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4-05-09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共11篇)

篇1: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

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点体会。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可以列举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篇2: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姓 名: 胡 俊 婷

地 址:山西省洪洞县第二中学历史组 联 系 电 话:*** 邮 箱:hujunting1973@sohu.com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摘要: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强调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严重地缺乏历史思维,致使历史教学中教学时间紧张,教学效率不高,也严重地影响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谈些做法,以与各位同仁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 键 词:

历史思维、教学氛围、质疑性、发散性、体验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普遍弱,其惰性表现为:遇到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依赖性强只是机械地到历史课本中找答案、念读教材;听课只记老师讲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方法及思路;概括事物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受思维定势或者刻板印象的影响,喜欢按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思维灵活性差,应变能力弱;正向思维、集中思维多,逆向、发散思维少;批判思维弱,不善于提问和大胆质疑。如果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学生本人的话,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活动本身是双边活动,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当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下面我把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做法谈谈。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历史思维培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常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用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们,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我都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历史思维形成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如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唐朝能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过波斯湾时需要换成小船,”学生质疑:难道当时造的船有波斯湾那么宽吗?就这一问题,我们知道虽然学生理解的不准确,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正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对这样的学生大加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对课本的一些观点进行质疑反思。

二、不断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一些使学生似懂非懂,但又能通过自身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一些见解的问题背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提问题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教师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景,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使学生探索作答。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疑难问题,就可以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难为易:(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出现?不杀蒋呢?(4)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通过巧妙设计一些过渡性和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最终圆满解决疑难问题。这种分层次、构建思维“阶梯”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三、通过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呢,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重视,通过课后的《学习延伸》内容中的“探究活动”和“争鸣”“讨论会”等内容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例如,商鞅变法中有“为田开阡陌封疆”这一重要举措,如何理解这一举措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认识,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运用思维去判断分析。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穿越时光隧道,体验历史。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过体验的感觉才可能有比较好的思维过程。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如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面对改革,我经常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会体验的是改革者,一会体验的是平民或者贵族,甚或让他们过一把导演瘾等等来激发他们的感觉体验,从而使学生会有正确合理的历史思维自然出现。

篇3: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1. 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秦朝统一”时,有位学生提出问题:秦始皇如此残暴,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我表扬了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及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秦始皇虽然残暴,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 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或规律),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提出诸如“慈禧太后是爱国主义者”,或者说“林肯发动内战,消灭了南方种植园经济,是破坏了美国多种经济并存,不利于美国社会的进步”的怪论。这些结论都是脱离了客观史实而主观臆断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又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性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既包括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又包括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2. 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打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

3. 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

三、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应用。我的做法如下。

1. 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创造性的结论。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3. 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或者是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假设,并设计探索程式;或者是对一定史实进行互换。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可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篇4: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思维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大潮。那么,历史教学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二、“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它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有的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义理有疑,则濯支旧见以来新意。”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三、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可以列举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四、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上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数值为3.1416,取得了光辉成就。他从研究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数逐步增加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形象变化的想象,这割圆术是无法提出的。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有什么想法?50年后,中国将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展开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

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

篇5: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敖中学:唐道竺

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①。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末,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 1

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而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这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又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78年以来已修订过四次,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就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讲,也有个别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②

因此。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成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③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成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④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角度创新

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两种评价,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

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例如讲“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

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注:①《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②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③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篇6: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文/代保卫

摘 要:历史教学不只是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兴趣;观察力;想象力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去创造,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并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如在教学“红军的长征”有关内容时,可放映《四渡赤水》《闪闪的红星》等电影中的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创造力的开端,更是客观外界信息转化为个体经验的唯一途径,它是创造因素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途径。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现场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热、社会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进行观察。如带学生去参观杨靖宇纪念馆,展品中有当年杨靖宇抗日战争用过的武器、衣物等,在这些遗物中,学生就可以想象当年杨靖宇带领抗日战士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顽强地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从而看到杨靖宇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观察力是多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就不可能有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因此,想象力对各行各业的人都很重要,但想象力对历史教学更为重要。因为历史是过去的陈迹,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事实具有活力。

历史的想象,贵在真实。因此,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做到:(1)利用各种文物,如古代遗物、衣冠器皿、生产工具、建筑美术等;(2)利用历史图表、模型、电影等;(3)利用乡土教材、历史博物馆展品等。有了这些直观材料,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描绘,学生脑子里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再进行想象,就能使早已消失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画面再现出来。因此,历史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诸因素的核心,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它。在历史教学中,要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的本质,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全靠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可在评论、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训练中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揭示历史问题的本质、阐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中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总结历史的教训中,借古鉴今中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开展创造活动

创造精神是学生在其亲自参加的创造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创造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志向、培养创造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创造活动,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都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受书本知识的束缚,鼓励学生敢于介绍不同的观点,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新观点,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以此树立学生创造的信心,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多做努力,以此来活跃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萌发他们创造的灵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篇7: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讨论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文/廖凤娜

摘 要:新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西方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采用课堂讨论模式,它被证明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在历史课堂适当穿插课堂讨论,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大有可为。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讨论;创新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说明,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纵观近现代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历史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讨论主题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

历史课堂讨论的问题,常常带有探索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在讨论题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扩散性,这样的讨论主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为学生留出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高中新课程“一标多本”的编写特点,要求教师善于“用教材”教而非“教固定的教材”,教师也不必囿于或盲从于某一版本教材的结论,同时,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侧重于史实和现象的.介绍和描述,少了结论和评价性的语言,这为历史课堂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可能。

例如,历史必修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北师大版教材主要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两个方面来阐述,课文一开篇即提到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议会的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结尾一句,这样的编写既没有对其建立背景作介绍,也没有对其建立的影响作评价。教材的这一特点,为教师用教材教留下了广阔空间。我在授课过程中,用多媒体补充介绍了13世纪以来英国的议会传统,介绍了18世纪以来英国政治的渐进式变革,将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与我国近现代民主化历程作比较,然后抛出课堂讨论题:英国的政治民主化历程具有什么特点?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在对这一历史主题的讨论中,学生一方面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猜测、探索,另一方面耐心等待着问题的明朗化,并对其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选择、判断和扬弃。在对问题的探求过程中,学生的思考、猜测、好奇、挑战、自信等一系列的创造性品质和个性得以施展与巩固。

二、讨论氛围的宽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心情将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了自由争鸣的民主氛围。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表述与争论,并以此为驱动力去探求尽可能新的、尽可能多的独立见解和想法。

例如,学习必修二《洋务运动》的内容时,对教材提出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说法有疑惑,教师可在补充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使用“破产”一词是否恰当?通过讨论甚至争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又如,学习必修一《中日建交》的内容时,教材提到当时“日本朝野各界强烈要求早日恢复中日邦交”,可组织讨论:(1)对“日本朝野各界强烈要求”的表述如何理解?(2)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缓一缓吗?

在宽松的讨论氛围中,学生盲从心理减少,思维质量明显提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断排除思维障碍,克服思维定式,理清思维过程,创造动机得以激发,创造人格得以培养,创造意识得以呈现,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有一句诗句说得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课堂讨论形成的宽松氛围,有利于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不断涌现。

三、讨论模式的互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讨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的“问答式”的单向交流,学生围绕讨论主题,或独立思考,或分组准备,然后展示不同的思维成果,使课堂中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如,学习必修一《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内容时,组织课堂讨论:(1)古雅典与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形成“民主”和“专制”政治的反差?(2)如何评价这种反差?学生在探究、讨论反差的原因以及评价其影响时,认识到思维不能定式化、简单化,不能用孰优孰劣来肯定某一面或否定某一面,从而使思维变得更深刻、更丰富、更全面。

因而,课堂讨论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和欲望,使学生在相互竞争、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中产生新的联想,形成新的思路,发表独特的见解,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向,使创新思维能力在互动的课堂讨论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

综上所述,为培养新世纪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历史课堂宜多开展课堂讨论活动。目前存在的主要疑虑是,担心课堂讨论会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每课的教学任务;又担心学生的发言超出课本范围,不是考试的重点,考试考不出高分。这样的担心有道理,这涉及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的转变,仅有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是不够的,而这恰恰证明了新课程实施的任重道远。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乃大势所趋,新课程的推进必定也会顺势而为。

篇8: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改“注入式”为“互动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体体现在三种精神:一是怀疑精神, 即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者是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二是抗压精神, 即力破陈规, 锐意进取, 敢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三是自变性精神, 即能够主动否定自己, 打破自我框框。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 老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征由模仿向坚持已见过渡。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注入式改为互动式, 这种训练做得多了, 学生经常在讨论中拓宽思路, 在形成自己见解的同时, 还听取和评论其他同学的多种意见, 学生就逐渐习惯于就一个历史问题而同时面对多种视角、多条思路、多种意见。随着年龄增长, 年级的升高和智力的发展, 学生个人也就渐渐可以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 学会同时产生多条思路, 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

二、加强历史知识的联想,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在中国近代史中讲到“官僚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时, 就应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到许多其他与之相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可以从官僚资本主义形成的国内外背景方面, 进一步联想到帝国主义列强与本国封建军阀等概念, 还可以把三者联系起来, 联想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对象和特点, 这样一来再纵向联动, 联想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些概念, 进而联想到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思想根源, 以及中国的官僚资本阶级的代表四大家族与当时的国家政权相结合, 他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儿。

三、改死记硬背为举纲张目,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创造性思维多向选择性, 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它具有四种机智:一是发散机智, 即在一个问题面前, 尽管提出多种设想, 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的余地。二是换元机智, 即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 从而产生新思想。三是转向机智, 即思维在一方面受阻时, 马上转向另一方面。四是创优机智, 即用心寻找最优答案。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 历史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能站在历史的高度, 宏观地看待事物, 从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对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作分析比较, 找出共性和个性。学生光靠记、背是无法真正掌握的, 必须举纲张目, 理清知识线索体系, 才能高屋建瓴, 把握全局。

四、运用教材分析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治概括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表现为三种能力:一是智慧杂交能力, 即善于选取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 通过巧妙的结合, 形成新的成果。二是思维统摄能力, 即把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 加以概括、整理, 形成科学概念和系统。三是辩证分析能力, 即对占有的材料深入分析, 把握它们的个性特点, 从中概括出事物的规律。感性材料是形成概念, 导出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历史是一个大舞台, 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从书本上不能真切、形象地感知和了解历史的全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 并对历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借助各种手段, 运用直观的、具体的、生动的教学材料, 尽可能把历史面貌还原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思维极其活跃, 具有开创性, 设计创意新颖, 思维开阔, 富有想像力, 体现了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摘要: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国家的历史发展变化情况, 对现在以至今后提供借鉴。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好这门课, 作为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 本人总结出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说就是要改“注入式”为“互动式”, 加强历史知识的联想, 改死记硬背为举纲张目, 运用教材中的分析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篇9: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性:历史教学 培养 思维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大潮。那么,历史教育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应用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

历史课必须把教师单一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伊始,教师不作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教材表述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关系,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你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营造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二、“疑”中激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它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在的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

三、提高“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研究表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培养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里仅讲分散性思维的培养。

分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的能力,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要培养分散思维、就应加强这“三个维度”的训练。

1、多角度、多侧面思维,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法,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短时间内寻找尽量多的答案。

2、利用假设或变式,训练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指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假设或变式,让学生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3、用延迟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指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延迟思考,即不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以求见解的开拓性、独创性。

四、注意右脑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有高度的分工,左脑擅长言语和逻辑思维,右脑擅长形象思维。两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不同的作用,右脑靠无意识的直觉思维产生顿悟,左脑则先要为顿悟的形成准备资料,提供信息,尔后将顿悟的内容进行理性的验证,并用概念化、逻辑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已经形成非常顽固的使用言语思维的习惯时,他便失去了使用右脑非言语思维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主要取决于他在直觉方面能获得多大程度的一位发现。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左右脑的共同参与,单方面的发展左脑和右脑都难以达到目的。

目前教学偏重发挥左脑的作用,偏重逻辑思维和言语的训练,而轻右脑的开发,轻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训练,应引起充分注意。右脑的开发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训练。培养直觉思维的方法,前面以作阐述。形象思维的培养可通过上课形式的改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也可利用电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教具、学具等直观器具图表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

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

篇10: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中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对于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继续努力的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新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不良的甚至恶劣的环境,可以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认为“为了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教育领导人必须建立一个鼓励冒险、增强信心、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而营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信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1、错误有利于学习;

2、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渐进;

3、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并持之以恒;

4、好学生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

5、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6、每个人都能成功。

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改变专制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让他们敢说、敢做,允许自由创造。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因素

据学习心理来说,要起到刺激、强化以至巩固的作用,则题量仍有待提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并非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是每套教材所包含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量是有差异的,3、是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善于挖掘教材,善于提炼出与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和想像等创造性思维相关的素材,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暴露知识猜想、发现的过程

教材总是将知识和方法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而省去了这些定论的观察、猜想、发现过程。教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重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触发学生探索意向,激起强烈求知欲望。

四、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开始。科学地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好的问题必须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对象的基础之上。问题可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性三类。呈现型问题是目前学校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情景,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学生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结果;发现型问题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的,而不是由老师或教科书给定的,因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探索,往往通向发明创造;创造性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于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强化问题意识,不是培养学生追求那种“按图索骥”式的呈现型问题,而是鼓励他们自由探究、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逐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五、鼓励学生质疑诘难

在学校里,孩子们常常通过不断地重复记忆来积累知识,从而达到取悦老师、考试过关的目的,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退化。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有质疑的传统,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疑问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在不断的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干。鼓励学生质疑诘难,教师需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践证明只要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只有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问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怎么谈得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必须极大地改善中小学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形成他们探求创造的愿望。

七、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中小的培养可以结合各种活动课程,也可以直接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进行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目前,我国有五种类型“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认知型训练内容是按认知过程安排的;渗透型训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练内容是从各科教学中提炼出来的;技法型训练内容是结合发明方法编排的;右脑型训练内容是侧重于富有形象的题材;综合型训练内容与众不同,不是限于某个侧面或某个领域,而是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门科学的各种范畴中,精选训练题材,全面进行训练的。要根据不同情况,优选或组合运用好不同类型的创造思维训练课,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有规律可寻的,也是有技巧可以进行训练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想方设法地提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良好的环境,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自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对新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篇11: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本文结合基础教育及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指出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创新教育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点及培养方法。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特点,情境,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为重要”。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教学中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人类已进入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对人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开发创造力为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物理教学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1],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以平凡的事例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即善于探索、突破、综合、创新、能发现和解决人类所未发现或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性思维),灵感思维,创造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联想等[2]。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非重复性和超越性等本质属性。由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总是新想法,因此在认识上必然超越以往的水平,达到崭新的高度。衡量创造思维的指标参数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一般而言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3]:

(1)创造性思维需要个体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并从多方面去思考探索某种前所未知、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东西。因此,新颖性和创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属性;

(2)只有通过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重新组合信息,集中(聚合)出最优结论,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因此,发散思维和集中(聚合)思维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图式;(3)创造性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只有扎根于现实、事实求是,才能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现实化。因此,创造思维想象的积极参与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统一,是重要环节。

(4)非逻辑思维,直觉、想象、灵感是创新思维重要的心理状态。

二、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的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如何借助外因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动机和兴趣,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处。

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首先要能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其次导言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并且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这样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而是积极动脑、动眼、动手,有目标地、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我在讲解参考系的知识时是这样开头的: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什么呢?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

课堂小节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它们的思维向深一步发展。如我在讲解《摩擦力》时,没有把知识全盘讲解,而是在结尾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留下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摩擦力都是阻力,摩擦力能不能成为物体前进的动力呢?同学们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结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心弦,提出思考性问题,这些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回答,但只要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2、切实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首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没有知识,创造性思维犹如无源之水,难以进行。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考虑种种科学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装讲授或指导学生去学习。例如为掌握某一物理模型,既要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等,同时以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内化为其头脑的认识结构,因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促进运用和转移。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物理模型的本身,而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物理模型的形成过程,从而领悟和掌握物理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及推理过程,教师的不断而富有激发性的创设问题的情境过程,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问题的情境常用的方法有设障存疑,启迪思维;似是而非,思辨释疑,巧布疑阵,激发求知,引经据典,发人深省;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等等。

3、连续思维、纵横递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有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思维层层深入。一般地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有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思考,追本溯源。教学上就是教师连续提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横向思维过程中,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现象中寻求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

求异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要求你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它的功能,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它的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思接干载”,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上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中培养这三方面的思维品质,就要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顺利展开,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创造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变换题目类型和形式,改变条件或结论,对问题进行推广或限制,对错题,病题的识别和诊断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复手段。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题:质量为m1、m2的质点,用不可伸长的柔软绳子系着而跨过理想滑轮,滑轮轴水平而光滑,忽略空气主力,m1>m2、求m1的加速度。此题可运用(1)牛顿运动定律、(2)动量定理、(3)动能定理、(4)机械能守恒定律、(5)动量矩定理五种方法来求解(解法略)并令学生做后加以比较那种方法好,以此开阔思路,并进一步加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长期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然会有所长进。

4、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觉思维[2]。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自感现象时,就要做好课本上的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了感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变化的;讲到电流的磁效应,要做好奥斯特实验,通过小磁针的偏转,直观地说明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有实验为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要坚决做,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5、增设课外实验,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

小实验和课外活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但大量的物理知识却来自于课外活动的亲身体会和实践。学生参加学科讨论、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等各项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去探索新的现象、理解、应用物理知识,培养他们各种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去探索新的现象、新的规律。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更不是做几到习题就可以替代的。只有把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多方位、多渠道地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创造的条件。

6、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1)、采用问题教学法,引起学生需要。例如,我在讲变压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它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例如,练习使万用表的教学时,我给学生订了一个学习目标:在看不到灯丝的情况下,检查其是否烧断;检查收音机中变压器是否烧坏。目标明确之后,我发现学生学习非常积极,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不是先天就有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不懈努力,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握学科的特点,采用创新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4]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2年《鲁滨逊漂流记》感悟下一篇:钢结构工程监理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