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编精心整理了《服务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对心理技术的概念及其对心理科学发展的意义作了简要阐述,并对心理技术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笔者认为,广义的心理技术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理论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技术三层含义;狭义的心理技术主要指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技术。心理技术与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均紧密联系,关注心理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心理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一篇:服务心理学论文范文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与中小学心理服务队伍再建设

〔摘要〕全国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很多市县的乡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都没有将中小学心理教育队伍纳入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和心理辅导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質,更是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中坚力量。目前,农村中小学心理服务教师的学科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需要建设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卫生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相互支撑的心理服务队伍。高等学校需要强化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心理学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需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中小学心理教育服务教师需要逐步摆脱被动等待学生和居民心理咨询的理念控制,确立心理服务导向的社会心理服务指导思想。

〔关键词〕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2017年,国家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政策,我们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工作法、访谈调查法,走访了甘肃省靖远县、临夏县、永登县、凉州区、崆峒区、平川区部分乡镇村社和学校,发现甘肃省市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存在的问题,现就强化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辐射、带动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一、全国试点市县的乡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与问题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需要强化社会心理研究,开展社区心理服务,促进居民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社会心态。根据《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全国各试点市县陆续印发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有的试点市县的乡镇也印发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很多市县乡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更注重综合治理视野的公安、卫生、民政、发改、财政、教育、科技、信访、工会、妇联等部门和机构的心理服务职能,其内容和措施包括建设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乡镇心理服务站、村社心理咨询室三级服务平台,工作机制包括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预警干预机制,目标对象主要是精神症患者、特殊人群、普通人群,主要工作指标是监测预警、宣传教育、知识普及、机构建设。

综观全国各地的乡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方案,较少将中小学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纳入服务体系,中小学校长也不是领导小组成员。乡镇中学和村社小学的心理教师和服务资源,是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教育队伍建设,不仅是学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人力资源,更有利于辐射、带动乡镇村社居民的心理保健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有利于健全农村居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田野调查表明,之所以很多乡镇乃至县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未能将中小学及教师纳入心理服务队伍体系,主要原因是县乡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非常缺乏,乡镇中小学普遍缺少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即使有一两个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往往都被校长安排任教学科课程,至于专门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往往都是兼职教师在应付,根本原因是学校规模、人事编制、人情关系、校长认识的博弈。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0年历程,随着心理学的持续发展和本土化,中小学生心理测评、辅导工作持续改进。但西部特别是甘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教师缺乏、监测评价失范、辅导流于形式、咨询近于批判、场地狭小局促、设备闲置无用。我30年的中小学田野调查表明,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师多数都是非医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教师考取的兼职心理咨询师;监测评价多数使用学生自评问卷,有的小学还使用适用于16岁以上少年和成人测评的SCL-90症状自评问卷;心理辅导都是基于我国港台文化背景开发的团体辅导和拓展训练,心理咨询都是西方化的心理障碍治疗。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障碍导向、疾病导向,难以转向预防导向、服务导向、素质导向。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咨询治疗,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因此许多学者呼吁,应该将社会心理服务理念向中小学传播,真正由心理教育转向心理服务[1]。

这种转向的核心是建设适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而不是单纯将沙盘游戏、团体辅导、智力测验、人格测验、音乐治疗、催眠治疗仪器软件“贩卖”给学校。现在绝大多数设备仪器乃至测评系统根本就没有得到规范使用,只不过是检查评估的风景。原因是绝大多数中小学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即使配备了也是考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非专业教师,并不会使用这些设备。沙盘游戏本来是用来诊断筛选语言表达困难的特殊儿童的创造发明,其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投射假设,现在却被推广用来作为心理咨询中心的标志装饰设备[2]。拓展训练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为了开发心理潜能和提升心理素质而创造出来的游戏。问题是团体辅导的现场,学生的确团队合作意识很强,但离开拓展基地回到学校,还是自我中心的竞争和相互伤害。

三、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复合型心理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中小学心理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或心理咨询专业专科毕业教师,城市城镇初级中学和小学平均1名,农村初级中学平均三所学校1名,农村小学平均10所学校1名;一类是语文、政治、历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城市城镇初级中学平均2名,农村初级中学平均4所学校1名,农村小学平均5所学校1名。因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和心理咨询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过多、技能课程太少,毕业后做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和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尚可,给学生做个别心理咨询和测评治疗很难。当前要求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保健的同时,配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特别是农村居民社会心理服务,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政治素质都难以适应,需要高校改革培养方案,乡镇积极转变观念,学校提升社会服务意识,教师拓展知识能力,逐步形成一支复合型教师队伍,在做好学生心理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

首先,复合型教师队伍必须是多学科多专业专兼职的教师队伍。例如医学、法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专业混合的教师队伍。医学专业教师可以聘请乡镇卫生院的医师兼任,法学、哲学专业教师由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历史地理课程教师兼任,心理學、教育学专业教师必须适当引进,社会学专业教师聘请乡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的社工师兼任。

其次,社会学科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师应该是复合型教师队伍的核心,因为心理学专业、医学专业教师更擅长个体心理问题解决,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更擅长社会心理服务和群体心理问题的处理。教育学更加注重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专业教师更加擅长政治思想教育和社会心态培育,各学科专业教师交叉融合,才能在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向农村居民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再次,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和人才培养课程方案中需要增加社会工作类和思想政治类课程,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更适合以心理健康维护为基础的心理素质教育,逐步摆脱心理障碍咨询辅导治疗导向,转向学生心理服务导向和社会心理服务导向。

四、农村社会心理服务需要发挥中小学心理服务教师的作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别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其目的是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服务更偏向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干预,社会心理服务更加注重群体心理培养和社会心态塑造。为了防止社会心理服务与西方“进口”的社会心理学混同,有的学者建议改为公共心理服务体系[3],因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学科,而社会心理服务是一种社会治理工作,不仅仅要应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更要发挥党政机关部门、公安司法机构、卫生教育机构、残联妇联团体、工会学会团体等综合治理单位的协调组织职能,不仅仅需要心理医师的临床治疗、心理教师的咨询辅导,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方面的指导。其中大中小学应该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利用人才培养优势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又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服务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活动。

经过21世纪以来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农村中小学虽然缺乏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经过长期的心理教育教师培训和科研课题导引,绝大多数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具有比较强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处理意识,许多教师通过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具备了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和能力[4]。乡镇社会心理服务站需要将中小学教师吸纳到服务队伍,督促其做好学生心理服务的同时,还要利用家长会、家长访谈、学生座谈、个别辅导等机会,做好家庭心理矛盾、心理危机、心理诉求、心理情结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随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问题,尤其是群体性心理冲突的信息。乡镇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如果能定期召开党政机关干部、卫生单位医生、中小学校教师的座谈会,收集资料、反馈信息,有利于精准开展社会心理危机预防和个体心理障碍咨询工作。党政机关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和医师,开展田野工作、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团体辅导、科普讲座,为农村居民提供本土化、专业化的社会心理服务。

五、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小学心理服务教师培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逐步恢复或者新开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培养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育学公共课程教师。到了新世纪,高等师范学校公共课程教师学历要求达到硕士、博士层次,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学生逐步向中小学教育行业、社会工作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医疗卫生行业流动,高校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修正,心理学专业设立方向,增设中小学心理辅导、社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临床心理学等课程,教育学专业则增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实施,社会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类、管理学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文学类、法学类、医学类、哲学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增加了社会心理学知识,增强了社会心理服务意识。但是,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社区心理服务逐步推开,而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并未有效实施,主要是各学科专业毕业的乡镇党政干部和医师教师知识结构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难以适应。

21世纪以来,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学习的课程西方化和个人主义思想指导,坚持心理咨询的被动等待,坚持心理辅导不能价值干预[5],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沿袭西方化的心理咨询和干预辅导理论和技术;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卫生专业从业者,坚持医学传统,更加注重心理疾病和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缺乏主动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倒是社会工作专业坚持主动服务思想,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结构缺乏社会心理服务课程。为此,我们认为,高校的心理学专业需要与社会工作专业相结合,最好组建社会心理学院,使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个体心理咨询服务优势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动服务优势融合起来,着力培养两个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意识和能力。同时,公共精神卫生类专业、农村经济管理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也要开设社会心理服务类课程,提高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特别是对农村居民社会心理服务能力。中小学引进教师需要打破基础学科限制,着力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精神卫生专业教师,为学生做好心理服务的同时,提供农村社会心理服务。

总而言之,全国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践都在认真探索工作机制,有些市县的乡镇也在探索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路径,但都是基于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视角,其实施方案缺少具体内容和路径设计。我们主张将医院、学校的医师、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作为重要力量,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医院的心理卫生机构和党政机关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相互聘任业务干部和教师医师,形成网格化、交互性社会心理服务队伍,通过高校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公共卫生、精神卫生等专业课程改革,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有效地开展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本土心理学视野的甘肃省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研究”(课题批准号为FBB15050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荆秋慧.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要变被动为主动[J].人民论坛,2020(24):74-75.

[2]王益彬,陈红艳.从“问题导向”到“服务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转变[J].教育评论,2020(8):88-94.

[3]周芮,阎洪丰,李康震.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的基本构成探析[J].残疾人研究,2019(4):33-45.

[4]张海钟.中国文化与城市社会心理学探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张安旺,王敏君,张海钟.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评与咨询辅导工作误区与对策[J].教育观察,2021(4):121-122.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兰州,730070)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

作者:王敏君 张海钟

第二篇:关注心理技术,加强心理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摘要:本文对心理技术的概念及其对心理科学发展的意义作了简要阐述,并对心理技术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笔者认为,广义的心理技术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理论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技术三层含义;狭义的心理技术主要指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技术。心理技术与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均紧密联系,关注心理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心理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未来心理技术的发展须重视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加强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技术;心理学;社会服务

心理技术这一名词最早由德国学者斯腾(L. W. Stern)于1903年提出,随后,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H. Münsterberg)出版了《心理技术学原理》一书,这些事件可被视为心理技术学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以后,心理技术学在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衍生出众多的分支学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心理技术这一概念提出已久,但是对于什么是心理技术,学者并没有取得共识[1,2]。在我看来,心理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心理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现在各类心理学研究中,包含各种心理测量、评估、实验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技术,如fMRI技术等;二是由心理学理论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即基于心理学理论,以提高个体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的应用设计,例如基于智力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品质等;三是指在心理健康领域各种具体的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技术,如箱庭疗法、催眠技术等。而狭义的心理技术主要是指上述的第三个方面。

从对心理技术概念(我在这里更多地从心理技术广义的概念上来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心理技术既与心理学理论研究有密切关系,又与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应用紧密联系,是一套科学的集心理研究、评价和应用为一体的方法体系。同时不难看出,心理技术理应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要促进心理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心理学学科整体的发展趋势与要求,事实上,心理技术的发展与我国心理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是相一致的。

2010年,我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大会致辞时曾经谈到,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心理学应该在三个方面寻求更大突破。第一,实现以“学科”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要围绕特定的研究或现实问题,整合使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组织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协作研究以解决问题。第二,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研究技术设备平台的建设,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三,着重加强应用,提高心理学科为社会服务,尤其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心理学要立足于满足社会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无论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或是加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都要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的目标和指导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心理学自身的大发展,而心理学的发展又是与包括心理技术在内的各种方法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依赖于科学范式的革命,而范式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方法的进步[3] 。也就是说,研究方法对推动学科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影响,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回顾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不难看出,每一次心理学的大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的突破[4]。1879年,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得益于心理物理学和生物学方法的应用,正是由于心理学使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才得以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此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尤其是以实验法为代表的研究方法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研究与理论建构的深化,提高了心理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测量和评估技术的发展源自于选拔人才的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中的各种疗法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近几十年,得益于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心理学能够直接研究人类认知活动等的生物机制,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更加客观的证据。

由于心理技术是一套集心理学研究、评估和应用为一体的方法体系,既联系理论,又连接应用,因此心理技术必须同样重视学科自身的发展,重视先进心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第一,要重视开发和使用新的研究方法,例如ERP、fMRI等脑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仅要引入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而且要注重系统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等)对研究的指导作用,始终围绕以“问题”为中心,在开发和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同时还要警惕,以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囹圄。第二,加强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心理技术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连接理论与应用,基于理论来进行机制设计,以提高个体心理品质。在强调社会和谐和心理和谐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心理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第三,加强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历来是心理学中最具应用价值的方面,这也是狭义的心理技术所指的内容。对心理和谐和健康的重视,要求我们用更专业和先进的评估和咨询技术来展开教育和咨询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问题上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独特的文化。

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心理和谐的今天,心理学工作者必然会也必须要更多地参与解决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心理学研究要“顶天立地”[5]。“顶天”指的是要广泛开展与国际心理学的交流与合作,逐步踏上国际前沿,解决科学领域中的基本问题;“立地”则是要面向中国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说法与我对心理学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的观点是一致的。由于心理技术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是联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此,围绕心理技术的研究更要把握心理学的发展需要,立足国际前沿与国内实际,促进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与心理学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6]。

这里谈了我对心理技术的看法,也谈了我对心理技术和心理学发展的一点期望,希望《心理技术与应用》这本杂志作为一个平台,能够促进我国心理技术的发展,提高心理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1] 罗杰, 陈庆良, 卿素兰[J]. 论建构中国心理技术学体系.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0(1):110-113.

[2] 杨鑫辉.略论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体系建构[J]. 心理科学,1999, (5):455-456.

[3]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M]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 .高觉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 林崇德. “顶天立地”的中国心理学,明天会更美好![J]. 心理科学,2011,34(1):25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林崇德

第三篇: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微专业;慕课;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

一、问题提出

慕课是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潮流,是我国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之后一流课程建设的重点领域。截至2020年底,慕课学习者已经超过1.8亿人,慕课的总课程门数达到11亿门以上,参与慕课建设的高等院校超过950所。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已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如何让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广大慕课实践者和研究者一直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微专业开始进入慕课建设领域。

微专业指由慕课平台向学习者提供针对某一主题的序列化课程,常常由3~10门与该主题相关的慕课组成,从学习进程来看,类似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精简版。当学习者完成所有在线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后,学习者就会获得微专业认证。目前,微专业在不同的在线平台上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微学位(Micro-degrees)、专项课程(Specializations)、项目课程(Programs)等。edX在2013年最早开展微专业认证,建设了“物流管理”和“计算机技能入门”两个微专业项目。国内网易云课堂率先开展微专业的建设,联合知名企业的一线资深工程师、设计师,以及行业知名专家,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性,精心打造针对职业岗位的体系化培训课程。现在,Coursera、edX、Udacity、FutureLeam以及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慕课平台都已经开展微专业的建设。截至2020年,全球已经开设67个基于慕课的微专业。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依托MOOC慕课建设微专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慕课资源,将在线课程的建设重心逐渐由“建设”转向“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展现课程的“含金量”。同时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结合。二是通过用户的使用,促进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在线开放课程需要资金、人员的持续投入。袁松鹤等人认为,除了需要教育政策的激励之外,中国的开放教育只有依靠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才能支撑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三是微专业的建设有助于现有慕课形成集群效应,促进学习者知识结构的优化。微专业突破现有单一慕课的局限,将几门课程形成集群,围绕着行业的最新趋势和需求,聚焦关键问题,在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前沿性的同时,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四是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的发展。微专业有限的学分、有限的知识量促使课程建设者突出职业和能力导向,以学员需求为中心,将知识精细化,进一步聚焦重点和难点,更加突出实践操作,提升求业者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在职人员的职业发展。五是为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提供了资源,助力高校人才的培养。微专业建设的慕课资源,一方面可以作为课程的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眼界,补充课程的知识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任教师结合课程的需求,开展MOOC+SPOC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这推动了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力量、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及经济建设的要求,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人才的供给明显不足。在一些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社会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就更为突出。比如,在应对此次突发的新冠疫情,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难以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实际上,即便在常态化的状态下,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一样强烈。比如,张斌等人在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北京城市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但满意度不高。更重要的是,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王琰等人的調查结果显示,上海地区实施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急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孙婷等人调查发现,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教师的专业性较差。这些都需要加强心理服务行业的培育,培养出理论扎实、实操能力强的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增强突发事件后心理疏导的能力以及常态化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关于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心理健康的宣传方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突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借助微专业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的心理服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心理服务提质增效,提升民众心理健康意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建设

铁路行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比如,疏导铁路建设人员克服其对施工地区的恐慌心理、关注司乘人员的心理健康对旅客运输及其服务质量的影响、对从业人员实施人才测评以促进人岗匹配。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特色鲜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亮点突出,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微专业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聚焦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行业的发展,按照“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要求,培养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服务MOOC的学习,让学习者既能掌握心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能满足教育教学、心育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心理服务需求,同时,还能胜任在轨道交通领域内的心理服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为了使微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扣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趋向,增强学习者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需要建设好微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心理服务形成了两种发展脉络:一是延续和扩展原有个体心理健康服务概念,从病理学和医学角度解决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作为社会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侧重解决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问题,如社会心态建设、社会心理疏导、社会预期管理等。但无论指向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建设,还是指向社会群体层面的心态建设,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素养,增强个人的幸福感。只有在个体层面解决好心理建设问题,才能在群体、社会层面培育好社会心态。也就是说,健全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增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素养。

西南交大应用心理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能够开展教育培训、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使其胜任轨道交通行业的心理健康服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西南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2006年率先在全国设置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2008年招收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2016年获得心理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科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逐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办学特色,获建国家级和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以及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省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等科研和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立足西南交通大学,示范、辐射、引领全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

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支撑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微专业主要做好以下三种服务:一是补充完善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方案。以慕课为抓手,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最紧迫的行业需求,培养学生在轨道交通行业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检测与评估、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应急心理与危机干预等方面)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胜任能力和比较性就业优势。二是拓展应用心理学辅修专业学生的视野,促进跨学科融合。在新工科背景下,依托微专业系列课程,促进工科学生与心理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工程人文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助力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促进提升轨道交通行业的继续学习人员、社会学员的心理健康素养,以及积极心态的建设。截至2019年末,我国铁路营运里程13.9万公里,其中高速运营里程达到3.5万公里;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36.60亿人。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巨大的客运量对铁路建设者、司乘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铁路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疏导自身压力的能力,培育积极的健康心态,促进其职业发展。

三、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课程体系

实现“交通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关键在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心理健康服务(mental health services)是指使用心理健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困扰,维持和增进其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活动。心理健康服务至少要达成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丰富个体的心理健康知识,疏导、消除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困扰,减少各类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二是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仅维持心理健康状态,而且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三是健全人格,激发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增进积极心理健康状态。要达成这三个目标,需要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素养,熟悉并掌握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和技术。

在设置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首先需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对接国家专业建设需求。根据国家专业建设标准,围绕增强心理健康素质,设置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服务的疏导技术、方法课程。通过微专业的学习,促进学习者够胜任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工作。同时,根据《关于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的精神,满足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着力构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体系、心理健康检测与评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体系、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专业的系列课程应该促进学习者掌握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检测与评估心理健康、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让学习者快速、系统、精细化地掌握相关心理健康服务知识、方法、手段和技能。

在进行微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要着力在“精”“深”“用”上下功夫,实现三者的融合。“精”是强调精炼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类课程,保留专业及其方向的基础主干、核心关键课程,突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能。“深”是突出微专业课程的深度,聚焦心理健康服务,以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需求为导向,精心打造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测量与评估、心理健康培训项目开发与讲授技能、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等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所需的职业方法、技能,精细化编撰相关课程的内容。突出“用”,即实用性,瞄准社会需求,微专业课程聚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突出实操技能的训练。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组、专业方向课程组,共10门课程,具体安排见图1。

在上述设置的微专业课程中,有不少课程是在心理健康服务实践中急需的,也属于全国首创,比如心理学工作伦理与督导课程。不少学者提出,在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中需要加强政策教育和专业伦理规范教育,但遗憾的是,在全国仅有个别开设心理学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校设置。又比如,关于心理健康传播与普及课程,此前黄希庭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最大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面向民众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这门课程融合传播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的知识,重点讲授微信公众号、微博、科普书籍、心理教育课程等主要宣传普及形式的设计要点与技巧,要契合现实的需求。此外,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健康设备的辅助,为了增强学习者这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在常规心理服务训练室开展相关服务活动的能力,学校还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含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多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成果。

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所有微专业课程都设置在线学习、单元测验、师生互评、师生讨论、期末考核、证书申请等环节(详见图2)。学生按照要求学完相应的课程,考核合格之后就可以申请微专业认证证书。

四、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建设总结

近年来,党和政府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并将其作为增进民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方面,突出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将心理健康服务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转换为社会建设,从心理疏导扩展到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个体增进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升到国家治理的社会层面。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社会需求。

在建设期间,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部分上线课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抗疫期间,近2万人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选修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健康传播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课程,传播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防护技能。同时,充分发挥这些线上教学的优势,弥补了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心理抗疫”的需求,快速地提升了学习者的职业发展能力。在这次抗疫中,初步发挥了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优势。此外,这10门微专业慕课作为部分专业课程的在线资源,实施了慕课+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有力地支撑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雷鸣 陈华

上一篇:博士研究生论文范文下一篇:心理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