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会计专业论文

2022-04-25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均衡发展,校企合作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势在必行,一要注重构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二要注重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进行规范管理;三要注重打造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四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手段实行跨区域对接合作;五要注重共建校企、校际共享教学资源库。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校企合作会计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校企合作会计专业论文 篇1:

浅析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建立

摘 要:深入推行校企合作,完善的保障机制至关重要。从高职会计专业角度出发,构建组织保障机制、条件保障机制、运行管理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以企业利益的实现为切入点、以行业协会的参与为着力点、以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为稳定点、以专业自身质量的提升为落脚点,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一、本文选题目标与意义

本文笔者采用文献法对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粗浅的归纳、分析、总结,并在充分对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研究路线。旨在能够使校企合作主体,即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切实实现互利互惠,相互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校企合作的长久、稳定发展。并希望能够从自身对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构建的研究与理解,能够为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为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构建的不断研究提出进一步的丰富研究资料。

尤其是,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今中国在校企合作办学上已经有了一个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自2000年到现今已经有100多万篇文章(以在CNKI期刊与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数值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观点,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进行了探讨。其中以校企合作为关键词能够检索到的文献有2万多篇;以校企合作机制为关键词能够检索到的文献有1 000多篇。而以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文献则寥寥无几,而在寥寥无几的文献中,又还有许多文献的内容与之当前高职院校所积极寻求的企业合作方向大相径庭。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强对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研究,分析政府与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最大积极性,构建合理化合作平台工作则迫在眉睫。

二、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内涵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指合作主体(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为发挥各自的功能,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措施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序、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的总称。

政府——校企合作中的主导者。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建立对合作企业的奖励机制、利益保护机制,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作为第三方,监督和考核合作。

学校——校企合作中的主要参与者。观念上,打破“自我中心”的惯性思维,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研究企业,了解企业在人才结构上的需求,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多层次服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调整专业,在行业标准下构建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课程;利用企业丰富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企业——校企合作中的另一个主要参与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拥有权益的制度保障和实现利益诉求,这是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基本规则。

行业协会——校企合作中的指导者。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可以传播行业的市场信息,参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制定。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学校和企业联合,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多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

三、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基本架构

(一)组织保障机制

建立系部校企合作工作实施小组。对于系部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工作,从而切实发挥出企业行业专业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配备专职的保障工作人员与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以及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辅导员形成合力,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进行有序的推进。

(二)条件保障机制

要建设出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可通过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培养出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且在会计领域具有较高影响能力的会计专业带头人,进而不断实现会计专业教学上的专家化;通过外聘的方式,尽可能多的为高校引进一些具有实践工作经验,行业影响能力的骨干型人才作为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实现教师授课知识的不断社会化;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要定期到合作的企业进行学习、锻炼,从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为建立优秀的“双师”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教师队伍的“制度化”。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结合职业岗位标准,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构建工学结合会计专业课程,并加大工学结合教材开发和建设力度。

建设一批岗位充足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职场环境安全、提供岗位多的企业合作,满足学生轮岗实训、工学交替、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前需要的经费必须成立经费机制。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应严格按照校企合作经费机制来执行,为学生寻找实习单位,学生就业前期差旅费、通讯费、业务招待费等都应从经费机制中提供。另一方面要建立经费专项机制,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经费制度上,教师的经费补贴主要体现为实习实训教师的工作津贴、企业派遣提供培训人员的劳动报酬和指导费、教材开发及向学校收取的学生管理费用等。

(三)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突破学年制教学管理瓶颈,实现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柔性化,以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管理层面的支持和保障。

教职工的考评办法应实现强化考核机制。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转化成系部人员的考核奖惩依据;把教师到岗率、学生评教、企业评教作为对指导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与工作报酬、评奖评优等挂钩。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明确系部的职责,合理分工,协同工作;强化实习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授和实习实训指导,还要做好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

校企应共同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将学生在校的工学与企业中的实际实训相结合,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评机制,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教师共同配合,共同监督学校在外实习的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价系统能够有效的收到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更能够增加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对实践工作的评价,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有效的保障落实教学质量。

四、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有效运行的路径

(一)切入点——企业实现利益

长期以来,过于强调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奉献精神,而忽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在校企合作中必须要关注企业的利益,寻找双方的利益切合点,实现互惠共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转变观念,主动寻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点,并尽最大努力来满足企业的合理需求,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着力点——行业协会参与

从目前中国校企合作沟通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中行业协会的参与程度不够显著。如果行业协会能够也以政府形式被赋予更多的权利和职责,使之也能够具有办法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利,那么在制定校企合作的标准中就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校企合作的作用,也能够发挥校企合作权利的实质性。从另一方面来看,行业协会如果能够改变目前校企合作的职能,那么就会实现职能多样化,例如提供合作咨询、职业化定制、矛盾化解等多元化的信息交流职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稳定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从宏观上来讲,当前中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缺乏,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不高,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社会偏见,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主导作用的缺位,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与保障制度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要制定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要建立明确的财政和税收优惠制度,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专项补助资金和税收优惠,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四)落脚点——提升专业自身质量

由于办学理念陈旧,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在某种时间段上呈现供求不适应的情况,而学校学习的知识往往落后于社会技术的变化,这也就成为企业与学校合作中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由于学校当前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造成的。而学校则需要在重视校企合作的同时提升专业化教学的综合质量,从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化时代的快速到来,全球产业结构,知识结构都在不断的改变、升级,为了使劳动能力能够与社会化进展相适应,全国各个国家都已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可以说直至今天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不仅仅因为职业教育为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一线有用人才,更重要的是发展职业教育也能够解决现今就业难,就业荒等热点民生问题。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职业院校中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更是为职业教育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开创了学校与企业共赢发展的篇章。也正因如此,鉴于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构建完善的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加强对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研究与探讨。

作者:杜国用 孙海涛 吴艳秋

高职校企合作会计专业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均衡发展,校企合作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势在必行,一要注重构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二要注重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进行规范管理;三要注重打造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四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手段实行跨区域对接合作;五要注重共建校企、校际共享教学资源库。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2年,它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型状态,借着这一发展大趋势,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主动与企业洽谈合作,形成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产教融合模式均衡发展

自2015年8月起,“产教融合”模式就逐渐被高职院校和企业所应用。“产教融合”模式打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传统模式,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技能之后,被送到相关合作企业进行联合实训,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产教融合”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这種模式下,评定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由学校确定转化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每一个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公平的环境。学生在学校学习会有相应的成绩,在企业实习实训,企业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工作业绩给出相应的综合评价结果,两者的结合能更充分合理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互联网+”和“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学生的发展比较均衡,校企合作也变得长久科学可持续[1]。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优势明显

“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在此背景下的相关信息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和部分相关的信息化企业进行合作,主旨是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以及“计算机信息”产业为主要载体,组织学生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先进信息化设备开展实习实训,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

这种合作需要先进的软硬件资源,包括人才配备和设备支持,学校负责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并成立不同的创业团队,例如软件开发团队,智能化设备研发团队等,为校企合作奠定专业基础。学校寻求合作时,将选择有能力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空间。对于企业来说,素质过硬的人才也会合理应用自己企业设备,并生产出先进的产品。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每一种合作的背后都存在一些问题,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主要存在以下五各方面的问题。

(一)校区合作平台构建滞后,校企沟通不畅通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但由于没有设立校企合作的信息平台,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了解,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合作不力。往往是一个专业与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运行之初老师和企业有一定的联系,后来由于教学任务紧、路途遥远等诸多原因导致老师和企业日渐疏远,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合作给学校和企业带来不良后果,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不信任。

(二)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

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通过沟通、洽谈、考察、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但有很大一部分都流于协议本事,有的仅仅是师生参观一两次后就搁置下来,后期对基地管理的规范缺乏统一要求[2]。有的学校制定了管理办法,但目标不明确、过程不清晰、考核不细致,最终收效甚微。教育部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尽管从顶层设计上对校企合作形式、促进措施、监督检查等进行了规范,但对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没有太多涉及。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授理论课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很少。其次,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比例不得少于50%。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无法达到这一标准。最后,“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一部分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偏低,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四)校企合作资源分布不均衡

校企合作主体为学校和企业,但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周边没有相关企业可以进行合作,无法满足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就是一些具有优质资源,发展能力较强的企业周边又缺少高职院校,无法实现校企合作,缺少了年轻人才的输入,造成资源的呆滞。

(五)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和实际脱节,缺乏共享性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于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库建设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职院校意识到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但由于校企合作表面化现象的存在,合作不够深入,资源库的建设很多以学校为主,没有与企业开展充分的研讨,也没有足够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建成的资源库和行业及地方经济脱节,实用性不强,访问量很小,没有共享,企业看不到建设成效,久而久之校企双方都失去了合作热情。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

(一)构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为了避免校企合作的“短视效应”,学校和企业应该考虑利用“互联网+”手段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借助网络互联打破校企原有的“一对一”合作模式,在同行业多领域跨区开展“多对多”培养,把合作交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在调整专业发展走向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相关合作企业,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手段,共同协商把关,综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学生实际进行修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展实际有效的交流形式,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为学校提供基础设施,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企业高管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申报并开展课题研究等。同时,双方可以针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学校根据企业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向,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机制。

(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进行规范管理

实习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依托,也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利途径,应从上到下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进行管理[3]。首先,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从顶层设计上进行规范要求。其次,各地区应根据区域发展和特色优势,结合所属高职院校的发展层次,分大类专业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群,进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再次,各高职院校在熟悉和把握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学校的校内外基地建设和管理细则,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细化建设规划,建设过程中结合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目标任务、内容及考核标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对实训基地进行考核,提升基地建设水平,使其真正为高职教育服务。

(三)打造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

“互联网+”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便利,利用信息化建设平台,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学校统一組织教师假期到企业跟岗实践,参与企业研发,提升教师动手能力,把教师塑造成为 “车间是师傅、课堂是专家”集实践与理论为一身的“双师型”人才。同时,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实训教学,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熟知企业文化和现代技能的能工巧匠。

政府部门或学校应尽早出台制度,对不同专业的教师信息化水平作出规范,除基本的办公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外,还应增加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公众号教学及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等。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面授和相关网络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比赛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四)利用互联网手段实行跨区域对接合作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实现不同区域的校企合作已不再是幻想。“互联网+”为社会带来了先进、创新的网络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同时也实现了高职院校跨区域的校企合作[4]。

目前许多信息化产业集中于一线城市,而高职院校分布于很多二三线城市,在以前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很多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到优质的信息化企业,但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互联网这个大平台,高职院校能够与跨区域的企业取得联系并建立跨区域合作的发展战略。跨区域多点的校企合作可以融合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为在校生服务,进一步优化合作渠道,提升双方竞争力[5] 。

(五)共建校企、校际共享教学资源库

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不仅可以服务本学校师生,也应体现教学资源建设的示范性、共享性和应用性,为企业和兄弟院校提供共享服务。首先,企业专家和区域内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确定教学资源类型及大纲,把任务驱动方法融入到项目化教学中,企业根据岗位实际工作需求确定项目,学校根据学生基础和教学实践要求确定教学素材和授课方式,建立资源库。其次,优化教学资源共享的流程,学校对平台进行角色分配,设校级管理、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老师和学生等。在平台中,企业专家和教师上传教学和实训视频供学生学习,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资源库对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最后,在资源库的使用过程中,校企定期举行研讨会,不同权限的使用者对平台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为资源库优化提供保障。

四、结语

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会更加明显,高职院校应当抓住“互联网+”这个机遇,构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共建校企、校际共享的教学资源库,优化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规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校企之间在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有效交流。

参考文献:

[1]陈阳华.“互联网+”形势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 (7):58-59.

[2]张春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 (2) :13-14.

[3]郄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 176-177.

[4]韦佳.“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

[5]孟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为例[J].经贸实践,2017(11).

作者:张莉莉 王强

高职校企合作会计专业论文 篇3:

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对策初探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当前,中职学校只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中职 会计专业 校企合作

近年来,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经过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总的来看,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局限于理工类专业,而会计专业则涉足甚少。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随着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一、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必然性

(一)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会计人才?根据调查表明:学历不再是唯一的检验标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超群的个人素质才是社会之所需。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大多数要求应聘者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不仅要求应聘者要有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如独立开展会计核算及纳税申报等工作,应聘到企业后,不需要经过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对于中职学生,要达到这个社会需求,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实习实践才可以做到,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校企合作。

(二)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精神,可知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要达到此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其就业的专业性,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便多动手,勤实践,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铸就一流的职业技能。

二、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原因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下,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打破不能进行校企合作的观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当前较为常见的方式有:

(一)建立校园超市

在学校、教研室的带领下,组织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商品流通企业的核算工作流程,掌握核算方法,熟悉各工作岗位职责及权限。

(二)开展“订单式”培养会计人才,如“收银班”、“出纳班”

这些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还很不成熟,面临着诸多障碍。

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1、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学校自发的状态,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不够完善。在合作过程中,学校获得企业的人、财、物支持较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而企业接受中职学生实习,学校投入较少,企业则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其正常工作可能受到影响,有时甚至因学生技能不熟练浪费材料、损坏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造成经济损失。在责、权、利不明确,效益不对等的情况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较低。

2、尚未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实践表明我国中职的校企合作,大量仍然是短期、松散、低层次的合作,其合作关系普遍建立在情感纽带上,采用的运行机制是情感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才开始起步,而利益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在中职校企合作中,一旦其中一方出现了较大的人事变动,其合作关系往往很难继续维持下去,这样,很容易造成合作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损失,从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和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3、会计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制约了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会计不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而且可能涉及到商业秘密,关系到企业的利益或存亡。这样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达到行业准入资格,过硬的专业实践经验,并且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校期间要全部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难度极大,从而制约了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

三、加强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推进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联合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法规和规章细则,具体规范校企合作中政行企校的责权利,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科学的评估机构和评价体系,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项目资金、资金补贴或减免税收的政策,对成绩特别显著者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经济实际发展水平,设立区域性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做好舆论宣传,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做好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和趋势分析工作,对校企合作实行有效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推进政策引导,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二)中职学校积极搭建平台,拓宽校企合作途径,拓展校企合作内容

中职学校应积极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设立由会计主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各类工商企业及会计骨干教师等中高级会计人才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规范、管理校企合作工作。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务求实效”的原则,拓宽校企合作途径,拓展校企合作内容。具体措施为:

1、采取因“校”因“企”制宜,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向培训、共同组建职教集团等方式,拓宽校企合作途径,密切校企合作关系,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教师培训等教育教学方面的需要。

2、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调研结果,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港。

3、深入拓展校企合作内容。

(1)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知识更新情况,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共建会计课程。

(2)聘请一定数量行业企业的会计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指导学生校内实训实习、开展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同时允许学校“双师型”会计骨干教师受聘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专任教师接受企业实践培训锻炼,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共同建设师资队伍。

(3)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在学校会计教研室主办、合作企业提供高仿真的经济业务资源条件下,共同开展师生会计技能大赛,评选优秀技能人才,提高师生实操技能水平。

(4)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心,以融合会计资格考试内容为特色,以各企业发生的真实凭据为素材,把握实训、实习关键环节,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精心选配,共同开发会计专业教材,形成理论与实践相配套的教材体系。

(5)引进企业真实环境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

4、弹性学制,因材施教,灵活分级实践。

(三)企业应增强合作意识,创建良性互动机制

企业应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中职教师资源优势,通过员工会计技能考证培训、订单培养等业务服务,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确定具体的合作项目,签订合作框架,创建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职教论坛,2009,(10).

作者:胡荷赞

上一篇:管理信息系统电力安全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