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审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对现阶段我国“三公经费”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分析了“三公经费”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三公经费”审计监督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经费审计论文范文

科研经费管理与审计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逐渐增强,政府对于科研项目的投入也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经济基础,在其管理过程当中需要财务管理。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能为科研项目完成提供基础,同时也是科研项目取得成果的保障。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管理相辅助的方式管理科研项目。但是,我国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相关制度还是落后实际需求的,没有形成有效的科研经费监督,而且由于某些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合理使用经费和挪用经费的现象便时常发生。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一方面会造成财政支出的浪费,另一方面对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现状的分析,探索和研究规范、合理、有效地使用科研经费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经费审计

一、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审计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学技术水平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二五时期国家正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对于科研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大大增加。从中国科技部发布的最新的科技统计数据看(最新信息更新到2011年),从2000年到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支出逐年增加。2011年8687亿元,比上年1624.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4%。科研人员能否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直接影响科研事业,所以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高效开展科研经费管理,进行科研经费地审计,获取及时的信息反馈,建立合理经费管理制度和完善监督体系,使经费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现状

1.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造成了管理与核算的复杂性

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推进和变化,科研单位经费也不再仅限于某一单一渠道。就目前而言,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经费,主要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此外还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农业部等其它的部委。有两个主要的研究经费,纵向科研经费,主要由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基金会发布,另一种是横向科研经费,是社会其他部门提供资金。不同的经费来源给科研单位对于经费的管理过程中的预算、支出和财务决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来源的资金的使用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规定和资金为每个项目使用的规定,导致在科学研究和计算更加复杂和专项资金的管理。科研经费的管理就需要根据资金区别和科研项目单独设置账目,独立进行管理。

2.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多但条款设置不合理,经费使用信息失真

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造成了现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多种多样的现状。然而经费管理办法中也相应存在一些并不不合理的条例,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科研工作者全心全意进行科研工作的热情。就我国目前纵向科研经费管理规定而言,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不能从课题费中列支劳务费或只许列支少量劳务费。由于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投入大量的经历,在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情况下,为了获取辛勤付出的薪酬,变相套取经费和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便无法避免。在这些情况下,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就无法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导致有关经费使用的相关信息便不能不真实公允反映实际工作情况,成本增加在所难免。

3.科研经费管理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机制

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科研单位制度不完善,制度的执行不严格等,缺乏财政部负责与科研部门和项目平台和信息共享。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单位是不完美的,国家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相关的规范和制度缺失。目前科研经费的管理只是从财务管理这个单一方面进行的,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就不同科研经费来源的经费归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由于科研经费的不同来源导致其相关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便无法从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控制。同时,国家尚未出台针对科研管理监督地审计规定,很多科研单位对科研经费利用监督不佳,科研单位审计部并未充分起到其在科研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精度审计的职能,而只是针对科研结题完成后才开展审计工作。同时,与外部审计相比,科研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存在着审计人员缺少、专业能力差、独立性受本单位影响等固有局限,从而使得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是否反映真实情况便很难保证。因此,对于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经费管理制度地执行不力,科研经费便无法有效使用,同时科研腐败也便无法有效地遏制和杜绝。

4.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

科研项目结题完结后,往往只是关注经费预算与决算的相符程度,而并不太关注经费使用的绩效情况,导致一些编制虚假经济事项套取经费的现象。就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视角来看,目前对于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缺乏整个过程系统管理的管理。对于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还未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测。

三、改善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和审计现状的对策

1.统一经费管理的制度,健全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科研单位的相关部门应该对症下药,针对本科研单位科研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问题,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及科研经费的不同特点,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经费管理体制,并且在遵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审计部门和课题组要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科学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负责会计财务管理,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合同和科研管理,参与、指导、审查科研项目预算和决算,实施预算控制,监督预算执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管理,促使资产合理高效使用;审计部门要积极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制度建设,实行科研经费审计监督。课题负责人要负责对科研工作预算编制、决算审核,按一定要求合理使用经费,项目结题及时办理结账。

2.树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意识,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要重视对科研经费收入的审计并加强监督管理,保证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收入归于财务部门进行集中管理核算;要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科研经费脱离监管而不当使用,形成体外循环。在科研经费实际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和科研经费的来源,根据不同项目进行分别管理、核算,做到专款专用,严禁其他部门或者其他项目挪用科研经费。对于科研管理部门提取的管理费用和激励费用,要在相关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应该加强资金的监控力度,防止项目负责人或相关人员采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票据列支到科研经费中,套取科研经费。

3.强化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加大科研经费审计力度和范围

科研经费的预算应当满足课题研究的现实需要,要建立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之间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保证科研经费使用和监督的顺利进行。科研审计部门对于科研项目要不定期地审计和监督,而对于科研经费则要采取定期检查和抽查其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对于科研经费事前、事中和事后要做到全过程管理和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科研管理制定、落实;经费预算、收入和成本管理;使用的效益性;相关资产的管理情况等。这就对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4.建立有效的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

在进行科研项目的审批中,都会评估该科研项目预计的经济效益和能够产生的成果。 那么,科研经费地投入能否产生对社会有益的成果和效益是衡量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同时,绩效考核不能弹出通过财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予以评价,还应当利用一些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全面判断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科研单位可以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2013年新出台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相关规定,根据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规范,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促使科研经费利用和监督等两性发展。并且,要制定相应的项目经费考核指标,通过考核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以保障科研经费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 2009(9)

[2] 姚瑞红.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10)

[3] 吕海荣、张海平.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2013(22)

[4] 谭红梅、张经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初探[J].财会通讯2009[1]

[5]易丽丽、杨云芳、李柯、刘金英. 基于成功度等级评价法的高校校内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3(06)

作者简介:

崔萌萌(1986—),女,吉林长春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财务管理处,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作者:崔萌萌

第二篇:我国“三公经费”审计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对现阶段我国“三公经费”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分析了“三公经费”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三公经费”审计监督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三公经费”;审计监督管理;同级审计

收稿日期:2014-05-20

作者简介:张芮(199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新闻学。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国务院遵循从中央到地方跟进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审计署在2013年公布的关于中央预算的审计报告中指出: “三公经费”支出虽已有所减少,但问题依然严峻,必须加以重视。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三公经费”的管理问题是各级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一、“三公经费” 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三公经费”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目前,在“三公经费”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⒈公车配备超标,使用和管理失控。在公车配备上,据国家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超编配车率已达50%以上。有的单位以各种理由按领导数量配车,有的单位则假借工作特殊需要超编配车,有的不符合配车标准或所配车辆已经达标的单位采取“灵活方式”向下属单位或管辖单位借车,有的单位甚至以“高费用”租用豪华车辆;在公车使用和管理上,公车私用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报告显示,公车三分之一时间公用,三分之一时间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时间司机私用。

⒉公务接待虚实不分。一是公款消费种类多。检查考核、学习考察、协调资金、接风送别、请示汇报、表彰奖励、会议庆典等等,而且总能找到“合理”的理由。二是公款消费档次过高。有的官员把接待标准与客人的地位相联系,进高档馆子、抽高档烟、喝高档酒,更有甚者在吃喝接待过后,还安排洗澡、按脚等“夜生活”。三是公款消费存在假接待、乱接待以及将其他费用打入接待费等问题。如私人请客吃饭,家庭聚会等都算在了政府的账上,花国家的钱,办自己的事。

⒊公费出国旅游现象严重。近年来,公款出国(境)旅游之风盛行,而且屡禁不止。有的社团组织假借对外学习、交流、考察和学术研究等名义组织公费出国旅游;有的虽然是国家或单位正常安排的出国团队组织,但为了达到游玩的目的,也会采取变更原来安排的行程和路线等手段,使之变相成为公费旅游。

二、“三公经费”长期居高不下的成因分析

⒈预算支出不断加大。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机构精简,但一些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没有形成精简高效的改革理念,致使大的机构数量略有减少,但小的机构却增加了很多,陷入了一个“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机构调整怪圈,而这个规律性的怪圈成为了降低“三公经费”的主要障碍。

⒉法制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一些领导的“官本位”意识比较严重,法制观念淡薄,认为自己为国家效力了、贡献了,吃点喝点用点都不算什么。可以说,这是“三公经费”过高的思想根源。

⒊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一是由于部门单位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监督弱化。因为领导具体掌握“三公”消费的权力,直接上级不愿查,同级部门不便查,而下级部门又不敢查,因此监督管理工作及相关制度形同虚设。二是外部监督管理不到位。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在没有授权委托的情况下,一般的社会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等并没有权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进行检查。三是社会监督意识薄弱。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公众缺乏监督的积极性,知情权维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则是预决算缺乏有效的公开机制,公开内容不全、不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监督的积极性。四是能够进行“三公”消费的群体多为领导,领导具有消费决策权,致使监管无法到位。

⒋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在公众普遍呼吁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社会形势下,中央和地方也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如财政部颁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2011年),审计署发布的《2012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等等。但这些管理制度目前仅局限于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所属部门这个层面。这种制度缺位是“三公经费”浪费、失控的根本原因。

⒌对预算和审计的约束力不强。一是预算安排过于粗放。我国的“三公经费”在财政预算中隶属于公用经费,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统一的“三公经费”支出标准,导致“三公经费”在使用中有极大的自主权。二是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现有的财政制度重拨款,弱管理;重支出,轻效益,导致预算执行监管能力缺乏。三是由于预算不够公开、透明,导致多半公款消费不明不白,令审计人员“无从下手”。四是经费来源较多,包括预算内安排和预算外安排等多种渠道,按现行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有需要进入决算的、也有不需做决算的,使得“三公经费”具体消费额度难以控制和掌握。五是财务报销和审计制度不够完善。六是预算编制者和执行者集于一身,人大等一些监管部门实质上难以发挥监督作用。

⒍治理措施缺乏。“三公经费”的消费权力主要集中在领导干部身上,领导干部既是“三公经费”的管理者,又是执行、监督者。可见,“三公经费”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特权,管理措施乏力是“三公经费”治理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

三、加强“三公经费”审计监督管理的对策建议

⒈同级审计中不能回避对“三公经费”的审计。加大“三公经费”的审计力度,政府支出公开内容要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特别是各部门的行政经费,包括公费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支出等等,都要详细公开。另外,公开制度要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所报支出要经得起人大的监督,更要经得起公众的监督。在同级审计过程中,不能回避对“三公经费”的审计。应扩大审计范围,继续做好已开展的专项资金同步审计工作,据实反映其筹集、分配和到位情况,真实揭露具体实施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⒉加强对“三公经费” 的审计监督管理。首先,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三公经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GDP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政府的行政成本和“三公”消费也在快速增长,一种新的腐败形式慢慢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温家宝同志曾经指出:“三公经费”支出中的违法违纪、虚假报告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如贪污、受贿的危害那么严重,但却更具普遍性和破坏性,它败坏了党、政、民三风,所以必须下大气力治理”。对违反规定使用“三公经费”的应该视情节轻重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记过以至撤职处分,构成犯罪的,应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2014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指出: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已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只有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力度,严肃处理一批违法违纪分子,才能有效遏制 “三公经费”腐败行为。其次,发挥绩效考核作用,严控“三公经费”持续增加。将 “三公经费”使用效益情况公开化,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有利于控制“三公经费”的使用,杜绝浪费,有效发挥资金的效益。第三,加强“三公经费”制度建设,完善各项内控机制。政府应对“三公经费”进行全面审计,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让权力寻租、虚假报告等现象无处藏身。在公车购置及使用方面,应该加大改革力度。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可区分不同地区,实行分地区管理,比如在部分地区推行公车改革,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补贴时,可以在部门预算中安排“交通补贴”或者根据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及工作量分不同档次划分车补。在公务接待方面,可实行公务接待报批制度。按先后顺序,严格按照章程申请。比如在接待前先填制《接待报批单》,经审批后再进行接待。笔者认为,在公务员公费出国(境)方面,应严把审批关并实行严格的备案制度。同时要制定严格的公款报销审批程序,这样既可以有效减少“三公经费”开支,更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第四,加强审计预算及改革,完善“三公经费”公开监管制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可以将“三公经费”公开,所谓的公开不是单纯的对内,而是指既要在单位内部公开,又要在门户网站上公布,以达到随时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的目的。一是要改革当前的预算制度。立法工作部门要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要求,督促有关方面加快立法步伐,推动改革急需的、重大的法律及时出台。要解决预算编制时间短、编制内容粗放、编制方法较落后这三个根本问题。对“三公经费”项目必须加以细化,比如支出项目、标准和定额。同时还要实行预算的全面公开和透明。二是要真正发挥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管理职能。改变目前政府“三公经费”难以监督的现状。三是在现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基础上,为“三公经费”设立专门的核算科目,比如 “公务接待费”、“装备购置费”、 “因公出国(境)费”等等,对其进行专门核算。四是要全面推行部门预决算公开。比如在细化部门预算的基础上,主动向社会公开年度预决算情况、各项资金安排情况(包括单位总体资金安排情况、“三公经费”安排情况等)、各项资金实际支出情况,是否与年初预算安排、项目、资金额度保持一致,使用效果如何等。使财政预算透明公开,政府及各部门的财政预算完全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展示,并接受公众查询和质疑。如我国香港地区,其一个部门在网上公开的财政预算情况、支出明细竟然多达数百页,细化到“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修理”。第五,强化审计监督,确保“三公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经费——用途——绩效”是“三公经费”审计的经典路线图,绩效是问责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绩效”也是审计监督的着力点和侧重点。一是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其中包括制定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不定期内部审计,确保“三公”消费符合财务和预算安排。另外还需改进管理方式,规范“三公”消费决策程序,进一步防范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乱纪事实,应及时予以揭露和披露,以严肃预算纪律,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性,提升“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益。二是应加强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采取公开、答复等各种措施满足公众对“三公”消费的知情权、监督权,接受公众监督并依法依规邀请社会中介审计对“三公经费”进行审计。重点审核“三公”消费是否转移至下属单位列支或摊派到企业报销,以及“三公”消费是否转移到会议费、培训费等科目隐匿,各附属单位是否存在“小金库”、账面所反映的是不是“三公”消费全部内容等,这是“三公经费”事后审计的重要手段,且外部审计监督更具公信力,对公众怀疑的内容更具说服力。三是通过审计监督,找出“三公”消费在机制、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预防腐败、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以此来帮助各部门强化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后鸿燕.谈“三公经费”审计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8):56-57.

[2]田冠军.“三公经费”的控制与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13,(04):45-46.

[3]吴迤.浅析“三公经费”消费的治理[J].企业导报,2011,(20):77-78.

[4]尹平.基于“三公经费”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会计之友,2012,(03):66-67.

[5]叶丹莉.浅析我国“三公经费”审计[J].公共管理,,2013,(03):65.

[6]张月玲,洪慧林.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构建——由“三公经费”引发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5):78.

[7]周健.我国“三公经费”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1,(03):88-89.

[8]张福新.公共预算视角下“三公经费”监督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2013,(07):88-89.

(责任编辑:刘亚峰)

作者:张芮

第三篇: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浅探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国在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逐步加大对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2011年我国就颁布了两个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分别是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这都体现了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决心,同时也对高校审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科研经费审计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科研经费支出应与科研项目的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支出的不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费用支出与科研项目没有直接的联系。二是预算没有安排指标而实际发生了支出。如科研协作费、会议费、招待费无预算开支;三是费用支出不在项目周期内。如项目启动前的支出及后续支出计入项目周期内;超项目周期列支数据库授权费;列支在项目研究周期前已申请或无关的论文发表和专利费用。

(二)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科研经费支出应符合逻缉,不应存在不合乎常理的支出。科研项目支出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差旅费中列支大量汽油费,不符合里程数;机票、车票上显示的时间、地点、号码等信息与报销人工作日程安排不符合,如出现多张连号的票据,出差时间与工作日志不对应;科研人员在法定节假日出行;领取专家费的人员资格不符合常规或不符合规定;劳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不符合当地的市场标准;大额的打字、复印、装订费不合理;外委的软件开发费用明显偏高等等。

(三)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科研经费支出应该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虚构的。科研项目支出的不真实性主要表现在:虚构劳务人员领取劳务费;项目期内多次召开会议,且无参会人员、会议通知、结算清单和会议纪要;通过劳务公司转移资金;发放会议咨询专家费信息与会议费支出信息存在矛盾;将合作单位的拨款全部作为测试化验加工费;向机构支付咨询费等等。

二、科研经费审计流程

(一)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学校科研资金(横向科研和纵向科研)和知识产权的安全完整,降低学校科研风险,保证学校遵守科研管理法规制度和提高学校科研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效益,而对学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分析、测试和评价活动。从国家这几年对科研经费监管的新动向来看,审计监督已逐步从单纯的项目审计向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审计迈进。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要求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就提出了一把手责任制、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内部检查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措施,这些都体现了国家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要求,因此科研经费审计首先应该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根据内部控制分析框架的五大要素,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1)科研管理的控制环境。一是管理层理念及组织文化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学校管理层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如是否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或有专职的校领导管理。其次应关注科研管理部门是否有明确的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或目标并有具体的操作计划。最后看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健全,如是否针对不同学科的科研经费制定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是否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奖罚机制,对合规高效使用经费的项目人进行奖励,对组织不力、行为不当的项目人,进行批评教育,对违纪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对组织结构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合理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如设立统一的科研管理机构或根据学科类别分设文、理、医科研管理部门;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大事项,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是否联合上报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等学校决策机构审议决定。三是对职责分工及人员胜任能力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各部门协同管理机制,采取以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其他职能部门及学院密切配合,项目负责人承担经费使用管理主要责任,各方齐抓共管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各部门的岗位职责是否明确、合理;各项科研管理业务是否制定了完整的业务流程并以适当途径向公众公布;学校科研和财务部门是否设置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一些专职岗位,并配备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管理人员。四是对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诚信与道德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学校是否定期对科研项目及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校是否定期对校内单位的科研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是否制定评价制度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进行考评,各制度和措施是否有效执行;是否有完善的考评信息系统对科研人员进行考评。

(2)科研管理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因此审计人员应关注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充分认识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是否建立评估机制对风险进行估计;是否确定应重点关注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是否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科研管理风险规避。学校的科研管理风险一般包括随意编报科研预算、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管理未达立项要求,科研成果被恶意占用,科研成果利用效果差、横向科研项目无偿使用高校有形和无形资源等等。针对以上风险,审计人员要看学校是否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规避:如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制定科研预算编制指南;加强财务人员和课题负责人的业务培训;邀请经费主管部门讲解科研经费预算及使用相关政策要求;完善财务信息系统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功能,通过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对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对科研项目的预算额度控制和预算执行进度监控预警功能;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设置专门的岗位对科研成果进行管理;加强对横向课题的管理,防止学校的利益被损害等等。

(3)科研管理的控制活动。

第一,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项目负责人是否按预算要求使用科研经费,预算与执行是否有偏差,如有些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申报时,为了争取到课题,刻意突出科研课题的实操性,编列较多的实验材料、测试化验和燃料动力等费用,压缩了劳务费、差旅费和会议费等类型的预算,导致在实际操作时,可能因工作需要必须支出较多的劳务费、差旅费和会议费,而面临预算不足的困境。又如有些科研项目中的科研协作费、会议费、招待费无预算开支,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测试费超预算开支。二是财务处或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参与预算的编制或者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仍然由项目申报人员独立完成,缺乏财务人员的参与,未能实现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结合,影响了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预见性和准确性,不仅影响项目申报,还影响预算的执行以及最后的财务验收。三是、是否存在支出进度与预算中计划的工作进度不匹配的情况,如支出进度前低后高,结题前突击花钱。是否存在不按程序调整预算的情况。要注意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能调增。四是、其它调整项目需负责人根据实际提出申请,由承担单位审批,主管部门在中期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确认。

第二,科研经费的开支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拨付。是否有经费到账通知用于记录科研经费的流转、确认、证明和进账;流转程序是否合理,流转凭证是否统一编号;经费未到账,科研管理部门是否组织项目负责人进行协调。二是支出。财务部门是否制定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对各项支出的使用范围进行规定;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理。三是转拨。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是否经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申请转拨经费的资料是否齐全;财务部门是否依据经费转拨批件、项目合同、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据办理转拨手续。四是日常管理。财务部门是否设立专门的账号或明细科目进行收支核算;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提供项目经费收支情况的查询服务。课题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是否以书面文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结账手续;财务部门是否及时办理结账手续,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经费不超预算。

第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由学校设备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二是用于科研的固定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使用效率和效果如何。三是多家单位承担的课题是否存在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问题。四是项目期内报废的固定资产是否按学校要求办理报废手续。五是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

第四,科研合同的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科研合同是否归口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二是签订的科研合同是否遵守《合同法》、国家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相关规定,如有合同范本的,是否使用合同范本。三是科研合同签订前是否经相关部门审核。四是合同的签订是否使用专门的合同专用章,用章单位是否经过授权。五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跟踪已签合同的履行情况,如在履行过程中,合同出现违约情况,是否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损失。六是科研合同是否实行归档管理。

第五,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制定了科研成果鉴定、项目验收和结题的管理办法,是否按照制度规定、验收程序和要求来鉴定科技成果和验收科研项目。二是科研管理部门对成果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建立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结题报告或鉴定报告(验收报告)是否在科研管理部门办理备案。三是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是否及时到财务部门办理结账手续。四是验收结算后的科研项目结余资金是否按规定上缴或作为后续研究费用,有无将结余资金用作津贴发放的情况。

第六,科研成果的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是否有科研成果审核登记制度,明确科研成果审核登记程序和要求,执行情况如何。二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统一登记管理学校的科研成果,并集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三是下属单位对外转让知识产权和许可使用的相关协议是否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查,并报学校批准。四是校内单位与校外单位合作科研的,是否签订合同或协议,以保证我方知识产权的权益。五是学校取得的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收入是否纳入学校收入管理。六是否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详细规定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评审方法,执行情况如何。七是学校是否制定制度防止学校的科研成果被泄露、侵害,是否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制度。

(4)科研管理的信息与沟通。是指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传递与沟通以及安全保障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数据是否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录入流程是否清晰;信息是否及时得到更新,各项资料是否归档;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数据是否一致;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定期编制科研信息报表上报领导并在一定范围公开;信息系统数据的录入、修改是否经过授权,对信息的接触是否设置相应权限。

(5)科研管理的监督。是指对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是否对学校的科研管理体系进行自我检查,是否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等进行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及对校内开展的科研项目进行检查,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财务部门是否定期对各科研项目的财务开支情况进行检查;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对财务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检查处理意见落实到位;学校是否对项目绩效情况、项目信息、科研经费违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抽查样本进行符合性测试

(1)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按重要性原则,将特殊项目或异常项目从总体中剔除,单独进行检查。二是对总体进行分层,如是综合类院校应按医科类、理工科类、社科类三层进行抽样。三是在分层样本里根据随机数表来选取样本。四是根据样本的的抽样结果来决定最终样本量。

(2)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审计人员要关注各项支出的比例,特别要关注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同时还要抽取一定比例的支出凭证,检查以下内容:一是是否与科研任务相关;二是是否以真实、合法的票据进行财务报销;三是是否按照实际开展的科研活动据实支出;四是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情况。

(3)对样本的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及结题阶段进行审计。检查课题的整个过程是否符合国家、学校的相关制度。立项阶段主要是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实施阶段主要是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性、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结题阶段主要是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查。

(4)对样本的绩效进行评价。对样本进行绩效评价要注重三性,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是指保证科研项目圆满完成的情况下,科研支出尽可能节约。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合理,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是否以最低的支出获得符合质量要求的成果,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贯彻节约原则,有无铺张浪费等情况进行评价。效率性是指在一定的支出下获得的最大的效益,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的方法手段是否科学先进、项目的管理是否有效到位、是否有相应的工作责任制、是否有相应的费用支出标准等进行评价。效果性是指科研项目最终获得的成效超出预期目标的结果,也就是说支出是否超值。对效果性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经费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如经费使用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任务书产生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转化率如何,参与社会服务的情况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科研经费审计必须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审计学校整个科研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效,又要抽取单个科研项目来测试科研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执行性,才能全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编辑 园 健)

作者:黄曲曲 黄旸杨

上一篇:农村信贷论文范文下一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