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该文考察了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缘起、特征及研究方案。

第一篇: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

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室内设计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束缚,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学科本位,而是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门类,它融环境心理学、美学、人体工程学于一体。环境心理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就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现代室内设计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说,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生态学以及室内装修学、室内环境学等。其主要就是研究人的行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

1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概述

1.1环境心理学概念

要了解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就应该先对“环境”以及“心理学”分别的概念予以了解。环境,就是对于周围的一些境况。相对于人类来说,环境就是围绕着人们并且能够时刻的对人类产生重要的影响的一种外界的事物,而对于室内环境来说,其具有一定的结构、秩序、以及模式,室内环境其本质就是多种因素以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一种综合。人们可以变化外界的事物,被变化的外界的事物又会对室内的人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影响。比如说,人们设计并创造了优雅的、简洁的、明亮的、有序的一种办公室室内环境,随之,这种环境也会对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产生一种良好的情绪以及心理感受,能够让人们更加有效的、更加舒心的、更加文明的进行工作。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们的认识、意志、情感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以及人的相关能力、性格的学科。在对“环境”以及“心理学”的概念明确之后,“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就不难理解了,其意义就是研究人们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是从人们的行为的角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才能使得人与环境达到最优化,就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心愿。现代室内设计就是根据人们对于环境的需要进行设计。人们需要的环境就包括物质环境、视觉设计、心理设计、物理环境等等。不管是环境心理学还是现代室内设计,其本质都是为了满足于对人的一种需要。

1.2现代室内设计的概念

现代室内设计就是根据相关的建筑物的一些实用性能以及相应的标准与所处的环境,运用建筑美学的原理以及物质技术手段,来进一步创造一种优美的、合理的、能够满足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室内环境。在室内环境中,不仅仅具有使用的价值,对于相应的功能要求能够予以满足,而且还能够对于一些历史文脉、环境气氛、建筑风格等一些精神因素予以反映。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空间环境的设计系统。包括空间环境的系统设计以及空间视觉的形象设计;第二,室内装修的设计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比例下,采用一些不相同的材料对室内的界面进行封装并设计;第三,装饰陈设的设计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指对于已经装修过的界面进行的装饰设计,利用活动的物品来对室内进行陈设与设计。总之,室内设计就是运用物资手段来给予人们心理上的满足。

2人的心理行为对于室内设计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已经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也属于心理学的一种范畴。心理与行为是相通的,对于一个相同的环境来说,就会做出向类似的反应。这也是运用环境心理学来对室内设计进行指导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领域性与人际间的距离。领域性原指动物在环境中为适应生存的一种行为方式。人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室内环境中,人的生活、娱乐、生产等一些活动力求不被外界干扰。不同的环境都有其生理以及心理的一种范围与领域,此外,在人际间的交际时,不同的对象以及场所,都会在距离上有所差异,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人际间的距离有以下几种:人体距离、密切距离、社会距离、以及公众距离。在每一种距离中,以不同人的行为性质为基础还分为远方相与接近相。比如说,在接近距离中,对对方有可嗅觉的、亲密的就是接近相,当与对方进行握手时,就是属于远方相。此外,对于不同的民族、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人际间的距离也会不同。

(2)依托的安全感。对于生活在室内空间的一些人,从其心理感受来说,并非是一定会越宽阔感觉越好,而是更加愿意在比较大的室内空间中寻找有所依托的物体。比如说,在火车站的候车厅中,人们并不是喜欢聚集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更比较习惯于停留在人群比较散落的地方,或者是一些柱子的附近,这样就适当的与人流的通道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可能就是这些柱子旁边的人们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依托,具有一定的安全感。

(3)空间形状与心理感受。对于一个室内空间,各个界面围合而成,它的形状特征就会使得人们产生不同心理上的感受,著名的建筑师贝律铭曾经就对他的作品之一,华盛顿艺术馆其具有的三角形斜向空间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斜向空间以及三角形,就能够给人一种富有变化的、动态的心理性感受,进而产生出一种情趣。

(4)私密性以及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在于空间范围,那么私密性就更加涉及到一些相应的空间范围。包括了对于声音、视线等一些方面的隔绝性要求,对于私密性的要求在空间设计中会表现的更加突出。比如说,在餐厅中,一些就餐者不愿意选择一些人流频繁的餐桌,在是室内设计时就有可能会根据这一点在室内中形成很多“尽端”这也就符合了就餐者在就餐时“尽端趋向”的一种心理上的要求。

3环境心理学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室内环境的设计要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模式。比如说,对于现代的一些大型的商场,其室内的设计要考虑到顾客。顾客的购物已经由之前单一的购物发展成为今天的购物、休闲、游览、服务、信息等一体的行为。因此,这种变化就要求对于购物应该要尽可能的让顾客接近商品,能够让他们亲手挑选进行比较,因此,现代的商场室内设计就是围绕着自选与开架进行布局,并结合着游乐、茶座、托儿等设施。

(2)心理行为模式与认知环境对室内空间设计的一些提示。感觉器官在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大脑在环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对于环境的认知,就是大脑与感觉器官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与心理行为的表现结合之后,设计者不会像通常一样,仅仅是单纯的从人体尺度、使用功能等设计依据,有了空间,在确定其形状与尺度范围,然后再选择色调以及光照。

(3)在室内设计时,要对使用者的个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充分的考虑到。总体来说,环境心理学能肯定人们对于外界的相关认知有着相类似甚至是相同的反应,但是在设计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个性、行为、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对环境进行塑造时,要做到充分的尊重,另外也可以适当的运用环境能够对人的一些行为进行“引导”,引导对于个性的影响,甚至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制约。设计者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把握好合理的分寸。

4总结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室内设计的理论性依据,在室内设计中,应该根据人们的心理行为对于室内设计的影响来进行设计,力求设计出更加适用于人们工作与生活的环境的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晓清.人体工效学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04).

[2] 张勇一.室内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05).

[3] 张黎明,陈杰,王艺,沈少兰,张念武,胡小蓓.创新与保护行为的空间理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

[4] 刘杰成.室内空间设计中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的交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5] 邓过皇,穆亚平,王宏斌,韩维生.现代厨房设计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02).

作者简介:严珺(1979—),女,湖北荆州人,讲师,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绘画。

作者:严珺葛 汉卿

第二篇: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研究

摘要:该文考察了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缘起、特征及研究方案。文中指出,环境心理学坚持整体的、互动的、系统的跨学科观点,坚持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力陈交互作用的解释框架和注重现实生活情景的自然田野研究范式,遵循从个体到组织及社会的多层次分析的研究路线,从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心理学方法论的批判与超越;它先后发展出互动论、有机论、交互论三种研究方案,促进了科学心理学的自我完善。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研究方案

文献标识码:A

环境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前沿领域,是一门研究社会文化历史脉络中物理环境与人类行为、经验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方法论强调以整体的观点将人们的行为、经验置于实际日常生活环境中来研究;将人与环境视为不可分割、相互关联的整体,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类主动处理以及塑造环境的能力,而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刺激,由此实现了对传统心理学方法论的批判与超越。

1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缘起

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其所在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20世纪60年代,先进工业国在二战后长期经济繁荣与福利国家模型的背景下,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尤其是美国社会,营建各种住宅和交通等设施的需求日益剧增,而环境的营建所带来的都市开放空间的减少、环境的拥挤、噪音、压力等,又剥夺了人的尊严,压制了人的个性、自由和美感的表达。都市环境的更新,老旧的历史建筑被现代主义风格的集合住宅、大楼所代替,引发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冷漠,甚至造成许多穷人和少数族裔流离失所。此种情况下,各种社会运动,如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生态环保运动等风起云涌。这些运动关注黑人、妇女,乃至于儿童、老人和残障者等以前被忽略的社会群体的权益,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与生态危机。心理学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一方面对种族偏见与社会住宅融合等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实验室道德开始了广泛重视和讨论,并对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问题进行重新研究和思考。相应地,环境设计与行为科学的结合也就成为必然之势。

哲学的发展也促使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发生深刻转移。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主流心理学研究追求量化的方法,以从事理性、价值中立、感情超脱和普适性的研究自许。心理学家始终相信采用实验方法可以研究人类的反应。在此种学术气氛下。精准的测量、复杂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成为大家致力追求的目标。环境被认为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环境表征或环境意象通过感觉经验来表现对象,构成了刺激与外显的行为反应之间的中介。由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无法解释和应对当时的社会危机与变动,无法了解人类日常生活的经验与意义,并导致心理学研究极度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因而遭到抨击和批判。为避免环境决定论,环境心理学家提倡以日常生活环境作为研究场所,考察物理环境与人类行为、经验的相互关系。

康德、海德格尔的哲学则促使环境心理学家走出环境决定论的误区,并赋予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以一种新的理解。康德强调空间不是客观真实的东西,不是一个实体或偶然事件,也不是一种关系,而是主观的和观念性的,并且是通过不变的法则由心灵导出成为一切外在感知到的事物。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心理学家试图融合经验论与观念论之间的差距,提出了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康德主义模型。依据此模型,观察到的环境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是大脑的意象。环境是大脑或心智的建构。环境客体的经验现实,只能由主体的努力来主动建构。因此,不能够脱离知觉与认知的个体来界定现实。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强调人对环境的主动创造能力,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下,环境心理学研究开始强调主体赋予环境意义,强调主体在与环境不断的持续互动中主动建构环境。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主体是核心,环境是人类存在的条件,主体在环境中展开生命活动。

环境心理学的方法论的诞生也有其心理学思想先驱。1908年美国地理学者加利富发表的“儿童定向问题”,1913年美国学者特罗布里奇发表的“想象地图”,K.Lewin的场理论,E.B.Tolman的认知地图,E.Brunswik强调的透镜模型,R.Barker和H.Wsight从事的心理生态学研究,19世纪60年代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及对心理感觉和物理刺激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19世纪后期德国沃尔芬发表的《建筑心理学序论》等,无不影响了环境心理学产生和发展。

这其中,E.Brunswik的透镜模型强调人与环境相互建构时知觉的主动角色。他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环境信息永远不会与实际的环境完全符合。人们根据许多过去的环境经验对接收到的环境刺激进行或然率猜测并评估。只有当人们获得的周围环境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环境经验相结合时,才能对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评估。勒温提出“场理论”和B=f(P,E)公式,认为人类行为是内在力量(人格)和外在力量(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托尔曼提出了认知地图概念,主张人们是通过所获得的环境信息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建立认知地图的,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人类对于环境的反应必须由认知过程来解释。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被誉为环境心理学“都市意象”研究的开山始祖。K.Lynch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创了“都市意象”研究的先河。

R.Barker和H.Wright视人类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的整体,主张在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研究行为。其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在于:1)传统心理学认为只要掌握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就可以预测此人的行为。相反,他们则认为环境比人格更为重要。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但是不同个性的人处在同一个环境中,却有非常类似的表现。2)传统的心理实验室研究很难推广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他们则提倡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研究,强调将“行为背景”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的单位,认为地点和背景对人的行为有显著影响。

上述学者均反对简单的刺激——反应因果论,提出整体、生态的观点以研究人类行为,矫正了传统心理学研究过于疏忽环境的观点。这些思想构成了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思想起点。

2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环境心理学方法论区别于其它心理学方法论最主要的两点表现在:1)研究时所采取的观点;2)研究者所选取的问题与环境。环境心理学所持的观点是:环境对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包含人造及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主义行为研究。这表示所选取的研究环境,应该是在实验室外;而所研究的问题则应该是: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否需要调整正常环境以及混乱环境的性质,以及如何调整。环境心理学探讨物理环境与人类行

为、经验的相互关系,强调人与环境互动时人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主张采用系统、整体、互动、生态、综合和折衷的多元研究方法,从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心理学方法论的超越:

1)从单一的因果决定论到背景交互作用论的解释框架。环境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简单的刺激——因果反映论,将环境——行为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例如,刺激——反应知觉关系在城市景区和城市居住区,不仅取决于在景观中个体的刺激,也取决于图案结构、复杂性、新奇性以及景区内容的变动和参观者过去的经验等。环境心理学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包括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物质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等等,致力于建立比较全面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理论,从而使其能贯穿于整个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解释该领域的主要问题。

2)从注重概化的实验情景的实验室研究范式到注重现实生活情景的自然田野研究范式。传统的心理学方法论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支配下,强调采用实验室研究范式进行研究,这虽然确保了研究的内在效度,却忽略了研究的外在效度。在实验室里,被试所背负的历史经验、对未来的期望以及主动改变环境的能力常被忽略,因而实验结果的推广与应用遭受强烈的质疑。环境心理学方法论觉察到实验室研究结果推广的限制性,认为研究场所应该包含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提出并强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从个体到组织及社会的多层次分析研究路线。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不仅具有个体层面的意义,还具有社区的、组织的等层面上的意义;环境问题的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人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展开的活动和行为对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圈的宏观过程都有直接影响。因此,环境心理学遵循从个体到组织及社会的多层次研究路线。

4)坚持从解决问题出发,将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环境心理学首先是在应用中产生的。它不是先有理论研究并在建立了理论模型和系统方法后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实环境中产生了问题,心理学家为了解决问题,采用传统的心理学方法进行调查、实验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和解决的办法。在其不断发展中,环境心理学建立了部分理论,并坚持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5)研究方法多元化。环境心理学是多学科间的整合科学。作为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在坚持不断从母学科中吸取养料的同时还坚持质性与量化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并行,采用系统、整体、互动、生态、综合和折衷的多元研究方法。

6)坚持整体的、互动的、系统的跨学科观点。将环境与人类行为、经验视为一个整体,行为是人和环境以及两者之间互动的结果,这一互动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能动的动态互动过程,一个部分的改变会影响互动过程中的其他部分。

3环境心理学的三种研究方案

环境心理学方法论在对传统心理学方法论的继承、批判和超越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完善,先后发展了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案,开拓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3.1互动论研究方案

该研究方案主张人的心理现象与社会物理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在方法论上具体表现为,坚持还原主义研究路线,将复杂整体现象还原为“环境”与“行为”等几个元素,探讨每个元素的特点,然后寻求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描述整体现象;采用主客二分的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同时将时间视为独立于现象外的变量,变化是在不同时间下的静止状态的现象和结构的差别;主张单维的因果决定论和机械论。强调环境因素影响人的行为,主张环境因素与人格特质共同影响行为,认为环境因素透过某种心理过程(中介变量)而影响行为。早期的拥挤研究属于该研究方案,认为密度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后来虽然加入个人及人际的变量,但基本上仍认为这些变量是独立存在的,因果关系才是其研究的兴趣所在。此外,采用操作学习理论从事能源节约与乱丢纸屑的研究,有关噪音与光线之压力模型;以及信息超荷理论等,也都属于此研究方案。

3.2有机论研究方案

有机论研究方案是在互动论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张人类与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初步具备了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特征。它认为整体系统是研究的主要单元,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较互动论研究方案更重视整体的作用。元素是独立存在的,但彼此不断的相互影响,构成整体又受整体变化的影响。整体系统是有目的的朝向维持平衡与达到理想状态而进行活动,且通常经过几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变化反应了整体系统的情况,一旦达到理想状态变化也就停止了。研究的目的是寻求规范整体系统活动的有机法则。但仍遵循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关注研究的可验证性及法则的推广。Almaan的私密性模型采用的就是该研究方案。Almm认为,个人在特定场所里有其理想的私密性程度。个体透过行为、身体语言、个人空间与领域以达到其目标。当实际获得的私密性与理想的私密性有差距时,个人会改变其行为。此模型认为整体是由相互影响的元素所组成,并假设有一理想的稳定状态及回馈的网络。

3.3交互论研究方案

交互论研究方案同样也体现了整体主义特征。重视整体而非个别元素。此研究方案视个体、心理过程以及环境为并存的、相互依赖的、统一的整体。认为各自孤立的元素没有意义。个体的活动只有放在一定的情境、时间以及他人的活动等情境里来理解才有意义。主张变化是不断进行的、是现象具有的本质;人的行为是具有目标取向、具有意向性的。此目标取向根据短期或长期的个体动机与社会规范,并且随着现象的变动而有所改变。目标是多重且具有弹性的。此研究方案的研究目的是要解释事件的形成与流变。通常以现象本身为出发点,包括假设检验也包括假设建立的过程。研究者与研究的现象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者的角色、背景与观点也应视为现象的一个方面来理解。S.Wapner有关环境转换的研究,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交互论研究方案的观点。例如他提出固着点而非地标,在组织环境过程中的重要性。环境经验通常包括人际、社会文化及实体的维度。固着点乃是对人类具有意义的、组织环境的基点;随着组织的复杂化,固着点也不断的改变。其他如现象学的研究以及生态心理学的行为场所研究也属于交互论研究方案。

4小结

环境心理学方法论反对传统心理学方法论简单的刺激——反应因果论的解释框架,提出以整体、生态的观点,将物理环境和个人行为、经验放在社会文化历史脉络中来理解,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即人创造环境、赋予环境意义,而环境又激发、限制和塑造人的活动和经验。由此实现了对传统心理学方法论的批判与超越。从环境心理学的产生来看,它是为了解决现实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环境心理学主张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环境心理学在促进科学心理学自我完善的同时,也拓展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整体主义”的研究路线以及非单一的因果决定论的解释框架。

当前环境心理学发展之迅速,需要建构更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应用研究。而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健康完善发展有利于其理论的建构。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未来发展,必须立足人的本质的全面把握。人的本质是在自己的创造性生存活动中展开的,人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创造环境、赋予环境意义,反过来环境又激发、塑造人的活动和经验。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发展要求其以一种包容的宽阔胸襟,接受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一切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并紧扣人的本质对这些研究方法和取向进行定位,最终在人的创造性生存活动中不断融合各种研究方法、研究取向从而确立新的方法,构建心理学理论。

作者:彭运石 王珊珊

第三篇: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园林设计思路

摘 要 伴随城市化进程推进,园林绿化工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了园林设计体系。为营造更加舒适的园林生活环境,对景观环境和行为关系、景观环境利用、景观环境评价等内容进行讨论,并从园林安全感设计、舒适性设计、社会交往设计、审美性设计及休闲娱乐设计等要点开展深入研究。

关键词 环境心理学;感觉理论;景观环境

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现阶段快速发展的边缘性科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园林设计中,可提升园林设计内容的科学性,从而为人们提供缓解压力的环境,满足人们对于美学及舒适度的追求。

1 相关文献概述

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对自然山水园做出了定义,并认为自然山水园最重要的是善择基址,同时根据历史古籍和画作记载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自然山水园林的特点与发展[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将景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地形、水文、气候及植物等都是重要的要素,并且对逐个对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2]。覃烨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研究》中,将环境心理学这一理论融入图书馆设计空间,并从基本功能这一基础出发,进行舒适度设计、无障碍设计、文化内涵设计和空间生态设计[3]。目前,环境心理学与园林设计之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了方向。

2 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研究的影响

2.1 景观环境和行为关系

基于相应数据资料可了解到,园林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使其产生相应的反馈行为。基于刺激行为曲线可了解园林的整体环境对人们行为带来的刺激,可充分调动其动作。但在过度刺激的情况下,也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因此也需要合理把控环境对人们的刺激度,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注意力。此外,设计者在应用过程中也需平衡园林环境与人们积极性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们积极性的同时,最大化发挥园林景观的功能与效果。

2.2 景观环境利用

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园林设计者会汇总自身经验、主观意识开展设计工作,这样的设计方式在应用中具备较强的主观性[4]。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度感受存在差异,由此得到的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5]。对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需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整理资料,充分认知心理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从中找出具体的行为规律与共性特征,为后续设计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6]。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因此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也需研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生理活动,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7]。

2.3 景观环境评价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人们在对园林环境进行评价时,会基于环境认知理论展开分析[8]。在园林景观环境评价过程中,会用到很多评价方式,如层次分析法、有限元分析法等,并且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此类评价方法也处于持续完善阶段[9]。此类偏好评价在使用中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会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这也是后续发展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内容[10]。

3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园林设计要点

南昌市人民公园位于南昌市神州路中段,占地21.8 hm2,共有植物195种、灌木8 263株,各种花卉超过2万株,每年的人流量超过90万人次[11]。

3.1 安全感设计

3.1.1 确保行走安全

在该园林安全感设计中,应考虑到人员的安全心理,确保行走过程的安全性。在具体设计中,园林道路需满足自然流畅性要求,主路的纵坡坡度最大值不宜超过8%,而横坡坡度最大值不宜超过3%,以满足行动不便人群的行走需求[12]。支路和小路的设计坡度最大值不超过18%,并且园区内纵坡超过15%的路段会提前进行防滑处理,同时在道路边缘设置防滑设施,满足冬季天气较冷时的散步需求[13]。此外,在该园区的入口位置,也会布设残疾人安全通道,坡度最大值不超过6%,满足特殊人群的行走需求[14]。

3.1.2 提供防卫空间

根据人们的习惯可了解到,在园林游玩中,人们更倾向于坐在场地的边缘位置。因此,在设计时会在这些边缘位置布设遮挡,在满足人们观看其他人活动的同时,也满足人们不暴露在他人视线下的要求,提升设计空间的安全性[15]。从实际设计情况来看,该园区周围按要求布设了休息廊道,同时结合南昌市气候条件,搭配了不同高度的植物品种,营造不同的空间层次,并搭配一些休息座凳、可入座花坛等建筑小品,从而在园区内搭设安全性较高的庇护空间,满足游园人们的休息需求[16]。

3.1.3 减少消极空间

结合该园林的基础情况来看,需减少消极空间,即人们不愿意使用的空间。该公园每年接待的人员数量较多,因此需在实际应用中设置一些象征性障碍物,如高墙、铁栅栏、铁门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园环境,提高公园使用期间的安全性[17]。考虑到该公园在晚上也会有许多人散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对照明系统进行全面覆盖,从而提升游客在游览中视线的通透性,进一步提高空间的流动性,同時使分散的空间可顺利连接成片,满足相应的使用需求[18]。

3.2 舒适性设计

3.2.1 营造舒适的物理空间

在舒适性心理背景下,也需营造舒适的物理空间,起到心情放松的作用。在该园林的设计中,会利用植物间灵活搭配完成组织空间整理。利用不同品类的乔木、小乔木、灌木及草坪,搭配层次性丰富的景观空间[19]。此外,针对园林内的不同区域,也会匹配相应的物理空间。例如,在该公园的游戏场地布置日照条件良好的开敞空间,并在遮阴地区布设植物和建筑小品,从而形成半封闭性区域,提高游戏空间的开阔性[20]。

3.2.2 休息设施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也需做好休息设施设计,在对休息设施位置、朝向进行布置时,充分考量人员休息习惯,并考虑到造型和相对位置对其所带来的影响[21]。基于以往应用经验可了解到,可使用弧线型增加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如园林内设计的S形、一字形长凳,营造出更加良好的交流空间。此外,需结合冬季、夏季日照特点,均匀布置休息设施,以满足不同季节的休息需求[22]。

3.2.3 卫生服务设施设计

在该公园卫生服务设施设计环节中,其内容涉及洗净台、垃圾箱、公共厕所和餐厅等。不同卫生服务设施对应的设计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园林垃圾箱的设计中,会将其放置在硬地面上,周围设置75 cm×120 cm的接近空间,同时会在距地面

30~80 cm处设置开口,以满足不同高度人群投放垃圾的需求[23]。

3.3 社会交往设计

3.3.1 边界和过渡区域

根据该公园以往统计经验,人们在进行游园时,一般以2~5人的群体规模为主流,并且人们在进行社交时,多集中在半公共区域。对此,在对公园边界和过渡区域进行设计时,可适当增加小空间设计,并且在应用中利用植物作为座椅遮挡,满足人们对空间交流区域的需求[24]。

3.3.2 空间尺度设计

根据以往统计资料显示,人际距离可细分为4种:1)密切接触距离0.00~0.45 m;2)个人接触距离0.45~1.10 m;3)社会接触距离1.10~3.50 m;4)公共接触距离超过3.50 m。因此,该园林在设计中可以此为基础展开空间尺度设计,并对这些距离的对应内容进行整理。例如,在建筑小品、植物配置中预留出1.10~3.50 m空间,以满足相应的使用需求[25]。

3.3.3 交往空间

在对交往空间进行舒适性设计时,需注重空间可达性和舒适性内容,基于人们的舒适性心理,在对空间场进行设计时,需对空间进行有序组织,同时做好流线处理,使内容更加清晰,这样也可使人们更好地到达相应空间,搭配视线与艺术化处理,可更好地体现园林分区功能性,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

3.4 审美性设计

3.4.1 形式美设计

在实际设计中也需做好形式美设计,从实际设计情况来看,开展形式美设计时,其涉及要素包括色彩、形状、结构质感、空间形状等。以色彩这一要素为例,结合南昌市的气候特点,在对色彩进行匹配设计时,需考虑设计内容的稳定感、重量感、距离感。除了利用涂料涂抹建筑小品外,也会根据不同区域的设计主题搭配相应颜色,从而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3.4.2 园林美创作

在对园林美进行创作处理时,需按要求进行园林布局、假山、水景、建筑小品及花木配置的合理布设[26]。以布局这一因素为例,该园林的总规划面积比较有限,因此采用了障景、隔景、借景及框景等方法完成各分区造景,而且利用空间层次的植物搭配,使园林的自然美升华成了艺术美,从而提升人们的沉浸感,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3.4.3 园林意境创造

在对園林意境进行创造处理时,使用到了以下3种方法。1)将园林的虚复空间和延伸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对园林景深进行强化,从而带来美的感受,提高园区景观的吸引力。2)在处理过程中利用联想手法进行处理,该园林在设计中参考了扬州园林“四季假山”设计方法,从而营造出了合适的四季景色,满足不同季节人们的赏景要求。3)在公园设计中,也会参考古典园林设计方法,在建筑外设计了牌匾、楹联,搭配着具有文化内涵的兰花、竹子等植物,提升园林的古典气息,为人们带来意境美感受[27]。

3.5 休闲娱乐设计

在该园林的设计中,参考环境心理学内容,也需按要求做好休闲娱乐设计工作。在具体应用中,会提前预留出露天剧场、音乐厅、大型广场、室内展览厅及室内游乐场等设施,为人们提供娱乐、游戏场所,从而满足不同情况下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提高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娱乐需求[28]。

4 结语

在园林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融入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对环境心理学融入园林设计的途径展开深入研究,确定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价值,也为园林设计内容的持续优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将环境心理学理论渗透到园林设计中,结合城市的空间结构要求,进一步加深规划深度,并且注重竖向设计,将环保理论、造景理论等融入园林设计,从而丰富园林设计内容,提高设计结果的吸引力。此外,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也会进一步深入,使其具备更好的指导价值,满足园林设计的相关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56.

[2]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黄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34-43.

[3] 覃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4] 李乐,赖云峰.环境艺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索[J].房地产世界,2021(15):111-112.

[5] 邵诗文.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21(7):104.

[6] 王永新.分析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现代园艺,2021,44(14):94-95.

[7] 张学梅.传统文化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路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21,41(13):157-159.

[8] 徐冬君.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21(20):100-101.

[9] 何柳.声乐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J].环境工程,2021,39(7):258.

[10] 柴金珊.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空间微型景观设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11] 王星钧.栈道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1.

[12] 贺雨涵.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D].海口:海南大学,2020.

[13] 吕超.西蜀名人纪念园植物景观的文学意境表达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9.

[14] 王安琪.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呼和浩特市居住区植物种植空间尺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15] 王晨怡.西蜀园林边界空间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9.

[16] 王越永.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沈阳公园植物色彩搭配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

[17] 邬丛瑜.园林意境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9.

[18] 刘俊辉,沈效东.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心理学原理及应用[J].现代园艺,2018(21):151-153.

[19] 王晓.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对其研究的影响[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30(6):61-63.

[20] 韩诺冰.光影空間设计在三门峡陕州区公园景观提升改造设计中的应用[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8.

[21] 李唯.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8.

[22] 姜澜.江南私家园林大体量建筑室内空间非均质划分现象初探[D].南京:南京大学,2018.

[23] 吴晶.云南山地园林温泉区景观营造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8.

[24] 任磊.成都活水公园仿生学设计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7.

[25] 陈玲,王锦.基于环境心理学对康复花园景观设计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7(19):31-32.

[26] 沈娜.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的应用分析[J].新农业,2021(17):27-28.

[27] 李文旭.试析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与预算,2021(8):62-64.

[28] 董丽丽.新型环保材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陶瓷,2021(8):119-120.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贾崴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