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22-09-10

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于创造, 而创造型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也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未来世界竞争力的关键。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 也应高度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转变观念,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

(1)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目前语文教学中,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现象仍然存在,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呆板,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教师的“填鸭式”、“一言堂”转为开放式, 启发式教学, 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做“演员演好戏”, 体现“三主”原则,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教师应鼓励这些学生去创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的主人。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构筑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体系, 实现教学创新。

(2) 改变管理模式。这些创造力高的学生大多数具有以下特征:顽皮行为不合群, 常违犯课堂常规;兴趣广泛, 爱问一些古怪的问题;幽默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老师们大多不喜欢他们的这些特点。其实好问是智慧的摇篮, 教师应当看到玩皮、越规的行为中就蕴藏着创造力的幼芽, 教师应理智地剖璞见玉, 善意引导,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对于这些学生不应死死卡住, 应该以“情感管理”为重点, 结合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情感重视学生的发展。对这类学生给予信任、关心、尊重和培养, 要“严中有爱, 爱中体严, 严而不死, 爱而不溺, 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达到培养目的。

(3) 改变评价方式。由传统的“分数好就代表一切”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由单一的成绩评定转变为“综合+特长”的方式去评定, 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意识和才能, 积极鼓励, 不要打击他们:“该生不遵守纪律”等以免误人子弟。

2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 能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师生之间的信息渠道保持畅通。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这只是角色的分工, 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摆脱“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旧观念深入到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 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真正摆正自己引导者的位置, 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 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 要加以高度的赞扬, 同时鼓励学生不怕错误和失败, 要敢于发现、创造。要善于表扬肯定学生的创造热情, 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创造思维的闪现。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驱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要注意三点。

(1) 要使学生有设疑的习惯。我们要在课内外启发引导学生对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产生兴趣。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人们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发展的规律, 但是自然界中未知世界还有很多, 对于学生来说, 能引起他们探究兴趣的自然现象和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还很多。

(2) 要使学生有解疑的欲望。要引导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感兴趣, 对搞不清的问题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一股执著的憨劲。同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指导点拔。

(3) 要使学生有批判的精神。学生天生就有受事件外部特征吸引而产生的好奇心, 常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使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批判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哪怕是与教师、书本上的意见相反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因幼稚而忽视, 也不因无理而棒喝, 而是首先肯定积极性, 然后作出他们能理解的解释。在学生身上, 条条框框较少, 往往能闪现出色的亮点, 这种难能可能贵的探索精神, 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4 注意非常规思维的训练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非常规思维早已被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乃至普通人所运用, 今天更为众多思维活跃的人重视。因此, 中学阶段也应提倡对学生进行非常规思维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要指导学生逆向思维, 这种思维从习惯性思维或传统观念相反的方向、角度进行探求性思考, 力求得出反传统的新颖的结论。例如以“雪”为题写一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散文, 多数人将沿着习惯性思维轨迹写, 赞美雪的洁白无瑕, 净洁空气, 保护农田, “瑞雪兆丰年”。这样写, 即使很美也难出新意。有的学生则从相反角度立意——贬雪。他认为雪是冷酷的, 它使大地冰封, 万物萧条;雪是虚弱的, 太阳一照它就融化……一反常规的思维方法, 再经恰当联想, 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2) 要指导学生多项思维, 它要求在思维过程中将几种事物、几个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思考, 它着眼于现象间的空间的并列性, 而这些并列的思维方向又必须是由一个中心问题发散而成, 没有中心就没有了内在联系。比如《芙蕖》一文就不同于《爱莲说》那样使思维纵向发展, 而是紧扣芙蕖之“可人”, 把思维多项展开, 并列式地写出芙蕖之“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从而使读者多方位地认识了芙蕖。

(3) 要指导学生求异思维,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 主动探求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学过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 指导学生写人物评论,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思维尽量扩散开来, 想到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 并且对每个人都有一个概略的评价:蔺相如——大智大勇;廉颇——知错必改。那么赵王呢?缪贤呢?秦王呢?使思维再深入一步, 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与这些人不无关系。缪贤的“冒死举荐”, 赵王的“破格重用”, 秦王的“宽宏大度”都给蔺相如提供了表现智勇的机遇。这样, 一个个崭新的创造性论题就形成了:缪贤是赵国的“伯乐”, 赵王是尊重人才的“明君”。这样通过求异, 多方面, 多角度思考问题, 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而言之, 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完成。因此, 教师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想尽办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观之以“行”, 因材施“培”, 激“趣”而鼓“创”, 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应注意的四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训练非常规思维。

关键词:观念,关系,兴趣,思维

上一篇:关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思考下一篇:对中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