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反思

2024-04-15

“合作学习”反思(精选8篇)

篇1:“合作学习”反思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反思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能力、研究性学习

[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和听课交流过程中对这种学习方式总感觉到一些问题,引起我的很多思考。为此,本人在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同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作了简单总结,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最为凸显的则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强调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尊重、沟通、信任,互相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小组分工合作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小组的成绩就无法得到保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成了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集体的成就感则成了其学习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但本人在实际教学运用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

1.学生对教师分配的任务,不能及时的合理分配和领悟,对所要完成的共同目标不明确,造成小组合作过程中分工混乱,有些学生因无头绪而不能快速 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去加以解决,导致合作学习的成效不高。

2.小组内一些成员由于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依赖性甚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自觉地结合书本,深入思考,一味地坐享其成,或人云亦云,盲目随从,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3.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个人主义”,有时会拒绝或排斥学习较薄弱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前者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一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份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后者则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老师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讨论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计划时间成正比。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做得不是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学生准备不足,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它内容。

5.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的成就,每个学生对集体的成就都负有重要责任。但在评价时,有些老师只看小组成绩而忽略个人成绩,容易造成“搭便车”现象,也就是有可能一个合作小组中,有些成员做出的贡献很少,但是却能享受同样奖励待遇,造成某些学生的惰性滋长,坐享其成。

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呢?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有疑问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4.要培养乐于陈诉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的习惯。5.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习惯。

(二)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1.创情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四年级的第一课时,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的作品:漂亮的电脑画图、十分精致的powerpoint作品、有趣的动画,并告诉他们这是学了电脑用电脑做出来的。这使学生对电脑有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

2.设疑激趣,思贵有疑。课堂合作学习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和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刻。又如在四年级第一课时,我也问学生:“你们现在能说说想在电脑课上学些什 么呢?”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散发思维,激起学习的兴趣。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自己兴趣的激励下学生们都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如:我以后想用电脑画画,成为电脑画家;我以后要自己设计个游戏,给大家玩;我以后要在电脑上做作业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在大家蜂涌而上的气氛渲染下,整个班级也活跃起来,从被动变为主动,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很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深入开展合作探究

1.独立探索。这是合作交流探讨、深入探究的基础。就一般情况而言,没有独立思考探索做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将受到影响,不同层次学生资源的发挥可能受到阻碍,导致小组合作时优秀生“一手遮天”,中、下生成了无从插手、插口的陪客。学生各个个体通过操作,利用各种信息,探索新知,初步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知道哪里不太明白,哪里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深究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如《画图》第一课时,我给学生们展示一幅简单的图,同时问他们:“你们学了画画,平时该怎么画这幅图?”学生们都开始独立思考: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用什么工具画线,用什么填充颜色。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的进行着独立探究。2.小组探讨。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操作方法,提出的疑难,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方法或疑难,指导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索,得出初步结论。如《画图》时,我让学生回忆了平时画图的工具,在打开《画图》程序时,我就让学生先自己画一个气球,有些学生马上就有问题了,“老师,我找不到画画的笔!”这时能干的小组成员马上就会告诉他怎样用笔,在小组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表现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形式可以多样,随学 生特长所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疑难问题有待于共同讨论。3.组际交流。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合作成果,抓住最可行的方法探究,加以辨析,充分讨论,通过互相补充,促使各种操作方法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归纳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在上《画图》这课时,对于碰到的疑难问题,如:不能涂颜色?有些地方的线条多出来了怎么办?颜色太少?不能撤消了怎么办等等,小组再进行讨论方法,如真的无法解决,带着疑难问题,听取别组的意见或老师的启发,在这期间教师应不断给予疏导、点拨,使学生的操作更具有目的性。

(四)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激励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同学间的合作效能,我采用了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多用“看看哪一组思考最全面”、“××小组可不能落后”、“××小组同学进步很大”等激励语气,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把小组合作中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带动全班同学向好组长、好组员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了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例如我教学生了一个“Delete”可以删除选定的内容,一会儿有个学生马上就提出了剪切也是可以当作删除的,我及时表扬并肯定这位学生的发现,不到五分钟全班每个同学都掌握了这个方法。把问题交给学生,进而去实践,学生具有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条件。

(五)实施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小组分配的平衡性;合作是为了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以达到共同提高目的。这就要求组与组之间的实力水平应该是相对平衡的,这是小组活动的前提。要实现分配的平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性格特征。在 四年级,我是这样去做的:首先通过两个星期的接触,初步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哪些学生特别善于表达,哪些学生特别内敛,不善言辞,哪些学生组织能力比较强,哪些学生思维比较敏捷„„

2、小组活动的适时性;小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是小组活动的关键。我坚持三点:一是问题很值得讨论;二是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过高或过低时不活动;三是解决结论单一的问题时不活动。教者切忌在自已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活动,那样可能造成看似热闹,实为混乱的局面,这就冲谈了小组活动的意义,降低了小组的作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时间要留足;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4、教师的适当指导;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教师在安排学习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5、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要使得学习合作有效,必须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责任相合。也就是说,当合作小组达到规定的目标时,必须给予小组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都对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当一名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成绩负有责任时,所有成员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使所有的成员都有取得进步的机会。

当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势,作为教师本人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做好工作,如:关注组队的技巧;课堂提问的技巧;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多方面还需进行探讨。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让这种教学法在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个性化教学中结出课改的硕果。

参考文献:

① 《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 卢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时绮等译 ③《合作学习探究》 海潮出版社,2001年 刘福泉 ④《课改思考: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国教育曙光网)⑤《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肖川

篇2:“合作学习”反思

一、让学生“做“数学。

在《21世纪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讨论稿)中指出:“人类学习本质是获得知识经验与进行行为实践两者结合的活动,数学学习是知数学和做数学的统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共用去13分钟,充分体现让学生“做”数学这一教学特色。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进行观察,比划,初步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了几厘米长在米尺上如何表示,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做了铺垫。在教学用厘米量时,让学生人人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小棒,数学书,手指,手掌。再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这样学习学生兴趣很浓,个个动手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量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二、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堂课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了善于与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开放的情景。

篇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在我校轰轰轰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课题组研究同步实施的同时,发现很多教师已走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讨论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原本应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却存在许多的低效现象,在此与大家商榷.

1. 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地开展合作学习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合作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的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应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2.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论什么内容的课,不分主次轻重,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他们认为一节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用得越多越好.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有些数学问题几乎学生都会了,这样还有必要再合作学习吗?学生根本没思考就宣布小组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吗?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我们万万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需要小组合作.有时学生也需要个体思维,不是一哄而上.

3.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合作学习草草收场

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这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可是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也有些任务比较难,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查询途径才能解决.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是不了了之.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4. 公开课上“作秀”的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数学课几乎成了小组讨论的展示课,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进化成新理念的倡导者,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合作学习”反思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分组 反思 评价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又名“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根据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分组、任务安排以及评价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分组问题

根据“异质分组”原则,我在学期初就给学生设计了以下表格:

我考虑将六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全班共分成七个组。这六个学生按照成绩、课堂的表现情况、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分成一组,还考虑到家庭住址甚至乘车线路,以便组员之间沟通方便。根据学生们填的以上表格,又结合他们自己的意见,我将合作小组分配好了。然后让学生们了解合作原则、注意事项和评价方式。最后,我把学生们的小组名单打印出来,另外,进行Pair work时,就在本组内寻找固定的Partner,以便及时方便地评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话题,会出现分组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在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的Writing Task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份旅游广告,这就明显要求具备绘画能力。班里七个小组产生了严重的人力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这导致了有些组积极性非常高,而有些组就相当无奈。又如,在Book 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 和Unit 3 Computer这些话题中,男生多的组活跃得多,而女生多的组则相对合作要辛苦得多。

反思策略:很多老师认为,把好朋友配对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的共同学习,但这往往是不智之举。他们容易放弃学习而跑到别处去,而且相处得太随便,相互制约的作用相对而言比较小,互相包庇的现象也很多。倘若老师能在学期初就把各单元的讨论话题列出一张表来,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话题、根据具体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合作对象,这样不仅杜绝了以上例子中情况的发生,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们之间的合作,督促力度也强了许多。学生们常常与新的组员合作,不仅有更强的监督,增添了许多新鲜感,好奇心与好胜心也会随之加强,而且最后的评价成绩也更加个性化。这样的话,懒惰的学生一般很难在一个固定的组里蹭到分数,而勤奋的学生则更有机会与不同思维的学生打交道。

二、合作任务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在合作学习的任务安排中,老师常常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课堂讨论、小组调查、团队游戏竞赛等。但是,当这些活动方式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和计划时,就形同虚设,浪费时间,甚至会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Book 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 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安排的讨论话题是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Yuan Longping? What do you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are to be a scientist?像这类问题,其实都应该是个人独自处理的问题;又如, 在SEFC Book 2A Unit 3 Art and architecture中,老师布置了这样的合作任务:请想像未来的房屋建筑,把它画出来并且用英语描述出来。像如此抽象的讨论题,学生们开始还有点兴趣,但是深入不下去,而且没有可参考的依据,结果是能画的学生画了一幅他头脑里的东西,而描述者却很难理解他画的意图,因为他们本身的沟通远远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假如老师事先能列举一些提示性问题,并且让他们进行角色分工,比如有建筑材料设计师、有装修设计师、有绘图师、有记录员、有解说员等。这样的话,学生们就有题可议、有图可画、有话可说了。

反思策略: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特别注意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语言习得的关键是“可理解的输入”,也就是说,学生所听到的以及所读的语言是可理解的,而且要比他们的目前水平稍微难一点。为此,在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任务中须包含与教材有关的新语言点,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词汇或新的表达法。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没有新内容的操练很容易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

另外,教师在组织活动之前,要充分考虑学生合作的可行性,要明确是否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还应深入地研究课文,确定合作的任务是否基于课文之上,能否挖掘课文的内涵;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是否太经常地使用同一种形式,尤其是竞赛和辩论的形式,往往在这种激烈的小组与小组的竞争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注重结果而非过程。于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得到体现,尤其在外语学习辩论中,很多学生在情急之中会使用有明显错误的词汇或错误的句子,其实很难达到锻炼语言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问题

通常地,教师给合作小组的评价往往是粗放型的,即当某一小组完成了某一任务时,就给该组的每人加分,没有考虑到其中的个体差异性。另外,许多教师常常将各组的名称写在黑板上,经过课堂的各种活动,最后各组的得分会被公布出来。其实,这里面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很多小组因为时间问题而未能有机会展示合作结果,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们的合作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就变成冷眼旁观者了。另外,尽管用包含小组奖励和个人责任的方法或许常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建议强调合作、削弱竞争。因为,竞赛是一种可能使学生偏离主要学习目标的外部动机形式;而且,因竞赛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也会对合作的个人或小组产生消极的影响。

反思策略:其实,现在的评价功能已经不在于甄别,而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作的精神,发展与人合作的技巧。评价的方式和内容都应该多种多样。在合作学习中,形成性评价、对语言行为表现的评价、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师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们之间的评价都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合作学习评价这项工作。例如,要平等地把机会给予每个小组,如果时间不够,可安排课后弥补的方式;建立个人自我评价表(表二)和组员互评表(表三)。

有以上两个表格,学生的活动就有了直观的个性化的量化结果,对于形成性评价,老师也更加有依据了。

四、结束语

篇5: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一、课堂结构与设计意图分析

本堂课,老师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讨论旅行时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讨论很热烈,想出了许多老师也没想到的东西,通过这一活动,把本节课需掌握的新词汇都解决了。

活动二:让学生讨论离家之前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大量短语的列出为下面句型的操练作了很好的铺垫,有了这些短语,再让学生操练现在完成时态Have you „ ?就非常容易了。

活动三:把现在完成时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直比较困难,而沈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你是一个星期不在家的父母,回来后询问孩子在上周的情况,很自然的就用到了Have you „?句式。在此基础上,父母亲汇报孩子在上周的状况,又延伸到了现在完成时的第三人称单数用法。

二、启示

这节课,合作学习贯穿于始终。但却没有出现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自由化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

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目标、方法、步骤和任务分工,知道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标准;只有在小组成员明白教师的指令和合作活动的任务时才活动。采用合作学习,切忌在教师自已指令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活动,那样可能造成看似热闹,实为混乱的局面,这就冲淡了小组活动的意义,降低了小组的作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分工明确,每一组都确定好组长,再由组长确定每次活动的记录员,汇报员等,这样就避免了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或小组内为谁先发言而争吵不休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并且,在合作过程中,老师不时的会提醒,请遵循规则,从而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也就是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2、活动具有目标性

小组合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合作学习的活动设置难度要适中,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行。难度过高会使学生们无话可说,甚至无动于衷,从而丧失合作学习的信心;相反,难度过低,必然造成学生在活动中情绪高涨,争论不休,虽然气氛活跃,但却毫无意义。换而言之,就是所设计的小组活动要具有一定目标性。“目标性”即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准确而适度,使教学环节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使之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完善,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本课中老师提出的这几个任务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可操作性。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有真实的意义,才能收到较好效果。3.适当的竞争机制

高科技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本节课,老师从一上课就宣布各组要进行竞赛,最后获胜的组还可以拿到奖品。每次活动中学生的汇报、回答都能使自已组的棋子向前移。这大大激发了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在本节课的一次活动中,我看到有一组学生有一名男生没有举手,其他组员立刻督促,后来这名男生也举起了手。通过这种小组竞赛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4.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要有利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本节课中每次活动结束后,老师都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对优先的组进行表扬,对落后的组进行鼓励,并给予更多的机会。课的结束,还让学生对自已进行个人评价。老师既重视对小组的评价,也重视对个人的评价,激励了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了自已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篇6:反思小组合作学习

这段时间我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效教育改革与实践纪实,深有感触。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它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有效学习。它是一种能活泼不同层次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跨地域、跨空间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快速、便捷的沟通的交际形式。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反思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可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往往存在重形式、忽视实质、低效无效的现象。其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一)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必要吗?

现象:看到这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90%的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师: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请小组派代表交流。

思考:在上述片段中,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几乎是张口就会,这样还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小组合作应该是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

(二)独立思考真的要靠边站吗?

现象:母亲节快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想买一束50元左右花,请你设计一种方案。老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随机观察了几组:有的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

思考: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特别是中下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或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围绕主题,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学生真的全体参与了吗?

现象:听课过程中,我常有意识地关注小组的合作学习,去看看小组中各成员参与合作的情况,有这样一个情形让我印象深刻:4人小组讨论开始(小组中有两男两女),其中的一个小女孩抿着嘴,低着头,一个男孩东看、西看,这时另一个男生说:M先说,被点到名的M:“我认为„„” 事后问发出倡议的那位男生:你为什么要让M先说呢?得到的回答是:她是我们的班长。这些现象在教学中都可以见到,形式”与“实效”渐渐成为一种问题困扰着我,让我去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二、提高小组合作成效

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科学的分组对合作学习活动非常重要,它是有效合作的前提。教师应该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困生在相互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如杭州市的蒋莉老师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课的教学中,基于该课内容较简单,大部分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能够迁移学习的分析,蒋老师把已能进行口算的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开展合作学习,自己则和另外几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成一组,为他们准备其他可供操作的学具,并参与他们的讨论。最后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组内合作学习而较好的达成目标,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因为掌握了知识而获得了成功感。

(二)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 在一堂课上,我们会看到教师提供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往往合作学习时讨论的问题缺乏思考性。什么时候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1、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热情高涨,个别的回答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请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学生们都想发表意见,这时教师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效果就很好。

2、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如在《统计》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交通录像,请学生统计在路面上行使的各种车辆。看完一遍录像后,学生都未能正确统计出结果。面对这样的困难,学生提出了合作的要求。于是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学生积极合作,准确统计出了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把握可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及合作的必要性。

3、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

篇7: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我们学校从开展小小组合作学习以来,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与日俱增,小小组合作学习初见成效。作为在机房里上操作课的我们,是很适合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

怎样让四年级的学生突显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我认为加强小组学习成果评价是抓手。从上周(第八周)开始,我逐一让每个班来机房实践Word 之字体、字号、字形、字色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因为力求每班每一生都完成操作任务,所以,按照书本上的课时内容上,根本完不成)。黑板上我已经用醒目的彩色粉笔写上了第一名: 组 第二名: 组 第三名: 组 第四名: 组 第五名: 组 第六名: 组

为了把每个组争当第一名的胃口调动起来,我采取分两轮比赛排名的做法,即第一轮的任务少一点,确保每一个学生尽早完成,组长先完成了,或者前几名完成的同学,负责检查、帮助学有所难的同学完成,当某个组全体同学第一个完成任务,那么这个组是第一名,依次排除第二至六名次来。同时,教师要强调课堂纪律,指导同学时两个人听见即可,如有违纪的,该小组无资格争当前五名,只能作最后一名。

第二轮比赛的任务设置的稍多一些。有了第一轮的“甜头”,各个小组各学员都做得很卖力。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上一轮的第六名成为第一名等情况。最后的排名以第二轮为准。下课后,我及时把各组排名情况记录在本子上。当然,这样排名有不当之处,以后会逐渐完善起来。

篇8: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案例1:轻与重(人教版教材第一册)

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题引出课题,师边说边贴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的图片。

师:“小朋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谁重?”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各说各的,没过几秒,都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铁比棉花重。

生齐声说:“同意。”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我认为棉花和铁一样重。”

师:“小朋友,那你们认为棉花和铁谁重呢?请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

这次更快了,没有一个人改变主意。

教师没有办法,只能请这位学生来说说为什么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

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

案例2:时、分(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联系实际,学习小明的一天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在这里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及读法。

第一个时间:上午8时30分做早操。

教师辅助于多媒体,经过点拨引导,学生看出是8时30分,也可这样表示:上午8∶30。

第二个时间:上午9时15分上课。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候来上课的?”

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很快又一哄而散。然后请了一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又重复一遍。

第三个时间:下午1时44分做运动。

师:“小朋友讨论一下,小明在下午什么时候做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开始讨论。

第四个时间:下午4时56分。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间去洗澡的?”

学生又开始讨论,很快就结束……

一共学习了四个时间的读法,组织了三次小组讨论。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记载下来的几个普通案例,但这些案例却折射出众多实验教师在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普遍尴尬:或束手无策,举步维艰;或听之任之,信马由缰……新课程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大一统局面转向现在有“形”无“质”、泛滥成灾的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实质?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回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时间说闲话。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课中,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六七次小组讨论,这种频繁的讨论只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就像案例1中,一个课题的引入,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第二次讨论本身就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案例2中,学习了四个时间,有三次是组织了小组讨论,讨论速度之快,讨论频率之高,效果可想而知。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提高生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呢?这样的小组合作组织又何用?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少数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是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如在案例2中,一共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第一次是教师教给学生看的,剩下的三次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的,而且时间很短,基本上都成了少数尖子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学效果几乎等于“0”,这就造成了“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的场面。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了“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课堂也成为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的场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教师提问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专人负责,轮流主持”的方法,即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次,独立在前,合作在后。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经过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只是“水上浮萍”,收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会丧失。像上面两个案例,5次小组合作,没有一次是让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最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比如,让组内比较差的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补充意见,较得体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等,能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也惟有如此,在合作中才能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想与思想的撞击及融合,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益,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机会。

反思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随意进行还是要把握好学习的时机?

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都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强。有的教师看看没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下,有时一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多达十来次,时间长则三四分钟,短则几秒,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刚被激活,教师就停止讨论,急于总结,似乎为了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想组织讨论就组织讨论,这样的讨论又有何价值呢?纯粹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合适呢?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安排学生去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时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在适当的时侯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如:同样是《轻与重》这节课,三个物体进行比较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组长分工,各成员都有事可做,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哪个物体“较重”。

2.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如:在《设计方案》中,“有50个同学乘车外出活动,每辆面包车可以乘坐10人,每辆小车可以乘坐5人,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准备怎样设计乘车方案?要求每辆车全部坐满,没有空位,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且解题思路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小车考虑,也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面包车考虑,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组织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看到了其他成员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拓展了解题思路。

3.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教师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例如,一把椅子的价钱是7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出现了四种答案:(1) 75+75×3; (2) 75×3-75; (3) 75-75÷3; (4) 75×(3-1)。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对这种经过合作学习得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钟启泉, 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3.

上一篇:2023小学教师师德体会下一篇:被动语态详解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