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024-04-18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通用10篇)

篇1: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的角度运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从四方面加以论述:第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第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素养;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第四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本文的主要思想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使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造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 潜能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了重要话题。实施新课程改革,着重要解决的是使学生由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由应付考试变为发展素质。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易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思路就会开阔,思维就会活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适应角色的新变化,由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由课堂的管理者和设计者转化为学生共同交流探究的合作者。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收获。教学中要真情投入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师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教师既当学生心理健康的助生者,又当学生情趣健康的助长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的心理换置过来,才能成为学生真正朋友。要学会体味思考,把自己学生时代的心路历程与学生的现实心态相比照,宽容理解,亲近学生,从而建立起一种

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情景创设是能否把学生自然引入课堂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使教学活动得以充分发挥,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的场所,变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创新学习,创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学习,创设实践活动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延伸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设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活动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民主、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一方面,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研究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表达上,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支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挑战权威。另方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改进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走弯路,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要注意允许学生犯错误,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因为出现某些错误就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自信,挫伤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素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创造能力,首要的是要先陪养好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素养,2.1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描述说: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进而使人们创造出一些新的规律和事物。很多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对研究对象的好奇开始的,例如:牛顿对“苹果为什么要往地上掉”感到好奇,正是如于有这种好奇心,才使牛顿发现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同样,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深入,从而达到促进

智力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2培养学生的独创、求索心理

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活动,对于学生的每一点独创表现应予以充分的肯定,热情鼓励,才能迅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求索心理也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现象在许多青少年中表现强烈,他们往往在对某种物理现象上表现出“刨根问底”。这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对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都是十分有益的,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切实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尽量完整、正确、生动的解答他们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求索心理,从而更好地陪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本到课本,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重知识的积累,轻能力的培养;重照文理解、逻辑推理,轻怀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教师大多不懂创新、不敢创新,学生更是视创新为畏途。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创新实践铺路。教师要在传授知识、注重双基、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一讲到底为探究式,变传授知识技能为传授学习方法,变死记硬背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和谐的创新空间。

3.1渗透物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创新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所谓物理科学方法,就是指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研究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观察与实验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科学抽象与理想化方法、比较与类比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数学方法及科学假说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隐含在物理知识当中,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方法。知识是宝贵的,但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方法加以应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所以那些得到知识的方法就显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只有将方法掌握了,将来才可能利用这些方法去科学的创新。

例如,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时告诉学生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后面学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学生就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物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告诉学生,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去创造性的从事别的工作。3.2、通过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其中以发散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倡“一题多变”,训练创新思维。研究表明,围绕同一种能力层次或同一类型做n个习题,其实效远小于引导学生从n个不同角度或层次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精选例题,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数量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类型等,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

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常用的求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2)原因法:F浮=F上-F下;(3)漂浮法:F浮=G;(4)阿氏法:F浮=G=ρ液gV排。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一题多测”,深化创新思维。“一题多测”是指改变物理实验的题设条件或改变测量仪器时,用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来测同一物理量,以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有:比重计法、同瓶换液称量法、U型管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天平量筒法、浮体法、杠杆法等。“多而新,独而异”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多、求新、求异”的创新

思维能力。

3.3、通过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地产生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怎样发现呢?在教学中时常以“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自小培养质疑的习惯与能力。

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树起目标,促使学生学习心理进入一种探索的良好状态,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有更多的小组活动,互相交流的时间,这使学生喜爱学习的同时,也使我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培养学生释疑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不急于为他们解决,而是让他们发挥合作性和互助力,共同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在此时充当引导者,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走向释疑的大路。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

力。

四、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1每学期举办一次富有观赏性、创造性的大型物理制作比赛。过去物理兴趣小组往往只是少数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影响面较小。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更为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我们特地设计了一系列能在较大场地演示、可观性强的物理制作比赛,所有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如:鸡蛋撞地球(缓冲装置)大赛,要求学生从四层楼高处释放一装有鸡蛋的装置,落地后鸡蛋不碎的再进入复赛,评委对装置的形状、体积、材料、设计等均有一定评分标准。比赛时现场围观数百名学生,伴随着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呼,鸡蛋有的安然落地,有的功亏一篑。许多设计巧妙、新颖独特的装置引起同学们的赞叹和极大兴趣。还有如鸡蛋走钢丝(即平衡装置,要求装置内放一鸡蛋,使其沿十几米长的倾斜细绳滑下,而鸡蛋始终位于绳的上方);航模比赛;水火箭制作发射比赛等等。在这类活动中,不论是制作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参赛,即使是一些平时物理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兴趣盎然,而一些在比赛中获过奖的同学,更是一次活动刚刚结束,就急着讯问下次比赛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展示了心灵手巧的创造才华,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精神素质。这类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发现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素质及能力,非常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培养。

7.2 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某些对理论问题或生活实践问题有兴趣探索的同学,可循着问题的思路,访问学者或者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籍,把得到的佐证材料收集起来,解释、说明、论证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某些规律,某些方法加以研究、归纳和总结,并从中有所发现,将独立见解写成心得体会、知识总结;或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课题,写出论文或做成实物。这种做法重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己有不少学生积极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写出了课题小论文。在此仅列举几例:

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

3、调查家用电器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4、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

5、温室效应的内幕与利弊等。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让我们广大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作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篇2: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李子芬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校正学生的审美观,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它的实践性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力,让学生体验实践带来的成就感。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

一、从培养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通过对各种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学生们对这门学科有了兴趣,他就会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积极参与,主动能动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因此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使学生创造欲的释放与持续保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改变美术课不“美”的局面,就要转变教育思想,从单纯的“讲”中走出来。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于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不改变长期以来“满堂灌’或“都不管”的课堂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把学生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变单纯的接受者为创造者,让学生感受创造的乐趣,课堂教学自然生动活泼,学生自然乐学爱学。

1、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在的电教设备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赏名画名作,使学生产生精神愉悦和学习兴趣,激活创作的欲望。

2、以创作主题为基础,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创作的内容来满足他们创作的需要,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各种创作方法(绘画、剪纸、泥工等)和创作材料,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促使创新欲望的产生。

3、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和社会接触,去面对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和社会中的真实生活,使他们能真实的了解自然与社会,并从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增加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激活学生思路非常重要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上,在创作和发现上,达到最佳状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思维上的创新,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直接感受、想象和灵感,激发儿童自身存在的潜能,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不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发现中得到发展。

1、科学地设置问题,使学生有积极思考、设想和探索的可能。

根据知识点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或情景,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钻研,帮助学生克服浮光掠影的缺点,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启知识宝库,发展思维能力都有益处。所以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对象的基础之上,经常设置一些不易发现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努力开启他们的创造型思维,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性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从热作像真正的成功之路。

2、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一堂美术课必须要重点设计指导学生创作的内容。添画游戏

组织学生对没有完成的作品或某个几何形状进行欣赏,让他们想一想、试一试,经过添画能把它们改成其他什么作品。给作品命名

出示无题目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后组织他们进行命名比赛,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对画作内容的理解,给它起个合适的名字并说出理由。改错练习

鼓励学生对失败的作品或创作时的失误之处不要轻易的扔掉或进行涂擦,多想一想能通过什么方法手段把这些失败失误弥补过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篇3: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 对同一本书中的同一个人物, 就有不同的认识和想象。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应有的素质

俗话说:“打铁须得自身硬”“名师出高徒”。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 教师应具有的素质是: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的进取和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敏捷的思维;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

教师素质水平高, 教育学生才能居高临下, 深入浅出, 教法才能自如得体, 才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为此,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勤学善思, 精于业务, 开拓进取, 学习新知识, 更新旧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二、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意识支配行为,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的定论, 大胆质疑, 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 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在美国有位生物教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 讲述了一个叫做“开普旺斯”的所谓的古生物。他先不露声色地告诉学生, 这种生物在世界迄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然后又津津有味地讲述了“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生活习性, 并且向大家展示了“开普旺斯”的一块骨化石。在课后测验时, 同学们按照老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地答出了“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生活习性。然而当老师公布成绩时, 同学们都惊呆了, 全班竟都是零分。这位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请记住, 我讲的课并不一定全是对的, 同学们要学会自己分析。”自那以后, 这个班的同学便常常在课堂上高喊一声“开普旺斯”, 向老师提出各种疑问, 学习成绩始终在全校第一。这位老师的做法启示我们:学生的可塑性不容忽视。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影响他们, 他们就会具有某种思维倾向。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能使其形成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充分尊重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体当然是学生, 可是, 目前是在中小学教学和教材中, 不是注意学生身心特点, 而是将某些认识强加给学生。它不是以学生的眼光认识事物, 而是将成年人的研究成果, 甚至是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难以跟进, 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不同时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切实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确定适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经过努力确实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了这样一则新闻:浙江省某中学为了加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 将原来篮球架的高度降到了2.20米。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打篮球的积极性, 而且个个都能做出各种高难度的扣篮动作。由此我想到, 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与学生们的生理、心理水平相适应, 他们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潜能, 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不少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启而不发, 这只能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相互了解。教师只有掌握、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在想什么, 才能与他们沟通情感, 交流思想。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针对教师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是广大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然而语文教学却是长期处在教师讲, 学生听的被动状态中, 这种“填鸭式”的教法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阻碍了学生了思维能力的再创造。一切创造活动都被教师所包办代替, 使得学生不敢想自己所想, 只好被牵着鼻子走。

篇4: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作文;创造

每当提起作文,师生常有一种无名的愁,难忘的苦。教师叹气摇头。总觉得农村孩子语文基础差,作文水平低,又没有惊天动地的内容可写;学生抓耳挠腮,长吁短叹,央求教师换点别的作业,这种现状几乎成了作文教学的一大壁垒,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作为一切学科的载体和工具,有着更广泛、更实际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新的教育形势和任务,更是责无旁贷,首当其冲。通过作文教学改革尝试,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反映生活的思想高度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创造意识

多年来,很多人都认为“难作文”,作文难,提起作文就心烦”。认为农村偏远学校不被人重视,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要想提高作文的整体写作水平“试比登天”,有的甚至忽略了作文训练,其结果考不好了沾沾自喜(算碰上运气),没考好怨天尤人(以为是评卷人胡乱划分),这种不良的心理活动岂不是自欺欺人,害人匪浅吗?那些分数低、纪律差的学生是自卑感十足,自己认为家长看不上,老师瞧不起,在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我就带领导他们首先学习作文教学目标,认识到作文目标并不难,只是要求教会学生写人记事,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不是让学生作诗、写小说创作。经过启发激励,他们对作文产生了一种不难的感觉,

培养浓厚的兴趣,再写作文就有可能成为灿烂夺目的珍品。

二、点燃思维火花,培养创造能力

1.善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农村孩子要写好作文,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实的生活,这里有蓝天碧水、谷禾翠郁、蝴蝶花香的大自然美景;也有上树摘果、下河的摸鱼、捕鱼看瓜趣味无穷的生活;还有喂猪放羊、春耕秋收的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这些美好的生活画面,饶有兴趣的印象,深刻丰富的感受,在头脑中汇集在一起,形成表象,化成情感,变成经验,储备起来,当学让作文时,就会如涓涓清水汩汩而来,再经过点播归纳出观察法。

2.由重视指导写事转向注重指导写感

感受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头脑中引起的反映。以前作文训练,注意中心思想、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多些,没有注意开源,也就是重视了写事,而轻视了感受的抒发,学生机械地按照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模式进行填写,就好像古人作“八古文”,禁锢了思想,封闭了想象,根本没有创造的空间。我们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愿意学散文,其主要原因是散文这种文体感情强烈,它最能唤起读者的共鸣。

3.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向广开思路全员评析的激励

学生作文之后,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做精批细改,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一篇作文发下来,学生往往只看看评语和分数,分数高一些喜出望外,分数低一些垂头丧气,不问原因,不注意总结,很快掷于脑后,既没了写作兴趣,更谈不上创作激情,只有任务式的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头品足”,打不开学生的思路,缺乏实感,久之必将麻木不仁,为了摆脱学生被动局面,采取下列激励方法:(1)教师在每次作文下笔前进行点播启发,强化常规作文训练:审题、立意、组材。(2)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一次作文赏析、评价总结活动的全过程中去。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只给些引导、指点和启发,怎样改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己动脑、动笔修改作文的习惯,这将是终身受用的。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主张的那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三、引导做人心智,强化创造个性品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特征,它的突破口正是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个性特征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并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要想强化创造个性品质,必须弥补过去那种依赖性强、奋斗性差、唯唯诺诺、任凭摆布的个性中的缺陷,开展语文作文活动小组主动去调查搜集具有刚毅性格、富有搏击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的个性素材,进行集体欣赏讨论,筛选出个性鲜明、价值很高的作品经过再次加工向学校和社公逐级推荐,让学生充分体现个性发展。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自觉使作文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培养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重任。让我们携手共进,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位一体创造性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单位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新建学校)

篇5: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务川县蕉坝中学

田维义

“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金马著《创新智慧论》P.7)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的忠告绝非危言耸听。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造力,它就会落后挨打。有创造力的民族才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民族的创造力则主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来实现,作为教师则应担负起这种光荣使命。

创造能力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它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用以掌握的信息,重新分类组织转换,敏锐的想象,推测与创新,根据已有的各种信息果断地选择最佳方案。要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儿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以课堂教学作为基地,以课外小组为辅助,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选择创作途径,寓教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通过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来开发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之作,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每位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成功的创新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即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而这些因素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动。他是创造性的基础,可以说创造性是对已有知识重新加工和组织。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

一、创新态度的培养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出现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好奇心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同时《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儿童的好奇欲望值更高。他们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教师要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课堂氛围。不要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其一,鼓励大胆表现,以充足的资料和直观演示,使学生通过参照资料渡过画形难关。有些教师喜欢在黑板上做示范,尤其是一些绘画形式的课,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的思路局限于教师的示范中而很难有所突破。其二,使学生认识不同于他人作品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每节课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冥思苦想寻求灵感,引导着学生发现一个个新奇的构思,辅助大家将想法付诸实现,共同分享着他们完成与众不同的作品时的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其三,善于发现每个美术作品的优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他增强创作欲望和信心。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对于有创新意识的作业当堂给予肯定,作业本上奖励一枚小红花,展示给全班同学让这位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以激励其他同学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思维的激发

课堂辅导为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课堂辅导是一种过程,要突出过程教育,淡化结果教育。罗恩菲德曾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职业中,那么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已经达成。

他们的思维存在着极大的幻想。奇妙的海底、神秘的太空等是他们未来探究的崭新课题;孙悟空的出神入化,阿凡提的机智神勇等是他们时刻想知道的秘密。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没有一个不喜欢听故事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科幻、卡通、神话故事的精彩情节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如《仙女的魔术棒》,课前教师收集多种类的相关图片、关于魔术棒的故事,再配上幽雅的音乐,有美丽画面、有动听音乐、有生动的情节,学生们既欣赏了优美的画面、了解了魔术棒的用途,把学生带入了神秘的童话世界,又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魔术棒。再如,在上《动画城》(美术欣赏)一课时,教师只要把《阿凡提》《宝莲灯》等故事一讲,学生们往往争着讲述。熟悉故事的学生努力想表现自己,不知道的学生想听个究竟,教师再把精彩的画面映出,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被那些小精灵评说得头头是道,欣赏得入木三分,有的学生还上台表演其中的滑稽动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连平常不太发言的学生也想听、说。用这种方法轻松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是教者轻松,学者愉快。

三、创新技能的形成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你这幅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课上下来,没有一个学生画得好,没有一个画得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错误意识,我们应该更明确地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有它特有的优势。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多种形式的启发,满足心理上的好奇,拓宽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经常带学生进行写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索怎样进行绘画创作,并教给他们学会各种适合孩子们运用的绘画技法:如水墨画,儿童画,吹塑版画……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

例如:《蜡笔水彩》一课,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一幅雨中的照片让学生分析用什么方法更容易表现,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实践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但使学生了解了蜡笔水彩的适用对像和使用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有益于课堂教学。再如,在上《大嘴巴》一课时,在材料选择上教师不必具体要求需要准备的用具,提前让学生看书预习,教师做简单的提示。课堂上营造一种创新技术的气氛,学生自发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根据动物的外形大胆地夸张想象,无拘无束地做。作业展示时欣起了高潮,一个个用纸盒、纸杯作的动物、人物既夸张又生动。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还利用他们的小作品设计了一个小故事演给大家。创新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赋与我们生活瑰丽的色彩。

篇6:浅谈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并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是追求创新意识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的实际表现.创造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作 者:邹文媛 作者单位:黑河二中刊 名:黑河教育英文刊名:HEIHE EDUCATION年,卷(期):“”(1)分类号:关键词:

篇7: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涟水一中 王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往的理论研究和教改经验表明,只要我们遵循大力培养规律,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 物理 创造 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建立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新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片面依靠“题海战术”,片面强调“熟能生巧”,片面按考分评价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怎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实施新课程改革,着重要解决的是使学生由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由应付考试变为发展素质。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了重要话题。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

步带领学生走向释疑的大路。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常用的求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2)原因法:F浮=F上-F下;(3)漂浮法:F浮=G;(4)阿氏法:F浮=G=ρ液gV排。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一题多测”,深化创新思维。“一题多测”是指改变物理实验的题设条件或改变测量仪器时,用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来测同一物理量,以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有:比重计法、同瓶换液称量法、U型管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天平量筒法、浮体法、杠杆法等。“多而新,独而异”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多、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某些对理论问题或生活实践问题有兴趣探索的同学,可循着问题的思路,访问学者或者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籍,把得到的佐证材料收集起来,解释、说明、论证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某些规律,某些方法加以研究、归纳和总结,并从中有所发现,将独立见解写成心得体会、知识总结;或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课题,写出论文或做成实物。这种做法重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己有不少学生积极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写出了课题小论文。在此仅列举几例:

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

3、调查家用电器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4、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

5、温室效应的内幕与利弊等。

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从发明家创造的事实可以看到,创造能力不仅是想象力和思考力,而且是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良好个性的综合。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气,才能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1.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源,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出那么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们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抓住学生心理,用一些新奇的实验、模型、图表及故事、谜语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大气的压强”时,用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导入新课,造成悬念,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篇8: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发散,能力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 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 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打破思维定势, 激励创新意识。

我们的中学生平时学习刻苦, 成绩也不错, 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 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 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 教师对学生来说, 是神圣的权威, 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 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 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 学生思想僵化, 不赶越雷池一步, 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 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 雪融化了, 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 有的说变成冰,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 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 他不符合常规, 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 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 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 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 主要是教会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 针对某一作文题目, 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 围绕这个题目, 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联想一, 洁白无瑕, 晶莹可爱, 象征美好, 瑞雪兆丰年。联想二, 白雪茫茫, 冷酷无情, 掩盖了世间的丑恶。联想三, 冰雪消融, 变成雾, 升腾为彩虹, 联想到人的变化, 为社会作出贡献, 或变成水, 流入阴沟, 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 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 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 通过长期的训练, 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

过课堂辩论, 智力竞赛, 即席演讲, 口头作文, 即兴咏物, 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 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教学中, 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 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一副漫画, 题目是“孔融让梨”, 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 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 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 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 学生们各抒己见, 踊跃发言, 精彩的发言闪耀着创造的灵光, 有这样好的起点, 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 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勇敢, 勤奋, 谦虚, 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值得我们去培养。

篇9: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的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

1.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量。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能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探究出事物的奥秘,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问题。缺乏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就发现不了问题,即使真理就在眼前,也会因其惰性而视而不见。

2.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创造活动的必要前提。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各种感官获取事物的各种信息,而且能对摄取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所创造。

3.学生具有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有创造力的学生思维敏捷、思路畅通,能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具有变通性。他们还能通过联想和类比去发现事物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思维方法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新颖独特性。新颖独特性是指前所未有,有独到之处,不仅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新的,思维的成果也是新的。对学生来说,对某些问题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某些作业能够以新异的方法予以解决,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4.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强的学生想象力是丰富的,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突破已有知识经验的束缚,跳出事实的圈子,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二、通过“活动”鼓励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者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置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后,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设问。①学生绘出二分二至太阳照射的示意图,要求有经线和纬线,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②判断图中的晨昏线,晨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③计算北京的区时、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④总结地方时、昼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找出求解技巧。这样设问使学生不是把思维停留在重复与模仿阶段,而是善于迁移而求变,敢于质疑而求真,从而培养了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洋流之后,我向学生提出:“我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在讲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之前,向学生提出:“青藏高原是全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为什么气温却不高?”启迪学生思考。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果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正确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发现问题,提出构想,鼓励他们有质疑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培养善学会问的思维品质、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

表象是思维拓展的材料,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增加他们的知识经验。学生积累的表象越丰富,对想象的发展就越有利。缺乏表象材料,学生的思维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验证明,各种教学对丰富学生的表象有重要作用。例如:①语言的讲解。语言要准确,在描述地理事物时,要读音规范,用词贴切,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语言讲述不要过于繁琐,要简洁有力,避免重复,让学生感到不耐烦。当然简洁的同时要抓住重点、难点;语言要生动、有趣,如果语言直白,会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比喻、拟人、引用和幽默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语言要包含情感,以声传情,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这些生动的语言描述,能人学生产生在头脑中浮现优美的画面,产生栩栩如生的地理形象。②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再造形形色色的地理风貌。如音乐、美术对丰富学生的表象具有特殊意义。音乐的旋律、节奏、意境等表象是顺利进行想象的基础。③参加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也是丰富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如让学生制作地理模型、旅游、小发明制作等,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感官去获得事物的形象,为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④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如果在教学中先用多媒体课件将形象的文字、有趣的图像和美妙的音乐吸引学生,进行感知觉的刺激,帮助学生了解陌生、抽象的事物,丰富感性知识,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讲述太阳系时,做九大行星模拟运行图,这样将抽象的物理分析过程动态化,有利于知识的剖析、深化,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本质,使那些枯燥的、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顺利接受,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广大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以人才培养为基准,把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进一步探究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究学习,有自己的建构体验和思维过程,这将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篇10: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本质,指出了时代发展对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的呼唤,培养创造型人才将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

物理学作为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此,笔者将自己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尝试和探索作一介绍,以求教于教育界同行。

一、加强学生对培养创造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一)打破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我国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对创造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导致学生不单创造意识不强,而且说起创造,许多学生认为那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似乎充满神秘,高不可攀。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破除这种对创造的神秘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创造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诸如发现一个新问题,提出一个新观点;制作一个生活用具、学习用具;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解题;进行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创造;人人都具有创造的天赋。对此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在全国小制作、小发明评选活动中的获奖作品,如运用连通器原理制成的高度差仪、利用虹吸现象制成的自流气压热水瓶等。学生看到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利用了自己学过的知识,往往会惊叹“原来发明就这么容易啊!”(二)要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创造发明,科技不能发展,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进步。特别是物理学的整个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创新活动。为此笔者在进行教学时,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如何进行创造发现。例如库仑通过类比加猜想,加之巧妙的实验,得到了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法拉第由电生磁逆向思维提出磁能否生电的设想,最终通过实验和推理得出电磁感应定律等。这样不仅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创造的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受到创造性思维的熏陶。(三)要增强学生自觉培养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意识。教学中笔者比较重视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成就及原理引入课堂,介绍当今科技发展面临的困难,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对创造能力必要性的认识。例如当今世界八大高科技领域:信息、生命、能源、环境、海洋、管理、空间、新材料等高科技研究项目,有的尚未完成,有的刚刚起步。这些领域的发展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只有具备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造、求实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能面对新世纪的科技竞争。使学生意识到必须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正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在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一)创建高度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很难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多大的帮助。笔者认为只有在高度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消除紧张气氛,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故笔者注重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教学: 1.鼓励争辩。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向老师挑战;提倡学生超前思维,如建议学生课前先将定理、公式推导出来,对例题先自己分析解答,寻求是否有比书上更为简单的方法;对于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思维和行为独立性强的学生经常给予鼓励,并告诉学生不要怕出现错误,因为失败与成功总是相伴随存在,一个害怕失败的学生是不会有创造力的。2.引导思考。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景,在情景中提出各种疑问和设想,交给学生去探究思索;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或问题,一般给予启发,提出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改变了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3.组织讨论。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开放式讨论,如有些课让学生自己阅读,把教材难点、重点编成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质疑、讲评、总结,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讨论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启迪,将“一种观念变成两种观念,一个头脑变成两个头脑”,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将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根基,是科学思维的本质特征。思维的发散性、能动性和敏感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即广泛的联想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学生只有在掌握各种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进行多渠道的思维,灵活地选择与应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从中找到最优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超出现有知识圈的范围,展开联想,具备独创的能力,从而把方法的“消费者”变成“生产者”,改进和得出新的方法;才敢于大胆想象,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积极从已知领域去探索未知领域。因而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例如观察方法的教育,教会学生注意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和敏锐性,能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联想、提出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建立;还有类比方法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敛散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发现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修正假设→确认推广”这种由问题和矛盾出发,带有猜测性和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做出重大发明时所遵循的。这种方法贯穿在中学物理教材中,例如光的折射定律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确定等等,学生如能掌握这种方法,将会终生受益。总之,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有着其他方面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实验方法教学和实验的独创性。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培养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能力不仅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动脑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学会的不应只是会做几个实验和一些实验技术,更应当是领悟物理的思维方式、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但现行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都是为了配合教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肋学生获取感性认识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二是课本中每个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和操作程序都写得十分清楚,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加以改革,更侧重于对学生以下两个方面的训练:1.引导学生注意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例如用实验检验理论的方法,模拟和示踪的方法,寻求最佳方案的方法,简化、控制变量的方法等等。比如在做“测定玻璃的折射律及验证光的折射定律”这个实验时,先把当年科学家“实践(小角度测量)→假设(角度成正比)→再实践(大角度反复测量)→修正假设(正弦值成正比)”这样一个科学思维的全过程,充分展示开来,尤其是把斯涅尔的“角度→线度→角度”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剪辑以后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这些方法的掌握比会做实验本身更为重要,其在非物理专业上的移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2.注重实验的独创性。在实验前一般要求学生自己写出预习报告,并组织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的选取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设计采用不同于课本、不同于他人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如测试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可不限制固定的实验电路,让学生依据实验原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自己确定电路去做实验,最后从各种不同方案中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己找出答案。实验结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对实验中表现出不同于课本、不同于他人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独创性。

三、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除了课堂学习之外,物理课外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所在学校在组建物理兴趣小组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将物理课外活动更大范围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一)每学期举办一次富有观赏性、创造性的大型物理制作比赛。过去物理兴趣小组往往只是少数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影响面较小。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更为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我们特地设计了一系列能在较大场地演示、可观性强的物理制作比赛,所有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如:鸡蛋撞地球(缓冲装臵)大赛,要求学生从四层楼高处释放一装有鸡蛋的装臵,落地后鸡蛋不碎的再进入复赛,评委对装臵的形状,体积,材料,设计等均有一定评分标准。比赛时现场围观数百名学生,伴随着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呼,鸡蛋有的安然落地,有的功亏一篑。许多设计巧妙、新颖独特的装臵引起同学们的赞叹和极大兴趣。还有如鸡蛋走钢丝(即平衡装臵,要求装臵内放一鸡蛋,使其沿十几米长的倾斜细绳滑下,而鸡蛋始终位于绳的上方);航模比赛;水火箭制作发射比赛等等。这类活动至今我们已坚持举办了六个学期,不论是制作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参赛(本学期即将举行的比赛有一百多个小组报名),即使是一些平时物理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兴趣盎然,而一些在比赛中获过奖的同学,更是一次活动刚刚结束,就急着讯问下次比赛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展示了心灵手巧的创造才华,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精神素质。这类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发现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素质及能力,非常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培养。(二)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某些对理论问题或生活实践问题有兴趣探索的同学,可循着问题的思路,访问学者或者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籍,把得到的佐证材料收集起来,解释、说明、论证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某些规律,某些方法加以研究、归纳和总结,并从中有所发现,将独立见解写成心得体会、知识总结;或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课题,写出论文或做成实物。这种做法重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己有不少学生积极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写出了课题小论文。在此仅列举几例:

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

3、调查家用电器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4、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

5、温室效应的内幕与利弊,等等。

上一篇:才能诚信纳税下一篇:以强军目标为统领 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