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研究——以汽车营销专业为例

2022-09-11

一、发挥行业优势, 加快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政策现状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确定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并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突破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瓶颈的重要举措, 形成新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成为政府引导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信号。

2015年, 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 (简称《行动计划》) , 启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要求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 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优质院校建设将“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作为前提要求, 并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 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 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争创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主要建设任务, 体现了优质院校建设对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综上分析可知, 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运机制的实践与研究, 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仍然是高职院校在较长时间内必须面临的现实课题。

二、推动校企互动, 探索科学有效的工学结合机制, 取得一定成效

(一) 打造品牌专业, 争取政府支持, 行业重视, 学校建设

目前湖北省内开设汽车营销专业高职学院中, 我院本专业开办时间最早, 已发展成本地区汽车销售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在2014年被批准为武汉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2015年被批准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2016年被批准为《行动计划》优质校骨干建设项目。

专业发展形势有利,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建成了校企合作基地, 深化产教融合,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以满足学生及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为目标, 以“互联网+汽车营销”教学平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汽车营销综合实训室、汽车配件综合实训室、4S店管理模拟实训室、汽车保险综合实训室、汽车车损与定损实训室等。开拓学生校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实训基地15家以上。涉及汽车销售、服务顾问、汽车保险、汽车配件等领域。采取校企联合出资, 建设校中厂3家, 使其具有学生实训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功能。利用地理优势, 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4S店群协同共进,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二) 加快创新, 订单班成绩显著, 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开设订单班,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学生与员工无缝对接, 由企业提供设备, 学校提供场地, 校企共同管理, 重点建设汽车营销实训基地, 通过在“校中厂”中设立“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中心”等形式, 实施“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加强团队合作, 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 教学环境贴近真实工作岗位, 依托一流的校内汽车展厅实训, 效果良好。建立以能力为核心, 开放式的全程考核系统。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使学生具备职业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整合企业和学校各方资源, 实现多方互惠互利。落实校企合作办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技术服务等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企业利用学校资源, 聘请汽车专业教师为员工培训。通过产教融合订单班的培养方式, 订单班学生入职适应强, 上手能力高, 企业为订单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很多厂家活动机会, 让学生得到良好锻炼, 学生未毕业就步入岗位实战, 融入社会历练, 毕业后很快成为企业信赖的中坚力量。

(三) 校企合作, 校内校外共建师资队伍,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增强培训导师力度, 共建校企互聘互认讲师, 聘请我院的老师去企业做营销师专题讲座, 聘请企业导师到学校讲课, 使得教学与实践接轨更加紧密。学生、企业与教师都得到益处。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取得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同时实习和就业工作中学生技能水平和薪资待遇都得到提高, 企业得到符合需求的人才, 教师在教学、实践、科研课题项目、论文、发明专利、教材及专著、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并取得一定成绩。

三、总结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研究几点启示

(一) 校企合作签订合同计划, 体制机制有效运行, 保障合作质量

校企合作双方就合作情况达成共识, 共同商讨合作项目, 制定合作计划内容, 例如学校为企业提供的资源, 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 校企互认导师, 场地及硬件资源的利用, 订单班学生的培养计划、师资配置和培训、课程资源设置、文化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及实习过程管理、基地运行管理、学生管理及相应的考核机制等等情况, 并签订合作合同, 规范制定制度, 保障合作质量。

(二) 校企共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教学体系

成立校企共建委员会,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 实现工学结合与无缝对接, 工学结合, 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社区等“五方联动”的多元参与机制, 全面推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 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课程体系,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三) 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提升职业素养

在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专家座谈会→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的工作程序, 邀请合作企业参与, 广泛争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听取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专家意见, 结合专家反馈意见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认真修订。

(四) 校内校外教师团队的构建,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因此主张打造校内校外教师团队, 一方面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教育教学过程, 能把企业知识引入教育教学, 使企业标准、企业文化进入校园, 例如开展主题讲座, 学生技能节创新创业指导, 承担学生实习实训指导等教育教学过程, 另一方面校内教师走出去, 定期深入企业, 短期和长期锻炼相结合, 参与企业文化, 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参与企业实践, 共同承担社会服务工作, 及时更新教师知识体系, 解决了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服务行业企业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结合校企实际, 产教融合开展课题研究、专利开发、更新教材等科研创新工作,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五)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提高实践技能

实训基地是学生工学结合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技能。全面开发与建设打造校良好的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校内实训基地一般位置在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 用于在校学生的学习和企业员工的培训等。

校企合作中, 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了大量企业元素, 企业作为合作主体直接投入车辆、检修设备、技术资源、培训模式及管理模式等先进的软硬件资源, 更重要的是引入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 搭建了育人及服务的合作平台, 实现育人、培训及社会服务功能, 助推整个专业群的建设及改革。校外实训基地一般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成立的, 位置在企业内部, 用于在校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利用基地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服务、合作就业。

总的来说,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能有效推广产业新技术新技能, 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 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新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和课程等教学资源中, 对提高合作育人质量具有主导意义。

摘要:文章结合湖北省品牌专业“互联网+”汽车营销专业推行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实践, 总结专业培养政策现状, 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师资建设、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相关内容, 总结了在实际推行中的探索模式及长效机制, 对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研究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玉玲.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J].职教论坛, 2007 (1) :19-22.

[2] 项庭庭.以就业为目标, 推进高职教育快速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3 (10) .

[3] 杨柏青, 刘海波.“政行企校”合作育人的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5 (18) :20-21.

上一篇:人文精神视野下的生物学科教育下一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