,通过“名师带徒”、“良师带徒”、“名师定点联系学校”等方式,充分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展开名师结对薄弱、农村学校活动,要求名教师一个月至少安排两天时间到结对学校听课、评课、讲座和上辅导示范课。建立名教师个人教学博客网站,为教师的交流、学习和提高创建平台。江北区名教师实行年度考核制,考核材料网上公示,考核合格则给予每月1000元的津贴。

二、干部队伍管理方面

在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中,区教育局主要起到统筹干部队伍,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作用。一方面,局教育局要承担起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区教育局对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以及交流也起到决定作用。江北区教育局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到:

1、加强学校领导队伍建设和培训

利用暑假时间,加强校长党风廉政、办学思想等内容的培训,要求校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我的办学思想”,撰写学习体会。组织校长到各省市、高校参加现代校长管理的培训,选派部分校长到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参加省骨干校长培训。选拔年轻有为的校长到杭州、上海、广州等地挂职锻炼,每学期选派两名,每次半年以上。

出台《江北区中小学中层干部任用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干部竞聘上岗机制,全区各校中层干部实施竞争上岗。开展正副校级领导公开招考、竞争上岗以及教师直选校长等形式多样的校级干部选拔机制,创新用人条件,拓宽用人范围,使一批创新、进取、务实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2、实行灵活的中小学干部流动机制

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下属中小学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每年6月,对校长队伍进行全面考核,并展开校长聘任,校长轮岗交流工作,推动干部合理流动,促进教学资源均衡分布。2006年,全区有10个学校的11名校长在岗位上进行了任职交流,有的校长从城区学校调往农村学校担任校长,有的校长由农村调往城区学校。同时,还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教师担任校长职务,进一步充实中小学校长队伍。当然,任职交流,也有3名正校级和2名副校级干部由于群众公认度低、工作绩效差等原因被降级任用为副校级和普通老师。

三、探索和思考

1、发挥区教育局的统筹引导作用

①、加强学校教师师德教育和先进考评工作

区教育局可以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对全区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和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集中教育,同时,区教育局也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展开先进教师的评比活动。3 比如,区教育局应积极开展浙江省春蚕奖、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宁波市十佳师德青年楷模教师以及区级先进教师的评比工作,开展“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论坛,“感念师恩”、“书香伴我行”征文活动,“学党章,知党史,强党性”知识竞赛以及“知荣明耻树我新风”演讲比赛等,以确保全区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另外,区教育局还应帮助学校制定教师师德量化考评机制,以江北区为例,采用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形式,将师德考评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的成绩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相挂钩,实行师德考核的“一票否决”制。

②、搭建教师培养的良好平台

在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分校本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模式。区教育局应该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推动这两种培训的开展。在校本培训方面,区教育局应统筹和综合全区各校教师培训的经验,给学校校本培训的开展予以积极的指导,同时,区教育局要大力组织全区教研组、骨干教师、名教师的力量,下学校配合校本培训的开展;在全员培训方面,区教育局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分学科组织大型的培训活动,推动“名师带徒”、“良师带徒”、“名师定点联系学校”等活动的开展,同时,区教育局还应该积极联系,为学校教师到省、市以及跨区培训创造条件。

③、搭建师资力量合理流动的平台

师资力量的合理流动是充实学校教学力量增加学校活动的良好途径,区教育局应该在教师流动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区教育局要推动教师校际交流和支教工作的开展。以江北区教育局为例,该局出台了教师校际流动和支教的相关文件,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以及农村地区的学校参加教学工作,并给予经济和生活上的大力补助,原则上规定时间1~3年,由接纳学校决定,这也确保了接纳学校在学生教学工作上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区教育局应该积极推动学校干部队伍的合理流动。江北区教育局每年6月都会对全区的学校校长和校级领导进行考核,了解干部工作的实绩,制定干部流动计划,实施学校校长在各校岗位上的轮岗交流,从而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活力。

2、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①、加强奖金待遇的倾斜

对于像江北区那样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的教育系统,应该对农学学校教师的奖金待遇上给予合理的补助,从而做到在待遇上留住人才。江北区对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实施每人每月200元的补助,对于在农村学校担任骨干的教师每人每月额外再给予300元的骨干津贴,同时再给农村地区教师在车贴等生活开支上也给予适当的补助。在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的补助,做到农村学校教师待遇高于或者不低于城区学校,从而保证了农村师资力量的稳定性。

②、职称评定和专业发展上的倾斜

职称评定向农村地区倾斜,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可以有力地提高农村地区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江北区教育局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就实行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教师职称评定的程序上采用笔试、上课、终评委评定三个环节,笔试实行淘汰制,并且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设置不同的合格分,终评委最终的评定也是设置了农村组、城区组两张表格,适当地倾向农村教师,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积极性,推进师资力量均衡分布。

篇2: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保障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不断提高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引进、留住人才。现结合工作实际,就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还不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在逐步增加,企业现有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是大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低,专业技术人才出现老龄化,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等,逐步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二是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企业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技术人才紧缺,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一是企业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留不住新引进人才;二是企业现有技术人才队伍政治理论和技术业务知识的学习教育培训程度不够;三是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措施的制定、奖励机制制度的建立等,还不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二、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用人体系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营造公正、公平、公开,尽职、尽责、尽才的氛围,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的方式,达到“使用一个人,激励一群人,培养一批人”的效果。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

要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为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建立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还应广开渠道,优化参与环境,让有能力的员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和重大决策,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在识才上,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能力。在用人上,倡导“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竞争上岗,绩效评优”,打造人尽其才的企业环境,努力做到吸引人才,淘汰庸才,用活人才。人才评价标准的效益化,一方面要准确、客观地评价人才,避免人才评价的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工作,以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注重加强人才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从大专院校录用以及从外单位引进等方式,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对于优秀人才既要能吸引,还要用得好,留得住,并通过自己的培养,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保证。

(三)建立绩效考评体系

要尊重员工的工作价值,以业绩为检验和衡量标准,根据其能力和特点分配工作,使他们正确定位,不断认识和提高自我,贡献其最大智慧和能量,携手确保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同时要完善企业人才考核评价标准,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科学建立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自主权。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考核办法,把评价人才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实用人才结合起来。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四)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配置、激励中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形成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不断强化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要结合实施全面责任管理、全员业绩考核工作,针对基层企业考核层面多、人才岗位分布较广、专业类别较多的现状,进一步完善人才绩效考核评价方法和依据,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扩大绩效管理工作的范围,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对于发现问题、提升业绩、奖勤罚懒、人才激励的作用,使各类人才在事业中工作有业绩、职业有发展、贡献有回报,形成以事业吸引人才、以绩效评价人才、以薪酬激励人才、以责任锤炼人才的良好人才环境。

坚持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责任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企业奖励为导向、企业下属各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对成就突出、德才兼备的技术骨干给予任用。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进一步激励广大专业技术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企业营造一个用人、留人的良好环境。

篇3: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一、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在独立思考中提升思维方式

1.在文本解读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案例一]

苏教版语文第一册《家》,很多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中都会请学生模仿文中句式说:(哪儿)是(谁)的家。学生的回答一个接一个:文具盒是铅笔的家,衣橱是衣服的家,丛林是小猴的家,海洋是鲸鱼的家,蚌壳是珍珠的家……

[反思]

乍听起来,教师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请学生模仿文中句式说:(哪儿)是(谁)的家,孩子们都说对了。但是教师在课前如果能独立深入地解读文本,就不难读出文本的内涵:“蓝天是白云的家”,白云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飘浮。“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小鸟、鱼儿和种子都在它们各自的家里快乐地生活着,成长着。“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小朋友们就像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一样幸福地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原来家除了能给人提供遮风挡雨、保证温饱和休息的场所外,还应该是温馨的港湾、繁衍生命的乐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孩子们的课堂生成:“文具盒是铅笔的家”和“衣橱是衣服的家”,比起后三句就显得太肤浅了,教师如果能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引导,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2.在活动设计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案例二]

有一位教师在公开教学《快手刘》时,先请学生找出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戏法的神奇,读读议议,再让同桌兩人分别演一演“快手刘”和“我”赌输赢的经过。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可谓兴趣盎然,对话、动作、表情都那么有板有眼,打算待会儿好好露一手。结果在全班交流时教师突然提出由自己出演“快手刘”这一主角,请一名学生上台配合老师演小作者,接下来的场面可想而知,所有学生都感到莫名其妙,面面相觑,高涨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被请上来的学生表演得很不到位,似乎一直在担心自己能否与老师一次就合作成功,刚才可是和同桌达成默契的呀!

在评课时,有听课老师问执教教师设计同桌表演“快手刘”和“我”赌输赢的经过的意图是什么时,执教教师坦白地说:在试上完本课后,学校领导说本节课没有生生互动环节,于是在正式上时他就预设了这个环节。

[反思]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表演赌输赢的经过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整个准备过程中兴奋而活跃,不乏创造性。可是学生的排练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了吗?教师的用意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快手刘”戏法变得神出鬼没、神奇无比吗?其实不然,这位教师唯命是从,跳过了独立思考,生硬地剥夺了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师的理解替代了学生的感悟。这根本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要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有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不是仅仅在学习过程中呈现一下就了事,理念是要落实在行动中的。

二、培养提炼总结的思维习惯,在提炼总结中提升思维方式

1.提炼总结教材的阅读价值和育人价值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是学生习得语言和心灵获得滋养的范本。教材的阅读价值和育人价值同时存在。就以前面提到的教师根据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半成品儿歌为例:夏天到,_____。小蚂蚁,搬粮食,_____真辛苦;绿蝈蝈,在乘凉,_____。冬天到,

_____。小蚂蚁,洞中躺,有吃有喝,_____;绿蝈蝈,树下哭,_____。这首半成品儿歌既概括了课文内容,又体现了育人价值,同时有很大的开放度。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勤于动脑,养成提炼总结的思维习惯,就不难做到事半功倍。当然提炼总结教材不仅针对一篇教材,还可针对一组教材,如学完了有关春天的一组课文后,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找春天》。

2.提炼总结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实践过程

一线教师每天都有学习、实践、反思、重建的机会,注重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反思重建的思维习惯,更注重培养自己及时提炼总结的思维习惯。可以先试着从小处着手,一堂课的案例分析,一次活动的案例分析,一件事的案例分析,一个人的案例分析。写多了,就会摸索出一些方法,提炼出一些观点,有可能会上升到理论层面。有价值的总结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改观,提升教师思维方式的同时其实也就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神圣使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就必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更要用自己不断转变和提升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

总之,教育理念的落实一定伴随着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教师只有转变和提升了思维方式,才能将封闭、僵化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的、充满不确定性却又向着教育目标不断接近的课堂,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发展!

篇4: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人民满意;形象标准;目标路径

一、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形象标准

2014年,中石化集团公司明确了“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愿景。在当前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从严管理的形势下,要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致力于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周到的服务,努力实现让员工满意、客户满意、社会满意。建设人民满意企业,必须坚持有利于提升质量效益,担负起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经济责任;坚持有利于维护和谐稳定,培育干部员“处处体现和谐”的行为习惯;坚持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互动,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从员工满意层面看,普遍对个人收入、福利待遇、改善住房、子女教育和就业成长渠道畅通等问题关注度较高。一线生产员工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较大,工作认同感和企业归属感降低。从客户满意层面看,普遍关注的是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采用先进勘探开发技术、精细管理手段来提高效率、打造品牌的力度还需加大。从社会满意层面看,主要是社会公众对保护美好环境、确保公共安全的迫切愿望,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网络舆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建设人民满意企业的措施路径

一是围绕“质量效益好”的人民满意目标,建立长远发展规划。当前,国家进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转折时期。要建设新时期的人民满意企业,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和人民的立场谋划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这一目标的内涵中,既要明确不断提升质量效益的经济责任,也要明确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的政治责任。这一目标的设计上,既要扣紧扣准战略规划,又要广泛征集员工群众的意见建议,还要虚心倾听社会公众的期盼呼声。惟其如此,企业发展与人民满意才能并肩向前。

二是围绕“改革管理好”的人民满意目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适应改革,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在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等方面加快创新,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调动机关部门、基层单位、员工群众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经营主体和创效主体。要完善制度,深化推进依法治企。在制度规划上注重上下衔接、全面覆盖,贯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在制度设计上改变以职能为驱动的制度建设方式,创新以业务驱动来推动制度流程化管理。在制度内容上将制度性的要求与不同层面的不同岗位进行衔接,促进职责分工、工作权限、制度规定、流程要求、工作标准等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岗位。

三是围绕“安全保障好”的人民满意目标,加强改进“三基”工作。分层级狠抓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操作标准的学习,使“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组织干部员工深入学习本行业、本岗位节能环保工作规范、标准和责任制,牢固树立起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做到懂得法律,知晓政策,明白制度,提升技能,使每一名员工具备节能环保能力和素质。推进“三基”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建立完善全覆盖、可溯源、严考核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质量安全环保制度、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既坚决做到“一票否决”,又要坚持做到“一查到底”。

四是围绕“环境氛围好”的人民满意目标,深化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员工群众思想动态分析机制,及时把准员工群众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念引导、情绪疏导,将员工群众的思想凝聚到“想公司好、为公司好”上来。要深化文化建设,按照集团公司“六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断赋予基层文化建设新理念、新内涵、新使命,促进“凝心聚力、积极向上、崇德向善”文化氛围的养成。要坚持网络舆情控制,坚持“想让员工群众知道的让他们知道,员工群众想知道的让他们知道”的思想,运用好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媒体微博等新技术平台,及时发布信息,讲明政策、解疑释惑,传播权威声音、正确声音,回应社会关切。

五是紧紧围绕“政治优势强”的人民满意目标,发挥各级组织作用。要打造坚强的领导集体,坚持从“好人”中选“能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切实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上来。提升干部监管水平,强化对主要领导、重点岗位、重点工作和个人重要事项的监督,形成监督合力。要构建过硬的堡垒先锋,持续推进党支部建设目标化管理,对基层党支部进行“全面体检、逐个诊疗”,形成基层党建强化提升机制。三是要培育奋进的员工队伍,坚持典型引领,引导员工把干事创业、创先争优作为履职尽责的要求。坚持教育管理,加强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基层建设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指导,从严落实各项纪律。坚持人企共赢,在物质激励、政治激励、荣誉激励等多方面进一步丰富渠道、完善标准,不断激发员工队伍活力。

参考文献:

[1]俞国明,任宁宁.建设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J].中国石化,2013(7).

篇5: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学科交叉 行知学社 科技型社团 基层科技组织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0-02

一、引言

在传统的学科认知上,学科分化的充分彻底与否,代表了所形成学科发展程度的高低。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学科知识饱和度和深度的提高,学科交叉则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流。越来越多的问题产生于学科的边缘地带,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传统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往往在学科交叉融合中找到突破点,并使人们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新的时代离不开学科交叉,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二十一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作为“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与“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将引导人们打破学科间的森严围墙,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科学交流与合作。

二十一世纪的更需要人才的补给,大学生是站在思想、知识的前沿领域的栋梁之材。积极推行学科交叉研究,可以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科技型社团是高校培养大学生这一综合能力的主要阵地,以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多维度跨专业为目标方向的社团进步和革新,将是未来科技社团大势所趋。而我国依托于非顶尖学府的大学科技社团占较大比例,一般综合实力较弱、水平较低,属于国家基层科技组织。山东农业大学行知学社素以学科交叉为特色,本文将以此行知学社为例,试图找出基层科技社团在自身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对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大学科技社团学科交叉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二、行知学社进行学科交叉建设的成功和不足

山东农业大学行知学社是2007年自水土学院成立的一个具有实践创新特色的协会,以进一步推动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在学生中普及科技创新理念为己任,走“项目+团队+平台”模式,积极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和课题开展,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和“路达杯”等多项全国规模和省、市内科研创新比赛中不断斩获佳绩,是一个同类型社团中能力比较强的科技型社团。为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行知学社在学科交叉建设、跨学科科研交流活动方面进行了一部分卓有成效的努力,当然目前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行知学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路径

丰富的学科基础和有力的主体优势学科,是进行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提。山东农业大学行知学社成立次年便面向全校吸纳各院系专业同学,发展八年,成员超过千人,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体,专业覆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给排水、水文与水资源、建筑环境、桥渡、艺术设计、木材、建筑学等等。广阔的专业覆盖面积使得跨学科、跨专业科研和学术项目的进行成为可能。如2008年社团对鲁西北临沂、泰安、济宁、菏泽、枣庄、莱芜六个城市144个村庄进行的典型调查实践活动“‘空心村现状调查研究项目”,作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榜样和山东省省级三下乡优秀服务队,参与同学多达56人,成员来自多个学院,团队“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特征”,极大地保障了项目每一环节的进行充分而可靠。其次,交叉学科作为新兴学科群,由于暂时自身发展不足而未能形成与传统单一学科对抗的实力,学科交叉项目常常面临专业无处挂靠的尴尬地位,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长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表示“学科交叉要以本专业的认识水平和研究基础为根本”,行知学社作为工科学院创办社团,学社以工程技术为优势,团队“优势互补、理工结合、资源共享”,形成了主体优势学科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格局。

运用柔性治理、灵活推动的方式来促进学科间的交流活动。跨学科学术交流属于一种最浅层的(即交流型)学科交叉活动,积极的交流沟通能够帮助学生、教师等相关研究主体对本身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获得更加透彻和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为未来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合作奠定基础。社团宽容并鼓励不同专业和学科间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会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分会内部不定期小型交流会以及进行更多交流活动。两周一次的例行会议是行知学社内部重要的交流平台,会议采用柔性政策,争取在大多数成员的空闲时间,且不强制要求所有人参加,而且与常见的社团会议不同,行知学社力求减轻例会的正式性,人员规模一直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大多数成员都能有发言机会,且有效地减轻了部分成员的羞怯感和紧张感。在会议中大家畅所欲言,除了近期工作情况和计划的讨论与传达,还可以介绍新成员给大家并杂谈学习和生活,使其对社团产生一种归属感并对社团发展展现责任的主人翁态度,其中还不乏有大胆的学生针对社团自身提出一些尖锐的批评以及建议。主持会议的指导老师和社团骨干也常常将自己融入普通社团成员当中,当有人表达出“有了好的想法但缺少团队”的时候,老师当下就建议和在座身边的同学组成交流研究小组,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另外,学生们更擅长利用网络平台如QQ、微信等通讯工具,有赖于此类平台的天生优势,学生辐射面更广,学生间的交流更深,所以虽然此类交流一般不涉及学术问题,但却能很好地使成员互相了解,使未来合作有了可能。

注重社团内涵,了解新鲜思想,创新实践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两手都抓的独特社团文化。学科交叉虽然渐成为科研创新的前沿领域,但实际上很多人内心对学科交叉持怀疑和否认态度,认为学科交叉是被学术修养不高的人利用的“万金油”,外衣新奇前卫,实际内容肤浅,业内对于综合领域的研究带有相当的排斥性。在此情况下,消除成见、促使学生从观念上主动拥抱学科交叉就成为推进其建设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行知学社禀行着“行知并举,勇于实践”的办社宗旨,有条不紊地维持社团的日常运行;通过社团值勤、自由聚会、学术沙龙和各种大小型会议等的机会,社团成员也可以和指导老师和社团骨干成员进行充分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项目促成率和社团感情度可以得到提高,但同时获得提高的还有为人处事能力和事物认知能力,学生勇于了解和接受新鲜、先进的思想。如此一来,向来饱受偏见的学科交叉思想就相对顺利融入学生观念之中。许多知名团队,如行知学社正在开发一款大学生学习App“学无忧”的跨专业团队负责人就专门向笔者表示:由于项目本身的复杂多维性,团队组建初期就注意到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十分必要,团队任务分配也注重发挥专业特长,如财务管理和App主程序设计分别主要交由经管学院和机电、信息学院的成员来完成。由此可见,行知学社对于驱除成员心理障碍、促使成员接受学科交叉融合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

2.以行知学社为代表的大学科技社团学科交叉融合面临窘境

受限于种种因素,行知学社的社团自身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在实现了一段的大跨越之后,也遇到了一些艰难的阻碍,也就是进入了所谓的瓶颈期,随着社团运行,各种问题比较明显和集中地暴露出来。作为“国家基层”、“依托于非顶尖学府”的基层科技社团,这些问题还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

第一,大学学科交叉水平严重影响社团学科交叉建设。行知学社所在的山东农业大学虽然提出过学科交叉的概念,也积极制定和进行过一些有益于促进学科交叉的制度和改进活动,但实际学科建设中传统学科仍然势大。一所学科交叉环境并不佳的高校学生成为社团主体,社团一系列运行机制也主要以此高校为依托,那么必定会使社团学科交叉建设受到限制。

第二,社团资金短缺。由于自身实力欠缺、相关制度建设不力等等原因,行知学社资金短缺、经费来源单一,使得学科交叉建设后力不足,甚至影响到了社团自身的建设。在人力、物力不足,财力也难以支撑的情况下,学科交叉项目形不成一方势力,没有足够的影响力,社团学科交叉建设就始终是小打小闹,“面子工程”。

第三,忽视团队内涵建设。得益于行知学社对社团项目小组和团队内部事宜采取的不干涉政策,在社团成立早期,成员没有强烈的压力感和束缚感,反而更愿意主动投入到创新创业和科研活动中,但随着社团发展,长时间的过度自由、随意放任的团队文化对社团向前发展、向上建设产生了一定拖累:负责人往往带着强烈的热情和主动性去进行项目申请和团队前期组建,而项目一旦审批下来就感觉万事大吉并将其束之高阁,直到项目申报单位组织中期检查或者结题时才心急火燎,只求敷衍过去甚至直接放弃,很多项目根本不能坚持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有些团队还会出现其部分成员对项目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和贡献,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为组成员,享受项目成功的荣誉和利益的情况。“重组建,轻治理”这是行知学社以及大部分科技社团团队文化的一大弊病。而以资金和荣誉为目的的大量平庸、投机取巧的团队,是不会成为学科交叉的贯彻拥护者和执行者的。

另外,还有人认为,我国高校的“跨学科”长期沦为空谈,这与学科交叉人才和相关平台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而且,学生和教师等研究人员在知识获取和“成长”经历上往往是相近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下,也难以对学科交叉做出更大贡献,指导老师人员较少、老师精力有限,难以兼顾社团过多活动。

三、对大学科技社团学科交叉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通过积极推动本校学科交叉建设和自身相关制度的改革来吸引、留住和创造人才,吸纳个专业人才,加强人才资源优势

习近平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在于用好、吸引、培养。”而大学科技社团与高校的发展与休戚相关,抛开大学环境谈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想要充分进行社团改革、推进学科交叉建设就必须正视所处大学的环境及问题。同时,社团现行的科研项目评选机制与学科交叉发展不相容,会将学科交叉研究者常常处于一种十分被动和尴尬的地位,例如项目申请困难、个人成果评价受阻、所从事学科遭受偏见等等。

所以,为推进学科交叉,首先应积极争取大学院系和专业的开放化,通过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和改革选课制度等方式,阶段性地打破或者弱化学科壁垒,以培养出更多拥有跨学科思想和学科交叉背景的高级人才。其次创新教师、导师聘用制度,实行联合聘任制度,即一名教师可以同时和校内多个学术部门签约,使得教师的交叉活动部分的工作获得承认。然后试图考虑建立新的学术评估考核制度,制定合适的项目激励政策,如在一定时期内侧重学科交叉,等它在一段时间内发展成型再让其自由发展。最后,注意在人才引进上,时刻记住“解决实际问题”的初衷,摒弃传统的人才聘用观念,相较于专业对口,要更加重视个人能力、个人研究表现。

2.建立良好的社团文化,注意柔性治理,加强人员的交流

开放的社团文化有利于社团健康的发展,也有助于驱除对于学科交叉的偏见,消除人们思想障碍。加强社团成员的沟通、交流和分享,提高成员与外部的互动是开放社团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它也有助于学科交叉本身。对于加强交流,行知学社的一系列做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一,合理地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第二,鼓励多种非正式会议,如小型例会、茶话会和学术沙龙等等;第三,控制非正式会议的规模,但提高成员参与度,为小聚会设定特别环节活跃气氛,或者提供小礼物。浙江工业大学张金福、王维明先生说:“这是一种‘非正式社会接触,一方面可以减轻正式会议带给人的那种紧张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打消个人的羞怯倾向,刺激交流。”同时也注意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加强联系、促进沟通方面的优势作用。

3.建立学科交叉平台,规整和创新团队组建和运行机制,建立团队文化

第一,应当加强团队的培养和日常管理,制定出适当的有益于扭转现状的制度来,建立团队组建和运行机制,加强团队内涵建设,将“重外部经费争取、 轻内功卓越锤炼”浮躁风气弥漫的团队环境“引导促进到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健康发展轨道”。第二,探讨部分团队成员无所贡献的情况,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种:难以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同学情谊、申请限制(如成员中贫困生要达到一定比例)。针对这些情况,积极促进学生交流沟通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另外也要鼓励学生、教师等研究参与主体积极寻找兴趣共同点和切入点,提高项目促成率和高水平成果产出率。引导高年级和低年级项目合作,熟悉前期繁复缛杂的项目申请、团队组建过程,让学生免于精力的多余支出和浪费。第三,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建立学科交叉平台,通过一个高效而强大的力量对学科交叉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

4.拓宽稳定资金来源渠道

学科交叉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定会比传统单一学科耗费更多的财力物力,强大的资金储备可以为学科交叉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要争取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这也是社团实现稳定和独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坚持非营利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会费缴纳制度;为社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和实用物品;创建精品学术项目,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争取更高资金支持。

行知学社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上做出的部分探索是有益的,它在进行学科交叉建设上有一些有利条件,也面临种种困难,在我国大学科技社团学科交叉建设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它的成功和失败的探讨,再有效结合实际情况,对推动学科交叉、找到改革创新关键点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技类社团发展对策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刘晓勘,侯新毅.

[2]《英美部分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及借鉴》,2008.01.22,刘冬.

[3]《高等学校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现策略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总99期)2012(3),胡瑞,陈新忠,薛珊.

[4]《大学跨部门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治理的成功模式—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GPN 计划组为例》,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2期,2013.06,张金福,王维明.

[5]《高校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团为例》,许文哲.

[6]《学科交叉和学科整合时代的到来》,刘大椿.

[7]《美国研究生阶段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八期,杨海燕.

[8]《学科交叉融合孕育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96期,张春海.

[9]《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科技日报2013.08.06

[10]《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学习参考,2013年第2期,2013.04.07,孙真荣.

[11]《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14.03.26,王广禄,吴楠.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关于我喜欢的小动物的范文下一篇:初一一学习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