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用经典陪伴学生成长

2024-05-04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用经典陪伴学生成长(精选5篇)

篇1: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用经典陪伴学生成长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用经典陪伴学生成长

——农村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策略思考

淮安市车桥中学 苗慧 淮安市车桥中学教科室推荐

【摘要】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文学经典可以让我们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同时也可以找回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然而,目前我们农村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文章试从农村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加以分析入手,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进行探究,以便寻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关键词】农村高中生 课外阅读 经典阅读 语文素养

在如今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线教师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 :“现在的高中生,仿佛就是个小学生,他们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私下里感叹最多便是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教师是头痛,学生是越感沉重。究其原因是什么呢?读的少,积累的少,思考的少,自然也就形成不了语文高素养。

然而,抱怨是不解决问题的,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成长,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到:“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而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如今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心灵的的阅读。我们首先来分析现在的农村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吧。

如今的农村高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堪忧,呈现四种状况:“抛荒”、“低俗”、“繁芜”、“应付”。

(一)、所谓“抛荒”也就是没有课外阅读。高考的巨大压力在农村的孩子身上尤为明显,为了跳出“农门“,他们“拼死拼活”的学。农村的高中学校为了生存,功利性也很强。凡高考不需考的科目就一律是副课,是可有可无的,高考中分值高、见效快的学科自然也就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格外青睐。课外阅读那是个长期,收效较慢的历程。在高考这样的形势下,拿出一定精力去搞课外阅读,相信很多农村学校都不愿意。再说,学生每天的时间都有很具体的安排,从早读到晚自修几乎每一时段都被各个学科瓜分殆尽。白天上课,晚自修完成作业。即便有早晚读的时间,学生拼的更多的是:读拼音、成语、背诵高考要考查的必背篇目。哪来“闲时”与“闲情”去阅读?

(二)、所谓“低俗”即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品味低俗。这种低俗阅读也就是相对于深层阅读而言的一种浅阅读。在阅读方式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愿意了解大意,追求趣味性,很少深入思考。他们的阅读是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经典阅读少之甚少。正如有人说: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了解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七喜的越来越多,了解七夕的越来越少。读《三国演义》的越来越少,读《品三国》的越来越多;触碰《论语》的寥寥无几,而读《论语心得》的却不在少数。

(三)、所谓“繁芜”是指学生阅读的内容过多过杂。现实中,也有老师和学生认识到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为了短时间内卓显成效,采用“遍地开花”术,妄想能“移花接木”。人生是江湖,可学生未必能成“武林至尊”。

(四)、所谓“应付”那纯粹是因阅读主体缺乏参与的热情,被动应付而形成的。知道写作的重要,明白阅读对之的影响。那就读点作文选之类的吧。这类学生也是受高考功利性的影响。想用“他山之石”引出“一已之玉”,其结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这样呢?个人认为两大因素制约着。一为客观的高考体制与农村的阅读背景;二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人的主观意识问题。

(一)、客观因素。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笼罩着高中的教学。高考的指挥棒,是指到哪里,哪里开花。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的最主要、最权威的标准就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的高低,社会上群众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还是看你这所学校考上了几个。谁能敢冒“高考之大不韪”,全心去搞素质教育?更何况一份高考语文卷是否真的能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恐怕也没有定论。所以应试教育易搞又易出成效,何乐而不为?

农村相对于城市,还是濒于落后的。譬如我所在的这样一个镇区人口就有八万的大镇,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书店。巨资兴建的镇及村的群众图书馆和阅读中心也是形同虚设,很少开放。“家无藏书”,更是普遍现象。在城里能见到在书店席地而坐的少年,可在农村所见更多的是“孜孜不倦”的“侠客”(玩网游的学生)。何来阅读?

(二)、主观因素。师生未形成正确的阅读观。语文这一学科有投资多见效慢的特点,在高考各学科中语文是最不受重视的,甚至有的教师也说:语文嘛,多一节课和少一节课有什么关系!自然,学生也是在最犯困的时候才看语文,既然认为课内阅读对提高分数并无多大的作用,对课外阅读加以重视当然就更不可能了。同时,家长的观念偏颇,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书籍是闲书,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看课外书籍。哪怕是假日,家长关注更多的也是各类的辅导班,补课再补课。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高中阶段那更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学生的课外阅读,究竟该往何处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究竟该怎样引导? 我想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必须回归语文学科的根本来谈。《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曾说: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语言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毋庸置疑,课外阅读对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其不可替代性。那么,如何指导?我想我们教师应站的更高点,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品位人生奠基。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用经典陪伴学生成长。

(一)、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不求“短效”“功利”而求“实效”“长效”。杜绝“快餐式”、“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时间紧,只是一种托词。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开设阅读课嘛。在繁重的课业和巨大的考试压力下,师生以一种平和的心境坚持进行课外阅读。“偷得浮生半日闲”也不失为一种境界。我认为存在的困难也只不过是个“坚持”的问题。

(二)、有效的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因其“课外”,在阅读选择、阅读时间、阅读方法的运用诸方面容易失控,这就更需要教师的同步或跟进阅读指导,以保证课外阅读的有效、高效。比如可以以学期为单位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教学。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教师可鼓励学生写阅读感悟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适时再开个读书汇报会,为他们的独特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并予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这样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这样激情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师也大可不必担忧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事实上,此种做法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三)、引入经典阅读,让经典滋润心灵。

一本好书,一生幸福。做好课外书阅读书目的推荐意义非凡。推荐的书目不仅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更要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这样的阅读效益才是全方位的效益。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找回了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诸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塞外提斯的《堂·吉诃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这些经典著作。还有像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郭沫若、鲁迅、普希金、泰戈尔、朱自清、曹禺、老舍、莎士比亚、卡夫卡、王蒙、刘心武、余秋雨、贾平凹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也可让学生涉猎。

有人说,经典里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让学生走近经典,领悟到经典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去思考经典中人物和故事背后的东西,经典便发挥出经典的作用。何愁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神底子”的重任。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引导学生沉潜于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农村是个广阔的地方,它有万般可能。让我们教育者做一个心灵的摆渡人。将学生引领入阅读的天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走近经典,它可以使人的心灵总能行走在高原大漠,无论进退都海阔天空。让我们的农村也弥漫着书香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3.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4.《中学生名著阅读亟待加强指导》苏卫兵、陈大中(《语文学习》2001—

7、8总第266期)5.《阅读经典的意义》王余光(《语文教学通讯》2001—12期B总第287期

篇2: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用经典陪伴学生成长

俗话说:铁打的营?P流水的兵。对于学校来说,也是如此,每年的六月刚送走一批或兴奋或沮丧的毕业生,九月又迎来一批满怀好奇和憧憬的稚嫩面孔。回首两年前,我刚送走了朝夕相处三年的52名学生,又迎来了55个陌生的面孔。望着一张张略带紧张而又充满希翼的小脸,作为班主任的我,认真思忖:在未来的三年中,我该如何做,才能引领这些懵懂的孩子好好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除了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老师的教诲,父母的关爱之外,还有什么呢?阅读?对,阅读!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要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此,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让学生走上阅读之路,首先要有良好的班风。我们班的读书氛围营造从三方面入手:(1)教室布置书香气。黑板报是主要阵地,每期围绕读书内容而变化形式,如“读书格言”、“好书推荐”、“诗歌园”、“学生园地”等栏目。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班级读书口号: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收获……这样布置营造了一种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想读书的氛围。(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让学生花少量的钱也可以读很多的书,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我号召每个学生积极捐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人均2本以上,我再多方筹集一些。图书角由本班学习委员兼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3)保障读书时间。开展“一日三读”,即早晨诵读(早自习,除阅读课文外,还要读经典名著);中午精读(读一篇小故事,明白一个道理,启迪一点智慧);晚修研读(晚自习前阅读半小时课外书,并进行交流)。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1)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开展以“读书”为话题的主题班会;举办美文诵读比赛、故事会、赛诗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2)写读书笔记: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摘抄好词佳句优美文段,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3)好书推荐: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并通过自己阅读后的思考,说明推荐的理由。

三、引领学生走上阅读之路。走在阅读路上的学生是幸福与快乐的。为了引领学生走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每学期在语文老师的协助下上好一两堂阅读指导课,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及读书交流活动。第二、教会学生读什么书。书籍浩如烟海,让学生全部读,显然不可能,因此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的、有价值的书,通过诵读经典,传承学习中华优秀文化,陶冶思想,净化灵魂。

篇3:让经典阅读不再成为一种奢侈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 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长期以来, 对书籍的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人们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手段。因此, 阅读, 尤其是经典阅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0万字, 高中教育阶段不少于150万字。阅读, 能拓宽知识面, 锻炼能力,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对于学生, 我们在不断呼吁要加强阅读, 增加阅读量, 以获得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那么, 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呢?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者, 教师每天都和书本打交道, 其实更需要阅读经典。教师阅读经典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教育智慧, 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然而, 随着声讯时代的到来, 时尚阅读、流行阅读等阅读方式很快充斥我们的书桌, 传统的经典被束之高阁, 教师知识结构的老化、职业阅读的不足、知识的陈旧和知识面的狭窄等问题初露端倪。那么, 是什么样的阅读状况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呢?

现状一、功利性阅读——失之于浅。

我们知道教师的工作大多是繁忙的,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等一系列常规之事常常令人应接不暇, 又有什么时间去读书呢!于是“没时间读书”的说辞就常成为一些教师不读书的借口。逐渐地, 教师的阅读目的越来越功利化, 教师的阅读行为越来越平面化。经典的人文读品与科学著作越来越受冷落, 而娱乐性的休闲读物却逐渐受到青睐。如此下来, 教师慢慢变得知识匮乏, 过去积累的那些生动活泼的知识几近用完, 接着就是僵化地按照教科书去讲解课文。在机械、准确地表达过程中, 教师在完成一个中介人的角色, 亦或是“知识的贩卖者”。

现状二、快餐性阅读——失之于快。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 快餐式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读书时尚。这些读物或以新颖荒诞的视觉, 或以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让人们在紧张的生活间隙轻松一笑。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小说、玄幻小说, 及诸多文学新人创作的现实小说, 拥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让读者只图一时的情绪舒畅与宣泄, 远离了阅读品位和质量, 远离了心灵感受和对文学经典的深刻思考。

现状三、适应性阅读——失之于窄。

教师的阅读内容越来越狭窄化, 阅读视界只局限于本学科。迫于考试压力和业绩考核, 许多教师只关注教参, 排斥其他读物。阅读尚未成为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 由此带来的教师教学成长的程式化问题, 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低迷以及愈来愈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 已日益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

可见, 现行教育体制、社会风尚的影响及自身的局限, 使教师的阅读普遍存在着偏重教参、视野狭窄、品位欠缺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自身发展。广大教师亟需适应职业需要, 改善阅读状况, 改变阅读习惯, 回归经典阅读传统。

方式一、前瞻式阅读, 树立学者意识。

教师的阅读不仅要“广积粮”, 而且要“深挖洞”。要深入研究逻辑学、心理学、哲学、自然科学、文学、史学等书刊, 充分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致力于成为学者型教师。

方式二、潜入式阅读, 树立科研意识。

阅读经典要有做学问式的阅读态度, “板凳要坐三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快餐式的文化, 来得快走得也快, 没什么根底, 对此教师应该有所不为。做学问讲求精思炼志, “吹尽黄沙始到金”, 要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写作, 在写作中升华。

教师每一次与经典文章的亲密接触, 就是跟圣人贤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疲惫的心田也会得到滋润。但, 阅读经典重在“品”, 要在细嚼慢咽中品出浓浓的香味。教师可以在品读中时刻进行自我反思, 把内涵深厚的作品精髓进行内化和吸收, 进而化为己用。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反思, 教师的知识面在拓宽, 思维能力在发展, 不知不觉中个人的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方式三、交叉式阅读, 树立“大局”意识。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放得开、收得拢。放, 即补充、拓展、延伸, 就是教师有极其宽阔的教学视野, 能让学生目及四海, 视达千里。放得开的前提就是教师本身要有深厚的内在功底, 否则就会导致教学视野的封闭和狭窄, 只能从内容到内容, 从练习到练习, 从工具到工具, 举一而无法反三。

因此, 数学老师可以读一读笛卡尔、莱布尼茨、罗素的著作, 如罗素的《数学原则》是对于概念的理解, 即使从哲学角度, 也会有重要收获。外语老师可以读一读语言学专著, 比如索绪尔的《语言学教程》, 理解语言学的普遍原理。语文老师要认真研读吕叔湘、叶圣陶的论著, 了解他们的教学观, 同时可以涉猎一下数理逻辑、科学史、技术发展方面的知识。

所有教师自身都应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自立自强等, 那么, 《学记》、《论语》、《孟子》等典籍不可不读。此外, 还应读与教师职业息息相关的经典作品, 如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等;更要拜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经典文章……手捧一卷古籍, 凝神静气, 神交古人, 心飘万里, 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 何等的轻松自在。金钱、权力、名利等全部一扫而空, 真可谓:“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经典著作因其动人的情感, 能荡涤灵魂的污浊;因其深邃的思想, 能启迪人们的心智。阅读经典不但是知识、理论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也是与智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对话的过程。法国学者埃斯皮卡说:“有文化修养的当代人每天都有文学生活, 并把它作为一种与其余经验不同的特殊的人生经验。”教师应多阅读经典, 并把自己的读书感受讲给学生听, 或介绍其中的感人细节, 或诵读其中的精彩篇章, 或品评其中的字词句读, 让知识变成甘美的泉水, 不断流入学生的心田。多读一读, 教师的眉宇间多了几分儒雅, 教师的交谈添了几分书香, 教师的课堂增加了几分睿智。

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让经典阅读不再成为一种奢侈享受!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功利性阅读、快餐性阅读、适应性阅读充斥书桌, 而传统的经典却被束之高阁, 教师知识结构的老化、职业阅读的不足、知识的陈旧和知识面的狭窄等问题初露端倪。为适应职业需要, 广大教师应该改善阅读状况, 改变阅读习惯, 回归经典阅读传统, 做到以下三点:一.前瞻式阅读, 树立学者意识;二.潜入式阅读, 树立科研意识;三.交叉式阅读, 树立“大局”意识。

篇4: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姿态

一、 明确阅读意义

1. 召开辩论会,了解读书好处

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明确读书的意义和好处了,我们可以利用班队会开展“是否应该阅读课外书”的辩论会,明确读书带给人的益处,了解读不良书的害处,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读书与学习、读书与生活、读书与休息的关系,从而为动员家长支持阅读、参与阅读提供保障。

2. 广泛搜集,提高自身认识

学生围绕读书广泛搜集与之有关的名言警句,参与活动,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中懂得读书的益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为动员家长参与阅读奠定基础。

3. 积极动员,做读书推广人

(1) 学生动员,提高读书意识。布置学生组织一次家庭联欢会,以联络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培养成员间的信任和增进情感为目的。在家庭联谊会中安排汇报近期班级开展辩论会的情况,读搜集的读书格言,向家长汇报近期的阅读心得。学生在积极准备中,提高了自身的认识,对家长的动员,也是提升自我读书意识的过程,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教育者转化成为阅读的积极倡导者。

(2) 班级倡议,提出共读期望。以班委会的名义,由学生们撰写《倡议书》,提出具体倡议:“每周读书一小时、每月交流读书心得一次、每学期购书一次、每年图书馆阅书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为家长推荐亲子共读书目。学生很有成就感,阅读积极性高涨,由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管理者蜕变为倡导管理者,充分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3) 家校共建,营造阅读氛围。一个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坚持和家长交流有关支持学生读书的行动,减少家长的疑虑,鼓励调动家长参与学生阅读行为,达成教育上的共识。

① 一张调查问卷。每次家长会前,精心设计一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出发点是成为沟通的平台。调查问卷对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指导、一种学习,让家长更加明确开展阅读活动的意图,明晰如何参与孩子的读书活动,感受共读的意义,促进更多的家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孩子的读书活动。一起购书、一起谈话交流、了解评价孩子的读书情况都算是“亲子阅读”,让学生受到鼓舞,充分感受亲子阅读的幸福。

② 一次沟通。家长会上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动员,尽可能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亲子阅读”的好处。向家长推荐家教书籍《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优秀期刊《读者》和班级共读书籍《乌丢丢的奇遇》等等。由家长代表交流亲子读书的经验,发放推荐阅读书目等等。新书推荐让家长和阅读走得更近,家长的经验交流更有说服力,书目推荐为家长的阅读提供了方向。

二、 创造阅读环境

1. 创建家庭图书角

家庭图书角是学生在家里汲取知识的港湾,它的建立使阅读不再被家庭生活遗忘,它成为家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师生一起创建班级图书角后,教师提出建立家庭图书角的倡议:“开辟一块地方、腾出一张书桌、整理一些旧书、增添一些新书、张贴一张读书计划表。”学生就自觉设立“家庭图书角”。

(1) 起个富有书香的名字。在班级图书角“漂流角”的启发下,学生对家庭图书角名字的创立都很慎重:温馨角、书香阁、大海(浪花)集、知识的海洋、智慧童年、星光阁(亭、场)、漂流瓶、书的园地(小屋)、交流快乐角(快乐书屋、梦想乐园、欢乐谷)、百卉园、养心斋、馨香室(飘香角、书香飘飘)、益智房、书虫屋、小说集中营、彩虹桥、脑力加油站等等,图书角的名称充分体现了家长和孩子对阅读的认识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思想渗透其中,有80%的名称是家长和孩子共同认定的。

(2) 布置美化图书角。学生们为图书角精心布置了环境,将与书本无关的杂物清理掉。有的学生摆放了读书的照片,有的同学张贴了读书的格言,有的学生专门张贴了自己的读书计划等等,图书角洋溢着浓浓的书香。

(3) 整理书架。添置一些新书,让书籍涉及的范围更广泛,最好涵盖历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然后为书籍编号,按照书的类型归类上架。对流通较多的和略显破旧书籍进行粘贴修补,包上书皮,并在封面和书脊上写上书名,便于借阅。

(4) 制定一份阅读计划。制定个人阅读计划或亲子阅读计划,督促自己每天能够定时阅读书籍,发挥家庭图书角的作用。

2. 担任图书管理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图书的管理工作,担任家庭图书角管理员的角色,登记管理图书的借阅情况,了解家长的阅读情况和自己阅读的情况,也鼓励家长和学生进行互读交流。及时做好图书的添置和修补工作,还可以进行新书推荐介绍等。家庭图书管理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培养了主人翁意识,对学生和家长阅读的长久开展起到了督促作用。

三、 开展活动,尽享阅读幸福

充分调动学生策划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认真阅读习惯的形成。

1. 走进读书交流会

这是指家长孩子进行读书交流,也是家庭读书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积淀进行解读,实现了自我与文本的对话。而交流则是完成对文本的再度理解和超越,甚至是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家长参与其中能够让这样的作用放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思维越来越活跃,语言越来越生动,阅读的幸福感也在慢慢充溢。

如果任凭学生组织,对于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活动比较单调,容易流于形式。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家庭读书会的几种形式,提高了质量。

(1) 自由式——“读书任你谈”。是指家长和孩子自由谈近期的读书体会,阅读心得,内容不受限制,形式以交流为主。这是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最好组织的一种形式,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专题式——“你我共关注”。是指对某个主题的讨论,主题可以是对同一类书籍的讨论,对同一个作家的讨论,对一种写法的讨论,对同一个话题的讨论,可以是制定个人(家庭)读书(购书)计划等等。这种活动对策划的要求比较高,但也很能考验并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讨论主题的确定由个人提出,集体讨论通过,经历一段时间准备后才能进行研讨。

(3) 推荐式——“邀你共读一本书”。是指家庭成员在阅读了一本好书后,向其他成员推荐阅读书籍。这在亲子阅读活动中是很有意思的活动。刚开始,总有学生抱怨家长不愿意读自己推荐的书。通过阅读指导课,教大家推荐阅读的方法。首先,自己要比较了解这本书,才能够讲清楚推荐的理由。其次,要选择容易接受的形式(比如巧设悬念,片段朗读,感受宣讲等等)。最后,交流会上让家长当场阅读。很多学生在实践后体验到了推荐的喜悦,更好地激发了阅读书籍的浓郁热情和兴趣,巩固了深入阅读的耐心和恒心。推荐是双向的,家长也会向孩子推荐阅读的书籍,更多的学生,在家长的带动和引领下广泛阅读了方方面面的书,比如人物自传、社科类、史学类等等读物,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知识面拓展了,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意。

(4) 汇报式——“您我共分享”。这是建立在“邀你共读一本书”的基础上,在共读了一本书后,你我大家谈,谈一谈自己对书的感受和体验。借助这样的机会,达到亲子相互了解、相互提高的目的。家长通过阅读交流,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参与并且融入孩子学习成长过程。

2. 请你为我打分

学生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和赞扬,让家长参与孩子的阅读行为,能够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便于家长深入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阅读特点和潜力,使他们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指责,注意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双方互相倾听。其实,评价只是一种促进孩子读书的手段,结果并不意味着评价活动的结束,而是新前进目标的起点。在评价中回顾、反思、展望,才是最有效的使用了评价结果。

四、 竞赛评比,促进阅读激情

竞赛是一种催化剂,能够促进学生克服惰性、保持长久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益,保证阅读质量,将阅读深入、高效地进行下去。

1. 阅读笔记的评比——培养阅读习惯的保障

坚持让学生做摘抄笔记。每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从积累好词好句、写读后心得几个方面记录,每月进行一次评比。评比从“能否每天坚持完成、质量较高、有进步”三方面进行,并将评比情况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家长,将结果公示在班级图书角。

2. 各项征文的评比——提高阅读质量的手段

各种形式的征文活动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定期开展班级的征文比赛,对孩子的阅读水平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和提升作用,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快乐,感受阅读提高写作水平的喜悦。征文竞赛的内容应广泛,形式应多样,全员参与(全体学生参与,鼓励家长出谋划策)。公示评比结果,努力做到公开、及时,并积极进行成果展示。与学校和各部门组织的征文活动结合,积极向相关部门以及报刊社推荐作品,扩大成果,从而调动家长和学生积极性。

3. 读书小博士和书香家庭的评选——阅读效果的评价

开展了丰富的读书活动后,学生以及家长的阅读激情得到激励和鼓舞,书香家庭是对家长和孩子付出的一种奖励,一种表彰,更是对所有学生以及家长的一种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经历了自我申报、自我评析、材料整理的过程。

亲子阅读,应该是有效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重要方式。本着一份宽容、一份期待,呼吸一缕书香,品尝人生百味……让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徜徉于阅读中,让阅读成为你我生活的一种习惯,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姿态。

篇5: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用经典陪伴学生成长

23.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理想;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24.C

25.放在第三段最合适。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三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经历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上一篇:凝聚作文下一篇:密级文件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