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2024-05-02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精选11篇)

篇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如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关键词】 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提高意识;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74―01

在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品质,从而使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让学生乐于合作,敢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情况不一样,小组成员是否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并提出问题且倾听他人的建议与意见,并将此视为一种快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合作是一种需要,一种快乐,告诉他们“教学相长”的道理,帮助他人不但可以获得同学们的尊重,而且对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检验,还可以通过合作查找到自己的不足。

合作要想取得更大的效益,离不开每个参与者真正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并且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不但包括自己的疑问,还包括自己的发现与心得,甚至可以是一种猜测。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并鼓励那些在学习中较为吃力的学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提高学生对合作的认识,让学生消除合作的顾虑,使他们既敢于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寻求帮助;也乐于把自己的发现或想法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让合作变得更加坦诚、友善和真挚。

一、明确规则,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规则意识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秩序地进行交流,并能够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发言。小组每个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保证合作学习质量。同时,合作学习的纪律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另一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对合作学习中的纪律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在合作中发言的纪律、倾听的要求、讨论问题的规则要求等。明确了纪律要求,小组成员才能遵守规则,从而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明确任务,丰富成果形式

明确的任务是合作学习的风向标。问题不明确,过于笼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无处下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同样不会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任务的确立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明确,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合作的热情,又可以增??他们的合作意愿。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对内容的认识并不一致,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时候,这就在合作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有时候产生问题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成果。有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中会产生分歧。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解决不了问题也没关系,但必须明白分歧所在,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取得的有意义的成果进行表彰与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成功之举”。这样,明确而又丰富的成果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成就感更大一些,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如在教学七年级上 Unit6 Section A时,先不要让学生打开书,可以利用多媒体逐一播放前3幅图片和学生一起讨论:Where’re they? What’re they doing? 然后把复印好的后6幅图片每组分发一套,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图片的排列顺序,并在组内达成一致意见。允许不同组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利用多媒体呈现关键词,让学生小组共同讨论为每幅图选择合适的词并全班校对。利用关键词组内再次讨论,各抒己见,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图片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对整个故事的叙述。这个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展示个人能力提高机会。

三、基于自主,优化程序,让合作学习中有“我的价值”

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笔者在班级内进行合作教学时,一般采用下面的程序,来增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自我意识。第一步,自主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自我认识。第二步便是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进行问题、体会的交流,可以形成共识,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有分歧的要明确分歧。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不断地交流中对学习内容会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第三步,对于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确保每一个“我”参与其中,让学生感觉到自我存在,感觉到“我的价值”,才能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合作中来。合作学习是一种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合作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中意识到自我价值,学会交流,学会竞争,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编辑:赵玉梅

篇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培养集体观念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分工越显著越需要社会人才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能够协作一致,为实现现代化做出贡献。没有集体观念,就没有凝聚力,就会影响国家建设的目标和速度。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因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小组的成功也只有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对这种成功进行评价的要求及学习小组的异质性,为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如何利用这种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呢?

1.材料分发。在分发学习材料时,每个小组只发给一份材料或几份不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就必然向他人索求所需材料。为了向他人索求材料时不致遭到拒绝,小组成员就要正确对待他人的索求,否则每个成员的学习目标都无法实现。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只有注意做到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共同达到学习目标。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尊重他人、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思想意识。

2.作业收交。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作业,包括实验报告、作品或一般的书面作业等,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上交的作业上签名,以表示同意这份作业的结论,并能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上交作业可由小组成员轮流执行,提供均等机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辨,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群体智慧。在争论、讨论过程中差生可随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所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关心集体活动的思想意识。

3.小组评价。教师依据各小组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及小组的.成员进步等情况定期对学习小组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并对优秀组和超级组进行奖励。这种小组成功只有在小组成员真心合作、互相帮助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取得。要使学生明确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取得成功、达到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是组与组间的竞争。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具体的评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小组评价。教师应在每堂课或某一学习内容结束后,对学习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评定,定期对学习小组的评定汇总,对各小组作出综合性评价,分为一般组、良好组、优秀组、超级组四个等次。还要给予优秀组和超级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自制奖状、上光荣榜、挂红旗等,激发各小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

二是组内成员评价。由教师及各学习小组共同依据小组成员的进步变化情况对其作出评价,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

篇3: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一、合作前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 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前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 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比如, 探究规律时, 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真正的思考才能发现其奥妙。例如, 北师大版七上第五章第七节《日历中的方程》[2]教学中, 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1) 日历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 (2) 如何设未知数更合理?的思考问题, 放手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 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最后学生会总结出:日历中竖列上相邻三个日期的规律是“差为7”, 根据这一规律, 设中间的数为x, 上面的数为x-7, 下面的数为x+7。”

二、合作过程中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 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 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 做到“动”、“静”结合, “存异”与“求同”结合,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3]例如, 北师大版八下4.8《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教学中, 让学生探索“一角对应相等、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因为存在“两边夹角”“两边一对角”两种不同的情况, 看似相似的条件, 其结果却一个是公理, 一个是假命题。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果, 以后势必会在出现同样的错误, 教学中我设计两个预习操作题: (1) 以2cm、4cm或4cm、8cm或6cm、12cm, 为三角形两边, 300为夹角制作三角形 (三个学习小组完成) ; (2) 以2cm、4cm或4cm、8cm或6cm、12cm, 为三角形两边, 30°为小边所对的角制作三角形 (派给另外三个学习小组) 。课上收集所制作的三角形, 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充分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进行合作学习, 思维碰撞后, 寻出错例, 从而得出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正确条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得出的结论, 大大减低了发生错误的概率。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体验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合作后的反思

合作后的反思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 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 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例如, 北师大版七下1.7平方差公式教学中, 当学生探究出了 (a+b) (a-b) =a2-b2, 通过阅读课本, 并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模仿完成例题:

导学案片段:

例1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下列各题 (注意模仿按课本步骤、格式) 。

(1) (5+6x) (5-6x) (2) (x-2y) (x+2y)

解: (1) (5+6x) (5-6x) = () 2- () 2=___

(2) (x-2y) (x+2y) = () 2- () 2=___

这里 (1) 中的5相当于公式中的a, 6x相当于公式中的b

(2) 中的x相当于公式中的a, 2y相当于公式中的b

巩固练习: (模仿例题的书写格式, 注意括号的使用)

解: (1) (a+2) (a-2) ; (2) (3a+2b) (3a-2b)

经历初步模仿计算后, 设置了如下反思问题:平方差公式中 (1) 左边是两个几项式相乘?前后两个括号中两项有什么特点? (是两个二项式相乘, 其中一项完全相同, 另一项互为相反) (2) 右边的两项与左边每一项有什么关系? (相同项的平方减互为相反的项的平方) 。 (3) 公式中的a、b既可以用什么替换?通过反思:学生更明晰了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 也知道了公式中的a、b既可以是单独的数和字母, 又可以是式子。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学习应试与独立思考是相互依存的。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设置问题和情景, 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断思考, 在思考中学习新知, 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数学思维智力品质。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融合于合作学习中, 这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不断探索。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我们在重视合作形式时, 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4, (7) .

[2]郭洪翠.浅谈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J].教育学文摘·理论版, 2013, (7) .

篇4: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合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实现语文合作学习的最有效的平台之一。语文老师在组织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需要想办法给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互相协作,合作探讨,共同进步,需要把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语文老师可以这样做:

一是始终相信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中生尽管还小,但已经具备了合作共事的基本素养。在生活中,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各种合作,如举办某个同学的生日聚会,举行教师节的献礼活动,操办班级主题班会,出黑板报等。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他们照样具有合作共事的能力。这一点,老师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坚信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所以,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老师可以全程交给学生们自己去办,让他们始终合作,一起商量。不到万不得已,教师不出现,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就行了。如让学生到街头去调查社会用字情况;如让学生上网络去查询“龙”的各种知识;如让学生到图书馆去体验知识的丰富性;如让学生去了解“月亮”的奥秘等活动,这些都无需事必躬亲的。就像家长对子女要放手一样,语文老师对初中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也完全应该相信他们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策略。

二是宏观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内容。初中生的合作学习,到底合作学习的对象或者内容是什么,当然是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不过,初中语文教材上有一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点,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训练话题,所以,语文教师介入其中,为学生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向,一同决定合作学习的对象或者内容。如果没有语文教师的介入,初中生的合作学习内容可能难以确定得合理有效。当然,语文教师的介入也只能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不必包办。如让学生进行“气象物候”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只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气象”“物候”,至于收集物候现象及诗词,分析影响物候的因素,气象物候与生活的关系等,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完成,老师的任务就是关注学生的活动动向了。这就是宏观调控,也是一种策略。

三是用心指点学生的合作学习方法。初中生的合作学习,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点不合拍的,合作过程中也自然会产生一些摩擦。这时候,就需要语文教师站出来,为学生们指点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消除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麻烦。如初中生的调查问卷设计得是否合理;如初中生的调查报告格式写得是否符合规范;如初中生的辩论会到底该如何评价辩手的水平;如初中生的演讲会又需要怎样的演讲技巧,这些方法论上的问题,都需要语文老师提供适当的指点。有了这样的指点,初中生的合作学习便有了保障,信心也增强了。这也是策略之一。

四是极力促成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合作学习要花费较多的時间与精力,尤其是要花费一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因此,不能走形式主义的道路,需要讲究实效,见到成果。见到成果了,学生们便觉得有了奔头,也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反过来还能够刺激下一次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的合作学习见成效,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如社会用字情况调查,语文老师就应该想办法或者公开发表学生的调查报告,或者在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学生的调查行为与结果,以便让学生的调查报告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反响。如举行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老师就应该想办法让学生明了对初中生而言所谓“好书”究竟有哪些,又究竟该如何去阅读这些好书。有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果,初中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可以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越办好,越办越有劲头。这当然也是一种策略。

篇5: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索河实小

刘秀丽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孩子的可塑性与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而目前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了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不同层次的学生方面,谈一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小组的养成。

一、应从学生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方面考虑,合理分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小组应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以4人一组比较好,一般不超过6人,全班若干个小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分工,明确各人的责职。

二、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应经历学生体验感受向学会合作逐渐迈进的过程,不得操之过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技能。我们不必每一节课都使用合作小组学习的形式,如果确定需要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授课,则按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组织好合作小组。

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小组合作的空间。

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合作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到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的乐趣。

四、设计情境,诱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实际或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提问、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有效地进行数学认知活动的目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设计情境:(1)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图创设情境,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五、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小组合作的养成。在新课程教学中,数学的学习方式就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了。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交流探究的成果、心得与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总之,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潜能生转化工作总结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好潜能生的辅导工作,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因而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潜能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老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潜能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对潜能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我们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潜能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潜能生的是非观念,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绝不能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在教育转化工作中老师应当尊重潜能生的人格。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我们应当尊重、信任潜能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老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潜能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及时赏识潜能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潜能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潜能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及时肯定和表扬潜能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4、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当运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潜能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潜能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潜能生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与潜能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5、在教育转化工作中要树立他们转化的信心。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潜能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老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潜能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后进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潜能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篇6: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缺少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的机会,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对学习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一、创设和谐的合作学习的心理氛围

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一年级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合作学习心理氛围。

开学第一天,30张幼稚的脸映入了我的眼帘,从那一刻起我就着手了解这批孩子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通过半个月的观察、交流、学习,我把他们粗线条地划分成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然后,采取学生自愿建组与教师适当调整相结合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照一个优秀、两个良好、二个较差分成了六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并每组派送1名学习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合作意识较领先的学生担任组长。6 人分三个方向围坐一起,彼此之间相互友爱,互帮互助,民主平等,内心不失轻松、愉悦感。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进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会发生一些变化,我就根据实际,适当更换组长,让学生人人树立“只要我努力,也有机会当组长”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活动,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1) 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当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就随机应变:“你能大胆发言了虽然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已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确。”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

(2) 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循序渐进,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例如,在教9加几时,我创设了小朋友感兴趣的小猴卖桃子的`情境:10个一盒装的盒子里有9个桃子,盒外有4 个桃。要求小朋友帮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几个桃?借助这一情境,我分三个层次训练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第一层次:让学生借助桌上的学具边操作边表达:从盒外的4个桃子中拿出1 个桃子放进盒子,盒里的9 个桃添上1个凑成10个,10个加盒外3 个得13个。第二层次:教师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维图式:  ,让学生看着思维图式,清楚完整地表达计算过程。第三层次: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9+4就能说出计算过程和得数,那就是看9分4,把4 分成1和3,9和1凑成10,10加3得13。一定的情境,直观的操作,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为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2、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学生说是以听为起点的。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特别是中差生会说,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1) 让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例如,教学“数一数”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此时此刻,此材此图,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观察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数出图中人或各类物体的数量”听得既清楚又明了,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数开了:这是儿童乐园,有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于学生听清懂老师的要求。

(2) 让学生专注倾听其他人的讲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可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止了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上课时更能专注倾听他人的讲话,走向新的成功彼岸。例如,在教学数20以内的数时,我让学生各自数一数:桌上一共有几根小棒?当学生不约而同报出20根后,我又说你是怎样数的谁来说给大家听听?被我请到的第一位学生站起来一根一根地数到了20根。我又问谁还有不同的数法吗?这时我看到了一张充满自信的脸举出了稚嫩的手,他站起来,说出了触动大家心弦的数法:我是两根两根数到20根的。受他的启发,四根四根,五根五根等数法顿然而生。我不失时机地称赞道:“象××同学那样专心听他人的讲话,还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更好的方法,真棒!”作为教师,把握住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促使其在今后的课堂上听课更专注。

3、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一年级儿童同样如此。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说、听的习惯,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让学生在认真审视其它同学的思维过程中正确作出判断,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之长处,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不足和遗留,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就几和第几的教学,我出了一道开放性题,看下面图形:△○□☆●▲,你认为☆排在第几个?第一位同学说:我认为☆排在第4个;第二位说:☆排在第3个。就这两种回答后,一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思维判断,肯定了第一位同学的说法,也有一部分同学肯定了第二位同学的说法,其间也出现了两种都同意或都不同意的学生。究其原因,同出一处:听了他们的回答,我觉得应该这样说才好才对,从左往右数,☆排在第4 个,从右往左数,☆排在第3个。有根有据的思维,作出了正确的评析。

良好的说、听、评析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会说、会听、会评析了,小组间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也才能使合作交流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群体合作指围绕明确的学习要求,共同探究,使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目标的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小组整体目标,达到预期学习要求。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培养以下两个方面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

1、培养组内学生共同探究的习惯

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究,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就十几减9教学为例,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盒内10个桃,盒外3个桃),让学生先独立操作,自主探究,怎样从13 个桃中拿掉9个桃,要求边操作边轻声讲述拿桃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尽显各组。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减,1、2、3、……9,还剩4个;有的说:我是先从一盒10个桃中拿掉9个,再把盒内剩下的1个和盒外3 个合起来得4个;有的说:我是先拿去了盒外的3个,再拿去盒内的6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是从盒内拿出1个和盒外3个合起来得4个;还有的说:我是想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共同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面对这些算式,我一一加以了肯定。随后,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题12-9=□,16-9=□,通过对学生所选算法的统计,得出大多数小朋友用做减想加的算法,达到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结合。

2、培养组际学生相互竞争的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习惯,既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促进了组与组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组际相互竞争的氛围:观察

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8-9=8      19-9=10

这九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多秘密大?老师的话音刚落,情绪高涨的各组同学已围在一起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等到大组交流时,小组长们都争着第一个发言,有的组长说组里的小朋友们发现了三个秘密,有的组长说发现了四个秘密,还有一个组长说发现了五个秘密。于是我从发现秘密少的组开始汇报:我们组发现的第一个秘密是减号前面的数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大1;第二个秘密是减号后面都是9;第三个秘密是算出来的得数从上往下看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接着我请发现四个秘密的小组补充:有的说,我们发现减号后面的数和等于号后面的数合起来正好是减号前面的数;有的说我们发现当减号后面的数都是9时,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得数也就越来越大,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得数也越来越小。最后发现五个秘密的小组还补充道:我们发现把减号前面这个数的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几加起来,就是减去9的得数。交流结束,我先肯定了各组的积极思维,更突出表扬了发现当减号后面的数都 是9 时,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得数也越来越大,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得数也越来越小这一秘密的小组。竞争的诱惑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活力,通过合作探秘,同学们从中了解了有趣的规律,同时也促进了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篇7: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你提这样的问题“太可笑了”,谁不知道“教学啊”。可是,作为老师,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节数不多,却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喜欢他的课、愿意学、爱学,当然成绩也不错;而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班加点,导致学生厌学,不喜欢他的课。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我想,原因可能是:前者,教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而后者,教师却忽略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所以说,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那么,一个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品质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好品质。因为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是创造最佳学习情境,争取最佳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

其次,要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学习品质。知难而进,就是当遇到困难时,不畏惧,不回避。解决困难时,积极主动。这一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只有教师经过不懈的努力培养,作用才能形成,学生经过众多的意志磨练才能得到加强。

篇8: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合作中增强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学会人际交往, 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对合作精神的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合作对儿童的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所以心理健康的一项基本指标, 就是个人建立和保持与他人合作关系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现象普遍, 小学生中出现的自私、孤僻等心理现象较严重,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对不良心理进行矫正, 培养他们相互关心、合作和互助的精神, 又能提高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不是两全其美吗?因此, 我认为, 对当前独生子女加强心理矫正和培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增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 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 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 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做出的努力, 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 认真虚心地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 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 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 小组合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语文这门学科中, 汉语的语言结构、组织和运用变化万千, 妙趣无穷, 有规则而又无规则, 有定法而又无定法。如果教师只是从教材内容中一成不变地解词, 串讲等, 而不是带领学生去探求它的变化, 研究它的异同, 比较它的差异, 琢磨它的法则, 并从中发现它的丰富、它的美妙、它的趣味, 必定刺激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也形不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 兴趣是水闸, 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在学生的讨论学习中, 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因而我在教学中,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法, 创设宽松、愉快、民主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 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地让学生进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中。

2. 在小组合作中树立自信。

自信心是个体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与生活态度。俗话说:信心多一份, 成功多十份。儿童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有“畏难自卑”的不良学习心理, 他们对学习惧怕, 毫无自信。在小组讨论中, 我有意让这些学生和自信、胆大的学生合作, 吸取别人的优点, 扬长避短, 弥补不足。由于同龄之间, 较少权威因素, 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连那些胆小、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避免了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 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力。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 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通过讨论, 学生对讨论问题已经有明确答案, 这时, 我又有意让胆小、自卑的学生回答, 及时给予鼓励, 不断地激励, 激发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 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不断树立自信, 把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人际交往。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中存在一些共同的缺点:如自私、胆小、任性、优越感等等, 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 因此常在父母的温暖和照料下生活, 而不习惯与年龄相仿的朋友相处。这些孩子容易表现出孤独、胆怯的行为。另外,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 父母总担心孩子的安危, 爱把他们圈在家里。因此他们从小不敢玩那些勇敢者的运动, 而胆小缺乏勇气这种性格, 对他们成就事业显然不利。人际关系的适应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在教学中, 我发现有的孩子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讲话甚少, 胆小羞怯;有的则过分胆大妄为, 攻击性强, 同伴常告他的状, 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 应引起高度重视。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 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 我让学生相互修改作文, 请别人读, 签名, 说说作文中的优点, 在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 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篇9: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明确合作学习中的个人责任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小组的一个成员,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成员的个性差异,往往是一些思维活跃、善于交流的同学积极主动,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唱“独角戏”,这就造成了一些学习被动、不善于交际的学生无所事事。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的责任,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每组都要选出纪律监督员。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纪律意识,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纪律监督员可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若讨论中因争执不下而发生争吵,就需要纪律监督员控制场面,以免影响其他小组的讨论。纪律监督员也实行周轮换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树立集体意识,增强责任感。

二、用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合作学习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可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全面,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识字3》时,课文中的词语都是描写海边景色的,为了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你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对“港湾”一词,学生各自说明了喜欢“港湾”的理由。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得到了启发,从而更愿意和别人合作。

三、通过竞争提高合作能力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大胆竞争,在竞争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我在班里设立了小组评比树,有出色表现的学习小组,将“长出”更多的树叶,“结出”更多的果子。为了得到更多的成果,每个小组的成员都齐心协力,力争做到最好。

在教《家》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蓝天、树林、泥土、小河在自己头脑中是什么样子,然后鼓励各个小组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边画,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这时每个小组都积极准备,出谋划策,展现自己的风格。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有的小组每人读一行,读出了家的温馨、幸福;有的小组开始每人各读一行,最后一句大家齐读,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还有一个小组,一边朗读一边表演。这种激烈的竞争,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培养了语感,而且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篇10: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政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李学梅

一、问题描述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式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初中学生。

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政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理论依据及具体方法;

二、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12月):

经过了选题、申报、立项、开题等过程,我们课题组现已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课题组首先搜集了与课题相关的一些资料,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有针对性的参考,并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班级和学生.制定试验计划,做一些准备工作。对政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课题组先后参阅了如《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王克永;《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于勇等论文资料,力求博采众长。

三.分阶段推进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

2.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

3.总结与结题阶段:2013年12月

四、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即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明确活动的目标和要求,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充分表现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

因此,我们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本课题。

(二)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有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将对一线中学政治教师起到教学指导作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推动合作学习理论的实际应用进程,进而在实际应用中又丰富合作学习理论,从而推动教育理论科学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合作学习。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

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互动式学习。

2、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勇于交流、乐于倾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愿意赞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交流欲望,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学习的气氛会逐渐浓厚,学生经常为小组的成功而自豪,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内容

1、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成功的关键。

(1)将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

(2)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3)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4)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5)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

(6)进行合理的评价。

六、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

2.合理分工,明确责任。让每个学生都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在合作学习前,还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鼓励方式。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七、研究的措施

1.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不断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4.采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八、预期的效果

篇1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罕宏完小

罗小松 内容摘要: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合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素质,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关键词:

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

培养

指导

在当今的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各个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和别人合作的意识。《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成为科学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主要体现在: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教学应关注人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所谓合作学习并非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的互助性学习组织形式。即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因此,开展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精心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分组、培养小组的团队意识、制定小组工作规则等等。

二、在科学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体现在团结一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体现在科学的分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体现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体现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讨、研究科学规律;体现在吃苦在前,争挑重担,勇于负责;体现在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小学科学教学中,大量的观察、实验、探究都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多给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依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看哪组相互配合得好,最先找到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各小组介绍经验,成绩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敏捷,而主要是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功与否,认识到每个人都要为小组的成功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观察——记录——分析——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观察,学会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尊重事实,用事实验证假设猜想的科学态度。如,在“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的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及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大胆地作猜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加强方法指导,确保合作顺利。

小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在合作中,学生难免会发生磨擦,出现沮丧、委屈、气愤等不良的情绪,而造成合作中止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良好风气。

1、科学分组。

结合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性,科学分组。有的学生活泼,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学生能说会道,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家庭等因素,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成绩方面,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结合班级、教学内容、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

分组只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等)。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因此,分组之后教师要努力协调好每个组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2、明确分工。

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确保小组全体成员都“各司其职”,有自己的分工任务。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高效运行,合理明确的分工是基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激发每个人的个人责任,使得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全力以赴。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事做”,切忌个人代替小组。每个小组各设小组长、汇报员、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材料员等,并要求小组成员轮流担当。完成任务后,由汇报员或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每个角色的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不同的角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学生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教师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教师在巡回中,要激发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和记录别人的意见,进行综合、归纳每个人的意见。特别是当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时或是发现小组的“亮点”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敢说、爱说、乐说,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奋斗创造才能得到发展。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既要有热心,又要有恒心地把这种方法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只有这样,科学课才能学得活、学得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贤琼

上一篇:参加讲座后感下一篇:茉莉花参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