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2024-05-23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共9篇)

篇1: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审计专业每年新入职教师逐年增加,迫切需要丰富高校教师团队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当前会计教师“双师素质”养成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双师素质”的养成。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指路人和领头羊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教师的责任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会计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校企合作工作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努力实践并逐步实现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师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会计专业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会计教师在与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普遍合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二、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不适应。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来,不少教师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理念还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学历结构偏低。

(三)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仍缺乏从业经历,对职业教育的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其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较差。

(四)科研水平不高。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也有部分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定位不准,甚至把产、学、研对立起来。

三、会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模式构架

随着高职教育与国家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中指出“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高职会计专业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会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应具有以下素质模型。

(一)“三能型”教师构架。“三能”是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三能”的教师,即为“三能型”教师。

1.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具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会计税法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等,能教会学生把会计知识学以致用,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会计实操练习。

2.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要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且专业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水平,应具备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3.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指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的服务活动,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

(二)“走出去+请进来”即高职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会计税务审计专业技能。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到合作的企业挂职锻炼、跟班研讨等。

2.请进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与他们共育人才、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同时也对在校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组织教师“企业顶岗”实训。积极将会计教师直接下派到企业,并在企业中安排实质性工作岗位,让实训教师变身为企业员工,让高职教师到企业积累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打实“双师型”的职教师资。

四、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双师素质”养成路径

(一)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实践

1.完善管理制度。端正思想,健全规章制度,以建立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规范教师队伍建设,基于校校、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2.争取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争取资金专门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教学部门根据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自主使用资金,同时,学校通过严格资金审批制度,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依托“会计专业行业专家委员会”,促进会计专业建设。定期召开行业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分析、岗位任务分析、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研讨,行业企业专家全方位的参与,丰富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同时聘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专题讲座、以及特色课程授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参与教学,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争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职教师考核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工作的考核应主要包括教学业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其中教学业绩应重点考核实践教学能力。且将其作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对考核内容、方法、程序及教师的待遇、奖惩、聘任、晋升等考核标准要有明确的规定。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政策。

应积极探索改革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可实行双轨制职称,既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应具备中级会计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课程开发与课改研究能力等作为重要指标,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钩。并与同等学历、相同职称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

篇2: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摘要:高职高专通信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适应通信行业的技术丰富性与快速变革的需要,因此,基于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尤为迫切。因此探索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创新基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提出构建并实施“产品、流程、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技术素养。

关键词:校企合作;通信专业;教学;实践

引言

近几年,随着4G无线通信(FDD-LTE、TDD-LTE)网络的建设与大规模商用,通信光纤到户工程的推进,以及配套无线终端设备的开发与生产,我国通信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大量新技术的出现对专业人才的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必要的通识能力以外,更要具备通信行业特有的技术素养。在专业技术上,学生既要对通信产品有深入认识,也要对通信产品的相关标准、设计方法、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工程施工和设施维护流程非常熟悉,同时,还必须具备系统化的思维能力、专业技术判断能力与应变能力。因此,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加强高职通信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通信专业教学实践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综合人才的需求,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人才实践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化“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实践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为企业以及社会培养优秀通信专业人才的有效路径,是高职院校有效推动通信专业人才改革的必然趋势。通信技术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这一专业,加强高职院校与通信企业的深度合作是当前促进通信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更新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方案,为社会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通信专业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实践模式即与通信专业的生产企业进行合作,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这些专业的通信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客户,而下游客户为将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大量的市场;第三,这些企业具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丰富的培训资源,使得学生在对客户和代理商的技术培训积累经验,不仅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还能对学生掌握实际的技术经验提供一定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高职通信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加强高职通信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打造“校企合作”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零距离整合

具体做法是:与通信技术专业企业实施专业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办学,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制定培养人才计划,共同开发教学教材,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在深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与通信技术专业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方利用通信技术专业企业资源和优势,对通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岗位技能进行细分,总结出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长期发展的核心课程,实现课程及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零距离整合。

(二)合作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c

在与通信技术专业企业全面深入合作后,按照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思路,我们遵循“市场需求、就业导向”高职办学要求,主动适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二年级下学期安排三周时间3G核心课程集中实训(实践),三年级一开始安排八周职业技能集中式综合实训(实习)。这些集中实践教学可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在解决企业用工困难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对于这样的实习,学校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实施方案,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实现“做学合一、工学交替”,保证学生的课程学习与顶岗实习两不误、双丰收。

(三)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通信技术专业企业在内部营造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通信技术专业企业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

(四)校企共同研究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基于“产品、流程、系统”为特征的“校企深度融合”的通信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校邀请通信技术专业的知名企业及相关企业资深培训师、工程师,共同参与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全过程。

结束语

总之,在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双方共同搭建起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双方将按照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培养更多企业和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通信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海健,曹庭松,王玉江.技术素养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15:67-69.

[2]张燕州,罗全珍.校企合作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52-154.

篇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践、订单培养;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寻找未来的出路, 就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高职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的。在办学中, 高职学院“结识”了一批企业, 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协作。按校企合作的深度, 校企合作形式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 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 (企业) 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 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 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 建立横向联合体, 成立董事会, 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成立由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的董事会, 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及董事单位的支持, 并建立由行业专家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 按岗位群的分类, 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 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 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 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 建立利益共享关系, 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研发”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为专业建设提供依据。同时, 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保障。

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特点

第一, 体现了平等合作的办学关系。利益的高度一致, 维护了校企双方的办学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 具有完备的合作保障体系。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为合作办学和开展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可靠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第三, 实现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学生在企业中实习、顶岗,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下, 有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四, 具备协调一致的教学文件。校企双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共同制定的相关教学文件, 使得教学过程可控, 教学目标明确, 无论对学生或在职职, 无论在校同或在企业, 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五, 确保受教育者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创新, 发展高科技。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是一种面向“产业化”的运行模式, 其任务是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 受教育者应当获得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

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 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 归纳起来, 有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与实践之间, 无论从政府、行业 (企业) , 还是学校本身, 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企业短期行为, 学校偏重利益, 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第二,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 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目前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 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这种合作, 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第三, “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经过十余年的办学及对校企合作的探索, 高职院校一般都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集中力量在短时期内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但必须清楚的是, 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 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 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 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这是解决毕业生路, 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第四, 高职院校一般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 还是在校办产业 (实业) 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 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第五,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 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 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 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 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 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 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五、校企合作的形式与方法

1. 校企合作形式

按照我国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产学合作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 (即招生即能就业) 、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及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

如我校从2003年开始,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一是积极探索“1+1+1”教学模式, 即第一年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和专项素质教育科目的, 第二年完成专业理论课、集中实践课和专业限选课的学习, 第三年学生在校内完成规定的技能强化训练及考级考证等独立模块教学任务后, 进入企业单位顶岗实习, 并按要求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等相关教学任务。二是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许多装饰工程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签订了装饰工程工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书, 并予以实施, 效果明显。三是积极和企业加强横向联系, 先后在许多市内装饰工程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以方便学生实施顶岗实习和企业零距离接触的目的, 成效显著。

2. 校企合作方法

校企合作有多种方法, 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有: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产学研一体化、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落实实习和就业、共建学校实训基地等。

如我校相继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成员大多数为施工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 建立了相应的章程, 并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举办了装饰技能大赛;聘请一些大学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举办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讲座等, 效果很好。

六、结束语

总之, 校企合作要以校企“双赢”为目标, 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企业要逐渐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学校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 调整专业方向, 确定培养培训规模, 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 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文章做好。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办学特点, 结合装饰工程技术提出了具体的校企合作的形式与方法。

篇4: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7-02

一、高职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不合理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好坏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而目前很多老师设计的实训项目基本都是根据教材上的项目,或者是教师设计的一些小的实训项目,缺乏将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化加工,没有引入企业的实战项目,造成目标模糊化,项目简单化,内容随意化,指导书形式化,实践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企业参与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没有成立企业参与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企业没有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没有参与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更没有好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造成了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校企合作培养的原则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基础,软件技术专业更是如此。软件技术专业由于知识更新快,更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通过成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师团队、共建实训基地,让企业参与专业的教学全过程等方式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及时了解和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最新知识和最新工具软件等。

2.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条件、实训教师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学校要根据专业教学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方法;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注意要由简入繁,由易至难,由单一到综合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既能体现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是解决为了达到专业教学目标而教什么的问题,学生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通过哪些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来进行训练等,因此,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应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以更有利于学生实现阶段目标为目的,多设计适合学生知识体系、贴合实际项目开发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以按照“三阶段递进式”的模式来进行构建,即按照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三个阶段,按照能力层层递增的方式设置实践教学课程。

2.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完善的实训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制度来保障。

(1)“双师”教学团队的构建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实施的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本专业应构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合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进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一是选派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或者让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的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提高教师项目实战能力;二是引进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项目经理到学院来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在真实的软件项目中进行训练。

(2)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

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和企业共建软件工作室,工作室应按企业的模式进行运行,应设置总经理、项目经理、技术主管以及市场开发人员等岗位,引真实的项目进工作室,力争将工作室建成集教学、实践、科研和培训“四位一体”的校内软件技术创新孵化平台。

四、结论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培养社会急需的软件行业基础技能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一套完善、实用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高职院校领导、系主任的高度支持,软件专业教学团队要结合本校实际,充分调研和论证,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努力建设好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实践技能强的软件技术人才,有效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篇5: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1 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性

软件企业对于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 能够从根本上确保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 进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企业本身的资金与资源基础比较雄厚, 其能够为在校生提供最为直接且真实的实践场地与任务, 这就有效的弥补了当前高校软件测试专业学科建设水平低、发展受阻等难题。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进而真正的具备相应的技能, 这样才能够确保高校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迅速融入企业, 符合企业的需求, 校企合作无疑是目前最佳的选择, 是我国当前严峻就业形式的迫切需要, 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更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与学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层次合作可以缓解“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学校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这对矛盾,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共赢。

2 学院软件测试专业建设实践

2.1 确定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目标

济宁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指出:围绕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目标, 抓住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机遇, 以惠普、中兴通讯、甲骨文等大项目落地为契机, 放大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比较优势, 依托大项目带来的人才、技术、品牌和载体效应, 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提高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和质量, 拓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应用, 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北斗、物联网、云计算等融合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 完善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加速体制机制创新, 用3—5 年时间打造千亿级信息产业基地, 形成全省乃全国的“硅谷”。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服务于地方经济, 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适时地更新专业设置, 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因此学院于2014 年开设了软件测试专业。综合企业调研的情况及对山东省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办学情况的调研, 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并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商讨, 依据软件测试工程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 最终将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济宁及鲁西地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第一线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文化及职业道德、心理素质, 掌握软件测试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软件开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遵循软件测试规范, 掌握软件缺陷管理、测试工具及测试技术, 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软件测试专业高技能人才。

2.2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强化实训、实习,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课堂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三个层次的实训方案。实现实训公司实体化运营, 与济宁软件园加强合作, 承接软件测试项目, 成立软件公司测试部, 按照软件公司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规范建立企业化的全部流程, 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流程化作业, 完成企业项目。建立全面的软件公司绩效考评体系, 学生接受公司的全面管理。导入公司企业文化, 制定员工守则,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的业务过程得到全面的职业素质训练, 项目经理 ( 教师) 在领导员工 ( 学生) 工作的同时指导学生测试岗位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 并教授工作过程中帮助文档的使用, 形成员工 ( 学生) 在真正岗位的自学能力, 从而打造学生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提高专业师资的教学、科研水平

目前, 高职院校从事软件测试教学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 较少具有软件测试工程的实践经验, 这对于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利。基于这种情况, 建设一支既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又具有工程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 成为制约软件测试专业发展的关键。从2010 年起, 学院多批次的选派教师参加惠普、甲骨文、联想等业内知名企业或行业举办的软件技术培训。鼓励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轮流到软件企业参加几个月至一年的下企业锻炼, 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 并参加企业的项目研发及测试, 从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来自合作企业的一线工程师和培训讲师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实验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教学工作, 并对兼职教师加强高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 从而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软件测试专业的校企合作事业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初步资源积累, 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理事会、软件测试专业教师团队, 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了稳定的就业渠道。通过各级各类软件测试项目的开展, 学生职业素养已基本具备软件测试人员的要求, 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得到企业、学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方式、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继续探索。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软件测试专业建设的现状, 阐述了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性, 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师资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测试专业与企业共建专业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的情况, 对其他院校开展软件测试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测试,高职

参考文献

[1]吴伶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嵌入高职《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计算机, 2014 (11) .

[2]张清华.高职软件测试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研究[J].企业导报, 2014年第2O期.

[3]丰明聪.高职软件测试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 .

[4]吴伶琳.校企共建高职软件测试专业的实践与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3 (2) .

篇6: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既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的场所,也是推行校企合作,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之一。目前江苏的高职院校中几乎都开设软件技术专业,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注重实践,强调应用能力,把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应用能力主要的场地之一。但是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学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以南通职业大学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1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软件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校企合作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分为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1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完全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来建立实训基地的确有点困难,而通过依托企业,建立“软件工作室”式的实训教学基地,则不失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软件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既可以来自学校,也可以来自于企业。来自企业的指导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又了解软件技术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业界情况,能够运用大量的案例和具体的软件项目让学生进行实战,从而培养学生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来自校内的指导老师一般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且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软件工作室”的学生来自于计算机专业,通过“自愿+优选”的原则从中挑选出对软件设计与开发感兴趣的学生。“软件工作室”细分“项目组”,“项目组”一般由4—5名学生组成。在指导老师的配备上一般遵循一个“项目组”至少一个校内指导老师和一个企业指导老师的原则,从而使得每个“项目组”背后均有一家企业为依托,从而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企业直接参与“项目组”的组建与运作,使得学生与企业能够零距离接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企业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及软件新技术动态,还能跟着指导老师完成企业的真实项目,从而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就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1.2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实现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先进型软件设计与开发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1]。

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1)优选合作企业,本着合作双赢的理念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并以此为基础签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从而使企业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2)和实训机构合作,本着自愿的原则,选派学生到实训机构进行为期一个半月或更长的封闭式实训,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对软件项目开发整个流程以及团队合作进行专项培养。

(3)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选派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最普遍的一种实践实训教学方式,它需要高职院校整合社会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将培养的软件人才“送出去”[2],在最后一学期将学生安排到软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

2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软件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

2.1 专业内涵建设成效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进一步激发了校企共建专业的活力。南通职业大学软件技术专业先后建立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点等一批有价值、突破性的内涵建设成果。同时,学生通过实训环节,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为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以及行业组织的软件编程和软件设计与开发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学生整体实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自2008年以来,我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能达到98%以上。

2.2 专业师资建设成效

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现有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但由于与企业沟通联系比较少,所以缺乏实践锻炼。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了教师与企业一线的软件研发人员的联系与沟通,熟悉软件企业的运作流程,了解软件行业的最新技术,明确了学习方向,进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 校企合作模式下完善高职软件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考

3.1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形成常态,不能止于形式

当前校企合作软件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让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中来,也没有完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真实的项目制作中去,从而造成了实训基地的建设部分流于形式。针对这个问题,要找准学校、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借助于政府部门的协调优势,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得到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扶持,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强彼此间的信任

高职院校与企业彼此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可能还存在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意识与全局意识的矛盾,许多企业和学校互相之间缺乏一定的信任。所以学校必须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向市场培养人才,面向市场建设专业,使得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支持与信任,校企合作才能更长久。

3.3 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的制度,不断开拓更多优质的校内外

实训基地

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建立健全的政策规定,明确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方面的责权利;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3],譬如“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企业与学校间的合作与分工,协调企业实习、实训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制定双向兼顾的实习、实训和生产计划。

4 结束语

依托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使得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更密切,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更明确,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减少学校的投入,同时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缩短学生对就业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 王龙葛,王倩.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

时代,2011,(3):57-58.

[2] 李晓静,郭飞燕.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动漫专业实训基地建

设的思考与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43.

[3] 王增泰,李刚峰.校企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教育

与职业,2011,(15):151-152.

作者简介:

篇7: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市场对该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但要求也更为严格。这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 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更是一个严峻挑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更是肩负着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活动于工程一线的技能性人才的使命, 这样才能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何打破原有教学模式, 深入开展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 培养企业所需的建筑工程人才, 是高职教育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2.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

2.1“重理论, 轻实践”式的高职教。

我国的高职院校由普通大专、中专发展而来, 相较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而言, 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偏低, 加之很多教育者对高职的定位不清, 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据统计, 大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只占据总课时数的30%, 有的甚至达不到这一百分比。大多高职院校将大量课时放在了建筑结构、工程力学、抗震设计等多种理论的教学上, 而工程预算实训、生产实训、建筑制图识图训练等实践类课程则被放到次要位置, 被大面积压缩甚至取消。究其原因,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者对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依然十分模糊, 没有切实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就业需求;二是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教育投入,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有较高标准, 而就国家和社会目前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看, 很明显难以达到这一要求。

2.2 开展实训教学的困难。

实训教学的开展是为了使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共同培养优质人才, 并输送至企业内部, 是由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两个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这本应该形成一个双赢的合作机制, 然而, 面对利益的驱使和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制约, 如今的校企合作大多只流于形式, 真正的实训教学开展困难重重。一方面, 从校方角度而言, 如今的高职院校愈发注重招生数量, 而非培养质量, 加之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 学生拥有的实训机会相对减少, 此外, 考虑到许多企业岗位的学历限制, 很难吸引大型企业参与高职实训教学, 也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 从企业角度而言, 企业往往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所以它不可能在不考虑回报的条件下无偿利用自身的企业资源为学校提供实训服务。因此, 他们往往将校企合作当做应付政府的策略, 开展的实训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他们同学生之间也并没有签订任何有实效意义的协议。所以, 这种形式上的合作只是短期的、暂时的, 并未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由此可见, 校方和企业对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都缺乏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 这使得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面临诸多挑战。其实,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绝对的双赢策略, 对双方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及建筑企业对建筑八大员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遵循“一条主线, 两项结合、三种手段、四个阶段”十六字方针。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线, 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与工作情景的有机结合, 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认识实习、课程单元实训、集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 促进校企间的深度合作。

3.1 突出主线, 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最后大多走向了建筑施工的一线, 所以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核心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学会把握市场大走向, 并始终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 利用一些校外实训中心或者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基本从业技能进行考查和提高。例如:结合时下社会比较需求的岗位, 在相关企业的指导下创建具有企业氛围的实训室, 为本专业的各类施工课程提供实训教学, 学生进入实训室后就如同进入了真正的企业, 能够学会按照各种行业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 构建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 培养学生的从业人员素质, 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职场。

3.2 强化实践环节, 促进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提升。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中涉及的重要技能, 如工程质量验收、工程量核算、工程预算等, 都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习、领悟、掌握, 这就需要将实践过程渗透到以上四个环节中, 从而实现核心职业技能的提升。对此,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企业可以参与课程改革, 安排专家帮助学校完成课程总体设计。如调整实训课程在总课时数中的比重, 均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发展;安排专业的技术工人担任学生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 全程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确保训练项目保质、保量、高效地完成。第二, 校企合作承接商业项目, 将真实的项目、案例引入实训室, 展开实训教学。与合作的企业展开面向社会的工程项目的承接, 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展开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 既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环境,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又能深化校企合作, 达到双赢的目的。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中, 整体的师资力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给该专业的认知和态度会对高职建筑专业的改革带来巨大影响。因此, 优质教师的培养是学工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任务。在进行专业性质的教学时, 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过程与工作情景的有机结合, 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现学校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因此,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校方要根据教师的教学空闲时间,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参与工程实践与学习, 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提高教师获取最新专业技能、技术水平的能力, 并反过来利用这些新技术新理念更新教学方法, 促进企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说,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色, 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3.4 基于行业标准, 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的实训教学发展时间并不长, 各学院也未制定统一的指导书、实训方案与总体标准, 缺乏行业指导, 缺乏规范性。如果未经考核、评价就这样草草结束实训, 就丧失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将企业的施工项目引入实训课堂, 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完成各种实训之后, 请企业的专家根据行业标准进行点评, 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建筑设计, 创新提高施工质量的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性;根据实训的评价结果给学生计入实训课程的成绩,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 可以优先给予他们进入企业实习或者岗位推荐的机会, 以这种激励式的方式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专业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对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在把控国内市场动态的情况下, 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 强化实践环节, 以工学结合为手段, 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适应我国建筑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 高职教育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摘要: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以实训项目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了高职院校该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 以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夏晋华, 陈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26 (1) .

[2]黄学慧.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M].理论博览, 2012 (9) .

篇8: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电子技术;实践教学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拓展校企合作模式,整改专业体系设置,改革优化课程,通过定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定岗锻炼,力求零距离上岗。现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介绍校企合作模式下,对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和“校中厂”模式进行的实践和探索。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一)确立与“共达电声”的校企合作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经营微型驻极体传声器、微型扬声器、受话器的电声企业,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军地位,公司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被SONY、CANON认定为“绿色合作伙伴”;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被山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声学元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着“互赢”的出发点,我院与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大平台,通过岗位实践,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力求为企业提供能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

(二)校企合作协议的商定

1.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度。校企双方建立合作委员会,定期协商,制定管理标准和制度等。

2.校企合作中“主体”的定位。学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定位为企业员工。员工必须进行入厂培训,签订协议等。工作中,遵守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作息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执行企业的《工资标准》等。定岗期间,实行厂方管理,比如请销假,须向厂方申请等。

3.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采用两方、三级的管理制度。两方是学校和企业,三级是班组、部门、专家委员会。班组负责工作任务、考勤,部门负责绩效考核,专家委员会负责成绩评价。学院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协商,便于加强管理。学院教师主要负责校企两方沟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波动的调理。

二、工作过程中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带队老师主要负责,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注意在校和到企业的思想变化,对思想波动较大的,要谈心,及时获取原因。注重与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沟通和交流。

2.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做到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着追求、一丝不苟等。要讲究效率与效益、准确守时、恪守信用、遵纪守法,要做到崇尚卓越、团结协作。要加强引导,使其在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上,亲身体验,自我启发。

3.专业技能的培养。公司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及不断创新的技术,生产工序有自动线扣膜、自动粘网、MIC组装、装模、焊接、检测、质检、产品装箱等。各生产工序有严格标准、操作规范等。

通过注重实践的锻炼,熟练专业技能,掌握工艺流程,做到上手快,操作精。具备较高职业素质实和扎实专业能力后,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并在工作工程中,不断熟练提高。

4.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工作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详见图1。

三、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确立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两方商讨,确立评价体系,注重厂方的考核和工作过程中的考核,由四部分组成。

1.工作过程考核(50%)。工作过程考核由指导师傅、班组长(厂方)、带队教师共同协商,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考勤、加班、团队协作等综合考核。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比如需要周末加班、工序配合熟练程度等。

2.绩效考核(20%)。厂方每月提供员工工资详单,其工作量、绩效直接与工资挂钩,比如同种岗位,按计件算,相同工作时间,完成数量和质量有差异,工资有别,有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和技能水平。

3.工作报告(20%)。主要总结收获、不足和积累的经验,并根据工作经历,进行一定职业规划。鼓励针对各自岗位,提出有助于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工艺和想法。对成绩突出、有创新的员工,创立员工品牌,进行表彰和奖励。

4.专家评委(10%)。校企两方,综合评价生成总评,共同商定优秀员工名单。获得“生产明星”“品牌员工”等称号的员工,优先成为优秀员工。对优秀员工,给予颁发证书和奖金等奖励,并能得到企业优先录用。

顶岗实习过程评价,详见表1。

四、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

1.“订单式”培养模式。总结校企合作模式下顶岗实习的经验,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两方协商“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确立课程体系设置、编著教材、制定规章制度、科研合作、技术创新、共建生产性车间等,进行以厂方主导、校方主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订单式培养。

2.承包式“校中厂”模式。校企合作委员会,不断总结经验,开展深度合作,以“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基础,生产性车间为载体,建立“校中厂”,进行承包式生产,实现双赢。校方提供车间和员工,企业负责技术资料和器件,并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我院应用2009级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在工作工程中得到了锻炼,极大提升了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我院多次在山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奖,就业率提高较大,并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校企合作模式顶岗实习的成功实践,为“订单式”培养模式和承包式“校中厂”模式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篇9: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 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1,2,3,4]。

由于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异, 各国的校企合作有各自的特点, 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 从而使校企合作教育呈现出大致不同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它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 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学校要从企业际需要出发, 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课程;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 坚持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 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加拿大CBE模式, 它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 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以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 日本的产学合作, 新加坡教学工厂, 等等。我国的校企合作, 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的经验。但德国的双元制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着实质性的鼓励政策, 另一方面德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小, 社会分工没有很大的高低层次之分, 即使是技术工人也能够有较高的收入和体面的生活。这两个方面的特点, 我国目前都还不具备。

国外的这些培养模式, 主要还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 而国内高职毕业生愿意进入技术工人岗位的十分少见, 一般都从事于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工作或技术员工作。因此, 国外的经验不能照搬, 要有原则性吸收。

2. 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研究[5,6]。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深入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目前, 我国校企合作模式, 总体上来说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主要有: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5]。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 与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优先到企业就业。“订单式”模式强调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 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意味着一旦学生成为订单培养的对象, 毕业后即可优先成为企业的员工。 (2) “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 后一年到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和岗位综合实训。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 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2+1”教育模式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学校与企业往往难以紧密合作, 造成相互之间意见和信息交换不够及时与通畅, 容易导致两个阶段脱节,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 “学工交替”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 学做结合。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简单, 但实施起来比价困难, 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专业。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校企合作是一种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高职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要做好校企合作, 首先应明确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1. 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 大量外来劳动力人口从东部回迁中西部。另一方面,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明显, 每年的劳动力增量在下降。因此, 建筑行业对于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数据表明[7]: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技术工人的1.5%, 其中高级工只占3.5%, 中级工占35%, 初级工占到了60%。新的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形成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教学模式, 才能使学生具备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职业道德的综合职业素质[8]。

2. 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因此,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理论够用, 实践为主”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公认。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能够更好地确定教学与实践内容,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因此,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3. 整合教学内容, 明确专业定位的需要。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 仍有一些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配套甚至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这些都与校企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关。通过校企合作, 使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设置岗位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 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4. 高职院校、企业发展的需求。

在校企合作中, 高职院校可利用师资力量为提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技术咨询以及科研项目联合开发等各种服务, 不仅为企业准备了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还增强了企业内部的研究能力, 企业获益很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校可通过校企教师的双向流动, 即企业定期选派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 学校教师可定期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 或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不仅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 更主要的是通过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 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 促使教师的更新专业知识, 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上述国内外校企合作分析中, 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改革, 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渠道, 建立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 而不是简单的“订单班”或“2+1”等独立模式, 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应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等方面实行校企全方位结合, 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下以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为例进行说明。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类中的小专业, 近几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建筑在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括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而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 都离不开建筑设备专业的支撑。对于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也对建筑设备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校企联盟, 共育企业特色人才。

我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 相互补充, 走出了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 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以“特色订单”形式组建企业冠名班实施教育和培训。目前已与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甬港安装特色订单班”和“五洲安装特色订单班”。所谓特色订单班, 是以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为特色, 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基础, 将企业个性人才需求与行业共性人才需求合理结合, 形成了以“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特色岗位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 根据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行业社会普遍性需求等诸多因素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 共同选择专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这样设置的课程即符合企业的需要, 也能够适应本专业社会的普遍人才要求;根据企业工程特点, 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实训课程。“企业奖学金”是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办学的标志项目之一。特色订单班均由企业出资奖励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对企业来说, 这部分资金既能够在学生中营造对企业实力的一种信任, 产生归属感, 有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 同时也能够通过合作办学冠名奖学金的形式扩大企业知名度。总之,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特色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有三点: (1) 专业方向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做了修正, 强化了建筑设备施工管理和造价方向, 削弱了原专业中的设计方向。 (2) 地域经济特色。针对企业性质, 订单班对学生的课程体系做了改革, 强化了建筑给排水安装、建筑电气安装, 通风工程安装、削弱了供暖工程和集中式空调工程安装。 (3) 企业文化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做了改革, 将实习环节设计成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从企业的管理出发, 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 认识企业、了解专业, 然后进入技术管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都有着双向选择的权利, 订单班并不意味着全部学生都在合作企业就业, 因此我们这种特色订单班, 避免了普通订单班仅面向合作企业、就业面偏窄的问题, 在企业利益和学生利益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企业和学生的利益。

2. 校企携手, 共建校内实训。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 课程实训必须坚持以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为基础, 内容必须强调“工学结合”, 突出技能培养, 能体现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这就要求应当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实训内容;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 不仅仅是在教室、校外实训基地, 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实训室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完成。因此,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多元投资、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 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另一模式。例如2005年我院与上海吉博力房屋卫生设备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吉博力) 共同建设的给排水实训室, 由吉博力成本价提供设备, 并培训学院教师。此实训室至今已为我院培训相关专业学生上千名。又如我院正与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即将要建的辐射地板供热实训室和地源热泵系统展示台, 由我院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关场地及空间、水电等基础条件, 伟星集团负责对展示装置的技术设计、材料配置及安装工作。本实训室将展示给排水、暖通、管道安装等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不仅针对在校生培训, 更针对企业员工、社会人员培训, 真正发挥我院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

3. 校企结合, 促进专业改革。

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 我们充分认识到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不足, 在合作企业的带动下, 分析当前建筑设备专业形式, 分析常规企业对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 分析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 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设备人才, 我们对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使其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更具区域特色,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课程的知识点按照企业工作内容进行整合, 对不同课程内容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整合。我们不仅强调水、暖、电等相近专业内容有效合理的相互渗透, 而且注意到跨学科 (如安装、土建、装饰的互相配合) 的交叉渗透。在教师培养方面, 我们通过组织教师经常性地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 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和企业人才需求, 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从业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 考虑到企业在关注学生成绩同时, 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态度等综合能力。教师不再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重新制作评价体系, 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考核其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结合的工作经验, 我们认为, 这种“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学院、专业学生三者的“共赢”局面。

职业教育的进步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支持和推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明确方向, 但如何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 使企业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中区, 将是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永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Dale Williams.Learning from Working[M].San Diego:Southwest publishers, 1967:29-36.

[3]Nancy Ching.A guide to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in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C].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1998:12.

[4]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25) :15-18.

[5]刘晓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5) :21-23.

[6]温希东, 黄亚妮.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基于中国大陆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J].高教探索.2008, (6) :108-111.

[7]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河北华北电力大学, 2009.

上一篇:健康促进学校建设记录下一篇:我喜欢春雨初一600字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