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2024-05-12

初三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通用18篇)

篇1:初三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一本绘本,就是一抹童真的色彩,绘出孩童的世界;一本散文,就是一片花海,每一朵“鲜花”都给你带来别样的芬香;一本好书,就是我们最忠诚的伴侣,最优秀的老师,注定会陪伴我们成长……

——题记

吾爱书,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当然,在现在它更是变成了我精神的一部分,每当我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时,我总能从书中一次次的汲取不同的知识与财富,每一本书都是精彩无比的,我总不会厌倦它的内容,而是一遍遍的看,一遍遍的思想。可在这一个科技发展迅速的21世纪,书的重要程度却渐渐的站不住脚了,它的地位在一点点的下降:

那是一个灿烂的下午,我去买书,公交车上,许多年轻人手拿手机,耳朵里塞着耳机,盯着手机里的微信、QQ还有韩美剧,,“滴滴”的提示音回荡在车厢。我很厌倦这种不绝于耳的声音,但碍于别人的年龄比我大,我无法组止,只能用手堵住耳朵,好不容易到了书店,我急急的冲下车,这才感到舒服些。但书店里的情景却让我吃惊:天哪,为什么那些人手里的书变成了手机?”只见那些个年轻人和几个中年男子正手持手机,有着木头清香的书籍换为屏幕上的淘宝,还有微信、小说、QQ。书精彩的内容变成手机里卿卿我我的QQ聊天,还有哭哭啼啼的感情泡沫剧!我简直无法忍受这样的读书氛围,匆匆的买了几本书,便匆匆回家了。

回到家,我不禁思考起来:“那些人手里拿的QQ、微信,真的有那么好吗,他们真的能让人获得知识与精神的财富吗?毫无疑问,那是不可能的。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潮流有趣,却不知道,他们在无形中,却让大家遗忘了一点,那就是生活中那种静静的享受书的精彩,享受阅读的乐趣,那些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价值啊!但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的人能静下心来去阅读,去畅游书的世界,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学习目标!”

是啊,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来吧,朋友们,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手机与面前的电视,拿起一本好书,不管它是什么书吗,只要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给我们带来知识,那么,它就是我们的伴侣、老师。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的好处无穷无尽,阅读的乐趣永无止境!

篇2:初三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这个暑假,我的主要活动便是读书,阅读真的很奇妙,默读,精读,略读......阅读带我走进了书的世界,带我结识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带我领略了高山的雄伟,峡谷的壮观,溪流的婉柔,海洋的壮阔,森林的郁郁葱葱……带我感受了每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傣族;会做打糕的朝鲜族;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每读一本书,都会感受到书中透出来的喜怒哀乐,作者那或激愤,或哀伤,或喜悦的心情。这让阅读充满了无尽的乐趣。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金银岛》。

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的细节描写,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如一开始的“船长”:“他的三角帽有一道卷边挂了下来,从那天起他就一直任他挂着,虽然遇到风时极为不便”。使人不禁联想到一个穷凶极恶的海盗,也会被风玩弄其帽襟却又无能为力的可笑情境。而“我记得他的外套破成什么样子;他曾在楼上自己房里把他补了又补,到最后,上面除了补丁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读到这,我想平时挥霍无度的“船长”也会这样勤俭节约,平时杀戮厮杀的大男人也会针线活。这些细节描写似乎隐藏着事物鲜明相对的两面,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一个人物丰满了不少。这些小小的细节却把船长的性格和特点点明了。

细细回味起来,凶恶的海盗还真是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去感受文章中表达出的那惊恐,悲伤,喜悦,兴奋的情感,同样,作文的水平也会增高。

阅读,可以去感受世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坐上阅读的列车,我们可以欣赏到雄伟壮观的金字塔,绵延数千里的长城,历经百年沧桑的比萨斜塔,绚丽多彩的九寨沟,富丽堂皇的卢浮宫……文字也同样是一种美妙的景色,文字也同样是一首动听的歌谣。

闲暇时,捧一本书来细细品味,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篇3:让阅读成为习惯

有文化的人把读书当成是娱乐, 跟打牌下棋一样, 乐此不疲。一有空闲就看书阅读。一杯清茶就是他读书的伴侣, 一支笔头就是他读书的工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日积月累, 就促成了他丰富的文化素养, 他也因此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了事业, 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吕蒙因长期读书学习成了“当刮目相待”的“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吕蒙养成读书习惯的成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劝学事例。

要读好书, 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促进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阅读首先是浏览, 是速读。这个读法的特点是读得快, 是以抓住主要信息为主, 其他的暂时不深究, 先把握主体内容。在浏览速读时, 除了筛选信息, 还应该对文本的价值作出判断。当然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自己喜欢的文章, 或者是因为意蕴深刻, 或者是因为文笔优美, 那就需要进一步精读揣摩。

精读揣摩可以先从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入手, 整体把握文章。比如我们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首先把握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开头从一年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大自然的语言”, 点题。接着指出自然现象就是物候, 就引出了“物候”这一概念。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所以作者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要引出“物候”这一概念。接下来就应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性或者作用。阐明清楚了重要性, 读者就知道了有研究的必要。自然地也就过渡到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于是文章就进入了主体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以阐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结束全文。把握了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后, 就应该精读精典语段。比如,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就很精典。我们可以从写作的顺序、用词的生动典雅、语言的优美等方面去精读赏析。这一段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 表明时间推移的用词“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变化灵活, 丰富多彩。写物候的变化, 用“沉睡”“苏醒”等词, 以拟人手法, 把“大地”人格化, 亲切动人;用“翩然”一词, 写出了燕子轻快飞舞的样子, 生动形象;用“簌簌”一词写落叶纷纷飘下的样子, 形象典雅;用“孕育”写夏天的植物结果;用“销声匿迹”写秋天的草际里的无声无息;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来形容冬天的景象等等, 用词典雅, 形象优美。经过了精读揣摩, 就再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而是进行了细嚼慢咽, 有利吸收了。

再是朗诵品味。对于优美的散文和诗, 就需要进行朗诵和品味。人的一生, 把诸子百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现代精品文章等多朗诵多品味, 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朗诵诗文可以培养语感, 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品味可以提高感受和欣赏能力。朗诵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朗诵是一门艺术, 朗诵好了可以感染人, 能像音乐一样让人陶醉。品味就是品析和玩味, 就是赏析。比如李白的《送友人》, 就可以从形式、内容和语言去品味。从形式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韵律很美, 主要表现在对仗、平仄和押韵上。它的首联、颔联、颈联都分别是工整的对联:“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平仄相对, 语意相联。每联最后一个字押韵, 韵脚是“城”“征”“情”“鸣”, 读来韵律和谐。从内容看, 这首诗是写送别。首联描绘送别地的景象,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面, 明净的河水绕着城的东面流过, 青山绿水, 环绕城郭, 美如画卷。颔联点明送别之事。分别情谊尽含“别”“征”之中。颈联写游子故人之情意, 用浮云和落日来比喻。尾联借马鸣来代替作别之声, 衬托离情别绪的浓烈。从语言上看, 首联“青山”“白水”色彩分明, “横”“绕”二字形象凝练。颔联“孤蓬”利用借喻手法, 写出了友人的孤身远行, 令人怜惜。颈联用六个名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直接组合成句, 形与意完美结合, 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尾联描写动作和声音情景, “挥手”是作别之举, “马鸣”是告别之音, 挥手告别送友人, 言简意赅。

篇4:让阅读成为习惯

有文化的人把读书当成是娱乐,跟打牌下棋一样,乐此不疲。一有空闲就看书阅读。一杯清茶就是他读书的伴侣,一支笔头就是他读书的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促成了他丰富的文化素养,他也因此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了事业,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吕蒙因长期读书学习成了“当刮目相待”的“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吕蒙养成读书习惯的成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劝学事例。

要读好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促进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阅读首先是浏览,是速读。这个读法的特点是读得快,是以抓住主要信息为主,其他的暂时不深究,先把握主体内容。在浏览速读时,除了筛选信息,还应该对文本的价值作出判断。当然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是因为意蕴深刻,或者是因为文笔优美,那就需要进一步精读揣摩。

精读揣摩可以先从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入手,整体把握文章。比如我们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首先把握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开头从一年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大自然的语言”,点题。接着指出自然现象就是物候,就引出了“物候”这一概念。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所以作者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要引出“物候”这一概念。接下来就应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性或者作用。阐明清楚了重要性,读者就知道了有研究的必要。自然地也就过渡到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于是文章就进入了主体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以阐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结束全文。把握了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后,就应该精读精典语段。比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就很精典。我们可以从写作的顺序、用词的生动典雅、语言的优美等方面去精读赏析。这一段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表明时间推移的用词“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变化灵活,丰富多彩。写物候的变化,用“沉睡”“苏醒”等词,以拟人手法,把“大地”人格化,亲切动人;用“翩然”一词,写出了燕子轻快飞舞的样子,生动形象;用“簌簌”一词写落叶纷纷飘下的样子,形象典雅;用“孕育”写夏天的植物结果;用“销声匿迹”写秋天的草际里的无声无息;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来形容冬天的景象等等,用词典雅,形象优美。经过了精读揣摩,就再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是进行了细嚼慢咽,有利吸收了。

再是朗诵品味。对于优美的散文和诗,就需要进行朗诵和品味。人的一生,把诸子百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现代精品文章等多朗诵多品味,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朗诵诗文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品味可以提高感受和欣赏能力。朗诵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朗诵是一门艺术,朗诵好了可以感染人,能像音乐一样让人陶醉。品味就是品析和玩味,就是赏析。比如李白的《送友人》,就可以从形式、内容和语言去品味。从形式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韵律很美,主要表现在对仗、平仄和押韵上。它的首联、颔联、颈联都分别是工整的对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平仄相对,语意相联。每联最后一个字押韵,韵脚是“城”“征”“情”“鸣”,读来韵律和谐。从内容看,这首诗是写送别。首联描绘送别地的景象,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的东面流过,青山绿水,环绕城郭,美如画卷。颔联点明送别之事。分别情谊尽含“别”“征”之中。颈联写游子故人之情意,用浮云和落日来比喻。尾联借马鸣来代替作别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浓烈。从语言上看,首联“青山”“白水”色彩分明,“横”“绕”二字形象凝练。颔联“孤蓬”利用借喻手法,写出了友人的孤身远行,令人怜惜。颈联用六个名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直接组合成句,形与意完美结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尾联描写动作和声音情景,“挥手”是作别之举,“马鸣”是告别之音,挥手告别送友人,言简意赅。

阅读中,讲究方法并养成习惯,不断坚持,就会集腋成裘,收获颇丰。

篇5: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我也许与大多数人都不太一样,因为在我生下来时,妈妈就已经在新华书店上班啦!也就是说,书是伴我成长的。每次放寒假、放暑假我都和妈妈一起“上班”,一起“下班”。有时认真起来,一天能看十多本书。也不知为什么,一天读这么多书,我却丝毫没有厌倦的感觉。人生在世,修身养性,都离不开读书,也许,我的一生,难以成为像韩愈、孔子等知识渊博的人,但我一定能做胸有点墨的人。

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几十年来,孙中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都要读些书,甚至在火线指挥作战时,也都带有书籍。他一生的好学,被同时代人誉为“手不释卷”、“无不博览”的表率。

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确实,读书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它会成为你的朋友,成为对你有帮助的朋友。人的一生离不开书。与书为伴,可以使人清雅脱俗,心胸豁达;以书为友,可以使人睿智深刻,懂礼明志。

再谈一谈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它是典籍。如果先哲的书也如现代书籍般的卷帙浩繁,恐怕即使未被绵长的历史所淘汰,也将被忙碌的现代人所遗弃了。这也使我明白为什么外国人说中国人是内向的,不善也不喜欢宣扬自己。这与我们的先人必然有很大的关系,就如老子的一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对于书,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其也只有好评。“书犹药也,可以医愚”(刘项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语)“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高尔基语)这些名言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显然,人生是离不开读书的。人生,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书的内容需要你自己来谱写,书的味道就要看你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去读这本充满哲理与悬奥的人生之书。

篇6: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要认真专注,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随身携带一本书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无论在哪里,若情况允许,无论时间长短,都可以取出阅读。哪怕只读半页,一页,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家里的床前、书桌,还有沙发旁边都可以放置一本书,这样便于我们随时拿来阅读。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每天至少要抽出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来阅读。你可别小看这二三十分钟,如果你每天都能坚持下来,那样我们积累的好词好句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需要用到它时,就会信手拈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然,好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丰富知识,比如拓宽视野,比如很好的巩固课内知识……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阅读中如果有记笔记的习惯,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可以促进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读书时,随身准备一个小本子,将遇到的好词佳句随时记录下来,必要时,可以将优美的段落抄录以便日后背诵。当然,在阅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及时圈点,并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来消化认识。其实,良好的阅读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大家能够一起分享,那岂不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参与阅读,让我们一起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吧!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发现,你的文笔如泉水奔涌,平日里一提说写作就头疼的现象再也不会发生了。还有的你的表达,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得精炼而有序。以前可能啰嗦半天表达不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可在坚持阅读之后,这样的情况也在慢慢地改善。

篇7:让阅读成为习惯小学作文

班上有些爸爸妈妈也非常关心我们的成长,热心的谢可欣妈妈,给我们准备了五十本图书,建立了个小小的图书馆。我们轮流阅读,吸收知识的营养,如痴如醉。

妈妈常跟我说:语文是门基本工具,无论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阅读,会让我们从经典文学作品里,认知我们未知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从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田,丰富我们的情感,升华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操。

自从我开始有规律的`阅读以来,妈妈总是鼓励我,表扬我的以前的些小毛病在慢慢改进了。比如:脾气变好了,渐渐有耐心了,对电视的兴趣变淡了……这些小小的进步,源自于阅读的力量吧。

篇8:让阅读成为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对初中阶段 (七~九年级) 的学生阅读提出了十五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的博文《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谈到: “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 我会怎么教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 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 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 在我的中学时代, 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 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 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 二是写日记的习惯。那么, 答案就有了。如果我是语文教师, 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 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 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 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 因此, 教师要想让学生走向成功之门, 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并且大量阅读,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首先, 必须利用好宝贵的45分钟时间, 达到阅读的教学目标。语文课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 不要吝惜时间。要以学生的读为本, 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 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立足于语文课内,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 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 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 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的阅读。

其次, 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 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 所以“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随文推荐, 以点带面。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 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 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阅读《隆中对》时, 在感受了诸葛亮的机智谋略之后,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等典故, 激起学生对三国人物的好奇、景仰、评点、思考, 从而激起学生认识三国人物的愿望和阅读三国故事的兴趣, 树立探索三国历史的信心。

再次, 要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 提高家长的认识, 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坚强后盾, 还学生阅读的时间, 把学生在家看电视、做题或上网的部分时间变为课外阅读时间。

最后, 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课外阅读要用眼, 更要用心, 要静下心来自己琢磨, 而不能“蜻蜓点水”。“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 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 时间一久, 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

篇9:让阅读成为习惯

【关键词】教师 认识阅读教学过程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一个老问题,但又是一个新问题。或许有人会说:“学校里不是天天在读书吗?”可是正如朱永新所说:“那些最伟大的思想,也许并不在教科书里面。”可我们许多学校的现实却是:孩子们正在远离真正的阅读。更可悲的是,许多老师也往往忽略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缺乏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和重视,使得学生的阅读更加荒漠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阅读,如何认识阅读教学呢?

一、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感知,自主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三、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还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完成了。如果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实际上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学生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会了自主飞翔。

篇10:让阅读成为习惯优秀作文

诚然,读书学习要花费时间,这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乍看起来似乎有点可惜,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方面,推动科学发展,对我们每个人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工作水平、劳动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乐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人多了、知书达理、文明礼貌的人,也会随之增多,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人们就会安居乐业,热爱生活生产,投身于创业和创造.我们追求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如果没有读书仿佛精神洗澡,几天不与书接触便不自在的追求;如果没有一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乏味、面目狰狞的境界,是不易与书相亲近的.

读书时当然也有苦与乐.

苦,不是好滋味.人尝胆汁、黄连,其味即苦也.我喜欢书,在于它让我明白了太多太多,但是它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和烦恼.成天的1、2、3、a、b、c,把我的头脑都弄破了,生活好枯燥,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本来想好好地来个读书大战,结果苦苦等来的却都是些做也做不完的作业,时间全部被占用了,此刻的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困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失去了自己的蓝天,此刻读书成了让我牵心痛苦的事情.

当然乐的时候也让人情不自禁,又一次时候我喜欢的作家蔡骏又出了他的另外一本书《旋转门》,这本书从开头就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止不住看下去的欲望,但是平时又没有时间去看啊!于是我靠着我还不算太笨的头脑,想了一个方法,自己买了一只手电筒,到了晚上拉灯睡觉的时候我便偷偷拿出了手电筒,小心翼翼地拿出书来,躲在被窝里,打开手电筒,看起来,还不时地轻轻地探出头来,打望周围是不是有人来了.半个小时过去,我已经热得满头大汗,哎只好半途而废了.最后落个又没看好又累得满头大汗的地步.只要有书陪伴,就有无穷的欢乐.

篇11: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赞叹林语堂先生语言的尖锐和思想的深邃。这本书中写到很多个国家,目前我对外国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知识、旅游或摄影类图书,我想,将来若有机会,一定会出国看看,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初次接触林语堂先生的文章,读来有点艰难晦涩,思想层次太高了,理解起来有点费力。但很有兴趣,有一种不断汲取知识的渴望激励我不断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我一直想做到的,我知道,对于爱读书之人,阅读是一种快乐,但要使之变成习惯可不容易。因此,我也鼓励着身边的同学,越忙越要抽出时间阅读,哪怕每天牺牲一点课间休息时间,鲁迅先生不是说了嘛,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特别是高三学生,很少时间看课外书,虽然每周都有自由阅读课,但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课下就必须依靠我们自觉了!坚持每天阅读一点点,日积月累,收获会越来越大:一方面,通过阅读收集大量素材,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学会一题多解;此外,阅读也是减压的一种方式,休息时间可以看看篇幅短小的文章。

每个人阅读的方式可能不一样,对此没必要强求统一,现在有很多人关注“如何高效阅读”,对“高效”的理解失之偏颇,以为读得快就算高效,殊不知,囫囵吞枣不仅不消化,养成坏习惯后还难以改正。所以,要么不读,要读就好好读,切不可走马观花!

阅读一篇文章,思考之后概括出主要观点,这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在开头提到的《英国人与中国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民主政体;英国善于做事,不善于命名;英国人更富有丈夫气息,而中国人较富女人气息。林语堂先生幽默而睿智地总结了英国人与中国人的区别。

对于外国的宗教、神学、民族历史,我不太理解,兴趣也淡薄一些,但如有必要,我会尝试阅读。太过宏观抽象的东西往往不太好理解,因为一方面我们本身缺乏这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思想层次没达到相当的水平。但是,通过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思想境界是可以提升的,我坚信这一点。

篇12: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4月1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因有幸亲自聆听王林老师的阅读讲座而让我记忆犹新!早上,一连下了整夜的细雨没有丝毫要停的意思,温度一下子降了好多。来到我们学校报告厅,讲座还没有开始,但人群已开始沸腾:有家长、有老师、有学生!定睛看了看,来听课的家长里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有的全程录像、有的戴着老花镜认真记录、有的目不转睛的盯着王林老师……态度是那么的虔诚!我和他们一样,第一次慕名听王老师的阅读讲座,心情是何其的激动?今天的讲座王林老师以“为什么阅读?读什么?如何读?”三个话题为线,以一个个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为引展开,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例子告诉家长老师们一个道理: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做大人的要首先告诉自己:“我是阅读人!”,然后也告诉自己的孩子:“你也是一个阅读人!”

什么是阅读人?一个热爱阅读、且能够长期坚持阅读的人;一个把阅读当成一种追求的人;一个把阅读养成习惯的人!今天的讲座,不仅更加坚定了我为孩子大声朗读的信念,而且为我的亲子阅读指明了方向,也把我从一些“误区”中引出。讲座后有幸与王钢老师的交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阅读、对孩子的那份热情、执着。这是一个有深度、有思想、有才学的“全才”老师!这让我想起了朋友常说的一句话:“与大师对话,能让你豁然开朗、激情飞扬!”是呀,听一次讲座,就有一次的收获;进行一次交流,思想就能前进一步。阅读公益讲座结束了,但,我们的阅读没有结束!真的希望自己,还有众多的老师、家长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从今天开始爱上阅读!让我们的阅读能成为一种习惯!

篇13:让课外阅读成为习惯

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营造书香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校园书香氛围, 是学生乐于读书喜爱读书的前提。作为初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我尽量让班级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次活动都布置成为学生们展示课外阅读的平台, 随时随地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快乐的感受书香的氛围。比如:在教室内、走廊的墙壁上都镶上名言警句;教室一角设置了班级图书角, 鼓励每一位学生都拿几本好书放在里面, 空闲时间供大家借阅;班级和学校经常开展各种语文专题活动, 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行朗诵会、故事会、美文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专题阅读讲座、征文比赛, 成立校园文学社、校园之声广播站, 举办语文节、读书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们把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都展示了出来,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课外阅读热情, 使他们充分体验了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选择好书, 陶冶审美情趣

作为语文老师, 我不仅鼓励学生读书, 而且指导他们读好书, 指导他们以好书为良师益友。学会择书而读, 我告诉他们, 首先要选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课外书;其次, 还要尽量选择那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书;此外还要因人择书,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个性、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的不同, 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课外书。

当今世界, 课外书籍种类繁多, 书店中、图书馆里、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书籍, 形形色色, 但难免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而且人的精力有限, 因而, 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择书, 这既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还能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阅读品位, 陶冶审美情趣。

三、教给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光有阅读兴趣和课外书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首先, 应教会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比如精读法就是对重点篇段落精心细读、逐字逐句、全身投入,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而且还要边读边想边批注。而速读, 则是对一些一般性的文章快速浏览大致内容, 不要求一字一句进行细嚼慢咽, 只求粗通大致内容即可。

其次, 为了加强阅读效果, 学校还应定期举行各种读书交流活动, 如我是小作家, 我是小小评论家、读书经验交流会、故事会等, 给学生一个展示课外阅读效果的舞台。在班上, 利用中午的十分钟准备时间, 我还鼓励学生大胆以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相互介绍各自的读书方法和经验。通过这些交流活动, 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效率。

此外, 还应鼓励学生读有所获, 读后会用, 激发学生读而有思, 读而有记, 读而有悟, 最终达到读而致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在课外读书活动中, 光读不用, 那只是消遣, 打发时间。课外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读有所获, 读而有悟, 读后会用。

四、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方法是效率的保证。光有兴趣和方法, 没有持之以恒的恒心, 不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是不可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为此, 我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约束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语文读书卡片;其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口头交流课外阅读信息的平台;此外还应督促学生坚持写读后感, 定期交流读书心得, 做到以读促说, 以读促写,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 写能力。

一句话,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还能提高认识, 陶冶情操。正如冰心说得好:“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我相信:当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日常习惯, 那么, 语文教学的成功, 就已经为期不远了。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还能提高认识, 陶冶情操。正如冰心说得好:“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我相信:当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日常习惯, 那么, 语文教学的成功, 就已经为期不远了。

篇14:让阅读成为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化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到学生本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开始转变课堂角色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但受到教学压力、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无法落实阅读活动等类似的问题,降低了阅读活动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同时,发展其独特的个性[1]。

一、创设良好阅读环境,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一切未知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其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应注意创设良好阅读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到阅读过程,并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在传统教学过程,受到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偏重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灌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学习兴趣[2],因此在进行阅读时,学生往往都带有排斥心理,降低了阅读效率和质量。针对类似的问题,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理论课程中渗透阅读理念,消除学生对阅读的恐惧,带领学生主动体会阅读的乐趣;其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好的环境会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创设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在阅读环境中感悟作品、升华人格。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创建“小小阅读角”,并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课外书带来,使得学生在课间休息或者课后的时间能够很方便进行阅读,教师应及时对这一类图书进行编号[3],保护好每一本图书,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二、选择合适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适合学生阅读的课本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观念。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阅读课本,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推荐《成语故事》《伊索寓言》等,既让学生能够记住课本知识,也从课外书籍中拓宽了知识面[4]。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阅读课本时,应注意丰富的课本类型,不仅要加入经典读物,如古代四大名著、国内外童话故事,也应适当加入现代文学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总动员》等,这些作品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类似的读本,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实用的生活经验[5]。

三、教授学生阅读方式,保障学生日常阅读时间

古诗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必须要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偏重培养学生知识摘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阅读方式和时间,基于素质化教育背景,教师应更新阅读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可以安排某一时间,作为每日“阅读时间”,充分保障学生日常阅读,此外,教师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督促学生完成每日阅读任务,如通过微信圈发布阅读照片等形式。

(一)引导学生全面阅读

阅读能够让学生获取到很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摘抄、识记习惯[6],对于部分重要的文章或者优美词句,应引导学生仔细认真的反复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视野,更好地运用在日常写作、交流中,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引导学生粗略阅读

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在阅读时准确记忆每个词语、每个段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粗略阅读,教授学生在开始阅读某一本书之前,应打开书本目录,大致阅读前言,形成对作品的最初印象,提升阅读效率和质量。对于部分无关紧要的知识,应直接跳过或者粗略记忆,无须花费过多时间,降低阅读的有效性。

(三)形成学生阅读笔记习惯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应帮助学生形成记笔记的习惯。阅读笔记形式较多,如“摘抄”“勾画标注”“写读后感”等,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形成有特色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思考,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四、树立优秀阅读榜样,开展丰富多彩阅读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好带头作用,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在阅读课程上,教师也应参与到阅读过程,与学生分享自身阅读经验,或者为学生朗读、讲解某一童话故事或古诗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意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教学魅力,扮演好学生阅读主导者角色,带领学生探索阅读世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故事大会”“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等,通过类似的方式,既检验学生阅读情况,也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和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快捷窗口,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重视形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应注意营造阅读环境,以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阅读成长道路中的榜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阅读过程,以亲子活动带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形成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耐心和恒心,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记笔记等阅读习惯,加深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印象,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郑勇,惠涓澈.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6).

[2]奚飞.关注数学阅读成就高效课堂——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

[3]石群.让书香溢满校园用智慧亮丽人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74).

[4]杨静林,陈超慧.基于美国K-12全国核心课程标准的英语阅读教学探究与启示——以《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5]黄素芳.以深化课外阅读夯实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以惠州市富民小学开展深化阅读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5(12).

[6]凌朝妹.大手携小手精彩不断有——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点滴谈[J].华夏教师,2015(11).

作者简介:苏桂平,女,1971年生,山西省襄汾县人,小教高级,大学本科,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名师培养对象。研究方向: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篇15: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每学期教室里都会放着一个书柜,从一年级至今书柜就跟随着我们,书柜里面存放着各类书籍。每学年初,我们就会拿着各自喜爱的书放在这里,同学们共享阅读的快乐。中午空闲时间,只要一做完作业,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奔向那个书柜。书柜容量不大,我们却翻了一遍又一遍,一学期下来,书就一本本变厚了。书柜似乎也十分期待我们的光临,这里俨然成了教室里最受欢迎的角落。

众所周知,阅读能提高一个人的知识面,开阔视野,结识朋友。在书里,我们认识了坚强的海伦·凯勒、张海迪、安妮,她们积极而乐观向上,在她们身上我学到了不向困难屈服、勇往直前的精神;马小跳就好似我们身边的一位同学,亲切又熟悉,在他身上永远可以找到调皮、天真的影子……一个个故事中的人物,生动又活灵活现,书带我们走近历史,走向世界,是如此芬芳迷人,生机无限。

时间久了,贴在书柜上的这句话,就真的成为了我们阅读生活的缩影,成为了一个习惯。每天值日班长都会整理好书柜上的书,同学们对书也爱护有加。只是这里的书,很多已经阅读了数遍,多希望书柜越来越大,书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份快乐。

篇16:初三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在北京地质大学读书时,我把别人睡觉的时间拿来读书,晚上回宿舍,同学们都睡着了,我总要读到最后熄灯。睡到半夜起来又开始读。那时候我没有手表,大概是两三点就起床了。”温爷爷说,不希望现在的学生像他那样苦读书,但希望大家博览群书,多记点知识总是有用的。

温爷爷上学的时候那么刻苦读书,真让人敬佩。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温爷爷总是温文尔雅,博古论今,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温爷爷是我的榜样。

我也爱读书。

听妈妈说,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就每天都给我读书:读诗歌、读童话;我出生后从医院回到家的第一天起,妈妈就给我看书,当然是“婴儿书”啦,我能目不转睛地看好几分钟,可能因为距离太近了,没多久,我的眼睛就成了“斗鸡眼”,这可把妈妈吓坏了,不过通过咨询医生,及时调整好看书的距离,我的眼睛很快又恢复了正常。六个月大的时候,我会坐了,就学着姐姐的样子拿着书,摇头晃脑叽哩挂啦地读着,有时候书还是反着拿的,谁要是敢碰我的书,我还生气地大叫,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两岁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同事们聚餐,回来已经很晚了,我在车上都睡着了,回到家,爸爸把我轻轻地放到床上,可一躺到床上我就醒了,我“蹬蹬蹬”直奔书架拿了一本书叫妈妈给我读,弄得妈妈哭笑不得;现在,每天睡觉前,是我最享受的时间,我会拿一本我喜欢的书,在被窝里读上一会儿,我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嘻笑,一起流泪;一起探险,一起学习……我喜欢丁丁的机智、喜欢蓝精灵的可爱、喜欢夏洛的.聪明真诚、喜欢好心眼巨人“冒傻气”、喜欢皮皮鲁的特立独行、喜欢马小跳的调皮捣蛋……

妈妈常对我说,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不会欺骗你,不会冷漠你,他给你知识,使你成为一个有深度有内函的人。爸爸妈妈都是普通的国企职工,可还是尽他们最大的能力给我买了很多书。过去,我每读完一本书,妈妈都会把它简单地记录下来。现在,我已经有能力了,我自己会做读书卡了,我会把好的词句和我的感受记录下来,还配上好看的插图。

爱好书籍的人,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作者:伯洛。

篇17: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七年级作文

过去,我对阅读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常常只对科幻小说着迷,而面对真正的文学名著,我是不大感兴趣的。

我那时对文学不感兴趣,一来是因为太长,二来是因为太难懂,偶尔看一点,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

就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讲,我三年级时第一次见到时,真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反应一样:一本炼铁书,有什么好看的?

首先让我迷上文学的应该是《千字文》吧,一看书名,还以为是某种超难懂的文学,结果日后随手一翻,越看越不对劲,原以为满页都是“之乎者也”一类,结果是一些具有某个道理的历史集,且都翻译成了白话文。那天,我把一下午的时间都用来研究《千字文》去了。看完之后又不过瘾,看上一遍又一遍。如此几遍后,竟有一些爱不释手。于是我把平时藏在角落的那几本文学书都搬了下来,拍了拍那上面厚厚的灰尘,便一本一本地啃了起来。

我的看书速度本来就快,再加上当时仅仅是抱着兴趣去看。于是,我只用了三天便把它们翻了个遍。

时隔五年,从我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第一次翻阅,我已从三年级小学生变成了初二的中学生,也算得上是一种讽刺。当我翻开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时,呵,真与炼铁一般:主人公保尔便是那块铁矿,那些困难磨折便是一把坚硬的锤子,而岁月则是那名优秀的打铁工人。岁月的磨难虽然摧毁了他的身体,而他的精神却化作了一股“钢铁洪流”时刻激励着下一代青年。

篇18: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黑德斯说过:“书籍犹如朋友, 必须慎重选择。”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 把矿渣甩在一边, 只拣纯净的宝石。”走下“塔尖”的儿童文学领军者——曹文轩先生强调, “读什么书是一个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生的阅读是在老师和有见地的家长指导甚至监督之下的阅读。”

1. 架设课内课外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的特点, 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 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 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 促进知识的迁移, 使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两者的有机结合, 对课外阅读而言, 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 又有了良好的智力和知识“背景支持”。

抓住课文内容的“拓展点”。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美文, 它们或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而来, 或是介绍名人名家的风雨人生, 或是文字朴素、却意韵深远, 或是对人间真情、社会美德的赞颂与褒扬, 或是对社会发展的热点关注……但这些课文所呈现的这些方面, 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也只是“冰山一角”, 欲见真面目, 欲有新收获, 需要教师以此进行适度地引领与拓展。如教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 引领学生去读名著《水浒传》;学完了《海伦·凯勒》, 如果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就不算真正了解海伦;学完了吴伯箫的散文《早》, 再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相信对鲁迅的了解会更多、更透;学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 再读读冰心老人的诗集《繁星》《春水》, 老人“有了爱, 就有了一切”的博爱情怀, 才能真正走进你的心田;读了《生命桥》, 谁能不动容?再找来《藏羚羊的跪拜》《蚁国英雄》一读, 怎能不震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个例子也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窗边瞭望, 到窗外走走, 滋养心灵, 陶冶情操。

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学生是情感的王子”, 面对五彩缤纷的课文内容, 学生很容易投入真情感、真兴趣。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 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产生了质疑:在茫茫宇宙中, 难道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吗?我紧紧抓住这一“兴奋点”, 引导学生查找课外书籍或上网阅读, 于是围绕这一主题的探究性课外阅读由此展开。学习了《神奇的克隆》后, 学生对科技时代的“宠儿”——克隆, 总会感觉新奇, 引导学生在课外作一些探究, 必将有意外的教学收获。

2. 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生活即语文, 生活的外延等同于语文的外延。我们的社会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新事、奇事、趣事、大事发生, 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与时代同步的美文、新闻、趣闻诞生。处于日益开放的时代, 学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些无疑是他们了解世界、积蓄情感、丰富学习内容的好资源。国人不会忘记“5·12”, 在这举国同悲、山河同泣的日子里, 多少感人的故事, 多少火热的文字应运而生, 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为孩子们深情诵读过《孩子, 不用怕》《不离不弃》《天堂里我不孤独》……这样的文字震撼心灵, 这样的情感荡涤灵魂。近年来, 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 那个戴黑框眼镜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孩子的偶像。他们都为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煞费苦心, 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儿童时尚读物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资源。想起几年前, 作家曹文轩先生来家乡为孩子们作报告的情景。当曹教授信步走上讲台时, 孩子们再也忍不住了, 那潮水般的掌声尽情地表达了孩子们的热情与期待。“……孩子们, 我要送给你们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我和故事一同出生’;第二句话是‘这个世界属于细心的人’;第三句话是个成语, 叫‘无中生

有’……”孩子们个个小脸涨得通红, 小手举得高高, 不停地向大作家提问……活动时间是短暂的, 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当孩子们为作文无病呻吟时, 这不就是一剂良方吗?当孩子们沉迷于电玩、电视时, 这不就是洞开一扇文学之门吗?你瞧, 校园里似乎刮起了一阵“轩”风:操场一隅、廊道一角, 三五成群, 或蹲或立, 读着《根鸟》《青铜葵花》《草房子》……这就是阅读, 这就是学习!

3. 融进先人哲思的经典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来校为学生作讲座, 至今还记得这样一段内容:读书如沙里淘金。如果让你去淘金, 你是到含金量极低的沙滩去淘, 还是到含金量极高的金矿去淘?不用说, 肯定要去金矿。那么哪些书是“金矿”?经典!经典是经时间淘洗过、历史见证过的“金矿”, 是蕴藏先人哲思的文字精灵。当代美国极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 “我们拥有经典的原因是生命短促且姗姗来迟。人生有涯, 生命终有尽时, 要读的书却前所未有的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 只有多读经典, 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 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 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回归经典阅读, 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语文教师需要制订一个具体的经典阅读计划, 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实践中, 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 我还结合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 向五年级学生推荐了青少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史记》, 冰心诗集《繁星》、鲁迅的《朝花夕拾》, 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等。

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的回归, 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理性追求。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 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经典的喜悦中, 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 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对于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

4. 彰显个性阅读的魅力

有很多教育资源是我们无法单独开发的, 即使能开发出来, 有效性也不会高, 我们必须依靠更多外部力量的参与。同样, 要永葆学生的阅读热情, 一厢情愿的单向行为是“如履薄冰”而缺失生命力的, 只有通过学生生命阵营的互动、共动和联动, 我们才会如愿以偿。实践中, 我充分利用学生与家长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 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班级推荐读物,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与教育思考向学生推荐读物。在我们班级有个特殊的学生团体———新书审查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学生、家长推荐的读物予以审查并向全班“发布”。实践证明, 此举不仅有效唤起学生生命阵营的联动, 还丰富了学生读物, 许多有价值的书籍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春风又绿江南岸——重视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 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说, “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课外阅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使得课内课外阅读互补互动、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学生从课内习得的阅读知识及技能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 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又为深化拓展课堂的知识技能、达成语文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能。实践中, 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 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标画重要内容;学会品词析句作批注;作内容摘要, 整理阅读提纲, 将书读“薄”;展开想象、推理, 进行分析、评价, 写心得体会, 将书读“厚”;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精读名著之类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略读浅显易懂的书籍或只作内容知晓的书籍报刊、童话神话等, 以扩大阅读面, 增加综合信息。这里特别强调的是, 对于一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精华的精美语言, 学生应当熟读、精读、多读。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 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 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让学生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 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 并进行资料整合,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是围绕某个问题去阅读相关材料, 因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简单的科研意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曹文轩先生说, “朗读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在德国——阅读格局相对成熟的国家, 朗读是家常便饭, 学生朗读, 老师朗读,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美妙和故事的迷人。当学生在朗读时被作品吸引住之后, 就会不由自主地读这本书, 而一旦开始进入读书世界, 他们就会慢慢地进入流连忘返的状态。另外,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 就是甄别和淘汰那些毫无价值可言的读物, 因为它如果真是“烂货”, 就无法被朗读。因而, 在实践中我一方面亲自为学生读书, 一方面大力提倡学生大声朗读美文, 为学生创造机会, 搭建平台, 以表演者的角色去参与阅读, 去感受文字。

三、躲进小楼成一统——力挤课外阅读的充裕时间

预留课堂时间。坚持“精讲多读”, 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确保自主时间。变以往的家庭作业为少留书面家庭作业, 而推荐各种课外书报, 收集整理各种信息,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 读好书。每天规定自主阅读时间, 如“早晨美读”——美文诵读十分钟, “午间阅读”——利用学生午间吃饭前后的二十分钟, “晚间研读”——利用晚间休息前后约一小时时间。

提供交流时间。将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的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 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外阅读的疑惑, 或交流读书经验, 汇报读书成果。

学会安排时间。鲁迅先生说,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去挤总是有的。”光靠教师安排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必须做时间的主人, 做学习的主人, 能根据自身阅读兴趣、学习规律, 学会挤时间,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丰富课外阅读的组织形式

着染“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师生合力打造班级的“阅读文化”, 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室无处不激情”, 我们教室四周的墙报上始终围绕“书香精神”进行设计和创意, 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 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 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贴在墙上感染其他同学。

师生“共读”。语文教师是一面镜子、一个楷模、一轮回声的声源。语文教师必须用个人的精神和魅力去感召学生, 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 亲自阅读, 师生共读, 让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永远根植于学生的生命深处。每到阅读课, 以及可以利用的闲暇时间, 我都与学生一起捧起书本, 共同阅读, 共同汲取营养。我想“身教优于言教”, 只要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我们的教室一定会真正书香弥漫。

小组“竞读”。在全班组成自愿互助阅读小组, 尽可能将兴趣相投或能力相仿的学生分为一组,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阅读活动, 如同读一本书, 同诵一篇文, 同演一台戏, 同写一类文。

开好“三会”。这里所说的“三会”, 指的是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三会”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拓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有助于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阅读氛围。

学会“扇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把握契机, 学会“扇风”, 就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通常我们会这样去引导:一是欣赏课外文章的精彩片段。一篇好的文章语言生动, 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深深地吸引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是介绍课外读物的故事梗概。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强烈, 可以向学生概括讲述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样会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三是讲述课外读物开头或结尾。许多文章开头往往设计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结尾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感情的升华, 是画龙点睛之笔, 最能感动读者, 可以通过讲述文章开头或结尾, 激发学生阅读全篇。四是介绍著名作家的作品, 学习了一篇课文后, 学生对该作家的文章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五是邀请不同学科老师布置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 要想让学生保持一种持续的课外阅读热情, 必须有一种能持续刺激儿童心理的东西。实践中, 我们尝试着在语文考试中适当联系必读书目来命题, 给予阅读情况较好的家庭、小组、个人授予一定的称号或提供公开展示的机会, 如“书香家庭”“读书精英”“书迷小博士”, 开设“百家讲坛”等。尝试虽然简单, 却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自豪与快乐。

小学生的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 虽然我们很难指望社会的共动, 但至少可以要求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与联动, 形成最佳合力, 去携手打造学生心灵的栖息之所,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尽心、精心、静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阅读生活中去, 成为生活中新的兴奋点, 使课外阅读逐步成为生活的常态, 学习的习惯。

上一篇:江南中学教育教学信息周报2008年第2期下一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