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023-02-22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指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是教师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发挥学生创造性潜能, 促进学生形成创造行为和创造性产品并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创造性教学不是独立的一种教学活动, 而是一般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与其它教学不同在于, 它强调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性人格的养成。创造性教学要求老师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创造性教学由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共同构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时代的需求, 创造性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下面就我在创造性教学上做的几点介绍如下。

1战胜自我

相信我能够成功的做到创造性教学, 我首先自己给创造性教学下个定义。我认为只要是自己根据不同的内容, 做到恰当了解学生而实施的因材施教, 并且收到良好效果的都划归为我的创造性。其次, 大胆的做尝试。这里并不是说拿一个班的学生做实验品, 我是经过自己的思考, 通过自己多次的想象课堂上的情景才下定决心尝试的方法。再次, 不轻易的做尝试。明明知道不可取的尝试不做, 时刻以一个教师的人格作保证一定要对学生负责。

2尝试方法

寻找好的提问方式。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愿意思考问题, 有的时候大脑纯粹处于休息状态, 特别是刚刚上课, 大脑过度兴奋在其他事情上, 提问往往是不能起到效果的。但是, 并不是说提问没有效果, 不提问怎能引起师生互动呢?比如这样问: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是不是呀?学生会很整齐的说:是。他们真的听到老师说什么了吗?再比如这样问: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有的学生不理睬您的问话, 好的同学会照书读, 同样没有效果。但这样问就不一样了, 上次课我们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用的是什么方法?方法是伴随在解题的过程中, 要回答这样提问, 恐怕就要动点脑筋, 同时根据自己的教学标准给予适当的奖惩, 学生上课还真的要用心哟!如果这样你还不满足, 继续问:对待这个问题, 你还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吗?思考, 并且要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新。

控制课堂检测的评价时间。对于课堂布置的作业和测验的试卷, 要及时评价, 一是对知识的及时巩固与纠正, 二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并满足他们至少会对老师本人感兴趣, 有了兴趣才好办其它的事。但对于课堂提问有时候就可以采取延缓评价, 因为在延缓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想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在讲解时, 通过讨论、提示。就有同学想到借助图形来解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这真叫了不起的创造。

调动气氛。课堂气氛的调动对于有的科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数学就是比较难调动热烈气氛的科目之一。难, 不代表数学课堂气氛可以不活跃, 也不代表我们可以顺其自然, 相反, 我们数学老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调动学生的每一根神经。比如:有一次课我讲到太空表的制造, 结构。同学们听到太空表在起飞的瞬间要承受的压力相当于一公斤的铁锤对它的侧击力, 个个瞠目结舌, 精神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当然, 用课外知识调动课堂气氛是不可以经常使用的, 最好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吸引学生的好方法, 多次实验发现, 集体讨论很容易调动课堂气氛,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明确学科特点。很多同学认为只要自己的专业课好好学习就可以了, 在学习基础科目时可以随便些。作为老师都知道这样态度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们要扭转学生的错误思想。首先介绍学科的优势,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科目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比如数学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学科特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知识在课堂上的运用。这种策略会引起很多同学的注意力, 并且有良好的说服效果。如:在期中讲评时发现一位同学做错了一道自己会的题目,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太紧张。所有同学都对这种因紧张而导致的失误供认不讳, 表示理解。为了不容同学再这样自我放松, 我就将紧张情绪归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 并讲到人的四种气质分类, 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由俄国著名作用普希金、赫尔岑、克雷洛夫、果戈里说明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性格却有好坏之分, 性格一般表现为态度、理智、情绪、意志四个方面的特征。考试紧张就属于情绪的不稳定, 因此,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不足, 通过意志力去尽量改变。因此, 从这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做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准备前提。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教师的各种方法与不同知识的运用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此为鉴, 我们根据这个标准去培养学生要求学生, 相信我们的学生也是社会的宠儿。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时代的需求,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尝试, 去努力, 相信有付出就有成效。

关键词:创造性,提问,评价,调动气氛,学科特点,心理学

参考文献

[1] 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7.

上一篇:依托党校培训加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下一篇:家庭服务员从业资格认定机制的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