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背景

2022-07-23

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背景

小班化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报告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海寿小学

一、选题的背景

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使对学习的需求不同,因此,开展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开展学习小组的活动,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校于2005年底举行了“微格教学现场会”这个镇级教研活动和2006年初进行了区级教学视导,各级领导对我校开展小班化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设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成为我们开展这项研究的动力。

我校由于地域原因,学生人数较少,从2004年的二百四十多人减少到现在的一百三十多人,每班学生只有二十多人,这为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我校开展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初步的探索,寻求一种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方法,为整体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在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可以放手让学习小组去完成,引导组员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在班上自由发言,倡导一种互相协作、互相探究的合作精神。同时,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小组的互动,更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中接受知识,锻炼技能,最终目的是让全班的学生在合作的愉悦中,在良性的竞争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的思路

1、教导处指导制定各年级段的学习小组的组成要求,要求各学科教师对小组长进行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小组进行研究。

2、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小组研究的问题,深浅得当。

3、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小组研究讨论的时间,注重多元化的评价。

4、定时组织经验交流,对小组长实行培训、轮岗。

5、任课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设计自己小组喜欢的研究方式。

6、实施小组竞争奖励制度,所有荣誉归小组拥有。

7、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研究工作。

三、具体实施方法

(一)学生分层

1、按语、数、英三科成绩为主要依据,把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为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B层:为学习成绩中等且不太稳定的学生; C层:为学习成绩稳定且有一定余力的学生。

2、再把全班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由4-6名学生组成,每组中A、B、C各层次的都要有,并选派一名学科成绩好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负责组织同组成员进行各项教学活动。这样的目的是让各层次学生有机组合,高层学生带动低层学生,低层学生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双重关注,从而使学生在组内互帮互学,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要注意的是,学生分组后,教师要让每一个小组明确要求和做法,使小组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使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二)目标分层

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一般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A层学生:只要求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B层学生:以掌握基础为主,可适当调高难度,并能协助C层学生一起督促A层学生学习;

C层学生:这层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做好A层学生的“现场指导老师”。

(三)分层练习

在书面练习、口头练习、课外作业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练习或作业,

不要千篇一律,统一要求,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分层的目标,有效完成练习和作业,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满足。

(四)分层辅导

(1)教师课堂或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进行导和辅导,同时组织C层学生对A、B层学生在学习上给予帮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在分层学习中共同提高。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A、B、C三层学生提问的先后顺序,鼓励后进生先发言,再让优生补充,最后教师矫正并完善。最大限度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发言的机会、表现自我的机会。

(五)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即在练习、提问、讨论和作业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作出不同的评价。教

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分层目标后,教师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的互相评价。

对于A层学生:采取鼓励信任式评价,做错题目或答错问题时给予鼓励肯定,树其信心;对于B、C层学生:采取激励赞赏式评价,报以激励的言语,投以赞赏的目光。

评价要求:

(1)采用即时评价。教师要及时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2)评价的表现方法要多样性。例如:答对了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走到学生面前,面带微笑地摸一摸学生的脑袋或轻拍肩膀,以示鼓励;翘一下大拇指,说一句赞赏的话;与学生握一下手;全体学生鼓掌;在作业本上打一个五角星、画上一个“笑脸”的图章;写上一句鼓励性的话;送上一颗幸运星等。这些简便易行又极能激励学生的有效的评价手段,在教学中可以经常运用。

(3)小组内的互相评价主要体现在一些练习、小测结束后,由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批改,再由组长向教师反馈。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四、预计出现的问题

1、组员的配合不协调。

2、小组长的指挥与带动不到家。

3、在讨论过程中未能领会教师的意图,出现无效劳动。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大胆冲破时间的限制,在学生未得到实质性的研究时中断学生的讨论。

五、解决方法和措施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反应和心理体验,有敢于创新的能力,引导和调控好学生讨论的时间。从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中反馈教学的效果,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提问、

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备好个案,体现分层要求。

2、上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活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分层教

学。精讲多练,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既有面向全体又有面向个别的教学活动。

3、练习(作业)——练习、作业设计精炼实用,避免过量的机械重复。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尽可能即堂面批。

4、辅导——教师在课内、课外根据学生实际重视个别辅导,为学有余力和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不忽视成绩一般的学生的辅导,帮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有所提高。

5、考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和分层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考查内容。

六、研究的效果

1、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较快

教师在研究这项工作取得共识后,大家在教导处的组织协调下,都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大家积极学习有关的理论,为开展工作打下理论基础。特别是确定当时的四年级作为试点研究对象后,校长、主任都亲自挂帅,担任这个班的主语文和数学科的教学。老师们认真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把研究过程中的得失认真总结并上升为理论,2006年,两篇关于小班化研究的论文获得佛山市论文评比二等奖,2007年,两篇关于小组合作研究的论文获南海区二等奖,论文《“小组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入选南海教师继续教育丛书。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发现,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使学校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入了旺盛时期。

2、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较大提高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师教学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方面,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语言随着这项研究的深入而变得灵活多样,克服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主义表现,如装饰性“合作”;个别主体性“合作”;放任自流性“合作”等,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能及时有效地调控,对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着重要的贡献。

3、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高 下面是一些数字的统计:

(1)学校整体学科考试成绩(以近四学期为例)

(2)班级考试成绩表(以现在的五年级近四学期为例)

从以上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本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这两年里稳中有升,其他班级的一些科目也有很好的表现,如一到六年级的数学成绩,三到五年级的语文成绩。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

4、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较快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除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外,也注意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都会产生相互的活动,在互动中,在教师有指导下,学生讨论、研究都是自主进行的,需要对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礼仪礼貌上、

与人和谐相处上都要有一个系统的培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共处,良性竞争的运作环境,引导每个小组不断地为学习服务。

七、主要存在的问题

1、参与研究的教师流动性大,每年调动的教师人数多,在研究的延续性上打了折扣,增加了研究的不稳定性。

2、由于现在是进入了全校性的研究阶段,所以在人员、经费、设备等仍要加大投入,按我校现在的状况,需要上级或办学单位的支持。

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仍待改进,特别是对理论的学习、资料的整理,经验的撰写等。

4、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仍需下功夫,在现有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深度的研究问题,增加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扩大研究的成果。

特别鸣谢:

在我们近两年的研究中,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单位给予的大力的支持,他们分别是: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镇委员郭炎兴同志、邱宇翔同志 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霍兆锦副局长

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关志光科长、张岚主任

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教研室禹主任,党主任及陈劲茹老师,卢慧仪老师,蒋文老师,叶旭华老师,陈茂贤老师,盛珩老师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教育组黄影芳组长,崔荫辉副组长、彭志明老师,邓广鸥老师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欧何生院长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育科研处全体老师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各兄弟学校曾经参与我校教研活动的领导及各学科骨干教师

第二篇:“新课标背景下小组合作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陇县西大街小学

马书明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辽中一高中的化学教师:徐一丁。下面我向大家作“新课标背景下小组合作的研究”科研课题的中期报告。

一 课题介绍

这个课题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一高中老师对有效教学模式孜孜不倦的探索的前提下提出的。经过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大家一致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比较适合当前我们学校的学情同时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目前大多数课堂上占主流的仍然是竞争与个人的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技能。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 科研计划

我们的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10月至2007年11月) 1.进行宣传动员,组织实验队伍,进行理论学习。 2.选好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组织教师学习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 1.小组合作意识和合作的行为表现的应用;

2对学生合作交往意识的培养及小组合作学习技能的研究与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4.建立相应的课题管理措施和收集相应的课题资料。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后期学生检查,形成后期检查报告。 2. 完成相关工作,收集教师的论文、个案、音像资料出集子。

3.收集资料并进行详细分析,找出研究特色,完成实验报告和工作报告,完成课题的结题工作。

三 运行情况

1 调查情况 学习相关理论,转变师生观念。

在宣传动员阶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论坛讨论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喜欢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特点。结果我们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75%左右的学生在合作中愿意承担部分任务,也有8%的学生仍愿意处于听众的地位。学生提出每周开展3次左右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佳。有了这些数据,就更加坚定我们把这个科研课题搞下去的决心。接下来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大

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差异教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了,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理性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渗透和传授小组合作的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准备阶段,我们重在思想意识的准备。经多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在07年11月中,预定的几个参与实验的班级的学生和主要任课教师都已经在心理上,思想上等各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与此同时,我们把高二的12个班级作为平行对比实验班级,分别由我、袁绍德、陈德武和王东老师负责。

2 对比试验

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探究

从07年11月末12月初,我们正式启动了这个科研课题的对比试验部分。课题组成员(还特约了物理组李荣慧,郑岩老师作为物理学科的对比参考)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其中包括:分组的人数差异研究(3人组,5人组,7人组,10人组进行对比);分组的成分差异研究(成绩上中下均衡分组、感情友谊分组、特长搭配分组进行对比);分组与授课类型的关系研究(理论型新授课各组状态、知识型新授课各组状态、习题课各组状态、复习课各组状态、阶段小测试各组状态的对比)以及分组的动力与持久性研究等等。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研究内容仍在进行当中,个别项目已经接近尾声。

3 收集反馈信息,归纳总结,及时调整。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每2个月进行一次调查问卷,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话了解各种反馈信息。大家在教研例会上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到一阶段我们实验的真实情况和效果。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的进行调整,比如:在第2个月,应学生要求把3个班级的10人编组改为4人编组,实践证明分组人数越多,越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上来看,不是什么课都适合分组合作的,所以我们决定一些有难度,特别抽象的理论性新授课程不再进行小组合作形式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更正,调整,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也逐渐地摸索出里面的一些规律。

四 几点体会

1小组合作的实施策略

(1)科学合理分组,使学生“可合作”

把学生按

3、4个人一组分成若干个组,最佳方案是好、中、差都有,男女搭配均匀,性格互补,成绩好能力强的做组长;若没有能力较强的组长,可以把三个实力接近的组员并成一个组,这样的小组是主导式和民主式两种,各有千秋。也可以把若干个小组分为2至3个大组(集团)这样便于量化比较。每个学生根据实力都定一个目标分,一般目标分要略低于实力分。如一个学生的实力是20分,那么就给他定个18分,这样他就不以及格为目标,如果考个28分,那么就为小组贡献10分,如组长的目标分为90分,若考了85分,则组长就负贡献5分,这样组员觉得比组长能干,学习就更有信心,而组长觉得拖小组后腿,挺难为情的,就会加倍努力。并且组长很快就会找到加分的重要途径,那就是最差的组员最有潜力,他距100分还有82分的空间,虽说未必能加满82分,但只要盯住组员,积极辅导,加个二三十分的希望还是挺大的,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全体成员都在努力,这样连最差的学生都要学习了,小组合作肯定走向了良性循环。

当然学生定的目标分不能一成不变,过一段时间后要把不怎么合理的分数调整过来。

(2)优化评价机制,使学生“想合作”

及时评价、反馈、激励表彰是小组合作得以持久推进的重要保障。因为学生渴望得到承认,被认可,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添加剂。怎样操作呢?大家不妨这样试试。每次测验后给每位大组长发一张反馈汇总表,前六名写上“恭喜你们冠军,恭喜你们亚军直到恭喜你们第六”,学生对这六个字非常在意,分析谁拖后腿谁拉分等。到了期中或期末就对前六名18位学生发奖状和奖品,奖品不必买贵的,但必须是学生很有新鲜感的、很有兴趣的。这上来领奖的中间肯定有6位成绩是差的,看到他们脸有点红的上来领奖,你就会知道他们下次会更努力。

(3)设计合作内容,使学生“能合作”

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时要注意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阵地,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盲目的小组合作。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仔细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此外,教师留的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的习题都可以设计成小组合作的内容。

(4)培养合作技能,使学生“会合作”

为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培养组长和组员的合作技能。首先是组长的责任心,和后进组员的上进心。要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让学优生带动学差生,让学差生抛弃自卑感,建立自信心,拥有成就感。组长要对组员负责,学优生要对学差生负责。小组的整体是对比竞争的基本单位,这个时候,小组成员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的合作才会有较高的效率。 2 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比较适宜呢?

(1)选择解题策略时。学生在独立学习或解题时,往往会碰到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并且对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产生疑问,同时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评价中得到验证时,又有对寻求解决问题的渴望,会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交流欲望。这时,开展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

(2)操作实验时。在教学中,许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用看、听、问、量、记、析等操作方式来探究、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和结论。它有时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师生、生生间的互相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实施和完成。

(3)意见分歧较大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可以形成极为浓厚的研究氛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模糊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在这种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3 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合作学习形式化

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短,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要跳出教

案的框框,切记不要担心这节课教学任务完不成,影响进度教学计划而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2)、合作学习泛滥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时连很简单的问题也要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好像一有问题都要必须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我们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把握好合作的契机和合作的内容,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是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不要让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负担,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障碍。

(3)合作学习自由化

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乱说,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控制学生的讨论局面。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在合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合作中不仅要参与合作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合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

由于我们这个课题组正处于试验阶段,所以实施起来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坚信“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有出路的、一定会有成绩的。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我们不要对这种方法产生怀疑,而要想到或许是在某些方面没有做到位,做得不够精细而造成的,重点是怎么来解决问题呢?我们每两个星期开一次例会,集大家的智慧肯定能想到解决办法,我们还会在学校网上论坛中开辟专栏,大家随时把问题和得意的几招上传到网上,然后积极跟贴。通过边实验边摸索,在经历一个阶段后回过头来看看,大家肯定都会有一套适合自己年级、自己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了。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14个细节,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14个细节,让小组合

作学习更有效

这么多年来,合作学习非常流行,但是普遍存在着三个毛病:形式化、表扬化和平庸化。要改变这三大根深蒂固的毛病,你光讲什么教学原则、教学理念那是空的,你不化到细节中去是没有用的。那哪些细节特别重要呢?

细节1:从同桌合作开始培养合作。

同伴两个人之间怎么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合作,习惯了以后再过渡到四五个人、五六个人的小组合作。

细节2:四个前提条件准备好。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几个前提

条件:

第一,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前要有起码的阅读了解。

第二,在合作前先让学生有自主的思考。

第三,激发学生合作的需求。

第四,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细节3:定期轮换分组方式。

关于分组,比较流行的是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我们的策略是定期轮换。

细节4:小组分工要明确。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小组合作中谁做主持人,谁做记录员,谁做监督员,监督员类似于学习小组中的纪委,还有谁代表小组发言。代表发言之后谁来补台做补充性的发言等等。

细节5:“弱者”先说。

我们推荐“弱者”先说,爱表达、爱说话的学生再做概括或者做总结。这是我们的规则。小组合作学习

细节6: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底线。

细节8:评价、反馈不能少。

老师评价和反馈,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就越好。另外,还可以有小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

细节9:增加组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比如,让后一组对对前一小组的发言先做一番评价或补充提问,这样组际之间有了交集、有了互动。

细节10:用好差异资源。

让好的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展示,介绍他们是怎么合作。或者让他们加入不好的小组,让学生指导学生、小组来指导小组。

细节11:把一个小组的亮点和资源变成所有小组共享的亮点和资源。

不要做沉默的巡视者。

细节12: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像语文,就特地要求学生在其他同学朗读时,听重音、停顿、咬字准不准,是不是多了字、漏了字都要认认真真。

细节13:体现年段的特征。

避免常见的以低段的方式从事高段的学习。

细节14:体现学科知识的特性。

语文课合作,要合作中展现出语文的味道,数学、英语亦是如此。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

杨雪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既能发掘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合作的精神。因此,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以建设学习小组为立足点,采用引导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既盘活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促进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 小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称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水涨船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帮助者的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整体提升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内在动机激发论

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

2、交往需要满足论

需要满足论的倡导者(如格拉塞等人)认为,怎样才会学有成效、学业达标呢?首先得有学习的意愿。问题是学习意愿从哪里来?交往需要满足论者认为,学习的意愿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只是背着一只大口袋来填装知识食粮的。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都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影响别人的力量)等需要。可以说,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喜爱程度、努力程度和达标程度。只有创设良好的条件满足而不是千方百计压制学生的上述需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取只得学业成功。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也不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以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因此,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有效途径。

3、认知发展促进论

认知发展促进论的倡导者(如维果茨基、皮亚杰等)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维果茨基曾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4、知识建构学习论

“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交往。从根本上讲,人的知识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之间建构的产物”。因此,建构性学习方式是与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相关的。“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

5、教学交往属性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由两种根本关系决定;交往关系(主体——主体)和认识关系(主体——客体)。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 然而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仅停留在前者,忽视了探究教学的交往属性。随着对学生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重视,这种局面才得以初步改观。目前,人们日益达成以下共识:教学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系统,是教师(或教师集体)同学生(或学生集体)彼此之间或各自发生交往的过程。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谈得上培养人,诸如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规范乃至发展个性等。交往不只是手段、途径,交往还是教学存在的本身。 “良好的师生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学交往不仅有直接的交往,也有间接的交往。直接交往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接触,而间接交往主要是学生自学。要使教学交往尽可能充分和完整,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直接交往,尤其是学生小组内的直接交往。同理,教学交往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着眼于生生交往。课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保证交往结构的完整性提供一系列机制与现实途径。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如何组建小组?

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磨合期,班主任对全体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校组织一项面向全体新生的学习能力测试,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 每组6人,组员从A、B、C三层两两选出

• 依照每组6人的原则,班主任先从A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再从B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且不与组内A层学生的优势学科冲突),C层学生比照以上方法分组。

•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带动全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外,还要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组内日常管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结合,以增强小组的活力。

(二)、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

分组后,组内要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选定由学生自荐、小组同学选举产生。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会被及时更换。 小组组建的原则

1、均衡

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使各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大体相当。各组都应有大体同等数量的A层、B层生和C层生。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同学的人数也应尽量做到均衡分布。均衡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并据此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

2、尽量尊重学生意愿

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教师在分组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C层生宜编入对他们持中间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小组,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适时调整

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变化。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4、选择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长

学习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核心,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学习小组长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首先,他应当是本组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应尽量避免由教师指定。在选举前,教师可以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5、教室布置有利于小组学习

在小组学习的情况下,6人的学习小组组合对坐,对面是“学习对子”,临近是“帮扶对子”,6人组成一个紧密的讨论小组,有利于合作学习、交流。在教室周围设立展示牌。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1、预习:将“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红线”

“导学案”下发后,组内各成员要独立完成预习。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用双色笔中的红色笔标记出来,然后组内AA、BB、CC三层对应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解决该层次能力范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然后将疑难问题向上层级组员请教,普遍性问题组内集体讨论解决。若有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则由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主要是向该学科拔尖的学生寻求帮助),然后对组内成员讲解。对班级内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学习组长反映给学科班长(即课代表),学科班长汇总后与任课教师沟通,由任课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

2、课堂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

在课堂上,小组讲座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接到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

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则根据课堂情况自主学习,如进行组内小展示,或者认真倾听、准备点评;已掌握本节学习内容时,可以关注展示内容或演练展示内容,准备点评,在还没有掌握好本节内容的情况下,则继续学习。 小组展示过程的要求是:全面、完整,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黑板展示要整洁、规范。有一题多解的情况,鼓励其他组申请同时展示。如果某一小组无法完成展示任务,则让出其展示机会,其他小乡进行补充展示

课堂展示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更不是“预演”,展示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检验其掌握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展示,还能通过对学生表现欲、展示欲的激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们备课时会经常预设:学生学会了没有?内心怎么想?情感态度怎么样?在此,教师很好地实现了一次学情调查。

3、点评: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

展示后的点评工作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点评的学生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判定,然后讲解其思路,在点评的过程中同步作出总结和补充,总结规律和方法,补充不完善的环节或是其他解法,然后征询其他小组或任课教师的意见,完成点评工作。

六、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因而学校特别重视学习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1、小组长培训 对小组长的培训分3个方面:一个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在固定时间,班主任都要与学习组长、常务组长进行交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的办法,帮助每一名同学进步,推动班集体共同提高;三是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培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随时召集学科组长及学习班长开会,了解本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在完成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后,教师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2、小组凝聚力的培育

小组凝聚力是通过小组成员对学习能力提高的期望,不甘示弱的团队意识、家庭式的亲情关系、个人能力展示的欲望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在小组巩固、建设中,在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团队意识、展示欲望等几个方面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小组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小组的目标意识培养

教师用这样的问题“为难”学生:你们小组的集体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你们小组成员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

通过这些提醒,教师督促学生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在这种目标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计划性,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作好引导与督察,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督促学生实现目标,不断取得突破,提升自身能力。

七、小组的管理与评价工作

1、小组管理 在管理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起依托小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一方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考核的开工是实话小组捆绑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迫使小组看成是一个小班,那么一间教室就成了N个小班,高效课堂就等同于小班化教学。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各“小班”的学习质量,在小组学习中发挥着牵引和桥梁作用。小组捆绑考核目的是将管理分配到各个小组,由各个小组长进行一次督促,这样既扩大了督促面,又起到了较好的督促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是小组建设和管理的精神核心。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团结合作的团结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人人为班级的争先意识;建设好奖惩平台和交流平台;建设好班级自治管理组织,完善管理体系,严格管理。以班级文化为主导,激励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2、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工作分为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和课外的常态评价。

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即教师按课堂流程,安排好小组的合作学习工作后,对下以环节进行评价:预习整理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解读,对目标知识的理解状况,参与课堂展示活动的准备状况,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及帮扶状况,课后针对学习目标的整理巩固状况等。 课上常态评价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交流,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一节课结束后,由学科班长结合课堂情况给各小组打分,各组内的学习组长结合课堂表现给组员打分,并在班内指定的位置公布成绩。各组的综合得分及组内的成员得分情况,一周汇总一次,在各个班级外面的展示板上集中排序公布,以激励各小组不断竞争、不断进取。

课外的常态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课堂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学校要求,课外小组活动与课堂一样开展合作,并且始终要围绕课堂展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规范。课外常态评价涉及自我管理的效度评价,参与有益活动主动程度的评价,组织活动的能力的评价,关心集体、他人及文明礼貌程度的评价,课堂外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能力的评价等。

总之,小组学习不仅要成为支撑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支点,而且成为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上一篇:乡镇河长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安全生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