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某高职院校为例

2022-11-12

目前, 高校的科研水平已成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研在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与权重中占比已达45.31%[1]。提高科研水平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加快科研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要分析科研现状, 查找影响科研发展的因素, 分析导致科研落后的原因,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法, 采取相应的措施, 快速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因此深刻调查与透彻分析科研现状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以某高职院校为例, 从调查全院教师师资水平和科研成果入手, 通过考察立 (结) 项的课题、所发论文、专利以及所出版的专著 (教材) 等几方面, 从年龄、职称、学历等角度对学院科研水平科研现状进行深刻剖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科研现状调查基本情况

某职业学院自创建近10年以来, 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 错失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学校整体规模小、发展滞后。在科研方面底子薄, 历史积淀少, 致使科研发展落后于其他同类职业院校。尤其是对教科研的投入与其它同类院校相比更是差距明显。自去年学院改制办学, 学院新聘了大批教师。目前全院共有职工251人。年龄结构上, 小于35岁的年轻教师190人, 35~50岁的教师26人, 大于50岁的教师35人;学历结构上, 本科86人, 硕士以上140人;职称结构上, 中级职称25人, 高级职称20人。

统计全院教师近五年的科研成果和新聘教师入职前的个人成果, 详细信息见表1和表2。同时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这一学年的科研成果被单独列出, 详见表3。

从年龄结构上, 学院35岁年轻教师占76%, 基本上都是今年和去年新聘人员, 学院非常年轻化。从学历层次来讲, 多数新进老师拥有研究生学历, 且全院教师中硕士以上占比56%。从职称结构上看,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8%, 且都是老教师。整体来说, 高学历教师比例与同类院校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近五年来, 全院教师主持或参与过的课题55项, 其中省部级课题29项, 市级课题5项, 院级课题21项。发表论文42篇。出版教材9部。申请专利4项。表2所统计的是新聘教师入职前的个人科研成果, 从质量上看, 发表的论文中包括SCI、EI以及中文核心总量达172篇, 高水平文章占比很高, 同时还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从表3中可以看出, 今年一学年所申报立项的省市级课题为18项;发表论文数量23篇;申请编写拟出版教材5部, 专利1项。

二、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科研现状调查结果来看, 学院新聘教师有着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实力, 这为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分析教职工职称、学历、年龄与科研成果的关系后发现诸多问题, 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科研力量结构不平衡

全院整体年龄结构成“葫芦”形。拥有高级职称的全部为老教师, 年龄偏大。老教师中绝大多数是本、专科毕业之后直接工作, 主要以教学为主, 且继续深造的不多, 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教育, 多数没有从事科研的实践经历, 搞科研的教师比例较低。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数虽超过半数, 但多是新进的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其中大多刚毕业工作几乎不到一年。青年教师虽然科研能力较强, 但缺乏高职科研相关经验。由于时间问题, 新老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和经验方面缺乏有机融合, 科研带头人及科研梯队的建设明显不足, 由此造成科研力量结构的不平衡。

(二) 科研发展不平衡

从表1和表3数据可知, 学院科研立项项目的来源全为纵向课题, 且科研课题侧重教改、人文社科研究, 没有科技类课题, 没有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科研成果多以论文类为主, 专利很少, 教材也偏少。科研成果总量少, 成果形式比较单一。这些特点造成整体科研发展的不平衡。

(三) 教科研成果质量需要提升

学院的教科研成果总量不多, 高水平科研成果更少。近几年所发论文没有核心期刊论文, 全部都为非核心期刊。课题没有国家级的, 省级课题数量相对不算太少, 但很少获奖。专利量少且都为实用新型专利。由此看来, 学院的教科研成果质量亟待提高。

三、原因分析

学院改制后对科研管理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教科研的普及率也迅速提升, 科研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通过对比表1、3可知, 仅短短一年的时间, 无论是立项的省市级课题、发表论文还是申请编写的教材, 数量都几乎超过近五年总量的一半, 科研工作较之过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如此, 但由于前期科研底子太薄, 加之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科研工作的开展还是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体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

(一) 科研意识淡薄

学院教师师资多属教学型。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仍然存在旧式的教书上课的观念, 参与科研主观意识不强;有些教师仅仅是为了晋升职称而搞科研;某些教师本人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 对搞科研缺乏积极主动性;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够强等等。这些因素加之教学任务重, 都会导致部分单位科研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造成学院整体科研成果较少且质量不高。

(二) 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近五年内, 只有不足1/3的高级职称教师有科研成果, 且科研成果量相对较少, 这说明科研骨干力量较弱。

科研带头人的匮乏导致研究方向不明确, 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 抓不住重点, 不能精确提炼创新点。所以在申请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时很难成功。没有专职的科研队伍, 某些教师单干造成研究力量分散, 不能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

(三) 科研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科研主要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与企业。一些教师科研认识上存在误区, 认为搞科研就是单纯发论文, 科研偏重于理论研究, 许多科研方向与教学实践需求脱节, 科研成果脱离企业需求。忽视横向课题的开拓、忽视成果转化, 科研定位不准确, 没有突出高职特色。

(四) 科研工作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

学院科研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目前建立了部分教科研规章制度, 但还不够全面, 未完全发挥科研制度在推进教科研工作上应起的作用, 科研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需要加大有针对性的教科研管理制度的建立。同时针对学院科研工作开展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 导致教师搞科研的动力不足。

(五) 科研相关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学院改制后刚刚搬迁新址, 由于诸多原因, 学校相应的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严重滞后。学校科研软硬件投入不能满足科研需要, 实验条件的匮乏, 导致相关的科研项目, 尤其是某些科技类课题无法开展, 这是限制科研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之一。

四、建议与措施

面对学院科研水平相对较弱的现状, 针对影响科研发展的不同因素, 笔者认为, 建设高素质的科研骨干队伍迫在眉睫。目前学院整体科研成果量少质低, 学院上下要树立“大科研”与“大服务”的观念。“大科研”就是要深刻认识科研的内生内隐特性, 在成果类型、课题来源等拓展方面下大力气。通过深入企业调研、观察消费市场、分析宏观数据、争当政府智库、贯彻国家标准等方式尽量拓宽科研课题来源。“大服务”是指要强化科研的外长与外显功能, 加强横向项目的开展, 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基于学院的目前的科研状况, 提倡走边生边长的科研之路。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树立实力看科研, 能力看服务, 关键看人才的理念。同时, 学院科研管理部门也要提高科研工作服务水平, 强化教科研研究过程管理, 向管理要科研质量。最后尤其重要的是, 学院要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 学院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工作保障激励机制, 为全院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摘要:对高职院校科研现状进行深刻剖析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某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存在的问题, 找出了导致科研水平落后的主客观因素。最后针对其具体的现状, 提出了大科研与大服务的理念以及边生边长的科研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科研,科研水平,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 文庭孝, 马大川.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以《复习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例下一篇:苍南县水资源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