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4-29

李苗——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共6篇)

篇1:李苗——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 苗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 113006)

摘要:随着现代高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式各样新的学生心理问题也都陆续展现出来。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100余篇,著作10余本,以各师范类专科学校辅导员前辈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的方法,提出了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适时解决策略。关键词: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前言

在与各师范类专科学校辅导员前辈们的谈话中了解到,师范类专科学校有着女生居多,男生较少的特点,而绝大部分学生均属“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不计后果的张扬个性、憧憬未来却迷失了自我、贫困学生攀比心理、异想天开的就业观念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试图找到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实际问题的方法。问题的提出

1.1 不计后果的张扬个性

据调查了解,师范类专科学校的学生除大部分是来自高中或中专的毕业生外,还有一部分是初中毕业后直接考入的。他们的知识底蕴相对较低、在社会交往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轨、自私自利、人际交往能力差、做事情不深思熟虑、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体现出不计后果的张扬个性。

1.2 憧憬大学却迷失自我学生们憧憬大学,却不了解上大学的真实意义。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对常常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学习,不相信讲课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不迷信专家学者的学术理论,相信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就能找到答案。而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很多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制能力差、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认识不到事物的关键所在,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到电脑游戏或谈恋爱上。长此以往,不仅耽误了学业,而且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1.3 贫困学生的攀比心理

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在生活中缺少的父爱、母爱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性格孤僻,精神负担重,学习成绩不理想,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差。师范类专科学校的学生一部分来自城市,大部分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虽然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帮助一些贫困学生不辍学,但

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学生的“心理”贫困,高档手机、高配置电脑、等数码产品似乎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物品,物质对大学生思想的刺激使大学生产生了相互攀比的心理。“富二代”与“老百姓的儿女”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富二代”的学生在闲暇时谈论名牌、高档化妆品等时,贫困的学生还在为生活的口粮而奔波于勤工助学的路上,这种现状使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嫉妒、怨恨情绪,导致其心理失衡。

1.4 异想天开的就业观念

所有的学生都想在竞争中找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好工作,师范类专科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但他们很少与社会接轨,不了解社会现实,不能正视当前的形势,总是对未来充满幻想,以为自己毕业后一定能当上老师。孰知,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如此之大,各省市的中小学校早已超编,学生毕业后当教师的机率不确定。2 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2.1 用“真心爱心”感悟学生

辅导员要教会学生学会包容和理解,让学生学会主动交流和沟通,学会做好自己的事情,要做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开展“理性爱国”等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时时做好安全意识教育,让同学们时时提防身边的紧急事件,防患于未然,保护自己的生命。对班级表现突出的团员进行考核,评选上报本班级团校推优名单、党校推优,鼓励先进,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夏沔尊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有爱的投入,才能有教育的产出。利用一切可能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了解学生,经常以“朋友”的身份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们促膝相谈,与学生们共同在食堂就餐等等。与学生交往时,努力做到处处留心,点点滴滴记在心里,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只有认识学生,才能去了解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也只有了解了学生,知道学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长,才能在平时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其潜力,不断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与学习需求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宿舍关系、家庭状况甚至情感问题等,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够及时对他们进行压力排减和心理疏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因缺乏经验和全局观念,常常会出现如自暴自弃等较为极端的行为。这时,作为辅导员,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如找一个较为清静,不受打扰的地方与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等。只有切实了解到学生的情况,才能采取更好的措施。将现有的问题一一分解成各个阶段的小问题,鼓励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将问题一一解决。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帮助学生将问题分解,反而能让他们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2.2 明确学生求学目的针对学生的无目标迷茫心理,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学习目标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态度决定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可以从学习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其次,学生的学习要有计划性。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开展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完成掌握前人的经验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学习过程,尽早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有备无患,少走弯路,减少心理压力,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通过开展谈心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范类专科学校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都要在社会的各个实践领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辅导员要找到班级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谈心,引导他们要努力学习,不能有一刻放松。例如:针对学生所关心的外语考级、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方面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找一些考过的学生来与他们座谈,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进步的信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惑,让同学们明白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通过长期努力才能提高的道理,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可以通过组织大家观看外文电影、听外文歌曲、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来提高学习积极性。

2.3 时刻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历程

国家大力支持品学兼优、贫困的学生,结合班级的实际,依据《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定办法》,将奖助学金的评定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导向,有序、公正、公平的做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同学都满意,让学生更加铭记党、国家、学校对于他们的支持和关心。辅导员要深入班级,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积极、热心、适时的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并给予困难学生临时补助。据调查了解,很多的贫困生都是单亲家庭,要正确认识单亲家庭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处理单亲学生家庭的情况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既然将孩子放心交给学校、放心交给辅导员,辅导员就有责任和义务适时向家长反映情况,帮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使其在今后对孩子的教育中有的放矢。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心理工作,联合家长一起对学生给予正面的鼓励。在校园生活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身边同学和朋友对“问题学生”的态度很重要。要积极发动同学,尤其是班级的班干部,要求其发挥好带头作用,号召其他同学对“问题学生”报以一颗宽容、关爱的心。单亲并不是孩子们的错,但单亲家庭所影响的不只是学生的智力发展,还有品德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对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让贫困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帮助学生在我们的期望下塑造健康的人格,克服遇到的困难,这就是辅导员最大的成就。

2.4 明确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通过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到,现阶段由于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多同学专业知识基础没打好,产生厌学、弃学,退学的想法。针对这一现状,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谈话让同学们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选择升学、选择

就业心中有一个平衡的位置,告诉他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要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就是一种成功,一次收获。”激励大家要敢于尝试,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实践证明,在辅导员和同学们的努力下,这部分学生已调整好心态,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生活。在开展就业工作的同时,辅导员要认真完成毕业生生源信息核对,毕业生档案整理等工作,及时上报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证明函等材料,做好省内贫困毕业生台账等工作。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及提高学生实习安全系数。了解学生心里动态,在学生的实习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消解学生们的心头疑虑,减少工作所带来的心理焦虑、压力,让学生们身心愉快的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在工作中,按照学校就业工作相关要求,一如既往,扎扎实实的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小事,师范类专科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不容轻视。作为学生们的辅导员,不仅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学生,更要注重日常中对学生们思想政治方面上的教育,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当前,还有诸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不断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在校园生活中,辅导员要以家长的角色关心学生,用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们交往,切实的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用真心教育学生,以真爱感化学生。

参考文献:

[1]吴昕,刘野.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心理学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2

[2]张奇,郭瞻予,张忠仁编著.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3] 明晶,马天雪.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S1)

[4] 魏建新,卢峰.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

[5]刘万英,Jeffrey A.kottler,王淼.[N]中国教育报.2009-04-21

[6] 荣誉.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内容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7]李志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06)

[8] 周忠琴.928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策略分析[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作者简介:李苗(1985—),女,辽宁鞍山市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篇2:李苗——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姓名:田畅学号:20111104496班级:生态班

任课老师哈斯

摘 要: 了解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师范类大学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心理问题发生率为71.12%【1】。学习压力、情感挫折、父母婚姻、家庭经济、同学关系等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应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 键 词: 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引言:WHO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 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2】。也有观点认为, 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标准的社会行为。还有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和情感上与他人心理状况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他们面对的竞争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日益增大, 导致了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知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各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而师范学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军, 即将从事教师事业,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正所谓“救人者当能自救”。所以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1.健康的标准

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

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许多人生的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3】。

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 学习兴趣小,缺乏动机。迫于就业和父母的期望而选择了不喜欢的师范学校和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缺乏学习兴趣, 只是把志向水平定位在能够毕业,找份好工作等,缺少向更高层次努力的内在驱动力,导致学习动机减弱。同时,又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也容易导致其后悔、焦虑等不良情绪,继而产生学习上的障碍。

2.2 形成认知偏差,难以适应现在的生活。由于个体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能够正确加工,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大多数学生在新的大学校园中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现在的大学生多为家中独子,她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步入师范院校后,女生数量众多,竞争比较激烈, 无论是学习、举止容貌还是家庭背景,都存在比较心理,好猜忌,对很多事情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恰当的判断.一旦遭遇挫折,容易产生退缩心理,无法接受现状,形成了认知上的偏差,钻牛角尖,可能产生极端的行为.以新闻为例,在近几年的大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由于适应不良和逃避现实而产生的案例,或是具有攻击倾向,或是厌世自杀。

2.3 存在交际障碍,处理关系不够成熟。人际交往是新世纪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师范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总体上不是很理想,具调查研究表示, 大部分学生感到没有知心朋友,交往困难,大约半数的学生与同班、同宿舍的人处理不好关系,室友之间常有敌对、憎恶的情绪。这些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往往是由情绪和个性等方面因素引起的。

3.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师范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89.43%的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其中31.13%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于以往研究的结果,即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占总数39.3%;中度心理障碍学生占总数8.7%【4】。问题主要表现为: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敏感, 忧郁、偏执、敌对、精神病性, 焦虑、恐怖、躯体化。无论从轻度排序, 还是中度排序基本上都是如此。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多于女生;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学生多于一年级学生;存在专业差异,文科生多于理科生。

师范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也好于非师范类学生, 这与师范院校普遍开设5心理学6等必修课程, 以及完善有效的学工体系和丰富健康的校园学生文化有关#心理健康与自评总体健康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提示心理健康已成为大学生全面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4.分析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师范院校学生的特点有关。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是教师,师范院校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从师素质和过硬的教师技能。这必定给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教师素质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比如: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训练还不能

提高,一定会导致个体的心里焦虑。所以才有89.43%的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着各种轻度不良的心理反应。对于中度以上如此大的比例,我们认为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与目前师范专业的就业难有直接关系。师范生普遍反映担心未来的就业问题。如果当不了教师,自己学习的内容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只有学业极其优秀才能找到工作,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学习压力。以往研究也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

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普遍,个体之间差异很大。研究发现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多于女生。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师范院校男女比例失调,女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平均超过了65%,男生成为弱势群体,势必影响其心理的发展。其次,未来职业的预期对于男生也是不利的。毕竟男生做教师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出息的工作。而女生做教师反而被人们尊重,社会舆论也倾向与女生当个教师是非常不错的。这多少影响了师范院校男女生之间心里的平衡。但是研究发现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学生多于一年级学生,这与以往研究是不一致的。以往研究证实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一年级最多(14.84%),其次为四年级(9.85%),三年级为8.98%,二年级最少(6.07%)【5】。我们认为一年级大学生比以往的适应能力高很多,大学的课业负担比高中轻很多,就业还不是目前要考虑的,而三年级大学生与毕业越来越近,就业问题成为了首先思考的问题,目前的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不良的应激源,而且是持续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考研的压力,应该说三年级问题多是合乎现实的。我们也发现了专业之间差异的存在,文科生多于理科生。以往研究也发现专业性差异,这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前途担忧的程度不同,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的差异有关。理科专业比文科专业更需要智力参与,而文科机械记忆的东西多一些。理科学生更相信理科教学教师的作用。当然问题是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5.相应对策

一是师范院校应尽快开设心理健康课或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室。使在校师范大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如遇心理障碍可以及时到心理诊室咨询和治疗。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与危害、促进其进行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要帮助他们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使其能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 最终在社会中实现我价值。

二是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组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增强自信心。活动中要注意结合师范专业特点, 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师德教育, 使其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精神风貌。

三是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实践证明, 心理咨询是较为有效且颇受学生欢迎的心理疏导和服务方式。因此, 在师范院校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开展心理咨询, 既是我们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又是全面提高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措施。

四是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帮助那些存在一般性心理困扰的学生实现自我成长。通过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运用专业的心理辅导技术, 有针对性地对存在同类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通过邀请心理学专家作报告等方式, 帮

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五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要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体,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控系统,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 以全面提高师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是转变教育观念, 让学生主动适应全面开放的现实社会, 增强心理承受力。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正迅速向我们走来,各种思想、文化、意识、观念都在全方位冲击着我们, 更新自我、更新理念, 敢于竞争是我们每一位师范大学生无法回避的现实, 必须以健康的心态去积极面对。总之, 提高师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既是他们自身适应当今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其未来职业的客观要求。21 世纪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备健康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当代师范大学生。对于国家来讲, 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心理工程。

参考文献:

[ 1]饶乐之, 王晓柳.教育统计学[ 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2]卢纹岱.Spss for w indow s 统计分析77 [ 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3]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R].教社政[ 2001] 1 号.[ 4] 项红雨.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J].中国校医, 2003, 17: 69-70.[ 5] 李鲁.社会医学(第2 版)[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5-9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姓名:田畅

学号:

论文题目: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任课教师:哈斯

教师评语:

篇3:李苗——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为了进一步调研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从事教育行业意向的现状, 课题组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为例, 进行了从事教育行业意向的调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拥有较长建校历史的学校, 其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昌黎农业职业学校, 上世纪90年代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本科师范院校。调研的园艺科技学院是这所高校最老的具有师范类专业的院系之一。

一、调查的设计

课题组于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人数、在校生从事教育行业意向、专业培养方案中师范类学时资源占有状况、在校生教育实习状况等方面。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及调取相关部门数据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54份, 随机访谈29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园艺科技学院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人数的变化

园艺科技学院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改成师范院校以来, 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进入到中小学教师岗位, 经调取就业部门相关数据发现有明显的两个转折点:一、2002年以前, 该院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二、2003年以后, 师范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数逐渐减少, 近年从事教师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甚至都不到十个百分点。

以2002届果树专业毕业生为例。该专业共27名毕业生, 毕业时已签约到县级中学的为19人, 占毕业生总数的70%。该专业当年考取研究生的共4人, 研究生毕业后全部成为高校教师, 因此, 该院2002届果树专业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比例为85%。经调取毕业部门相关数据, 2002年以前该学院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行业的比例更大, 有的年份能达到100%。

随着国家招生并轨、招生生源减少、学校增设非师范类专业等原因, 该学院毕业生2003年以后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数开始下降。近年来, 由于社会对师范类毕业生需求量的减少, 该院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人数明显减少。仅以2013、2014、2015三届毕业生为例, 截止到毕业当年8月底, 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就业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字可见, 该校园艺科技学院师范类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数分别为 (从事教育行业人数/毕业生总数) 7/204、10/241、17/231, 分别占师范专业毕业生总数的3.4%、4.1%、7.4%。经调查, 园艺科技学院毕业生在每年9月份通过国家或地方的教师招录后还会有一部分人进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 而校方统计数据截止到毕业当年的8月底, 因此实际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数比校方公布的数据稍高, 但仍不能改变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人数逐年下降这一事实。

(二) 园艺科技学院在校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及结果

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人数的下降, 不可避免地对师范类在校生就业意向产生明显影响, 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师范类课程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为了获得师范类在校生的就业意向, 课题组对园艺科技学院全部师范类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表中简称“设施”) 。

表1数据显示, 在1045人的在校生被调查总数中, 表示愿意从事教育行业的总人数为323, 达30.9%;表示不排斥教师职业, 可以考虑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数为261, 占24.98%;表示对未来职业还没有倾向的人数为154, 占14.74%, 表明这部分学生对于就业没有充分的准备, 缺乏就业目标及动力;表示不愿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数为290, 达27.8%。从结果分析, 该院师范类毕业生整体从事教育行业意向减退。

表2是不同年级学生就业意向的比较。其中12级、13级“愿意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数分别为33.0%和41.6%, 二者差别较大;14级和15级则很接近, 分别为24.2%和24.7%, 随年级降低愿意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比例呈下降趋势;“可考虑从事教育行业”选项依年级降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2015级达49.3%, 这一结果与就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尚未认真考虑毕业问题等因素有关。

表3是不同专业学生从事教育行业意向的比较。园艺专业愿意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最高, 为38%, 不愿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最低, 为16.3%;园林专业愿意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最低, 为13.5%, 不愿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最高, 为42.6%;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数据处于二者之间。上述状况与职业高中每年对教师的需求量有直接关系, 因为园艺科技学院毕业生在教师行列中相当一部分任教于职业中学, 而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两个相关专业是职业高中的传统强势专业, 园林专业在知识结构上与园艺及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差别较大, 与园林专业相关的非师范类岗位待遇较高, 就业可选范围较广, 因此学生的选择结果差异性较大。

(三) 园艺科技学院专业培养方案中师范类学时分配状况

本研究所指学时资源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数。

以该学院园艺专业2013级培养方案为例, 大学四年学程中理论教学总时数 (不包括专业任选课) 为2582, 其中师范类课程总时数为174, 占6.73%, 其中公共通修课程占604学时。实践教学总周数为65.5周, 其中专业类教学实践周数为52.2周 (其中由学院统一组织、集中进行的实践有26.5周, 占总实践的50.77%;其余的为分散进行的实践, 占49.23%。) 。在集中进行的26.5周中, 教学实习为5周 (1周为教育学教学实习, 4周为教育实习) , 占18.9%。

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师范类学时分配状况同园艺专业。

(四) 对在校生教育实习状况的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校生教育实习状况, 课题组对该院2012级全部师范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后上交的《教育实习报告》进行了调查。经统计, 《教育实习报告》共5040份, 报告质量良莠不齐, 有超过半数的实习报告与网络相关文献雷同, 由此体现了学生对于教育实习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教育、监督力度不够, 实习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 甚至相差甚远。

三、解决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培养问题策略

师范类毕业生将要面临的职业是教师, 而教师的工作内容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需要有“传道”、“解惑”的责任, 因此, 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师范生在校期间除学好、用好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备好的思想品质、高情商, 以及管理能力等。教师所拥有的各项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所教授学生的综合品质, 高校要把提高师范生的各项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师范生的培养包括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课堂学习, 也包括师范类高校的技能培训、实习及实训。对于师范生的培养既要区别于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又要与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求相衔接。【4】因此, 师范生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同时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相促进, 实践以理论为基础进行, 理论通过实践而积累。

上述学生就业意向和课题组调查及收集的数据显示, 师范生对于毕业后是否有意愿从事教育行业的表现上有明显差异。解决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要以学生不同就业意愿为基础, 因此, 课题组认为提出以下高校师范技能“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面向专业能力提升的新颖人才培养方式, 它通过对专业能力的“解构”与“有机重组”来实现人才能力结构的优化、创新与功能提升。【5】

(一) 入学初引导学生“准教师”身份定位

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要从入学之初做起, 使新生树立从师的意识, 对个人的生涯发展做出明确的定位。

师范生入学时, 学校把整个“模块化人才培养”内容发放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了解师范类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及合格标准等。然后, 由该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将“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讲解给学生, 使其建立比较明确的将来要从事教育行业的生涯规划, 奠定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思想基础, 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向教育者所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靠拢。

在师范生入学初期, 各专业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其“准教师”身份的积极引导, 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或比赛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上增强其将来要成为一名教育者身份的归属感, 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以一名教育者的角色要求自己, 这样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稳定性及教育生涯的实施的有序性。

在学生了解“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后, 对于不想毕业后从事教育相关行业的师范生进行分流, 使其在掌握师范类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减少他们师范类实习实践环节, 增加他们就业意向方向的实习实践。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考虑对将来无从事教育工作意愿的学生设立退出机制, 促使他们转入他们适合的专业学习, 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以园艺科技学院为例, 该学院在第七学期初进行教育实习, 学分为4分, 时间为4周。对于选定师范类教育目标的学生能够保证其实习效果, 此类实习也是“师范生”嬗变为“教师”的最重要环节;对于毕业后不准备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 他们很难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工作、深入钻研, 如果勉为其难让学生完成实习, 这些学生的教育实习将变成浪费时间的敷衍行为, 甚至会使他们对实习材料进行造假。因此, 去掉不想从事教育行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模块, 代之以与欲求职业相关的实践实习,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通过进行学生培养分流, 能增强不同就业意向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高校管理科学性, 同时, 也降低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对有从事教育行业意愿的学生, 学校可集中指导教师力量, 优化实习资源, 提高有从事教育行业意向的学生的实习质量;对没有从事教育行业意愿却不得不仍在师范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其就业方向上的实践锻炼,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

(二) 调整师范类专业课程及内容

为了保证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的占有量及扎实的基本功, 高校要遵循师范类课程设置循序渐进的原则, 专业课与教育类课程间相互融汇、贯通, 相互促进。高校各交叉学科的教师要针对本校师范生教育现状进行交流及调研, 研讨所设置课程科目、门类及课时的合理性。实践实习环节要紧贴师范生毕业后工作实际需求, 同时配备资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针对性辅导。避免开设关联性不强的课程, 学生就业后工作需要他们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 学校就开设什么类的课程, 并保质保量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及指导。

师范类理论课教学应包括专业基础课 (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科学、教学设计、教育改革、三笔字、普通话等课程) 、专业课 (与将来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的课程) 及与专业教育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新理念课程。高校还可开设多种形式的专业选修课程任学生选择, 以满足学生自身不同需求, 达到师范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

(三) 推行导师负责制, 指导学生解决学习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模块化人才培养”提倡设立导师制, 导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选择产生。导师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应用、教学实践锻炼、实习实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指导师范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师要随堂听所指导学生的课, 针对学生的课堂授课表现给予指导和评价。学生最后的实践成绩要通过试讲等形式由导师组考核, 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相关导师要研究学生, 寻找合适该生的教育方式、方法, 提供针对性的帮扶, 直至学生达到师范生应具备的各项素质要求。

鼓励导师推荐所指导学生在教育行业中就业, 并根据导师推荐学生成功就业给予政策上的奖励或计入工作量。导师要负责所指导学生从实习到上岗、再到工作顺利开展的整个阶段的指导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模块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多给学生上台锻炼的机会, 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开展教育活动、思考自己的工作表现, 摸索适合自己特色的教育方式,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促进学生教育技能的提升。有条件的高校可自己建立或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培养的教学训练基地, 给学生提供教学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教育管理技能。

(四) 制定考核体系, 对师范生及其导师进行考核

考核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学生, 一类是其指导老师或是导师。对于学生的考核包括量化的专业知识、实习、实训、形象、道德情操等, 用制度化的规定促使学生对自己在教育行业能否达标有直观的判定。对于指导老师或是导师的考核除了量化的帮扶记录及工作量外, 其所指导学生的考核成绩及最后就业质量是考核的重要内容, 只有指导的学生顺利进入了工作岗位, 其指导教师或导师才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 任务完成的是否出色甚至还要与毕业生在岗位中的各种表现关联。

(五) 高校要紧贴社会发展对高校师范生的要求进行教育活动

高校要紧贴社会发展开展教育活动。从2016届毕业生开始, 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不直接拥有教师资格证, 他们的这一特权因教师职称资格改革取消, 获得证书要通过国考。师范生以前拥有的先天优势随国考的进行而消失, 他们取得教师资格证需要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及对应科目的统一考试, 并要通过试讲的复试环节。但随教师资格证持有者数量的减少, 无形中给有意从事教育行业者提供了更大的求职空间, 即提高了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

高校可开设意欲考取教师资格证学生 (包括师范生和非师范生) 的辅导课程或实习实践选修课程, 为学生提供针对考证类的专业性指导。

四、结语

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育行业意向方面调研师范生教育的问题, 有效地回避了将来不愿意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的消极因素, 因此仅有针对性地考虑愿意学得教育能力的部分学生的培养。从高校方面除了需要从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学习与实践、创新经验的积累等各个层面综合设计外, 【5】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的针对性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飞.师范生教育实习关键事件质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15.

[2]何声钟.江西省高师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3 (2) .

[3]王萍.从“就业难”透析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4) .

[4]曹熙斌.基于视频案例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 (10)

[5]尤伟, 陈鹤鸣.模块化人才培养:理论构建与风险防控[J].阅江学刊, 2012 (6) .

篇4:李苗——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校 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张美君(1963-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83-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师范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情绪调适和管理、挫折承受和应对、个性发展与成长、科学而有效的学习、人际关系的协调、恋爱婚姻的态度、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规划和求职择业等非常实际的成长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要根据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的这些心理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寻找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下面就师专学生常见的突出心理问题进行说明。

一、师专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由心理失落导致的适应不良。上大学是每个人的愿望,本来想考一个心仪已久的大学,结果阴差阳错,本科没进去,到了专科学校,心里不舒服,带着这种消极的情绪来了以后,看到学校的情况和自己想的各个方面又有差距,最初的新鲜感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失落感越发强烈,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这种由期望值过高而引发的失落心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大一新生中。个别学生因这种心理落差的强烈影响,产生烦躁、焦虑、失眠、同学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下降等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适应不良的现象。在我咨询的个案中,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现象极为普遍。这种不良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和不合理期待造成的。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普遍形成一种较高的心理期待,而客观现实的情况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再加上学生对这一事实存在不正确的评价和解释,一律归因于外在环境因素所致,自己不能支配和控制,因此产生失落感。

2.由恋爱不当而导致的情感困扰。随着对学校生活的逐渐适应,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和对爱的追求就开始了。大学阶段学生的恋爱和情感问题,是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法回避的问题,尽管大多数老师都非常尊重学生的感情,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对感情的处理不当,导致许多问题产生。大学生恋爱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如果不走出上述几种爱情误区的话,一旦爱情失败,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敏感,自我保护感强烈,虽然性发育已经成熟,但性心理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对待爱情的理性认知还不成熟,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极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和情感不良状况,这是师专学生产生情感困扰的主要原因。

3.由缺乏竞争力而导致的就业焦虑。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师专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择业过程中由挫折和冲突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应届毕业生就业取向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学生普遍反映,由于学历水平偏低,自身素质不强,在社会招聘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因此感到前途渺茫。还有的学生对自身条件认识不足,不能清醒进行职业定位,跟风考证,随波逐流,好高骛远,不愿意从基础做起,也在彷徨犹豫。尽管“专升本”“特岗”“村官”等特殊政策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出路,但那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得面向社会参与竞争。再加上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学生还没等对教师职业有充分认识的时候就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在这种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许多学生茫然无措,寝食难安,焦虑担忧,甚至无所事事,消极等待。

师专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上述表现出来的几个突出问题之外,还有学业失败、挫折逃避、自我评价偏差、交往缺失等。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正确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顺利发展与获得成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职责。

二、积极采取教育措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转移了心中的烦恼,宣泄了过剩的精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会了克制,锻炼了意志品质,增长了才干。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地进行肯定和赞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不足,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2.教育学生要有效调节和管理情绪。合理而有效地管理情绪,对一个人影响极大。平和、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发挥机体各种潜能,提高活动效率。而消极悲观的情绪不但对学习、生活、工作有影响,而且严重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理论,有效地调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

学生们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来自于他们对所遭遇事件的不合逻辑、不合理性的思考。因此我们帮助学生改变造成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认知,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自身的情绪问题及时调整,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我认识,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主动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坦然面对自身的不足,悦纳自己。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新的活动中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重新寻找自我价值,获得尊重。由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构成的校园社会环境,也是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心理相容;同学间真诚友爱、宽容信任、互帮互助;活泼健康向上的班团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等都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还要学会调节自我情绪常用的基本方法,如倾诉、宣泄、放松、转移注意力、运动、专业辅导等。

3.教育学生要学会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和擅长做什么工作,并以此为奋斗目标,进行目标设计和筹划。当一个人将职业目标和自己的自身潜质以及主客观条件达到最佳组合时,才是理想的职业定位。但是,师范专科的学生上大学并不完全是自愿的,他们选择是专业多半取决于高考分数,并非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客观现实的存在,他们很难进行最佳的职业定位,各种心理问题也由此产生。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认清这一现实条件,教育他们职业定位要以自己的能力为主要因素,而兴趣只是将来职业转换的方向。师专学生“入校入教”就意味着你已经踏入教育职业的轨道,未来的职业是教育工作者,要在几年的学习中将对专业的感性喜欢转到理性喜欢上,应该了解自己应该干什么,而不是我喜欢干什么。通过这样的自我分析和探索,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就要围绕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相关的素质要求,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发展能力,为自己将来胜任教育工作量身打造发展规划,促进发展。总之,师专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在学历资历上,还是能力水平上,乃至社会竞争力上都逊本科一筹,如何提升专科学生的竞争实力,除了专升本,夯实专业基础之外,还必须要有充足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社会竞争的挑战。

篇5:李苗——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科学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我调节学习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自我调节学习是适应教育变革的手段,是弥补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教育中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师范专科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师范专科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关系到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研究师范专科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沧州青县幼师五年制师范专科2004级到2008级共101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大学生基本学习情况调查表》,分四项内容: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共50道选择题,选项均量化,分别为非常不符、基本不符、无法确定、基本符合、非常符合,分值分别为1、2、3、4、5。

三、调查结果

(一)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在四个学业调控维度上的发展水平比较。

师范专科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在四个学业调控维度上的发展水平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学习动机维度、学习环境维度、学习行为操作维度、学习方法维度。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年级差异。

为了考察师范专科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否存在年级差异,作了非参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师范专科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发展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5)。师范专科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发展呈V型曲线。08级与04级得分较高,而06级与07级得分较低,呈现出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08级较高,07级下降,06级达到最低点,05级、04级上升的趋势,并且06、07级与08级存在显著差异(p<.05)。

四、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造成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学习方法最低的重要原因。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获得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运用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本身也很少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很少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今后还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有效而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年级不同是造成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师范专科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发展总趋势呈v型曲线,而不是直线上升趋势,原因是08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有一种新奇感,对所学专业充满好奇和期望,充满热情,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希望能够从打鼓另开张,争取有好的开端。所以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从学习动机到学习方法,从学习行为到学习环境都有很高的得分。而07级和06级的学生经过了一两年的学习,对学习环境已经适应,没有了新奇感,加上学生基础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所以随着理论知识的加深,在学习中有了畏难情绪,信心不足,惰性越来越强。再加上没有升学的压力,抱着玩的心态的学生多了,混文凭的多了,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师范教育又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管理虽说很紧,但学生考试上却相对较松,考好考差没什么区别,对考差同学的惩罚不够。学习上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因此自我调节学习水平有所下降。2004级和2005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就业和升学(专升本)的压力使得他们有了紧张感和压迫感,学习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自我调节水平逐步回升。

五、教育建议

(一)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研究。

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教育的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建立需要未来的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培养人才的需求。因此,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师范专科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研究,在学校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活动安排、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既要考虑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

(二)抓住培养关键期,有针对性地施加干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师范专科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在二、三年级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二、三年级是教育的重点,也是关键期。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密切注视学生自主性的变化,探明变化的原因,以促进有利的变化,减弱或防止不利的变化。同时我认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注重长远的动机与近期的、具体的动机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便激发进一步的学习动机。

(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策略培养。

应切实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一是学校应专门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程;二是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训练。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学科教学,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问题表征策略和监控策略等),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如何运用有效的策略成功地解决问题。此外,引导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机会。

1. 改革教学与考试方法,制定适合学生自我调节的学习模式,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动力。

这一点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动机,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目前,在师范学校的考试中,确实存在考试前划范围,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突击,考后就忘掉的现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又没有发挥出考试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真正发挥出考试对学生的督促、提高和检查的作用。

2. 衡量教师的授课质量要向提高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等方面去努力,转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预习、自学及总结方面的训练,布置相应的作业并及时检查。学校应要求教师从一年级开始,由浅入深地加大学生自学训练的难度,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训练目的。低年级的自学题目设计侧重了解、掌握知识,高年级自学题目设计应加强对现有理论、教材的批判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鼓励他们敢于向教师、权威挑战,找出其不足之处。

摘要:作者通过对师范专科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习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发展现状, 进而探讨在我国教育教学条件下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调查结果,原因分析,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孟威佳, 李晓东.自我调控学习——面向21世纪的学习理论[J].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版) , 1999, (1) .

[2]刘邦祥, 姜大源.影响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因素[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3, (1) .

[3]张旭东, 周国韬.自我调节学习的若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宝 (教育科学版) , 2001, (2) .

篇6:李苗——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专科院校 师范生 信息素养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19-04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作为衡量一名社会成员综合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和资源能力的标志,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项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和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6年由科技部和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第九项基准提出:“掌握获取知识或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进一步细化为四项基准点:“关注与生活和工作相关知识和信息,具有通过图书、报刊和网络等途径检索、收集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知道原始信息与二手信息的区别,知道通过调查、访谈和查阅原始文献等方式可以获取原始信息;具有初步加工整理所获的信息,将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中的能力。具有利用多种学习途径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提升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提高全民信息技术水平,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研究表明,信息素养水平与其就业能力之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广西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该校以师范教育为主,开设有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美术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综合理科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师范生占到全日制在校学生的80%以上。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幼儿园、小学或相关培训机构从事教师岗位工作。因此,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当下能否合理运用各类信息资源,加快自身专业知识的习得,还在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熟练综合运用各类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并将其概况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素养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纷纷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尽管我国还未制订出面向高校师范生、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相关标准,但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已经印发并得到了全面推广。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不仅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中小学学校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为深入了解专科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水平,专门制订了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的形式发送给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在线填报。调查问卷设置个人信息、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安全与道德、网络技术运用、常用软件运用、课程与教学改革等6大类共28道问题。共有668名学生在截止填报时间内提交问卷,约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数的10%,其中,受调查者中女生为637名,占比达到95.36%。

(一)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调查显示,有582名学生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选择从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亲人朋友或其他来源等途径获取信息资源的人数均在150名左右(见图1)。显而易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访问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的性能不断提升,网络服务的费用逐年下调,通过网络获取各类资讯的方式更加便捷。因此,网络已经成为当下学生获取信息资讯的主要渠道。

(二)信息素养基础知识薄弱

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信息素养基础知识不了解,有65.12%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了解或不了解信息检索、信息源、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的相关基础知识(见图2)。院校主要是在新生入学培训时,安排图书馆的老师介绍文献检索等相关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但在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院校相关课程支撑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对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三)预防网络信息犯罪知识不足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如今,人们不仅享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深切感受到风险。各类涉及网络、QQ、电话、计算机病毒等工具的信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并且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对于缺乏社会历练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严重。经调查,有607名同学遭遇到电信、网络等诈骗方式,占到调查学生的90.87%(见图3);有393名同学掌握一些预防信息犯罪的知识,而260名同学选择完全不了解(见图4)。数据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已经遭受到了信息安全的严重威胁,面对日益猖狂的信息犯罪,学校相关的预防知识教育不足。

(四)网络应用与自身专业学习缺乏关聯

作为学生获取信息资讯的最主要渠道,有近80%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3个小时及以上,其中3-5小时有215名、5-6小时有148名、6小时以上达到168名同学(见图5)。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为聊天和交友,有62.57%的学生很少或从来没有通过网上关注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见图6)、有87.8%的学生很少或从来没有参与过校外网络视频公开课,如微课、慕课等课程的学习(见图7)、有77.1%的同学很少或从来没有使用中文文献数据库查找资料(见图8)。调查数据表明,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导和相关课程的支持,尽管学生每天运用在网络的时间都比较多,但都集中在与好友聊天、社区交友等方面,用来关注自身专业学习成长远远不足。

(五)常用的办公软件不够熟练

在关于常用办公软件的熟练程度上,认为自己不够熟练、不太会用或完全不太会用Word、EXCEL、PPT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3.23%、89.82%、84.58%;仅有10.48%的学生表示能够熟练使用一些常用的图片处理工具;仅有2.5%的同学能够熟练使用微课录制软件。学生除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外,缺乏时间去深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课程。当学生升入高年级或忙于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就会逐渐忘记原本已经掌握的软件操作方式。因此,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缺乏连贯性,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六)学生最希望学习新技术的运用

在有关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存在不足的调查显示,有212名学生认为课程中缺乏对新技术运用的培养,有200名学生认为院校应开设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见图9)。可见,在校大学生明显感觉到自身信息素养无法满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渴望能够在校期间及时掌握新技术的运用,从而充分享受新科技带来的好处。

三、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受到传统授课方式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素养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模式成旧、评价方式过于应试;缺乏相应的配套素材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素养课程课时有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不扎实

作为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技能,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课时无法满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以文科专业为主的专科师范院校,不少专业开展“2+1”试点教学模式改革,即学生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2年。由于课时紧张,现有的专科院校除了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其他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后续支撑,学生即便在大一期间修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由于缺乏后续课程、项目的学习、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二)信息素养类课程内容无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新的要求和挑战

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要求和挑战,课程内容缺少网络综合技术的应用、防范信息犯罪、常规教学软件等知识讲解,知识体系相互分割,缺乏有效的融合,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学生信息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在实习或毕业后在社会工作生活中面对各类信息技术的问题感到力不从心。

(三)课程尚未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批结合新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为代表的在线网络课程。在线网络课程已经发展成为继传统课堂教育外,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途径,两者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但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尚未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特别是缺少体现师范专业特色的网络课程,无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四、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

作为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专科院校的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能否顺利实现教育现代化,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为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对接就业岗位需求,全面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使师范生信息技术水平达到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依据国家标准明确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共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大模块,每个模块又进一步分解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通过对技术素养维度的分析,可以将教师应具备的技术素养归结为四点:一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须通过长期训练,方能从行为和思维两个方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二是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的运用。通过软硬件的使用,掌握各类信息资源之间不同的转换和呈现方式,在海量数据面前能够甄别有用信息并加以整合。三是掌握网络资源的运用。充分发挥QQ、微信、在线调查问卷、网盘、图片库、视频库等各类网络资源的功效,丰富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手段。四是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具备甄别和防范危险的能力,抵制任何不良信息。该标准为专科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依據“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念设计教学内容

参照最新标准要求,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素养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在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为了不脱离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兼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念,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信息技术需求调研,结合学生在社会中所必备的知识,精心梳理,设计了信息技术简介、网络运用、常用软件、教学设备共四大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涵盖若干个贴近学生工作生活的实际案例项目(见表2)。其中,旅游计划、毕业论文、找工作3个案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检索的能力;个人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在线问卷调查主要向学生介绍如何运用网络丰富个人教学手段的能力;在常用软件模块,结合师范生的需求,讲解了常用到的6款主流办公软件和图文影音软件,其中PPT、EXCEL、WORD三个案例是复习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所讲授的内容,Photoshop、屏幕录制、会声会影等图文影音软件教授学生掌握当前教学辅助软件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每款软件的基本操作。最后一个信息安全模块,让学生了解现行社会诈骗的主要方式,提升学生识别网络诈骗、自我保护的能力。

新的教学内容避免照本宣科的传统讲授式教学,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融入每个项目,更加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知识结构过于分散、单一,使学生能在项目中学到更多的真技能、真本领。

(三)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在当今网络运用普及的时代,网络课程的发展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并迅速得到了普及。为了满足校内学生、校外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许多高校、企业都加大投入力度,研发网络在线课程平台。作为广西首批入选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专科院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13年引进了网络教学支持平台,顺利实现教师线上线下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开展教学活动。该平台极大地支持了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借助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部署,院校应在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适应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针对性地开发、引进面向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学生的网络课程、微课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促进学生自身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文炯.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5)

[2]路强,刘颖.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3(10)

[3]郭玮.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3(6)

[4]刘晓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标准的制订[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一般项目“专科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5JGY007)

【作者简介】邓学铭(1984— ),男,广西柳城人,硕士,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

上一篇:中班职业类科学课下一篇:荷兰猪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