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2024-04-23

合作学习信息技术(共8篇)

篇1: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一节信息技术赛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

塔河县第三小学校姜宏

参加大兴安岭地区第二届“金烛杯”课堂教学大赛,我的抽签课是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十二课《旅游计划书》,本课内容是在WORD中插入图片及图片的环绕方式。我思索着:如果再用老办法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来讲解本课内容恐怕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在课前三十分钟准备时间,我和学生拉近距离,问:“你们喜欢看书吗?”呼啦,小手举起一片。好多同学边举手边说开了。原来他们都很喜欢看漫画、卡通的书,因为里面有图片。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既然你们都很喜欢这样的书,今天不妨请你们来试试,自己准备看怎么样才能在文章中插入这些图片呢?”这一招还真灵,十来个“漫画迷”开始自动分组“集体备课”。他们马上翻阅课本,相互讨论,忙得不亦乐乎。经过观察,我确定教学方案可以正式实施。

课堂上,我设计几个任务,让他们按照在班级讨论时一样分组,组内各自有着细致的分工:一名同学先来讲如何插入图片,提示同学操作方法,进行比赛前的热身运动。一同学来当小老师,演示本组的学习结果,并进行讲解。一名同学负责“组织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采取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进行教学。

第一个任务是:打开指定位置的文章,这一任务学生有基础,我在大组内容进行比一比,看哪一组做的最快最好。学生学习兴趣浓。随后是小组内自学课件,使本节课掀起一个高潮,自学课件很明了,简单,学生一看就会,比老师演示更有效果,这时学生在学习中全心投入,学生气氛热烈,秩序井然。接着,全课的高潮到来,按照自学课件的方法给文章插入图片来美化文章,美化后在小组内,评价。最后推荐到班级进行评比,进行得异常激烈,同学们有序地合作,四大组挣先恐后的竞争要展示自己的作品。一篇篇被学生美化的文章随着下课铃声产生了。课间,同学们仍沉浸在刚才的兴奋与喜悦中。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生生互助、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组织教学更是形式多样、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篇2: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能力不同的学生划分在一个小组中,分配对应的学习任务,而后依据实际学生能力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小部分,让每个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力,发挥各学生的优势特长,同时也是做好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甚至可以运用如同企业工作环境的团队环境与工作激励机制,调动团队合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合作学习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而是主动的思考与实际运用。合作学习中,教师更多的是辅助角色,而不是完全替代学生的思考能力。充分的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好的发挥各个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学习的问题更好的反馈出来,避免传统教学中学生问题容易隐藏的状况。因为学生都参与到任务完成中,会通过实际操作更清晰的知晓实际运用中的自身难点与重点,更好的反馈问题,有助于问题更好的解决。解决问题最先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合作学习就很好的发挥了这个功能。

二、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方法

(一)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通过分组来实现,分组需要保持人员搭配的合理性。不可以过分的让某个小组能力过强,也不能过弱。要让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势均力敌的匹配,让优秀者与普通者做搭配,让学习能力资源得到平均分配,让每个小组都可以发挥同一起跑线的竞争状态,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产生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则会导致学生之间竞争意识削弱,甚至部分学生会认为自己小组成员太弱,认为无法做出优秀的任务结果,自信心受到更大的打击。同时要保持小组合作的和谐氛围,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行组队,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强的团队能力。小组划分一般分为4-5人一小组,人数过多会导致成员中部分成员参与懈怠,人数过少又缺乏沟通交流的有力环境。

(二)做好成员角色定位。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如果是针对性的教学任务,需要做好小组成员的角色定位。具体的角色定位可以通过小组成员自行商量决定,小组选举组长,由组长做具体的协调沟通。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体验不同工作的操作感受,让学生有综合能力的基础体验,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做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三)设定分组学习引导。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向着学习目标发展推进。要对分组学习的目标、操纵方法、规则、任务完成时间等做有效的说明,让学生明白分组学习不是随意开展,而是有一定系统专业的操作来辅助其价值的发挥。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紧迫感与目标感,保证任务执行质量与效率。教师也并不是将任务发布下去就放任不管,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观察,要发现学生在分组学习中问题,适时地的提出引导提醒,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督促学生更好的按照要求执行学习任务。尤其是当下互联网技术发展,师生可以方便的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语音等方式交流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感受。通过这种反馈与互动指导,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同时让学生得到教师更针对性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无法达到有的放矢与分层处理,学生接受笼统一致的教学内容,学生无法解决自己想处理的问题,内容与形式都不能匹配各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通过分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的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这种方式有效的依照发现的问题来解决对应处理。

(四)做好监督评价。要对学生分组学习做监督评价,通过评价来提升学生对学习更清晰的认识,了解学习中的问题与重点。评价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有过高的要求,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心。避免对学生能力的过大打压,让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积极性,相信自己通过专业的指导与训练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希望感。评价工作要多注重积极方面的鼓励,减少批评。尤其是中职学生自身在学习能力上有一种普遍的不自信,认为自己学习的前景不佳,无法与社会上高学历人员竞争,这种思想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劲头。

三、结语

中职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建立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之上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相对更具有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的了解该教学的方法与价值,合理充分的运用来激发其优势,让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要充分的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市场环境与学生实际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3:高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 无论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1]。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集中体现在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累, 课堂教学达不到好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种困境作为高中信息技术的一线教师, 对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众多问题甚为担忧。高中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的启蒙学科,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去掌握其它学科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很好的实施, 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推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如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们即使有最好课程标准、最优秀的课程设计和最完善教学资料都很难改变目前信息技术老师和高中学生负担过重, 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状况。因此通过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交流与团队合作, 共同建构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1], 让学生通过恰当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增进能力、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及团队合作等。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 对如何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增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注重团队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研究是现阶段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分析

通过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梳理, 由于国内外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 人们对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的理解也相应存在着差异, 但大致内容相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阅读, 归纳总结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四个部分: (1) 精心设计合作任务; (2) 合理分组; (3) 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 (4) 及时有效的评价。笔者通过对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背景分析, 针对合作学习的问题, 对通州市部分中学高中信息技术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精心设计合作任务、合理分组、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及时有效的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1.1 精心设计合作任务

问卷精心设计合作任务这个项目共设置了四个题项, 创设任务、分析任务、任务分解、任务目标。从对问卷进行分析的情况来看, 80.12%的老师认为创设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是最难的, 好的任务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63.17%的老师认为任务目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课堂有效性是最重要的。根据相关数据分析, 创设任务、分析任务、任务分解、任务目标是合作学习中合作任务的主要途经。

1.2 合理分组

问卷把合理分组分成四个题项分别是学习行为、考试成绩、交往能力、性别比例。通过问卷分析, 81%的老师认为交往能力是合理分组中最重要的。

1.3 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

问卷把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分成二个题项分别是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通过问卷分析, 91%的老师认为明确小组目标是最重要的, 82%的老师认为个体责任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石。

1.4 及时有效的评价

问卷把及时有效的评价分成三个题项分别是对学生个体表现进行评价、小组评价、展示的作品综合评价。通过问卷分析发现, 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性最关键的环节。

2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合作教学模型的构建

教育部门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2], 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获取、消化及创新信息的技能, 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课时要超过教学的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不能少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总学时的70%。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及教学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造成了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理论教学课时远远超过实践课时, 纯理论教学的课堂使师生交流形式单一, 学生主动参与很少, 课堂气氛沉闷。这种模式的教学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要改变这种模式的教学, 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 考虑到学校教学用机的数量不足, 采取合作教学, 鼓励学生多动手、团队合作、勤于思考,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

2.1 精心设计合作任务

通过对新课标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及课程标准的分析,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内容简单的学习内容很难形成合作任务, 内容复杂难度大的学习内容, 学生又很难进行合作学习。因此信息技术老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所用的教学内容进行严格选择, 教材中不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可以采用其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 设计难度适中合作学习的主题, 尽可能使用真实的学习情境, 把合作学习的任务进行分解, 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促使学生能够获取知识, 合作讨论分析知识, 甚至能够对知识进行应用。如在讲解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FrontPage这个软件的基础内容时,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好的网站网页, 对网站网页进行分解, 形成若干子任务, 然后对每一个子任务设计学生完成的目标。

2.2 合理分组

对班级进行合理的分组, 可以通过“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创建合作学习小组, 即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 在分组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出每一个小组的多样性。使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在学习能力、综合成绩、沟通能力、性别比例、个性爱好等方面大致相当, 同时要让组内成员之间保持适当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以利于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和公平竞争。分配的小组成员是否科学, 是直接影响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因要素之一。因此能否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对学生的角色进行认知, 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 合作学习教学时, 要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任务分配,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担当一定的角色。同时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 还要有小组汇报者、信息收集者、PPT的制作者、小组记录者等等。另外, 在实际操作中, 不同的角色要定期轮换, 各组内相互协调各角色的认定和变换。

2.3 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

要明确小组任务, 同时也要分解小组成员个体的任务, 在信息技术学科合作学习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只有小组某一个成员完成了整个作品的制作, 其它小组成员无事可做, 例如“用word制作电脑小报”这个任务, 虽然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进行了分工, 有人收集相关的文档, 有人搜集图片, 有人制作, 但是小报需要一个整体性, 所以只好由小组中一个成员来完成, 其它小组成员就不能参与到任务中, 这种任务的分配导致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任务没有达标。因此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 本文通过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课程内容: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网站, 见表1。

2.4 有效评价

2.4.1 对学生个体表现进行评价

老师可以随机挑选一些学生制作的课业, 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内容向全班进行操作演示, 随机挑选一份课业进行综合评分等。合作教学学习的课堂, 评价作用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评价,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主动学习的积极性[3]。

2.4.2 小组评价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通常要设计“小组自评表”, 要求各小组在上课时, 都要对本组合作学习情况做详细的记录, 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进行角色的转换, 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及本组同学参与小组活动的详细情况及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有所了解, 如表2所示。

2.4.3 展示的作品综合评价

根据评分标准, 由各小组组长组成的评委团根据作品评价标准参考表对每一个小组的作品进行打分。小组内成员对每一个小组成员打分, 教师根据每一个作品及学生的表现情况打分。因此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具体可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独立运用或相互结合, 只有通过合理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合作学习感兴趣。

3 结束语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 是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 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使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变得快乐、活泼和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立霞等.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教学研究 (河北) , 2009, 3.

[2]窦才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10.

篇4: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转换角度;营造氛围;优化小组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相互监督、学习、探究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要在开始时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法,激发学生沟通交流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然后,才能在合适的引导下展开合作学习,其次,合作学习要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让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最终结果,这样才能明确地把握合作学习的动态,否则合作学习的过程则容易失去方向,进而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转换角度,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一般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负责制定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而学生只要负责听讲和学习即可。但这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是行不通的,要想提高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要改变这种想法,转换角度,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的想法,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在上课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不要立刻解答,先根据学生疑问的种类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再将结果及原因阐述出来,然后老师再给予正确解答,这种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二、合作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初中信息技术学习技能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只有具有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听讲和深刻钻研。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利用图画、影视、实物等创设具体的合作情境,让学生对学习的事物有所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认知,教学起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图文混排”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先用一个已经创作完成的图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为学生进行演示教学,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选择基础图形和文字,通过想象来完成新的图案创造,以此帮助学生对图片与文字搭配有更深的理解。

三、优化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要想达到更高的效果,锻炼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优化小组,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优化小组,指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能力和素质是均衡的,具有可比性和碰撞性,这样才能让小组内的各位学生发表自身意见,并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小组内学生的实力差距较大或者性格差距较大,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歧视和个人矛盾,导致某些学生的意见被忽视,在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同时也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视频信息的合成”这一章节时,可以让记忆能力和欣赏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形成一组,通过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来练习基本操作,并对他们合作完成作品的质量进行评比,这样的比赛才是具有可比性和可实施性的,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营造氛围,重视学生合作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在一定的氛围中才能够进行的,激烈讨论的环境、大家积极学习的态度,是进行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学习结果的评定主体也可以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增加学生合作评价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提升锻炼意义。

例如,在学习“Photoshop的工具使用”这节课时,在分组合作学习完基本的照片修饰之后,可以让学生展示他们小组对图片进行修饰前后的对比图,并向另外的几个小组提问这些操作中用到哪些Photoshop软件中的工具,以此来检验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督促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技能。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不能盲目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学生喜欢的各种轻松的氛围及情境,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气氛中,才能更好地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杭大山,苏占雷.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现代信息(教育版),2014(16):112-114.

篇5: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它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开展课堂合作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怎样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意识,同时在合作中,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通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的了解,简单地阐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关键字:中学

信息技术

合作学习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环境下,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实现教学目标、改进学习方式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自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但是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我们在上《电子报刊的制作》这一节课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老师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各个小组讨论开始制作电子报刊,老师一宣布,同学们立刻就忙开了,可仔细一看,基础好的同学,成了“包干户”,什么都给找好了。基础差点的有了“靠山”。基本是随意找了几副图后,就找自己的认为好看的图片,或是玩玩在线小游戏,做的根本和本节课的主题无关,最后老师教师机上就是几个同学的“战迹”,更不用说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特别是中差生)根本不知道要干嘛,可以说是没事可干,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全包干,差生闲的只可以玩游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

课堂秩序混乱,最终沦为一堂失败的课例。还有在一些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时信息技术教师采用“放羊式”教学,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后,就在讲台上干自己的事去了,把引导的任务全交给了小组成员,把自己的责任完全弱化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组合作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者,也必定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在给出任务后不是坐在那儿高枕无忧了,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操作方法和容易出现的误操作及小组合作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我们设计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研究问卷调查一份,全卷共设计了十个单项选择题,本次问卷共发出30份,收回27份,收回率90%,由此看出学生对调查问卷还是比较重视的。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比较感兴趣,在课堂中认为与别人合作能够解决一点自己的疑难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一些特长或潜能,掌握一定的技巧。由此看来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小组的各个成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组之间通过竞争就会对那些学习不积极,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压力,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合作中不断产生学习动力,从整体上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新课程教学理论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论,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兴趣,进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为了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首先,加强学生的引导,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及如何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使师生达成共识。第二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先由学生自由组合,然后由教师进行调整,每小组4人,人数太少不利于组员之间的交流,人数太多则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各个小组的组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个性等有一定的差别,但各小组之间水平相当。第三步安排座位,一直以来,学生在微机室上课都是按学号对应机子入座,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利于老师考勤,哪个学生迟到或旷课就会看的一清二楚,对应机号很容易查出学生的学号,很利于课堂管理。但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必须坐在一起,便于交流与合作,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的,我们机房有5列机子,每列安排两组,这样便于小组更好地交流沟通,并且对学生的座位重新进行的编号,既方便了小组合作教学,又保证了教师课堂上的考勤管理。最后就是教师设计教学设计在课堂中正式实施,在课堂上教师先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人员分工,这样每个学生才会有事干,不会盲从,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做完自己分工任务的同时,要为了自己团队的荣誉,能积极地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要学生明白,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完成,才是真正的成功,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这样把小组成员紧紧凝聚起来,增强了团队意识,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好。

四、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这些问题更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找到解决方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质效果。

1.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为了能够在课堂中顺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①对学生

进行简单的辅导。辅导内容是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评价、如何倾听等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并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②做好相关素材资源的提供。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所上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或网络共享资源。有助于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对同样资源进行不同处理时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为了查找资料所花费的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要有效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①教师的课前必要检查。包括教学设计、共享资源、网络维护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②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社交技巧的介绍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③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当然,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作为教师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例如:学生分组的技巧;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课堂上组织语言的使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总结,就能让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网络资源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李小霞

篇6: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因此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的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网络信息,必要时利用关键词搜索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结果。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不仅对于将来增长计算机知识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还要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因为网络中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挖掘出来,所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互相交流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一种习惯。我们在一种平等、交融的氛围下来共同了解新的信息动向,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信息,更能使师生间的感情得以更好的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但是许多学校, 许多老师只是轰轰烈烈地去讲,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老传统老方法照用不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难于得到发挥。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自主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互联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同时信息技术还优化了化学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例如:我们学习氨的性质时,先用课件《氨的喷泉实验》引入,学生们看到这漂亮的红色喷泉很兴奋,从而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怎样形成喷泉的?为什么是红色的?问题一一产生,我们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了。另外,“原子结构”知识的教学中,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是微观的、高速的和无规则的。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观察其运动状态,因而就难以形成概念。对传统教育方式,用flash制作的教学软件--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及照片叠加形成的电子云图。可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观察过程,从而很快在其头脑中构建出电子云概念和电子运动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该软件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我们学习《化学与生活》专题1第一单元《改善空气的质量》我首先播放一些空气污染的场景让学生观看,让他们心中有所震动,啊!我们所处的空气正日益恶化,使他们感到我们有必要学习化学,我们要改善我们所处的空气,怎样改善呢?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 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适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象;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化学教学复习课讲授时,我们可以事先把知识脉络用幻灯片形式制作出来,并且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例题、习题以链接形式链接起来,想讲什么就点什么,想练什么就练什么,强化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繁琐的讲解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姓名:邓立君

单位:三塘铺中学 邮编:417700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尤其要构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本文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本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恒学”。合作学习:本文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国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这一基本理念,并且结合学校开展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运用体会。

一、激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剥夺了许多学生的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知识容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他们虽然机械地接受了知识,但缺乏的却是亲身的体验、美好的情感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学生,在当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再用过时的填鸭式方法教学已为时代所淘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平时应注意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快捷、方便、神奇、美妙。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网上的一些相关信息。如在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之前,我有意地跟学生谈起黄蜂和黑熊等动物的共栖现象。同学们觉得很有意思,有的同学就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呀?”我故作神奇地说:“从网络这个大世界里找到的呀!”这样,引起了同学们对网络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想上网”的念头,从而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激励提高,变“解决问题”为“再生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如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学完了课文内容,我又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目前世界上还有哪些更先进的玻璃吗?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互联网上遨游一番。下节课呢,你们都将是各

新型玻璃生产商家的业务推销员。我们将要比一比谁的玻璃能推销出去,哪种玻璃的性能最有实用价值?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课文中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并且准备以比赛的形式来解决。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回家以后就忙着上网查找资料。在第二节课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昂,人人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就这样,同学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通过探究学习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充分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和价值,这样他们会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网络世界更加感兴趣。

三、拓展思维,变“课内学习”为“课外延伸”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落实三维目标,更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教材上的内容容量较有限,所以在学完课文内容以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如在上完《地球万岁》一课后,可以从网上搜索有关地球资源的资料做成网页,然后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网络课,让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妈妈,了解她当前的环境,了解它面临的种种威胁等,从而从小就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还进行了课内知识的延伸,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相机引导,变“学会”为“会学”

篇7: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摘要:通过阐述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刻理解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如何运用,比较透彻地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五大优势,并提出了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课程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学生需要通过自己亲身的认知和体验,结合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环境下,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实现教学目标、改进学习方式、对教学条件的使用上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 小组合作学习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中小学各科教学实践中,它主要的特点是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它的成功之处就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强调了人际交往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体-学生,不管是智力,还是个性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素质发展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兼顾个性化和集体化特征,把个别化与人际交往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了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主体形式,同时还体现了学生个体发展的空间,确保个体和集体的统一。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为4人为宜,其中以好、中、差生进行搭配,也可以采取学生自由进行组合,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是创设一个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景,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还需要与小组同伴合作来实现的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能够让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教学过程的实施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方式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师生谈话、生生讨论等形式,发现探究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通过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导入学习目标,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艺术字时,教师可以播放校园里少数学生不规范行为的照片,教师提出该如何去帮助他们呢?让学生讨论找到一个办法-用艺术字做一个“提示牌”。让学生从生活的情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探究的目标。

2.小组合作 探究实践

教师可在学生已明确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提出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各小组明确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习过程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有的知识可由教师来讲解,例如: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是多样的,但结果是唯一的。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提示;有的知识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者教材提供的方法、自己尝试操作、同学间互相帮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发现有创意的学生和好的经验、找出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创意和经验,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继续完善各自的作品,并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新的操作技能,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3.评价交流 取长补短

学生作品的评价交流可以采用组内自评、组内互评、全班交流。小组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为了给每个同学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展示交流和自评互评的活动,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4.归纳整理 拓展知识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学习收获,学生进行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小组相互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与总结。对本节课新知识进行整理,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技术知识的整体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大多数小组提供巩固性练习题,用来巩固知识,同时让小组成员讨论这些知识应用于学习、生活中的例子;还可以为小组中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比较开放的拓展性练习题,提升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是科学技术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趋势,也是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制定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电脑其实只是一种工具,是同学们的小助手。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大胆求知、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工作能力。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合作学习小组主要是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的,对学习目标和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和取得研究结果,也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去完成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和控制,并且各自承担相应的学习和创作任务,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操控已无法和传统课堂相比,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帮助。

3.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得到体现

信息技术课堂里宗旨是开发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原来的课堂由于机少人多,许多学生坐在那里,没能操作,当然只有讲话或争抢着玩电脑。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已经是一人一机,小组合作学习就能避免了教学中出现的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任务和职责,随着研究的深入,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提高了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学习认真了,自然就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4.学生的科学研究体验和技能得到实现

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团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制定的设计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与学习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5.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学习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这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要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经常交流和帮助,还要能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一种和谐、友爱的伙伴。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四、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小组合作学习在推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这些问题更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找到解决方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质效果。

1.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为了能够在课堂中顺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

①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辅导。辅导内容是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评价、如何倾听等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并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②做好相关素材资源的提供。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所上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或网络共享资源。有助于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对同样资源进行不同处理时的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要有效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

①教师的课前必要检查。包括教学设计、共享资源、网络维护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

②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社交技巧的介绍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

③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要踊跃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

①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操作技能合理的进行搭配,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参与意识。

②要合理的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根据学习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科学地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时间。可以提供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空间。

当然,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作为教师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例如:学生分组的技巧;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课堂上组织语言的使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总结,就能让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 周俊 《教育科学》 2008.3 2.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篇8: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合作学习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

规范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有一套自身特有的组织形式,它是合作学习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严格规范其组织形式,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科学分组,各司其职

(1)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合理组建小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的规模一般为4~6人(优等生1~2人、中等生2人、学困生1~2人),偶数最佳,便于结对。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以便小组成员各施所长,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同时还要求组建出来的组与组之间水平接近,这样利于开展小组间平等竞争。

(2)根据组内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设置合适的岗位,并要求各司其职,如小组长(优秀者、辅导者)负责掌控小组的全局活动;报告员(中等者、监督者)负责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记录员(被辅导者)负责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及活动结果;检查员(被辅导者)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设置一个噪声控制员。合作学习小组里的角色应随人数而定,要保证每位学生都承担相应的角色。小组成员通过互相督促,互相帮助,真正做到人人动脑、动手、动口,逐步形成既自主学习,又能相互促进的良好学习气氛。

2.角色互换,全面发展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合作小组在一个新活动开始时,可以更换角色,重新确定各自的角色,如让记录员当汇报员,让检查员当小组长……角色互换的作用为:1能让学生了解他人岗位的职责,了解其他同学工作的不易,从而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组员。2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如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3教师能在学生角色互换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特长,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

3.规范过程,严格纪律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多想想“我们”,而不是“我自己”。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观念,使其树立充分利用时间和节省时间的意识。

(3)制订学校《小组合作学习行为规范细则》,让所有学生明确各学习环节的纪律要求。例如,自主学习探究阶段,学生要独立思考,不发问,不讨论,保持安静;展示和质疑阶段,学生要注意倾听和记录,不打断别人,发问要举手;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争辩,必须有序且控制在一定的音量以下等。

(4)认真填写“五表”,即组员填写“个人自评表、组内互评表、合作学习过程记录表”,小组长填写“合作学习总结表”,教师填写“小组积分表”。

善用教学策略

正确的教学策略对合作学习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缺少了它,合作学习就缺失了方向引领,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善用教学策略是合作学习实施的重要保障,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合作学习一般针对以下几种教学内容:1某些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2某些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争议,智慧碰撞,在你争我辩中达成共识)。3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4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

例如,六年级下册的《主题动画协作做》和五年级下册的《初识电影梦工厂》《演示文稿展风采》这几节课应该开展合作学习,而五年级下册《存音乐与转格式》《视频截取看分明》这两节课则没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

2.科学设计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本意是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任务具有正确性。即任务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造成教学目标不清晰。2任务具有科学性。体现在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循序渐进,合理安排。3任务具有合作性。即总任务能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几个分任务。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贺卡》一课时,我提出了“给妈妈制作一张母亲节贺卡”的任务,并给出了如下评价标准:1构图、色彩是否美观。2贺词是否有新意。3语言介绍时是否生动。合作学习开始后,各小组都自发分工:组内美术功底较好的同学设计图画,语文比较好的同学写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位同学负责操作计算机,一位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位同学准备交流发言。类似这种既能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调动全体组员参与积极性的任务,就是“成功”的任务。

3.适当提供教学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准备一些与课堂相关的教学资源也是必要的。

怎样给学生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资源呢?我是这么做的:利用Moodle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名为“e学习”的网站,把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相应的资源放到网站上。学生课堂上随时可以访问它,可以从“示范”或“知识讲解”栏目中获取帮助;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任选基础任务、进阶任务或拓展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网站上还设有“优秀作品”栏目,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提供学习范例。

例如,在教学《网络博客叙心情》时,我制作了一个关于如何申请和发布博客的微课,把它挂在学习网站的“知识讲解”栏目上,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通过它很快就掌握了操作要点。又如,教学《安全信息小专家》一课时,我在“拓展任务”栏目放上了两个有关病毒知识测试的链接供学生自愿选择,大部分合作小组都选择了网络测试来加深自身对病毒知识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适时发挥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担负着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应对各个小组进行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1指导学生善于倾听,学会彼此尊重。2指导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责任,指导分配任务,指导协调分歧、归纳观点。3过程的指导和调控。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当小组的交流讨论出现浅层次、表面化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得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

例如,我在讲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Logo程序设计初步”第6课《用重复命令画图》时,先讲了书本的例题:利用Repeat命令画一个正方形,接着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编写一个“米”字图形。一开始,我发现各小组表现得还挺积极,你争我辩的,后来都变得静悄悄的,一个个眉头紧锁,苦思冥想。我知道,初步接触这种题型,学生的思维遇到瓶颈了。看了一下时间,已经过了5分钟了,但我此时是绝不能打断他们的,因为这正是头脑训练的好时机。又过了5分钟,我再次检查,还是没有小组完成任务。这时就需要我伸出援助之手了,否则合作学习的时间就不够了,我提示了一个“回到原点”的思路。学生恍然大悟,有了这个启发其余问题便迎刃而解,有个小组甚至做出了重复8次和重复4次两种解答,效果相当不错。

重视学习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非常重视前面的环节,而对最后的“评价”环节敷衍了事,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学习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它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等的价值肯定或导向指引,其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自评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明白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通过填写“个人自评表”,反映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困难和获得的经验,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2.组内互评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互评时,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填写“组内互评表”。目的是在同学之间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团结合作、共同提高的氛围。

3.小组自评

合作过程中填写“合作学习过程记录表”,合作学习完成后小组长要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共同撰写“合作学习总结表”,具体的栏目包括合作学习的内容,获得哪些经验,小组在合作学习中有哪些不足、有哪些改进的办法等。

4.教师评价

教师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学习评分机制,并填写“小组积分表”,对每次合作学习中纪律好、参与度高、分工合理、有创新的组及个人进行表扬、加分,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创新小组奖、最佳组员奖等,一般一课一评,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上述各种表格教师都可以利用Excel制作,组员则在计算机上填写,合作学习完成后,小组长通过网络将表格提交到教师指定的文件夹,方便教师根据需要进行检查、筛选和统计。另外,还可利用Moodle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或其他平台的强大功能,精心创建与上述评价表格相应的讨论、投票或反馈表单,以此取代传统的表格,一样能达到评价目的,而且更具实效性,各种评价数据都保存在系统自身的数据库中,更便于统计和保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如教师只重视合作学习结果,只要学生的答案正确了就万事大吉,而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小组表现和个人表现不检查、不评价、不重视,那么这势必会导致合作学习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学生对学习懈怠厌倦的后果。学习评价这一过程,虽然繁琐,但必不可少,因为它是教师获取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信息来源,是学生检视自身在合作学习中行为表现的一面“镜子”,更是师生协作促进合作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结语

上一篇:2011年安全月考试题下一篇:轴的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