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相关专业教材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为有效提升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高校应当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师资队伍、更新专业教材内容以及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

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通过对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管理现状的分析思考,总结出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用户需求、功能需求、业务流程和用例分析,提出了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目标定位、系统架构、技术方案、数据库和权限设定,最后分析了实践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开发应用的保障措施,对开发使用效果进行了预评估。

【关键词】离校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分析设计

Analysis and Design of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Graduates Leaving School

Yao Yu-xiao

(Tianjin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300072)

【Key words】Graduates leaved school;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Analysis and Design

與在校大学生相比,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以下简称离校毕业生)组织化程度低、居住分散、流动性强、就业相对困难,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取就业服务。构建专门针对离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公共就业信息系统),对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离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管理现状

受政府职能分工和管理体制影响,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表现为离校前和离校后两个层面,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离校后主要依托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开展服务。以西部某省为例,据调查,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目前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1.1顶层设计不足,信息化程度不一。

目前,全国公共就业人才系统尚未建立统一的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信息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各省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功能不一,管理形态差异较大。基于自有功能和管理现状有关机构开发建立了信息系统,但带有过渡性、临时性特点,相对低端、粗放,存在技术稳定性不足和信息安全漏洞等问题。服务层面仍以“点对点”为主要形式,尚未形成网状服务格局,信息化、精准化服务优势未能发挥出来,尤其与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程度相比,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偏低,难以满足离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求职的需要。

1.2信息分割,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由于技术平台不统一,多头开发且相互不兼容,导致信息分割。在基层,为满足上级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监测需要,存在手工多次重复录入数据的现象,人为增加了工作量,失去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系统内信息资源缺乏活性,学生登记信息仅为内部管理监测所用,不与外部对接,无法与相关部门比对,学校、招聘单位、社会有关部门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存在招聘信息不足,时效性差,质量难以保障问题,体系内缺乏动态更新信息保障机制,整体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1.3功能单一,管理与服务脱节,毕业生参与度不足。

现有的信息平台多为各机构自建门户网站,主要用于自身宣传和信息发布。管理类信息系统一般不对社会开放,仅止于毕业生信息登记,偏重静态数字的掌握,不能实现网上业务受理;缺乏供需匹配对接基础上的精准推送服务,学生登记依赖行政约束,学生认可度尚待提高。

1.4指标设计不科学,就业监测功能有待完善。

现有信息系统主要监测反映登记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专业、学历、院校等内容,一般仅反映静态数据特征,就业监测不够全面。大多不反映学生就业质量性和动态性数据特征,不反映服务机构结果性特征,缺乏主观满意度、就业稳定性、待遇和保险等结果性数据分析,缺乏市场预判性数据分析。

2. 公共就业信息系统分析

2.1用户需求分析。

公共就业信息系统用户包括离校毕业生、学校、招聘单位、公共就业人才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

2.1.1满足离校毕业生需求。 实现远程登录报名,满足信息填报、修改和添加需要;满足就业岗位和考试信息定向推送需要;满足申报参加见习、培训和就业指导需要;满足申办就失业登记证、落户、存档需要;满足申请困难帮扶、创业贷款和就业资金补贴需要;满足政策咨询、服务网点选择、投诉和评价服务需要;履行就业结果反馈和服务终止告知义务。

2.1.2满足学校需求。 实现离校毕业生数据自动导入功能。满足查阅、检索、监测本校毕业生离校后就业状况需要;实现招聘信息与校园网双向交换和共享功能,分析统计本校毕业生数据,掌握学生享受公共服务情况。

2.1.3满足招聘单位需求。 实现招聘与求职信息的自动筛选匹配和定向推送功能。满足招聘信息发布、修改、注销功能需要;了解国家政策,掌握招聘市场动态。

2.1.4满足公共就业人才机构服务管理需要。 实现对个人和单位信息审核、删除、导录功能;实现网上业务受理功能,初审见习、落户、存档、办理就失业登记证、创业贷款等业务资料;发布政策和业务办理程序,开展自身宣传展示;实现毕业生就业和单位招聘信息检索、统计、下载等管理功能;满足对下级服务机构考核监管和网上咨询投诉处理的需要;根据学生意愿和就业制度规定,划转、指派下级机构完成相关服务;设计开发信息系统,建立系统操作规范,审核登录用户和经办操作机构人员。

2.1.5满足政府监管部门要求。 实现域内就业监测功能,满足查阅、分析、统计、下载、打印功能需求;满足投诉处理和批转功能要求;满足对服务机构监管要求。

2.2系统功能分析。

(1)系统功能分门户展示、毕业生服务和后台管理三个子系统。根据服务管理现状和用户需求分析,门户子系统主要实现通知公告、政策发布、业务指南、就业调查、招聘信息发布、宣传展示、政策咨询等功能。

(2)毕业生服务子系统主要实现网上业务受理和经办功能。包括求职推荐、人才测评、就业指导、就业见习、就业培训、创业贷款、项目孵化、户口迁移、档案管理、办理就失登记证、资金申请、困难帮扶和服务机构选择、评价与投诉等。职业推荐拟实现学生信息与招聘信息的初步匹配筛选,在此基础上通过短信或微信提供定向推送服务。网上经办业务主要实现资料初审和有关信息的远程自动打印功能,避免毕业生多处奔波办理。在实施毕业生就业服务过程中,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服务机构,并逐项对服务情况进行评价。系统对各服务机构服务情况进行动态记录,建立离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数据档案,以便就業服务情况监管和就业状况监测。

(3)后台管理主要实现毕业生信息管理、就业监测、服务监管、统计分析和消息发送等功能。其中毕业生信息管理主要实现毕业生信息分类查询、审核、导入导出功能;就业监测主要依据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专业、学校、意向、去向、薪酬、社保等数据分析;服务监管实行分级权限设定,依据服务留痕记录,对本区域内各机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和跟踪,包括就业率、满意度调查,包括指派服务、投诉处理情况跟踪,包括困难毕业生安置情况核实,向毕业生发送相关消息等(业务流程图见图1)。

2.3业务流程分析。

3. 公共就业信息系统设计

3.1目标设定。

系统建构着眼于离校毕业生精准化就业服务,应适应离校毕业生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建立区域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弥补“点对点”服务的局限;应着眼于公共就业服务之改革,倒推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完善,提升公共就业人才行业服务能力;应着眼于政府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为其提供有效的就业监测和服务监管数据支撑。系统建构应集监测、管理与服务于一体,满足多用户需求。

3.2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分展示层、业务层、数据层三部分,结构上由门户、毕业生服务、后台管理三个子系统构成。门户子系统设公开信息1个功能模块,毕业生服务子系统设账户管理、学校管理、招聘管理、机构服务管理、评价管理、在线咨询和业务处理7个功能模块,后台管理子系统设用户管理、信息处理、消息管理、投诉管理、公开信息管理5个功能模块(公共就业信息系统架构见图2)。

3.3技术方案选择。

(1)根据系统多用户使用的实际,综合考虑到用户使用方便程度、信息安全性、数据实时性和可溯源性等要素,特别是方便政府部门和公共就业人才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上级机构直接追溯到下级服务机构操作的原始数据。系统宜采取B/S结构部署系统架构,运用数据加密、强制存取检测控制、日志审计和数据备份恢复等方法保障数据安全,实行用户权限责任制度,实行服务器隔离管理,优化数据库以提高性能,减轻负载,保障数据安全和系统运行稳定。

(2)系统开发主要使用HTML、ASP.NET和Javascript编写。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中性数据库。运行环境上,服务器运行于Windows server 2008平台,客户端运行于WindowsXP 或Windows7以上版本,并可以向下兼容Windows10操作系统通用的浏览器,同时适于移动端使用。

3.4系统数据。

(1)系统数据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毕业生基本信息,渠道来源为毕业生自主登记、教育部门(学校)数据导入、公共就业人才机构采集、有关政府部门数据比对四方面,内容包括学校、专业、学历、性别、生源地、政治面貌、学习成绩、奖惩和就业意愿等;第二部分为招聘信息,渠道来源为单位自主注册发布、校园网交换导入、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征集发布等,内容涉及单位介绍、岗位描述、能力素质要求等;第三部分为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服务数据,渠道来源为机构人工服务数据记录、网上办理业务留痕提取,内容包括服务项目、次数、时间、资金和就业单位等;第四部分为基础信息数据,包括用户信息、业务操作人员信息等(系统内部数据流图见图3)。

(2)外部数据交换涉及人社部门就失业登记系统、教育部门离校毕业生信息系统、校园网招聘信息系统和民政、扶贫部门困难人员信息系统等。就失业登记系统要共享就失业登记个人及其享受服务情况数据,以便对接办理就失业登记证;离校毕业生信息系统要实施毕业生信息的数据导入;校园网系统要实现招聘单位信息数据交互与共享;困难人员信息系统要实施困难毕业生身份比对认证,以便开展困难毕业生托底帮扶(系统外部数据共享模型图见图4)。

3.5用户与权限。

系统用户主要包括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机构(省、市、县三级)、招聘单位、学校、政府监管部门(人社、教育行政部门)、社会机构(民政、扶贫部门)和普通浏览用户,共7种角色。所有用户可以浏览门户子系统相关内容,无需注册。离校毕业生实施实名登记注册制,由门户前台认证登录,权限设置为毕业生服务子系统所有内容;公共就业人才机构机构统一由省级机构负责用户、角色、权限、日志管理,省、市、县依据规定和学生居住地负责本区域相应就业管理和监测;招聘单位实行注册审核制,门户前台登录,权限为发布、注销招聘信息,获取学生信息匹配推送;学校实行后台认证登录,权限设定为本校学生就业情况监测,实施校园网与系统招聘信息的交互管理;监管机构和社会机构后台进入,监管机构权限设定为本区域就业监测、服务监管和投诉处理,社会机构权限设定为困难毕业生数据交互和监测管理。

4. 系统应用与实践

4.1系统可行性分析。

系统基于省域内离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设计,适用于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保障系统设计开发到实践应用的可行性、实操性,系统设计之前,笔者曾到西部某省公共就业人才机构调研。该省2016年有高校毕业生35.6万人,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当年实名登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8.85万人,有服务记载15万人次。全省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实名登记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毕业生报到登记和有关部门的数据监测,实名登记系统已经运行4年并升级1次。本系统是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具有可行性与实操性。

4.2系统开发使用效果预估。

(1)从使用功能角度,预期系统开发使用可以实现离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全过程、全覆盖管理,满足毕业生域内异地就业和网上业务受理需求,解决离校毕业生游离组织服务体系之外的问题。特别是提供就业信息个人订制服务,实现信息定向推送功能,极大方便学生求职就业。此外,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系统将实现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机构服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监测,解决离校毕业生底数不清,服务不实,结果无法测量一系列问题,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率;系统将实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动态,开展数据挖掘分析。

(2)从技术的角度,系统采用了SQL Server 2008中性数据库,方便管理和扩展数量庞大的用户和数据,契合离校毕业生流动性强、就业服务多样、就业更为复杂的特点;考虑到政府部门和公共就业人才机构监督和管理的刚性需求,在运行环境上,适配了Windows server 2008平台,客户端直接运行在操作系统的浏览器上,保证了适应性与兼容性。与此同时,针对信息推送和就业动态监测功能,采取了B/S结构部署框架,通过数据加密、强制存取监测控制、日志审计和数据备份恢复等方法,可以保障数据安全和系统运行稳定,减少后期维护。

(3)预期系统启用初期会遇到管理维护不到位、工作人员操作不熟练、招聘信息不足等问题,应建立意见反饋和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逐步改进与完善。

4.3系统开发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现系统设计、开发到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好责任主体、业务标准、监测指标和信息安全相关问题,并建立保障机制。

4.3.1明确责任主体。 综合考虑发展现状和顶层设计需要,确定省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为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责任主体,由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共同维护使用。系统建成运行后,应建立系统运行管理保障制度,明确各方权利和管理责任,实行定期反馈通报制度。

4.3.2统一业务标准。 系统设计要实现有关业务的网上受理和经办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前提是省、市、县三级机构职能明晰和业务流程、标准一致 。为此,系统开发使用前,应厘定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机构职能划分,统一服务标准,完成业务流程定型。

4.3.3明确就业监测指标体系。 就业监测的内容与指标设定是系统开发的重要考量要素,统计指标按照目前人社部统计报表要求,包括登记人数、实现就业比例、就业形式、就业流向、服务人次、资金补贴相关内容。除此以外,应建立综合质量评价性指标体系,包括就业比例、就业分布、市场需求、满意度、创业比例、服务效果多个维度。

4.3.4实行信息安全监测。 公共就业信息系统基于离校毕业生就业的全过程服务设计,覆盖面广、受众多、业务链长、社会影响面大,系统设计开发应保障数据安全和系统运行稳定,应将系统纳入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监测范畴,动态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及时堵塞安全漏洞。

参考文献

[1]李田,王东成,唐善武,姚亚锋.陕西靖边、高陵、镇安三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3):38~41.

[2]于鹏,周振宝,李晶才.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 (08):51~53.

[3]高海军.基于网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 1581~1584.

[4]彭宇.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总体设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201~203+206.

[5]刘伟,葛新权.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2): 93~96.

[6]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1): 139~141.

作者:姚雨箫

第二篇: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相关专业教材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为有效提升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高校应当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师资队伍、更新专业教材内容以及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 制约因素 路径探析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WANG Guanqu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constraints; path analysis

作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因素阻碍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对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

相对于其他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设置较晚,加之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专业学科的交叉性、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学科的实践性等)造成了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

1.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它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定位不准确。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将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专业选修课,这导致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课时的安排,教师人员的配置,教学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部分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为一门选修课,而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所讲授的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方法、格式和规范,参考文献选择、外文文献翻译等等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相应的课时安排和重视程度都不到保障,教师在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只能侧重对于空洞的书面讲授,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直接参与和动手写作的能力,不仅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

对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不准确使得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两点误区。首先,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本科生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用于开展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培养和考查的恰恰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将所学的有限的知识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由于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作为选修课,学生本能地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门普通的增长知识的课程,只要求理解就可以,无需深入掌握。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结果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没有能力将毕业论文做好。虽然部分学生论文写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但是学生又得毕业,最终结果就只有在执行的标准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1.2 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3 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 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 (设计) 各环节的质量目标, 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 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 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 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②其次,学校教务部门和相关学院应当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类似教学比赛性质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及时解决教学难题,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为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应当全力支持和鼓励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走出课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 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 [J].高教探索2006(4).

② 鹿琪,杜晓娟,刘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作者:王冠群

第三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研究

[摘 要]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技能知识型创新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直接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专业素养的显著指标。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通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及高校经验,依据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从而为高校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AHP法;权重;双一流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10

国务院颁布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下文简称 “双一流”) 是继“985 工程”“211 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旨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实力,培养部分高校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对于实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双一流”建设把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持和鼓励高校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等重点领域大胆改革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直接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显著指标。在“双一流”建设中,只有重视和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才能真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本文从公共管理学科着手,运用AHP法,通过对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大胆改革创新,构建出了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达到促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实现“双一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实力的目的。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颇多,但多集中在理工类、经管类、语言类等专业,专门研究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极少。以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主要有:王萍运用过程管理理念探索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提出了厘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运用恰当的教育改革理论来探索提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1]。冯宏义分析了学生、教师、监管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保障开放教育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即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完善制度,科学实施;加强监管,健全考评等[2]。周春霞基于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457篇毕业论文的文本研究,从执行过程、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和评审标准四大方面提出了建构式的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设想[3]。

同时,一些学者尝试通过运用AHP法解决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问题。徐萌萌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从而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模型[4]。关忠慧、王冰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运用算得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指标[5]。曹慧以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形成了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6]。但运用AHP法具体分析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属空白,且目前基于AHP法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构建评价体系,并未总结提炼出所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因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20所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先进经验,并紧密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特色,建立了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同时借助AHP法,展开专家咨询,最后确定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从而构建出科学、全面、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的建立

(一)对2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为更全面、科学地确立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现出公共管理学科特色,本文搜集了全国20所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评分标准,力图总结全国高校在设置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指标的先进经验和普遍做法,从而构建出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20所高校的选择主要依据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根据其评估等级划分,B以上高校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居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选取等级为中等即评估等级为B-以上的院校进行资料收集,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所高校(表1所示)。其中,A类(包括A+、A、A-)10所,B类(包括B+、B、B-)10所,共20所。

综合20所高校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普遍做法,得出以下结论。

高校普遍采取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共同参与评定论文成绩的方式,尤其重视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在论文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所调查的20所高校均将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评价纳入最终成绩的评定中,75%的高校将评阅教师意见纳入了评价体系之中。

高校高度重视论文的选题质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所调查高校在公共管理类毕业论文选题上,普遍要求选题应符合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向,加强实践性导向。

所调查高校均认为论文内容是衡量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内容是结合本科阶段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撰写的,是全面衡量学生专业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依据。高校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内容评价中,突出强调了创新创业意识的体现。

(二)指标的设置

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应着重融入公共管理类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業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7]。因此,本文在结合公共管理类本科培养目标的特点,以及国内公共管理类学科评估中评价等级中等以上的20所高校,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的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将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层,分别由质量评价的总目标即指导教师评价、评阅教师评价、答辩小组评价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构成(详见表2)。

第一层为目标层,即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指导教师评价(A)、评阅教师评价(B)和答辩小组评价(C)共3个一级指标。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选题质量(A1)、业务水平(A2)、论文内容(A3)、工作量和工作态度(A4)、选题质量(B1)、论文内容(B2)、能力水平(B3)、工作量(B4)、论文内容(C1)、答辩自述(C2)、回答问题(C3)共11个二级指标。第四层为子指标层,包括符合公管学科研究方向(A11)、选题理论性与实践性(A12)、选题的可操作性(A13)、公管学科理论知识(A21)、外文翻译水平(A22 )、文献综述和检索(A23)、社会调查、统计分析与写作能力(A24)、公共意识公共责任的体现(A31)、结构与层次的合理性(A32)、格式规范性(A33)、研究方法(A34)、工作量(A41)、工作态度(A42)、符合公管学科研究方向(B11)、选题理论性与实践性(B12)、选题的可操作性(B13)、公共意识公共责任的体现(B21)、结构与层次的合理性(B22)、研究方法(B23)、创新精神或创业意识(B24)、外文翻译能力(B31)、文献综述与检索能力(B32)、统计分析与写作能力(B33)、工作量(B41)、工作难度(B42)、公共意识公共责任的体现(C11)、结构与层次的合理性(C12)、研究方法(C13)、创新精神或创业意识(C14)、语言表达(C21)、重点把握(C22)、时间把控(C23)、回答准确性(C31)、回答完整性(C32)共34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共性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性为一体,比如在子指标层设置了“符合公管学科研究方向”“公管学科理论知识”“创新精神或创业意识”“公共意识公共责任的体现”等三级指标,体现了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打造公共意识,构建公共组织和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同时,该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模型从左到右依次是: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子指标层,这四个层次依次形成了一种递阶层次结构,符合AHP法指标分层要求。在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并不一致。因此,本文结合AHP法确定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使该评价体系所确定的指标权重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AHP法的具体运用

(一)AHP法原理阐述

AHP法即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该决策要求确定所要达到的总目标,根据总目标确定达到这一目标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或措施;其次,按照方案或措施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建立一个递阶层次结构。一般来说,递阶层次结构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措施)层三个层次,如果碰到复杂问题,还会分为更多层次;再次,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将备选方案进行两两比较,将专家的意见定量化,得到各方案(措施)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权重数值;最后,进行整体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由于专家的定性思维等主观因素会导致方案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发生一定的偏离现象,因此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对权值。

(二)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1.专家赋值。本研究共邀请公共管理领域的21位专家参与指标权重的赋值。专家类型及人数分布情况为:公共管理领域学术专家8人、公共管理类本科评估专家7人、公共管理类教务管理专家6人。在专家赋值的基础上,通过AHP法运算得出各个指标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减少专家定性思维带来的偏离现象,得出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供相关高校参考。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检验其一致性。依据上文所得,本文已遴选出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模型,该模型形成了一种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建立以后,上下层之间指标的隶属关系得到确认,可通过对各层次指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从而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本文采用萨泰教授从心理学角度所研发的1~9标度方法,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定量化评分。在8位专家对各指标相对重要性进行赋值打分的基础上,根据AHP法原理,结合比率标度法(如表3所示),构建出判断矩阵(如表4所示),由和积法计算出指标权重,最终对8位专家赋值结果进行算数平均得出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

具体步骤如下(以A专家为例):

CIi为单层排序的一致性指标,RIi为单层排序相对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利用yaahp软件验证得出该指标体系的整体一致性指标CR =0.037358≤0.1,通过一致性检验,从而证明该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运用AHP法构建出了各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表6中指标层的分类权重与其所属准则层权重的乘积,即为它们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合成权重。同理,子指标层的分类权重与其所属指标层权重的乘积同样为子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合成权重。合成权重反映了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据所构建的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各级指标的合成权重展开分析,可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与启示。

(一)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准则层中,指导教师评价权重最高,为55%。指导教师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引路人和把关者,全程参与并指导了学生从论文开题、前期调研、中期写作、后期修改完善等所有论文工作,对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态度、表现、能力等方面最为熟悉。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十分重視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作用,要求:“应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加强选题、开题、调研、设计、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专业规范。”可见,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中,指导教师的意见至关重要,不可或缺。高校应重视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的积极作用,选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并建立相关制度激励指导教师积极开展论文指导工作,同时规范指导教师行为,完善指导教师考评监督机制。

(二)选题质量和论文内容始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模型的指标层中,相对重要程度比较靠前的两项指标是:选题质量(WA1=0.204)、论文内容(WC1=0.174)。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成败的关键前提,作为公共管理类学科而言,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积淀和实践感悟。诚然一些高校在毕业论文开题前组织教师撰写了《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用于规范学生选题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但公共管理學科具有很强的现实研究性,其学科价值的公共性和学科导向的应用性决定了公共管理应培养与时俱进、立足解决中国公共管理问题的学科人才,更应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所思独立选题、阐述独到见解,以期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同时,毕业论文的体裁不应仅局限于学术论文,而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项目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等多种体裁形式,这就要求论文选题要有更自由的空间,不应拘泥于教师给定的选题指南。另外,论文内容是论文的主体,也是决定论文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论文内容应是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反复思考、研究、调研、讨论、修改才最终完成的,论文内容见证了学生学科领悟与能力提升。因此,论文内容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靠前是科学合理的。在公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应高度重视选题质量与论文内容等二级指标在质量考察中的主体地位,重点从二者三级指标的具体设置中进行细分考量。

(三)三级指标重要程度赋值彰显出公管类本科教育的时代特色

本文所设置的三级指标具体阐释了二级指标的评价内容。从三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赋值情况看,排在重要程度前三项的指标依次是:选题理论性与实践性(WA12=0.083)、符合公管学科研究方向(WA11=0.071)、公共意识公共责任的体现(WA31=0.071)。选题理论性与实践,符合公管学科研究方向,以及公共意识公共责任的体现,紧密契合公共管理学科导向的应用性特点,即公共管理学科探讨公共管理实践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打造公共意识,构建公共组织和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的特点,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选题的专业性和学生对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的理解,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彰显出新时代公共管理研究特色。要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对公管学科研究方向的把握,以及突出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应落实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管理机制。如结合课程实践及课程论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毕业论文写作前期实训,同时以毕业论文质量评价重要指标为依据,修改完善培养方案,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领域的改革创新放在本科教学的突出位置。

五、结语

本文所构建的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符合专业要求和时代特色,构建过程结合资料收集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借鉴国内20所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先进经验,并紧密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特色,建立了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同时借助AHP法,展开专家咨询,最后确定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统一,结论对有关高校提升公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公共管理学科研究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今后的教改研究中,笔者会持续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问题,采取适当的研究方法,不断检验和完善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机制、问题及优化路径——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01):31-35.

[2]冯宏义.开放教育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对策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46-50.

[3]周春霞.建构主义视阈下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457篇毕业论文的文本分析[J].高教论坛,2015(02):57-61.

[4]徐萌萌.基于AHP法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模型[J].教育与职业,2011(11):185-187.

[5]关忠慧,王冰.基于AHPDelphi法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245.

[6]曹慧.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01):62-67.

[7]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0-865.

(责任编辑:刘爽)

Key words: public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AHP method; weight; Double Firstrate

作者:郭涵 郑逸芳 林晓莹

上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管理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