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本研究聚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高校毕业生对于当前就业压力的感知、认识与应对特征,并分别从学生个人、用人单位和学校三个方面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

第一篇: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探讨

摘要 文章从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说起,分析目前高职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讨如何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关键词 高职 毕业生 就业 心理

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发生第一起员工跳楼事件后4个月的时间内,富士康连续发生了13例员工自杀事件,共造成10死3伤,被媒体称为“十三连跳”。如果说一起是偶然,可以理解,但13起自杀如果都归结为偶然,显然难以解释。一时间,跳楼事件闹得纷纷扬扬,各种舆论接踵而至。有的谴责年青人心理素质差、有的指责富士康管理非人性化管理。按道理,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商的富士康工作应该是很多人的梦想,本应能给员工带来他们所期盼的幸福和快乐,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一个接一个地选择跳楼这样残忍的方式结束他们年轻的生命?

媒体在采访了部分在职员工后的结论是:在富士康公司工作压力过大、管理制度太苛刻,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和尊重,在同一寝室住半年却互相不认识,人情冷漠。在对富士康自杀员工的调查中显示,死者在生前的工作中普遍存在严重的加班,个人生活枯燥,人就像麻木的机械,循环往复运动,生活一成不变,人与人之间没有时间去交流、沟通。据报道,在富士康里,员工平均每天加工达到5个小时左右,每月调休时间仅为2天。工厂摆在员工面前两个选择:1,每月拿约1000元的底薪,不加班;2,自愿加班,每月拿2000多元的工资。面对这种选择,富士康的员工其实没有选择,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加班作业中,人变成了机械,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活力,又怎么会畏惧死亡。

深圳富士康集团员工坠楼事件所引发的震动,特别是带给人们的思考,已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我认为,造成这一跳楼事件愈演愈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员工们心理不成熟,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无法进行自我调节而导致了心理疾病,在前面自杀者照成的影响下被引导、暗示,从而选择了同样极端的方法去宣泄压力。

这些自杀者很多都是从学校刚刚毕业的学生,由此我想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多以指导学生面试技巧、写好自荐书等为主,对他们的就业初期心理的健康往往忽略了。而对于那些就业初期适应环境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负面情绪的学生,他们已经离开了校园,老师无法再进行指导,又找不到适当的途径排解,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消极心理,轻易离职,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因此,若在学校就能进行对毕业生就业初期的心理指导,或许这些悲剧可以减少或避免。

近些年,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招生也年年走高,毕业人数年年见长,需求职位却跟不上脚步。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跟着日趋显著。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定位不够、眼高手低、对自我评价不科学、对专业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能力与就业心理的不同步。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很难有效地帮助高职生解决日益复杂的就业心理问题。要正确引导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首先要了解目前高职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的两大心理矛盾及高职生的特点:

(1)独立性与依赖之间的矛盾:就业是摆脱老师与家长多年来在生活、学习上的监督,进入相对自主、多彩的社会大舞台,许多毕业生都对毕业后的生活充满幻想和期待,却因为缺少社会实践经验,长期对父母、校园单纯环境的依赖而产生自卑、害怕的心理,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久久不能适应。

(2)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业“理想化”是大学生就业的通病。大学生所受到的良好教育都告诉他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技术,才能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满怀激情,跃跃欲试,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大干一场。高期望促使毕业生希望能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单位。过多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必定会让毕业生在择业时就感到困难重重。大部分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最后往往选择不是自己理想的单位,这些毕业生到单位上班后面对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日益疯涨的房价、收入的不理想、人际关系的复杂,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3)高职院校学生与一般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一方面担心面对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另一方面,又不愿与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同台竞争,导致对未来缺乏信心,心存顾虑,表现出忧虑不安和茫然。其次,自信不足,心理素质较差。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大学毕业生年龄稍小,综合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对外界的环境抱有畏惧心理,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有时不自觉地放弃面试机会,或在面试时不能全面展示自我,因而不被用人单位录用,如此反复,使自信心受挫。再有,高职生的培养定位是:高级技术人才。与大学本科生相比,更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本科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有所区别。

以上几个矛盾究其根本,主要是高职生对于自身和社会没有充分和正确的认知,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最适合于做什么,自己所追寻的目标是什么;同时高职生对社会的就业环境,对各种性质的单位也缺乏应有的了解,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等常见心理问题。因此,在进行就业心理指导时应结合高职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关注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合理定位,正确择业

常言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毕业生在择业前应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心理特点、兴趣,全面分析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能力特点,才能合理定位自我,从事适合的工作,减少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并能享受工作带来的满足感。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生,正确择业,就是顺利就业、平稳过渡的前提;正确择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择业前,首先需要对当前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总的就业形势如何,行业的需求如何。就总体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专业,情况就不尽相同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再加上近些年的雪灾、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使得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加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另外,许多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大多从电视、报刊等媒体获得,而近年不少媒体为了吸引人,对社会上一些少数的行为夸大宣传,使得不少毕业生存在“只有硬后台才能找到好工作”“学习好也不一定有用”“只有当上学校的学生会干部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等等的偏见。这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

因此,毕业生们应该正视现实,根据自身情况调节好心态,调整好期望值,合理定位自己,使理想更加切合现

实,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选择单位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现有能力,判断该单位有没有促进自己发展和提高的机会果断选择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岗位,而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好高骛远。一旦我们正确认识了自我、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专业,我们也许就不会离家远不行、三班倒不行、挣钱少待遇低不行、单位条件和环境稍差点不行、不是知名企业不行、专业不对口不行、得不到重用不行了。

(2)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放松,适当宣泄,顺利就业

首先,毕业生要明白无论是在择业还是就业中,受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无论选择了哪个单位哪个岗位,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毕业生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面对,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后,树立自信心,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其次,毕业生应增强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从择业起就可能遭受到各种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职场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再有,毕业生在就业时应该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要敢于竞争,敢于向社会挑战,善于竞争,扩大就业成功的机会,使自己成为竞争性社会的强者。只要有毅力,不怕失败,坚定信心,掌握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根据用人单位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此外,学会采用合理的情绪宣泄和放松的方法来减轻焦虑,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宣泄是指将自己的忧虑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甚至也可以在亲友面前痛哭一场。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是无破坏性的。

专家建议:“抱着学习的态度、适应的态度、忍耐的态度、给予的精神、承担的精神和挑战的精神,求职者才能尽快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只要我们能在择业和就业中能正视现实,克服浮躁心理,避免速成心理,养成务实作风;全面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社会;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炼坚强的意志,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走出就业误区,顺利就业。

作者:杨 青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

摘 要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本研究聚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高校毕业生对于当前就业压力的感知、认识与应对特征,并分别从学生个人、用人单位和学校三个方面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 因素分析

1999年,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高达820万,同时还有大批的中职毕业生及为数不少的海外留学毕业生,然而工作岗位的增加远少于毕业学生的增加,僧多粥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掌握高校毕业生对于当前就业压力的感知、认识与应对特征,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就业竞争,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的分析显得愈加重要。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在明确就业倾向、增强就业技能、应聘工作岗位等就业相关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早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就已经提出就业心理问题并开始研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且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于上个世纪90年代方才实施, 故近年来,学者们方逐步开始关注并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夏建华,邓红(2015)指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偏差,甚至是心里障碍。面向毕业生,则主要是由于对就业层次有较高期待,而现实与期待之间的差距,导致毕业生们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引发自卑、不满、失落等不良情绪。沈焕泉(2015)指出,就业压力会引发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就业受挫会导致毕业生们自尊受损,如果程度较为严重,毕业生会陷入心理危机状态。李磊(2016)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夸大自身价值、浮躁冲动、犹豫不决、盲目跟风、依赖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以上学者的研究均说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和干预,进而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但以上学者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消极特征,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积极特征鲜有探讨。因此,本研究将尝试呈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全貌,以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相关研究进行一定补充。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构成复杂,既具有积极特征也具有消极特征。也正因此,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以调试状态,顺利就业,而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受到就业心理的消极影响,出现就业困难问题。全面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有助于帮助高校毕业生扬长避短,从容应对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积极特征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积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倾向更加明晰。当前大学生入校后便开始陆续接受就业培训相关课程,通过教师讲授指导,前辈经验分享,朋辈互相讨论,网络信息查询等多种渠道,在就业之前,大学生便已经形成相对较为明晰的就业倾向,对于自身日后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并在就业前增强实力,积极准备,以尽量使自身条件能够符合就业倾向的要求。第二、就业心态更加理性。高校毕业生能够理性评估自身的专业、能力、经历、证书等因素,集中精力选择自己可以满足其要求的工作,以增加自身被录取的可能性。第三、就业态度更加积极。当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切身感受此种压力,适当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催促着高校毕业生提前为了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争取心仪的用人单位和理想岗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焦虑。就业焦虑往往出现在两种情况中,首先,高校毕业生为就业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仍然担心会出现失误导致与理想工作失之交臂,就业时会出现过度紧张,影响发挥的问题;其次,高校毕业生并没有为就业做充足准备,就业时会出现慌乱,应对不足的问题。前者出现的结果是就业不理想,后者出现的结果是就业失败。此两种结果,都会引起学生焦虑,不安、怀疑自己,此类不良情绪体验对毕业生后续的就业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削弱其自信心及主动性。第二、依赖他人。就业需要前期付出大量的努力,招聘季时处理诸多的信息,对脑力和体力都是一场考验。畏难情绪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渴望依赖他人的帮助,走捷径获得工作机会,最突出的就是获得家长的支持。此类高校毕业生不会主动就业,一味等家长安排工作。此种就业方式是盲目的,被动的,很可能出现工作和自身能力或兴趣不匹配的问题,最终无法获得长久的职业发展。第三、过于功利。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应综合考虑工作地域、成长路径、晋升空间、工资待遇等因素,但是部分毕业生将工资待遇放在了首位,认为哪个用人单位提供更高的薪资便是更好的选择。此种过于功利的就业心理缺乏长远目光,只看眼前利益,往往会导致就业后的发展受阻的问题。

2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为通常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区域,涉及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因此本研究将主要从此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2.1 学生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构成十分复杂且不稳定,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学生在校接受专业和品德教育,对于正确的就业观有一定的习得。另一方面,家庭期望、社会风气也在不停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会产生非常大影响,其中强势家长或“包办式”家长容易忽略毕业生的主观意愿。而社会中的功利风气、拜金思想更是直接负作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心理产生不良的暗示及影响。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于高校毕业生,结果即是带来了其自身就业心理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

2.2 用人单位因素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用最短的时间招聘到符合用人需求的毕业生,是就业招聘最直接的目的。受到就业法规政策的限制,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隐藏”部分用人要求,比如只招录男生,985、211生源,企业所在地生源。此类隐性规则的存在,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进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了高效地招聘到最适合的人选,部分企业会在招聘时,仅给学生很短的时间思考决策,否则变化将就业机会收回,此种做法会使学生无暇比较判断,浮躁不安,出于怕错过的考虑,往往匆忙签约,日后遇到更加心仪的单位再毁约重新应聘,这也是当前高校毕业生违约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自学生入校以来,便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就业指导课、就业社团、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在校招季开始之前,已经在心理和技能上对就业做好了一定的准备,辅之个人的地域偏好,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愈加明晰和就業信心逐步增加。但是,学校更多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心理辅导方面稍显薄弱,学生遇到就业困难,而感到焦虑不安时,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去消解,如若学生未能消解成功,那么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3.1 重视就业心理的现状与变化

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行为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应该重视就业心理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强化积极的部分,引导消减消极的部分。同时,应该教育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心理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正视就业压力,排遣就业焦虑的方法和渠道,发挥自身主体性。

3.2 继续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目前在就业指导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为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应聘等相关当面提供了诸多帮助。但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此项工作仍有提升的空间。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能量学习榜样,让学生逐步内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新进取等精神,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摒弃自私、功利、拜金等不良风气。同时,应当关注高校毕业生的独特性,了解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逐步消除毕业生们的焦虑。

3.3 拓展就业心理辅导的渠道

高校在重视就业心理的同时应该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拓展拓展就业心理辅导的渠道,通过单独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在辅导大学生心理的同时,帮助其建立对自身的信心、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得到朋辈群体的支持,增强其自我帮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胡先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8).

[2] 杨立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及调适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2).

[3] 沈焕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溯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

[4] 夏建华,邓红.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5] 陶华蕾.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

[6] 李磊.就业危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0).

作者:李安冬

第三篇:浅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关系到数百万毕业生个人前途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同时也是他们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也是对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日趋复杂,而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其就业心理也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因此,认真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将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高职毕业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1、就业焦虑心理。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个体对多种生活环境的担忧或对现实危险性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焦虑。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结果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和幻想的结果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高职毕业生若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挫折,精神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有的毕业生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进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少有接触的,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所谓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高职毕业生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就业焦虑心理,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2、自卑、保守型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当这种自卑心理严重时就可能发展为自暴自弃,甚至失去生活乐趣。高职大学生刚进大学时都比较自信,然而在日后的比较中发现自己无论在能力、成绩以及特长、素质等方面都很一般,甚至不少方面远远落后于本科学生时,强烈的自卑感就会严重地困扰着他们。在就业时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主动性,往往与许多适当的机会失之交臂。

3、抑郁、压抑型心理。抑郁是指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困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等因素的长期困扰而产生抑郁、压抑心理,同时由于抑郁的心理又阻碍了其正常的就业,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又将加深抑郁。这类高职毕业生频频向其向往的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往往很少接到回音,在漫长的等待回音中,在希望与失落之间,他们的情绪很低落,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信心。此类心理问题更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4、浮躁、盲目型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是升本科还是就业,是暂时找个单位上班以后再调整还是找不到合适单位就不就业,是选择专业对口单位还是挑选单位的地理位置等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这类毕业生没有主见,盲目从众,心态浮躁,最终不会顺利升学或就业。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毕业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高职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应及时调整心态,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1、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能怨天尤人。同时高职毕业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择业时要看的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学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十分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先选择一个职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实际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一生发展的影Ⅱ向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能够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空间大、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高职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正确择业。

3、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寻找机遇。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

4、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要比本科生多,这时,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其次,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高职毕业生有自身的优势,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自身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5、积极调整心态,促进人格完善。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当心理平衡难以维持,即将产生或已经产生心理障碍时,应当根据自己心态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诸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适度宣泄法及理性情绪法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来调节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人格缺陷,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顺利就业。

作者:胡志伟

上一篇:新闻学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科学技术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