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2024-04-18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精选8篇)

篇1: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陈 红 宇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以分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为基础,提出今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场地设施,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K124(2008)01-0047-03 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针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片面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在办学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盲目向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1.2 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技术型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 也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进行三基教育(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常以规定的套路为主,课堂结构始终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较为固定的程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在教师的操纵和控 收稿日期:20071102 作者简介:陈红宇(1972),女,福建长乐人,助讲,研究方向:公共体育教学。

制下进行的,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更系统, 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教会学生套路,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往往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为了记忆和掌握一套技术动作要反复琢磨和练习,特别是复杂多变的动作,长时间从事就会感到枯燥、厌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3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材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大部分还在沿用以前中专或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没有较为适宜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编写的教材。现行的教材大都是以一些运动项目的解剖式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笼统地提到体育运动对人的思维、情感的作用,明显呈现出一种将体育科学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教材语言缺乏趣味性、赏析性、启发性和创造性。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公式化,回避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许多情绪、情感等人文因素。因此,原有的传统体育教材内容显得过于陈旧、繁多,缺乏时代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忽略了体育的健身性与娱乐性,从而导致学生学过这些教材之后便弃之不用,在之后的生活中很少利用其中知识与技能进行自我锻炼。1.4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师资薄弱

我省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然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性质

[1]和内容决定了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就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而言,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教师已掌握的专业知识逐渐趋于单一和老化,而且掌握的综合性知识面过窄。另一方面,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合格体育师资数量的紧缺现象更加凸显。1.5 体育教学评价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采用以绝对性标准为主来进行评价。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体能、技能、兴趣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使用较为单一的以绝对性为主的评价,无疑将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6 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校一直存在着场地设施与招生规模的不协调,教学班级的增多和班级人数的扩大,场地设施的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发展,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的需要。领导、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和学习,却往往忽视了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没有同等比例地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致使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非常紧缺,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转变思想观念,明确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是创新的过程,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只有摒弃那些影响、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其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既具有共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特点。其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意志品质与沉着果断的精神、竞争与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我控制与自我心理调节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

体育”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应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改变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其掌握体育健身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的体育实践能力,为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终身体育观,养成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2.2 采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它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 也应该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师要不断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并对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以更好地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带动体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多年来,随着体育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在国内外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可行的或具有新意的体育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有源于日本的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等。[2]

在教学实践当中,发挥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2.3 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材的改革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特点,调整高职院校现有公共体育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教材内容还可以精选或增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现代健身气息强的符合学生个性和年龄特点的体育基础知识、健身方法和时尚有活力的项目,例如:瑜伽、体育舞蹈、拓展、攀岩、网球等,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兼顾不同职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开展教学。例如,综合型人员(如营销员、地质、测量、农林等)的劳动强度高、劳动条件艰苦复杂,易出现过度疲劳、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郊游、球类、游泳等锻炼项目。

2.4 解决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很难配备足够的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因此,应根据各校实际广开渠道,以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学院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如加强新教师的上岗培训工作;对年轻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在岗培训等多渠道、多方位的提高学历及教学水平;在晋升、评聘工作中应把科研与教学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定期举行研讨班、讲座,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聘请知名体育教育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等。这样既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带动学院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培养了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的学识水平。

2.5 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应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的状态;同时,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体育教学应更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

为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差异性评价相结合[3],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教学目标,控制教学各阶段顺利进行。2.6 改变场地器材不足的措施 2.6.1增强体育经费的投入

领导、教师在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使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2.6.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些高职院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对现有器材设备进行开发与利用,或是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还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结语

目前的形势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鉴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任务、要求及目前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需要规范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为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采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深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及合理利用场地设施。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思想、兴趣、意识和积极性,努力开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 乔亚军.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3:103-104.

[2]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2: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健康人才。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对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课 教学模式 创新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有效

(一)讲解与示范巧妙结合

防止讲的多浪费学练时间,示范不准确使学生形成不正确的动作技能。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在讲解与示范方面巧妙结合,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科学的内容能够做到深入简出、循序渐进的讲解与示范能够科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示范上使学生看清楚了动作的顺序和要点,在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想去模仿的正确表象。

(二)要适时的运用合作探究学习

要科学地运用合作探究学习,把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科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愉悦地融入了集体的学习氛围之中,并依靠团队的智慧与团队的相互合作精神取得学习上的飞跃。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探究过程能够科学揭示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并且科学探究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千篇一律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在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公共体育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心甘情愿地参与到公共体育运动之中,教师要创新公共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综合利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增加公共体育课的兴趣与魅力。

三、注重大学生的体育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运动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从近几届全运会成绩看,优势项目为男子棒球、女子垒球、体操、跳水、乒乓球、武术、花样游泳、摔跤、柔道等,这些项目中为大众熟知并能发挥引领作用的体育明星并不多。体育明星的引领示范对体育运动的普及、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述这些问题制约了体育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制约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短板。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开展学校体育联赛,逐步建立高职院校体育联赛制度。可结合重点发展项目,从中选择基础较好的开始,例如:三大球类运动等。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特别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育,积蓄发展动能,培养内生动力。让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健康、提升文明、充满活力。

四、教学组织设计案例

以公共体育课武术的教学设计为例:

(一)指导思想。本课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适时给予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品质。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项目训练,能够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匀称协调发展,并在掌握科学的武术训练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武术训练的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激发兴趣:从阳光伙伴活动引出李连杰这位中国武术套路连续5年在全国锦标赛冠军,在气势恢弘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发展能力:a.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并完成了3-5种不同武术动作。b.看一看,学一学,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的动作要领。c.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先模仿、后分组面对面进行练习,同学们指出错误。

(三)教学组织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引出李连杰这位中国武术套路连续5年在全国锦标赛冠军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面对挑战,敢于说出我能行。发掘学生潜能,让能自己完成某一项动作的学生示范,并?召全体学生学练,不仅达到学练目标,而且树立了大学生的信心。

(四)教学模式的思考。在武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姿态,完整的组合展示,能学生树立信心,激发想学要练的热情,示范在这次课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动作设计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每次练习中都给学生一个能达成目标的平台,完成之后,再适当增加难度,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敢于创新。让学生当老师,将自己创新的武术动作展示出来,并让所有学生学练,包括教师也跟着一起练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合理采用多种评价,也是本次课中的一种教学手段,用各种评价来检测孩子们的练习达成度,尤其采用现场照相的方式,给所有的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

五、教学步骤设计要科学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每一个教学阶段都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步骤来,此而使每一节公共体育课都在有的放矢的教学目标中完成。教学步骤的内涵就是教学方法的步骤,因此,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中也经常提到“教法步骤”。所谓步骤就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如何把教法循序渐进地制定出来,就要把握学理的问题。一个技能动作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地是学会?这个技能动作的学习需要几个学时?需要运用什么科学的教法程序才能揭示学理的问题?然而在目前的运动技术学习的背景下,每一个运动技术的学理都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还是运用陈旧的运动训练方法来判断公共体育教学的效果。然而我们也发现:运动技术可以分为“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技能”,教才会的技能:如排球,这类教材教学设计时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不教也会的技能:如跑步,这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完整教学;还有因为教也不会的技能,则以提高技能为主。

科学的教学步骤:

1、四个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向高;由粗到细。

2、具体方法―简单的动作完整教;复杂动作分解教。

3、教学一定要有特点、有趣、有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过程,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愉悦身心为主的体育课程。因此,只有创新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程业军.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6(26)

篇3: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粤北、粤东、粤西、珠三角地区等区域特点凸显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23所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借鉴社会学、体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寻求相应理论支撑。

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方向及内容,制定调查提纲和问卷,实地走访广州、深圳高职院校相关领导9人,从事公共体育教学的知名教授、副教授15人,通过对专家的咨询和访谈,对本论文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检验。

2.3 问卷调查法

2.3.1 问卷的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在参考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和初步访谈基础上,设计《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调查问卷》和《广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份调査问卷(包括专家问卷和学生问卷)。

2.3.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采用裂半法,通过SPSS积差相关法计算出r1=0.8653。经斯皮尔曼—布朗公式r2=2r1/(1+r1)校正得:r2=0.9238。说明,问卷信度可以接受。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逻辑分析检验的方法,特请对本课题熟悉的15名专家审核评定问卷的内容,进行逻辑有效分析。从检验结果看(见表2),15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给予了肯定,表明问卷内容能够满足研究需要。

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根据研究要求,采用了当面发放及委托发放两种发放回收形式。专家调査问卷23份,回收2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学生调查问卷4600份,回收4360份,回收率为94.78%,有效问卷4180份,有效率为90.87%。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

3.1.1 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课程开设项目的现状调查

(1)公共体育课开设的项目。在调查的23所高职院校中,各个学校公共体育课开设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传统项目球类、健美操、武术等仍是广东高职院校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些项目开课率最为普及。而一些更为时尚的体育项目轮滑、跆拳道、空手道、攀岩、网球等受师资条件、场地条件所限只有个别学校有条件开设。由此可见在广东地区体育课课程中,传统项目授课比重较大。

(2)体育选项课学生选择项目情况。调查表明,开设选项课的学校大部份采用网上选课的方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体育项目、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各个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不尽相同,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场地、师资等条件所限,学生未能按照自己的第一意愿选上自己喜欢的项目。根据调查未能按自己第一意愿选择选项课的学生占参加选项课总人数的22%。

3.1.2 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并不相同,大部分都采用了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最普遍的是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模式,即新生入学后一年级上体育普修课,二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大概有75%的学校采用这种模式。而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就开始开设体育选项课的学校只有11所,有3所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基础课和选项课同时开课的课程设置模式。

3.1.3 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调查情况

在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面,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在具体考核评价情况调查中72%的学校以根据学生的出勤、上课的态度及技术掌握水平综合评分对学生进行考核。这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有较大帮助。

3.1.4 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资源条件现状调查

(1)师资队伍现状。建设一支有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23所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据调查发现,广东地区23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小于39岁的老师占总人数的58%(见表3)。师资队伍呈年轻化,运动能力水平较高。

在教师学历的调査中发现,广东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中,专科学历占1%,本科学历占36.3%,硕士学历占48.7%,博士学历占14%。根据了解,很多老师选择进修在职研究生进行学习,在不耽误工作的同时去学习提高学历,这是硕士学历比重较大的重要原因。

(2)体育场馆设施现状。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物质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前提条件。近几年,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为很多学校创造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同时根据各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特色项目不同,还建设了一批新兴项目的场地。但还有一些学校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这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根据调查表明,52.7%的体育教研部领导和专家认为现有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89.32%的学生希望学校新增加体育场地或全面开放体育活动场所。

3.2 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方面

公共体育课项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形式。项目的选择和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广东高职院校在制定公共体育课项目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忽视学生职业特点。高职院校开设体育项目或设定体育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调查显示,89.24%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根据专业特点或未来的就业方向安排体育课的内容。(2)没有考虑男、女生差异。在进行体育项目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男女生身体、兴趣等各方面差异。(3)地方特色项目缺失。应根据学校自身所处地域特点,开发“接地气”的体育项目。

3.2.2 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方面

第一,体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不仅仅包括平时的体育课教学工作,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包括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运动队等补充模式。第二,体育课课时无法保证。部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与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冲突。第三,学生体育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矛盾。

3.2.3 广东地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方面

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定量或定性的评价。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的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不合理。其主要原因有:第一,项目的考核标准和教师评分标准不统一,个别教师评分偏高,个别教师评分严格。第二,学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进步情况有所忽略,在考评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技能评价为主。

3.2.4 广东地区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文件规定,在校生人数在1000~5000人的,应有标准400m田径一块;在校生人数在5000~10000人的,应有2块;篮球场、排球场规定每250人配备1个。研究表明,现阶段广东省85%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15%的院校未能达标。

近年来,广东地区高职院校纷纷扩招,师资力量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忽略了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年轻教师的科研水平及职称较低,科研能力己成为制约年轻教师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进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广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课时保障、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

4.2 建议

(1)创新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严格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应制定出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相结合的实用性教材内容。根据职业特色进行分类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如:户外型的专业则多注重耐力方面的训练,服务类专业(酒店管理等)则注重形体方面的训练,生产类的专业更注重注意力和耐力训练。

(2)完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在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中应结合学生发展、变化、成长的过程进行动态性综合评价。例如将学生的学习态度、锻炼方法、技能考核和获得成就感的培养等因素列入考核评价指标中。

(3)完善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特色建设,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结合所处地区的地方特色,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发挥广东顺德地区作为全国舞龙舞狮之乡的地区优势,开设了舞龙舞狮项目。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由于珠海地区高尔夫场地多,人员需求大的特点开设了高尔夫球专业。

篇4: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课 现状 对策

一、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根据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制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材落后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大部分还在沿用以前中专或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没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重新编写的教材。原有的传统体育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缺乏时代感,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2.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师资薄弱,教学方法落后

(1)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行政后勤人员超编,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合格体育师资数量更加紧缺。为了解决这此问题,高职院校采取从普通高等学校调入具备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等措施。此外,为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也从社会上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但这类教师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傳授知识比较困难。

(2)体育教学模式陈旧。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等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模式坚持“课程中心论”,把课程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个性发展的规律,过分地强调人体运动的生物机能,轻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造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缺乏实用性。此种模式忽视将课外体育纳入体育教学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造成了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不协调。

二、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教材改革。调整高职院校现有公共体育教材的内容,增加与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体育知识,以适应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促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色。例如,针对在高职院校中较常见的办公型专业,如则务、文秘、计算机、仪表、化验等职业,长期伏案,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拳击、健身操、韵律操等锻炼项目。针对直立型专业,如采矿、建筑、纺织、医护、烹调等专业,长时间站立、含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各器官的负担加重,易出现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昔疾病等多发症状。因此在对这类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中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泳、骑自行车等锻炼项目。针对运动型专业,如物探、地质、交通建设、测量、农林、营销等,由于劳动强度高、劳动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脉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肺部以及心血昔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郊游、打球、游泳等锻炼项目。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年轻骨干教师的培训,聘请知名体育教育专家作为客座教授。这样既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又带动了学院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加大改革力度,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应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大胆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大都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解式形式,对此,应重视学生的需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建立新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的目的。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队形多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其优点是观察方便,但教学y氛过于紧张。为此,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的散点式队形,教师在讲解中改变方位,让学生多方位地观察新动作、认识新技术,便于缩短运动技能的掌握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提高公共体育课的地位

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提高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很难配备足够的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兼职体育教师仍是解决学院公共体育师资短缺的主要途径。对兼职体育教师的录用、培养、培训和使用,国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政策。因此,应提倡根据各校实际打开渠道,以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学院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如一些院校在实际工作中扩充公共体育教师的正式编制,将外聘的优秀体育教师转正录用。

目前的形势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建设、昔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鉴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要求及目前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需要规范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为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摆正公共体育课程的位置,优化教学模式,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思想、兴趣、意识和积极性,努力开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5: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无锡市9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此类学校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现代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如:没有适合高职院校的统编体育教材,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未考虑到学生的未来职业特点等。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内容 现状 对策 无锡市

1.前言

体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内容作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如何积极顺应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的整体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课性质的体育课程紧密结合并主动服务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必然要体现出其自己的特点,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技师学院9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材使用、实践课和理论课内容安排等进行抽样调查,并通过访谈和分析得出目前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3.结果与分析

3.1 理论课教学现状

表1 高职院校体育理论课内容调查统计表(n=76)(教师)

从表2显示,34.2%的教师理论课以专项理论为主,22.4%的教师讲授科学健身方法。多数教师认为理论课无所谓,讲了学生也不听。只有部分院校有自己编订的理论课讲义,其他都是看自己兴趣讲授。23.7%的教师选择其它,可理解为基本不上理论课。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体育院校专业的学生,理论课考试是形式。另外,理论教学课的教学时数也远未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每学期约4学时的要求。

3.2 实践课教学现状

实践课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从调查和实际观摩课来看,在所调查的9所高职院校中,实践课内容参差不齐,其中多数院校以达标项目内容为主,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开设选项课的院校因为基本能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需要,因而课堂氛围普遍较好。

选项内容:13选项总学校数:33选项课学校数:5

从表2统计结果来看,5所院校开设的选项课内容主要为三大球和乒乓球,开设比例为100%,平均选择系数为1.52。而游泳项目由于对场地和卫生条件要求较高,经费投入也大,没有学校开设。而以跑、跳、投为主的田径项目选择系数为0,其他以行政班级为单位上课的4所院校田径项目也未开设,这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考虑到了内容的选择性和实效性。另外,少部分学校开设了网球(平均系数为0.30)、健身与健美(平均系数为0.30)、健美操和国标舞(平均系数为1.21),这充分说明部分院校在体育场地、器材、体育经费等方面有了大的改观和投入,而健身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也逐渐步入了学生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3.3 实践课内容是否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现状

表3学校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是否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现状(n=76)教师

表3中,63.2%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在安排体育课时未考虑到学生的未来职业特点。可以看出,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程内容时未以学生为主体,未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特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培养在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专业的劳动客观地向人体提出许多要求:如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要承受来自机械的振荡、噪声干扰;要经得住特殊气味、冷热空气的侵袭;要能在高、难、险的环境中担负高精细的生产工艺等,而且他们身体活动的部位、动作轨迹大多是局部的、重复的或是固定持续的。这就需要对未来的劳动人才进行必要的职业性身体训练,根据职业特点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体育锻炼,使学生的生长发育与职业体能的发展提高保持同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体育项目,以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效果。

3.4 教材使用现状

体育教材是进行体育教学的依据。由于目前没有评审合格、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统编体育教材,因此在调查的9所高职院校中使用的教材并不相同,其中有2所院校充分利用教师资源,采用合编方式编写教材,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基本沿袭了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且内容的设置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未真正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

4.对策

4.1 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是既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学校,因此要把“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融入高职体育教学中,向生存体育、娱乐体育、愉快体育的方向发展,注重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4.2 审定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未来职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6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设定。高职院校在调整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的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未来职业特点,并采用“三自主”教学模式,开发和审定适用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丰富选项课内容。广度上要拓宽,体现出多样化和时代化;深度上,强调可接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世界性与民族相结合,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充实、扩展有关保健养生、康复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重视有关身体锻炼原理、方法和身体评价方法等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培养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3 与时俱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

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已不适应现代职业学校的发展,我们只有敢于解放思想,审时度势,转变观念,以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身体要求为指引,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为指导思想,把高职体育与其职业联系起来,把目前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给高职体育正确的定位,以适应现代化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6: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部分体育工作者、管理者本身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为教学而教学的误区里,忽略了体育教育功能内涵延伸的知识传递,不重视高职体育教育的后期效应,造成很多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体育活动从此画上了句号。

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多以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运动为主设置体育课堂教学,如果把对学生的技能开发仅限于此,没有更新更多的项目引导,就不能照顾到学生个性能力及体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练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及新鲜感,制约学生智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由于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术学校升级而来,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并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合格体育师资数量更加紧缺,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

4.教学目标未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大部分高职院校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高职院校的个性,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体育课程,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能脱离职业对学生体质的要求,要贴近职业特点,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来开设体育课。

5.经费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滞后。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各种场馆缺乏的程度比较严重,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硬件设施的差额数量相当大,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体育部门推行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器材等解决不了,往往使计划落空,出现了因缺乏必备的场地器材而导致一些项目的教学拥挤不堪,甚至根本没法开展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1.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其要旨首先必须从转变教育者思想和观念做起,大胆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不能把体育教学仅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要始终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养成终身体育能力习惯。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发挥主干作用,使高职体育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接轨。

2.广泛地了解学生的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突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普修课形式,吸收或引进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和选修课形式,把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列入到教学中,多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对抗性较强的教材内容,避免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挖掘教材中的竞争、娱乐因素,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以发展个性、强化意识、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扩大选项范围,增加娱乐性强的休闲类项目,把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3.加强体育教师的再培训工作,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从目前的现实角度出发,可能大部分的学校很难配备足够的进行体育教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因此,应提倡根据各校实际广开渠道,以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学院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有计划地调配和充实体育教师队伍,并对师资结构进行整合,做好发展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再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短期培训、在职研究生班、学位课程班等,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同时还应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4.尽快改善体育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学部门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校园建设,因地制宜,采用“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自制器材等多种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原有场地器材陈旧、匮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被动局面。既要逐年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同时体育部门也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以达到教育部关于《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对于已达到要求的学校,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场地器材的维护、使用和管理,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还可以添置一些课件、挂图,运用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办学条件。

5.改革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学院教务部门应将体育课划分为考试科目而非考查科目,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要改革考核评定办法,考核内容要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体育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放在考核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上。还要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相结合,树立身心综合评价观,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要与终身体育目标、现代健身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面都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构建、选择、改革体育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入手,审时度势,更新观念,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体育课程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促使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正视问题,勇于改革,不断创新,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培养技能、掌握知识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玉莲、周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与未来职业相结合.职业与教育..06.

[2]霍红、王广虎等. 关于体育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03.

篇7: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轨道,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还存在诸多困境,人们对公共基础课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不足,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乏力,公共基础课程发展处境艰难。需通过改革寻找出路、作为赢得地位、制度保障,促进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10-05

一、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轨道,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此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曾受到忽略或引起争议,如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还依然呈现出作用不显、问题不少、研究不深等不足。[1]但是,此情况需深入研究。为此,我们以2011―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申报项目为对象(其中973所高职高专院校申报了1788个专业)开展研究。由于各地申报的学校和专业数差异较大,因此我们按照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站提供的学校和专业自然顺序编码,然后运用黄金分割法则选定待考查的专业,若各地申报的学校和专业超过平均数,对超过的地区再一次运用黄金分割法则选定专业,这样就保证了申报专业在平均数范围内的地区被选出1个专业,超过平均数的地区被选出2个专业。按此规则,总共选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2个专业。通过对这52个专业建设方案的认真分析,我们选取了13项指标来考查专业建设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情况,指标及代码,见表1。

分析52个专业建设方案,对照上述13项指标,用1表示“是”,用0表示“否”,得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状况的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和图1。

由此发现,在专业建设方案中,针对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52个专业中仅5.77%的专业提到学生素质培养存在不足的问题。如编号为103602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把“如何加强和改进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素质培养要求,80.77%的专业都有比较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含有素质培养要求。但是,也有近20%的专业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或简单表述为“高端技能人才”。至于何为高端技能人才,有哪些能力、素质要求,在方案中没有细化说明。52个专业中仅53.85%的专业提到关于素质培养的一些具体措施;51.92%的专业提到公共课程;5.77%的专业在主要课程建设中含有公共课程;11.54%的专业有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编号为172802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动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立了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职业基本理论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及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等五大课程模块作为本专业课程体系;9.62%的专业有公共课程建设;5.77%的专业有公共课教材建设;无任何专业有公共课教学资源建设;9.62%的专业涉及到公共课教学改革;36.54%的专业将公共课与专业课作为整体进行了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没有任何专业明确公共课教师培训培养问题;9.62%的专业队公共课程建设有经费预算。

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严重不足

在专业建设方案中,80.77%的专业都把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我们运用SPSS19.0软件对A2、A3、A4三个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表3~表5。结果发现:(1)A2与A3的显著性水平p=0.096>0.05,说明A2与A3不成显著性相关;(2)A2与A4的显著性水平p=0.411>0.05,说明A2与A4不成显著性相关;(3)A3与A4的显著性水平p=0.000<0.01,说明A3与A4显著性相关。

进一步分析可得到A2、A3、A4三个指标之间的关系(见图2)。从中可看出,当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有素质要求,但素质培养措施与目标要求不相关,只能说明素质培养措施与目标要求脱节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A2与A4的不相关,也表明人们没有把公共基础课作为实现素质目标要求的途径,或者说当前的公共基础课不合适,与素质目标达成没有关联。但是,A3与A4显著相关,足以表明公共基础课程是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总之,人们对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严重不足或存在偏离。

(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乏力

即使是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专业中,我们发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还是普遍存在下列两种现象。

1.关注度极低。在所考查的专业中有48.1%的专业在整个建设方案中都未提及公共基础课程,说明接近一半的专业没有关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能把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设计和规划课程体系的仅有36.54%,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专业都只顾及到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而不关心公共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存在,因此,能单独考虑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建设的仅有11.54%。

2.建设力度极弱。在专业建设方案中,都有核心课程、主干课程、重要课程建设规划,但其中涉及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比例只有5.77%。所有方案中都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但没有一个专业提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同样,所有专业都有师资培养工程和计划,但几乎都是着眼于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一个专业明确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训或培养。在中央财政大力资助和支持下,专业建设经费比较充裕,但能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经费预算的专业却不到10%,况且预算经费的数量也非常微薄,编号为112801的竞技体育专业在400万元的经费预算中明确1万元用于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三)公共基础课程处境艰难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处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组织机构改革越改越不健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组织机构的设置差别很大,有的学校设立基础教学部等综合性教学单位,全面承担思政、体育、文化课等各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有的学校分设公共外语部、公共体育部、社科部等独立教学组织行使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职能。但是,更多的学校机构改革调整后只设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部等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学单位,而像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却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机构,有的设置挂靠在某个系部或行政职能部门名下,有的把公共课教师拆分到教学系部,更有学校干脆就不开设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致使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组织机构不健全现象比较普遍。二是课时压缩越压越少。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专业课和专业教师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无论是利益驱动还是地位使然,专业系部、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的保护和扩张心理异常明显,借专业建设和改革之机,大大压缩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和课程性质,把原来的必修课改成选修课程,把选修课程改成免修课程,课时一压再压,直到消失。三是教师边缘化。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公共基础课教师始终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比例仅为36.54%、公共课程自有体系建设的比例仅11.54%就可看出,公共课教师在专业建设中没有多少话语权、没有多少参与机会,这固然也没有多少责任和压力,但必然导致远离中心甚至被转岗或调离的结局。

三、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通过改革寻找出路。当前应该是改革谋求新生的大好时机,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和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设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考试招生办法;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这些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给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勇于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善于抓住大好机遇,敢于向禁锢的思想、守旧的套路挑战,厘清公共基础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和定位,明确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义务与职责,改进思想,改变思路,改善方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改革,谋求新的出路。

(二)通过作为赢得地位。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实当中有不同的声音和评价,关键是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在全面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功能和作为是否得到充分体现。有作为才有地位,当前从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做到三个转变:由被动适应变成主动发展、由专业建设边缘走到专业建设中心领域、由上课唯上变成育人为本。同时,做好三件事: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摒弃不合时宜、因循守旧、枯燥难懂的课程,建立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

(三)通过制度保障发展。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专业性质,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程,规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管理组织,要淡化专业对教育者、教育对象的束缚,制定既有利于专业教育与建设,又有利于素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2],为公共基础课程发挥最大能效搭建合适的平台。同时要制定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发展规划、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实施办法以及相关考核评价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各项事业,保证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到位、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到位。

参考文献:

篇8: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现在很多学生离开了学校就不去进行体育学习, 体育锻炼和学习只是他们在学校进行的必修课, 没有开展终身学习的习惯。阶段性的学习方式是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问题。现在高职院校的老师对于教学设计不是很重视, 因为体育教学一直是一个辅助性的学科,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随性的开展教学方法, 没有在课前很好的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计划。老师开展的教学总是自己讲解自己来示范,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生就算是参与教学活动也是老师指定相关的游戏规则,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有所提升。现在老师对于理论学习非常重视, 但是理论教学要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体育的课程开展不是为了学习理论是为了在今后的锻炼中培养自己的身体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体育课程很枯燥, 老师的这种千遍一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能够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体育训练。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的有效措施

2.1、重视教学设计

在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加强体育理论教育。一个人的生命在于不断的运动, 体育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中存在的重要价值,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来进行终身的体育锻炼, 在学生时代就要先打下牢固的基础。还有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选用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育教材的选用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 传授合理的锻炼方式和练习方法, 在开展的时候要学会预防和处理一般的运动损伤, 让学生了解各类体育比赛的相关规则和项目。男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就是要过多的采用对坑性的项目, 女生可以采用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的形体美内容, 这样开展出来的体育项目就会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这样才能坚持终身锻炼的原则。还有就是在进行体育竞赛的时候要不断的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趣味运动会、拔河、跳绳、兵乓球等相关的比赛, 还要进行篮球、足球和排球的对抗赛, 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的锻炼热潮, 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锻炼意识也就更加的深刻。

2.2、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案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因为无论在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都是进行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比如在进行立定跳远训练的时候, 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在每个小组里面我们可以选出一个组长来进行小组的管理, 老师教会学生进行训练的基本要领, 让组长来进行带领, 当小组长在进行带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 因为是学生开展的自主训练, 学生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会非常的用心, 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小组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小组管理意识, 不设定唯一组长制度, 要给每一个学生都当组长的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只是选择体育素质比较好的学生来当组长, 这样对于那些体育素质一般的学生来说就不喜欢来进行体育学习, 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没有受到重视。当进行小组长轮岗制度的时候让每一个学生在进行体育课学习的时候都能够集中注意力, 对于组长的指令也会服从。

2.3、开展实践教学方法

我们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游戏创设过程中来, 在进行游戏创设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和对活动的参与能力, 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到的内容来进行游戏项目创设。因为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高于初中学生, 所以他们在进行创设的时候, 能够创设出实践性质比较高的游戏。现在比较流行的综艺节目都可以穿插到游戏的过程中来, 在整个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来我们能够看到学生的素质。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撕名牌的活动, 我们可以把这个活动带人到体育教学的活动中, 让学生自己来准备名牌, 在结束课堂内容之后, 让学生来开展这个游戏, 其实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邀请一些老师来一同进行参与, 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互动, 更加可以邀请一些文化课老师来共同进行参与, 当他们在进行参与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培养, 可以把老师和学生编成一组, 通过体育课堂的互动形式, 让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进行文化课学习的时候和老师的关系建立, 还有就是老师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学习潜质, 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是很压抑, 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是不能够完全的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让老师看到学生在平时看不到的优势, 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可以更加的客观, 有的学生在学习上能力不是表现很突出, 但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 反应速度非常的快, 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大对学生的鼓励, 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2.4、开展个性化教学方式

老师在进行传统模式优化的时候, 要对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进行肯定, 让学生对他们的主体学习地位进行完善, 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兴趣能进一步的提高。老师要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体育达标不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 我们开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素质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我们可以采用高职的那种学分制度和选课制度,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更加的生动和灵活, 也能够区分男同学和女同学的爱好, 男孩多喜欢竞技类的游戏, 他们喜欢在激烈的竞争中来玩, 但是女孩对这类运动的兴趣度就不是很大, 所以我们要进行区别对待, 可以给女孩开一些健美课或者瑜伽课, 这样不但能够让他们锻炼身体, 还能够让他们加强对体育的喜欢。个性化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对体育运用的课程性质减弱, 更多是让学生对体育的实用性进行了解, 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热情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开展全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目标,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入这种意识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这样的学分化个性发展理念, 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好的体育项目来进行专项学习, 学生因为是自己进行的选择, 对于所选择的内容也很喜欢, 还有就是对于选择的活动也很在意, 他们在学习的动力上就会提高, 专项的学习让他们对于一项体育运动掌握的更加明白, 可以让他们在专业技能更加的完善。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找到了适应他们自己的体育学科, 并且对这个学科进行专项学习, 这样可以有效的优化学习的体育学习时间。

3、结语

在进行高职体育教学体系优化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很多方法, 也寻找了很多的途径, 先对现在的高职体育教学体系进行了解, 了解到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针对找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 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进行改革。改革是开展教学的最为有效活动, 可以让原有的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匹配, 在进行匹配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让学生学习理念有所提升, 打破原有的体育观念, 在学生心目中体育课程不是进行放松的课, 也不是自习课, 更多是进行学习体育技能的课程。女同学在上体育课不仅仅得到了锻炼, 还能够有效的起到了减肥和保持体形的效果, 对于体育课认可程度就会逐渐的加大。

参考文献

[1]李鹏, 安民.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01) .

[2]刘龙, 赵彦豪.上海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运动, 2011, (12) .

上一篇:校警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秋梦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