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诞生论文

2022-04-17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刊登高放先生文章《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科学第一次应运诞生》(以下简称《诞生》)。该文全面而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应运诞生的诸多主客观条件。文章中至少有以下六个创新点和闪光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诞生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诞生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夜”

摘要:马克思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和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三部分构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全部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异化;批判;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写于1844年三个分散的手稿通过后人的整理和编辑形成的,而不是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作。直到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1)中全部被发表出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在当时产生空前的反响,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地位分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时间1932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特殊的历史时期促进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极大发展。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把握重要地位。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代背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弥补了马克思思想史的空白,不仅引起少数马克思主义者和思想史家的关注,而且引起思想界、学术界以及理论界等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与分析。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是当时的时代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真正跨时代的事件,使得世界人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可怕,特别是欧洲人民。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20世纪的开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一战使一般人的意识当中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原先理性主义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乐观前景,从一战开始完全破灭了。近代以来公理建立的基本思想,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破产了。最明显的是,一战之前人们无法理解尼采的思想,但伴随着一战的结束,人们逐渐领悟了尼采的思想与言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在酝酿中,敏感的思想家已经预感到人类的文明和社会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灾难,众多思想家就如何应对这样的灾难,提出了许许多多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比如: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以及人们开始重新阐释尼采的哲学观点。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使得很多知识分子和学者试图在马克思的这部著作当中,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极大关注,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有各种各样的派别,比如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现出鲜明的两个特点:其一,马克思的各种思想材料汇聚于此,内容极为杂多。其二,马克思的思想處在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当中,他的思想状态是不够稳定的。马克思1843年的观点相对稳定,他完全站立在费尔巴哈的哲学基础之上进行思辨。马克思1945年的观点也相对稳定,他已经清除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杂质,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学说。唯独1844年,这时马克思在从费尔巴哈的哲学立场开始酝酿创立自己的学说,而创立酝酿自己的学说就意味着要对费尔巴赫的学说进行批判。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方面予以费尔巴哈最高的评价,另一方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蕴含了批判费尔巴哈的基本理由。否则的话,我们无法设想,马克思在几个月之后开始写出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即彻底清算费尔巴哈哲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出很多在思想转变当中生动的且微妙的东西,这就是思想转变所带来的魅力。一方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给予费尔巴哈哲学极高的评价,但其中又表达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不充分的以及马克思对这种不充分的拿捏不准。虽然阅读起来很困难,但是马克思思想活动中的矛盾转变都在其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识别出马克思是如何对黑格尔进行批评,是如何给予费尔巴哈哲学高度的评价但同时又含蓄的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路径上,马克思又做了怎样的准备。这些内容在手稿当中都很好的保留下来。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创立自己学说的“前夜”。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构建的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内容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在此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原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出现,在这之前的研究没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将改变构成马克思主义其他部分的内容和定向。一方面是对共产主义的学说有影响,另一方面对现代哲学的批判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三个方面发生的改变,也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框架。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些思想资源第一次开始聚集起来,并得到了创造性的融合和重铸。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是一整块钢板。”在手稿中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独立的、彼此分割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呈现出具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和秘密,是马克思主义完整健体的奠基之作。

二、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探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非常旁杂,马克思思想理论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生转变的过程当中,但是手稿包含了一个基本的结构,大体上可以用三个部分来概括:

(一)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先提到了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德国古典哲学经常使用这个概念,两个彼此相反的命题同时可以得到证明是“二律背反”,换言之就是对立和矛盾。马克思在国民经济学当中看到了很多二律背反。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发现一个物质生活的领域,是非理性的领域。换言之物质利益的领域是非理性的领域,人与人在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写下这样的话:这世界上利益是最讲究实际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消灭自己的敌人更实际的事情。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彼此对抗乃至想要消灭对方呢?理性无法对此做出论证。马克思在异化劳动思想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在面对莱茵省资产阶级议会时,他站在摩尔地区农民的立场上,运用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武器与之辩论,他发现无效。因此,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回顾自己思想发展的历程的时候,他说:“在当时我遇到了就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黑格尔哲学把马克思武装成了一个理性主义者,但他无法用黑格尔哲学理性的来解释当时摩尔赛尔地区的农民与立法要剥夺这些农民的历史权利。这样的重大发现,让马克思感到苦恼,于是他从根本上要怀疑黑格尔的哲学,于是他便开始了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批判的结果他发现人类的国家和法理并不是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的结果,它有一个深刻的根源——就是来自市民社会物质关系的领域。虽然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最终没有完成,但马克思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当中去,并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宣告了自己新的实践观,《提纲》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位置是承前启后的,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发动的哲学革命的一个简要的小结,也是开启了一条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首先,在《提纲》中,马克思认为离开实践活动去讨论任何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相反,如果把一切所谓的神秘的东西放在实践中就会变得十分容易理解。因此,马克思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去研究生产劳动,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去探究历史,并找到合理的解决,这便是马克思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实践观。其次,马克思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哲学们,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致力于论证资本主义社会是永恒的学说,因此,他们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是要超越资本主义走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要求马克思的哲学一定是要改变世界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到处都体现着他的极其浓厚的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以往的共产主义具有浪漫主义和空想主义的性质,资本家把工人当作商品。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屈辱,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他,为了实现它,工人必须战斗。就像科拉科夫斯基说:“无产阶级不仅仅是苦难、堕落和苦难的集合体,也是人类恢复其遗产的历史工具。”关于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可以是被动地,也可以是主动地。如果无产阶级的意识属于前一种类型,那就不可能从剥削中解放出来,因为被动的无产阶级无法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无产阶级要积极,要有革命精神。无产阶级必须为各种危险做好准备。工人必须同这些问题进行斗争,当然,革命是解放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认为没有斗争就不可能解放。而这一切问题的主体地位都是——人民群众。

马克思非常关注我们未来发展的力量,如何能够不再统治我们,而是我们驾驭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展现了劳动原本的目的,介绍了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義简单的加以概括:浪漫主义即“开历史的倒车”,总要回到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回到某种不发达的状态,避免现代经济生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病;空想主义即仅仅诉诸于人的精神、道德和爱心,而不是诉诸特定的社会改造。

但马克思以异化劳动对国民经济学批判之后,把共产主义的观点建立在现实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现代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亲身体会到了这个制度带来的恩惠和黑暗面。正因为英国当时是最先进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当时许多学者认为,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让市场更自由才是正确的。因此,当时绝大部分学者研究的内容,是如何把资本主义变得更自由、更完善。而马克思却对这些言论嗤之以鼻。他认为,如果让市场越来越自由,让资本家为所欲为,强者愈强的话,整个世界就会崩塌。当时马克思想象的未来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而劳动者被压榨到一干二净,像个奴隶一样被对待,最后劳动者积蓄不满开始推翻社会,从而终结资本主义。

而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并没有结束。美国、日本许多欧洲国家也没有灭亡,我们也看到了部分国家推行集体主义以及不竞争的计划经济,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在没有竞争的社会中,人是不会努力的,是否干活都可以收获一样的回报,那么谁还愿意早起去别人的农场耕田和播种,甚至还加班干到深夜呢。但这也不意味着马克思的话都是错的,也不是说资本主义没有一点缺陷。正因为马克思看穿了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的风险,他能够预见到如今社会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150年之后的今天,《资本论》也被大家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也被世界各地的学者反复研究。

(三)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是一种榨取劳动者利益的社会形态?从资本家角度看来,雇佣劳动使工人不断付出就可以创造价值,而且给工人只要够生活的最低水准工资就可以。通过这些劳动力做出来的商品,其所带来的价值基本全部属于资本家。这种劳动者带来的利益和雇佣劳动者所需的成本之间的差距,就是资本家能获得的收益。而且这样的模式一旦形成,就不能阻止资本家越来越富有的趋势了。因为资本家便会有充分的理由,降低工人的薪酬,满足工人最低的生活消费即可。这样的循环持续下去,资本家的权利会越来越大,而工人的工资和社会地位也会越来越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秘密”和“诞生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来源和主导结构,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理论建构奠定切近的思想基础。这个意义上来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极好的文本。因为理解马克思如何创造自己的新世界观、唯物史观、共产主义学说,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研究马主义思想的各个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都具有不可磨灭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吴学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奠基之作[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01):13-16+22+89.

[3]张雷声.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9):27-35.

[4]侯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纪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170周年[J].哲学动态,2014(08):5-15.

作者简介:姓名周昱含(出生年月1995.09—),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临汾,学历硕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周昱含

马克思主义诞生论文 篇2:

研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六个创新点和闪光点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刊登高放先生文章《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科学第一次应运诞生》(以下简称《诞生》)。该文全面而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应运诞生的诸多主客观条件。文章中至少有以下六个创新点和闪光点。

一、突出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诞生》一文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概括为五个“三”:即“科学三大发现惊人,技术三大发明震世,资本主义三大矛盾凸显,工人运动三大浪潮叠起,思想理论三大成果凝聚”。这一概括把“科学三大发现惊人,技术三大发明震世”列为前两位的客观条件。以往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诞生客观条件的阐述,一般侧重于讲资本主义三大矛盾和三大工人运动,对科学三大发现和技术三大发明往往放在次要地位轻描淡写提一下;而高放教授却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地位,浓墨重彩地条分缕析。他指出:18世纪一系列科学新发现,特别是科学的天文学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促进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宇宙。力学和电学引起了工业革命,造就了工业无产阶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科技基础和物质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资本主义的三大矛盾凸显、工人运动的三大浪潮叠起、思想理论三大成果凝聚,从而才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形成了社会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

二、指出了空想共产主义是科学共产主义不可忽略的重要理论来源

以往学术界通常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高放教授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长期的学术积累,精辟论证了不仅空想社会主义、而且空想共产主义也是甚至更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来源。他指出,德国空想共产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托·闵采尔、法国空想共产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格·巴贝夫、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路·布朗基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来源。这样精深的研究和全面的观点,突破了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堪称是创新性成果。

三、突出了“参加三种社会实践,实现三个根本转变”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主观条件

高放教授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也概括为五个“三”: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亲密战友参加三种社会实践,实现三个根本转变,批判三个思想来源,进行三场思想斗争,构建科学三大组成部分。这一概括把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三种社会实践,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列为五个主观条件中前两位的条件,同样是富有新意的。以往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都比较重视批判三个思想来源,构建三大组成部分;而对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三种社会实践,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往往不够重视。他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出身,查三代都不是无产阶级。”这就需要他们实现三种根本转变,即阶级立场的转变、哲学观点的转变和政治观点的转变。而人的立场观点的转变并不是凭空实现的,这就必须有对客观现实的深切了解,有对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为此就必须参加三类社会实践,包括参加政治斗争实践、工人运动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正是在三大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才最终完成了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由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以往学术界的研究往往对阶级立场的转变研究不够、不透。高放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马克思拒绝了高官厚禄,恩格斯放弃了上流社会生活,他们在英国和法国经常到现代产业工人中去调查研究,同工人多交往、勤交谈,使他们大开眼界,并使他们在思想认识和感情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组织纪律性,认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最有前途的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共产主义的创建人。

四、对马克思主义定义作出了精辟概括

《诞生》一文的标题就点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科学。文章第一段就明确指出:“可以用22个字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或者可以用更简明的五个字表述为人的解放学。”他指出,这一定义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意,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以往研究者定义“马克思主义”众说纷纭,但是比较而言,人的解放学的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是最简洁、最彻底的。无论是掌握各种规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解放,为了造福人民大众。认识规律,进行建设都是手段,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才是目的。因此,高放教授的这一定义具有其独到的创新性、全面性、彻底性、简洁性。

五、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新概念

高放教授在这篇文章中创造了一个新词汇:马克思恩格斯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并非马克思一个人单枪匹马、孤军独战的成果,而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位神交知友终生……合作完成的。”因此,把他们的学说叫做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是有充分理由的。提出这一新概念,“是提示人们要全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思想结晶,而且要特别重视马克思谢世之后的12年间(即1883-1895年),恩格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新贡献。

六、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部分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定义作出新的科学概括

《诞生》一文最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何者是核心的问题,并作出了明确回答:核心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以马克思、列宁、邓小平的经典论述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两个基本概念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人们也下过各种定义。高放教授在《诞生》一文中指出:“当今我认为可以各用21个字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下定义。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顾名思义要以社会为主义,为社会而主义,由社会出主义,靠社会显主义。这四句话点明了社会主义治理的对象、目标、力量源泉和目标体现。换言之,社会主义不能只以一党为主义,只为国家而主义,只由领袖出主义,只靠宣传显主义。”显而易见,高放教授对社会主义的这一定义和四个要点同样具有其独到的创新性、全面性、彻底性。

对共产主义一词的翻译,高放教授指出,日本人于19世纪80年代用汉字译为共产主义,可是,1927年中国人把共产主义译为公共主义。当今看来,把共产主义译为公共主义的确更符合西文原意。因为共产主义容易被理解为只是主张把私有财产归公共所有。而公共主义涵义更为宽广丰富,它表明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更要善于管好公共资产,增加公共产品,力谋公共福祉,发展公共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完善公共选举,厉行公共决策,加强公共治理,严密公共监督,维护公共利益,提高公共理性,弘扬公共精神,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造福公共大众。大家认为如果从公共主义来理解共产主义,这样就确切、贴切、亲切得多了,这样就能大为增强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信仰和信心。高放教授这样来理解和阐释共产主义,也同样具有其独到的创新性、全面性、彻底性。

总之,《诞生》一文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创新性成果,可谓匠心独运,全面深刻,新颖独到,令人叹服。

(本文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兴化市委党校教授)

作者:朱妙宽

马克思主义诞生论文 篇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以马克思墓碑上的一段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来导入新课,直接提出本课要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为什么想要改变世界?他想怎样改变世界?他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为什么要改变世界?

师:马克思为什么想要改变世界呢?是怎样的世界促使他想改变?他所生活的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师: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它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但作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工人阶级似乎并未充分地享受到工业进步的物质成果,其生活也并未得到多大的改善。这个世界陷入了困顿的境地,这使人们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那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呢?如何改变这个困顿的世界呢?

三、怎样改变世界?

1.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解答——建立乌托邦式的社会

师: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给出了他们的解答,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的解答是什么?如何来实现他们的“理想社会”?

师:傅立叶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富人身上,他认为改造世界的力量是富人,这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正确的实现改造世界的力量和方式,其改造世界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理论被称为空想的原因。

2.工人阶级的解答——发动工人运动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分别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展示关于工人运动的材料和图片)

设问1:请大家来看这段材料和这幅图,这一时期的工人把他们斗争的目标对准的是机器,起义工人为何要憎恨并捣毁机器?

设问2::他们认为是机器造成了他们的贫困,是机器造成他们的贫困吗?

设问3: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

师:工人阶级没有认识到造成他们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可见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恩格斯的解答——马克思主义

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成熟,工人运动的失败,这些对于正在思考如何改变世界的马克思看来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理论和纯粹失败的实践,他们对马克思的解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为马克思的思考提供了养分。

师: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给出了他如何改变世界的解答。可见,他的解答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深入研究了前人的理论以及大量的革命实践的基础之上作出的解答。而我们要了解马克思主义,需要去阅读哪本书?

生:《共产党宣言》。

师:为什么要去阅读这本书?

生:因为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师:因为这本书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和原理,所以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四、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师:同学们能用几个词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概括出来吗?

生:平等、自由、发展。

师: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发展的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它尊重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认真思考一下,难道这些不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追求的目标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对于如何改变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困顿局面的反思,同时这一解答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党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对当时造成社会困顿的局面成因的一种思考,以及对如何改变世界的一种解答。不管这种解答到现在是否适宜,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诞生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它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正如艾瑞克·霍布斯邦在为英国Verso版《共产党宣言》所作导言中所说的: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当麻烦没有了,这本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麻烦再次出现,那些忘记它的人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陈莹静

上一篇:房地产广告设计论文下一篇:词汇和语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