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库

2024-04-14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库(共6篇)

篇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库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简述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

2、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情况及其启示。

3、如何认识当今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4、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之区别何在?

5、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

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形成和时代发展中经历了哪些重大历程?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有何重大意义?

8、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9、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理想性?

10、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弊病是什么?

二、论述题:

1、苏联模式的成就、特点、弊端及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2、当代世界有哪些社会主义思潮?对他们如何评价?

3、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应用发展的阶段即经验教训。

4、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5、怎样从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深刻总结执政党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精辟论断和科学总结?

6、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思想解放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论。

7、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的异同之点何在?

8、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历史价值的统一?

篇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库

姓名____学号____成绩_____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在是为了______心愿;二是为了______的需要;三是为了科学评价_____哲学。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是______。

3、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的革命的因素,不为人民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只有德国诗人______看到了。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发生过______和______的斗争。争论的焦点是个别事物在先,还是一般概念在先的问题。

5、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不可知论)以及其它一些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______________,即实验和工业。”

费尔巴哈的思想发展经过了_______、______和_____阶段

6、费尔巴哈的哲学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是用“_______”的方法进行批判地吸收的。

10、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的的基础。

11、恩格斯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阶段。从而对哲学思维方法产生影响。

12、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唯物主义大致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

13、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和_______两大阶段。

8、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1、庸人的辫子:

2、青年黑格尔派:

3、上帝创世说:

4、经院哲学:

“哲人之石”

扬弃

一神教

不可知论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

1、黑格尔哲学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总的态度是什么?

3、费尔巴哈道德准则的基础和内容是什么?

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四、回答下列名句的作者和意思(每小题5分)

1、“正象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一样,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恩格斯)

2、“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

“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恩格斯)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恩格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恩格斯)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对这些(不可知论)以及其它一些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恩格斯)

“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费尔巴哈)

3、“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但是向前进时就不一致了”。(费尔巴哈)

4、“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费尔巴哈)

5、“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庸俗唯物主义者)

6、“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施达克)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费尔巴哈)

“如果你因为饥饿、贫困而身体内没有营养物,那末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用的食物了”。(费尔巴哈)

“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费尔巴哈)

五、论述题(8分)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思考题:

第一章

1、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导的?

2、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的?

3、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中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

4、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5、黑格尔哲学的阶级本质是什么?

6、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是什么?

7、黑格尔哲学有何成就和影响?

8、黑格尔哲学是怎样解体的?

9、应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

第二章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

2、怎样才能驳倒不可知论?

3、费尔巴哈的思想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什么?

5、费尔巴哈的哲学偏见及产生原因是什么?

6、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7、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及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8、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9、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

10、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标准及原因是什么?

11、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线的?

第三章

1、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总的态度和两个主要错误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基本观点的?

3、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什么?

4、费尔巴哈道德基本准则的基础和内容是什么?

5、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观点的?

6、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根源是什么?

第四章

1、恩格斯是怎样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的?

2、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恩格斯阐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发展中的革命?

6、费尔巴哈有哪些弊病?

第一,他同黑格尔一样没有越出“科学之科学”的屏障

第二,他是个半截子唯物主义者

第三,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不正确的。

第四,他的哲学历史观的内容是非常贫乏的7、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为哪两大阶段?(搜集材料、整理材料)

8、三大发现所提供的哲学意义是什么?(细胞学说、能量守衡与转化、达尔文的进化论)

篇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内涵,研究原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个独立领域的研究在很早就进行了, 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较短。准确深入的认识该学科对学好和发展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比另外关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目, 该科目的特征可以表现为历史特征、整体特征以及现实特征。而且在当前背景下, 突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总体特点, 分析其本质含义, 同时遵循科学的研究规则, 也是科学认知与解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基础。

一、马克思发展史特征

要想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其基本特征, 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指导。

(一) 综合性

因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相关内容, 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体现。

此外, 综合性还可以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涉及面, 不但包含政治学、社会学的一些内容, 同时也具有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范畴的知识点, 而这些丰富性体现也是保证该思想能够形成理念深刻、思想完善的思想体系基础[1]。

(二) 批判性

根据这一思想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了解这是一个不停进行否定与调整的流程。而且无论是马克思或者恩格斯均是该思想最初形成的主要提出者, 在19世纪近50年的艰苦卓绝的岁月中, 他们也凭借着惊人毅力及渊博学识, 为创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科学奉献毕生精力。但在此过程中要明确的是, 两者对这一理论发展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并概括了社会发展经验及创造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能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实现巨大变革。同时在首次揭示人类发展史的客观规律。

(三) 实践性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该价值可以说是无法衡量。具体体现在该理论自对资本主义发展研究, 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内涵, 进而极为准确、深刻的揭穿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有着无法调和矛盾, 随着发展, 该思想也证实了科学社会主义将会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二、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本质

(一) 明确具体的调查方向与范畴

其一, 马克思主义通史本质则是基于发展历史及规则展开完整调查的结果, 调查研究的时间主要聚焦在马克思最初提出思想到列宁调整马克思思想的一系列时期, 同时也对目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比。

其二, 调查马克思主义国别性与阶段性的历史进程, 主要的调查内容包含各个国家、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进展的历程, 表现出的特征以及潜在规则;该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不同国家及其发展阶段的马克思发展历史。

其三, 马克思主义专题史则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某领域或某个话题展开具体调查, 调查方向包含马克思主义进展历程以及潜在规则;而且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其中主要的发展历程, 亦或者是某领域或某一相关理念的衍生。

其四, 调查马克思主义的推行历程, 即调查其在整个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域在各个时期的推行过程, 发展特点以及潜在规则, 因而主要的研究对象应当是针对该思想在各个国家或地域在各个时期的推行历程[3]。

(二) 调查领域的关联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所有关联调查领域中, 通史则是其中的主体与基本框架。因为其可以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全进展历程的调查, 准确揭示其发展历程, 并准确揭示思想中衍生出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理念的实质意义, 同时将他们与时代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而对发展史的调查与分析的最终目标, 即是完整、科学体现和把控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创新与基本规则, 而这一目标在当下发展史的相关研究领域中仅仅通过马克思主义通史调查得以实现。而国别史、阶段史及专题史则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国家的国情及现实进展流程进行关联的流程, 对整个发展史进行深入调查, 同时针对各个时期、历史背景的进展与特征进行调查, 而且需要针对其中衍生的某方面理念或对特定的现实问题的进展历程进展规则进行调查, 以便能够加深对的发展史的认知与解析。而其传播史的调查流程则侧重于对思想传播历程及其文本文献的构成及发展视角进行调查, 这对于整个发展历程研究与未来发展将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针对思想文章、理念中透露出在对发展历程的认知、思考与解析, 往往能够保证其发展史的研究更为科学透彻, 这也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文献、思想不断产生、进步与调整的历程过程。

三、发展史调查的一般规则

(一) 史论关联

简而言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体现出的就是其思想的衍生、进展、调整以及推广的历史进程, 而基于这一层面, 马克思主义产生就是其发展史发展的最终产物, 而调查其发展史的主要目标就是结合基础思想与实质理念, 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构成具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知, 从而保证能够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推行马克思主义, 保证思想方向的科学性。当然, 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原理能够直接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史调查的主要标准和规范。如若无法达到将史料与理论进行统一, 单凭单一的原理理念构建对其发展史的认知, 不仅仅会导致对于发展史的调查缺乏合理性与客观性, 而且也会直接导致其体现出的基础理念本质的精确性。

(二) 综合与独立同步

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调查与解析过程中, 首先需要保证调查研究的综合性。因为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全面的理念系统, 也是保证能够达到人类完全自由的社会主义目的, 能够完全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理念的基础[3]。因而, 需要切实, 完全遵循且表现思想进展的过程, 同时根据史料的关键观点以及科学理念展开科学解析与明确论述, 而并不能将这一研究过程划归为社会学、政治学的简单研究, 而且需要综合精确认知和掌控其相应的科学系统, 这也是保证其基本原理得以拓展与发展的基础流程。

(三) 理论实践相结合

简单而言, 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非一个抽象、刻板的单调理念, 相反, 其本身往往是实现一些现实活动的基础, 因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 才是研究该思想的主要方向, 即需要研究者根据其基础规则进行分析, 同时遵循现实因素, 根据其参考理念开发出更多处理与解析现实问题的方法, 最终保证其轮流思想的持续推广与进展。此外, 《共产党宣言》也是其形成的主要表现。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看, 产生了伯恩施坦主义、修正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方面的争论, 也出现了斯大林主义、社会主义、铁托主义等多样的思想衍生, 而且其本身也与中国社会主义进行关联, 从而保证中国发展进入到高速时期。因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其思想在现实践行与进展的案例表现, 具有重要的理论调查与现实借鉴价值。而唯有将该理念与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行结合, 方能精确认识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

总而言之, 文章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知及解析作为中心, 着重于对其一般特点 (包括综合性、批判性及实践性等特点) 完成阐述过程, 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涵, 并明确基本的研究原则, 要与时俱进的去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如此才能深入、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梁树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 12:83-90+154.

[2]刘玥.青年学生如何学习并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J].改革与开放, 2016, 04:96-97.

篇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库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最新理论成果 新境界 贡献和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的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哲学解读:第一,科学的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科学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也展现了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就,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全世界发展理论最新成果的高度凝练和总结,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事件表明中国启动了社会发展的范式转换,既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的巨大进步。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对发展问题都提出过很多重要的思想,但一直没有形成单独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科学丰富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新实践的启示,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了科学的命名,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本质的科学认识

发展问题最基本的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这中间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二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明确了为什么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的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定位于造福全体人民,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在发展的根本动力上,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促进发展,不仅主张一切为了人民,而且强调一切依靠人民。

(三)科学发展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概念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既提出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提出过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前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相应的论断,然而,在过去很久一段时间,人民往往把发展定位于经济的发展,甚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既扭曲和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念的原意,而且在实践中产生不良后果。 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科学。

三、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崭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最重大战略思想,都可以说属于我们党继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们有着一个共同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最新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审视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尤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的道路、模式、战略、动力、目的和要求等问题上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同志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好升华,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高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正兴,傅连英.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创新,《求实》2004年04期

[3]孙广军,朱建成.准备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

篇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库

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生产实践

8、洛克说:“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A.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9、“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11、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D.反映论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14、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D .是从事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

15、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D.主体的能动性

2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认识客体含义的是()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3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

3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D.实践—认识—实践

33、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C.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34、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35、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感觉

36、在认识的起点的几种提法中,正确的是()D.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37、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感性认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5、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规律是(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C.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B.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

8、人的活动受着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规律性的制约,这种制约性表现在()A.人们的思想动机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规律制约人们思想实现的程度

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A.唯物史观

10、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生产劳动

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1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中的钥匙,因为劳动是(B.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1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C.社会劳动

14、因为人们有选择能力,因此(D.人们可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15、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

16、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前进的、上升的

17、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9、社会存在(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0、下列各项中,全面表述社会存在含义的是()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D.生产方式

2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2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生产方式

26、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7、地理环境要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D.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

28、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A.生物圈

29、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A.绿色植物

30、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C.有很大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3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B.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

3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C.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34、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生产劳动

35、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36、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

37、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38、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0、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A.生产力

41、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42、生产方式之所以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A.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43、生产力的含义是指()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44、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B.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45、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46、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者

4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48、生产资料包括()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4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生产工具系统

50、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

5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B.根本标准

5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生产工具的状况

5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A.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54、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主要是D.它在当代的物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55、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关键是()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56、生产关系是指()D.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5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或起决定作用的内容)的关系是()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58、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59、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6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阶级社会是(B.奴隶社会

6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2、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B.经济原因引起的6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生产力的发展

64、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以()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65、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66、上层建筑是指(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67、国家属于()B.上层建筑

6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69、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70、社会形态是()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7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72、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7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74、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自然科学

75、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76、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C.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7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78、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D.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79、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贯彻主要是通过(D.政治暴力的强制来维持

80、宗教是()D.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81、道德的特点在于()B.它是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82、艺术的特点是(B、用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通过美的感染力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63、资产阶级法律的根本原则是()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84、上层建筑是个庞大的系统,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B.国家政权 85、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是()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86、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

8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88、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89、组成国家的暴力机构中,最主要成分是(B.军队 90、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B.国体

9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体是(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9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93、国家的消亡是指()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 94、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9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B.直接动力

96、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97、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98、促使无产阶级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D.建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99、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00、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等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活动,这说明(B.承认主体选择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 10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0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8、人的本质在于()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9、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110、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D.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11、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112、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D.看他对社会和人类是否作了贡献及其大小 113、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11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是()B.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115、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116、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篇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库

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分)。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3分)。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4分)

2、试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相互区别,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是有性别的。第二,相互统一,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相互转化,人类真理性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5分)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正确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真理的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全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具有真理的相对性也需要发展。(5分)

3、试用普遍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分析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联系的定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2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3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联系实际论述(5分)

4、试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我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分)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2分)

(3)先进文化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但仍然存在落后腐朽文化并阻碍社会进步。只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全人类文明的进步。(5分)

5、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哲学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

这一原理是我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观点是指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

结合我国民生问题展开论述(4分)

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2分)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做任何事物之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努力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对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3分)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分)

总之,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否认客观规律的意志决定论,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决定论。(2分)

7、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2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此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同时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3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而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价值。因此,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竞相采用先进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有的资本家都因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3分)

8、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认识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和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3分)

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反复和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4分)

9、试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包含着真理的相对性;相对性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第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互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5分)马克思主义是是真理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具有真理的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2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出每一个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案,因此又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3分)

10、试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内容

:第一,体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变革以及发展方向。第二,生产关系依据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6分)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是基本相适应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使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矛盾。表现在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化程度过高;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货币存在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些矛盾构成了改革的内在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4分)

1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谈谈如何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分)

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分)结合实际(4分)

12、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哲学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这一原理是我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观点是指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结合我国民生问题展开论述(4分)

1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哲学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这一原理是我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观点是指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结合我国民生问题展开论述。(4分)

14、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2分)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做任何事物之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努力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对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3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分)总之,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2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2分)

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

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

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2分)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

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分)

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分)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

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7、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2分)

8、为什么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2分)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结合在一起的。(2分)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

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10、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

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

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1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3分)

1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我国原有的政治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进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分)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2分)

第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2分)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特征。(2分)

1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2分)

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1分)

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2分)

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分)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

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2分)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16、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

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

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分)

1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

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作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2分)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2分)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1)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

(2)马克思哲学是是严谨的科学体系(1.5)

(3)马克思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

总之,马克思哲学是以哲学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

19、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但多中寓一、异中有同、差别中有一致(2分)

世界是有差别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精神,也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者某种结构、属性(2分),而是统一于提取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物质性(2分)

2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1)辩证法承认联系,而形而上学否认联系(1分);(2)辩证法承认发展,形而上学否认发展(1分)(3)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二者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1分)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动力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分)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范畴之中。(1分)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法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基础上的一种辨证的否定观(2分)

(2)辩证法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进行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2分)

(3)辩证法否定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变化的联系环节(2分)

2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他包括那些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2分)他包括2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2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是在的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

(2)

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

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

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4、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1)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的辨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分)

(2)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绝对的(3分)(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2分)

25、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分)

(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历史唯心主义史观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认为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分)

(3)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分)

26、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1)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2)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着,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3)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1.5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分)

2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

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29、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2分)

(2)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2分)

(3)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作为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2分)

3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同一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矛盾斗争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趋势(2分)

(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分)

(1)矛盾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双方总是处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2分)

31.简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1)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1.5分)

(2)人类社会发展是规律决定性和主体能力性相统一的(1.5分)

(3)人类社会发展即显示出统一性,有显示出多样性(1.5分)

(4)人类社会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辨析题)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答:正确(3分)。因为:(1)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2分)

2、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答:是正确的(3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曲折性。(2分)

3、剩余价值是由流动资本带来的。

答:是错误的(3分)。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仅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即可变资本。流动资本中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其价值将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

分)

4、金融资本是指“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答:是错误的(3分)。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型垄断资本。银行与工业企业的关系:银行与工业企业信贷关系固定化;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持股;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派人员进入公司治理机构。(2分)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3分)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

6、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错误;(3分)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2分)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3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这是其不确定性、相对性。(2分)

8、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这一命题是错误的。(3分)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2分)

9、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错误;(2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3分)

10、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先天就有的东西。

错误;(2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3分)

1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正确;(2分)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分)

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2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这是其不确定性、相对性。(3分)

1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并且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正确(2分)

(2)物质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3分)

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在于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错误(2分)

(2)发展的实质在于就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1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人类历史发展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错误(2分)

(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谁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二者的关系问题。(3分)

16、“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正确(2分)

(2)本观点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分)

17、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1)

错误(2分)

(2)

说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分)

18、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

正确(2分)

(2)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分)

19、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正确(2分)

(2)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生产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在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内容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范畴反映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3分)

2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于这种制度遵循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原理。

(1)错误(2分)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性质的规律。(3分)

2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

正确(2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3分)

2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根本焦点是是否承认运动。

(1)

错误(2分)

(2)

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根本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3分)

2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线性上升过程。

(1)

错误(2分)

(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线性上升过程,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充满着复杂性的非线性发展道路(3分)

24、只有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才构成思想上层建筑。

(1)正确(2分)

(2)作为思想上的上层建筑,必须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且占统治地位,而语言学、符号学等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则不构成思想上层建筑。(3分)

25、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错误;(2分)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一种特殊的运动。(3分)

26、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2分)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分)

2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2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这是其不确定性、相对性。(3分)

28、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先天就有的东西。

错误;(2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3分)

29、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2分)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分)

30、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先天就有的东西。

错误;(2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3分)

3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正确;(2分)

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分)

32、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2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2分)

3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于这种制度遵循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原理。

错误(2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性质的规律。(2分)

34、人口因素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错误;(2分)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分)

3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正确;(2分)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分)

3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2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这是其不确定性、相对性。(2分)

37、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正确;(2分)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潜能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和实现,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身需要的肯定关系和满足能力。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人的社会价值是更为主要的方面。(2分)

END

上一篇:数学论文集下一篇:樵舍镇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阶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