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国家对审计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我国内部审计面临转型考验,本文从内部审计提高政治站位、与政府审计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单位内部形成监督合力、内部审计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探讨内部审计转型思路。关键词:内部审计;改革;转型十九大以后,国家对审计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下基层行政单位的审计控制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梦”的提出,我国面临并正在进行各级政府部门一系列整改,在时代的推动下,各个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将走向透明化、民主化,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更应做好资金管理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在审计环节上。

关键词:基层行政单位; 资金管理 ;审计

1 概述

基层行政单位的廉洁以及对财务控制的有效与否关系到这个地区长远发展以及当地人民有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作为政府在财政支出上应做出合理的决策,对当地纳税人负责,全心全意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为人民办实事。随着审计覆盖面的不断推广,直到基层行政单位,而对于它们来来说,审计不仅有助于其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规范,也可起到监督的作用、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2 新时代下基层行政单位的审计控制管理研究

2.1 基层行政单位审计控制现状及的问题

在“中国梦”的号召之下,我国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改革规范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也卓有成效,但是根据近来发布的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负债极为严重,而偿债能力却不容乐观;这一现象也说明,目前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应从基层单位抓起,不断规范完善。从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单位在审计控制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基层行政单位在对内部审计上的整体认识不全面,内部控制不足,另外在预算控制、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力度不够,从而造成了财务控制与业务活动的脱节,由于在项目预算、核算、审批等环节有控制不力而出现提前透支、项目工程不达标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财务管理的监督而常引起挪用公款、“小金库”、集中购置的固定资产流失等现象。

2.2 基层行政单位审计控制的建议

政府审计也被称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不仅要求关注被审行政单位的财务责任,也要求关注它们的绩效责任。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常需要结合内部控制的以弥补其不足,且可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的作用;而且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度,可以起到单位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腐败。对于基层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的作用以及意义则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其一是保证财政资金的效用,其次是加强审计职能的发挥。因此,要搞好基层行政单位审计控制管理,应当在审前做好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

基层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一般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区别,但都要涉及到资产、收入、支出这三个会计要素来反映、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所以在对基层行政单位进行审计时,同样要求严格落实核查具体经济业务,特别是对重大项目要进行重点审计。首先对于资产的审计,即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应重点关注现金、银行存款等流动性、货币性很强而容易发生舞弊的资产,如:在领用报销时,要严格审查其原始票据、报销手续;另外,固定资产的审计也属重点事项,行政单位资产归国家所有而不计提折旧,因此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各事项如应如实反映以防国有资产流失。因为基层行政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即当地政府的上年国家批准下来的预算经费,行政单位的其它收入来源还包括:收费和罚没收入;因此在对收入进行审计时需要将重点放在财政拨款是否按照预算经费批准投入,有无截留和挪用的情况的存在,以及收费项目的合法性以及该类项目的收入反映、核算的正确性上。行政单位的支出反映发对预算的执行状况,在对基层行政单位进行审计时需要检查各项经费的开支、使用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是否符合标准,有无挤占、挪用、超标情况;对于其它各类开支应检查其真实性、合法性,严查虚设名目套取资金的项目;在审查固定资产购置上应道先检查其是否已达到政府集中采购的标准,在审批、采购流程是否符合批准。

行政单位获取资金的数额常通过财政票据反映,因而票据常与收入密切相关,在对于票据进行审计时需检查票据的领用、核销是否合法、手续是否齐全、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丢失、乱开、自制等情况。国家对基层行政单位的重要项目投入了专项资金,所谓专款专用,其也限定了该类资金的使用范围,因而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不但是相关单位的资金管理重点,也是审计的重点。在审计时应核查专项资金所对应项目的真实性,检查是否存在用同一个项目申请多次专项资金的情况;是否按批准使用,有无挤占、挪用、套取、提高开支标准的情形。专项资金通常数额很大,涉及的项目对民生、社会常有重要作用或影响,因而在审计时需要对重要项目重点核查。

3 总结

本文探讨了基层行政单位在新时代下的审计管理控制的现状各其普遍存在的不足,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几点需要加强的地方:首先要将审计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发挥更强效用,再者是在对具体业务、活动审计时应从会计三要素:资产、收入、支出出发开展审计工作,另外对于重要项目要进行重点审计;使财政资金得到安全高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张俐.《浅析行政单位后勤内部审计与管理》[J].管理观察.2009(12)

[2] 孙国明.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审计的几点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5, (3)

[3] 胡俊成,雷春平.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张超

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 篇2: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思考

摘要:国家对审计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我国内部审计面临转型考验,本文从内部审计提高政治站位、与政府审计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单位内部形成监督合力、内部审计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探讨内部审计转型思路。

关键词:内部审计;改革;转型

十九大以后,国家对审计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这是我国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与企业内部审计产生于内生需要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来源于政府审计监督的职责延伸,本文聚焦行使公权力的行政单位和公权力延伸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探讨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如何转型,如何在国家监督体系中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只是处于“有”的状态,很多单位内审机构不独立,有的与纪检监察合署,有的与财务部门合并。工作上有的单位由主要负责人领导,有的单位由纪检负责人领导,但现实状态下领导人的主要精力以及重点关注方向都不可能放在内部审计工作上,内部审计实际工作效果对于一个单位整体发展来讲,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修订后的《规定》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党领导一切的要求,明确了内部审计与单位党组织的关系,强化了党组织对内部审计的管理要求,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本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并规定“单位党组织应当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整改和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的管理”。

对于国家此次调整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各单位内审机构应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站位,努力推动单位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领导。通过修订单位基层党组织议事规则,将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作为单位党组织集体决策内容之一,以此建立单位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常态化机制。单位党组织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将极大的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单位党委(党组)听取内审工作汇报,也将倒逼内审机构提升工作质量,形成单位内审工作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正确研判形式,建立与政府审计良好的协同工作机制

从历史发展与定位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于服务单位内部需要,审计发现的问题多是内部关门处理。面对政府审计则是把自己视为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平时打交道的初衷是建立良好关系,目的是最终与单位管理部门一起共同“对付”外部审计。十八大以后,面对巡视调阅审计报告的压力,许多内部审计报告反映问题遮遮掩掩,部分严重问题甚至不写入报告。这样的状态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丧失了应有的立场,单纯的成为单位内部的管理工具。

修订后的《规定》重点强调了政府审计对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责,要求政府审计履行“监督内部审计职责履行情况,检查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职责,同时配套下发的《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政府审计对内部审计指导和监督的内容、形式、工作机制等。在2018年5月23日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职责。在新形势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将不再仅是单位的内部事务,而是按照全国上下一盘棋的要求,成为全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政府审计从专业角度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调阅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将使得以前审计报告模糊用语,不反映严重问题等做法面临较大的风险,不仅审计人员面临追责风险,而且整个单位管理层将受到对党不忠诚、对上级不老实的质疑。

随着国家审计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必将成为各级政府审计的重要职责,全国体制内各单位的内部审计也面临如何适应监督,如何转型的考验。各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正确研判形式,摒弃过去“内部人”做“内部事”的思维,积极主动与政府审计接触,与其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渠道与沟通方式。与政府审计的沟通交流应不仅限于按照要求报送相关材料,进行定期沟通汇报,更重要的目的是畅通政府审计对单位内部审计的指导与交流渠道,建立信任机制,为充分利用“审计机关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审计中,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经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这条政策“红利”,打下坚实基础。

三、积极主动作为,畅通审计结果运用渠道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地位普遍较低,独立性较弱,在履行内审职责的同时还参与了大量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尤其是履行内审职能的管理机构,内审工作与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互相交织,内审人员与管理人员互相重叠,这种审计职责与管理职责边界不清,工作互相参与的状态,大大削弱了审计应有的客观独立性,审计结论和审计效果常受人质疑。

修订后的《规定》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可能影响独立、客观履行审计职责的工作,同时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与内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新形势下,内部审计机构应尽快梳理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沟通协调机制、审计结果运用方式,并以制度形式明确下来,明确职责边界,审计不缺位更不能越位。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尽快梳理与相关内部其他监督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方式、监督力量和结果共用机制等,推动构建单位内部良性的监督机制与监督环境。

四、苦练内功,自信迎接新使命

受单位重视程度的制约和行政事业单位内审从业人员普遍来源于财务审计专业的影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开展的主要业务多数限于财务审计方面,对开展其他方面的审计业务,单位既无“需求”,审计部门自身缺乏动力也缺乏能力。在此情况下,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及重视程度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互相促进、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反而内部审计仿佛陷入了重视和需求程度与内审人员素质和能力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

尤其修订后的《规定》大幅拓展了内部审计传统审计业务范围,将“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等非传统审计内容纳入内部审计工作职责,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着眼点提升到国家大政方针执行的层面,而不在仅仅是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为做好这方面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内审人员将对国家的政策的收集、学习、理解纳入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同时对内审人员说服单位决策层正确执行而不是选择国家政策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在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首先要求内审人员要跳出既定财务、管理、内控等传统审计思维的圈子,自身要对自然资源和环保业务有一个学习和深入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明确内部审计资源、环保责任的的审计程序、方式与方法会是有效实施审计的必要保证。同时可以借鉴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的做法,会同本单位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制定审计程序、明确审计方式和方法,对审计涉及的專业问题共同讨论,将单位环保责任相关部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也是很好的尝试。

“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问题在表面,病根在里面“,这时目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原因最真实的写照。在新形势下不仅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内部审计转型的需要,更关键的是各单位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政治站位,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国家战略部署、服务于全面从严治党、服务于单位改革发展。同时内部审计人员需下苦功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借新《规定》发布的契机,促进单位内部审计的良性发展,自信的迎接内部审计即将到来的春天。

作者简介:唐展 梁华琼,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作者:唐展 梁华琼

行政单位审计管理论文 篇3:

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动态协调及路径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健全党和国家监察体系中“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这是国家监察体系中发挥监督作用的重要利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政府审计的目的,一方面是监督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财政决算情况作出客观的鉴定与公证,为财政管理提供改进措施,并揭露违法行为。审计体制改革必须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总体发展进程中有序推进,着力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监督制度体系。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将会面临更为复杂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针对两者之间的政府责任监督体系和治理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促使其有效互动,是对社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全面反映事实情况的基本前提和客观要求。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对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动态协调及路径优化问题展开研究,以实现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的有效整合和良性互动,使其在对国家的财政资金流转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公共治理的目的。
一、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的现状与作用机制

(一)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的现状

自从实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之后,我国众多领域对财政预算管理的关注度显著增强了。从我国政府部门与有关专家的视角,从国际形势和政府会计制度以及准则构建的层面,按照制度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在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暂时难以达到预算控制与财务管理之目的,尚且无法形成可以系统反映政府财政资源,在合理化、公开化等方面都有良好表现的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模式。虽然,政府审计制度被视作会计系统内的监督控制体系,能够全面监控政府的财政体系建设和保障公平正义,对提升预算绩效也具有良好作用。但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彼此兼容和共同发展却是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中需要完善与强化的部分。

(二)公共治理视角下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作用机制

任何政府活动均和国家治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政府审计也是如此。在国家层面上,一般会将政府审计看作“公共会计师”,能够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借助政府的预算执行与决算草案审计,能够发现预算编制中是否存在无法细化和资金配置缺位的情况,以及在其他预算编制环节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尤其对那些支出不实和超预算购买等问题,能够在预算执行阶段对其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予以遏制,以此推动公共契约进一步完善,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基于我国的国情,为了达到良好的公共治理的效果,就应该注重政府会计与审计制度之间的彼此配合,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职能,让政府会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推动政府会计和审计改革的整体进步。
二、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的动态协调

(一)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动态协调的理论基础

政府会计的目标在于充分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最大限度满足委托—代理关系内不同信息使用者对预算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决策诉求。其中,政府审计的审计准则与审计程序,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政府所处的风险并施以控制,可以客观且公正地评价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过程与产生的结果,推动政府向委托人提供真实且客观的信息,系统且客观地披露与政府预算控制和财务状况以及绩效水平有关的信息。政府审计的目标在于反映微观层面上资金运行水平与宏观层面上的体制和机制、以及在制度层面上存在的问题等等,以保证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让财政资金更加安全和完整,更好地体现效益性和社会性。

(二)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动态协调的困境

第一,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系统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间的衔接度不足,难以系统跟踪预算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决算的真实性与透明度,降低了预算的严肃性与政策分析的正确性;第二,政府会计核算工作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中存在不统一和不细化的问题,降低了政府支出确认的真实性与收支结余的明晰性和可比性;第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之间,都各自具有独立的财务报告系统,难以借助通过汇总生成政府整体财务报告,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势必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政状况与财政可持续性发展的客观评估。

(三)政府審计和政府会计动态协调的现实需求

经验表明,政府审计职能的实现水平和政府会计制度的完善程度之间存在紧密关系:一是政府审计可以借助其相关专业技术优势与丰富的审计经验,更好地发挥其咨询职能,借助专业化的知识为政府会计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信息,构建更为积极的长效管理机制,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使之能够得到保值和增值,让政府会计与政府审计的目标得以同步实现;二是借助对政府会计信息开展的审计与会计审核工作,能够对审计实践产生直接影响,再对政府会计问题予以归纳和分析,对发现政府预算控制与财务管理内的薄弱环节是大有帮助的,借此能够发现目前政府会计制度与实践内出现的信息缺失与质量等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和建立准则;三是借助发挥政府审计之免疫功能,能够进一步强化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监管力度,使之在机制和体制层面更加完善,以此提升政府会计准则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例如,陕西省某县通过多种措施实现政府投融资项目的审计全覆盖,实现了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之间的协调。通过发布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审计内容、程序、法律责任及全过程审计监督。要求审计部门加强项目库、审计专家人才库、协助审计单位库“三库”建设,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将工程造价以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作为最终依据,作为必备条款列入招标文件、工程合同、采购合同”,确立了政府投融资项目最终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同时,该县把“三农”、扶贫、社保、教育、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资金项目作为审计重点。将这些项目均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从项目特点、工期、质量、效益四重目标进行审计监督,着力保障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确保县委县政府中心工程顺利完成和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政府投融资项目审计做到了有重点、有深度的全覆盖。此外,还分类实施了定期审计、定点审计和驻场审计等形式,对隐蔽工程、重大变更、合同履行、现场施工等全过程独立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审计建议。有效堵塞了在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漏洞,提高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在关注政府投资项目真实性、合法性方面,解决了多结算工程款、多计工程投资成本、工程建设手续不全、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向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益型和效果性延伸。通过考虑项目投资的合理性、总投资规模的适应性,检查投入使用后的实效性等,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位一体,为县委县政府客观决策提供了审计依据。这不但保证了审计质量,有效防范了审计风险,还让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同时发挥了作用。


三、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协调路径

(一)构建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横向互补关系

为了让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之间保持协调发展的势头,需要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同时,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服务责任与绩效管理责任,并在合规性方面得到更为充分的反映。与此同时,还应保证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在政府公共治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利用其会计和政策工具实现协调进步,以此强化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在目标和内容以及流程、结果方面的互补;此外,还应通过全程跟踪审计的形式,把政府审计的重点从行政支出和基本建设审计朝着兼顾财政收支相关要素的全要素审计方面转移,以实现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在绩效评价方面的互补。

(二)借助技术优势推进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改革

为了发现和解決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根本上优化当前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审计变革中“单独行动”的局面,把政府审计人员归入政府会计改革规划的范畴,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审计对政府会计的积极作用。为此,政府审计人员应追求内容的充实化和审计工作的精细化,可以借助其所具备的审计专业素质评价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投资项目的运作水平,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借此做出更为全面和专业的分析和评估。

(三)以全局视角实现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协调发展

为了提升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协调水平,需要强化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方面的综合研究。从我国社会环境和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进步。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需要按照以下两个步骤以实现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一,要形成两者协调发展的系统观,把政府审计中的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审计以及政府会计的确认等问题,以综合反映事实的目的将其结合在一起。第二,在程序与结果层面实现其有效联动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制定和执行政府会计准则与制度过程中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更好地体现财务报告的客观性和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四)构建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纵向互动关系

要在部门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审计中,发现部门预算实际执行和目标间的差距和差距产生的原因。借助纵深精细化审计和全过程审计,让政府审计工作能够全方位地体现点面结合的特点,以此促进政府审计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还应发现在政府会计确认、度量、记录和报告等方面的缺陷,借助政府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深抓政府会计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全面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四、结语

当前,政府治理系统的基本要素与有关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对政府审计而言,需要不断以开放的姿态和多变的思维服务于政府,并和政府会计进行同步优化和调整,实现对政府改革的有效监督,提升国家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滑县县委党校)

作者:周霞

上一篇:筹资方式下房地产论文下一篇:违纪资金审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