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审计论文范文

2022-05-08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发审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后现代艺术产生时,杜尚的艺术思想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为后现代艺术的成长、壮大提供着用之不竭的营养,受到杜尚的影响,相继出现了波普艺术、偶发艺术等各种艺术流派。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杜尚对偶发艺术的影响,一方面是艺术思想,另一方面是艺术形式。

第一篇:发审计论文范文

发展为体,模式为用

内容提要中国发展模式作为整体系统是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具有典型的内外在属性和体用关系特征,其建构过程贯穿并因循着内在的体用逻辑,对之进行研究的基本策略是把“中国发展”作为根本性的本体、实体和主体,把“模式”作为相应本体的衍生现象、实体的表现形式和主体的工具方法,根据中国现代化发展本身的利益需要、理念目标、问题症结、资源禀赋、本质规律等主客观要素和内在诉求,来推论和界定相应选取的手段、道路、理论、方式、机制、规范、战略等发展模式的具体形式,由此可以揭示出中国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它实质上就是满足发展需要的使用手段、达到发展目标的选择道路、总结发展经验的理论体系、实践发展观念的行动机制、配置发展资源的基本方式、顺应发展规律的规范建构以及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应对全球化发展环境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中国发展模式体用关系特征体用逻辑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发展模式日渐形成和崛起,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但由于中国发展模式目前尚不够完善、未完全定型,与西方模式相比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认识尚处于盲人摸象、见仁见智的初步阶段。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何以必要与可能?要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模式应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策略?这是当前深化中国模式认识、推进中国模式建设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内外在属性和体用关系特征,其建构过程内在地蕴含和因循着体用逻辑。基于体用关系的视角与原则探析中国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概念界定和意义阐发,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发展模式的产生原由、精神实质与未来趋向。

一、中国发展模式的概念辩证、体用特征及其建构的体用逻辑

“中国发展模式”即中国发展的模式,可简称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由“中国发展”和“模式”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的“中国发展”作为定语是模式的本体、主体和内在根据,而“模式”则是实现中国发展的工具、条件和表现形式。模式的一般词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94页。但这里的“标准”是客观中性的,所指称是某种类型和性质事物的代表性范型与范例,并非一定就是理想和应予推广的样板,其中还包括一些存在明显问题和弊端的不当模式,如苏联模式、拉美模式就属此类。从价值角度审视,无论好的、坏的或者中性的事物都可能形成自己的标准形式即模式,现实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模式显然并不都是理想的、美好的、能称楷模的。

现在有否定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观点认为,成为模式就应理想完美,堪称榜样,而中国现实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故此不应肯定其存在,这显然是以价值判断消解事实存在的认识误区。中国发展模式确实并不完美、尚未完成,但它无论作为理论、道路、制度还是经验、战略与方式,都既具有客观稳定性、又具有中国特殊性,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张宏程、王洪波、徐鹰:《“中国模式”何以可能——兼谈社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虽然一直存在否定中国模式的言论,但并非主流意见,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和中国加速崛起,否定论观点正日渐式微,与之相应的趋势则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有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当下人们所谈论也是本文所讨论的中国模式是指中国发展模式,也就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那些具有稳定性、持续性、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基本形式,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所逐步形成和稳定下来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理论、道路、原则、机制、方式、规范和战略。

中国发展模式具有丰富的内涵规定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中国现代化发展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人本身的复杂巨系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意蕴。发展的内涵规定是发展模式赖以产生、成为必要与可能的各种内在要素、内生变量与内在联系,诸如利益需要、价值目标、思想观念、资源禀赋以及本质和规律等等。丰富的内容必然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模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反映中国发展内在要素和规律要求、展现中国发展内在本质和价值的建构形式,对其基本规定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发展领域进行概括,形成诸如中国经济模式、中国政治模式等类型。也可以从模式构成的不同要素层面进行概括,如从意识形态层面可把中国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从目标与路径层面可以概括为“中国道路”等。

中国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体用关系特征。当今中国发展模式不是对自身历史传统的因袭和重复,也不是对外来模式的简单复制和外来经验的照抄照搬,而是中国人民根据自身利益需要、现实国情条件而自主探索、开拓创建出来的一种独特发展道路和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体性特征。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中国模式也是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广泛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略选择,国民利益需要和现实发展条件是模式建构的根本目的和客观依据。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是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所谓“模式”就是中国发展本质的外部显现、中国发展内容的表现形式以及中国发展目的的实现手段,实质上也就是一种满足中国发展需要、实现中国人民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工具和方法。中国发展模式的鲜明体用关系特征预示着对其解释非常适合运用体用关系模式。

“体用”是凝结了中国传统智慧的重要哲学范畴,按照熊十力先生的界定,“宇宙实体,简称体,实体变动遂成宇宙万象,是为实体之功用,简称用”,两者皆为实有。其中“实体是功用的本性”,功用则是实体的存在形式(“离用无体”),所谓“即体即用”“体用无二”。熊十力:《体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6、3页。基于体用范畴的一般含义以及本文的理解,可以把“体”看作事物的实体、本体和主体,“用”则是“体”的从属、表现和工具。本文所言之“体用逻辑”指体与用之间相互作用、协同互构的规律和机制,它以能否固体、强体、健体为选用工具方法和形式的依据与原则,基本内涵要求是“因体起用”“以用强体”,“危體弃用”“以体选用”,“固体后用”及“强体广用”。马志强:《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体用逻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性解释》,《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以体用关系的视角与原则探析中国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就是把“中国发展”作为根本性的本体、实体和主体,把“模式”作为本体的衍生现象、实体的表现形式、主体的工具方法,根据中国现代化发展本身的利益需要、理念目标、待解问题、资源禀赋以及本质规律等主客观要素和内在诉求,来推论和界定相应采取的手段、道路、方式、规范、战略等发展模式的具体形式。

中国发展是包含众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为便于认识可大致将各种发展因素分为三类:一是发生和依附于人的主体性发展因素,如发展的需要、目标、观念等;二是相对独立于人的客观发展因素,主要是发展的存量资源和客观规律;三是主要源于主客体矛盾和环境变化的境遇性发展因素,主要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环境压力。通过对主体性、客体性、境遇性发展因素对模式建构之体用逻辑的深入分析,可有效地认识中国模式的原由、实质、特征与走势。

二、主体性发展因素对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

中国发展模式的创造主体是广大人民及其代表者执政党、国家和政府,来自主体系统的需要、目标、经验和观念等主体性因素是决定发展模式建构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力量。

1.体需决用、用以足体,发展需要决定发展手段,中国模式是满足发展需要的使用手段。

众所周知,现代化首先起源和实现于西方,西方现代化模式作为早发内生型模式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预设和精神支撑,是诸如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但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却是西方列强侵略逼迫的结果。与西方模式相比,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后发外生性,它的产生并非基于什么神圣启示和理性假设,而是国人摆脱短缺与贫困、解决温饱与生存问题的迫切现实需要,它实质上是广大民众对物质利益的一种普遍追求形式与稳定实现方式,这一点在中国农村经济模式产生方面表现得非常典型。

当代中国农村经济模式的核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诞生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而当时的小岗村可谓贫穷至极:“吃粮要靠返销,花钱要靠贷款,生产要靠救济,生活非常困难,家家户户都出门要饭,还发生过饿死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饿死也是死,不如拼一下,大家就合計,把田分了,把地种好才能够有饭吃,结果他们就把地分了。到了1979年的春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一次大丰收。有人就提出来,能不能让我们多干几年?当时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说了这么一句话:‘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结果下面也就没什么杂音了,这样就干起来了”,沈浩:《我在小岗村当书记》,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wz/jiangt/200911/t20091109_14880.htm.由此就诞生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闻名于世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不只是农村经济模式是生存需要倒逼的结果,中国的企业改制、劳动就业、扶贫开发、财税体制乃至于政府管理等众多模式也是在严峻的生存需要压力之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实质上是在温饱为天、民生为本价值理念主导之下,按照“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采取“白猫黑猫”的实用理性,依靠摸石过河的经验方法探索实验出来的。

由此可以认为,现实需要是中国发展模式产生之母,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服务和满足现实需要的使用手段,内需主导应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发展模式何以产生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一贯的需要动机和目的追求,诸如生活条件改善、社会保障建立、人的身心发展等等。但需要本身只是一种主观动机和期望,没有一定手段的运用和引渡,它就不可能摆脱自身的主观形态而转变成为客观现实。

发展在当今中国被定义为“中心工作”“第一要务”和“硬道理”,具有至高地位和价值,原因在于它是解决民生需要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以及提升国力的根本举措,促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客观必然地成为全国人民的根本目的需要和最高利益,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和奋斗目标,而为了满足和实现发展需要必须采取相应的发展手段。所谓发展手段就是为了满足和实现发展目的需要所应当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中介工具,而发展模式就是一种整合集成性的发展手段。发展需要和发展模式的基本关系简单说就是:发展需要是发展模式建构的根据、目的、动力和归宿,发展模式是满足和服务于发展需要的中介工具、方式方法和规范手段。例如中国所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因为它适应国情条件和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满足民生需要;中国所以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模式,是这一模式顺应国情条件和人们的政治意愿,能够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长治久安的政治环境。

以发展需要作为目的、将发展模式作为实现发展目的的手段,则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决于对发展需求的满足效用,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刻明了地认识中国模式的存在实质、发生机理和发展趋势。它不是依据什么先验假设和理想推断,而是基于客观发展需要及其约束条件所做出的现实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认识和评价中国发展模式是非优劣的根本标准是看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植根和衍生于发展需要,服从服务于发展需要,以发展绩效作为发展模式的评价尺度和取舍理由,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模式,这是中国模式创新进而保持合理性、生命力和先进性的基本原则与条件。

2.体标导用、用以达体,发展目标导引发展道路,中国模式是达到发展目标的选择道路。

发展的需要和目的具有主体内在性与价值期待性,必须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发展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发展目标即发展的预定任务、预设指标和预期效果的统一,它基于人的根本需要和目的,是发展目的的理性设定和指标化,对于发展活动具有重要的定向、激励和控制作用。

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对此我们已从时间结构上确立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阶段目标,从系统结构上,国家先后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全面小康”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等目标体系,成为发展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和基本依据。

目标与道路具有内在统一性,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必须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发展道路是发展模式的中心和关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征和标志中国模式,其选择的正确与否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现代化建设成败。

何为发展道路?这是非常需要加以明确界定的。笔者认为,发展道路不同于实体性的地面交通道路,它是对人类现实发展进程的一种类型概括与理论抽象,主要指人们为追求发展理想、实现发展目标而选择的发展途径和方向,它是由发展理念、发展主体、发展目标、发展规制、发展方式等要素构成的社会运行系统,上述发展要素也是评价测量不同发展道路类型的基本指标,所谓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条道路”大体上是可以从其所本质内涵和要求的基本发展要素指标来判断的。

人类的本质及其需要具有共同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基于共同本质需要而对发展目标的设定和追求具有普遍性,诸如经济富裕、民主平等、幸福快乐等等就是人类的普遍追求目标。但发展道路选择却难以具有类似于发展目标的普遍性,它因对国情条件的强依赖性而必然具有差异多样性。每个国家的国情条件不同,为实现发展目标所应选择的具体道路必然具有自身特殊性。中国道路的选择条件与独特性根源就是“人口、地缘、传统、文化这四大‘超级因素’集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切大致规范了中国道路的路径依赖”。张维为:《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54頁。无论对发展目标设想得多么理想,如果所选择的发展道路脱离了国情条件都将是难以走通和实现的。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目标,但由于现代化首先产生并实现于西方,率先产生和成型的是西方道路与西方模式,不少国家便简单移植照搬西方模式,力图像西方那样繁荣发展,但结果却很惨淡:“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模式基本上是照搬一个失败一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5页。事实充分证明,西方模式、西方道路是西方文化的特定产物,带有西方地域特征,并不具有唯一性和普遍性。

中国现代化自“洋务运动”开始,迄今已过了一个半多世纪的艰难曲折和不断探索,到今天终于成功地开创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契合中国国情条件,植根人民现实需要,融入世界经济政治体系,吸纳整合了不同发展模式优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中国特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和世界格局,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国发展道路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和价值归宿,相对于不同领域的现代化目标都相应地形成了特定发展道路,诸如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等等,其主流、正统的发展道路就是被作为意识形态和基本国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和标志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世俗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城镇化道路、民主化道路以及理性化道路和市场化道路,由此有效促进了中国现代性的快速发育和发展。但发展目标没有终结,发展竞争未有穷其,发展问题层出不穷,发展环境变动不居,发展道路的开拓同样没有止境。在现阶段促进增长、应对危机和保持稳定方面表现出色、相对胜出的中国道路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变数、危机和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中国发展道路在未来要继续保持生机活力和竞争优势,得到人们支持和信赖,就必须解决目前相当严峻的发展生态代价高昂、发展资源分配不公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根据环境条件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发展道路,实现持续创新和与时俱进。

3.体经奠用、用以升体,发展经验奠定发展理论,中国模式是总结发展经验的理论升华。

中国模式发生和奠基于发展经验,概括和成熟于发展理论,是发展经验与发展理论的有机统一。经验事实的存在以及相应的理论概括是中国模式建构的基本层次和基本条件。

中国模式发生于中国发展经验,它首先是一种经验事实。发展经验是关于发展实践的直接感知和领悟,具有直觉与基础性、地方与特殊性以及知行合一的特点。但模式本身是一种共性抽象而不是具体实体,一种稳定成熟的中国模式应是对客观存在的发展经验事实的总结和理论概括与升华,而不是这些具体经验事件本身。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具有无穷多的经验事实,千差万别的发展个案,其中任何一个局部和地方性的发展经验事实都不足以代表中国模式。如果把个别的局部经验和具体事件指称为中国模式,则无异于盲人摸象。由此看来要从近乎无穷多的具体经验事实中完整准确地抽象概括出普遍性发展理论,进而构建起完整的中国模式概念并非易事。但对中国发展模式进行理论概括在当今是现实可能的,其基本条件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发展经验充分展示。此外还有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国外发展经验的大量存在,加之现今又具有相当强大的发展理论研究能力,这为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客观依据、充分的概括原型以及充裕的研究人力资本支持。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文明传统的现代国家,当今中国发展堪称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3页。中国模式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作为文明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它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优秀传统文明在今天合乎逻辑的发扬光大。但在古代长期领先的强盛中国在近代却陷入落后衰败、割地赔款的悲惨境地。由于自然经济、封建政体、思想僵化、科教落后、闭关锁国而使中国由盛变衰的惨痛教训深深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思想与进程,当代中国的改革启动、开放政策、民主法制建设、科教兴国战略等重大举措,都既基于现实需要,又源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长期历史的发展经验与发展教训为当代中国现代化模式建构提供了深厚的传统基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中国模式主要是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经济调控、政治管理、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创造了大量成功案例和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也已概括创造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模式日渐成型和崛起。

中国模式具有开放包容性,它既是对中国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概括,也是对外部有益经验的吸收借鉴,诸如“东欧经验的滋养、美国模式的借鉴、北欧模式的启示、日本模式的启迪、拉美模式的教训”韩保江:《中国奇迹与中国发展模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88页。等等。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主题,但世界各国发展存在重大差异。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发展经验以及相应的理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内生资源不足,需要在现代性资源方面对发达国家进行观摩与采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学习、从善如流,博采众长、自强不息的民族,自近代以来中国开始求知于世界,大规模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与文化,力图师夷制夷、振兴中华。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模式,广大国民以极大地热情和精力学习国外先进文化,凡是认为先进有用的东西都虚心学习,拿来试用。“在我们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领域、所有的部门都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好经验、好方法,并结合中国情况进行了消化和创新”。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0页。可以说中国模式既是中国叙事和中国经验的概括总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同时又广泛吸纳了域外先进有益文化,饱含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综合集成型的宏大发展模式。

4.体念支用、用以践体,发展观念支配发展行动,中国模式是实践发展观念的行动机制。

发展的经验与理论成果经实践检验和选择性宣传会转化为人们的现实主流发展观念。发展观念是发展模式的精神实质和理性设定,它支配和主导着发展行动,并通过外部发展行动来展示和实现自身,由此可以认为发展模式是发展观念与发展行动的有机统一,认识中国模式需要分析中国的发展观念及其实践的行动机制。

就发展观念与发展模式的关系来看,发展观念是发展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可以看作是发展观念的显示形式和推行方式。例如建国初期照搬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具体推演和推行,而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选择则是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建构形式与实践方式,理解把握主流和主导性发展观念无疑是分析解读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但主观性的发展观念需通过客观性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要认识发展模式除了要把握其发展观念外,还需分析其实践的发展行动。通过分析发展行动机制可以把握中国发展模式追求效率、崇尚实干,强于组织执行、善于整合动员的实践本质。

发展行动是实践发展观念与目标的社会行动,而发展行动机制则可以说是实践发展观念的行动机理和运作方式。中国发展行动机制的整体框架和运行机理大体上可概括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混合发力”、市场自组织与政府他组织“互相补充”、实业企业家和政治企业家“积极作为”、独立自主与全面开放“统筹协调”、强政府与有为政党“和谐一体”,韩保江:《中国奇迹与中国发展模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5~239页。它是一种融市场机制、政治机制和社会机制为一体,包括目标导向、战略规划、动力激发、组织整合、政治控制等完整系列机制的系统复合型的发展机制。

中国模式在促进增长和应对危机方面表现出色,被称为“奇迹”,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举国体制和举国行动来促进发展、应对重大问题,其行动机制具有政府主导、行政调控、市场促动、社会参与、整体配套的特点。例如当今中国的主流发展观念是科学发展观,这一观念首先由国家和执政党正式加以理论界定并大力宣传推广,然后变为各级政府的行政原则、施政目标和政绩考核指标,逐步转化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最终产生发展效益,基本行动逻辑就是“国家倡导动员-政府行政推动-引入市场机制-社会系统参与”。

中国模式以推进现代化、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很大程度上可称为是一种“追赶模式”,与之相应的发展机制也可称作是追赶型发展行动机制,并为此建构起完善的领导组织机制、动力激发机制、规范约束机制、协同整合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决策力、执行力、行动力,这是中国现代化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成型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观念与目标体系,与之相应的是也逐步形成了一套驾轻就熟、组织高效、运行顺畅、成果显著的稳定成型的发展行动模式。如国家围绕可持续发展、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农业农村发展、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卫生健康等方面先后制定实施了大量发展行动计划,许多地方政府也颁布实施大量有针对性的专项行动计划,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从模型建构的角度看,行动原型是理论模型的客观基础,通过对一些大型国家发展项目运作过程的分析总结,可以概括抽象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如“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高铁建设等,就可以相当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模式的一些重要特征。

三、客体性发展因素对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

发展的客体性因素是发展主体需要认识、改造和利用的客观存在,它是发展模式发生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尤其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资源和发展规律对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建构作用。

1.体资定用、用以壮体,发展资源定型发展方式,中国模式是配置发展资源的基本方式。

资源利用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选择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基础在于适应中国独特的资源禀赋”。董志凯:《中国发展道路的经济路径与缘由》,白锡能、任贵祥主编:《红色文化与中国发展道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309~321页。 基础资源利用配置是经济制度的基本功能,同时又深受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模式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资源存量结构与质量禀赋的独特资源配置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配置资源通常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辅助,中国模式的重要制度基础与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成这一体制之主体的是包含中央、地方政府、企业的完整体系,它们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参与和进行着资源配置,采取的是一种复合联动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与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大差异。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其中存在着巨量的各类竞争性企业构成资源配置的微观主体,而各地方政府同样进行着发展竞争,它们颇类似于企业型政府,往往作为一种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招商引资、搭台唱戏、政策帮扶、奖优罚劣等多种方法,构建投资激励机制和发展保护环境,帮助企业降低投资成本和交易费用,突破部门官僚主义障碍,强化企业的投资驱动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中,中央政府处于总览全局地位,发挥着强大的整体统筹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制度框架,打造适宜宏观环境,注入刺激活力。一方面国家直接投资控制大量国有企业并将其资产资本化,形成了国有经济的战略制高点和产业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濟结构,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此外,中央政府还逐步构建起了能将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近短期政策目标高效整合衔接的国家发展领导能力, 诸如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实施短期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等,扮演着设计师、投资者、教练员、裁判员、救护员、宣传员、组织员、守夜人等多重角色,其强大的战略统筹能力举世罕见。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控制力量,经济资源配置要受控于政治资源配置方式,这在中国尤其突出。中国模式的政治资源配置方式在当代世界可谓独树一帜、独具特色,这集中体现在关键的政治人才选拔和权力的更迭与配置方面,对此中国实行的是“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年龄限制、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的体制和方式,宋鲁郑:《中国创造新的制度文明》,《参考消息》2013年12月23日。这种模式保证了选贤任能和政局稳定,使得基本制度和政策既保持了稳定性与连续性、又具有灵活性与创新性,这是中国经济30多年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政治条件。

中国模式的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势很明显,但存在问题也很明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主导性过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偏弱,这抑制了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价值实现,是应当加以改进的。

2.体规生用、用以固体,发展规律衍生发展规范,中国模式是顺应发展规律的规范建构。

发展模式与发展规律具有内在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张宏程、王洪波、徐鹰:《“中国模式”何以可能——兼谈社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规律通常是指事物之间的持续、稳定和重复性的必然联系,而模式则“标志着事物之间的规律关系”,它 “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来的规律”。何建华:《发展正义论》,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216~217页。其中发展模式的创造需要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适宜发展的道路、原则、规范与方式,由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发展模式;而对一种客观存在的既有发展模式进行认识就要揭示发展过程中那些具有稳定性、持续性、普遍性、代表性的联系与特征,这实质上就是进行发展规律层面的认识。虽然发展规律本身不是发展模式,但它却是发展模式的产生依据和认识条件,无论是发展模式的创造、还是对已有发展模式的认识,都只有真实反映发展规律才可能是正确有效的,否则其失败与失误将是难以避免的。

中国模式建构切合国情条件,贯彻实事求是原则和求真务实科学精神,坚持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创造了巨大发展效益和公认发展成就,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规律性,可以认为是顺应发展规律的规范建构。我们研究业已存在的中国模式应具有规律意识和规律认识力,透过纷纭复杂的发展现象来揭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那些本质性联系、普遍性特征和代表性标志。

从结构层次和运行机制分析,中国模式包括理念、目标和道路与方法,也包括发展的规范与规则,它的存在与运行是依靠规范体系来体现、维持和保障的,包括法律、制度、政策等形式,所有这些基本规范形式都与规律相关联。发展模式的合规律性集中表现为发展规范的合规律性。虽然规范具有人为建构性,而规律是客观自在的,规范当然不同于规律,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必然联系和衍生转化机制。“对客观规律和客观必然性的把握不仅是技术规范,也是社会规范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徐梦秋等:《规范通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2页。发展规范建构必须契合发展规律机理和顺应规律趋向,否则就不具有合理性与成效性。

中国发展规范顺应发展规律的事实在经济制度建构方面的表现十分典型。中国的经济制度规范建构完全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同、独立自主和外援支持相互补长诸方面的规律体系,这是中国经济取得成效与成功的基本条件。

中国的政治规范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它因与西方政体存在巨大差异而长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和非议。但中国政治制度适合本国条件,其建构过程遵循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规律,保障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和信任。民主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模式的政治民主规范突出强调协商民主、决策民主、作风民主和管理民主,注重从宏观层面整合协调政治、社会、资本三者关系,相对于西方选举中心主义和三权分立制衡的民主体制而言,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

经过30多年的大规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已经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领域构建起了一整套法律、制度、政策和管理规范体系,成为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存在形式,要认识和把握中国发展模式就需要深入具体解析中国的法律、制度、政策等规范形式。

四、境遇性发展因素对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

发展模式是在应对矛盾问题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发生发展的,来自发展问题和发展环境层面的境遇性因素持续深刻影响着发展模式建构。

1.体症确用、用以健体,发展问题确定发展方法,中国模式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

中国模式创生于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实质上是一套解决现实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发展问题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发展效果和国计民生的社会失调现象,诸如发展滞后、发展失衡、发展粗放、发展代价、发展公平问题等等,就是当今中国各类社会问题中的重大关键性问题。解决发展问题需要运用适当的原则和方法,这种原则方法在应对各种发展问题过程中不断加以调试、修正和反复改进而逐步稳定下来,被持续使用,进而就形成了一种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就突出表现在应对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层面。

解决发展问题首先涉及到根本性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哲学层面的问题。当今中国发展具有自觉的哲学方法论原则,其中包括传统的天人合一世界观、经世致用价值观、集体主义道德观、民本主义主体观、实用理性思维方式,当然最主要的是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尊重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等等。在思想方法论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特殊化与特殊主义普遍化的双向互动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以及人类文明普遍原则与中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地实现其中国化发展创新,同时又通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伟大创新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獨特贡献。在管理治理方法论层面,坚持“上下策结合”原则方法,张维为:《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43~249页。实现法治与德治、选举与选拔、民意与民心、政体与政道以及政府与社会、市场与计划的整合互补和功能优化。在一般实践方法论方面,解决重大发展问题普遍采取的是全国一盘棋的整体系统思维方式、配套联动的行动方式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

中国模式得以产生并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基于实践本体原则的经验摸索与经验归纳方法。经验方法因应实情、注重实用、崇尚实效,进行决策前通常先进行试点和实验,采取摸石过河、错误排除的办法,走一步看一步,逐步摸索出可行的前进道路,这是中国模式建构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如深圳特区的建立就是基于当时深港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及由此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照搬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解放思想、大胆探试的勇气和方法,最终 “杀出一条血路”,创建了闻名于世的深圳模式。

在解决宏观发展问题层面,中国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协同原则,实行举国体制和政府主导方式,诸如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重大发展战略,建设大型发展项目,实行大规模扶贫连片开发,开展对口援建救助活动等等。这种政府强力主导、全国一盘棋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管理方法。

在事关全局的重大发展决策方面,中国采取的是同西方不同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共识型决策模式。比较典型的如每年中央和地方召开的“两会”就是一种体制化的民主决策机制。经过代表讨论、各界协商、人民参与和专家集思广益形成的决议决定和战略规划,具有很强的全民共识性和科学可行性,它有效化解了部门纠葛与党派纷争,超越并整合了利益集团诉求,也在很大程度弥补了个体理性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前景的不透明性,大大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避免了类似于西方的那种党派缠斗、资本控制、政治内耗、久议不决的社会弊端。

2.体境择用、用以强体,发展环境选择发展战略,中国模式是应对全球化发展环境的战略选择。

当代世界正处于全球化迅猛推进时代。“全球化与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既是现代化的后果也是现代化的条件,中国要實现现代化就“必须利用全球性来寻找现代性”,“在全球化中实现现代化”。丰子义:《发展的呼唤与回应——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0~441页。中国正是由于积极参与和借助全球化而取得了巨大现代化成就,而所谓中国模式也正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与外部世界大规模全方位交流合作与竞争过程中建构形成的,它“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俞可平、黄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全球化的基本内涵与要求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整合化、全球政治互动化和全球生态共生化,它包括局域的全球化扩展和全球的局域聚集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与方面,王忠武:《试论全球化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式》,《东方论坛》2001年第3期。这种局域的全球化和全球的局域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只有既走出去输出产品、参与竞争、扩大影响和抢占国际生存空间,又引进来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资源和文化,才能保持生机活力,实现现代化。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中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它“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提供了世界主要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杨秀萍:《中国模式——基于全球化视野的思考》,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第24~31页。中国在历史上曾多次因错失机遇而贻误现代化,但这次终于抓住了全球化的战略机遇,有效实行了全球化战略,由此而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并开创出了中国现代化模式。

全球化要求中国发展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国际通行惯例,经济制度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有关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与国际惯例贯通。中国以全球化为契机和动力,系统清理和废止了那些不符合世贸规则、与国际惯例脱节的行政法规,从而为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国提供了制度保障,构筑起了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制度体系。但一种发展模式只有“将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相结合”才具有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景天魁、 邓万春、 何健 :《发展社会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02页。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既兼容并包、广泛学习吸收一切有益成果,又坚持独立自主、立足本土传统与现实条件,确保国家利益与安全,实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相整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补充、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嫁接、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相兼容,创造出了一种融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于一炉的中国模式。

人口多资源少是中国基本国情,中国通过对全球资源和市场的利用,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模式和贸易模式,有效解决了资源短缺、劳动力过多的难题。此外,全球化还拓展了人的视野和交往范围,解放了人的思想和创造力,化解了历史上形成的那些妨碍现代化发展的封建僵化思想和陈旧思维方式,确立了富裕、民主、自由、平等这些现代性价值观念和理性、开放、创新、包容的现代型思维方式,为中国现代化模式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如对外开放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平发展战略等等,这些战略都既源于自身内在需要,又是积极适应国际环境条件的必要选择。

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中国的发展模式同样离不开世界。中国模式产生于中国同世界的全面交流合作与竞争博弈的互动过程中,也将在更深度融入世界、更充分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生机活力、进化动力和竞争优势。

以上所述中国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可以简要概括为如上的“向日葵模型”。图中的“花芯”是中国发展,“花盘”的8个部分需要、目标、经验、观念、资源、规律、问题、环境为发展的基本内涵规定,“花瓣”的8个部分手段、道路、理论、机制、方式、规范、方法与战略则是花芯花盘的相应表现实现形式,由此可以形象地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这就是:中国发展模式是满足发展需要的手段、达到发展目标的道路、总结发展经验的理论、实践发展观念的机制、配置发展资源的方式、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和应对发展环境的战略。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秦开凤

作者:王忠武

第二篇:杜尚对偶发艺术的影响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后现代艺术产生时,杜尚的艺术思想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为后现代艺术的成长、壮大提供着用之不竭的营养,受到杜尚的影响,相继出现了波普艺术、偶发艺术等各种艺术流派。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杜尚对偶发艺术的影响,一方面是艺术思想,另一方面是艺术形式。通过杜尚的行为艺术作品,分析他的艺术思想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从而确定杜尚对偶发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杜尚 偶发艺术 艺术思想 艺术形式

一、杜尚简介

(一)绘画时期

马塞尔·杜尚(1887--1968),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杜尚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里,他的两个哥哥都是出色的艺术家,外祖父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版画家。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通过自己对艺术的领悟与学习,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思想。杜尚的一生很不普通,他虽身处现代主义时期,但艺术观念却早已超前于同时代艺术家,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家的影响很大,并自身早已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不仅对现代艺术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后现代艺术也产生重大影响。1902年开始他的绘画生涯,先后熟练地掌握了古典主义以及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绘画风格。二十多岁就成为欧洲先锋派画家代表人物,其中代表作有《对弈》《下棋者》《奏鸣曲》(附图1)等,之后又创作了成名作《下楼梯的裸女》(附图2)《下楼梯的裸女》的出现表明此时的杜尚已经有了抛弃绘画形式的念头。

(二)非绘画时期

杜尚在1913年开始思考“现成品”,他给自己写下一个便条,意思是要做“不是艺术的艺术品”。他的现成品代表作有《泉》《L.H.O.O.Q》《自行车轮子》等。《泉》杜尚在1917年将一个签了名为“R.MUTT”的小便池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上。杜尚认为,把一件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并且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和为它设置了一个崭新的观看角度,那么它原先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杜尚为什么选择它呢?他想要人们知道,传统美学的观念过于陈旧和迂腐,人们应该打破这种美学的僵化,从而跳出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去审视和思考我们的艺术。

1913年他的绘画作品《下楼的裸女》让他在美国收获了很大的荣誉,就在踏向巅峰的道路上,他决然的放弃了绘画,换来四十年的默默无闻。因此,他也具备了天才的一个普遍特征——无人理解。然而他没有抱怨,而是整天在下棋中消磨孤独的四十年。杜尚是西方“现成品”艺术之父,他为西方艺术提供了新的思想,使其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成品艺术的出现标志着杜尚反艺术、反傳统的一个开始。

二、从杜尚作品看偶发艺术

(一)杜尚的行为作品介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杜尚的艺术思想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为后现代艺术的成长、壮大提供着用之不竭的营养,受到杜尚的影响,相继出现了波普艺术、偶发艺术等各种艺术流派。后现代艺术,它主要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在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杜尚与后现代艺术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并对它们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他的艺术作品不但有传统绘画作品、现成品艺术,而且还有行为艺术。1921年杜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女人的模样,而且还穿了女人的衣服,摇身一变从一个大男人变成了一名贵妇,并在照片上签上“Rrose Selavy”,这件作品是算杜尚的第一个行为艺术。这件作品,这位女士用她轻蔑的眼神望着那些对杜尚作品不断否定和打击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杜尚用这样的方式来回应他们。而又在今年杜尚还设计过一个发型,名叫《彗星头》。是在他的后脑勺上剃了一个五角星,然后顺着这个五角星的顶角一路用推子推到前额。这个发型非常显眼,他所要表达的是人生苦短,多应顺其自然,更多表达的是一种面对当时艺术现状的无奈和痛苦。杜尚以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将其对艺术思维的革新坚持到底,继续以他特立独行的方式思考着艺术未来的走向。杜尚通过这两个艺术作品告诉大家,除了传统绘画方式,还可以利用其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把自己打扮成女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校大学生在学校除了练习传统绘画技法外还学习和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思想理论,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如何将自身所学合理融合、贯通并熟练运用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杜尚这两个艺术作品的完成,一次化了妆穿上了女人的衣服,一次剃了自己的头发,两次不同寻常的举动看似匪夷所思,但是他成功了,华丽的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思想——观念至上。

在《L.H.O.O.Q》这件作品中,是在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被涂上了胡须。《蒙娜丽莎》象征着传统的美学标准和观念,而杜尚在上面画上胡须是摧毁传统美学的标志。1913年26岁的杜尚完成了《自行车轮子》。这件作品是把现成的自行车轮子固定在了现成的凳子上。杜尚告诉人们并不是只有静的东西才是美的,动起来的作品也可以很美,杜尚通过打破传统审美标准告诉我们不要用一种惯性的思维去思考和看待艺术,艺术还应该走的更远。

1963年10月18日76岁的杜尚上演了一场与夏娃·巴兹博弈的行为艺术。这场被称为《杜尚博弈》的行为艺术的表演中,杜尚身穿着西服带着眼镜与赤身裸体的夏娃·巴兹在杜尚名作《大玻璃》前进行这一盘西洋棋的博弈。杜尚将“下棋”这件普通娱乐行为设置了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与众不同的裸体人物状态,使其成为了一项有内涵的行为艺术,杜尚通过这件作品有了一个对艺术的改观,原来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也可以作为艺术品呈现出来。

(二)偶发艺术的代表作品

20世纪50年代晚期,有一些艺术家已经开始了偶发艺术的实验。“偶发”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艺术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截取一个生活瞬间来进行表演,所以“偶发”一直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偶发艺术”的第一次表演是由艾伦·卡普罗于1959年在鲁本画廊举行的。他的作品名为《6部分中的18个事件》,这个作品是由一些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的行为片段构成的,而观众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组织并解读这些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打破传统审美的标志的。除了卡普罗,还有个叫吉姆·丹因的艺术家在鲁本艺术馆表演了一个叫《撞车》的表演,总共20分钟的连续动作,其内容就是撞车事故的象征性表演。其实这两个作品更多的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不仅仅上面提到的艺术家如此,美国“偶然音乐”的领军人物约翰·凯奇,他在1951年发表《变化的音乐》以及1952年发表《4分33秒》等作品。《变化的音乐》这部作品中的所有音乐要素——音高、时值、长度都是通过演算八卦和抛掷硬币来决定的。而《4分33秒》在演奏过程中,音乐家坐在钢琴前却不演奏出任何声音,就这样持续4分33秒,这段音乐发出的声音是由这个时间段中观众听到的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构成的。还有一个作品,是他在一次意义非凡的音乐会上,在表演的时候,就是将音乐会的大门朝街上打开,让外面的声音进入音乐厅。这些作品的目的是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对生活的关注。他还认为音乐是“音响的组织”,任何音响材料都可以应用于音乐中。这些想法与杜尚的想法不谋而合。

杜尚将小便池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上展览,就是用行动像我们证明,艺术品不仅仅可以用绘画方式表现出来,艺术品也可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只要将它放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并它赋予意义。后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家们表现艺术的方式更多、题材更为广泛,有在公共场合毁坏象征高雅艺术的钢琴和小提琴,表达对权威的挑衅;甚至有在放满动物的尸体和内脏的澡盆里待上几个小时,挑战生理的极限等等;受杜尚的影响,这些艺术家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并把艺术与生活拉得越来越近,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三、观念是心灵的表达

后现代艺术的艺术家艺术风格虽然与现代艺术家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又是延续的,无法严格划清界限的。然而我们通常过于强调后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断裂,强调它们绝对分明的界限,这是不太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通过对杜尚的进一步了解,让我觉得在油画创作的时候,要更加注重自己的想法和画面所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跟以前一样特别盲目的无选择性的进行单一创作。

杜尚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也给一些没有绘画基础的人创造了很大的平台——只要有想法,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它表达出来都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杜尚来说观念、心灵、精神的表达比艺术自身更重要,只要观念是心灵的表达就行。在杜尚的身上看到很多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地方,通过对杜尚的艺术作品的分析,让我们更加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更深刻地了解到杜尚对偶发艺术的影响有两点,一是重视观念艺术,观念至上;二是打破传统审美标准;三是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形式越来越多,题材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江红.艺术与人生——论杜尚的艺术生活[J].美与时代(下),2012(09)

[2] 王瑞芸.杜尚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马永建.后现代艺术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 潘公凯.现代艺术的边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 皮埃尔·卡巴内.杜尚访谈录[M].王瑞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罗雪芬,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罗雪芬

第三篇:老夫聊发少年狂

当今的影视圈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被一批中年面孔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相貌普通,并不偶像,但是他们老夫聊发少年狂,在观众中受影响的程度和走红的速度却并不输于任何偶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以时间青春为资质的演艺圈,用大器晚成或霜叶红于二月花来形容他们,并不为过!

大器晚成

这类人入道较早,成名较晚,实力有余,运气不足,不过机遇一来,则能一鸣惊人。

人物之一 傅彪

影视作品:《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甲方乙方》、《春天的狂想》、《没完没了》、《一声叹息》、《押解的故事》、《大腕》、《老爸向前冲》等。

从首次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甲方乙方》中小露把脸儿后,傅彪的人生就有了一个飞跃的变化。短短几年之内,从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的黑社会老三,到电视剧《离婚》里那个流氓小官僚秋先生,从贺岁片《甲方乙方》里那个在磨坊里当驴的小胖子,到音乐片《春天的狂想》,他先后与导演李少红、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合作迅速推出了多部具有影响的影片。

但是傅彪真正被观众所熟悉还是1999年底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没完没了》里,在这部影片中付彪出色的表演甚至抢了主角葛优的风头,那一年也正是贺岁片闹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从此他作为冯小刚贺岁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味主料,与葛优一起成了贺岁片三剑客。与此同时傅彪的演技也得到了电影界业内人士的认同,最终凭借电影《押解的故事》他成功地获得2001年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傅彪是北京人,当年高考差24分与大学无缘,背着家里人考表演,结果还被录取了。其实早在1983年他就跟潘虹合作拍过电影,可惜当年流行英俊小生,傅彪也只有给人当绿叶的份儿。不管怎样,现在的傅彪终于熬过来了,大器晚成的他出演的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博得了观众的好评,但成名后的傅彪依旧保持着谦虚本色。

虽然傅彪目前已是国内最红的几个演员之一,但在电影《一声叹息》、《大腕》等他的各个经典影视作品中,傅彪几乎都是以小人物取胜,算起来也只有喜剧《老爸向前冲》才是傅彪第一次真正担任男主角,最近他又参演了冯小刚做监制的新片《关中刀客》,在这部影片傅彪则是不折不扣的主角。

人物之二 孙海英

影视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金戈铁马》、《双旗镇刀客》、《走出西柏坡》、《笑傲江湖》、《明月出天山》、《美丽的大脚》、《蓝色妖姬》、《林海雪原》、《假装没感觉》等。

说起大器晚成的典型,观众无疑会想起这个近段时期以来娱乐圈曝光最多的一个名字:孙海英。在主演《激情燃烧的岁月》前,孙海英是谁恐怕没几个人知道,然而仅凭这一部戏的出色表演就让年纪不小的老孙红透半边天,可以说是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最终使他走向了全国,然而到了这一年,孙海英已经45岁了。

孙海英早期也塑造了很多影视角色,打造了很多典型的西北农民形象,然而并没有引起观众更多的关注,在电影《走出西柏坡》中,孙海英表现出色,演活了片中角色马保山。许多圈内朋友坦言凭借他在艺术上的功底,早就应该成为一流演员了,可是由于他并非学院出身,再加上其貌不扬,嗓子不好,所以迟迟不能进入主流影视圈。

孙海英的最终成名与制片人张纪中慧眼识珠有很大的关系,在《蓝色妖姬》中,张纪中请他扮演了记者叶梦幽,在《笑傲江湖》中,请他扮演采花大盗田伯光,一直到出演《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男一号石光荣这个角色,《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势不可挡之势“烧”火了主角孙海英。不单如此,就连吕丽萍也被孙海英一起拿下,把自己嫁了出去,凭添了一段影视圈里的姻缘佳话,成名的孙海英目前也是备受青睐,日前又在冯小刚新片《独行刀客》中担纲主角。

人物之三 赵本山

影视作品:《家和万事兴》、《荆轲刺秦王》、《有话好好说》、《男妇女主任》、《幸福时光》、《他和她的外遇》(话剧)等。

小品:《三鞭子》、《卖拐》等。

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自然莫过于笑星赵本山。这位来自东北小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的成名与相声演员姜昆有很大的联系,正是他到铁岭演出时,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赵本山,从而使赵本山迅速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笑”的偶像。从东北二人转中走出来的他自从1990年的春节晚会小品《相亲》一炮打响后,先后在春节晚会节目评选中获过六次大奖,

赵本山非常坚定地张扬他的农民气质,令其在演技上技高一筹。他的角色,真实朴素,不作秀,绝少煽情,土得掉渣的东北话,老式的穿戴举止,和时时透露出的小机智,亲切自然,让人回味。作为春节晚会的象征,赵本山塑造的多个经典形象总体上都是一脉相袭的。他很少变脸,他的作品《相亲》、《三鞭子》、《钟点工》能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收视率,并非偶然。

综观赵本山一路演来的角色,无论是众多小品,还是《男妇女主任》、《一乡之长》,直到自导自演的农村喜剧《刘老根》,他的表演艺术来源于他深厚的东北农村生活根基。他把中国农民的朴实、机智、小狡猾、大善良演绎得惟妙惟肖,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加上朴实中透着狡黠的反讽效果,为赵本山找到了艺术上的制高点,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拨动了商品社会人们心中一种久违了情感,在《刘老根》获得巨大成功后,最近赵本山又带着他新近拍摄《刘老根新传》英勇出击了。

人物之四 张铁林

张铁林:英国皇家电影学院硕士

影视作品:《山不转水转》、《椅子》、《汉宫飞燕》、《还珠格格第一、二部》、《铁齿铜牙纪晓岚》、《上错花轿嫁对郎》、《大桥下面》等。

如果回到几年前,恐怕还没有多少观众知道张铁林这个名字,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的热播,不但捧红了赵薇等一批新人,也同样让张铁林迎来了事业的真正高峰,在《还珠格格》中,张铁林把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皇阿玛演绎得可爱之极,与小燕子相得益彰。从那以后,张铁林就成了赫赫有名的“皇帝专业户”。当年轻一代还没弄清楚荧屏怎么又突然冒出个大器晚成的星星时,他已经又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上错花轿嫁对郎》等剧中又当了多次皇帝。

其实早在1980年,张铁林与龚雪合演的电影《大桥下面》就广受欢迎,但离真正成功还相距甚远,不满足于现状的张铁林就随着一阵留学潮到了国外,在英国攻下了硕士学位。回国后,自编自导的了一部电影《椅子》,张铁林走上了重新学习和创作的道路。靠《还珠格格》咸鱼翻身的张铁林,可能真的适合扮演皇上,不过我们也希望看到他在表演方式上多一些变化,给观众一些新意,如果总是“皇上一瞪眼”的招牌形象而不求改变,或许张铁林的未来并不不一定太好。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一类青少年时成名,经过多年打拼,如今依然十分活跃,人到中年反而比年轻时更有市场,更具人气;其艺术生涯中虽稍有沉寂,但机遇一来,便重放光彩。

人物之一 斯琴高娃

生日:1949年

民族:蒙古族

影视作品:《骆驼祥子》、《归心似箭》、《风雨下钟山》、《再生之地》、《高山下的花环》、《人在纽约》、《嫁到宫里的男人》、《香魂女》、《大宅门》、《康熙王朝》、《党员二楞妈》等。

斯琴高娃是我国影坛“常青树”,这位80年代就凭着《骆驼祥子》中的“虎妞”而一举成名的实力派明星,尽管年纪越来越大,但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推出一部优秀作品,从电影《骆驼祥子》、《高山下的花环》到十几年前的《香魂女》再到现如今火爆异常的电视剧《大宅门》、《康熙王朝》等,斯琴高娃可以说是宝刀不老,多年来塑造的角色性格各异,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斯琴高娃1978年开始以一部《归心似箭》初登银幕,以她特有的表演天赋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但是在1986年远嫁瑞士后就沉寂不少,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就在大家差点遗忘了斯琴高娃的时候,2000年,一部《大宅门》再次令她如日中天,她塑造的白家少奶奶形象年龄跨度大,粗犷中有细腻、泼辣中有柔情、朴实中有执著、激情中有含蓄,充分展现了一位老演员的不俗演技,颇有大家风范。

从《大宅门》到后来的《康熙王朝》,斯琴高娃掀起的荧屏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作为中国实力派大腕,老当益壮的斯琴高娃已经甚至成为电视剧高收视率的代名词,大大的又火了一把。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由斯琴高娃主演的反映农村生活的故事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举夺得优秀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等3项大奖,成为该届长春电影节最大的赢家。

人物之二唐国强

生日:1952年5月4日

主要影视作品:《小花》、《今夜星光灿烂》、 《孔雀公主》《四渡赤水》、《高山下的花环》、《共和国不会忘记》、《三国演义》、《长征》、《雍正王朝》、《开国领袖毛泽东》、《包公生死劫》等。

如今提起唐国强,恐怕观众最先想到的就是他所塑造的毛泽东,诸葛亮、雍正皇帝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老演员炉火纯青的演技。不过遥想当年,唐国强因为年轻时候外形英俊,在电影中的角色大多以情哥哥形象出现,所以被戏称为“奶油小生”,甚至成为许多人的讽刺对象,唐国强也因“奶油小生”这顶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从那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屏幕上很难再看到唐国强的身影。唐国强为此主动请缨出演《高山下的花环》中的赵蒙生,但却并没有因这部影片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反而却引来了矫枉过正的议论。但他没有气馁,在他最落寞的时候,他选择了读书。

进入九十年代唐国强充分显示了老当益壮的实力派本色,接连拍了几部历史剧:《三国演义》、《大唐情史》、《雍正王朝》等,彻底告别“奶油小生”时代,出色的演技受到人们好评。

真正让他得到艺术桂冠的还是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剧中他把人民领袖的情怀诠译得让人十分信服。2001年,他又第三次出演毛泽东这个角色,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拍摄的电视剧《长征》中,唐国强和《长征》摄制组经过将近五个月的时间走过了红军曾经走过的长征之路。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演员评选活动中,唐国强凭借高超演技以《长征》中的“毛泽东”形象获男演员金牌,他自己也由此迎来演艺生涯的第二个春天。

人物之三陈道明

籍贯:浙江绍兴

影视作品:《英雄》、《康熙王朝》、《大汉天子》、《少年包青天》、《长征》、《黑洞》、《我的1919》、《寇老西儿》、《胡雪岩》、《桃花满天红》、《八旗子弟》、《今夜有暴风雪》、《围城》。

陈道明似乎一直都是国内男演员中一个鲜明的另类,无论演戏还是处世,他的脸上常常一派理智与冰冷,在影视圈里以高傲闻名的他,对待角色却有自己的一套,他特别善于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从内心深处发掘人物的内涵。陈道明虽然年纪不算很大,但给观众的感觉绝对是一名经历丰富的老演员,从最早的《围城》看陈道明演戏,他聪明、古怪,转眼近十年时间过去,他出出入入各个剧组,拍了多部电视剧。虽一度并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但凭借《长征》、《我的1919》的出采表现,陈道明最终重新证明了他的实力,因为电影《我的1919》,陈道明分别将“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以及“金鸡”影帝揽入怀中,鸿篇巨制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更是将他的事业带到了又一个高峰,陈道明重塑了康熙形象,令其既叱咤风云又有凡人的七情六欲,性格鲜明,光彩照人。随后陈道明在电视剧《黑洞》中塑造了主角聂明宇,在张艺谋的新片《英雄》中扮演秦始皇,陈道明迎来了自己演艺生涯的又一新的高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发审计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教育发论文范文05-08

发老师论文范文05-08

发经济论文范文05-08

发医学论文范文05-08

发教育论文范文05-08

发教学论文范文05-08

发工业经济论文范文05-13

审计论文范文05-08

审计学论文范文05-08

资产审计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产品论文范文下一篇:资源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