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理审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审计机关作为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的政府组成部门,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审计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审计风险愈来愈高,审计机关如何规避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一、审计风险的特征1.普遍性。

第一篇:管理审计论文范文

风险导向审计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关系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实际工作中通过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后,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的影响,总结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及对风险的规避,再结合所在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及风险审计的对策。

关键字: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概念及在工作中的初浅应用

笔者面对更多的审计任务为施工建设项目的审计,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审计思路与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宽,施工任务在逐年上升,这样被审项目就增加了。由于人力不足,每年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都进行审计。首先,将所有项目按业务板块分类,根据不同板块的行业特点、产业政策和单位在该板块的施工技术难度系数及管理经验,以板块为单位按重要性排序。其次,在每个板块中按照项目的投资性质和施工产值及利润空间大小进行排序,并结合企业所确定的战略规划,处于施工中前期的品牌项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比重系数。最后,在重点系数排在前15位的项目中再按照项目经理的管理经验、能力、责任感及项目的人员配备并结合基层各方职工所反映的情况确定审计对象。

根据平时所掌握的一些情况,通过职业判断设计有针对性、技巧性的调查问卷,在进驻工作点开见面布置会时,按照职工花名册按业务性质随机抽取一部分职工以无记名形式填写调查问卷。后来为了缓解紧张情绪,获取职工个人邮箱名单后以邮件的形式发出,反馈的问卷真实性、全面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为风险的确定及测评获得第一手证据提高了效率及准确度。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及风险规避

IIA在其《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工作标准2100—工作性质中规定,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体而言,内部审计要监督、评价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师在开发和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别于在“风险归属”问题上起的作用。为了避免参与“风险归属”问题,内部审计师应该要求管理层证实其在确定、防范、监测风险及决定风险“归属”方面的责任。

总之,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或使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成为可能,但是,不应该“拥有”已确认的风险或负责对这些风险的管理。

随着总公司的整体上市,对全系统的规范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将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内部审计也面临风险审计的挑战。由于我们所在的企业为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将加大对内部审计的风险。下面就现阶段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与本系统将面临的风险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三、现阶段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与本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1.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现阶段尽管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规范治理,特别是对经营者的有效制衡,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1)所有权“虚置”(2)国有股“一股独大”,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3)内部人控制(4)监事会监督不力(5)公司接管市场的形成环境不理想(6)信息披露存在严重漏洞(7)经理人市场不健全(8)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足(9)经营者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2.基于以上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市场化进程的加剧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企业更加的公开化、透明化,当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自然就增加了。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过上市后除了具有如上所说的既有风险外,其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风险更应该引起重视。

(1)由于施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地域广、人员多的特点,管理难度大,往往存在上面的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上面风声大、下面基层的雨点小,信息传递的结果不断弱化。这种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的后果就存在有令不行管理空缺的风险。

(2)从集团的角度即要遵循总公司一定的战略规划,从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中要走总公司做大做强跨国大企业的路线,这样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风险的弹性相对就小了。在市场经济中所遵循的竞争规则便是“弱肉强食”,使资源向“强者”中云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有些集团在总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就有被“强食”的风险。

(3)从整个总公司系统的角度以纵向来看,即使要求实现扁平化管理,但现在至少还有四级管理,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五级管理,尤其是四五级管理层认为大利益难以裨益于其自家的“小利益”,从而强调自己的小集团利益而不执行上层的指令,并且有些制度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从而“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这势必会出现管理执行的弱化,管理失控的风险。

(4)对风险理念的认识程度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大型国有企业中长期形成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着那也是国家的,不会让我们饿死。“春风”不渡“玉门关”,鞭长莫及,再大的风险有上层顶着呢。

(5)管理职责与权限不明晰,责任追究不到位。出了问题造成项目亏损资产流失后给点罚款、来个降职,转随其后换个地方或换个职位仍然大行其道或安然无事。

四、企业风险审计应注意的事项

1.制定审计计划时以被审计单位风险为导向

内部审计机构在制定长期审计规划、年度审计计划时,首先应该识别企业在长期、短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主要、次要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在此基础上来实行未来审计的规划以及年度计划。

2.审计人员要从更高层次关注风险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纵观全局,有的放矢。不仅要仔细审视企业经营过程中每个风险的节点,更要理清关键性的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对风险的估计要有整体的把握,要考虑风险管理对组织的价值具有的前瞻性。

3.风险审计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高级管理层和决策机构

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组织,现代企业都是风险自担的实体,风险管理水平将是关系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我国企业今后要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更多的是那些管理科学、机制相对健全的跨国公司,所以企业的风险管理事项一般都是企业最高管理层和决策层需要必须考虑的。

4.企业风险审计要与内审职责匹配

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一个新的涉及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成为风险管理专家,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技术飞速展的今天,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扎实专业技能外,更应丰富专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通过精湛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的风险,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5.风险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更多地发挥咨询职能

风险管理是一项事前性的预防工作,风险审计要真正发挥作用也必须走在前面,在监督、评价、咨询职能中,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在风险审计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发挥好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就需置身于风险管理之中,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对组织机构整体成功至关重要。内部审计要作为风险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协调者、要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中,要真正置身于公司的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之中。

6.及时沟通至关重要

风险的不确定性,要求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沟通的力度,拓宽沟通的层面,丰富沟通的渠道,更新沟通的手段,加快沟通的进程。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管理层之间,应积极沟通彼此意见,充分体现参与式内部审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8.分清组织可接受风险和个人可接受风险

内部审计在风险审计中必须关注一个问题是企业所能够接受的风险是否与职员个人风险喜好程度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对于那些风险偏好高的个人而言,当其可以控制的资产不是个人资产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有效的内部控制来约束,就很有可能其自身的风险投资行为导致企业的毁灭。如中航油巨亏陈久霖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所以内审人员对此应该密切关注,对可疑或相关审计发现要及时向更高机构报告或者披露。

经过以上论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论述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修订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尹维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中信出版社.

[3]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

[5]《审计文摘》2007年第八期、2008年第二期.

[6]谷书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作者:丁雅娟

第二篇: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管理研究

审计机关作为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的政府组成部门,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审计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审计风险愈来愈高,审计机关如何规避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审计风险的特征

1.普遍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于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审计活动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误差并导致审计人员最终结果报告与被审计单位客观情况不相符,每一阶段具体审计活动都会产生相应的审计风险。

2.潜在性。审计风险是一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它对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造成的某种影响有一个逐渐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周期长短与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知程度、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和审计风险的内容、性质有紧密关联。

3.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且伴随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并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只要审计人员有效控制整个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二、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风险类型

1.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在审计前客观存在着一种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影响审计人员对此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的可能性。由于受各种动机和利益的驱使,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各种资料中可能存在着重大违法、违纪等错报问题。审计人员应当熟悉被审计单位及其行业环境,设计一套科学的审计方案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从财务报表整体情况和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等层面考虑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

2.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因受审计人力、审计成本等条件的制约,被审计单位账户或交易类别存在着重大错报、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排除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无法降为零,只能尽量控制在审计人员可接受的范围内。

3.廉政风险。审计人员由于受到自身素质、经济利益、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应对复杂审计环境考验形成的风险。廉政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笔者认为,应该把它单独列为一个重要的审计风险因素加以体现。

4.公告风险。公告风险主要包括:一是导致审计报告与公告内容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二是公告形式本身产生的风险,例如,公告时间合适与否、公告程序严谨与否、公告格式规范与否等等,公告风险跟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没有直接联系。

5.诉讼风险。诉讼风险是审计结果公告内容有叙述不恰当或者不客观的地方,被审计单位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的风险就是诉讼风险。目前,我国界定和追究审计风险责任的依据主是要《审计机关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但是该办法内容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无形中加大了诉讼风险的可能性。

6.社会认可度风险。近年来,社会公众对审计机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这种“公众的期望”与审计结果之间的差距,也正在成为一种潜在的审计风险逐渐显现。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外部因素

审计风险存在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一是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存在一些先天性的不足。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一方面地方审计机关必须围绕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展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上级审计机关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有限,导致审计机关独立性、客观性受到一定影响,随之必然产生审计风险。二是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对审计风险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经济体制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愈加复杂,内部组织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审计人员要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价审计对象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审计风险陡增。三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不甚完善,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四是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治理结构不科学,也会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而健全的内控制度是审计监督的基础,审计人员一般凭借工作经验根据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程度来确定审计重点和实施方案,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健全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

2.内部因素

审计风险存在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一是审计队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受学历程度、专业水平、审计技能等因素限制,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定性不正确、评价不客观的现象,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人员未能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内容,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也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诸如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整改落实等方面制度不健全,也易产生审计风险。

通过对审计风险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以上风险的成因主要分为兩类,一类是因外部环境因素如公众以及被审计单位等第三方的行为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较难规避且不易受审计机关行为而改变,我们称之为第三方风险,如诉讼风险和社会认可度风险;另一类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采取行动主观控制,如检查风险、廉政风险和公告风险等工作风险,本文拟将工作风险作为研究重点。

三、基于CPA模型的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的数学表达式,主要反映构成审计风险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审计风险模型是当前CPA和审计机关采用的最普遍的风险识别和控制的方法之一。所以,新时期、新环境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审计机关风险模型对于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思路

由于CPA并国家审计在审计导向、审计程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们不能直搬CPA模型,但是我们可以借鉴CPA模型的构建思路,结合国家审计的特点,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风险模型。

首先,在模型中应用“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前必须分析被审计单位所处宏观环境,从整体上把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风险,从细节上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这样才能避免在实质性测试中的盲目性。“重大错报风险”概念的引入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一种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的改进,重要的是一种审计思维方式的改进,将一种“局部”的审计思想转变为“整体”、“系统”的审计思想,而这种思想是对以往传统审计的一种改良和修正,因此它也是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模型构建的趋势和方向所在。

其次,在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模型构建中单列出“廉政风险”因素。廉政是审计工作永恒的生命线,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审计机关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决定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权力项数、标准程度、程序规则都没有明确界定,为审计监督权被滥用留下了空间,廉政风险不断增大。自2008年至2015年全国审计系统发生的200多起违反廉政紀律的事实,告诫我们,审计机关廉政风险凸显。廉政风险作为审计工作风险的重要体现,必须单独列出。

第三,在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模型构建中体现一种博弈的不确定思想。审计机关作为政府机关和公众的“媒介”或“桥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衡量审计风险的大小的时候,充分考虑审计各方的行为或反应。例如,诉讼风险的大小直接取决于被审计单位主观或客观上向审计人员或机构提起诉讼的概率大小。因此,我们在构建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模型时不能单一地考虑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还有第三方行为的影响,那更多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二)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借鉴CPA。审计风险模型,结合对风险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模型如下:

该模型中审计人员可主观控制的风险主要是审计工作风险,第三方风险是不受设计人员控制的,但是第三方风险也会对审计工作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两者共同构成了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的主要内容(见图1)。

四、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加强风险防范教育,不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审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重视风险、查找风险、预防风险、抵御风险、力求低风险。坚持日常教育、专题教育相结合,不断加强审计人员道德素养和党性修养,自觉抵制风险。坚持业务技能培训与普法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降低工作风险的发生机率。

(二)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度,确保审计工作合理、高效。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是决定审计风险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计时,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通过必要的检验、测试和查阅资料、谈话问询等方式,及时发现可能发生错报的风险,合理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质量控制,全面推进审计管理科学化。一是实行全过程控制。全面加强对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把质量控制关口前移,改事后控制为事前和事中,实现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二是强化复核管理。注意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审计意见,将三级复核制度落到实处。三是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审计专家库和审计专家咨询库,解决对各审计对象所在领域的行业性质、业务流程不了解的难题;另一方面,将审计模式逐渐向联网审计、跟踪审计等方式过渡,保证在审计过程中能够连续、动态地识别和评估风险,不断控制和降低部分检查风险。另外,探索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条件下的风险防控模式,积极研发审计风险防控功能系统软件,通过借助网络与通信技术对审计风险防控数据系统进行关联和访问,利用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功能,集中分析防控数据,验证核查,对审计管理、业务流程、权力运行及其重点岗位职责和关键环节实行动态监控。

(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审计铁军。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二是坚持正面导向引导,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考核奖惩制度,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防腐倡廉工作,做好各项监督措施的抓落实工作,用制度监督和制约各种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五)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规范公告行为。审计公告制度完善与否也会直接决定审计风险的高低,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来防控风险。比如,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格式、内容和途径。另外,审计结果公告实际上是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的外在体现,审计机关也要把握好公告内容的尺度,做到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六)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实现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大众媒体资源是实现审计机关与公众充分沟通的可靠手段之一。一方面,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准确地获取公众的关注点;另一方面,公众可以通过媒体客观、公正地了解审计结果,二者充分沟通与互动,可以增加审计结果公告的认可度,降低社会认可度风险。

(此文系陕西省审计厅与中国审计学会合作课题《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管理研究》部分研究内容)

作者:李丽

第三篇: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刍议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完善机制、提高審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财务收支;管理;审计

一、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主要方法

第一,转变观念,合理定位。目前,在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中,有些人对管理审计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管理审计是服务,财务收支审计是监督,担心管理审计会削弱审计监督的职能。事实上,管理审计是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都兼有监督与服务的职能,监督与服务可以统一于一种审计形式之中。管理审计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搞好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先披露违纪违规问题,再披露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和方法,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因此,审计人员要引入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管理审计的思想。

审计客体即被审计单位也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的,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审计客体必须认识到:审计行为真正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达到效益最大化,与管理者、被审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应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共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之,审计的主、客体应努力进行观念自我更新,建立审计监督与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使审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避免孤军作战,使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第二,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通过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的客观性来体现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直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或授权。只有这样,审计业务才会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限制,从而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的客观性。审计部门应独立于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之外,审计部门只有独立于被审计活动,才能做到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公正。

第三,内部审计要立足“内向服务”。管理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主要做法是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必须转变工作重点,立足于企业内向服务,对于企业主要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真正服务于管理层;要发挥独立的监督、评价职能,正确理解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坚持独立审计与积极参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内审贴近经营、熟知管理的优势。审计人员要扩大视野,将审计视点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从具体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运用各种分析性审计程序,将传统的直观反映审计发现转变为分析评价内部控制,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审计服务质量。

第四,从内部控制入手,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内部控制是企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及效益审计时,应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功能性测试和遵循性测试,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二、完善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第一,建立完善的审计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财务收支审计简单易行且审计结果直观,成果易见。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不仅花费力气大,且直接成果相对不大,但间接成果即审计建议被采纳带来的效益却可能非常大。由于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成效考核指标偏重于审计结果,使得审计人员人为地将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混淆起来,一方面讲管理审计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讲企业经营不规范,违纪违规现象严重,先搞好财务收支审计,再向管理审计延伸,使管理审计停留在口头上。针对这种情况,须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做文章,在对审计人员考核时,应加大对管理审计的倾斜,引导审计人员在这方面下功夫,为搞好管理审计提供保障。

第二,审计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审计业务涉及企业全部经济活动,是专业性很强且依赖于审计人员审慎性、创造性的劳动。管理审计与财务等管理部门开展的经济活动分析,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间接经济监督评价,其本身不具有管理职能,不是直接的管理活动,不能替代管理部门的工作,后者是管理部门结合各自的业务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两者的目的和程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进行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在掌握财务、统计、审计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决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抓住重点,改进方法。首先要选好审计项目,结合本单位特点有针对性选择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合同审计及营销审计等类型审计项目。一般情况下按照调查、测试和评价的方法,可以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及原因,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也可以采用对比法、系统分析法,对市场营销、经营目标、组织、方法、程序、业务流程及营销效果等进行综合检查,寻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审计建议。

总之,将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应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审计工作的目标应放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其定位应放在“管理、效益”四个字上。

参考文献:

1、孙爱文,尹质荣.财务收支审计的“四个着力点”[J].审计与理财,2008(10).

2、廖怡新.财务收支审计如何向管理审计转变[J].湖南烟草,2008(3).

(作者单位:四川省商业服务学校)

作者:陶俪蓓

上一篇:经济生活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