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2-09-10

《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 (浙教工委[2005]35号) 文件指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 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辅导员, 班主任和导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 实践和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举措、新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些措施、机制和方法, 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以供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

1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1999年,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后, 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 高等教育迅速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据统计, 截止2006年底, 全国在校大学生达到2200多万, 浙江省为72万多人。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大, 不仅给大学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困难, 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浙江省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即专职辅导员只有3000余人, 按照教育部1:200的要求尚缺口1000多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 学分制的实施,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思想认识和教育观念方面的新问题, 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 对思想政治工作进教室进公寓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足。现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 对校内单纯的、封闭的、相对文化氛围比较浓郁的德育环境的熏陶以及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有着逆反心理, 由此而产生诸如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到教室、沉溺网吧、酗酒赌博和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甚至是违纪、违法行为,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建设。但是有的人却认为, 既然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用不着政工干部去做了, 可以由网络去做, 包括部分辅导员也有这样的想法;有的辅导员对思想政治工作进教室进公寓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并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工作不积极主动, 浮于表面。

其二, 对师生间角色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一直以来,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 始终处于一种被管理的地位, 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教育被当作一种管理活动来看待。如今,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与调整, 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学生是学校的办学主体, 他们不仅参与学校的管理, 还参与教学研讨, 师生之间这种新型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是和谐的。但是, 我们的教师,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往往缺乏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依然采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方法。

其三, 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从内容上看, 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没有找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 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学习、生活问题关注、重视不够;从方法上看, 存在着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 注重单向灌输, 缺少双向交流, 不能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 不能把全局性与战略性、先进性与层次性结合起来;从队伍建设上讲, 一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观念滞后、学历层次偏低等问题, 不少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 缺少学习, 很少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另一方面也存在人数不足、待遇不高和出路不畅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辅导员超负荷工作, 疲于应付日常事务, 耽误了自身的专业学习, 最后的出路只能在很窄的“政工”口寻找, 这势必会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的现象;从管理机制上看, 存在着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经费、场地等困难, 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缺乏对辅导员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和提高, 缺乏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等问题。

2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方法与措施

为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特别是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对维护高校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从建立辅导员选聘准入制度着手, 在配

备、培训、交流、协作、考核五个环节入手,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组织保证

2.1.1 辅导员的配备

做好人员的选拔配备工作, 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辅导员招聘中, 除了常规的考核外, 应着重了解应聘人员的性格气质、业余爱好、吃苦耐劳精神。较好的思想品质, 较强的工作能力, 固然是做好辅导员的必需条件, 但是没有一个让大学生们欣赏的性格气质, 不能融洽到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去, 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样是做不好辅导员工作的。所以, 要通过单独沟通、情景测试、简历分析、学生的满意度等多种方法, 综合考查。只有选准、配好辅导员, 抓好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 使这支队伍整体具备较好的素质, 适合与大学生朝夕相处, 能起到“知情、关心、引导”作用, 才能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1.2 辅导员的培训

要注重上岗前和在岗时两个阶段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 可实行“一传”、“二帮”、“三交流”的培训模式。一传, 是由经验丰富的老辅导员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二帮, 一是由有经验的辅导员帮助新来的辅导员熟悉工作环境, 以使他们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二是对辅导员生活上、工作上等进行多方面的关心帮助。三交流, 是指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交流、辅导员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校际之间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

2.1.3 辅导员间的交流

辅导员工作的活力, 就在于广大辅导员能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的要求, 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适合新形势、新情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抓好交流这个环节, 对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例如, 利用暑期召开辅导员培训会议, 请辅导员就学生思想状况、典型工作、典型活动上台讲评, 其他辅导员发表意见, 最后由组织者点评。通过各种富有成效的交流活动, 促进辅导员不断探讨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探索新方法, 使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辅导员队伍本身也逐渐形成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

2.1.4 辅导员间的协作

为了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 以便更好地维护校园稳定, 为广大同学服务, 对辅导员进行团队精神锻炼, 增强辅导员间的协作是非常必要的。当校园发生突发事件, 单个辅导员的力量往往难以协调和处理, 只有广大辅导员通过畅通的信息渠道, 训练有素的协作方式, 形成团队力量, 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学生公寓突然停电, 部分楼层出现学生起哄;救助深夜病危学生等。通过辅导员之间在互动、相互合作前提下解决问题, 提高了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2.1.5 辅导员工作的考核

做好辅导员工作的考核, 有利于促进辅导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有利于衡量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成效。一般认为, 辅导员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 是抽象的, 较难评价, 考核的基本方法就是领导评定。要从辅导员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学生身上采集数据, 结合辅导员本身工作表现和主管领导的综合评定, 进行量化的考核。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实践证明, 这还是可行且有效的。

2.2 通过辅导员“进网络”、“进社团”、“进

心理”等措施, 逐步健全辅导员工作机制,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建设

2.2.1 辅导员“进网络”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工具,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始终把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这就要求辅导员树立网络技术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观念, 熟悉大学生的上网特点和网络语言, 充分利用网络更多更强地唱响主旋律, 敢于参与网络实践, 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 有效利用网络载体。辅导员在“论坛”中是“版主”, 是正面引导的“枪手”, 是谈论中的“主角”, 是学生网民的“朋友”。通过QQ群, 联络各个层次学生, 缩短了心理距离, 取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互动。辅导员“进网络”是日常工作之一, 是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2.2.2 辅导员“进社团”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在大学中生活的每个成员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意识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决定着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成长的时空环境状况, 影响着学校的育人质量。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辅导员“进社团”, 参与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成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参与者, 在活动中引导, 在活动中施教, 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接受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 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学习文化, 塑造健康向上的青年人格和形象, 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3 辅导员“进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辅导员应该溶入大学生的“心里”, 做好导前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德育课、座谈会等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 对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 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 避免因心理问题影响学习、生活, 甚至发生恶性事件。

3 不断深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既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辅导员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应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宗旨,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提高, 增强时代感,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是进一步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感”。学生队伍的稳定意味着学校的稳定, 学生的幸福意味着家长的幸福。对于学校来说, 每一名学生是千分之一, 是万分之一, 而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 就是百分之百。要求辅导员要以“守土有责”的责任感对待本职工作。以目前高校分为教学和生活区为例, 可以设立纵横两个系列的学生管理体系。纵向, 以学院 (系) 为单位设立党总支, 配备专职书记一名, 专职系辅导员一名, 每二至三个班级配备专职班主任一名, 形成以学院 (系) 党总支书记、系辅导员、专职班主任、班级学生干部为主要力量的纵向学生管理体系。横向, 保卫、学生处下设学生公寓管理科, 配备专职学生公寓辅导员, 形成以学生公寓辅导员、学生公寓党团组织的学生干部为主要力量的横向学生管理体系。前者以管理早晚自修、课堂学习及教学活动中的日常教育为主, 后者以管理午间、下午课后至晚自修前、晚自修后就寝及学生公寓中的日常教育为主。保证了24小时有辅导员参与管理学生。

二是努力培育辅导员的高度政治敏感性和预见性。学生的思想发展和矛盾的产生, 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辅导员应该具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下学生思想发展和矛盾的产生的预见性, 想在前, 防在前, 做在前。辅导员应该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 深入学生一线, 能“嗅”出味道, 查出“病因”, 对症下药, 化解矛盾。好胜、不服输是我们大学生特点之一, “竞技性”活动极易引发矛盾和冲突。要加强“竞技性”学生活动的管理, 建立辅导员现场参与制度, 要求辅导员参加学生的各项“竞技性”活动, 改善活动气氛, 防范和化解学生群斗。

三是逐步建立助理辅导员制度。要从高年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中选配助理辅导员, 建立助理辅导员值班制度, 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 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参与管理工作的热情, 使他们在管理工作中得到锻炼, 成为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四是继续唱响主旋律,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环境造就人, 要利用一切手段调适环境, 让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是一种资源, 而且还是一种优势, 辅导员应该发掘好、利用好。

总之, 建设一支以专业化为目标、政治可靠、工作有为、业务精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发挥得如何, 直接关系到校风、学风的建设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 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提高其素质, 增强其凝聚力, 这是一项重要且需长期不懈努力的工作。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 如何建设好这支队伍, 确保高校的稳定,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着手, 阐述了辅导员准入制应从配备、培训、交流、协作、考核等五个环节入手, 在制度上要求辅导员采取进“网络”、进“社团”、进“心理”的工作措施。

关键词:辅导员,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处:高校新时期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2] 温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探索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3] 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专题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06, 11.

[4] 教育部第24号令,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2006, 7, 23.

[5]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R].2005, 8, 4.

[6] 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R].2005, 10, 27.

上一篇:煤粉燃料加工中心系统设计下一篇:浅谈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