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论文

2022-04-24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一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即是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捷径。而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之下,农村中还存在着许多土地问题亟待解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论文 篇1:

浅议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可以说是如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载体,直接影响着社会各种公共利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顺应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而如今社会不同,已发生了很多转变,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公共,就需要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尽快做出及时调整,做出创新改革。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如今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与为计划经济社会体系建立的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如今国内众多公共关系出现了很多矛盾。这就需要对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加以及时改革以适应发展。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概述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由政府主导,吸引其它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多层次,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系统。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出现了大量各形式的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到公共事业管理,有效的弥补了政府能力的不足,分担了政府大量的公共管理职能,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公共事业管理虽然脱胎于行政管理,但公共事业管理还是有自己的管理特点的。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企业管理体制不同。不同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企业目标,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是公共利益,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非营利性。企业的投资来自企业所有者,而公共事业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立法机构的授权或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国家对公共事业管理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因此公共事业管理受政治影响比较大,而企业则大不同,其行为只是简单的经济行为,与政治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但又深受行政管理的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权力机关仍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与机关内部事务而形成的管理规范与管理机制的总和,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脱胎于行政管理,一直依附于行政部门。相对而言,行政管理是上层的管理内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而公共事业管理则是把服务对象由政府机关扩大到整个非政府组织,将管理职能划分给非营利性组织或第三方的公共部门,强调的是公众的参与性,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具有这两个特点,使其在管理目的、管理职能与管理运作方式上都不同于其它的管理体制,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要加强对原公共事业体制与当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新创新,才知道如何满足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政策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不但要从深度上加以进行,更需要从广度上加以改革。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深度改革。这里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深度改革是指改革大的方向方针的确定,这需要政府及相关人员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急迫性,然后结合公共事业管理内涵和主体与客体的清晰的认知做出科学的改革举措,从而促进改革工作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

(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广度改革。

1.增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意识。增强管理者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的正确认识,是搞好乡镇公共事业管理的前提。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其本职工作之一, 没搞好就是渎职。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巨大任务,必须要搞好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充分认识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工作中应该要有战略意识、全局观念,还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村民作为公共设施的直接受益者,也应该认识到农村公共事业是与自己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公共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没有公共设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更不可能有整个农村的现代化。

2.准确定位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功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是关系到农村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了更好地履行其管理职能,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农村公共事业内容广泛、复杂、差异大等特点灵活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既可设立综合管理机构,又可以设立专业管理机构,或者设立管理协调机构。并且进一步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要确保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做自己应该做、能够做的事,并全力以赴把这些事做好、做实,而不要去管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更不能扭曲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行为,把公共事业管理变为有偿服务,防止与克服“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公关就是行贿”等现象的发生,真正让民众满意、高兴。

3.建立绩效导向型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呈现出“投入型”特征, 主要表现为投入———产出效率偏低,没有成本核算意识。新时期,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应转变“投入型”这种单一管理方式,必须建立绩效导向型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要建立绩效导向型的管理制度,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的过程中应科学选择绩效评估的方法, 并对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有效的运用。如可从县乡(镇)政府工作业绩、成本及其内部管理等维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在设计子指标的时候也应该多方面考虑。如在管理业绩指标体系的构成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指标,又要考虑社会发展的业绩指标;管理成本指标体系应包括内外部成本指标。评估指标,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使指标成为一部分人获取私利的工具,应该保持公正性。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可由适合所有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也是所有县乡(镇)政府的绩效评估所必须评估的通用性指标和具体实际所特定的个性指标即特色性指标两部分构成。

4.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能。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效能普遍比较低,为了更好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应该整合农村的各种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必须提高管理效能。我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及支出额在1800 亿元左右,但在补贴方式上主要采取“暗补”,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贴给农业生产者———农民,而是补给了中间环节,农民受益不多。这样原本很有限的资金都没能够很好的用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降低了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效能.因此,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必须面向农村的生产、面向农民的生活。保证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资、对农民的援助落在实处,提高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援助效能, 让农民直接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目前,我国各地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效能农业转变,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必须要增加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使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切实的实惠;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使农村公共事业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5.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就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对农村公共事业先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的类别确定市场化的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利用的效率而且可以促使农村地区公共事业由高度集权管理轉向多元治理,由管制转向服务。

总而言之,在如今经济社会各项改革正在普遍进行的时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也需要抓住时机,进行改革创新,只有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才能更好的利于提高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公共需求。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2]靳涛.经济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72

作者:钱昌宇 琚慧婷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论文 篇2:

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分析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一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即是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捷径。而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之下,农村中还存在着许多土地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对农村土地的产权、规划、征收制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1 城乡一体化发展概述

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要“统筹城乡经济”,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提出了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些都表达了我国非常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它要求我们要将农业和工业相结合,将城市和农村相结合,对城镇的居民和农村的居民平等地看待。

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也要求国家要统筹规划,调整相关的政策制度,改革创新相关的体制,做到城乡在市场信息、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措施政策等方面都要实现一体化,以改变历史上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实质上来讲,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的统一,逐步解决城乡经济差距大、城市化发展引发矛盾等问题。

2 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存 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土地规划制度、土地征地制度、土地产权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等。由于现行的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是区分开来的,因此农村土地发展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农村土地的征用使用,对农村土地的监管、规划等。

2.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主体不清晰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主要存在两个巨大的漏洞,一是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十分模糊,二是集体土地所有权该如何行使并不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模糊,这种制度的漏洞会直接导致许多主体对农村土地展开主权争夺,这样不利于明确划分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也不利于农村土地顺利流转,更加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农民个体虽然是农民集体中的一员,但是事实上他们对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支配权都因土地产权制度主体模糊而形同虛设,很难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利。

针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土地的行使权是掌握在村干部手中的,如果国家或者有发展商想要征用土地,都需要村干部去和农民相互协商,但是往往国家或者发展商他们在协商中都是占据主导位置的,具有绝对的优势,农民真正的土地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同时,还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主体不清晰,国家的很多部门,例如林业部门、渔业部门、畜牧业部门等都会对农村的土地进行管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农村土地的管理和产权混乱。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土地问题,如果不解决农村土地产权的这些混乱和模糊,更加就无法发展城乡一体化。

2.2 缺乏优良的农村土地规划制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都更加注重对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对农村的科学建设,这直接导致了城乡分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规划上,仍然还存在着但就农村论农村的现状,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村土地都得不到有效的规划和管制,得不到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的土地规划制度,主要是侧重对农田即耕地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对于其他类型的农村土地,例如建设用地、开发用地等土地的相关科学规划则十分缺乏。虽然我国新的土地规划已经开始注重空间的规划布局了,但是这些空间规划布局侧重的只是城镇土地的发展规划,仍然没有对农村土地规划作出详细的计划,因此农村土地的科学开发和发展方向仍然不明确,农民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得到改善,生态空间也没有得到优化。

2.3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强制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我国城市化建设在短短十几年内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很大一个原因要归功于征收农村土地。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是强制性的,农民的土地权益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

首先,征收农民土地,农民取得的补偿很少。基于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征收土地后对农民的补偿是基于被征用土地的用途将产出的收益来确定的,根本没有把被征用土地的成本纳入考虑,很不利于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其次,我国农业用地的征收范围很广,很多农村的土地不管未来的用途是什么,都先行征用,然后再有国家进行统一的管理、开发、转让等。这种做法对农民的利益是十分严重的损害,非常不利于我国农村的建设发展,更加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 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

3.1 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农村土地产权的主体不明确,这样非常不利于推行城乡一体化,因此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必须改革创新。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要包括对土地所有权进行改革、对宅基地的使用权进行改革、对农用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改革。当然,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国家还需要颁布相关的政策规定来予以配合。

具体来讲,首先要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细分到该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是归哪个农民个人所有、哪个村民集体所有又或者是归哪个乡镇集体所有。只有做到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那么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才能够得到提高,对农村土地的监督管理才会产生效果。其次,针对部分农村建设用地,国家应赋予其所有者转让该类土地的权利或者允许该类土地进入市场流转,这样才能够优化农村土地的资源配置,使得城乡土地管理制度不再二元化。最后,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个目标出发,在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时要做的就是改变制度和政策偏向城市的传统,从土地产权制度的改变上建立起一种新兴的城乡关系,使农村能够具有同城市一样的发展权利。

3.2 创新农村土地规划制度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以及现代化土地资源管理的要求,应该对我国农村的土地规划制度进行创新,争取创立一套新兴的、高效的、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规划制度。

首先,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规划要注重城乡统筹,农村的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的建设等都要与城市建设相互协调。规划土地时要注重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建设地区的地区特色和文化。并且在进行规划时,还要鼓励农村的村干部、村代表等也参与到规划讨论之中,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其次,在进行农村土地规划制度创新时,还要注意落实到局部,例如如果开发商要征用农村土地,是试行土地流转还是按照传统土地征用对农民进行赔偿都要有规划可循。

3.3 创新农村土地征收制度

由于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的土地都面临着被征用的命运,这样就意味着农民的权益可能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因此农村土地的征收制度必须改革创新。首先,对于用作公共目的的土地征用,要尽可能地考虑农民的意见,缩小征用面积。其次,针对征地后对农民的补偿措施,要有所改进,应该让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未来的生活得到保障,例如可以让他们加入城市生活,或者充分尊重农民的解决意见。只有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顺利推进。

4 结 语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阻碍该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改革创新,例如对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规划制度和征收制度都要进行改革创新,使之能够适应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强,苏昌贵,龙花楼,等.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管理 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地理,2013,(10)

作者:梁浩飞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公共事业问题分析

近年来,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新农村改造和建设,对建设农村公共事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设农村公共事业,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衷,实现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共事业涉及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农民的基本利益,包括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但由于农村的基本经济水平处于落后状态,照比城市的生活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共事业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农村公共事业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共事业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以和谐社会为前提,也就是运用强制性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来保证农民的基本正常生活。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农村建设项目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法规中对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都有相关具体规定,比如在教育方面,学生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在教育期间,免除一切学杂费用,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农业法》的修订和完善也是为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下,也存在一些社会矛盾,随着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一些基本矛盾被激化,比如土地的使用矛盾、农村的基本治安落后矛盾等。

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的基础性公共事业发展较落后,基础性农村公共事业包括具有区域性或者地方性的基础设施配置、具有社会性的公共福利等。在21世纪初,我国政府部门就曾提出过提高农村基础性公共设施建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了我国的总体经济和政策,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新农村改造。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无论是农村经济或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较于城市的发展来说,都处于落后状态,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新农村的构建。在改革开放提出后,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公共事业的资金有限,在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减少,导致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速度较慢。

二、农村公共事业落后的原因

导致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处于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方面落后,近年来,由于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大部分人才流向一、二线城市,愿意留在小城市发展的人才越来越少,而留在农村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这也就导致农村的公共事业管理方面严重落后。农村人才的稀缺,对于农村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农村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据调查发现,由于农村缺少人才,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人数较少,导致不同年级在一起上课,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基础教育,导致农村地区教育落后,不利于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建设。

另一个原因是农村缺少基础的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产品的供给,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属于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农村的人口比重较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存在一定的压力。一旦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自然会造成公共事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通常来说,我国的政府部门负责全国或者区域性的公共产品供给,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在产品供给时,难免会忽略一些偏远地区的村落,导致偏远地区的村落发展极其缓慢。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本身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在财政方面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近年来,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明显降低,由于农村公共事业落后,政府财政压力较大,无法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帮助,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对策

(一)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新农村建设脚步过慢,农村的基本公共事业发展较落后,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基本生活。政府的政策法规对农村公共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就“农业发展”问题来说,政府部门所提出来的建议,从整体上对新农村建设有较大的帮助,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上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的发展体系和目标,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提高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的政治建设也有一定的帮助。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的经济建设,同时也包括农村的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提高农民的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在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下,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利用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基本政策对农村现有的经济运作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的稳定、健康发展,缓解现有的农村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可以合理控制农村的财政收支和经济分配问题,合理调整政府各部门的基本职能,是农民基本权益的保障。在现有的社会矛盾下,要想解决农村的基本矛盾,必须对乡镇政府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规划政府部门的权责分配问题,制定完善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

(三)增加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我国的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财富的分配不均,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虽然提出了相关政策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公共事业的提升,但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和投入,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建设多元化中国新农村有重要意义。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由于城乡差距在不断加大,大部分的人才流向城市,导致农村教育落后,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作为政府教育机构,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引导部分高素质人才向农村发展,对于主动留在农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该给与一定的奖励。充分利用政府的有利条件,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

四、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逐渐被政府部门所重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公共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比较缓慢。为了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脚步,首先应该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府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其次,应该增加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注重人才的流向问题,提高农村公共事业的监督和管理。(作者单位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

作者:罗丽莎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