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要加强对高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的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目前,我国高度关注高校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青年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培养途径探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方面,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核心力量;以大学生理论社团为主要载体,培育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完善的制度机制为基本保障,关注青年的时代诉求,使他们既履行义务,又享有权利。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途径

若要真正完成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任务,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需要培育和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方面,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肩负着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群体,即青年教师和广大青年学生。

一、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

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密切联系青年、依靠青年、培养青年的历史

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那些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正是这些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探寻国家民族的出路,奔走呼号,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唤醒民众,矢志不渝地传播、实践着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青年学生是革命运动“首先觉悟的成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自那时起,广大青年学生就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在此后波澜壮阔的九十三年的历史中,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上,中国共产党始终紧密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青年,在革命斗争中和现代化建设中锻炼青年,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助手和人数庞大的生机勃勃的后备力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双重任务,既是思想传播者,又是思想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做出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有助于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这种利益主体多元存在、思想观念多元存在、价值取向多元存在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要干扰、诱惑与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和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他们没有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对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缺乏切身体会,真正地、认认真真地、系统地研读过马克思主义原著,真正掌握、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而严重的价值冲突和精神危机以及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环境中青年自身生存发展面临的压力等等,使得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等在他们身上有弱化的倾向。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的培养途径

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包括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青年在传授、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通过教与学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逐步形成较为稳定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的优秀青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当他们学业有成、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后,必将成为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他们必将引领社会思潮,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核心力量,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要体现为四门公共政治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若要真正发挥四门课的主渠道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关键在于高校要建立一支优秀的、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应该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高度的理论自觉。只有如此,才能抵御繁华浮躁社会环境的各种诱惑,才能心无旁骛,潜心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整体性的、纯熟的掌握和理解,才能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终达到真懂真信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教师在讲台上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顾左右而言他,而是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真正领悟其深邃的科学性及真理性,使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如能做到这一点,学生自然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科学崇敬感,形成理论自觉。

(二)以学生理论社团为主要载体,培育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作为非正式的群体组织,大学生理论社团是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探讨理论问题为目的自发的青年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大学生社团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五四运动期间,以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为起点,各地高校纷纷成立学生研究社团。历史实践证明,大学生理论社团既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更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许多成员从此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有人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是重要载体和平台。社团成员通过读书研讨,智慧的交锋、思想的洗礼,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成为有坚定政治信仰、渊博知识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

学生理论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面优势明显。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生理论社团的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基础上的,参加者一般都是勤学上进、掌握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学习理论感兴趣,善于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研究,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年轻人,这样的学生往往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通过培养这样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示范性群体,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学习、信仰、研究、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良好风气。其次,他们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和认识,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通过广播、网站微博、辩论赛、演出等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容易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再次,学生理论社团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生活。通过社团将专家学者请进来;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出去,走进基层社区,走进火热的社会生活,培养其实践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可以用他们的理论专长,在社会各个阶层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整个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以完善的制度机制为基本保障,关注青年教师的时代诉求

近年来,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高度重视,理论界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呈现出比较繁荣的局面。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队伍不断壮大,相当数量的具有高学历的硕士博士为教师队伍带来生机和活力,他们大多40岁以下,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时期,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中坚力量。

然而,与高教教师光鲜名称相对比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失落感”、苦恼和困惑。

目前,这支队伍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安心于教学科研,人心浮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普及工作没想头,没奔头,以至于梯队建设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实践中,往往单方面关注青年人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强调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无疑是重要与必需的,也是这个群体的历史使命。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作为时代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大背景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差距及多元化思潮,往往使其产生困惑;高度“物化”的社会,极大地挤压了青年教师生存发展的空间,他们背负的压力,既有发展事业的,也有物质生活的。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应该修正简单地把人的因素片面地理解为精神因素,把人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割裂开来的认识与做法,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尊重和保障青年群体的诉求,使他们既履行义务,又享有权利。

这种制度与机制,应该充分尊重青年知识分子的独立价值判断、精神和情感,保障和凸显他们在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充分认同他们的付出和创造。

这种制度与机制,更应该满足青年的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客观动力。因为作为社会的人,传播者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烙印。

综上,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现路径。他们将带动和引导更多的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发展者和实践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收稿日期:2013-11-26

作者简介:杨蓓(195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度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研究”(11E052)

作者:杨蓓

青年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2:

新时代如何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要加强对高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的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目前,我国高度关注高校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在当下,必须要立足于新时代,深入研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分析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机遇与现状,顺应我国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关键词:高校 青年 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的发展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高校青年必须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深入调查研究,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现状,探讨了在新时代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发展

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高校青年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要想有效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强化高校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只有高校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认同了,才能使他们将来的信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的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位置,有效的激发高校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

2.有利于高校坚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各种社会的思潮以及其他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到了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使得一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呈现出多样性、独立性的特点,不利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也不利于发挥高校青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引领价值和作用。

3.有利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能有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句话。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我国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以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使命。这就需要高校在青年信仰教育面前,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高校青年是未来国家教育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并且高校青年处于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青年教师必须要加强对高校青年的价值观培养,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帮助高校青年树立起共产主义的品德,让高校青年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培养高校青年健康的思想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现状

根据有关的文件调查研究显示,“青马工程”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培养高校青年的骨干学习以及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和创新成果,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社会,提高高校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高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及时的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增添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而对高校青年进行更好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但是,就目前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目前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面,一些高校仍然采用原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忽视了时代的创新性。传统课堂教学法是教学的基础,这种教学方法是不能抛弃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规律,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降低教师授课的压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強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加高效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学不能有效的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因此不能将一些现代化的教育元素融入到青年学生们的信仰教育当中来,不利于培养高校青年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高校青年的信仰教育,就必须要对原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改变,增加一些马克思主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们多参观一些红色场馆,让学生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的感知,坚定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相关实践活动的培训和教育,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学校举办实践类活动的效果持久性比较弱;其二,学校举办的相关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在高校教师引导学生们参观红色场馆时,一些高校的组织者过于重视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为学生们拍照,录视频,上传网站,忽略了对学生们感受红色文化的认知,不利于学生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的理解。在高校举办课外社会实践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缺少了活动的理论支持,这也是导致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信仰教育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在高校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一些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都是由高校教师进行授课,教学的方式比较枯燥无味,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实践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成果研究的也不够深入,因此不能面面俱到的对学生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不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高校加强对青年学生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措施

1.高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在我国,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一般的学生课程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场所。因此,“必须要旗帜鲜明的讲政治,但是讲政治并不是灌输洗脑,而是让学生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这是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和国家的理论宣传工作主要渠道和途径,必须要具备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同时,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只单纯地对学生们进行专业课的引导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向学生们坚定的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2.高校要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信仰的确立来自于学生理论的学习,只有学生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及对理论付诸实践。高校要想加强青年学生们的政治信仰,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让高校青年真正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懂得马克思主义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对学生们进行持之以恒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只有学生们真正的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帮助学生们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文本教学或者传统的教条主义教学,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对其中国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过程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过程,因此,高校青年必须要持之以恒,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3.高校要培养专业化的教师人才队伍

教师在对学生们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必须要认识到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必须要建设起政治素养过强、专业能力较高以及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而帮助学生们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教师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传播的主力军。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教师们的培训,增加对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帮助学生们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及时培养增强学生们的政治信仰理念,成为高校青年政治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高校的青年教育方面,教师必要认识到对学校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尊重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坚定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青年。在高校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育过程中,高校必须要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形式,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认识到对高校青年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工作的重要性,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编号:2019SJB8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编号:2020YJ84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4):178-180.

[2]周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6(22):138-140.

[3.]石国亮,黄尹,廖艳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40-45

[4]王平,康秀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几个维度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4.

[5]张兴海.大学价值实现的重要行动——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哲理與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1-4.

作者:郭晶晶 杨雪

青年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3:

“后真相”现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后真相”现象在我国社会日趋明显和突出。在“后真相”时代,真相变得无关紧要,这种现象对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1]。因此,教育者应当通过增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力量,培养青年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加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使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还要关注当代青年的需求,净化网络环境等,以此来解决在“后真相”现象下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后真相”;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对策

“后真相”作为外来词,根植于西方政治传播与社会文化背景中。“后真相”一词本是用来描述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生态,它是指网络媒体传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煽动情感,强化偏见,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客观事实,人们只关注情绪或者主张,而不在意事实和道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后真相”现象在我国也日益明显和突出。主要表现为一些媒体或自由人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和心理来博取眼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社会现象,如虚假新闻、恶意营销、肆意散播不实言论等不良现象。

一、“后真相”现象对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一)“观点先于事实”导致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缺乏理性精神

随着网络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也就导致了“后真相”现象的日益盛行。一旦有新闻事件的发生,就会有许多不明真相的人前来围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在这样一个信息庞杂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观点、新闻堆积在一起,使人们难以去探明事情的真相,而在大多数人还在为此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就会有另一些“真相”不断浮出水面。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远远落后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虽然渴望知道真相,但各种各样的信息堆积在一起[2],只能混淆视听。这种现象就会导致青年日益焦虑和迷茫,其理性精神的缺失,甚至产生怀疑一切的价值观[2]。

(二)“后真相”中的舆论泛娱乐化影响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的价值判断

在“后真相”现象下,一些无良媒体和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刻意制造舆论,花费大量金钱去包装引导舆论走向,使社会各领域都成为其进行娱乐的领域,他们不断挑衅社会道德和良知,蒙蔽人们的双眼,消费大众特别是当代青年对社会以及他人的信任。当代青年如果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把网络上编造的不实信息误以为真,在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后,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将会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变得模糊、混乱,从而导致青年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丧失判断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今时代,很多青年在面对各种需要动员、凝聚全体人民力量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怀疑和彷徨,甚至是疏远,并且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感降低,去信任不该信任的,怀疑真正正确的。甚至会有更严重的情况发生,即在这些不良舆论的影响下,青年很有可能去效仿,做出一些违反道德、触犯法律的事,给自身发展带来严重影响[2]。

(三)“后真相”中网络主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动摇了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

在“后真相”现象下,网络主体日益开放、多元,伴随着网络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舆论主体也日益多元化。于是,各种各样的思潮、言论争相涌入。其中不乏一些西方势力的攻击,他们通过网络渠道,散播一些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从而达到分化中国的目的。他们借用各种网络渠道,不断变换方式,通过影视作品、文化作品等一些隐蔽性较强、符合广大青年喜好的东西影响青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而影响其价值观,通过输送自己的价值理念,影響我国大众的价值判断。还有一些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大力吹捧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诋毁中国的政治制度,人为地拉大西方和中国之间的差距,误导当代青年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使其误以为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进而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失去信心,不愿意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做法将会对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造成严重影响[1]。

二、“后真相”现象下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对策

(一)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3]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时期。面对“后真相”现象下产生的各种舆论、虚假新闻以及扭曲的价值观,青年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如果当代青年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那么在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他们很有可能会形成各种消极的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指导,引导青年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会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4]。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这种“后真相”时代中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下,不被舆论蒙蔽双眼,始终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想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青年的实践引导,引导青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才能使青年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才能使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兴趣,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1]。

(三)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培养青年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后真相”现象下,网络舆论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使得青年在网络空间获得的信息不完全正确,从而影响其价值判断和选择。青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些负面影响日益盛行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网络舆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并理智分析网络舆论,通过多种形式对青年的网络生活进行积极地引导。首先,必须强化广大青年的法律意识。要让青年意识到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在网络中传播虚假信息,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其次,要培养广大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让青年明白,独立思考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引导他们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广大青年的问题意识。要让青年学会从网络舆论中去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环境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科技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在网上浏览信息时片面地追求时尚,对问题缺乏深刻理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种种不良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网络监管的不力。面对这些现象,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和空间。政府也应该加强网络立法,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督与筛选,对青年等特殊群体实施特殊的保护政策。同时,相关网络监管部门还要加强与教育、网络运营商等部门的沟通,加强网络信息的核实与监管。还可以拓宽网络监督的渠道,借助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监督。通过设置网络舆论监管委员会的形式,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净化网络空间,优化网络环境。

(五)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青年的需求

当代青年之所以会受到“后真相”现象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真相”现象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他们是追求自由和个性的一代,更容易受到这些现象的吸引。所以,这在另一方面也启发了教育者在对青年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青年的兴趣和需求,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教育者还要加强对青年心理方面的引导和疏导,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引导他们培养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走向极端。

在当前这种“后真相”现象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受到了很大冲击,尤其是对那些非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青年来说受到的阻挠更大。由于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所以他们很难对马克思主义有科学的认识。在“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引导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还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献:

[1]金琴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华中师范大学大二学生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高歌,王建新.“后真相”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70-75.

[3]赵玉筱.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中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纪念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发表100周年[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26-29.

[4]张国辉.公务员政治素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刘如意

上一篇:城镇化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一体化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