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文

2024-05-1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文(精选8篇)

篇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文

兰州大学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异化劳动

3、亚细亚生产方式

4、普列汉诺夫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2、简述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题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是如何修正马克思主义的

4、如何评价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三、论述题(二选一)

1、试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2、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建设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问答题(每题10分)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什么?

2、为什么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简述题(每题1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 3.简述“两个必然”的基本原理

4、简述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胜利与挫折 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历史事实题(每题15分)

1、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著作及其重要思想

2、列举列宁的重要著作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3、葛兰西《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1、为什么说《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国家起源》中是怎样论述两种生产理论的?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三、论述(45分)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在分析资本主义阶级对立状况以后,写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的?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篇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探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二、清算旧哲学影响,为新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初次公开阐述

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第二节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一、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

二、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 第三节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一、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难题”的解决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

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一般性质的分析

二、《资本论》

二、三卷的出版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

二、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第二节《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一、对杜林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第三节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一、古代社会的研究

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

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第五节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二、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

三、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

第一节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

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

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批判

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

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

第四节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进

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

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思考 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

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第二节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

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形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

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第六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 二、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

四、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党建、统一战线等领域的进一步展开

五、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结束语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列宁在批判折中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为分析和认识俄国国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应该“共同胜利”的理论,而是根据俄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率先突破的“一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

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篇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内涵,研究原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个独立领域的研究在很早就进行了, 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较短。准确深入的认识该学科对学好和发展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比另外关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目, 该科目的特征可以表现为历史特征、整体特征以及现实特征。而且在当前背景下, 突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总体特点, 分析其本质含义, 同时遵循科学的研究规则, 也是科学认知与解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基础。

一、马克思发展史特征

要想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其基本特征, 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指导。

(一) 综合性

因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相关内容, 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体现。

此外, 综合性还可以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涉及面, 不但包含政治学、社会学的一些内容, 同时也具有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范畴的知识点, 而这些丰富性体现也是保证该思想能够形成理念深刻、思想完善的思想体系基础[1]。

(二) 批判性

根据这一思想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了解这是一个不停进行否定与调整的流程。而且无论是马克思或者恩格斯均是该思想最初形成的主要提出者, 在19世纪近50年的艰苦卓绝的岁月中, 他们也凭借着惊人毅力及渊博学识, 为创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科学奉献毕生精力。但在此过程中要明确的是, 两者对这一理论发展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并概括了社会发展经验及创造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能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实现巨大变革。同时在首次揭示人类发展史的客观规律。

(三) 实践性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该价值可以说是无法衡量。具体体现在该理论自对资本主义发展研究, 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内涵, 进而极为准确、深刻的揭穿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有着无法调和矛盾, 随着发展, 该思想也证实了科学社会主义将会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二、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本质

(一) 明确具体的调查方向与范畴

其一, 马克思主义通史本质则是基于发展历史及规则展开完整调查的结果, 调查研究的时间主要聚焦在马克思最初提出思想到列宁调整马克思思想的一系列时期, 同时也对目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比。

其二, 调查马克思主义国别性与阶段性的历史进程, 主要的调查内容包含各个国家、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进展的历程, 表现出的特征以及潜在规则;该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不同国家及其发展阶段的马克思发展历史。

其三, 马克思主义专题史则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某领域或某个话题展开具体调查, 调查方向包含马克思主义进展历程以及潜在规则;而且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其中主要的发展历程, 亦或者是某领域或某一相关理念的衍生。

其四, 调查马克思主义的推行历程, 即调查其在整个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域在各个时期的推行过程, 发展特点以及潜在规则, 因而主要的研究对象应当是针对该思想在各个国家或地域在各个时期的推行历程[3]。

(二) 调查领域的关联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所有关联调查领域中, 通史则是其中的主体与基本框架。因为其可以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全进展历程的调查, 准确揭示其发展历程, 并准确揭示思想中衍生出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理念的实质意义, 同时将他们与时代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而对发展史的调查与分析的最终目标, 即是完整、科学体现和把控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创新与基本规则, 而这一目标在当下发展史的相关研究领域中仅仅通过马克思主义通史调查得以实现。而国别史、阶段史及专题史则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国家的国情及现实进展流程进行关联的流程, 对整个发展史进行深入调查, 同时针对各个时期、历史背景的进展与特征进行调查, 而且需要针对其中衍生的某方面理念或对特定的现实问题的进展历程进展规则进行调查, 以便能够加深对的发展史的认知与解析。而其传播史的调查流程则侧重于对思想传播历程及其文本文献的构成及发展视角进行调查, 这对于整个发展历程研究与未来发展将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针对思想文章、理念中透露出在对发展历程的认知、思考与解析, 往往能够保证其发展史的研究更为科学透彻, 这也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文献、思想不断产生、进步与调整的历程过程。

三、发展史调查的一般规则

(一) 史论关联

简而言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体现出的就是其思想的衍生、进展、调整以及推广的历史进程, 而基于这一层面, 马克思主义产生就是其发展史发展的最终产物, 而调查其发展史的主要目标就是结合基础思想与实质理念, 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构成具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知, 从而保证能够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推行马克思主义, 保证思想方向的科学性。当然, 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原理能够直接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史调查的主要标准和规范。如若无法达到将史料与理论进行统一, 单凭单一的原理理念构建对其发展史的认知, 不仅仅会导致对于发展史的调查缺乏合理性与客观性, 而且也会直接导致其体现出的基础理念本质的精确性。

(二) 综合与独立同步

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调查与解析过程中, 首先需要保证调查研究的综合性。因为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全面的理念系统, 也是保证能够达到人类完全自由的社会主义目的, 能够完全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理念的基础[3]。因而, 需要切实, 完全遵循且表现思想进展的过程, 同时根据史料的关键观点以及科学理念展开科学解析与明确论述, 而并不能将这一研究过程划归为社会学、政治学的简单研究, 而且需要综合精确认知和掌控其相应的科学系统, 这也是保证其基本原理得以拓展与发展的基础流程。

(三) 理论实践相结合

简单而言, 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非一个抽象、刻板的单调理念, 相反, 其本身往往是实现一些现实活动的基础, 因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 才是研究该思想的主要方向, 即需要研究者根据其基础规则进行分析, 同时遵循现实因素, 根据其参考理念开发出更多处理与解析现实问题的方法, 最终保证其轮流思想的持续推广与进展。此外, 《共产党宣言》也是其形成的主要表现。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看, 产生了伯恩施坦主义、修正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方面的争论, 也出现了斯大林主义、社会主义、铁托主义等多样的思想衍生, 而且其本身也与中国社会主义进行关联, 从而保证中国发展进入到高速时期。因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其思想在现实践行与进展的案例表现, 具有重要的理论调查与现实借鉴价值。而唯有将该理念与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行结合, 方能精确认识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

总而言之, 文章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知及解析作为中心, 着重于对其一般特点 (包括综合性、批判性及实践性等特点) 完成阐述过程, 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涵, 并明确基本的研究原则, 要与时俱进的去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如此才能深入、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梁树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 12:83-90+154.

[2]刘玥.青年学生如何学习并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J].改革与开放, 2016, 04:96-97.

篇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最新理论成果 新境界 贡献和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的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哲学解读:第一,科学的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科学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也展现了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就,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全世界发展理论最新成果的高度凝练和总结,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事件表明中国启动了社会发展的范式转换,既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的巨大进步。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对发展问题都提出过很多重要的思想,但一直没有形成单独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科学丰富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新实践的启示,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了科学的命名,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本质的科学认识

发展问题最基本的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这中间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二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明确了为什么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的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定位于造福全体人民,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在发展的根本动力上,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促进发展,不仅主张一切为了人民,而且强调一切依靠人民。

(三)科学发展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概念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既提出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提出过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前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相应的论断,然而,在过去很久一段时间,人民往往把发展定位于经济的发展,甚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既扭曲和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念的原意,而且在实践中产生不良后果。 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科学。

三、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崭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最重大战略思想,都可以说属于我们党继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们有着一个共同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最新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审视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尤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的道路、模式、战略、动力、目的和要求等问题上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同志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好升华,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高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正兴,傅连英.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创新,《求实》2004年04期

[3]孙广军,朱建成.准备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

篇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定稿)

1、根本改造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

2、为社会民主党恢复名誉,宣布社会民主党也是社会主义政党

3、重申全民国家论,主张实行人民自治与代表值、议会民主机制的结合

4、公开宣称“列宁”根本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完整纲领

5、论证社会主义就是人道主义,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联的奋斗目标

6、鼓吹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似性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

以政治多元化否定和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议会制,以经济民主化推行私有制,以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国际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和“人道主义化”来推行妥协外交。这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的。

二、苏东剧变的原因

1、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

2、内因一:历史因素,即国内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弊病沉积。

2、内因二:现实因素,即执政党提出并贯彻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路线。苏东剧变的教训:

1、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际的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

4、坚持意识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5、必须警惕“和平演变”并坚决斗争

三、新经济政策的阶段变化: 1921、3-10初期:主要任务是从战时共产主义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固定商品交换形式; 1921、10-1929斯大林终止前为主要阶段:继续由国家资本主义退到国家调节商业与货币流通。

实施内容: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质: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区别:一个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另一个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主要有四种具体形式:其一,租让制;其二,合作制;其三,代购代销制;其四,租借制。

四、“苏联模式”: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苏联模式的特点: 经济方面

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分全面所有和集体农庄所有)。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计划在30年代后逐渐指令性计划)。

3、国家成为经济活动主体,党领导并决定国家经济政策。政治方面

1、一党制(1922年11大确定)

2、高度集权(以党代政、地方权力向中央高度集中、党内要权集中)

3、行政强制手段(组织处理和肉体消灭;强调“一长制”;监督权架空:党的监察委员会由选举的产生的平行组织改为任命,工农检察院由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的苏维埃监察委员会替代)

教科文方面

1、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同时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盛行

2、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加强文教;但搞自然科学阶级性划分,搞“文化革命” 苏联模式评价:历史地位:

1、适应了在落后国家特殊环境中救国图强的迫切需要。

2、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初始模式,在某些方面显示与资本主义不同的优越性。

3、为抗击法西斯做了大量的力量储备。

4、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重大缺陷:

1、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导致经济运行模式僵化。

2、长期优先重工业的战略设计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失衡。

3、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极其严重,尤其是领导人集权导致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长期后果。

五、西马的4个基本特征

1、理论方向上,在反对教条主义口号下,主张“重新发现”、“重建”、“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西马比较脱离革命实践,而更倾向于“学院式”的哲学研究。

3、理论构建方式上,西马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往往以各种思潮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形成各种流派的马克思主义。

4、理论内容上,西马研究的焦点从经济基础转向哲学和文化领域,形成“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

早期西马不同于后来的西马:

A、仅仅是共产国际内部的流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释

B、矛头指向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机会主义,政治上与共产党没有根本分歧

C、关注现实,积极探索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重视增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哲学特征,较少受资产阶级哲学影响

六、1、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 反对科技“中立性”观点,认为科技体现的工具理性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造成异化、物化和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全面统治、操纵的深层基础,科技正在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为政治统治进行辩护。马尔库塞:“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加强。”

高兹:分工是一切异化的根源,而分工源于技术。技术在资本主义中具有双重功能:最大限度地生产,同时剥夺工人对生产的控制。

2、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理论

既承认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又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普兰查斯:资本主义国家用经济让步瓦解被统治阶级,换取长远经济利益。米利班德:掌权的政治家不同于资本家短浅的眼光,国家不简单地服从资本家时时刻刻的利益,而着眼于长远利益。

奥菲:福利国家不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七、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资本主义面临四种危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政府输出危机)、合法性危机(政府输入危机)和动因危机(文化输出危机)。

八、奥菲:福利国家矛盾理论:福利国家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福利国家对资本主义具有维护和破坏的两面性,资本主义经济离不开福利国家,但它的存在又威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

九、2、社会主义模式理论

篇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文

2015年09月18日 18:08 卢婷婷 点击:[30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编码:S0305202 学分:2 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潘建屯(副教授)、刘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马克思传》,分组讨论学习马克思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第一部分1840-189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奠基时期 第一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三、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四、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五、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史观的发展进程

学时安排:5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节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

一、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

五、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教学重点、难点:《资本论》逻辑主线

学时安排:3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资本论》第1卷,查阅相关导读书籍。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三、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五、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反杜林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教学难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反杜林论》(节选),自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文化观的创新。

第二部分1895-191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开拓时期

第四章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

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教学难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质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小组集体学习讨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国际范围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大论争的过程和影响。

第五章 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3.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4.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教学重点: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教学难点: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列宁《唯物主义和经济批判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

第三部分:1917-195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发展时期

第六章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一、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二、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四、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熟悉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论证。

第七章 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

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四、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教学重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论新阶段》、《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

第四部分:1956-至今: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时期

第九章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教学重点: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观看视频资料《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第十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三、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思潮的多样化

四、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

教学重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教学难点: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国际知名学者谈面临全球化挑战的社会主义》,载《国外理论动态》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结语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持续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课程结业论文 2.成绩评定办法: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50%,包括读书笔记、3篇小论文、课堂讨论、考勤)+期末成绩(50%,课程结业论文)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徐纪律、张小飞、崔发展:《马克思主义史若干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版。

7.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版。

16.曾枝盛主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20.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22.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篇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文

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等理论文献循序渐进的仔细阅读和分析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明晰起来,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我也更深一层的体会到,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坚定信仰的教育史、实事求是的科学史、与时俱进的创新史。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马克思自从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将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之后,便毅然地同以往的信仰实行决裂,并对这些信仰进行了清理和批判。他坚信自己的新学说是科学真理和行动的指南,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列宁坚定不移地为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奋斗了一生。

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既然曲折是客观存在的,曲折之后必有大的发展,我们的信仰就应该更加坚定。坚定马克思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历史穿透力是千年世界无以伦比的。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发展展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作为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第一,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发扬实事求是精神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的信仰是以科学为前提的,是来自科学、依靠科学而形成和发展的。信仰的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不是人类的精神世界所固有的,也不是仅靠教化获得和维系的,从根本上说,是科学赋予的。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科学。但是,科学不会自然地满足人,不会自然地生成信

第二,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弘扬奋进创新精神。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弘扬创新精神,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刻地启示我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就没有科学的社会主义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将社会主义变成科学。恩格斯曾经深刻地阐明他与马克思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只有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为科学的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道路。列宁时期,历史条件发生新变化,列宁根据实际情况,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的新理论,并领导俄国的革命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事实说明,没有列宁的理论创新,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

篇8: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文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早在18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马克思本人就对指导其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的总的结果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和思想发展历程作了系统归纳。晚年时, 马克思对他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也进行了多次科学的总结, 对于像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这种否定、歪曲他们思想的一系列社会思潮进行了抨击、回应和批判。当然在同一时代中, 列宁及马恩的学生等坚定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 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在实践上, 苏联因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成为了第一个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国家。中国共产党在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础上, 不仅把关于马克思主义丰富翔实的实践资料留给世界, 同时更深切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探析, 因此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风潮一直不减。国内的研究学者还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例如, 复旦大学侧重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南京大学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侧重于科学社会主义史的研究, 武汉大学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方面的探究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背景, 以及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程, 总结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和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 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历史过程, 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尤其是在发展中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开拓创新的路径。因此, 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范围清晰明确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到列宁时期, 再到如今全世界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创新与延续, 全部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当然如果要把发展史分为不同的阶段单独抽取出来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对象, 例如不同国家的发展史、特殊发展规律、不同的专题等。

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体系严谨完整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因后果, 阐明从马恩思想的起源和创立之初直到“中特”等重要思想出现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根本地把握和深刻地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生规律。而像类似其他国家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我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发展情况和特点的研究, 包括关于特定领域或在专门问题中发展的历史, 都归纳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种丰富和补充。对于现阶段青年学生的需要来讲, 学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首先要着重了解正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体系脉络, 并着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进行研读。

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坚持的原则

1.坚持“史论结合”原则

从本质上来说,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 所以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要从根源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和基本规律, 为后来者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必要的支撑。只有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 才不会损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坚持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是离不开强调整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完备又严整的科学体系, 同时把实现人类世界真正自由和解放视为理想和目标。所以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心环节就是按照原著本身的重点和内容, 如实地尊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而做出科学地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自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社会主义史和政治经济学史三者的机械叠加, 而应该通过把这三者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 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的、整体的、历史的研究。

3.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抽象和教条的理论绝不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是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的科学。他是人们通过基于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并结合实际的变化自觉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因此实现了自身的完善和飞跃。伯恩施坦主义、修正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社会思潮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都产生过巨大争议, 然而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产生的两次飞跃都说明, 只有把马克思理论置于历史条件中并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才能真正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髓与意义。

4. 不断关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其在他国发展的成果

“马恩列斯毛”等伟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上的贡献是无法计算、不可斗量的。纵观历史, 无论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还是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都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时代的强音, 这些与时俱进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生长点。但是只通过研究其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研究其在世界更多国家的发展变化, 毕竟马克思是“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虽然之前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是要学习了解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的方向, 而世界上那些默默无闻、持续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哪怕是小众的、支流的, 他们的那些思想至少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而不论他们是否真正代表着马克思主义。

四、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时间长河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创立那天起, 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谐社会、“中国梦”等重要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正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思想精髓, 才能创立出独立于世的思想学说和科学理论。而列宁的创新在于, 他不仅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获得成功, 更可贵的在于带领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毛泽东创造性的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革命相结合, 从而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中国革命也因此取得胜利, 中国从此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 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和曲折历程的归纳总结, 邓小平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论题,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从此翻开新篇章。在世纪之交,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传承和发扬, 指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中国梦”更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历程正是对其发展史的充分论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信仰和一切的理论基础。从建党开始,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在党内被确立了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且必须坚信,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一路发展历程的成功,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同样, 正是因为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党的事业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 才使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就, 才使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不断得到切合实际的理论。党的十八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则更加振奋鼓舞, 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奋斗。我们青年学生要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我国发展历程, 不断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不断砥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摘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 使其对该学科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关系到青年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树立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内涵和研究原则三方面的准确领悟, 能使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内涵及精髓的理解更加深刻, 对加强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总支工作计划意见下一篇:银行情景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