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建设论文

2022-05-01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发展,它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对于今天指导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建设论文 篇1:

从科学发展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成果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结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即折射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條,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其构成来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互动关系:即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分析、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引导中国社会变革发展以 及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理解、选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双向建构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在与中国实际(包括国情特点、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实践和变革要求)的结合中找到实现其自身力量的场所,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实践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为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实现人类解放进步这一价值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主动性、自觉性;马克思主义还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供了实现这一价值理想的道路与方法,提供了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独创性经验,同时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概括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它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并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并且曾经付出过血的代价。这就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懂得,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真谛在于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经验,将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是游离于中国之外的某种外在的理论观念和精神力量,而是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历史进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内容和成分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也就是说,中国先进分子是在自己的国情、传统、历史条件、实践主题和变革需要等构成的历史情境中来理解、选择、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一)求真务实思想路线指导下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当今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求真务实的理论,要求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以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作为根本的思想和作风保障。

(二)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历史决定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另一方面,则强调历史辩证法,认为经济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要重视政治、文化、思想及自然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和阐发,认为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还要进行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拓宽了发展内涵,使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认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精而管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表明,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作者:董雪峰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建设论文 篇2:

论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发展,它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对于今天指导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正是不断的矛盾运动,才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具体到一个社会来说,就是社会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恰恰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观点的体现。此外,矛盾运动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在强调科学发展时应全面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善于分析矛盾双方的具体情况,着力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兼顾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只有深刻把握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才能使我们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更好的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所强调的第二个重要规律是关于社会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所谓普遍联系,就是指一切事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关联之中,发生着形形色色的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永恒发展则是指,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过程,虽然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却是事物发展不变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所谓全面,就是不能孤立的看待问题,而是应在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下,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方面面,全面把握问题发展的各个环节。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我们做到协调和可持续,即:协调整体的各个方面,不能割裂整体联系,不能竭泽而渔,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事物存在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向前发展,事物才能实现由量变向质变跃进的过程,社会也才能不断得以完善,人民生活也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永恒发展规律的把握,体现了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根本观点。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的观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规律的体现。我们所强调的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生活自由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我们党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服务宗旨的体现。只有深刻把握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说到底,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最终是由其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此,强调社会发展首先应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克服了传统发展观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种种弊端。科学发展观将发展列为第一要义,同时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其深刻内涵在于强调我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应掌握客观规律,并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经济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应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显然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整体的观点

社会各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割裂社会各部分的做法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因而也是错误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以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整体的论述为依据,以系统的方法论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南。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做到统筹兼顾,这些正是基于社会有机整体的认识而提出的,对于今天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同样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考察。例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扬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具体考察了人的本质、人的属性、人的自由等基本问题;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具体运用,它强调的是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在对待事物的矛盾运动方面,科学发展观则超越了两点论的说法,提出了多点论的思想,即我们分析矛盾着的事物,应从多个角度着眼,从而更加系统的认识事物存在的状态,等等。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指引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指针。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

作者:周冰冰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建设论文 篇3: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主体自觉。其中“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学观

科学发展观既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又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内在关联,在两大进程日益结合和统一处,我们不难发现“以人为本”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对这一人学观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将会为我们自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到现实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一、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以“以人为本”为实质和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二者的互动发展中不断走向统一的。这种统一首先一般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政治条件、确立了价值取向,中国现代化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主题内容、找到了现实途径。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现代化,不仅难以确保其自身得以顺利而全面地发展,也会使发展失去正确方向和内在灵魂。同样,离开中国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空洞的,也是难以从根本上得到实质性推进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统一,还具体表现在,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不同方面,二者总体而言又是相互对应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和前提,而且还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多方面得以奠基和展开,特别是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上,最为集中和富有成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形成邓小平理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在物质层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深入到制度层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自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继续深化和推进改革,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提出党要自觉“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样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继续深化发展的同时,又推进到文化层面,不仅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具体和全面,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统一更显自觉和深入。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并在随后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在新时期的深化统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国外现代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在新世纪所形成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同时由于其强调“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它又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继物质、制度和文化层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推进到了人学观层面,既直接促进着当前的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又为我们反思和推进今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自觉的理论指导。这样一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全面和深入,而且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发展中更体现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自觉。“以人为本”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对它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不仅是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前提和关键,也将为我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到现实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二、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当代理论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其理论形态表现为一个由强调社会变革到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本状况来说,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学说,特别是对反映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起重要作用的著作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没有得以发表或传入,这样一来,导致在他们那里本是从解放人的目的和愿望出发,通过由人所发动的社会变革,以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实践人学本质,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没有被充分地解读出来,使得马克思主义更主要是呈现为一种社会改造理论,至多只是被视为一个具有阶级性特征的群体所发动的社会改造理论。而且,就马克思主义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得以传播和解读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而言,反映自然经济条件下家族—伦理共同体的传统文化基础以及救亡图存的实践需要,最容易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形成集体主义,以为实现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而团结民众和整合力量,从而也就认可、接受甚至强化了其改造社会的理论特征。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以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形式为中国传递着一个强有力的启示和信念,即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发动革命,才能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十分强调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并且首先涉及具有阶级性特征的人民实现群体解放的理论,一方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实践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却由于其理论不能充分保证其自身的逻辑合理性,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会最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难以继续保证其实践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取得最终的成功,与这种理论具有内在联系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可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由于其理论未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作为一种现代人学观的历史实践特征和多层次内涵,使得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与“以粮为纲”相联系的对生态的破坏、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一系列冤假错案、对民主的误读和对法治的践踏等,都涉及到我们没有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逐步彰显对作为类的人和个体的人的一定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逐步步入正轨的过程中,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人学观进行不断探索,回归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从实践层面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人性复苏、人性张扬的过程,也正是因为此,才形成“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助推器”,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文化理论方面来说,改革开放早期,先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出现,后又包括人本主义思潮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的传入、关于人道主义争论、对包括马克思早期文本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的重视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都使人们对人学问题的重视,并试图去展现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历史实践特征和多层次内涵。然而,由于人学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和政治相关性,一股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党的历史的潮流也在当时涌动,特别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东欧苏联剧变或危机的大背景都使得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不可能即刻完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中国在坚持自身社会制度、保持自身稳定的同时又以从容的心态融入世界,这样新的背景和形势使得我们党在自觉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群体利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以及每一个体权益的保障问题。就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关注而言,都体现着我们党一方面不断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群体利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体人的利益切实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中国广泛深入地融入世界的大背景下,我们党又不断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涉及世界各国人民在内的人类利益联系起来,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中的“人”具有鲜明的历史实践特征和多层次内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这一新的人学观的形成,不仅标志着我们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回归,也使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符合当前中国的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主体自觉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也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趋势,有助于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的自觉建构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推进。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的形成,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由浅入深,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进程。这发展进程表明,首先,中国现代化是由以向学习西方为主的现代化,发展到以学习和创新相结合为特色的现代化。其次,中国现代化历经由被动到主动,由激进到现实的曲折发展,在当今表现得更加理性、清醒和成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在发展中尽可能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和基础,是其能在渐进式改革的推动下得以顺利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成功秘诀。再次,也是更重要的,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不像西方原发现代化国家那样,是以人的发现和启蒙为起点的,从而自然生发出文化、制度、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而是由物质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的现代化,最后到人学观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当前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的形成,既是百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既体现了中国对源于西方的现代化由表层到深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过程,又体现了中国对自身现代化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实践发展过程。

人学观的现代化,最集中的表现为,由传统的对群体的人单方面的强调,发展到也对作为类和个体的人的重视。西方人学观的现代化,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对基督教或地域共同体人的重视,发展到对抽象的个体的人的重视。抽象的人作为类的人是对基督教的或地域的群体人的否定和超越,自由个体的人是对“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共同体的人的否定和超越。这种人学观的形成,极大地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和包括国际人权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然而,这种西方人学观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它由于极端的个人主义色彩,不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生态的发展都带来诸多问题,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色彩,使这一人学观难以真正实现它所标榜的作为类的人与个人的人在现实中的统一,存在着形式口号和内容实质的巨大反差和矛盾。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和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是对这种人学观的积极扬弃,力图在实践的基础上,全面彰显人的多方面多层次内涵,在坚持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现代化理论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改革开放以来传入国内,它广泛影响到史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几乎成了国内学术研究的显学。然而,这一理论所内含的西方本位色彩也非常明显,特别是与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要求形成了矛盾。其实,早在这一理论传入之前,它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就早已进行着本土化的努力,如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等。因此,如何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不仅是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了切实具体的主题内容。这样,“以人为本”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的形成,不仅体现着中国现代化的制度特色和价值取向,而且还完整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由物质、制度、文化到人学观的发展进程。因此,它的形成,无论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自觉而全面地建构,还是对于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人学观的科学内涵

当前,我们要自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自觉理解和全面把握“以人为本”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对于这一人学观的深刻内涵,应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的“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不仅主要是指人民群众,还是指社会全体的人和每一具体的个人。一方面,作为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人学观的扬弃,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集中表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理解的单纯集体主义人学观,只有在坚持集体本位的现实条件下结合当下市场经济实践充分融进对每一个体的必要尊重和满足,才能逐步通达“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这样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本真精神,又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国化的特殊进路和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作为对资产阶级抽象的人学观所体现的人类形式与阶级实质的矛盾的解决,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则主张作为群体的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从根本上是统一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统一,即使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阶级解放的革命过程中,也是以尊重人类和每一个体的基本权利为前提的。然而,考虑到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条件和国情,中国是首先在实现民族解放、阶级解放这些群体解放的前提下,进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逐步扩展到对人类和每一个体的基本权利的充分认识和尊重的。这同样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国化的特殊进路和具体表现,又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本真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本身所体现的群体、类和个体三者相统一的层次性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由原来主要关注其实践上的有效性到后来也更加关注其逻辑上的合理性。科学发展观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学观,正是体现这一完善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期,我们要自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自觉把握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所彰现的层次性内涵。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都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继续重视和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相关的各种问题,也要重视与之相联系的涉及人类和每一个体的基本权利和利益的各种问题,从而才能更好地保障和维护好前者的权利和利益。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当前自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其次,“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较之于资产阶级所提出的抽象的个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因此,这一人学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资本对人的奴役。因此,为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类解放和发展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是其一生所关注的中心。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人学观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国情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首先将社会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其思考和关注的中心,并在实现中国社会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的发展,进而促成人与社会的互动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在中国实现的特殊进路和具体表现。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包括物质、制度和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只是随着其深入发展,才自觉关注到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并通过人的现代化进一步推进物质、制度和文化的现代化。当前,“以人为本”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的形成,正是反映了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逻辑发展进程。由于我们以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上相当多地思考和关注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相对缺少全面考虑到人的利益、价值和需要,以致一方面有些尽管在物质、制度和文化层面发展了,但随后必须经历一个人性化反思、完善乃至重建的过程。另一方面有些则因缺乏相应人学观的自觉指导,使在物质、制度和文化层面的现代化还没有相应推进。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自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推进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而深入地发展。

第三,“以人为本”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人学观的问题不同于物质、制度以至于文化层面的问题,属于主体方面的问题或自我意识问题。根据人类认识的规律,主体方面的问题较之于客体方面的问题,自我意识问题较之于意识问题,更具理解和把握上的复杂性和滞后性。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往往是根据主体活动的结果,对意识自身的不断反思,来把握主体、自我意识等人学观问题的。这说明对特定社会人学观问题的探索,更需要认识上自觉性,并切实付诸努力。而一旦人们对人学观问题有所突破,即形成自觉的人学观,就将之作为主体精神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深刻影响着今后的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它的形成,是我们党在30年来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是我们党对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反思的结果,它又将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自觉的理论指导。可以说,“以人为本”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和观点,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是在实践中创立或凸现,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一方面,需要“以人为本”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为指导,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在实践探索和创新中形成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又为我们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反思和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材料。

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在当今发展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人学观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特征,对于我们增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贯彻和落实的可操作性,形成贯彻和落实的着眼点和突破点,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责任编辑 谭 焰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CPC’s Outlook of Humanism

WANG Shi-tao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6)

作者:王世涛

上一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研究论文下一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