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2024-05-24

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共8篇)

篇1: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审计专业每年新入职教师逐年增加,迫切需要丰富高校教师团队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当前会计教师“双师素质”养成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双师素质”的养成。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指路人和领头羊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教师的责任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会计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校企合作工作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努力实践并逐步实现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师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会计专业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会计教师在与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普遍合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二、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不适应。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来,不少教师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理念还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学历结构偏低。

(三)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仍缺乏从业经历,对职业教育的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其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较差。

(四)科研水平不高。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也有部分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定位不准,甚至把产、学、研对立起来。

三、会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模式构架

随着高职教育与国家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中指出“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高职会计专业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会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应具有以下素质模型。

(一)“三能型”教师构架。“三能”是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三能”的教师,即为“三能型”教师。

1.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具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会计税法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等,能教会学生把会计知识学以致用,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会计实操练习。

2.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要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且专业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水平,应具备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3.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指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的服务活动,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

(二)“走出去+请进来”即高职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会计税务审计专业技能。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到合作的企业挂职锻炼、跟班研讨等。

2.请进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与他们共育人才、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同时也对在校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组织教师“企业顶岗”实训。积极将会计教师直接下派到企业,并在企业中安排实质性工作岗位,让实训教师变身为企业员工,让高职教师到企业积累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打实“双师型”的职教师资。

四、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双师素质”养成路径

(一)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实践

1.完善管理制度。端正思想,健全规章制度,以建立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规范教师队伍建设,基于校校、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2.争取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争取资金专门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教学部门根据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自主使用资金,同时,学校通过严格资金审批制度,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依托“会计专业行业专家委员会”,促进会计专业建设。定期召开行业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分析、岗位任务分析、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研讨,行业企业专家全方位的参与,丰富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同时聘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专题讲座、以及特色课程授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参与教学,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争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职教师考核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工作的考核应主要包括教学业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其中教学业绩应重点考核实践教学能力。且将其作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对考核内容、方法、程序及教师的待遇、奖惩、聘任、晋升等考核标准要有明确的规定。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政策。

应积极探索改革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可实行双轨制职称,既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应具备中级会计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课程开发与课改研究能力等作为重要指标,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钩。并与同等学历、相同职称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

篇2: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1998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标准, 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 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如工程师、会计师、 (高级) 技师等。既要持“双证” (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 , 又要有“双能” (即知识能力、岗位能力) 。从国家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情况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需与企业合作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断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拓宽了高等教育的教学领域, 加快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企业 (行业) 渗透的进程, 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教师向“双师型”人才转变

经调研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学历达标”可能已经不是问题, 很多学校不乏硕士及以上高学历教师, 但高职院校多数教师缺少在企业或生产岗位工作的经历, 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相对不足, 这将严重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水平, 制约我国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在职专业教师必须轮流到生产企业一线锻炼, 五年内必须有累计两年以上在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的经历。青年教师必须有至少半年以上的实践经历, 才能承担教学任务。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其他假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和企业, 教师将与企业一线的营销人员、技术员、设计师、设计总监、总经理、施工员等一起对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项目进行调研、策划、设计与制作。从中积累知识与经验, 实实在在地为行业和企业服务, 为企业解决问题。假期中教师到对口企业顶岗, 带着教学中的难题和困惑走向设计与制作的一线, 既能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 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 又有机会向经验丰富的相关技术人员请教, 开阔理论视野, 提高教学能力, 促进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双师型”人才转变, 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走向“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 按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现状和条件以及专业的鲜明特点, 对该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做出新要求与新标准。

进入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专职教师本身有着专业研究方向, 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不可能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是围绕着自身的专业, 教师专业课和基础课同时承担, 甚至跨专业授课的现象也很普及。因此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 开拓教师培训渠道, 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拓展培训平台 (如校企共同开发或实施项目、校内教学基本功培训、校企合作软件培训、高校相关专业深造、师资培养基地培训、出国访问考察等) , 同时还需加强教师的岗前岗后素质培训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 促进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与知识结构的拓宽。既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认知与素养, 又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使他们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从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年龄、学历、兴趣、研究方向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 让教师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证书和其他系列职称, 加快“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速度。[1]

三、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专业带头人

所谓专业带头人是指那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在某一专业的前沿领域和实践方面有所造诣, 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路人, 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核心。学校要重视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通过参与教学改革, 国内外进修、科研课题等活动, 保证各专业有1~2名专业带头人, 从制度上保证他们履行职责, 制定具体的任期考核指标, 实行动态管理,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学科研活动, 鼓励他们在社会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 提高他们在行业企业技术服务领域的影响力等, 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和作用, 以此带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和整体水平的提高。[2]

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为例, 该系艺术设计专业实行“青蓝工程”专业带头人为“蓝方”, 青年教师为“青方”, 每位蓝方教师每年带一到二名青年教师,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等方面对教师加以指导, 实施“传、帮、带”活动, 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同时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带头人, 还配合相关企业指导项目实施, 组织专业知识培训, 到企业为兼职教师或企业一线人员讲解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四、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规范, 增加“双师型”队伍的活力

高职院校应建立“针对性强、方式灵活”的兼职教师“双师型”培训体系, 提升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既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 更是不断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新鲜血液的需要。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聘任高校教师中那些理论层次高, 对学术前沿领域和生产一线熟悉的教师, 他们会对提高职业院校理论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 积极从行业或企事业单位、校外实习基地, 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 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设计师、设计总监等。由于不同类型兼职教师在专业水平、技能和工作时间上均有较大差异, 校方对兼职教师应进行分类培训, 比如客座教授的教学常以讲座等方式进行, 其他兼职任课教师的授课往往兼有理论和实践内容, 教学任务较重, 应为他们明确教学目标, 设计规范详细的教学方案供其参考, 让他们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高职院校成立教学督导室, 并在各系部选出二级督导员, 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校外教学督导, 及时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趋势, 并对专业教学提出建议和指导。[3]

高职院校通过评选优秀、专业培训、课题奖励等方式激励兼职教师, 增强其工作成就感, 为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开展“优秀兼职教师”评选活动, 当选的兼职教师除获得物质奖励之外, 还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 增强其成就感和归属感。

五、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仍然是按普通教师系列职称来享受福利待遇, 走的仍然是“单行线”即专业教师评价模式。在此评价模式下, “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技能与技术资格被视而不见, 对其职称评定和待遇的提升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评价制度, 对于非“双师型”教师来说, 没有对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形成任何动力与压力。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使教师的努力得到充分肯定, 使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学校应结合具体情况, 制订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 通过激励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 使“双师型”教师标准成为专业教师自觉的行动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人事部门应参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评定办法, 着手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 与此同时, 还要在工资、奖励、福利、津贴、进修、晋升、信任、荣誉、地位等方面采取个性化激励形式, 最大限度地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源, 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4]

提高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与地位, 以稳定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增加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激励高职教师, 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工作。

六、结论

学校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办多年, 大都与当地企业有着较好的互动关系, 并且在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平台, 以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依托, 学校是理论教学基地, 企业是实践培训场所, 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提,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实践,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既有宏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 其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5]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形式, 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 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评价体系。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和实训基地的拓展, 参与学校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工作。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的广告策划与制作、新产品开发、展示设计与制作, 帮助企业设计、研究、探索, 解决在调研、策划、设计、制作第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 既验证了自己的理论知识, 又开阔了眼界, 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服务社会, 服务企业中提高“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质量。[6]可见,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56页) 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重要模式。它将在实践教学环节, 改善师资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艺术设计专业在职教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增红, 周雪莉.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职业技术, 2009, (01) .

[2]王丽霞, 刘金华, 成玉莲.高职院校行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4) .

[3]李广坤.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08) .

[4]刘艳青, 张磊, 李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及实践[J].职业技术, 2010, (04) .

[5]朱海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其举措[J].高教高职研究, 2009, (11) .

篇3: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会计 实践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即校企合作。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会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加强“校企合作”。

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都要求应聘人员有1-3年的相关工作经验。这也可以看出企业是十分注重视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的,但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确实存在着非常多的困难。

第一会计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在企業建立实训基地的困难性。首先企业资料具有保密性。其次是会计工作的技术性。在者会计岗位本身容纳会计人员的有限性。

第二已建立的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存在困难。首先,企业人员知道学生实训存在困难。其次校外实训内容安排和考核存在困难。

二、我院会计系在会计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探索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保险行业、税务审计及服务行业等,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敬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备学历证、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职称证等。具有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报表分析与审核、软件应用等方面工作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会计教育应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构建以基本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式。聘请企业会计专家成为我们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与我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构建了课程实训、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学校应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上增加或突出实践性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逐步建立课堂实训、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课堂实训。主要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必需的理论知识讲授外,重要的是根据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生根据所给实训资料亲自动手操作。包括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核算实训、成本核算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出纳业务技术实训、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

第二阶段实训。指相对复杂的实训课程。如完成一门课程或项目的学习后,带有总结性的实训。比如,在财务会计学习结束后,留出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本课程的阶段综合实训,对整个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实训,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把相对分散的知识和技能利用阶段实训串联起来。

第三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可以利用4-5周的时间在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室进行综合实训,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分组实习,内容涵盖整个财务工作流程。完成综合实训后,同学们从心理上应该对会计工作不再畏惧,而是充满信心去实际工作岗位迎接挑战,进行顶岗实习,从而顺利地完成从学校的学生到社会的员工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会计专业课程应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高职高专院校(三年制)实践教学的总学时不应少于全部课程学时的40%。对学生的实训课程单独考核,给出成绩,提高同学们的重视程度。

三、进一步推进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的建议

尽管我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决定了会计工作本身的特殊性,跟工科类的专业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校企合作不稳定,校企合作不深入,教师实践经验缺乏、顶岗实习流于形式等,将来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校企合作。

(一)充分利用政府在引导和推进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

从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来看,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政府给予合作企业资金支持,给予税费减免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积极与企业联系。

(二)深化与现有实习基地的合作,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学院与系部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关系,要与现有实习基地多沟通,寻找更多对双方都有益的合作机会和项目,让实习基地更多的给我们提供实习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人脉拓展,与更多的企业合作。

(三)深化企业兼职教师工作。由于一线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往往是“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让企业专家参与到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改革教学体制,深化校企合作。比如让企业会计人员担任我们校内的实训老师,让我们的教师担任企业的培训讲师,双方达到互赢。

(四)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校内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性,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实际企业的业务,所以我们可以引进财务咨询公司进驻学校,开展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代理记账实训业务。记账公司对外以财务公司的名义对外招揽业务,对内以实训基地的名义为学生提供实训业务。既为企业提供了工作人员又为学校提供乐实训场所,校企可以达到深度合作,并能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曾海霞.对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 职教论坛. 2005(29).

[2]于长湖.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9(01).

[3]王丙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4).

篇4: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当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推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战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初具规模,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路径之一。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当前, 加强校企合作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转型, 提升实践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导向, 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 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共赢模式。校企合作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与人才支撑, 更为学校人才培养与教育转型提供基础与平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现状调研

为获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提炼问题焦点, 综合高职学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设计了《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调查问卷》, 以苏州市5个院校会计专业为调查样本, 并随机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96份, 回收率为96%, 相关调查数据经过梳理分析结果如下:

调查内容一: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表如表1、表2所示 (为了方便示意, 调查数据我们都进行舍小取整处理) :

由于会计专业性别分布不均衡, 因此调查对象中超过八成的是女会计老师, 被调查对象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到95%, 65%的调查者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他们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任教师的生力军。

调查内容二: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目的及诉求情况

有80%的教师认为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是为了职称晋升, 只有76%的受访者是为了增进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技能。只有8%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有规划, 大多数的老师是选择接受学院的统一安排实践。在调查到最有利于提升高职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方式时, 超过一半的老师认为企业挂职锻炼是最好的方式, 当然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及观摩交流也被不少老师认为比较好的选择。

从表6中可以明显看出, “校企合作机会少”则成为影响会计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很多青年老师想去企业锻炼, 但企业无法落实, 合作的企业少, 接纳的老师数量有限。当然, 学校在提升会计专任教师实践技能方面的制度也要不断完善, 有些学校教师自己找到了锻炼企业, 但只能是在寒暑假期间, 平时缺少学校的配套支持, 有的学校对于老师自己落实的实践企业不认可, 这种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实践锻炼与技能提升的效率, 个别院校在执行校企合中不能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 也成为阻碍会计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调查中, 介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更多的教师认为迫切需要提升会计信息化技能, 教师进校之前的工作背景不同, 其对专业技能诉求也不同, 毕业后直接入校的教师对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的愿望更为强烈, 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现状的真实反映。

调查内容三:会计专任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保障情况

有75%的教师认为学校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不充分或是不均衡, 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评估期间大量招录了教师员工, 囿于名额的限制, 很多老师要排队才能真正进入企业进行锻炼, 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 也使得不少校企合作的项目停留在表面。70%以上的老师认为学校没有把教师专业技能实践考核纳入常规化, 教师技能熟练程度并没有真正影响教师绩效考核。因此, 更多的老师把技能提升只是作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调高专业水准的充分条件。

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认为:会计专任教师对专业技能提升的意愿是强烈的, 并希望提升专业技能的途径是多元化的, 现实的制度体系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国家教育方向在转型, 从以往的侧重学历教育转向实践能力提升教育, 实践能力的提升仍然是制约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

三、提升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实践技能发展的路径

高职院校在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发展的建设过程中, 应积极推行“政府指导、企业协同、学校创新”的办学理念, 在教育转型总体思路框架下, 依托会计行业协会, 组建企业、学校与行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 建立政府整体导向、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 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运行体制,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 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未来职业教育的走向与发展趋势, 双方合作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实训实习基地, 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校企合作的驱动力。职业院校参与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将能有效获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真正需求信息, 促进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专业建设学校发展提供支撑。企业积极介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一方面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培养人才, 增加企业未来人才力量储备, 另一方面企业在专业技术应用创新中能快速找到理论支点, 挖掘企业发展的潜能。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将成为两者融合的节点, 会计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中提升了职业技能传递给学生, 专业技术熟练的学生将会提升工作效能, 企业最终提升效能。

因此, 基于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会计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构建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院校方面需要真正意识到建立基于企业平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重要性。对于企业, 应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

(二) 搭建校企人员互聘平台

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要不断创新与拓展, 完善企业院校人员互动机制, 培养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熟练实践技能的专兼“双师型”会计教师, 不断提升产教结合的效能。在完善的校企人员互聘平台上把会计专任教师打造“上得了讲堂, 去得了企业”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通道,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改革评聘机制与考核机制推动会计专业教师主动去企业, 带着任务到企业去交流。同时完善“优秀校外人才进课堂”的选聘与奖励机制, 有针对性的外聘了一批专业技能熟练的会计兼职教师, 主要负责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为此, 院校一方应加快推进教师职称评聘与教学考核制度建设, 定期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相应工作的技能。企业一方也应该尽力配合教师入企的专业指导与培训, 设置专门的带队人员作为导师进行过程示范, 现场解答各种疑问。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面向企业公开聘用实习基地或专业技能兼职带头人, 真正落实会计专业建设的双带头人机制, 通过专项基金聘请行业精英及技能专家来校任教基础课程、专项实训、专题讲座、技能辅导等。同时, 定期开展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通过座谈交流会深入探讨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会计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校企深入互动, 激发换位思考意识, 提升专业建设力度, 共同促进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 以会计教师“工作站”建设为突破口, 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建设

调查信息表明: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到企业从事专业实践锻炼和学习。因此, 高职院校应结合会计专任教师发展的实情,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轮训方案, 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 加强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的会计教师工作站建设与布局, 科学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实践培训活动。工作站是在校企合作机构的联合领导下为实现校企资源与信息共享而设立的场所, 教师工作站以项目建设为驱动力, 以学生实训实现、社会服务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建设载体, 形成政府规范、行业牵头、企业和学校共建的多层次、立体化融合体系, 真正体现各方优势, 凝聚多方力量打造出会计高端技能型人才。

同时, 高职院校应对教师“工作站”建设配备相应的经费保障, 形成较好的激励机制, 通过设置专项基金调动专任教师参与教师工作站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学校合理统筹安排下, 有计划地组织会计教师去企业实践学习, 并把教师企业实践融入到学生企业实习规划中来, 实现会计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同时兼备管理和指导学生实习工作, 从而提高会计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效能。

(四) 完善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 既需要上层的设计与政策指引, 也需要一线专任教师的全力配合与协同。学院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完善相关的组织框架、运行保障、考评体系等方面, 并逐步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发展制度, 并对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在提升会计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 应贯穿始终的是有效评价, 评价应包括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为帮助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明确职业发展路径和实践能力发展方向, 将会计教师实践技能细分为各种标准、维度, 为会计教师实践技能的发展提供索引和导向。同时管理与评价机制可以不断补充及激励教师, 使高职会计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其个人规划的职业发展目标合二为一, 从制度上创造和开拓会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总之,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助力和砝码, 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更是保证高职会计教育与时俱进、与现实接轨的根本。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立足本院实际, 在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评估机制上融入实践技能的考量标准, 构建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发展的阶梯和桥梁。

参考文献

[1]李俊飞.基于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实践技能培训和提升路径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 (06) .

[2]刘洋, 潘蕾.浅谈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转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01) .

篇5: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建设初探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有效性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步伐基本完成,教育教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成为了衡量国家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课程,会计人员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也较广,是企业、单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社会招聘会计学生的数量有增无减,但学生的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经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激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各大院校已经注意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坚持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合作双方的合作内容、具体办法都有较大缺陷。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就成为了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 校企合作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顾名思义,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对策,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的策略,其合作目标在于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学生。这种合作方式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够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避免初进职场的不适感,提升适应水平;其次,它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就业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将会计基础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进而完善自我,满足社会用人标准,实现良好就业;最后,有助于企业储备人才。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还能够帮助企业在合作中更好的了解学生,进而在培训中融入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建设等内容,实现人才的储备。

二、 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合作内容不完善。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目的就在于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顺利实现就业。但是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内容大多流于表面形式,很多企業在合作中并没有教会学生实际的操作办法和会计记录方法,只是带学生进行观摩,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切实提升。

第二,合作不稳定。会计专业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校企合作目标的实现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经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有短短的一段时间,合作的岗位数量不稳定,合作基础薄弱,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进一步完善。

第三,合作方式不规范。现如今,高职院校会计合作的方式大多为签订专业或岗位实习,合作的具体方式不够严格,缺乏对企业的系统分析,一旦合作出现中断,就会造成学生实习岗位的缺少,无法真正做到科学合作。

三、 保证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有效性的主要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提升合作的有效性,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就要改变以往的合作弊端,完善合作对策。

(一) 健全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如此。针对以往缺乏制度的情况,校方与企业要明确制定科学的合作方针,细化规范合作的主要岗位、时间、学生数量、主要规模等等,从而保证合作的规范化,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 构建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高职会计学生提升自我动手能力,提升实际操作水平。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场地,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地操作的基础。企业与学校秉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训场所。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能够被分批安排到机构进行实习,帮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工作的全过程,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深化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双向互动的合作方式,以往双方在合作中过于单一化,合作内容不够健全,学校没有充分利用企业这一平台实现人才的培养,企业也没有将储备力量作为合作的目标。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与企业要多进行交流沟通,寻找双方能够实现进一步合作的契合点,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结合学校学生提供合理的实习岗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合作科研、教材开发、订单培训等方面的深化合作,企业也可以在合作中渗透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管理方式,有目的的招收实习学生,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的企业、单位数量与日俱增,其对会计人才的质量要求也随之得以提升。以往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学校要坚持做到校企合作,并改变以往合作中存在的弊端,坚持完善合作制度、规范合作内容、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从而保证双方实现互利共赢,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芳,刘岳兰,成亚玲.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探索——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09-110.

[2]蔡文德.高职院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与探索[J].青春岁月,2012,21:350-351.

[3]杨宏.校企合作在培养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310-311.

[4]刘常鹏.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2:252-253.

篇6: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一、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双师”团队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1. 目标一致, 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市场需求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理念, 以及“以服务为宗旨, 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合格的“双证”毕业生, 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具备“双师”团队, 团队中的教师必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 高职院校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团队是高职教育改革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求及关键点, 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双师”团队是学校培养学生有效获取职业能力的最好的师资队伍。高绩效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充分重视核心人才规划、培育与激励。学校应对教师的培养给予有效的指导和规划, 专任教师在担任日常教学工作时, 有必要深入企业, 锻炼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拥有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双赢的利益驱动下, 企业与学校具有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欲望, 能够自主自愿地建立校企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学校与企业分享权利、分担责任,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实现、运转、发展, 使企业在参与学校教育的同时能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能有效实现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功能一致, 能有效提升教师能力和促进学生就业

一方面, 实现校企合作和建设“双师”团队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 可以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使之适应新的职业教育要求。校企合作让老师能深入企业, 充分了解企业需求, 主动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突破惯性思维, 更新知识体系,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合作与“双师”团队建设要求教师与企业深度接触, 提升自主技术开发研究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其次, 可以改善老师的知识结构, 促进其个体的专业化发展。由于惯性, 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脱轨现象。改善职业教育教学知识最直接的来源是企业实践, 当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丰富的一线生产实践经验时, 其教学方法、知识结构和内容才能满足培养一线应用人才的要求, 校企合作为此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推进个体专业化发展, 从思想素质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逐渐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

另一方面, 实现校企合作和建设“双师”团队能有效推动高职学生就业。职业教育实际上可以说是就业教育, 是面向社会的教育, 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职业能力强、上岗快的基本素质, 以适应人才市场讲究的“适用”“效率”和“效益”, 因此, 高职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就完成岗前职业训练, 具备独立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 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和技术设备, 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实训课程, 完成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当然这些实际工作都要依靠“双师”团队来完成。“双师”团队必须贯穿“产品”加工的全部环节, 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连续加工, 使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重要的产品特征得以有效实现, 有效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双师团队建设的途径

1. 加强制度构建, 推进“双师”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对“双师”团队的建设进行规划, 明确提出建立“双师”团队的目标、任务、方案、措施。主动寻求企业合作, 拓宽校企合作范围, 找准校企合作的突破口, 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要使“双师”团队建设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开展真正从内涵建设来发展, 学院、企业在校企合作中, 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应认真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 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等文件, 根据中央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 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从学校管理角度看, 要在制度上保障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建立起强有力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从制度上保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参与专业素质提高或“双师”素质培训。学校要利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了解企业动态, 促成校企共同承担师资管理、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办学责任。实施“双师”团队建设方案, 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培养机制,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 在合作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及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建立校企合作的奖惩激励机制、考核管理机制、续聘解聘机制、效果评价机制等, 让老师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性工作与培训不断更新和提升专业职业技能水准。此外,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地位, 发挥其骨干教师或者专业带头人的作用, 提高其社会地位, 增加其经济收入, 为建立一支稳定有效的“双师”团队提供基础保证。

2. 全方位多层次构建“双师”团队

全方位多层次的“双师”团队建设, 能够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效率, “双师”建设讲究“重点培养、全面提高”, 应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 重视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以及中青年教学骨干。

根据学科特点, 在“双师”团队建设中, 选好“团队带头人”。与企业共同协商, 必要的情况下可在学校和企业各选一名“团队带头人”, 各有侧重。学校方面的“带头人”从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等方面出发, 企业方面“带头人”则从分析工作过程、提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向、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实践课程开发和指导等方面出发, 共同负责建设“双师”团队。

在课程建设中, 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培养“双师”团队中的骨干教师, 校企互动, 分别选聘优秀教师担任“骨干型”双师, 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网络教学等方面通力合作, 改革创新, 同时也在核心课程建设和专业岗位核心能力设置中各有侧重, 各司其职。

根据企业不同的生产阶段来设置学校的教学阶段, 以逐步提高对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要求, 使其教学能力能够满足处于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需求。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 更新观念, 改变以往对专业基础课教师的观念, 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知识和能力, 便于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同时, “双师”团队应有合理的年龄结构, 并且针对不同年龄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例如, 对新教师, 应注重岗前培训, 派往企业一线参加生产实践, 提高专业技能及实践教学水平;对有几年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可采用导师制,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习, 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对中年教师, 鼓励进修、以课题项目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实践, 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取得实践效果和经济利益, 并在成果转化中发现自身不足, 及时调节修正, 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科研能力, 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对于老教师, 可以安排到其他院校进行访问和讲学, 进行学术交流等。对不同年龄层的专任教师采用不同的培养培训方式, 以尽快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 提升构建“双师”团队的速度。

3. 借助企业资源建设“双师”团队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 学生越来越多, 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 学校的示范性建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 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加重了老师的科研压力, 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整体的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教学研究改革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都有所下降。基于校企合作, 要求专业带头人和课程项目负责人深入企业, 密切联系企业生产和工作流程, 根据企业工作需要, 跟进新技术在理论与技能中的发展;与企业专家共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项目, 在教学中及时引进新技术的应用, 更新丰富课程内容, 精简提炼专业教材, 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 鼓励、要求老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提高教师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其知识优势, 为企业提供服务, 指导生产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有助于他们更新知识、积累经验。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先进理念、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备, 收集整理专业教学资源素材, 产生更多更好的教学理念, 把生产实践中的前沿技术紧密嵌入教学过程, 实现“认识———实践———认识”的螺旋式上升与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 还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双师”团队建设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企业拥有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能够及时掌握并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的生产管理专家和技能过硬的高级技术人员, 校企合作能有效推进学校和企业的人才相互交流沟通, 共享信息, 相互印证, 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一致性。

4.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优势, 推动“双师”团队建设

兼职教师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指导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优先考虑专业技术, 辅以学历参考, 从企业引进合格的兼职教师, 参加教学团队, 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 让其逐渐参与技能教学指导,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高职院校应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 这有利于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促进师资流动和多元化, 有利于指导教学研究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 加强“产学研”结合, 实行“专兼结合”以改善师资结构, 有助于充实“双师”教师团队。

对来自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兼职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培训。由于非师范专业出身, 这些兼职教师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欠缺, 因此, 有必要对兼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举办高职教育理论论坛和讲座、对兼职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组织他们参加教学会议、教研活动等, 定期举行教育经验交流会, 跟学校老师多进行沟通交流, 学习资深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以便于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兼职教师结构, 增加高水平校外专家的比例与数量。寻求政府支持, 由政府出台校企师资流动机制, 从企业广泛聘请兼职教师;借助行业协会推动, 听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技术人员对高职学生的能力需求;通过校友促进邀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设讲座授课;学校主动深入行业企业找寻、遴选人才, 建立兼职教师的信息库, 与企业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金志民, 柴军红.校校校企合作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1) .

[2]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 .

[3]曹晔, 刘宏杰.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主要政策60年演变进程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5) .

[4]何旭曙.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篇7: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关键词:会计人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会计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应用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针对不同的层次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标准,人才的竞争也因此更趋激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改进与强化中,应在系统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与动手能力,以适应生产、管理及服务等第一线的需要,使学生成为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联姻”,实行校企合作,打造会计实践教学新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面向各行各业,实践能力是高职会计人才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要标志,为了培养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会计专业实训室,比如,会计手工实训室,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室,企业资源管理实训室,税务筹划和税务代理实训室。实训采用的主要形式是依据会计专业实训书提供的书面资料手工做账或软件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通过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对会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有综合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目前,我国职校中从事会计教学的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一些其他条件的制约,使会计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由于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一些经济学、金融、管理、法律和税收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拥有广博经济背景等基础知识的教师并不多。

(二)教材缺少生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会计教材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不生动。各种业务也只能靠学生通过字面来联想、揣摩和记忆。学生无法感受会计人员的职业氛围与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依据教材采用“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在考前背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虽然近年多媒体教学方法较为普遍,但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

(四)实验教学匮乏

传统的会计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课堂实践信息量少。会计教学脱离千差万别的会计实践,学生对企业会计实务如雾里看花,实践动手能力差,参加工作后无法较快适应工作。尽管有会计模拟实训,但这些根本不足以与现实的会计工作接轨,无法做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真正把职业教育当成“企业眼中的教育”和“企业手中的教育”,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在职业教育中突出技能培养目标实现难题的一剂良方,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安排教师进入校外企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会计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掌握较全面的会计理论并具备较高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为了满足会计学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通过安排承担会计课程的教师进企业实习、参与审计工作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并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不断地奖励那些在实践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也可以从企业中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师、审计师等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或兼职。

(二)进行会计专业教材配套改革

为了获得最新的会计实训资料,现在的实训教材使用的还是新会计准则公布以前的原始凭证,特别是实训材料采用主要是手工账的单据,事实上现在更多使用的是机制单据,电算化的处理过程,无法达到与企业无缝接轨的目标。教材的编写应根据调研取得的会计业务资料,编写新的校本教材,副主编、参编人员尽量让企业会计人员参与进来,才能达到与行业企业并轨的目的。

(三)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

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会计除了实验室模拟实验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向社会学。社会实践拓展了第一课堂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程序、载体和手段。建立相应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而且也为学生的实地参观、专业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给学生以实践锻炼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摸式。

(四)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

模拟实验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必须能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实训设施,开设用于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例如,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训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针对会计专业,应在校内开展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

参考文献:

[1]张墨,林艳,王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篇8: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教师养成初探论文

(一) 建设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客观要求

当前,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十分需求, 而高职院校作为输出技能型人才的单位, 其师资力量还显得不够。因此, 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和建设, 这为高职院校的师资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 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意义

“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是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好的实践技能;并且这种专业实践技能能够达到或领先于行业技术水平。校企合作应积极根据适应市场的技术项目进行研发, 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设计和设备制造工艺, 并且传授给高职院校的学生, 这样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技能, 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二、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现状

此前, 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理论知识比较强, 实践技能比较弱, 不能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目标应是双师型教师团队,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师团队重点加强实践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高职院校的师资专业实践技能偏低

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通常是从高校毕业的学生, 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是专业技能方面比较弱, 实训教学方面的开展效果不佳。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比例低, 而从企业调入的实践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则更低。高职院校急缺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教师, 这是制约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人力资源因素。同时,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造成了教师人力资源得不到制度保障。

2、缺少培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性机构

高职院校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基础, 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内容。但是, 社会和高校缺少培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性机构。虽然我国有很多师资的培训机构, 但是缺少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在相对有限的师资培训中, 反应出一些培训问题, 如这些培训不能提高教师的学历, 培训的技能与高职教师实际需要的技能还有很大差距, 不能针对高职课程的内容进行培训, 培训效果不明显, 不能有效优化高职院校的师资技能的结构。对于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专业人员也很少, 这样缺乏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创新性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目前, 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展校企合作。

(二)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统一的双师型教育资格认证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双师型教育资格认证制度, 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认定比较模糊, 虽然根据相关文件双师型的教师认定条件已经出台, 但是认定标准还不是很统一。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一些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人才难以获得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育资格, 而不能被认定为双师型人才, 造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的不规范化操作和管理。

2、高职院校未能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训基地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己的条件不足, 没有能力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训基地。这样使得很多刚入职的教师, 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 但是专业实践技能比较弱。即使高职院校安排一些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实习锻炼, 其效果也不显著。再有, 高职院校的待遇和考核管理不能吸引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来校。所以, 高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会计专业为例“ (课题号KT2011326) 阶段成果。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训基地, 才能为高职院校输送“双师型”师资力量。

3、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激励比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应有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师考核仍然采取职称评聘的方式, 这样教师只能以学术论文来体现自身的业务素质。由此, 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偏重理论, 缺乏专业实践技能。一些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给予的激励比较弱, 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政策, 投入的资金也十分有限, 不能调动教师创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积极性。

三、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团队的途径

(一) 构建校企合作的共享平台, 实现全方位的对接

1、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资源互补

在构建校企合作的共享平台下, 高职院校积极拓展课程设置范围,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这样能够为双师型教师团队提供现实的操作空间。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进行新技术和项目的研发, 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 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2、校企合作要实现全方位的对接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实现全方位的对接, 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方式。高职院校的实训室放在企业的合作模式, 双方共建共用生产性实训基地, 这样能够将学校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 形成企业的生产环境, 进行岗位实习, 完成实训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师就可以在企业提高专业职业能力。校企合作要实现全方位的对接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课程与企业岗位对接, 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接, 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岗位能力相匹配。为此,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的紧密配合, 两者互相参与到对方单位的技术研发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构建校企教学技术创新团队, 创新技术和优化工艺流程, 研发实践教学内容, 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与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配合, 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 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 这样能够促使教师参与企业生产过程, 和经营全过程, 完善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 完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管理制度

1、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目标, 要设置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结构, 双师型教师团队组成应包括一般教师、技术人员、精英教师、专业技术带头人等。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岗位要求, 不断地创新设置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制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实践技能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定, 认证标准应为“学历+职称+实践能力”标准。确保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素质。

2、校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的技术人员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这样对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起到推动作用。这些兼职的企业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其目的不仅保证了专业教学与行业企业发展同步, 而且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因此, 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需要与技术领先的企业开展合作, 这样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技术服务、培训等, 使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 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结论

通过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分析, 得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操作技能, 这就需要创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高职院校师资人才, 并且构建多层次的师资培养体系。在校企合作的平台, 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研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 实现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 促使校企合作发挥优势互补, 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因此, 要继续开展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使之成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 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韩永宝.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J].经济师, 2011, (08) .[1]韩永宝.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J].经济师, 2011, (08) .

[2]马彦纯, 苏炜.高职院校学习型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 2011, (06) .[2]马彦纯, 苏炜.高职院校学习型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 2011, (06) .

[3]赵佩华, 骆建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策略之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3]赵佩华, 骆建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策略之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

[4]李雪.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 2011, (07) .[4]李雪.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 2011, (07) .

上一篇:公安局环境保护范文下一篇:证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