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协调发展理念的价值向度

2022-09-11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发展短板也逐渐增大。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把协调发展理念贯彻全方面、各领域发展中,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协调发展理念的演化和体现

协调发展是一种发展常态, 是改革开放初期“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两个文明”;然而两个文明的发展渐呈现偏离, 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取代了以人为本的发展, 于是江泽民提出三位一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 也体现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从物本到人本、从单一到全面发展观的升华。

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需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始终在欠发达领域徘徊, 如刘易斯所言,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 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基点。邓小平规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眼于现实的人, 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动力, 改变了一穷二白的社会状况, 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诉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带来了物质利益的极大丰富, 与中国而言, 发展市场经济是对我们解决温饱难题的关键。但事物发展向来具有两面性,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比例相当。鉴于此, “三个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相继被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新发展观念, 还原了发展的“人本”状态, 体现发展的公正尺度、价值尺度、道义尺度、生态尺度。

社会主义是协调发展的社会, “十三五”规划提出, 协调发展理念是总结我国社会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成果, 让我们更有信心实现全面小康、完成中国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理念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也是“十三五”时期实现发展目标的需要, 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3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协调发展理念的价值向度

协调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支撑, 诉求人与社会诸关系的公平向度, 关注其可持续性、平衡性, 回归个人发展主体,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3.1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彰显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马克思的著作中从不乏对人的关注, 《手稿》《提纲》《导言》等都体现出他独特的见解。人和劳动关系的不公平导致不公平的生产分配, 促成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的大肆掠夺、近乎疯狂的改造也逐渐毁灭后代人生存的环境。这种不公正现象成为马克思追寻共产主义社会的起点, 驱导他寻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描述那样的社会, 人们或可以随心自由支配自己, “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整体性、经济发展公平性的价值向度。

3.2 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公正公平向度

协调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为基础, 在肯定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协调向度基础上也为其注入了新鲜汁液。在人与人的发展层面, 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提出两个文明并重为的是坚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向社会人民传导正确价值取向、保障人民的心理健康发展, 公平对待民族文化并对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负责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物质层面的富足, 加强心理层面的丰满, 发展经济也不能丢掉文明, 因此要坚定“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发展道路,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在人与社会的发展方面, 协调发展吸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 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强大法宝。协调发展注重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调城乡发展的均衡性, 这种均衡性是“协调”的内在价值使然, 即“协调”在增强整体性的同时也彰显规律性。

传统发展或“见人不见物”, 或“见物不见人”, 注重经济增长而无视人的发展需要。突出公平正义、强调整体性的协调发展才是发展的核心所在, 才能体现其内在本质, 增强社会发展的整体效应, 进而全面建成人心所向的小康社会。

4 实现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 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 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 马恩洞察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之处便是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而我国的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配合。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综观我国社会,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大、中部发展缓慢。对此, 十八届五中全会推出的“十三五”规划对体制机制的选择指明了方向:针对西部地区,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 同时对基础设施加以改善、对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对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对于中部地区, 通过东北老工业区的建设推动中部崛起;支持东部地区领先发展, 以更好辐射激励其他地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 因此更要集中力量帮、扶、脱贫, 积极改善各种民生制度。推动精神、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两者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就我国而言, 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很明显, 或重精神建设轻物质发展, 或主要发展经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在此全面小康决胜阶段更要加强二者的协调性。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是基础和保障, 现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是时代潮流, 是发展合作的前提。只有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掉队、同经济建设的进程相一致, 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摘要:协调发展理念受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理解协调发展理念的价值向度, 就如何实现协调发展进行解读。

关键词:协调发展,公正公平向度,马克思主义人学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文选 (1~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上一篇:企业成本控制体系优化路径探讨下一篇:多媒体课件开发中被忽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