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2022-10-30

一、引言

共享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 强调了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纳入共享发展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形成共享发展理念, 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发展实践, 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予以遵循的基础上实施的, 对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予以了实现。在经济建设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 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 从而使新的难题、新的矛盾得以解决。

二、基因概述

(一) 哲理依据

以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确立的发展思想, 是对将人仅仅作为社会发展手段的观点的批判, 同时指出人需要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包括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体需要的全面满足以及活动的全面性。人需要真正实现人的本质以及彻底地解放自我, 以达到作为人彻底摆脱对物和人的双重依赖关系, 从一个全面的方式上, 做到解放和发展自由的个性。个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发展, 依赖于其他人的发展, 所以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又依赖于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不难得出, 所进行的关于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解决的论述, 也已包括了发展需要人人参与, 同时发展成果也要人人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 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关于生产目的的理论提到生产以消费为目的。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主导的经济体系运行中, 货币财富积累和价值增值成为了主体生产经营的目的。这些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力图通过对现在的巨大生产力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有计划的利用, 使人人都可以在必须的劳动的基础和条件下, 得到资料的共享, 包括发展、体力、智力、生活、享受等所需的资料, 并与其体社会全体成员进行共享的方式, 将人类社会的生产目的予是回归到消费的本质上。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理论的重要基础, 对财务创造和产品生产的决定力量予以了确定, 同时对剩余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予以了科学的揭示。并提出需将存在的剥削者无偿占有的劳动果实的极不公平状态予以改变, 使其回到劳动者的手里。另外对于劳动和非劳动生产要求进行了本质区别的论述, 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分配关系中的客观事实予以了肯定。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可见, 各种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 则所有参与创造的人都理所应当共同享有。财富创造和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不仅来自于普通劳动者, 也有各种从事管理和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型劳动者, 对于社会财富和劳动成果的共享权利应予以充分的保障。

(三) 实现共享的前提

要将共享的理念予以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制度和特质前提。具备一定发展程度的社会生产力是物质前提, 需要有足够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相应全面自由发展和物质文化的需求。没有足够高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仅无法实现共享, 还会恶化极大一部分人的处境。社会经济制度是共享能够得以实现的至关重要的制度前提。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了共享需求所能满足的足够程度的生产力水平, 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享仍然没有实现, 是由造成社会财富和生产成果所占有的不平等性的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所以, 对经济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彻底打破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存在的社会畸形状态,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其取代, 这样发展成果的共享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三、理论的新发展

(一) 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

关于共享发展的内涵, 有几个主要方面的规定:应具有全民共享的主体性, 包含每一个人;共享应具有全面性, 共享的资料涉及到实现自身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料, 同时还包括了共享发展机会、政治权利等。既每一个人需要人人参与共建、人人尽力, 对机会公平予以保障, 创造和有义务的同时, 发展成果也可以人人分享, 也是对发展予以促进, 体现在享有和权利。服务于社会所有成员的经济, 根本目的是增加人民大众福址的本质特征的经济便是社会主义经济, 其内在要求就是共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特性, 决定了其落脚点和根本着眼点为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另外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福会主要矛盾为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在这样的国情基础上, 对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质量不断以予以提高, 对民生福址予以增进。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公平正义, 其也是共享发展所应体现的原则。提出的要求有:对于生产活动以及其他事业,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尽其所能地参与, 同时应被平等地对待, 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得以实现, 发展成果并能得到分享。对于不幸者和社会弱者, 应切实保护其参与和分享发展成果的权利, 不应受到歧视。通过对社会制度是增加和维护社会全体成员利益还是对社会少数人的利益, 是朝向共同富裕还是导致少数人富裕的目标来判断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 所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通过发展和共享主体地位的确认, 对剥削制度下财富创造与共享脱节的现象予以了改变。所以需要让人民对于利益可以看到和模到, 有实际的获得感,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激发劳动和创业的积极性, 并让每个人都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从而不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二) 制度建设

需要有积极保障和促进发展的相关制度, 才能有效地实现共享发展, 对社会成员的自身能力提高、才能的发挥、事业地参与以及发展成果的分享予以保障。实现自身发展、获取收入, 并分享成果的必要前提就是对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相对稳定的职位岗位, 所以充分就业的问题就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和优先的目标。需要各级政府部分对就业环境进行梳理和创造, 对存在的就业歧视的问题予以消除, 提供更公平的就业条件和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和经济发展之间构建联动机制, 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予以加大, 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加快, 对过剩产能进行化解,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对富余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予以关注和重视。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构建和完善, 对于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贫困家庭子女、退役军人、农民工等, 为使其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 对这些社会人员需要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对于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可以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新型的学徒制等培养模式, 对新生代的农民工要提升其相关的职业技能。劳动分配可分为主体为按劳分配, 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初次分配形式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按贡献参与对技术、资本、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制度为按劳分配, 需要保持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增长、经济增长和社会居民的收入增长的之间的同步提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逐步提高居民的分配比重, 对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予以协调, 并对劳动收入的增长予以保证, 按照贡献分配的机制对市场评价要求予以完善, 对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以及科技人才的适当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予以保障, 城乡居民财产增加更多的收入渠道。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居民予以重点的关注, 向民生领域进行更多的财政公共资金倾斜配置。对个人所得税制度需要加快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构建, 收入差距通过良好的税负公平的税收制度的制定予以有效地调节, 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税负予以有效切实地减轻, 对财产税等制度予以进一步的完善。构建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遵循责任分担、政府主导、互助互济的原则, 并具有可持续性、普惠性以及公平性。整合医疗保险和养老制度, 逐步实现全现覆盖, 并将统筹层次予以提高, 对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保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 社保范围要兼顾各类人员, 并确保合理正常的社保待遇和调整机制。对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予以完善, 构建以各种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的城乡救助体系。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要以对全体公民享有同等同质的社会福利的权利予以保障, 并具有可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不仅需要努力扩大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还需要对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体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供给, 对公共服务配置的均衡性予以注重和增强。

(三) 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根据我国的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差别、矛盾日益复杂化等情况, 要推进共享发展理念需要采用统筹协调的方式。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制度的整合予以重视, 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予以兼顾和协调, 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共享发展, 并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才能, 同时对合作予以加强和协调。对存在的明显薄弱环节予以关注, 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建设中存在的短板。调整动社会各力量, 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予以充分的发挥, 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真正实出现经济社会成果的共享。

四、坚持理论创新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导向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 存在着某些领域认识不到位, 或是政策措施落后, 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导向上的偏离, 对人民共享成果造成了妨碍和影响。以规模增长和速度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 并不惜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环境以及资源代价。这种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效益造成了影响, 也对民生福祉进行了大幅度的消减, 一方面体现在改善民生的资源占用, 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求不能得到满足, 另外环境质量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和影响, 对人民生活质量也有了影响。最后是民生福利因社会建设的滞后而受到影响, 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割裂开来, 经济建设脱离了社会建设。必须切实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对产业结构进行大力的调整和优化, 供结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积极地予以推进, 对落后、过剩产能予以坚决地化解, 对新业态进行培育, 提供更具有个性化的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 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予以满足。另外, 对资源节约使用要予以高度重视, 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放在优先的位置, 不仅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予以保证, 同进也需要对人民环境和生态环境予以保障。还需要对过多和楄向性的占用的公共资源予以有效切实地纠正, 将其向民生领域进行偏斜, 对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予以切实地解决。最后要进行有效地经济考核, 政绩评价体系应予以创新, 主要评价标准应放在民生就业、环境改善、收入增长、脱贫绩效等切实可以给人民带来幸福感的标准上, 并提高其权重。

(二) 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

在个人与企业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 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关系, 应遵循的利益协调原则为, 对各利益予以兼顾, 并同时力争互得共赢的实现, 并对每个人的个体利益进行优先安排, 利益差距的扩大需要努力进行遏制并逐步缩小, 更关注于中下层民众、边远地区、弱势群体、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贫困落后的地区的民众利益。

五、结束语

在进行共享发展的推进过程中, 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不断地创新, 每个人都是精神产品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发展成果的分享者, 用正确和先进的更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来引导我们不断推进共享发展的进程, 同时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对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自我协调, 对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建立予以倡导。

摘要: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特色出发, 共享发展充分体现了优越性和本质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包含在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中, 随其开展的各项重要实践活动而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共享发展得以进一步的推进。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志, 秦臻.“一带一路”倡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J].教学与研究, 2018 (01) :5-14.

[2] 叶南客.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创新与终极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 2016 (01) :4-7.

[3] 魏波.以共享理解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 (01) :8-22+2.

[4] 余达淮, 刘沛妤.共享发展的思维方式、目标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 2016 (05) :62-68.

[5] 渠彦超, 张晓东.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特质[J].理论月刊, 2016 (05) :36-40+46.

上一篇:轻化工程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下一篇:聚合物微球复合堵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