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鉴于此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受到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青睐和喜爱,并被广泛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1: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并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教师应主动转变观念,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自主的状态下高效学习,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视作主体,要求学生人数超过一人,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相互协作的状况下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具体来看,小组中的成员应明确分工,其中应包括管理人士,也包括合作学习人士。因此,小组人员需要四至五人。整体说来,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从旁引导,借助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讨论相关问题。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积极,在维护本组成绩的时候积极分析并解决问题,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让学生进一步沟通交流,能调动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在无形中提升其实践与创造能力。

二、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现状

不均衡情况使学生出现差异。相关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时,并未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面对小组的构成很多时候遵循就近原则或分离原则。即信息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将相邻座位的学生组成小组,这时因为同学们彼此熟悉,进行合作学习时很有可能嬉戏打闹,这种学习方式并不科学;教师想确保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不受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影响,选择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成一组,把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分成一组,在这样的状况下,此种方式会在两极分化的趋势下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出现不真实的情况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动、喜欢闲聊,这使得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流于表面,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往往会先提出问题,让各个小组参与其中,展开讨论,但学生们大多互相闲聊,偏离教师设置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会愈发散漫,丧失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也无法有效提升。

三、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

(一)科学分组。要想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进信息技术教学,首先便要科学分组,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水平展开分组。比如,可以依照学生爱好,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让同学根据喜好、兴趣和其他同学组队,分析、探讨相关课题,这样可根据课本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效分组,改善小组形式,优化重组,进而让学生多层次地沟通。以《我的卡通故事》作例,把学生按照个人爱好组队,把全部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设置“过年”的主题任务,向组员、负责人规定其具体分工。如一个小组为七人,笔者让负责人A把成员任务分发至具体成员,成员B设计有关过年的卡片样式与图案布局,C使用画图软件绘制鞭炮,D绘制福字,E绘制猪年猪的形象,F调色,G负责背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员相互合作制作贺卡,一切结束后负责人进行检查,商讨并修改不协调、不美观的部分,并把调整之后的卡片以文档形式传输给教师。小组结束任务提交作品之后,教师应该让负责人走上讲台讲述作品内容和设计理念,接着由教师进行打分,然后让全班同学评选出优秀作品。借助小组分工合作,同学知道了要怎样制作贺卡,也明晰了要怎样应用画图软件,教学效果较以往有所提升。

(二)完善课堂的教授环节。分组结束以后,教师需要完善课堂教学环节,让小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如《制作班报》,本节需要学生把文本框与图片插进word,设置好格式。其中的难点是怎样使用文本框与图片科学布局,让班报作品图文并茂。在课前先请同学们观看优秀的作品,让其细心观察课件、主动思考,借助这些作品调动他们的创作欲。将此视作基础并设置班报主题,科学规划栏目,搜索不同素材,让学生小组整理素材,借助网络搜索、现场采访及实地勘察等方法进行主动探索,进而讓负责人报告探究结果,教师评估。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教师布置的任务简单,可实践过程却会有问题出现,如有些小组成员没有参与热情,部分小组分工不科学等。教师应该根据这种情况对学生及时指导,完善小组合作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当上述措施顺利实施后,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比如在学生学习Word时,可以在布置组员的任务后,引导学生明晰为什么要各司其职,知道应该完成自身的义务与职责,不能各自为政,需要遵从负责人的调配,依照团队情况科学调整任务进度,进而创作出良好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时时指导跟踪,尽量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让孩子知道怎样和他人协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培养自身的团队精神,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提高其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责任编辑:邓钰

作者:顾羚

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2: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鉴于此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受到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青睐和喜爱,并被广泛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信息技术;合作小组;教学任务

一、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划分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运用的前提是科学划分合作小组。在划分小组时,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做到每个小组的组员合理搭配,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各个小组的组员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同时也能以此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科学设计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课堂主体发生了改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指挥者。所以,这就要求身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与同组组员一起,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比如,在教学“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学习任务:主题:端午节;要求:各个小组合理利用百度和新浪搜索引擎,在10分钟时间内,快速、准确地搜索与主题相关的信息,筛选并保存。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由我们作出评价。这样,我通过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教学任务,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另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熟练掌握了网上获取信息的基本流程,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和喜爱,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各科教学中。身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也应及时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对本课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积极研究和总结各种符合高中生认知特征和学科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使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带动下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曹世火.小組合作学习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编辑 李建军

作者:姜洪才

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3: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是这样概述的:随着学科门类的剧增,学科知识的深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复杂化应运而生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合作研究”,即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它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这种形式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集智取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1.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而这样的组织方法打破了教师把每个学生作为教学子系统的格局,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激励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主。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激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系统内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在信息社会里,人的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

1.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合作小组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它关系到今后合作学习的效率乃至成败,因此,小组的建立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组内,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此外,在小组划分与组织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人数适中原则:一方面要考虑组员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动口动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组员分工的合理性,因此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该目的。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4~6人为宜。 ②优势互补原则: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把班级成员进行合理的分配组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互补的前提下尽量合理组成在协作、竞争等能力方面水平均等的小组。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适时调整原则:也就是既要保持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又要注意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及时发现由于小组成员问题而造成的影响学习的苗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

(1)全班教学。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必要,对需要全班进行知识铺垫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讲授。

(2)任务布置。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各小组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优秀目标,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3)分组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或指导一些小组开展学习,注意调控整个班级的情况,及时给予提醒及有关信息的通报。同时帮助各小组解决一些硬件或软件设施的一些疑难问题。

(4)交流反馈。这是反馈调整阶段。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各组间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密切注意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进程,纠正一些错误,并对一些问题组织讨论。

(5)鉴定评价。这是总结延伸阶段。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书面证明、海报张贴、网页公布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1.有些学生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得合作

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有时会拒绝或排斥程度较薄弱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份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则因为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可能成为"看客"。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关注同组内异质学生间的关系和学生的自身心理感受。在同组内选择一个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做为组长。平时,就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而对于一些因程度较薄弱而变得胆小怯弱、被动、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则应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关心和鼓励这一部分学生,让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期望,以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平时还可设计一些适合这些同学的任务,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要善于应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适时加以表扬,促使其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从中感受合作学习的喜悦。

2.缺乏团队精神,欠积极主动性,坐享其成

小组合作学习表热实冷,合作淡然原因:小组成员分工不明,责任分散。一旦小组合作学习时,课堂就会表现出平时并不常见的异常兴奋现象,如学生争论声音过大,随便走动、提问等。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也有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措施:要保证热烈但有序的小组学习环境,就要事先搞好统筹安排,让所有小组成员清楚合作规则,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做到赏罚明确;同时还可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测量小组中每个成员所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了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严格检查、个别测试验收和反馈,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他人;还要缩小小组规模,从而避免责任分散。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将过去的“按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合作学习方式。只要我们勇于去探索,就会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 王义堂

[2]《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黄伟

作者:姚娜

上一篇:信托投资企业风险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