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2024-05-17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共11篇)

篇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2.理解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3.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熟练掌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及其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意义;

2.熟练掌握《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内容及意义; 3.掌握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意义;

4.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奠定。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1.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2.熟练掌握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3.熟练掌握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回顾和总结; 4.掌握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四、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1.理解伯恩斯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2.理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斯坦主义的斗争; 3.了解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1.了解列宁主义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2.了解列宁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六、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1.理解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2.了解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七、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1.了解十月革命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2.熟练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熟练掌握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八、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1.理解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了解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3.熟练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特征及形成原因; 4.了解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

九、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了解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的思想理论;

2.掌握“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十、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巨变

1.了解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

2.掌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熟练掌握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而出现的思潮和流派1.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而出现的思潮和流派(欧洲社会主义等等思潮和流派);2.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趋势。

十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2.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3.掌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成果和理论贡献;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4.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5.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相关问题。

篇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2015年09月18日 18:08 卢婷婷 点击:[30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编码:S0305202 学分:2 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潘建屯(副教授)、刘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马克思传》,分组讨论学习马克思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第一部分1840-189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奠基时期 第一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三、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四、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五、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史观的发展进程

学时安排:5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节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

一、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

五、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教学重点、难点:《资本论》逻辑主线

学时安排:3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资本论》第1卷,查阅相关导读书籍。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三、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五、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反杜林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教学难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反杜林论》(节选),自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文化观的创新。

第二部分1895-191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开拓时期

第四章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

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教学难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质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小组集体学习讨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国际范围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大论争的过程和影响。

第五章 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3.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4.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教学重点: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教学难点: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列宁《唯物主义和经济批判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

第三部分:1917-195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发展时期

第六章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一、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二、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四、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熟悉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论证。

第七章 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

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四、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教学重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论新阶段》、《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

第四部分:1956-至今: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时期

第九章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教学重点: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观看视频资料《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第十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三、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思潮的多样化

四、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

教学重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教学难点: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国际知名学者谈面临全球化挑战的社会主义》,载《国外理论动态》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结语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持续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课程结业论文 2.成绩评定办法: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50%,包括读书笔记、3篇小论文、课堂讨论、考勤)+期末成绩(50%,课程结业论文)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徐纪律、张小飞、崔发展:《马克思主义史若干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版。

7.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版。

16.曾枝盛主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20.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22.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篇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内涵,研究原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个独立领域的研究在很早就进行了, 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较短。准确深入的认识该学科对学好和发展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比另外关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目, 该科目的特征可以表现为历史特征、整体特征以及现实特征。而且在当前背景下, 突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总体特点, 分析其本质含义, 同时遵循科学的研究规则, 也是科学认知与解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基础。

一、马克思发展史特征

要想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其基本特征, 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指导。

(一) 综合性

因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相关内容, 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体现。

此外, 综合性还可以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涉及面, 不但包含政治学、社会学的一些内容, 同时也具有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范畴的知识点, 而这些丰富性体现也是保证该思想能够形成理念深刻、思想完善的思想体系基础[1]。

(二) 批判性

根据这一思想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了解这是一个不停进行否定与调整的流程。而且无论是马克思或者恩格斯均是该思想最初形成的主要提出者, 在19世纪近50年的艰苦卓绝的岁月中, 他们也凭借着惊人毅力及渊博学识, 为创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科学奉献毕生精力。但在此过程中要明确的是, 两者对这一理论发展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并概括了社会发展经验及创造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能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实现巨大变革。同时在首次揭示人类发展史的客观规律。

(三) 实践性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该价值可以说是无法衡量。具体体现在该理论自对资本主义发展研究, 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内涵, 进而极为准确、深刻的揭穿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有着无法调和矛盾, 随着发展, 该思想也证实了科学社会主义将会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二、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本质

(一) 明确具体的调查方向与范畴

其一, 马克思主义通史本质则是基于发展历史及规则展开完整调查的结果, 调查研究的时间主要聚焦在马克思最初提出思想到列宁调整马克思思想的一系列时期, 同时也对目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比。

其二, 调查马克思主义国别性与阶段性的历史进程, 主要的调查内容包含各个国家、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进展的历程, 表现出的特征以及潜在规则;该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不同国家及其发展阶段的马克思发展历史。

其三, 马克思主义专题史则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某领域或某个话题展开具体调查, 调查方向包含马克思主义进展历程以及潜在规则;而且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其中主要的发展历程, 亦或者是某领域或某一相关理念的衍生。

其四, 调查马克思主义的推行历程, 即调查其在整个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域在各个时期的推行过程, 发展特点以及潜在规则, 因而主要的研究对象应当是针对该思想在各个国家或地域在各个时期的推行历程[3]。

(二) 调查领域的关联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所有关联调查领域中, 通史则是其中的主体与基本框架。因为其可以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全进展历程的调查, 准确揭示其发展历程, 并准确揭示思想中衍生出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理念的实质意义, 同时将他们与时代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而对发展史的调查与分析的最终目标, 即是完整、科学体现和把控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创新与基本规则, 而这一目标在当下发展史的相关研究领域中仅仅通过马克思主义通史调查得以实现。而国别史、阶段史及专题史则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国家的国情及现实进展流程进行关联的流程, 对整个发展史进行深入调查, 同时针对各个时期、历史背景的进展与特征进行调查, 而且需要针对其中衍生的某方面理念或对特定的现实问题的进展历程进展规则进行调查, 以便能够加深对的发展史的认知与解析。而其传播史的调查流程则侧重于对思想传播历程及其文本文献的构成及发展视角进行调查, 这对于整个发展历程研究与未来发展将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针对思想文章、理念中透露出在对发展历程的认知、思考与解析, 往往能够保证其发展史的研究更为科学透彻, 这也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文献、思想不断产生、进步与调整的历程过程。

三、发展史调查的一般规则

(一) 史论关联

简而言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体现出的就是其思想的衍生、进展、调整以及推广的历史进程, 而基于这一层面, 马克思主义产生就是其发展史发展的最终产物, 而调查其发展史的主要目标就是结合基础思想与实质理念, 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构成具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知, 从而保证能够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推行马克思主义, 保证思想方向的科学性。当然, 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原理能够直接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史调查的主要标准和规范。如若无法达到将史料与理论进行统一, 单凭单一的原理理念构建对其发展史的认知, 不仅仅会导致对于发展史的调查缺乏合理性与客观性, 而且也会直接导致其体现出的基础理念本质的精确性。

(二) 综合与独立同步

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调查与解析过程中, 首先需要保证调查研究的综合性。因为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全面的理念系统, 也是保证能够达到人类完全自由的社会主义目的, 能够完全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理念的基础[3]。因而, 需要切实, 完全遵循且表现思想进展的过程, 同时根据史料的关键观点以及科学理念展开科学解析与明确论述, 而并不能将这一研究过程划归为社会学、政治学的简单研究, 而且需要综合精确认知和掌控其相应的科学系统, 这也是保证其基本原理得以拓展与发展的基础流程。

(三) 理论实践相结合

简单而言, 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非一个抽象、刻板的单调理念, 相反, 其本身往往是实现一些现实活动的基础, 因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 才是研究该思想的主要方向, 即需要研究者根据其基础规则进行分析, 同时遵循现实因素, 根据其参考理念开发出更多处理与解析现实问题的方法, 最终保证其轮流思想的持续推广与进展。此外, 《共产党宣言》也是其形成的主要表现。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看, 产生了伯恩施坦主义、修正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方面的争论, 也出现了斯大林主义、社会主义、铁托主义等多样的思想衍生, 而且其本身也与中国社会主义进行关联, 从而保证中国发展进入到高速时期。因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其思想在现实践行与进展的案例表现, 具有重要的理论调查与现实借鉴价值。而唯有将该理念与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行结合, 方能精确认识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

总而言之, 文章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知及解析作为中心, 着重于对其一般特点 (包括综合性、批判性及实践性等特点) 完成阐述过程, 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涵, 并明确基本的研究原则, 要与时俱进的去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如此才能深入、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梁树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 12:83-90+154.

[2]刘玥.青年学生如何学习并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J].改革与开放, 2016, 04:96-97.

篇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关键词:自学考试;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整体性;概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3年在全国推广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作为通识性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无疑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教师的‘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往往因为其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语言,而成为90后自考学生群体对其形成价值认同难以逾越的藩篱。从教师‘教的维度看,怎样更好地做到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而言,不仅仅获得‘鱼,更重要的是‘渔;与老师而言,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GDP。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深度把握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整体性

1.首先明确一点——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何谓‘教学体系即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手段及两者的统一。《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将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本全国通用的基本原理教科书来得以完整体现,其内容的阐述注定是比较概括,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撑,某些地方甚至是‘蜻蜓点水式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阐释,与学生而言,其呈现的难免有些‘突兀,接受都成问题,更妄谈价值认同,加之《原理》本身的学科特点,从而让自考学生对其‘望而却步。

如何克服以上缺陷,与教师而言,不得不说是一项挑战,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有声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录音式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将教材知识点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根据理论内容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下面相关部分会有详细论述),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一种价值认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明确教材体系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自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以来,关于《原理》的整体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从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建设,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都至关重要。

(二)对概念的深度细化

首先,概念作为理性认识的最小单元,对理论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原理》的哲学部分。哲学被称为所有学科之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哲学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还有一种调侃式的哲学定义,哲学是制造概念的科学,这些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无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些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以及我们头脑中自认为的那个涵义都相去甚远。以下同过举例说明。比如“物质”的概念,在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的头脑中“物质”是最熟悉的“老朋友”,但到了哲学领域,我们乍一接触,这个老朋友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对其的界定“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再比如“运动”一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是物体方位的变化,涉及到的参数也无非是距离、速度及时间,这种直观性很强,甚至我们可以切身所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的界定就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再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初高中阶段,我们或许就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烂熟于心,但却对何谓生产力,何谓生产关系而模棱两可,或者处于一种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状态。

其次,对概念的深度把握,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撑。感性材料的支撑除案例式教学外,还有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概念的语句成分分析;而是引入该概念在经典原著的出处,以及相关理论的来龙去脉。以下以‘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讲解为例。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就是这样的定义而要求学生去熟记于心。首先应该分析‘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中心词是‘理论体系或者‘科学,前边是一系列来界定的语句成分——谁创立,谁发展,以什么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句子成分,以此达到一种精准的分析。

二、学生的‘学

(一)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这样学生就好比得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独立前进了。

在讲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观看《检察官与女囚》社会调查类节目,作为本节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节目中的悲剧看似是个人原因造成,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最后将主题升华——撇开生存问题,道德只是妄谈,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会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此处也可以引入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在此过程中,不主张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确切地说在班级建立什么样类型的学习组织,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在其“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角色的效用较之前日渐式微,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教师應该发挥怎样效用,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这种角色定位所赋予的使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就笔者所带的班级具体情况而言,同一个授课单位内,既有理科背景,又有文科背景,基础不一,只能通过分类管理。一个班级一般分为七个学习小组,小组分类以文理基础为主要参数,兼顾性别﹑年龄的搭配。相比师生型的教学组织,同辈人相互影响的扁平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0.

篇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A.依法治国 B.依宪治国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权力机关。A.属于 B.不属于 C.省级以上属于 D.市级以上属于

3.实现全民守法,必须抓住()这个“关键少数”。

A.领导干部 B.人民群众 C.知识分子 D.劳动人民

4.我国是()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无产 B.工人 C.农民 D.知识分子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A.历史逻辑 B.理论逻辑 C.实践逻辑 D.辩证逻辑

2.我国()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A.法治国家 B.法治政府 C.法治社会 D.法治人民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尊重和包容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条件。正确 错误

2.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是开展比较早也比较好的协商。

正确 错误

3.目前,社会组织协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

篇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试大纲(初试)

(2011年7月修订)

一、考试要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笔试科目。它要求考生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掌握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的有机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巩固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全民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2.题型结构

(1)简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2)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3.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第一、二章占20%左右

第三、四章占10%左右

第五、六、七章占30%左右

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占40%左右

四、参考书目

篇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上火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复习大纲及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次伟大发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主导地位。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普遍真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从世界观高度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3.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杰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现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与人工职能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凡物莫不有对”。“独中有对”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

3.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哲学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什么是矛盾的普运性和特殊性?正确地把握二者关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3.怎样才能把客观辩证法变为自己的思维方法?试举例分析一个矛盾事例。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 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2.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范畴的认识论意义。正确理解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以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思考题:

1.七。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伟大意义?

3.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全。何才能从现象进到本质?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勇本结构

1.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物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人与社会的关系。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的构成。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3.社会的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及其核心。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类型和职能。

4.社会的观念结构

观念形态的构成。精神生产的社会制约性及其相村独立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3.如何理解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从科学革命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3.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何理解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进步存在于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的现代意义。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和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自由和必然。自由的实现和人类的解放。人类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发展。理想与现实。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人的行为的选择性及其关系? 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如何摆正祖国前途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阅读书目

1.马克思:《关于爱尔巴哈的提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

《致约〃布洛赫的信》(1890.9.21~22)3.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实践论)》

《矛盾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二)《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第四点

篇8: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早在18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马克思本人就对指导其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的总的结果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和思想发展历程作了系统归纳。晚年时, 马克思对他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也进行了多次科学的总结, 对于像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这种否定、歪曲他们思想的一系列社会思潮进行了抨击、回应和批判。当然在同一时代中, 列宁及马恩的学生等坚定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 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在实践上, 苏联因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成为了第一个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国家。中国共产党在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础上, 不仅把关于马克思主义丰富翔实的实践资料留给世界, 同时更深切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探析, 因此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风潮一直不减。国内的研究学者还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例如, 复旦大学侧重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南京大学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侧重于科学社会主义史的研究, 武汉大学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方面的探究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背景, 以及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程, 总结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和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 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历史过程, 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尤其是在发展中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开拓创新的路径。因此, 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范围清晰明确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到列宁时期, 再到如今全世界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创新与延续, 全部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当然如果要把发展史分为不同的阶段单独抽取出来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对象, 例如不同国家的发展史、特殊发展规律、不同的专题等。

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体系严谨完整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因后果, 阐明从马恩思想的起源和创立之初直到“中特”等重要思想出现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根本地把握和深刻地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生规律。而像类似其他国家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我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发展情况和特点的研究, 包括关于特定领域或在专门问题中发展的历史, 都归纳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种丰富和补充。对于现阶段青年学生的需要来讲, 学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首先要着重了解正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体系脉络, 并着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进行研读。

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坚持的原则

1.坚持“史论结合”原则

从本质上来说,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 所以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要从根源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和基本规律, 为后来者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必要的支撑。只有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 才不会损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坚持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是离不开强调整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完备又严整的科学体系, 同时把实现人类世界真正自由和解放视为理想和目标。所以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心环节就是按照原著本身的重点和内容, 如实地尊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而做出科学地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自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社会主义史和政治经济学史三者的机械叠加, 而应该通过把这三者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 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的、整体的、历史的研究。

3.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抽象和教条的理论绝不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是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的科学。他是人们通过基于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并结合实际的变化自觉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因此实现了自身的完善和飞跃。伯恩施坦主义、修正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社会思潮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都产生过巨大争议, 然而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产生的两次飞跃都说明, 只有把马克思理论置于历史条件中并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才能真正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髓与意义。

4. 不断关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其在他国发展的成果

“马恩列斯毛”等伟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上的贡献是无法计算、不可斗量的。纵观历史, 无论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还是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都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时代的强音, 这些与时俱进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生长点。但是只通过研究其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研究其在世界更多国家的发展变化, 毕竟马克思是“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虽然之前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是要学习了解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的方向, 而世界上那些默默无闻、持续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哪怕是小众的、支流的, 他们的那些思想至少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而不论他们是否真正代表着马克思主义。

四、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时间长河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创立那天起, 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谐社会、“中国梦”等重要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正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思想精髓, 才能创立出独立于世的思想学说和科学理论。而列宁的创新在于, 他不仅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获得成功, 更可贵的在于带领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毛泽东创造性的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革命相结合, 从而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中国革命也因此取得胜利, 中国从此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 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和曲折历程的归纳总结, 邓小平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论题,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从此翻开新篇章。在世纪之交,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传承和发扬, 指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中国梦”更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历程正是对其发展史的充分论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信仰和一切的理论基础。从建党开始,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在党内被确立了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且必须坚信,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一路发展历程的成功,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同样, 正是因为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党的事业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 才使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就, 才使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不断得到切合实际的理论。党的十八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则更加振奋鼓舞, 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奋斗。我们青年学生要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我国发展历程, 不断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不断砥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摘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 使其对该学科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关系到青年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树立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内涵和研究原则三方面的准确领悟, 能使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内涵及精髓的理解更加深刻, 对加强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篇9:职称考试的形式主义

最近,2011年北京地区职称外语考试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中。职称,是很多单位制定个人工资的标准,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不对它“感冒”。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早在2007年就“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建议”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在3138封有效邮件中,89%的邮件认为只应对部分涉外的专业职称进行外语考试,另外11%的邮件认为应该取消职称外语考试。

其实,职称考试归属于业务类考试,职称外语考试和计算机考试为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由国家设定统一考试,属于行政许可范畴。凡考试不合格者,都不得参加职称的评定。像医生、老师以及技术人员都要进行此类考试。尤其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更是如此,因为它直接与工薪待遇挂钩。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职称考试,其目的是设立等级门槛,通过标准考核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然而,这种考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日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负担。按照职称考试规定,考生所选专业必须与现在所从事的岗位有关。而事实上,许多人的工作内容和专业差别非常大,这使得许多人不得不重新再学一种新知识。

更可怕的是,这种考试也催生了较为成熟的黑色利益链条,让人们在利益面前,做出丧失道德准则的行为。有些单位的职称评选设定了论文发表等附加条件。这使互联网上的论文发表网、论文代理公司越来越多。只要输入“论文代写代发”的字样,网页上就能跳出十几页的公司链接。点击网页,从省级、国家级到核心期刊都显示在这些公司的网站上,价位从500~20000元不等。

我认为,我们的职称考试太流于形式,应做出及时调整。它可以向西方国家的评价体系靠拢,考核机制更趋于单纯化。比如,美国的律师和会计师等行业人士只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拿到执照后,他们就会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本職领域,依靠丰厚的经验去获得社会认同。然而,在中国,这些职业人士一旦进入事业单位编制,职称则被看成社会认同的主要标准。

职称作为一种职业技能的体现,它应该更关注在职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仅仅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去认可个人能力是不够全面的,而任何职业的基础资格应该是“诚信”。只有剔除职称考试的形式化,才能让人们回归到单纯的工作环境中,去遵守道德规范,瓦解道德死角的产业链,回归它最初的价值。

篇10: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理论来源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一章二节)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一章二节)

3.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条件是什么??(二章一节)

4.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中的基石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二章二节)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三章一节)

二、论述题

1、试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历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

2、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理论?

4、联系实际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有何重要意义? 党史党建部分

一、简答题

1、简答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六章一节)

2、简答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六章一节)

3、简答新民主主义总路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六章二节)

4、简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些方面?(六章二节)

5、简答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六章四节)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2、如何认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如何运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新时期党的建设?

5、如何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科社部分

一、简答题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未来社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第189页)

2、列宁提出“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观点包含哪些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第214-216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第363页)

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第432页)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包含了哪些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第474页)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3、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谈谈对“一个巨变,两个未变”的国情的认识。

4、如何全面理解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篇1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研读》教学大纲

编写人: 冉桂琼郑禹编写时间: 2005 年 10月 30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研读

Research into Classical Works of Marxist Philosophy

课程号:4013993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通过选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部分章节,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阅读马克思的哲学原著,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思想及其与其他哲学的关系,领会马克思哲学的博大精深。本课程主要采取学生自己课下阅读,并做读书笔记或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序言3学时

第一节介绍主要参考资料及主要参考书《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

(一)主要参考资料

(二)主要参考书《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

第二节介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部分的内容

(一)马克思当时的研究与著述计划

(二)马克思为何要写最后一章‚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第一章笔记本Ⅰ9学时

第一节工资1学时

(一)马克思对工资的考察

(二)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批判

(三)马克思站在人的立场上,具体说来是在站在工人的立场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状况、分析了劳动者的处境,体现出其人道主义精神。

(四)马克思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

第二节资本的利润1学时

(一)资本

(二)资本的利润

(三)关于竞争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竞争产生垄断‛,那么为什么今天中国为避免垄断又引入竞争?

第三节地租1学时

(一)什么是地租

(二)地租是如何被确认的(三)封建地产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四)马克思通过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

*重点和难点:封建地产资本化;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第四节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6学时

(一)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总的批判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三)马克思论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

第二章笔记本Ⅱ3学时

私有财产的关系

(一)马克思在此节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私有财产的专题探讨

第三章笔记本Ⅲ9学时

第一节私有财产和劳动2学时

(一)马克思在此节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二)原文阐释

第二节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3学时

(一)对粗陋的共产主义所作的批判

(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

第三节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3学时

(一)批判运动的三大缺陷

(二)对费尔巴哈的评价

(三)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重点和难点:对费尔巴哈的评价;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第四节私有财产和需要1学时

(一)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二)奢侈与节约的争论

第五节分工

(一)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二)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亡?

第二部分《费尔巴哈提纲》

第一节 《费尔巴哈提纲》第1、2、8条3学时

(一)马克思从什么角度去批判旧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从什么维度引入了‚实践‛这个其哲学思想核心的概念。

(三)为什么马克思要把哲学的关于真理性的问题与实践挂上勾?

(四)哲学史上的几种真理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属于哪一种?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从什么维度引入了‚实践‛这个其哲学思想核心的概念。

第二节 《费尔巴哈提纲》第3、4、6、7条3学时

(一)为什么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二)马克思对于宗教的看法的本质是什么?

(三)马克思论人的本质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为什么要把宗教看作是‚社会的产物‛?为什么马克思拒绝谈论抽象的人性,这与其他哲学流派的思想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第三节《费尔巴哈提纲》第9、10、11条3学时

(一)为什么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

(二)为什么马克思要提出‚哲学家的任务是去改造世界‛,这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关系是什么?

*重点和难点:哲学这种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部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第一节《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A 【历史】3学时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二)为什么马克思将人的本质与物质生产方式联系起来?

(三)马克思是如何论证‚生活决定意识‛的?

*重点和难点:为什么马克思将人的本质与物质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哲学思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立场?

第二节《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A 【历史】续3学时

(一)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最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二)马克思是如何具体地论证‚精神是受物质发展水平制约的‛?

(三)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同一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四)马克思是何以导出‚异化‛这个概念的?其本质含义是什么?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是如何具体地论证‚精神是受物质发展水平制约的‛?马克思是何以导出‚异化‛这个概念的?其本质含义是什么?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A 【关于意识的生产】3学时

(一)马克思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谈论‚意识的产生‛的?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二)精神的力量何以会反过来成为对人‚异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精神的力量何以会反过来成为对人‚异己‛的力量?

第四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A 【关于意识的生产】3学时

(一)马克思所谓的‚从神的王国进入人的王国‛究竟如何理解?其价值何在?

(二)为什么马克思认为‚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

实‛?

(三)在何种意义上理解马克思所谓的‚全部的问题都至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所谓的‚从神的王国进入人的王国‛究竟如何理解?其价值何在?

第五节《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A 【关于意识的生产】3学时

(一)让学生结合前面的阅读讨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历史的发展是怎样的?

(二)费尔巴哈的历史观的问题出在哪里?

(三)阶级的划分与对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重点和难点:统治阶级如何由物质力量而掌握精神的力量?

四、教材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或全集)

3、《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或全集)

五、主要参考资料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西方学者论,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编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马克思,熊子云,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马克思,杨适,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六、成绩评定

上一篇:因数倍数教学反思下一篇:教师节优美祝福语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