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得到了迅猛发展,信息系统也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社会一切领域的基础,各种信息系统在帮助企业改善运作与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已知的和潜在的风险。

第一篇:基层审计论文范文

基层审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现状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dget Implementation Audit in Grassroots Audit Units

LI Qian-jie, XU Ze-yu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 China)

【摘 要】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标志着预算法翻开了新的篇章。作为基层审计单位的必修课,预算执行审计的项目和内容有所增加,这就对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论文从基层审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的现状出发,总结了基层审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基层审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基层审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大数据审计

1 引言

国家审计会议于2021年1月8日在北京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会议上,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了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的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了习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精神,总结了2020年的工作成果,部署了2021年的目标。会议上提出了开展财务审计,推动资金绩效提升,落实“紧日子”的要求,要组织实施和开展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在18个省开展财政收支审计。这就充分说明了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性,也说明基层审计单位面对新常态、新挑战,必须做到拓宽审计视野,努力构建新的审计模式,扎实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创新审计思维方式,提高整体审计能力。

2 基层审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常见问题

与上级审计单位相比,基层审计单位面对的大多为基层单位,情况可能更为复杂。此外,基层审计单位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自身也可能存在短板,因此也会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

2.1 思想认识上存在阻力及偏差,审计人员对预算执行审计的认识不足

对于基层审计单位来说,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包括本级财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本级地方税务部门及其直属分支机构、本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一级预算单位以及本级金库及下一级财政等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但是,很多垂直管理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部门等,基层审计单位没有监督权,上级审计机关往往也无暇进行监督。因此, 对于基层审计单位的实际审计工作来说,就会存在一些盲区,使得一些基层审计人员认为,按照基层审计单位的现状, 想要真正地进行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是很难的,思想认识上存在阻力以及偏差;同时基层审计单位的一些老同志对于新《预算法》的出台以及预算执行管理的改革还未完全适应,进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时候,还是以传统的审计方法为主,例如,手工翻账、现场审查,等等,还没有意识到面对预算执行管理的新常态下,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性和尽快进入审计状态的紧迫性,对预算执行审计的认识不足。

2.2 审计小组的力量不足,缺乏复合型人才

首先,基层审计单位的审计人员因工作需要,时常要参与有关部门临时巡查、检查等工作,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满负荷地进行工作甚至可以说是超负荷工作,因此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开展一般都是以股室为单位组成专项审计组,组成人员不会太多,审计工作的具体分工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规模、所涉及的财务资金规模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初步认识来决定,这就导致审计组的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很大,审计过程中对于各项审计目标就可能不会面面俱到。

其次,基层审计单位的审计人员以会计审计专业人员为主,其他专业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也较少。同时,人员年龄结构也并不合理,大多数基层审计单位存在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由于单位人员编制和相关专业的限制,部分基层审计单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日益老化的原有基层审计人员,无法注入的新鲜血液,导致基层审计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挑战重重。那些基层审计单位的老同志在审计过程中有着自己的审计习惯和方法,审计往往依赖过去的经验,难以接受不断更新的知识,此外很多业务骨干常年都在其他的审计项目上,没有时间去参加进修培训,影响着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系统的更新。这就导致基层审计单位普遍存在审计队伍组成结构单一、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审计队伍实力不足的现象。

2.3 审计信息化程度不高,大数据审计利用率低

现阶段基层审计单位对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数据采集大多为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自行上报数据。这就造成在实际的审计过程当中,被审计单位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造成上报数据的效率低、上报时间不统一的情况, 使得在基层审计单位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的前期,审计人员可能只拿到了一部分单位的数据,从而造成了只是因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及时地上报数据而出现审计工作进展缓慢的情况,所以对大数据审计的利用程度不高,就会导致审计工作的繁重。同时,现阶段对于基层审计单位来说,大数据审计方法的定位仍然只是辅助手段,很大一部分审计业务无法通过数据分析完成,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审计疑点仍需人工筛选、验证和证据收集。受到基层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数据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有很多审计工作是计算机无法完成的,有些基层审计单位虽然采集了部分数据,但是由于数据标准化程度并不高,难以攻克数据匹配关联的难关,造成各类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效果不够显著。

2.4 与其他部门的衔接度较低,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不足

每年,财政部门对其他单位进行预算编制要求、资金使用要求以及国家政策解读的时候审计人员并未参与到其中,对于财政部门下达的关于预算方面的要求也并不完全了解,与财政部门没有实现实时且有效的沟通,造成基层审计单位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存在着滞后性,同时因为财政部门需要下达预算方面要求的单位很多,造成会存在与一部分单位的衔接度较低,也就间接地导致基层审计单位与其他部门的衔接度不高,使得基层审计单位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上受到限制,在审计的实际过程中大大降低了审计效率。另外,因为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审计对象数量多、范围广,会存在有些被审计单位从未接受过审计的情况,这些单位未能及时地转变观念,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模式,在与基层审计单位的配合中就可能存在互相推诿、消极应付的现象,沟通存在障碍,这就使得审计的难度大大提升,影响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削弱了审计的最终效果。

2.5 审计项目计划不够科学,未能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的时候,基层审计单位有时并不能按照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对审计项目计划进行动态管理,这就使得基层审计单位无法做到快速地推进预算执行审计的全覆盖。

首先,在审计方式上,基层审计单位往往是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没有将其与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落实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项目相结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现有的审计资源,大大降低了审计的工作效率;其次,在审计项目安排上也并不科学,基层审计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大部分还是以资金量大的单位为主要审计对象,如农、林、水、交通、住建等,小单位很少涉及,审计的覆盖面小,无法在广度和深度上揭示预算执行的共性问题。

3 关于加强基层审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3.1 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思想认识

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思想认识,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基层审计人员获取审计知识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技术相关的各种专业考试,通过考试即可报销有关的费用,审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从而使得审计人员能够主动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更新的审计技术,也可以让审计人员认识到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性。在提高审计干部思想认识的同时,基层审计单位也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预算执行审计是发展的前提。二是深化审计执法,真正建立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轴,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为主体,税务、金融机构参与组织为主导的预算执行审计,在对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将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效率作为其工作模式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降低基层审计人员对审计盲点的抵触情绪。

3.2 加强基层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想要加强基层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其实最重要的是注重基层审计人员整体审计能力的提升。可以制定关于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质的相关制度,也可以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计划要包含总体要求、要达到的培训目的和明确的培训内容。

首先在进行审计之前,基层审计单位可以挑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让审计人员对预算执行审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了解,例如,结合具体案件对新《预算法》进行讲解,学习结束之后,也可以通过审计人员集中讨论、各抒己见或者考试等手段,检查学习的效果。其次可以分享优秀审计项目的经验,邀请上级审计单位或取得优秀审计项目的其他基层审计单位分享优秀审计项目经验,加强学习交流,丰富审计实践经验。再次可以根据实际学习需要,收集预算执行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汇编或期刊进行内部教育培训。培训过程中,互相讨论,总结经验,做到学以致用。最后加强对基层审计人员的培训。例如,可以对新考入的人员进行岗前教育,学习新《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以老带新,以审代训,帮助新同志更快地进入岗位,让其更快、更好地适应到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当中。

3.3 加强大数据审计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应用

加强大数据审计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应用,一是要打破基层审计人员的传统理念, 让基层审计人员专注于大数据,学会分析和处理大数据,树立大数据思维,并不断解放传统审计理念,让基层审计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大数据是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二是可以组建专门的大數据信息采集小组,让熟知计算机业务的审计人员负责数据采集和转换工作;三是科学组织审计数据分析,打破传统的定向思维,更新手工审计的习惯,注重宏观分析,分类梳理疑难杂症,积极利用现场审计软件或SQL等数据对预算执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建立预算执行进度、专项转移资金支付进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等数据模型,集中分析,发现疑点,提高审计效率;四是转变传统的审计习惯,采用现场审计与大数据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利用大数据模型对疑点进行分析筛选。对筛选出的疑点和关键点,采用大数据与现场审核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进行大数据审计和现场核实,非重点单位和资金进行传统审计。

3.4 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基层审计单位的审计人员要及时有效地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一是要让被审计单位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认识,只有被审计单位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才會便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审计单位可以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以各种形式进行审计,如定期召开审计座谈会、与被审计单位勤联系、多沟通,使得被审计对象能够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及时改变思路,适应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模式;二是可以根据实施阶段得出的结果,汇总审计期间取得的资料,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中的高危风险点加强审查,促进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和制度的完善及管理,规范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 保障对被审计对象的监督和服务,这样既可以让被审计单位了解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职责,也可以让被审计单位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实施提出意见与建议,使审计与被审计双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预算执行审计过程更加和谐。

3.5 合理安排审计项目

对于审计单位来说,每一个审计项目都不应该仅仅将它们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应该充分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依存性,究其根本都是为政府审计所服务,因此,基层审计单位在年初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合理地安排审计项目。

一是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的时候,可以与其他审计项目相结合,例如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等。例如,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可以将该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审计实施方案当中,把预算执行情况当作一个审计重点,两项审计项目同时进行,共享成功,这样能很大地提升审计效率,提高最终的审计效果,再比如在进行专项资金审计的时候,可以根据专项资金审计对资金使用过程更为专注的特点,掌握预算资金整体的管理使用情况,对国有资产的购买和使用进行监控和控制,两项审计项目相结合,既能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也能避免专项资金的浪费,大大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基层审计单位可以将年度的审计项目计划和一定时期内进行过预算执行审计的单位相联系,进一步调整审计工作范围和审计重点,将已经进行过预算执行审计的单位与未进行过预算执行审计的单位分类,准确统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关的被审单位的数量和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审计项目计划,消除审计盲区,逐步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全覆盖。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基层审计单位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预算执行审计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面对新常态,基层审计单位要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审计职能,找准自身工作的出发点,以更好的态度面对和接受挑战。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提高思想意识,加强技能学习,注重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自身的审计业务能力,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效率,达到审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涛.新形势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论,2017(17):175-176.

【2】苏艺程.基层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165-166.

【3】张红栋.浅谈大数据环境下基层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方法创新[J].中国经贸,2016(23):281.

【4】程平.重庆市审计局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预算执行审计方法[J].财务与会计,2018(6):77-79.

【5】王永在.深化基层预算执行审计刍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8(3):27-29.

【作者简介】李乾杰(1971-),女,山东临沭人,副教授,从事会计学研究。

作者:李乾杰 徐泽宇

第二篇:基层审计机关信息系统审计初探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得到了迅猛发展,信息系统也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社会一切领域的基础,各种信息系统在帮助企业改善运作与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已知的和潜在的风险。为了对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质量和系统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我国自2002年起初步建立了信息系统项目经理制和信息系统项目监理制度,而国外采取的监控手段主要是信息系统审计(Information System Auditing,ISA),我国近几年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信息系统审计,日益关注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在内的所有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逐渐凸显。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涵义

信息系统审计出现的时间不长,直到21世纪才进入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是在电子数据处理审计(EDP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目前对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Ron Weber(1999)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邓少灵(2002)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对信息系统从计划、研发、实施到运行维护各个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以审查企业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有效,保证信息系统得出准确可靠的数据”。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ISACA)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的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钱啸森等(2006)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对信息系统规划、开发、运行和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确保其符合经营管理目标的过程。

无论哪种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出,信息系统审计是传统审计的深化,其目的在于有效地监控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系统审计更加强调系统的观点,审计对象包括整个信息系统环境以及与此有关的业务在内的以网络及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而审计过程比传统审计更加复杂,覆盖了信息系统从规划、开发、运行、维护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

二、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兴起和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存贮和交换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高效和程序化给人们带来便利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犯罪案件的频频发生、系统不稳定引发社会问题等,系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如2007年9月,西安市医保中心使用未经测试、未经验收的软件系统将医保资金打入个人账户时,先是重复给18万余人账户多打入医保资金1 090万元;在发现错误扣回这些资金时,竟又多扣了1.85万人账户上的资金。为恢复数据,该中心被迫紧急叫停西安市医保信息系统,在长达7天的时间里,全市130万市民拿着医保卡却无法购药、无法就医,西安市社保局局长张平均因信息系统混乱诱发的问题而丢了官;2011年5月13日,广州市广珠轻轨站外抛锚,因信息系统故障致列车2个多小时进不了站;2011年10月25日,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发生故障,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结算运行,患者无法使用医保卡结算,致使东城区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因信息系统故障关闭近一周无法正常提供门诊取药服务等信息系统故障引发问题不胜枚举,原因也各种各样。

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成为制约信息系统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普遍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在基于认可了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数据真实的情况下,采取有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并未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仅对它产生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审查。那么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呢?其运行结果是否真实有效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就要受到质疑,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一种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及高效运行的新的审计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信息系统审计是审计机关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新任审计长刘家义多次指出,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信息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政府机关通过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运行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确保这些系统的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其次,信息系统审计是新形势下防范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由于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和单位业务量的不断扩大,许多我们审计过程中需要的取证材料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直接生成的,而如何确保这些系统直接生成的材料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如何确保审计机关不是“假账真查”,如何确保系统自身的产品(信息资源)是可靠的,不能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的承诺来解决,而是要通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来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第三,信息系统审计是查处打击新型犯罪手段的重要途径。由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我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行业,如果离开信息系统,正常工作将无法开展。但同时,利用信息系统漏洞而进行的计算机犯罪行为屡有发生,这更加引起我们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合理授权等安全性、可靠性的关注。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能够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信息系统的运行,同时,对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计算机犯罪也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

三、当前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因素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基层多数单位在财务核算等内部管理上均开始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如何克服审计资源的不足,积极有效地开展基层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笔者认为,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有五大因素:

一是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观念转变不到位。信息系统审计不仅是审计手段和审计对象的转变,更是对传统审计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一方面,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认识和定位不到位,对信息系统的理解还停留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或辅助审计软件开发及应用的层次上,尚未全面树立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审计的理念。信息系统审计不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其对象就是信息系统本身。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种审计手段,而信息系统审计就是一种审计模式,通过对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审计,来对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做出合理的评价。另一方面,对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等、靠、看”的思想。由于对信息系统审计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理论和实践的认识程度还不是非常成熟,常规性审计工作主要包含财政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审计观念仍局限在查错纠弊上,审计习惯于“就账审账”,同时审计思路难以衔接,会造成不知如何下手,从而引起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寄希望上级审计机关先进行合理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在这基础上再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导致基层审计机关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仍处于“等、观、望”的状态。

二是审计人才培养尚未形成机制。开展信息系统审计,需要熟悉、精通审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包含两个方面的人才,一种是精通审计、担任过大型项目主审且熟悉计算机应用的高级审计师;另一种是精通计算机(例如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或者熟练掌握数据库有关技术、信息系统控制以及软件工程等知识,同时又熟悉审计原理和审计实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骨干大多为财会和审计专业。虽然经过计算机强化培训审计机关会用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但信息系统审计不仅要“会用”还要“精通”;不仅要精通计算机知识,还要会将审计思路转变成计算机审计方法,现有审计人员素质很难满足。针对这种状况,基层审计机关有的是直接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想取而代之,但从实际引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来看,如何将审计思路提炼成计算机语言并融合于信息系统审计中,依旧需要审计机关后期的不断培训。

三是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存在不足。一方面,在硬件设备购买上,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经费重点保障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化办公管理和联网审计的硬件投入;而信息系统审计要承载运行的大量数据,往往依靠普通笔记本或配置较高的台式机是难以奏效的,引入小型服务器对经费紧张的基层审计机关来说难免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应用参差不齐。从基层被审计单位软件应用情况看:各种软件各行其道,同一个品牌的诸如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都有许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系统自身不复杂,但难在小而多;另有部分垂管单位和业务性强、业务量大的单位,其业务信息系统是由省统一布置,其信息化程度高但又不能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基层审计机关往往只能获取终端数据,测试数据的运行几乎不可能。

四是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充足。当前,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所依赖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审计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1]88号)等。但是,《审计法》第三十一条和三十二条,仅明确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和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系统(即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而对与被审单位管理和决策等有关其它信息系统的审计,则未予以明确。在现代信息系统审计中,不仅跳出了传统概念上的账册、凭证,甚至跳出了计算机电子数据,开始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设置、内部评价标准进行探索,但由于缺少法律支撑,被审计单位对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所需的数据字典、程序开发文档等核心文档时,常遭到对方以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等种种理由而拒绝,而审计机关又没有确切的法律依据强制要求提供,导致信息系统审计开展困难。

五是信息系统审计相关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不完善。由于我国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对审计机关如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尚在积极探索中。信息系统审计缺少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相关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审计案例,而信息系统审计查出问题定性复杂、依据难找,也缺少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相关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缺失,不利于规范和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不利于衡量和评价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质量,也不利于防范和规避信息系统审计风险。

四、基层审计机关加快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在推动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时候,只有充分运用现有条件,从“小”处入手,以小搏大,逐步推进,方是良策。

一是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目前推行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有四种方式:独立式、全结合式、结合式和倒推式。各基层审计机关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状况,充分学习了解各种系统审计方法,不能盲目推行独立式和全结合式。要以倒推式为起点,结合式为发展,独立式和全结合式为最终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专项资金类审计项目被审计单位大多采用自行开发的软件,因而更具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条件。如某地实施的《地方税务征管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审计人员从一个抵扣项的“小”字段出发,见到其对减免税的“大”影响。实施过程中,不贪大求洋,采用最简单的倒推式审计方法,最终确认应退未退减免税近千万元的问题。而《J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算机管理系统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则从身份证号这样一个“小”事项出发,倒推出该系统参保人员信息输入未予控制,导致一人多保的问题。以“小”事项见“大”系统,揭示出了资金管理的“大”问题和“大”漏洞。

二是逐步积累审计资源。从这两个成功的信息系统审计案例来看,项目的实施一旦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的信息系统就会更加熟悉,自信心就会更强,也逐步累积了经验,为今后的审计奠定了基础。“小”的审计成果促进了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大”的发展。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一方面要在经费供给上保障信息系统审计,逐步改善硬件设施,以点带面,推动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数据量过大又不能直接采集或运行的,可通过数据分割的方式来解决;对内存不够、计算运行时间过长等问题,可采用换人不停机的方式来解决。

三是加强审计沟通交流。首先加大审计系统内部交流。可以结合审计特点举办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班和审计案例观摩讲座,以成功的案例来挑开信息系统审计神秘的面纱。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排除审计人员的畏难情绪。进一步规范审计操作、完善审计内容、统一审计处理,逐步形成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意见和应用标准。其次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要让被审计单位充分感受电子化管理的便利,以推广会计电算化为基础,推广信息系统管理。要让被审计单位逐步了解并接受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从而转变观念,创造更加宽松的审计环境。

四是充分利用现有人才。首先继续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系统培训。目前各基层审计机关基本都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审计业务与计算机水平均比较突出的业务骨干,要继续进行系统培训,逐步培养出自己的“信息系统审计师”。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之间需要业务学习与交流,了解互相存在的困难,交流彼此解决的方法,特别是成功案例的经验分享。通过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基层审计系统的整体水平。

五是形成良好审计氛围。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并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计算机业务骨干,而是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才能把信息系统审计这篇文章做好。首先,领导重视是关键。对于县级审计机关而言,只有领导重视了,信息系统审计才有发芽的土壤,才能有更多的审计人员参与进来,才能有更好的硬件软件保障。其次,转变思想观念。当前,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审计人员要切实去除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畏难思想、无用思想和上级先行思想,主动融入和参与到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潮流中去。

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推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各基层审计机关既不能被困难吓住,也不能冒进。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充分调动基层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用阶段性成果推动,用最终的目标鼓励,以小搏大,积极有效地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

(作者单位:吉安市审计局)

作者:曾宣洋 陈鹏

第三篇: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管理分析

一、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管理现状

(一)审计质量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2008年10月以浙江省宁波市各区(县)审计局的单位负责人、中层领导和审计人员为调查对象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认为审计质量水平一般的占48.28%,很差的占5.75%。说明总体审计质量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审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审计质量管理缺乏严密的控制体系在上述问卷调查中,97.7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缺乏科学、严密的控制体系。截止目前,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相关准则和制度,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等。但是,这些准则和制度的出台与实施仍然有待完善,只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的、严密的控制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审计质量。

(三)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差在上述问卷调查中,82.53%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机关在目前的领导体制下缺乏独立性。我国的审计体制实行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领导、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双重领导体制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四)审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在上述问卷调查中,91.46%的被调查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审计目标能否实现,其关键因素在于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审计事业能否长远发展,也取决于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全面提高基层审计工作者的素质成为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审计结果不透明在上述问卷调查中,89.65%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封闭。审计机关成立以来,政府审计的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处罚都是处于封闭运行状态。审计系统一直是处于非开放状态,审计项目由各部门在封闭状况下自行确定;审计实施由各部门在封闭状况下自行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和审计部门只有个别人知道情况。公众知情度、透明度严重缺乏,虽然近两年来审计结果有所公告,但数量比例还是十分有限。

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审计机关质量提高的瓶颈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薄弱环节,更好的发挥国家审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的作用,各基层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管理,确立质量意识,同时导入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大胆创新,科学把握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将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

二、审计质量管理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审计领导体制影响 我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基层审计机关在这种双重领导机制下,实际上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业务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实际上已演变为政府“自己监督自己”的单边体制,这种审计体制格局决定了审计监督的职责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

(二)行业内部法律法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法律的修订、完善相对滞后,各部门出台的法规不统一。这种状况导致了审计评价、审计定性、审计处理处罚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造成审计事项支配余地大。审计人员在具体执行审计过程中对问题的定性、处理、处罚可调控的余地较大,“人情审计”在所难免。审计准则不够细化,审计署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部分规定与实际有差距,如审计风险、重要性评估流于形式,与现场审计相脱节;对于一些小项目,一些县级审计机关要完全按照《控制办法》和审计准则的要求来执行,从人力、物力、时间上来说,难以承受。

(三)审计队伍素质影响审计质量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困难和不足。一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而且县市区之间及不平衡。以湖北荆州市为例,最多的县(市)级审计机关,审计干部72人;最少的县(区)级审计机关,审计干部12人。二是审计干部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以及综合素质与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仍较明显。如荆州市、县两级9个审计机关中,会计、审计、经济类专业人员占69%,工程类专业人员占2%,计算机类专业人员占1%,其中高级审计师以上人员占比仅2.9%。既具有查核能力,又具备分析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三是人员构成不太合理。一线审计专业人员少,非业务人员多。仍以荆州市为例,8个基层审计机关中,一线审计人员仅占全体审计干部的48%。审计干部最少的一个县,其一线审计人员仅3人。由于一线审计人员少,审计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给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四是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审计人员的进取精神、责任意识、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目前虽已建立审前公示、警示和审后回访制度,但对于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规范和审计纪律的真实状况仍难以掌握。

(四)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 在现实工作中存在一些审计项目开展得轰轰烈烈,而最终效果平平的问题,除了计划不当和工作不深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取得的审计结果分析不透和审计成果利用不够,只揭露处理问题,不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问题得不到整改,建议没有被采纳,体现不出审计的价值,没有实现审计的高层次。另外,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不足,加上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难度和工作量较大,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也影响到审计成果质量。

三、基层审计机关应采取的措施

(一)通过领导体制创新,提高各级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对于审计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只有确保审计机关工作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才能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按照当前情况,“双轨制”改革是一条较为可行的改革途径。“双轨制”主要是指在新的审计环境下,一方面强化人大预算监督职能,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同时又继续保持现行政府审计在政府经济监管中的优势和作用,根据审计的职责和目标的不同,在人大和政府分别建立履行不同的审计组织。根据目前预算执行审计的实践,可以探索在人大建立一套专门从事预算审计的审计系统,审计经费由人大直接支付,保证预算执行审计不受地方政府的干扰;现有审计机关主要负责金融、外资、经济责任审计等除预算执行审计的各项审计监督任务。通过这种改革,对于政府的审计监督成果直接上报人大,有效的提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进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提高各级审计人员素质,充实审计资源 (1)人才队伍培养的创新。现在,基层审计机关因为审计任务繁重,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培训的现象。对人才队伍的培养更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培养。对人才的培养应该突破现在的条条框框,对每一位审计人员的成长应该建立“台帐式”的管理,详细记录每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机关中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参加的审计项目、撰写的报告、所取得的成果等。只有这样,对人才的培养做到目标明确,脉络清晰,才能使审计人员在持续的培养中进步,在不断地进步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尽管目前各基层单位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但总的说来,在审计系统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既科学又合理、既高效有有序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审计工作成果的灵活多样性决定了很难科学的量化地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的紧缺使审计机关无法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刺激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没有竞争的团队就缺乏斗志,没有激励的管理就缺乏活力。尽管激励的手段有限,审计机关和机关负责人还是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创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1)审计质量评估标准体系。审计质量评估标准是衡量审计活动及其结果优劣程度的尺度。审计质量标准包括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和审计项目质量标准。审计工作质量标准是衡量审计组织工作总效果的尺度,主要从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发挥审计宏观调控作用角度提出要求。在实践中,审计工作质量往往由审计项目质量来体现,因此审计工作质量标准与审计项目质量标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审计项目质量标准,是对审计项目质量的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计划质量标准,审计通知书的质量标准,审计工作方案质量标准,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标准,审计取证的质量标准,审计报告的质量标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处理决定质量标准,审计档案质量标准,审计回访质量标准、复审及申诉案件质量标准等。

(2)“PDCA工作循环”制度。PDCA循环是一个关于质量持续改进的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在审计质量管理中,计划阶段主要是总结以前工作状况,找出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出改进计划。执行阶段就是组织实施改进计划。检查阶段就是把实施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检查执行阶段存在问题。处理阶段指总结经验,把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标准化,以巩固成绩,把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输入到下一个质量管理循环中去。如此,整个审计组织质量保证体系构成一个大循环,而各层次、各环节、各部门直至每个审计人员都要制订和实施自己的小循环。从而大循环带动小循环,小循环保证大循环,一环套一环,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以此推动整个审计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

(3)审计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度,依据有关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评估审计项目质量,追究有关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应承担的责任。”审计质量管理责任通常要在任务分配、人员调整、岗位转换时及时加以明确。责任制的内容,主要是依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赋予各类审计人员权限,明确各自审计质量责任。确定责任制的方法,一般是把审计质量的相关性、客观性、及时性、清晰性、重要性和全面性这个大目标划分为审计质量教育效果、审计工作质量检查、违章违纪控制等小指标,并根据逐级管理的原理,层层落实到每一个人,形成封闭的审计质量管理网络。

(四)采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1)实行审计项目审前公告计划制度。可以每年分阶段把即将实施的审计计划在媒体上或网络上公布,目前杭州市审计局已经出台了审前计划公告制度,对每一个审计项目实行审前公告并接受监督,更多的基层审计机关也可以采纳该方法,逐步试行审前项目公告。

(2)科学选择审计结果公告项目。在公告项目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审计人员熟悉的行业和掌握相关资料相对充分的行业作为公告的目标,把其作为选择审计结果公告项目的一个条件,所选择项目审计结果公告后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纠正问题促进管理,同时,要提早为结果公开做准备。

(3)全面提高审计结果公告项目审计质量。特别是要注重审计结果公告信息反馈情况,在这点上,目前比较欠缺,部分项目只是以要公告而公告,至于公告以后产生的社会影响没有及时跟进,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社会公众对公告的反映,要采用审计回访、审计项目抽查、审计结果公告考评等方法,定期收集、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控制点,及时反馈给决策者。

(4)选择合适的公告形式。审计公告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渠道和方式进行发布:一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公共媒体。如每年在新闻媒体上刊发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或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某些专项审计的公告。这是目前审计公告最常见的发布形式。二是审计公报。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公报制度,对外发行独立的审计公报。从发展的角度,审计公报将是审计公告发布最为规范、最为主要的形式。三是审计情况通报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一定层面举办审计综合或专题情况通报会,通报审计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裴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审计研究》2008年第2期。

(编辑袁露芬)

作者:陈雪辉

上一篇:海关监管论文范文下一篇:光学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