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4-05-04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精选8篇)

篇1: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中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对于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继续努力的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新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不良的甚至恶劣的环境,可以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认为“为了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教育领导人必须建立一个鼓励冒险、增强信心、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而营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信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1、错误有利于学习;

2、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渐进;

3、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并持之以恒;

4、好学生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

5、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6、每个人都能成功。

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改变专制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让他们敢说、敢做,允许自由创造。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因素

据学习心理来说,要起到刺激、强化以至巩固的作用,则题量仍有待提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并非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是每套教材所包含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量是有差异的,3、是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善于挖掘教材,善于提炼出与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和想像等创造性思维相关的素材,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暴露知识猜想、发现的过程

教材总是将知识和方法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而省去了这些定论的观察、猜想、发现过程。教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重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触发学生探索意向,激起强烈求知欲望。

四、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开始。科学地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好的问题必须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对象的基础之上。问题可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性三类。呈现型问题是目前学校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情景,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学生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结果;发现型问题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的,而不是由老师或教科书给定的,因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探索,往往通向发明创造;创造性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于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强化问题意识,不是培养学生追求那种“按图索骥”式的呈现型问题,而是鼓励他们自由探究、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逐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五、鼓励学生质疑诘难

在学校里,孩子们常常通过不断地重复记忆来积累知识,从而达到取悦老师、考试过关的目的,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退化。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有质疑的传统,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疑问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在不断的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干。鼓励学生质疑诘难,教师需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践证明只要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只有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问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怎么谈得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必须极大地改善中小学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形成他们探求创造的愿望。

七、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中小的培养可以结合各种活动课程,也可以直接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进行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目前,我国有五种类型“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认知型训练内容是按认知过程安排的;渗透型训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练内容是从各科教学中提炼出来的;技法型训练内容是结合发明方法编排的;右脑型训练内容是侧重于富有形象的题材;综合型训练内容与众不同,不是限于某个侧面或某个领域,而是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门科学的各种范畴中,精选训练题材,全面进行训练的。要根据不同情况,优选或组合运用好不同类型的创造思维训练课,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有规律可寻的,也是有技巧可以进行训练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想方设法地提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良好的环境,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自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对新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张文新.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37-39.[2]陈健兴,李晓晨.南宁市小学、初中学生创造力的调查.基础教育研究,2000(2).[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38.[4]徐青.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研究.应用心理学,1999(5).[5]刘文明.初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增长实验报告.教育研究,1997(3).

篇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何德君

作文的关键在于选材和立意,选材和立意又贵在求新。然而,学生作文常常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思维常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换句话说,是由于习惯性思维、定向思维的影响。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路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样。”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新意迭出的佳作来,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以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相对于顺向思维,总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然后在探索中选择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写一件事,先写结果,再回溯起因、经过,最后又回到结果,这便是倒叙。议论文也不一定都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识顺序写,思路也可以打破常规。如写“说谎”这一话题,有时为了不让对方难堪,或者让对方乐意接受,于是就拿出了“美丽的谎言”;如妈妈吃鱼头鱼尾,把中段的鱼肉让孩子吃,她偏说“我就喜欢吃鱼头鱼尾”;鲁迅明明要弃医从文,偏对老师说,要改学生物,老师教的医学知识还是派得上用场的。因此“说谎”不见得都不好,要看“说”的什么“谎”,要看“说谎”的思想背景和真正目的。又如考虑“遗憾”这个话题,有个学生却以“无憾之憾”为标题,他认为一生都没有遗憾,一切都如意,没经历什么坎坷,生活平静得如死水,这本身就是一大遗憾。诸如此类,大千世界中人们已形成褒贬定势的事物,我们可以就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唱一下对台戏。如写牵牛花,可以赞美它不妄于现状,不甘心埋没于茅草荆棘之中,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讽刺它靠攀缘树干往上爬,分明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柳树,可以赞美它不择土质,落地生根的“志在四方”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批评它随风摇摆,没有坚定的立场。

二、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的思维。指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即组织学生从某一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去描写事物,刻画人物,说明事理,发表观点,这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需要联想。不论写抒情性散文,还是写议论性散文,往往不能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作者要抓住某人、某事、某物的本质特征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由人联想到物,或由物联想到人,或由物、人联想到社会„„作者可以说古道今,由此及彼,借题发挥,通过联想,文章才能有水平升华的高度。

如以“考试”为例,可以从课内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考试,联想到思想、品德、意志等方面的考试,人生时时有考试,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考试,社会就是大考场。这样的构思,思路开阔,容易出新。如写“学费”,一般学生可能会在“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应缴的费用”或“个人求学的费用”上做文章。其实,花钱学到经验、教训,或学到某种美德,交出这学费也是很值得的。又如写在江河上逆水游泳,联想到拼搏精神,联想到学习要有坚强的毅力,否则非进则退;如写“网”,可以联想到社会人际关系中种种无形的“网”,也可以联想到要冲破这张“网”,就需要决心和智慧,等等;如写“锁”,从门上的“锁”,想到禁锢在人们精神上的“锁”。再比如“镜子”这个话题,可以从“邹忌窥镜”谈起,进而联想到我们要经常照镜子,发现缺点,予以改正,也可以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领悟到必须抓紧少年时勤奋学习的道理;可以从唐太宗“长宝三镜,用防己过”的名言入手抒发情怀;也可以谈镜子的功用,联想现实生活中具有镜子性格的人。

三、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事物,客观地评判事物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教会学生辨证思维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在议论文写作中尤为重要。

在审题立意上,要有辩证法。例如点与面、偏与全、美与丑、正与反、好与坏、个别与整体、特殊与一般、进与退、利与害、纪律与自由、成功与失败、崇高与卑鄙、谦虚与骄傲等,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培养学生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分析各种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论证问题时,要一分为二,富于辩证法。例如90-年一篇高考作文《“花”与“刺”》,文中这样写道:“花”正如那些赞美之词,而“刺”正像那些逆耳忠言和劝告。阿谀奉承尽管使你心满意足,然而它却使你沉迷于过去的业绩,留恋于过去,失去创新的锐气,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而“刺”虽然使你疼痛,但它却使你惊醒,催人自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

篇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能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 在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上发现问题, 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能从多方面思索, 通过猜测、设想、推导和验证, 以自己独特的见地去解决问题。在我国历史上, 就有许多这方面的故事, 如《世说新语》的“王戎识李”:“诸儿竞走取之”, 唯王戎能因“树在道旁而多子”, 知其果必苦而不动。《三国志》的“曹冲称象”:太祖曹操得一巨象, “欲知其斤重, 访之群下, 咸莫能出其理”, 唯有曹冲能“置象大船之上”而事成。《宋史》称:司马光七岁能以石击瓮, 使坠入瓮中的没水儿童得救。他们都可算思维独特、智力超群、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例子。

创造心理学认为, 创造思维常用的方法很多, 而发展求异思维能力是关键的一环。所谓求异思维, 就是从同一个问题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思维要求人们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 尽可能向四面八方扩散, 进行正向、逆向、侧向、纵向、横向等多向思维, 从多方面怀疑、设想、推导, 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有这样一道儿童智力测试题:“树上有10只鸟, 被枪打中了1只, 问树上还有几只?”如果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回答, 必然说:“还有9只。”只有用求异思维, 从多方面设想, 答案才会正确。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积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 即使有些想法不伦不类甚至荒唐可笑也不要紧, 因为有时看似荒谬的问题, 也许包含着合理的东西。“《白毛女》选场”一课中有喜儿独白:“今儿年三十啦, 家家都蒸黄米糕, 包饺子, ……”一个初中学生发问道:“难道只有喜儿一家‘过年的东西什么也没有’吗?‘家家’这个词用得恰当吗?”教师却说:“这剧本是著名作家的集体创作, 你不应该怀疑它!”这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思维, 是不可取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有广阔天地,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根据二者的这种密切关系, 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寓于语文阅读教学训练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高度的阅读技能, 就没有学校, 就没有真正的脑力劳动。”说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何等重要。培养阅读技能, 不只是具有对原作内容加以简单吸收的能力, 而且应具有对原作认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诸方面的能力, 并且还要能快速而准确地从书本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为了培养这种“高度的阅读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具体说来可运用如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否则难以学有成效。不少学生往往认为白话文一看就懂, 没啥嚼头, 其实就是不能发现问题。如教《荷花淀》时, 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抓住水生女人回答水生的两个“嗯”字, 以及女人们去看男人途中那划船时不同水声的描写 (“哗, 哗, 哗。”和“哗哗, 哗哗, 哗哗哗!”) , 通过设疑曲问,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环境气氛的渲染, 使学生懂得看似平淡的字词, 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另外, 也可使用曲问法。如教《愚公移山》, 问学生:“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也去移山, 他爸爸放心吗?”学生说:“他没有爸爸。”又问:“你怎么知道他没有爸爸?”学生答:“文中说是‘孀妻遗男’。”这样设疑曲问, 必然能发展学生纵深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所谓多向思维, 就是对某个问题沿着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设计语文阅读思考练习题时, 要着重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词多义、一物多用等, 培养学生寻求多种答案的多向思维, 如教新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是……”“单是就……”造句, 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造出不同场景、意境的句子。教《春》之前, 先设计了预习思考题:当春天来临大地之际, 你看到自然界的景物有什么物征, 之后要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想象。教学时, 学生说出了不尽相同的观察结果, 其与《春》的作者所描述的也不尽相同, 让学生细细咀嚼, 体味朱自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他用词的准确, 明显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再如教童话《皇帝的新装》时, 要求学生说出宫内宫外看光身子皇帝将会怎样和结局会怎样, 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想象, 设计多种不同的结尾,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各抒己见, 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教学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逆向思维要求朝原材料相反的方向、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赋予原材料截然不同的意义, 得出不同凡俗、富于创意的结论。在字、词、句、段的阅读中, 既要理解其正面意义, 又可反面设问, 进行逆向思维。《回忆我的母亲》中说:“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窘境贫穷, 无法全部养活, 只留下了八个, 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有学生认为:“儿女生得多, 当然会家境贫穷。”教师便因势利导问:“如果那年月里母亲只生一个孩子, 是不是就不贫穷了?杨白劳只有一个喜儿, 日子就好过了吗?”这样从反面设问, 对比分析, 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从时代背景去认识问题。又如, 《愚公移山》用了神话结尾, 便问:“如果结尾能让愚公的子子孙孙挖山不止而终于移山, 不是更能表现愚公精神吗?”再如教《孔乙己》以后, 启发学生根据孔乙己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身份、地位、性格, 假设孔乙己中举以后的命运结局。这种练习能培养学生摆脱正常的或固有的思维定势的能力, 形成一种从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思维, 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字的形、音、义的异同比较。在不同语言环境中遣词造句的比较, 改变人称或情节结构的复述比较, 对一段文字进行多种分析评论的比较等。理解异同点, 有助于发展求异思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第一段的“悲愤”与“悲哀”可不可以互换?第二部分写冯铿女士的三个“疑心”应如何理解?《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 鲁迅把原来的“眼看朋辈”“怒向刀边”改成“忍看朋辈”“怒向刀丛”, 有何深刻意义?《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在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上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比较思考, 能培养学生推敲词句、注意修辞的习惯, 提高理解、分析课文的阅读技能, 也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从文章的字、词、句、篇角度来比较, 算是一种纵向比较;从同类型或相近的文章方面比较, 是一种横向比较。无论“横向”还是“纵向”, 都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

总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机制, 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教学工程, 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 需要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勇于开拓, 创造出新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吕炳君主编《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培养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

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俞地地坚持奋斗目标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通过讲解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重大发明都是科学家的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辈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使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并得到升华,逐步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有的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的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問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要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

篇5: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这句古语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通具有的才能。对于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学历职务等等,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不同层次的人在创造力的高低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普遍关心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牛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的用眼去观察,用心支感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并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剪纸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在剪纸教学中,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压抑,厌倦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一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剪纸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剪纸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学生的剪纸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发展。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剪纸活动中一是要与学生家长作好勾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剪刀、手工纸等必备工具;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各种图案资料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剪出较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精神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是萌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特别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注意给学生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学生剪纸的过程中,要常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剪的这只老鼠太可爱了,你能到台前展示给同学欣赏一下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作作品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

三、适时指导、鼓励创新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剪纸,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如在学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可学剪人物就不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的体现就相对重要一些,这就需要在创造制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构思,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稍加指导,使学生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脑”的锻炼。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很多教师常要学生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需要个性空间的要求常常使孩子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提倡了各自创新的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如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鱼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剪看到的鱼,海里的河里的鱼,还可剪想象中的鱼,可以剪改变鱼的各种形状,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鱼,添加不同的花纹,然后添上各种装饰物,例水草、青蛙等等组成一幅幅的生态图,或组成百鱼图。每次教学结束时,教师把所有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引导儿童观赏那些技能高、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要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的事物是多么美好,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学生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四、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学校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制作成相框、贺卡、工艺品等,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为孩子们开辟了欣赏展示的天地,让他们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当学生们看到新奇作品时,都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艺术展示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主编:王道渝重庆市人事局编印

篇6: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篇7: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提要: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课堂的灵魂所在,小学思品教学中,多形式、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中很好的把握契机,促成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就会使德育教学精彩纷呈。

关键词:德育 ;新课标 ;思想品德;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那么,如何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巧妙设问,激发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它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就会引起他们积极思考,创新的欲望就会十分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时可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遭遇”新问题,发现新问题,引发创新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在教学《团结力量大》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用自己事先准备的20根同样的棉线,试着用力拉。先拿出10根,一根一根地拉,结果棉线很容易被拉断。然后再让学生拿出10根同样的棉线拧成一股绳,用力拉,可是无论如何也拉不断。于是,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就产生了疑问,大家都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此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同桌互相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思考与探讨,学生 认识到:一根棉线力量小,容易拉断,许多根棉线合在一起力量大,不容易拉断。学生初步感悟到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像这样,真正使学生置身于“再创造”的情境中,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画了“道”,学生跟着“走”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切实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全方位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力和创新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二、大胆求新,促进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联系“思品”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课堂讨论相结合。如教学《节约水电》时,可联系实际针对我们身边一些不节约的行为,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比如说2010年3月19日,当温总理到我们芳华镇菜官营村时,群众递水给总理,总理却说:“我不喝了,你们的水太珍贵了”。面对旱灾,总理是如此的坦然。学生经过讨论后,对节约水电,都想出了许多种方法。比如对于学校里的水龙头,有的学生认为,可在水池边写一块牌子,写上:请节约用水。有的则认为,再设计一个定水量的水龙头,水放到一定程度就停了。还有的希望水龙头能像门一样见人就开。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大胆地说,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维碰撞的活动场所。

三、打破思维定势,激发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是天性,所谓“人云亦云”,大部分人的求同思维非常活跃。但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更为重要,只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做到“教无定法”,在立足教学常规,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求同教育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克服刻板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提倡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例如,在《司马光砸缸救人》一文中,讲到司马光与小朋友玩捉迷藏,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水缸里的时候,我们可以设问,“这时候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去叫大人来救人,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来救,有的说把水缸推倒,还有的说砸缸,答案各不相同。我们应当鼓励各种不同的想法,往往更好的方法就在各种异想天开中产生。我们不能局限于砸缸的方法,要给其他救人的方法以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萌芽中的宝贵的发散思维

四、创设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时,我先启发学生讲讲上学路上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再设置十字路口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模拟上学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又如教学《我爱花,我爱草》一课,我用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画面:鲜艳的花朵因遭到采摘而流下伤心的眼泪;青青的草地因受到践踏而皱紧眉头;挺拔的小树因受到摇晃而奄奄一息,伴音(小树的自述):“我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可有些小朋友很淘气,经常摇晃我们的小弟弟,害得他们断了根、驼了背;还有些出孩子喜欢在我们身上刻刻划划,我们的伙伴经不起痛苦的折磨,渐渐死去。真叫人痛心呀!”同学们看着如此生动形象的画面,听着树木悲伤的诉说,很快进入我创设的情境,从而产生毁坏花草树木可耻,爱护花草树木光荣的情感。

五、运用赏识激励,使学生乐于创新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后,教师应当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勇敢和勤奋的心理品质。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积极的想法和独特的设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取心,以赏识的态度,及时地真诚地给予鼓励,维持和巩固学生继续创造的欲望。在思品课中,可以结合课文,对发生在周边特别是学生群体中体现创新精神、勇敢精神、奋斗精神的事迹,与之比照,加以表扬鼓励,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更贴近生活,更有鞭策力,榜样作用更明显。在反复的赏识激励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创造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常自然而然涌出的一种冲动。

六、走出课堂,拓展创新空间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教学《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一课,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要美化社会生活、必须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为此,课前我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在公共场所观察破坏公共环境的人和事,用简单的语句记下来或者画下来。课堂上,让学生一起交流课前所观察到得破坏行为,并展开讨论,课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来到公共场所,捡废物、垃圾,劝阻破坏环境卫生的人,可对一些乱扔垃圾的人进行现场采访,或者张贴事先写好的标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冲出课堂,走进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0分钟,课前,学生自己去公共场所观察、记录,使思想品德课上所要讨论的问题来源于生活。课上,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所扮演角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无不发自内心。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捡一捡、劝一劝、写一写等活动中深化了道德认识,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加强数学修养, 提高创造性思维素质

数学科学发展到了今天, 不仅成为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学的基础, 同时也广泛地渗透到了金融、商业、统计、经济等传统的人文领域。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言: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命之密, 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 无处不有数学的很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数学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养数学家, 而在于培养人们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 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 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1. 数学思想与数学的关系和内涵

在数学中, 我们随时可见的就是一些用符号表示的数字公式、定律、定理、图形等。这些都是数学符号或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体现, 像这样对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质上的认识或根本思想就是数学思想。任何对数学要领的理解、方法的运用、基础理论的建立, 都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 这是数学思想的物化过程。数学方法是研究或解决问题并且使之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手段、方式和程序, 它标志着人们的数学行为, 体现了数学思想,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手段和工具。

2. 强化数学思维训练是提高创新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维教学, 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不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 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掌握并运用数学,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数学思维素质,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思维训练。导入新课要创设问题的情境, 按照疑、问、思原则。数学思维都是以问题开始, 以解决问题而告终。问题是数学的核心, 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归来进行。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 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做法:一是导入新课时, 以问引趣, 激发思维。导入新课时, 以问引趣, 激发思维。兴趣可以激发灵感, 是发现的先导;以问过渡觅求思路, 将课本中静的数学知识通过思维训练变为动的数学知识, 使学生一开始学习就进入“角色”, 使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 教师成为思维的主导;以问点拨, 触类旁通培养发散思维。精心设计, 抓住关键, 给学生探讨问题的时间、发现问题的机会、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力, 促使学生思维的飞跃。二是讲授新课的过程中, 要排除学生存在的知识和思维障碍。数学问题变化引起数学思维主体内部状态的紊乱和失调, 并阻碍数学思维活动正常进行的主观体验, 可采用联想、迁移、类比、逆向、创设情境等方法启发学生认知。探索问题时, 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引导思考, 诱导思路, 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学, 使其学会。

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提示及知识的应用, 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充满着人类创新的“火花”,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过程, 以达到开发智力的能力, 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素质, 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1. 参与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创新能力。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 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数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在课堂里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布置学生课后练习。课堂教学俨然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我认为首要问题是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实践认知的机会, 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培养数学技能, 让学生能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数学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要领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建立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使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2. 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 是指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 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 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苦研究的结晶, 他们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 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 因此, 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参与问题不同解法的探索,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上一篇:钣金技师论文—汽车钣金修复新技术铝质材料修复下一篇:苏醒的反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