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2024-04-16

让慈善公益成为一种习惯(精选14篇)

篇1:让慈善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勇担社会责任,共建和谐大家庭

――台州公司积极开展慈善义工服务

浙江台州安邦护卫有限公司集金融货币、贵重物品、银行ATM机外包业务为一体的金融守押公司,下设椒江、临海、温岭三个押运大队,现在编员工1480多人。为体现公司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提升队伍凝聚力。近年来,公司贯彻落实总书记十八大讲话精神,在积极拓展业务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提倡“以德治企、以爱治企”的新风尚,为员工树立正确的风向标,大力弘扬社会爱心奉献,使他们自觉投身慈善公益事业,传递社会正能量,体现出真正的人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投身慈善公益事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奉献社会。几年来,积极参与敬老助残、扶贫助学、无偿献血、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等各类义工服务436次,参与人数3060人次,筹集捐助物资20余万元,受益群众达2500人次,足迹遍及整个台州。为公司在社会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一、注重公益、关爱社会,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公司秉承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美德,积极探索队伍管理的新方法、新路子,采取以制度管人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对社会爱心奉献的责任灌输到每位员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勇于承担责任。并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安邦志愿者精神。他们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独居孤寡老人家开展暖心活动;走进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为莘莘学子点亮梦想;走进湖漫水库、石塘等自然水源保护区,开展“五水共治”活动;走进台州市中心血站、街头献血车,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他们的事迹曾被《台州日报》、《台州晚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报道,受到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真正体现了安邦员工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以点到面,逐步推广,让慈善公益活动遍地开花。公司坚持自愿参加和组织引导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原则,积极参加并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持之以恒,不求回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诠释无私奉献精神,用平凡的行动谱写不平凡的人生赞歌。

(一)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开展多样化的慈善公益活动。

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每逢学雷锋日、清明节、重阳节等重要纪念日,以中队为单位,组织员工开展“清扫公园”、“祭扫烈士陵园”、“无偿献血”等各种零散式公益活动。2013年3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温岭大队建行中队调度员陈敏玲有幸结识了温岭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副会长兼城南分会会长张金华,参加了深层次的慈善公益活动。走进温岭城南残疾人家庭,为他们洗头、理发、打扫卫生,为公司员工进入公益事业指引方向,点亮明灯。并产生“蝴蝶效应”,公益活动不但在温岭押运大队全面展开,且在全公司得到进一步推广。

(二)、联合慈善机构与爱心人士,深入开展慈善公益活动。

为更好地帮助弱势群体,公司曾联合温岭市城南义工队、坞根红星志愿队、箬横阳光志愿队及社会爱心人士,借助社会之力,开展“临终关怀”、“新春圆梦”等系列活动,为王阿公送去临终关怀;为柯阿婆圆了电视梦、为小郭圆了电脑梦。并对小郭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及生活费进行全额资助,今年即将毕业。另外,公司还分区域分中队对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子、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等进行结对资助。例如,坞根的程同学从2013年开始结对资助,每学期开学前,公司志愿者会和爱心人士一起为她送去学习用品、学杂费用及住校餐费,让她安心上学;定期去城南、新河长屿等地为老人们理发、打扫卫生等,并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及节日慰问品。目前,结对资助人员就有80多人。

(三)、成立义工服务队,使义工活动更加规范化、整体化。

公益活动在各大队推广后,得到员工们的强烈反响。上到公司总经理助理,下到基层新进员工,各级人员纷纷加入,台州安邦义工队伍逐渐壮大,取得义工证的员工就有500多人,志愿者证有30多人。2014年12月,台州市慈善总会专门为公司授旗,成立“台州慈善安邦护卫义工服务队”;2015年7月,温岭市慈善总会给温岭押运大队授旗,成立温岭慈善义工台州安邦护卫温岭押运大队服务队。2015年3月初,公司组织20多名义工开展植树活动;7月底,组织20多名义工到温岭市武警中队开展“迎八

一、送清凉”拥军慰问活动; 8月19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公司在天台县开展“慰问抗战老兵、聆听抗战故事”红色教育活动,慰问吕禄卿、袁祥彬、姚仁言三位抗日老战士。标志着公司义工活动由零散形、合作形向规范化迈进,进一步提高义工活动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内树榜样、外树形象,让慈善公益成为企业文化。爱心需要示范、道德需要引领。公司潜移默化地把慈善公益事业变成公司的一种企业文化,慈善公益的种子在每个安邦人的身上生根发芽,他们从思想上、工作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本的要我做,变成现在的我要做,脏活、累活抢着干,义工活动争着去,先进榜样抢着当。在安邦内部涌现出一批批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活雷锋”。

公司“献血达人”卓景敏,13年来坚持无偿献血,他不但献血、献血小板、还捐献造血干细胞。截止目前,献血27次,献血总量达17600ml,相当于4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2010年被玉环红十字会授予“无偿献血奉献奖”,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勤部卫生部授予《2010年-2011年全国无偿志愿服务奖三星奖》;2014年,省献血工作小组还向他颁发了“浙江省无偿献血荣誉证”。

2013年4月14日,温岭押运大队员工王军兵拾得内有身份证、多张银行卡及现金600多元的皮夹,通过当地派出所将钱包交还失主;2014年1月7日晚7点整,温岭押运大队民泰中队一车组人员在温岭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城区支行附近捡到内有2800多元现金、多张银行卡和身份证的黑色钱包;2014年1月23日晚,温岭押运大队建行中队车组在建行清港支行路段拾到2900元人民币;2014年4月6日下午,公司员工林微钳在上班途中捡到一只价值1000多元的三星手机;2015年9月初,临海押运大队队员贺勇帮储户找回了6000元。2015年9月14日,安邦队员在黄岩农信社旁一边用人墙为紧急生产孕妇周晨兰搭起临时产房,一边拨打120。2015年9月21日晚上,一辆在黄岩横街西路行驶的私家车突发自燃,椒江大队黄岩农村合作银行中队队员手持灭火器助车主灭火……类似这样的好人好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继续发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理念和精神去积极从事慈善工作,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篇2:让慈善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让卫生成为一种习惯 让文明成为一种时尚

高尚的品德、文明的言行,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一名在校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校园文明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但目前我们的校园里不文明的现象有所抬头,例如随意旷课,上课迟到、早退;携带食物进入课堂,把庄严的课堂当食堂,果皮纸屑等垃圾随手丢弃在课桌里;男生在公共场所吸烟;男女交往行为不得体,公开场合有过分亲昵的举动;个别寝室内务卫生较差……上述种种不文明行为和现象不仅违反了我校有关学生管理制度,也严重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影响了我校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养成教育,促进校园文明建设,院团委组织部开展“让卫生成为一种习惯,让文明成为一种时尚”团课学习,此次学习是为了加强和提高我院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我院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养成良好的、文明的日常行为习惯,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为此,我们向全院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争创无烟宿舍、无烟班级、无烟校园。

二、文明学习。做到不旷课,不迟不早退;坚决杜绝在自习室里大声喧哗、打电话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诚信考试,不作弊。

三、文明行为。传播礼仪,践行文明。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校园里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打招呼。男女同学在交往中应言行得当,不在公共场所做过于亲昵的举动。

四、文明举止。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穿戴整洁、着装得体。言语文明,态度友善,行为优雅。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文明娱乐。合理分配时间,科学上网,不痴迷网络。

六、文明宿舍。维持宿舍良好的生活环境,按时归寝,杜绝夜不归宿的不良行为。

七、文明就餐。排队打饭、不拥挤,提高效率,主动收拾餐具,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八、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同学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习惯成自然,从小事做起,必能成大气候。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让卫生成为一种习惯,让文明成为一种时尚”团课,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人人争当文明大学生。

提问:

(1)在校园中你有发现哪些不文明的行为?

(2)请大家说说怎么样才能杜绝不文明的现象出现”?

(3)说说我们如何做一位文明的大学生?

请各班团支书根据主题开展团课,上交一份团课心得并拍照存档。

篇3: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是如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这就应该从学生初次接触读书本时说起吧!我认为学生对书本接触得越早越好。最早的书本应该是图画式的, 这花花绿绿的东西会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 或许爱看书的种子从这时便被深埋在心中了。但是许多的农村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 许多忙碌的家长也做不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或许自然就落到了学校老师身上。但传统的语文基础教育往往把学生引入误区。我不赞成按字、词、篇的顺序来学语文, 更不赞成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把生字词写几行甚至一张。本应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机械的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把字词从活活生生的文章中割离出来呢?文字因成了句、成了篇而生色生香, 是语句、篇章赋予了它生命。让学生先去感受语言之美, 对语言产生兴趣, 它的意义应远远超过认识几百个字的意义吧!小孩子们读得书多了, 无形中许多字也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 印象反复叠加, 不知不觉便根深蒂固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 光是抄写字词就占去了学生很大部分时间。小学教育变成了识记字词的教育, 因为现行的评价制度迫使老师所看重的是这一学期或这一学年的成绩。所以教师不能把眼光看得更远, 他们不得不关注眼前的成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具有非凡的意义。在众多的习惯中, 读书也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吧!偏偏许多时候家长忽略了, 教师也忽略了。

作为一名农村中心语文教师我痛心地发现, 许多学生都没有阅读的兴趣, 更没有阅读的习惯。我们不得不从头抓起, 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

初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任你涂写, 课堂上时间有限, 课下让他们去读, 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去做。因为在没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前提下, 他们是把这种要求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某部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吊足学生的胃口, 部分学生为了了解下面的情节, 课下就会非常自觉地找来看。如果教师想进一步巩固效果, 隔一段时间可开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论坛, 真正认真读且读有所得的学生便有了施展的空间。他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便触动了对书的热爱之情。

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的过程就是精简的过程、挑选的过程、内化的过程。

(一) 经典摘抄。对文中一些经典语句让学生养成及时摘抄的好习惯, 将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

(二) 笔记心得。将阅读过程中点滴的心理感受记下来, 长期积累便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良好习惯

朗读要饱含感情地去读, 用情去读的过程便是学生与文章交流对话的过程, 是情感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 会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拉近学生与书的距离。好的文章一定要背,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精妙之处!

通过以上方法, 读书由被动慢慢地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必须坚持。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此种做法坚持初中三年, 足以将一个行为变成习惯。

篇4:黄晓明: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

2004年开始,黄晓明一直在资助40多个四川及重庆涪陵的贫困地区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各项慈善捐款活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任何事只看内心,我不会说我捐了多少钱,做公众人物可以有一定影响力,倡导大众行善,这方面我不介意多说。” 对于“时代骑士勋章”表扬黄晓明乐善好施,他这样回应道。

2008年初,华南爆发重大雪灾,黄晓明前前后后捐款数十万元。汶川地震后,他更是倾心倾力,捐款捐物又捐血,极其关心灾区儿童的安全健康,并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频频余震多次亲赴灾区探望救助受灾儿童,给孩子们带去生活和学习用品。对此他表示,亲眼目睹灾区的状况让他感触很深,也让他意识到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这次经历让黄晓明从内心的层面上越发成熟起来,更坚定了只要有能力就行公益的想法。同年5月,黄晓明作为“中国儿童基金会形象大使”,与中国儿童基金会合作,个人捐出100万元,成立“安康儿童家园专项基金”,用于帮助灾区儿童改善学习和生活环境,安全、健康地成长。该基金会设立初期定下五年计划,到2013年将会用200万元基金建立30~50所抗震教室。

黄晓明同时也十分关爱动物。他曾捐款100万元认养一对大熊猫龙凤胎,并被聘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爱心形象大使。作为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宣传大使,他带上了这对百万元认养的地震后出生的全球首对双胞胎大熊猫“平平”、“安安”,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又带领另外8只熊猫远赴上海助阵世博。2009年的“卧龙大熊猫感恩中国万里行”启动仪式上,黄晓明还被授予“成都熊猫爱心大使”和“雅安熊猫爱心大使”。

黄晓明的慈善事业还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2009年8月5日,黄晓明被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爱心大使”,成为中国内地担任该职的第一人。10月25日,黄晓明成为“世博会志愿者宣传大使”,这也是他在获得“联合国儿基会大使”、“中国保护大熊猫爱心大使”等身份后,身兼的第七个国际级公益大使身份。当日,黄晓明作为领跑人带领着近万名志愿者,在上海长江大桥上一边慢跑,一边传递巨型世博会志愿者旗帜。

如今,互联网也为黄晓明的慈善事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便利。黄晓明说,如果他每天发两条微博,那么一定有一条是与公益慈善相关的。对于黄晓明来说,做公益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有帮助到别人。他曾经坚持每天转发一条“寻找被骗至广西的女孩刘亚男”的微博,使得这名失踪儿童最终重回父母的怀抱。对此,高兴不已的黄晓明发出了“做慈善微博不微”的感叹,并号召其过百万的微博粉丝也能同自己一起帮助他人。黄晓明不仅坚持自己的慈善口号“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更传达和推广了“微慈善”这个概念。他利用微博转发和寻找被拐儿童,呼吁粉丝关注孤寡老人和有需要帮助的各个群体,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各项慈善活动中。

黄晓明还在微博里关心一只小黄猫,用略显煽情的语调写道:“它是一只流浪猫,它没有喝过幸福的牛奶,刮风下雨的夜晚,只能吃着垃圾堆里发臭的菜??(关心一下流浪的小动物吧)”,并发布了他与流浪猫的合影,十分温馨。“类似的事情我还会尽力去做,因为‘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做慈善一直比较低调,因为不可能一生就做一次轰轰烈烈的慈善,然后就不做了。对我而言慈善是点点滴滴,碰到了就会去做,是要坚持一生的事情。”

篇5: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艺术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能让每个读过此书的人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为了孩子。多么实实在在的思想。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他认为,“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并时刻认识到自己永远是最棒的。

教师如何能做到这点,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那就是——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语言匮乏。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上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他让我记住:老天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跑在时间前面的就是最大财富的拥有者。

每天,当我们面对这群鲜活的生命,他们所散发出的青春气息时刻提醒我们要学习、要读书。因为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他人之长,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至于成为学生眼中的“老古董”。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紧紧跟上学生的成长特点,才能更好地跟学生沟通、交流,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6: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从蹒跚学步,到青春年少,这之间我们拥有了许多,亦失去了许多,但唯一不变的是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曾像我们这样,经历过青春的懵懂无知,经历过盼望,经历过我们此刻经历的一切,他们也是从少男少女褪去青涩,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职责。也许,他们做得不够好,也许,他们并没有十分的理解你,懂得你。可是,你是否曾和他们在一齐谈心,告诉他们你心里怎样想的,你是否曾给他们打电话问问他们最近身体可好,你是否以往给他们捶过背,捏过肩。父母,是我们骨肉相连的亲人,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应当多陪陪他们,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正青春年少无知的我们,处于人生最好的时间。人生的路口在这样的时间里,被我们选择,而父母在这样时间里慢慢变老,不知你是否曾注意过父母头上慢慢变白的头发,注意过岁月在他们头上留下的痕迹吗?他们也经历着我们此刻经历的这一切,他们也渴望被关心,被理解,被爱。你是否曾将自我攒过几个星期的零花钱给自我喜欢的人买生日礼物,却常常忘记父母的生日,即使记得也只是漫不经心的说一句“生日欢乐”,我们总是抱怨父母不理解我们,不关心我们,我们有何时关心过他们,不要把自我最好的一面留给别人,把自我最差的一面留给自我的亲人。“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在父母疲惫的时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在他们口渴的时候,为他们送上一杯水;在他们出门时,给他们一个微笑,告诉他们路上慢点;在傍晚的时候,把饭菜做好,等着他们回来。当自我懂事的时候,就不要奢望在他们身上得到什么,如果我们想得到什么,那么就应当自我努力,而不是当“啃老族”。感恩,并不是说要做得多好,要花多少钱,要让别人明白,才是感恩。也许,简简单单的一顿饭,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够让你们年迈的父母感动落泪。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把父母时常放在心上,告诉他们,你在乎他们,就是最好的感恩,不是吗?

篇7:让合规成为一种习惯

尊敬的各们领导,各位同事大家晚上好!我来自XX支行,我叫XX,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让合规成为一种习惯》

先给大家讲一则笑话:说一个人和他的女朋友逛街,看到红灯便闯了过程去。女朋友说,你连红灯都敢闯,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就跟他分手了。后来他又结识了一个女友,逛街时,看见了红灯,便老老实实的等,女友不高兴了,说你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事?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一些人对法律、规则的漠视。事实上,在我们身边,规则的漠视。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小到闯红灯、随地吐痰、乱毛垃圾,大到随意违约、坑蒙拐骗、违法乱纪。对这些现象,有的人似乎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殊不知,个人意志高于社会规则,个体行为凌驾于制度约束之上,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规是社会有序运转、企业健康发展、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更是银行人的生命线。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规则可以灵活掌握,随意调整,人人不择手段,以实现一己私欲为目的,企业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远的不讲,在我们身边就有活生生的案例,有的是员工知法犯法,严重违反业务规定挪用资金而被开除,有的是员工虚增存款而被告降职停职,一般性的业务差错而被积分就更不用说了。一件又一件的经济犯罪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大案、要案的背后并不是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而往往是因为思想的松懈,对合规的漠视。因此提高员工合规意识,让意识变成行为,让行为变成习惯,最终形成一种合规文化,邮储银行的事业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显然合规经营这种良习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培训、教育、检查、监督,让每位员工用心去牢记合规、用行为来诠释合规,只有在观念和实践上都去重视合规的内涵,自身的行为才会形成一种职业习惯。作为一名前台员工,我深深地感受到合规的重要性。何任百分之一的疏忽都可能变成百分之一百遗憾,一次小小的操作失误有可能会带来终生的悔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不可能搞好一个银行,但却可能会搞垮一个银行。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做起,切切实实做到“上岗一分钟,合规六十秒”。而作为邮储银行的一名员工,我也可喜的看到我们行的各级领导对培养合规文化的重视。今年省分行出台的《两个办法》,无疑就是我们合规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它从“不可为”入手,细致入微的为我偿提拱了一个行动指南,让我们懂得如何合规操作,如何防范和规避风险,如何更好的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而自四季度以来,我们黄梅县支行在周行长的带领下,大力倡导“合规成习惯,习惯促安全”的理念,全行上下深入开展“合规大讲堂”、“合规大讨论”活动,让我们每一位员工都切实感受到了活动的力度与深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业务越发展,合规越重要!诚然,我们谁也不希望,一场运动式的教育活动之后,违规操作的问题卷土重来;不希望因为个别人的随意操作和小问题不断,使全行员工的利益受到牵连;不希望有惊天动地的案件发生,却只能在事后感慨万千。我们只希望同,我们每们员工都能真正理解和认同合规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真正去遵守、去执行,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虚心学习,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实实在在的人生,来为邮储银行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风险无小事,合规心中留”。只有绷紧合规之弦,才能弹奏幸福之音。今天的演讲或许不能改变我们工作中那些不合规的现象、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但从现场的气氛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大家的思想正在统一,决心也正在汇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担负起合规执行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相信一定能创造出我们邮储银行美好的明天!当合规像我们吃饭、睡觉、休息一样自然的去执行的时候,我想,那才是我们的最高境界!

篇8: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恩格斯把思考形象地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生动地告诉人们思考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思考是智力的核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就是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那么,如何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呢?

一、激活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调动内在的驱动力,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自学能力的养成夯实基础。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呢?

第一、独立学习,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求知的萌芽和创造的起点,都是源于孩子的好奇心。学生对许多问题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因此教者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在教学《诚实和信任》 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贯穿全文主线的思考,设问:留下字条和不留字条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教者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主动的状态,让学生大胆地推测,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学习兴致高,而且乐于思考。

第二、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过程中,让孩子思考自己的学习目标,再把自己的行为不断与目标加以对照,让目标成为孩子的动力。例如在教 《谈礼貌》 《滴水穿石的启示》 《学会合作》 等文章时,教者可在开课前提问:“本节课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一类文章的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教者并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思考你的目标达成了多少,还有哪些不足,查漏补缺,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第三、运用肯定、奖励的评价方法,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成功喜悦的满足。一次,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我问:“这两个词谁会读?会读的话就带领全班孩子一起读。”我班一个随班就读儿童勇敢地举起手,我喊了他,他带领大家读得很好,我让全班孩子给他掌声鼓励他,他受到莫大的鼓舞,整节课都听得很认真,从那以后我只要找到机会就鼓励他,他居然变得爱上语文课,后来他用稚嫩的话语告诉我,他从来没有老师表扬,他也想得到。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对待肯定和鼓励很在意,敢想,一个正常的孩子岂不是更加在乎。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上,学生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赞赏,信任的目光,善意的微笑,鼓励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思考,欣赏学生的做法,每个学生的性格、知识、意志等不同,教育的内容、手段也不同,要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运用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四、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竞争可采用自我竞争、同伴竞争、团体合作竞争,并思考如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但还有注意最大限度减少竞争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 《望月》 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赞月大比拼,说含“月”的成语、比赛诵读描写月亮的古诗、用各种修辞手法形容月亮……总而言之,在思考中比赛,在比赛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第五、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在班级中,教师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班级成为亲密和谐的大家庭。比如在教文章 《爱如茉莉》 时,让洁白纯净、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走进学生的内心,教者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家人如茉莉般静谧美好,也要让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激励,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满足心理需要,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限时讲授中点燃思考的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并且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1、情景引思

“情境—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这是思考的过程,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悬念中求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 《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文时,找一段关于维也纳的视频解说,让学生走进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维也纳,领略波光粼粼的多瑙河,感受维也纳那独特的音乐氛围。视频是课文的补充,课文是视频的讲解,让文章中画面再现,学生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中教者提问:为什么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可以用文中的话回答,也可以结合看到的视频回答,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文本,在思考中开阔视野,在思考中提升阅读能力。

2、质疑激思

学生学习新课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同时,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找到最有价值的研究点,从而将思考转化为自学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教者可采用导学单的模式,导学单的作用不仅是预习新的生字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我研读文本,在研读中激发学生思考,我在导学单中总会出现一个问题:请你提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会思索,对于提的好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让这个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质疑中提升,对课前文本的解读会深入,引导学生有个性的思考。

3、辩论深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论是不同观点间的交锋,必然会引发学生深思,加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根据观点搜集素材,有效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中“欲欲跃试”的氛围才浓厚。在教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中,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正方观点是杀了大黑骡子解燃眉之急,反方的观点是不杀大黑骡子,根据的学生自己的意愿班上分成两大组,赞同正方为一组,赞同反方的为一组,学生思考讨论,根据自己一方的观点找出更多的有力的论据,然后每组推选三名代表,参加辩论赛,辩论过程中,可以提出休息的时间,补充论据。其实这个辩论是没有结果的,我教学的目的达到了,正方找的论据都是赞扬彭德怀,反方找的论据都是赞扬大黑骡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在辩论中理解文本,在辩论中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4、合作拓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主动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学生间的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学生在思考中畅所欲言,突破思维习惯,让交流具有多向性,在班级中形成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纵深发展,思考中培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 《灰椋鸟》 的第一课时,可设计一个关于细节描写的专题,分小组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细节描写的内容,并说一说这样描写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仿写一段,合作则是大家共同选好写的主题,再发表修改的意见,知道自己满意为止。这样的设计把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还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5、变通创思

思考的变通力,就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考,从某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的能力,或者是用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待问题。在语文学习中有很多问题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在教学 《黄河的主人》 一文时,让学生思考描写艄公驾驶羊皮筏子的句子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有的认为要用紧张的语气,有的认为要用勇敢的语气,有的认为用谨慎的语气,还有的认为用赞扬的语气……众说纷纭,但是都有充分的理由,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变通中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篇9:要让公益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

“大地妈妈”易解放用她的爱和执着,让沙漠上的绿洲,一点点变多。

电影人张灵,希冀用电影这种大众工具,让易妈妈的爱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资深互联网专家倪煜东研发“桌面树”,只为帮助易妈妈实现“亿万个人,

亿万棵树”的梦想。百事通“翼起学”投资人应黛君,

将植树理念通过她的平台,植入每个年轻人的心中。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

一定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易=易解放 张=张灵 应=应黛君 倪=倪煜东

做公益,不是作秀

易:我最早发起植树造林这件事,是为了完成儿子生前的遗愿。在最初的五年,外界对 “绿色生命”组织全然不了解,我们能够募集到的资金可谓寥寥,但每年20多万的运营费又不得不支出,为了撑下去,我们将儿子的生命保险金和我与老伴大半生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还卖掉了上海的两套房子。

应:易妈妈这份对环境的关怀和执着,足以打动所有人,我也是其中之一。第一次见易妈妈时,她正在台上动情讲述植树如何造福后人。后来我又有缘到易妈妈的家里拜访,看到一段董卿当年采访她的视频后,我才真正的了解了她的内心,尤其是不需要任何回报,而全心付出的品质,令我更是感动得泪流满面。

张:跟黛君一样,我初次听到易妈妈的故事时,也是完全被打动。我是一个电影人,对情感的东西本身就特别敏感,我觉得这么感人的事迹,这么好的一位母亲,我一定要用自己的专业,为她做点什么,把这种爱,通过电影的渠道不断放大,让更多的人知道。

应:让我下定决心追随易妈妈去种树,是后来发生的一段插曲。我有次去理发店洗头发时,无意碰见易妈妈与洗头小妹为多收了15元钱起争执,她说,这钱可以让我多种两棵树了。原来,为了省钱,她自己烫头发,再到理发店洗掉,洗头小妹用了很长时间才帮她弄干净,所以收费比一般洗头要高。她不接受,便与洗头小妹争吵起来。她这么节省,无非是想将省下的每分每毫拿去种树。这件事情,瞬间触动了我。

倪: 我是在网上搜到易妈妈事迹的。记得那大概是在3年前,当时我们帮某个品牌做项目,为了从绿色环保上推广当时的一个产品,我和合伙人决定找一位植树专家,就这样把易妈妈搜到了。后来接触久了,我们已经不再去想项目的事,反而更多的是想着能为她做点什么。最后,我们决定发挥所长,用有限的资源,帮她建立网站,之后,我们又开发设计了“桌面树”软件。

易:在“桌面树”项目上,煜东和他的合伙人程英华可谓不遗余力,从未收我们一分费用。

应:认识易妈妈后,我也一直在想,怎么能够在我的“翼起学”平台上,配合易妈妈把她的植树造林事业进行得更长久,散播得更远?后来我和我的团队策划了一套方案,就是但凡一家培训机构与我们平台签约,我们便会承诺帮他种一棵树,这样既育人,又为环境作了贡献。

易:正是因为有这些热心人的支持、信任、参与,我才能坚持到现在。否则,孤军作战,我不知道自己可以撑多久。

倪:但无论这条路有多孤独,我相信易妈妈都会坚持走下去的。在她身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始终义无反顾地,十年如一日地执着追求梦想的勇气。

张:这种精神,值得被更多人知道。所以我与投资人李景福,找易妈妈交流了数次后,决定筹拍一部以易妈妈为原型的故事片,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她做的这个事儿,也希望通过影片,寻找我们的存在感,探讨环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对环境做些什么。演员方面,我们会找一位与易妈妈形象和性情都比较接近的女明星出演,一切都由易妈妈说了算。

易:我心目中比较属意蒋雯丽来演自己,我们曾在联合国妇女署举办的一次活动上见过面,她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也希望借助电影这种载体,让更多的人重视生存环境,并切实付出行动。只有人人参与其中了,我们的地球才会变得更好。如果你没时间到沙漠里种树,那至少在家里种花种草,还是可以做到的吧,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并不难。

应:呵呵,我们去墨尔本那边玩时,当地人开玩笑说,衡量一户人家是否富裕,就看他门前是否种花草树木。

张:除了改变环境外,现在都市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太健康。我建议大家在饮食上少肉多素,平常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

易:近年来,我经常看到一些全民参与的跑步活动,也是不错的,既锻炼了身体,又体现一种团队精神。

倪:任何时候,团结互助都是令事情顺利开展的前提,在职场更是如此。

张:提到这个,我特别有心得。我的公司现在大概有19名员工,我主要是用情感来管理。每个礼拜,我会一一找他们谈话,就是普通的唠家常,从生活聊到工作,所以公司氛围很融洽,公司成员都很有团队精神,特别忙时,连财务也会自发来帮忙。

应:张总是用情感感染他们,我则是用传统文化熏陶他们。每天早上我会在员工群里为他们颂读一遍《道德经》,讲解悟道心得。早会时,让每个员工作介绍;午会时,读一遍《弟子规》等等。

易:在这方面,我还要向你们学习。我经常不在办公室,我身边的工作人员大多靠自觉做事。我觉得这个时代,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我这里工作,因为太孤独了。

倪:在跟随易妈妈的过程中,有一种感觉特别突出,那就是孤独。因为有一些人在用一种最坏的出发点猜测你的行为、你的动机。但是尽管孤独,你却又只能带着这种孤独继续前进,因为解释并没有用,你只能用做的事情,让所有猜疑不攻自破。

易: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他们这么甘心情愿、不求回报、默默无闻地与我一起从事这份公益事业,原来是他们从内心上理解我,并与我感同身受。

篇10: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长岭一中袁媛

时间飞逝,在繁忙和有序中一学年悄然而过,这学期又及将结束了。回顾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成长。也许这一年我并没有值得夸耀的荣誉,值得炫耀的成绩,但工作室领衔人及伙伴们好学上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给予我很大的动力,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岗位迈着坚实的步伐。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份快乐。一年来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心中有课标,是一个老师上好数学课的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于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二、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本学期,有幸多次听于老师的常态课。这些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课堂上于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四、推门听课,专业引领

一年学来,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多次抽出时间听我的课,对我进行专业指导。大到一节课怎样设计课堂更高效,小到课堂中一句话,教学具的准备及使用等课堂细节,使我从一年前对教学的迷茫转变到现在对教学的迷恋。

1、反思。作为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习惯。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思考应该是一种习惯。做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爱思、勤思、会思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

2、提问的技能。“提问”,即提出问题求答。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学到了教师怎样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名师培养对象材料

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师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

3、教师要设计追问。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4、教师要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如: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问的艺术性。如: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通过听课和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选择的教学策略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细致入微的,要经得起推敲,这便是教学智慧,是一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脉络,及时进行应变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程式,课前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只有葆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随时根据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做出智慧的反映,才能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彰显生命成长的价值。

篇11: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3、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四是。(2分)

篇12: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By 罗定邦实习队 发表于 2007-10-28 14:14:00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主题班会主持人讲稿

女:同学们可曾想过,当我们幸福地生活的时候,世界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父母亲的爱,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眼看着家园被摧毁却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过着温馨的家庭生活;

男:世界上也有这样的地方: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够在破旧的平房里面读书,他们常常露宿街头,温饱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更不用提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我们却可以吃得饱睡得好,有明亮的教室,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自由追寻梦想; 女:世界上还有这样不幸的人,天生下来就看不到美丽的大千世界,听不到花香鸟语,或者身体出现了很多的残缺,而我们拥有健全的身躯,可以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在运动场上尽情地奔跑,可以大声地朗读和歌唱,可以用我们明亮的眼睛去感受自然与社会的所有美好的事物;

男:那么拥有这么多的我们是否还在不停的埋怨着:家里的房子不够大,爸爸妈妈不够关心我,给我的零用钱不够多,学校的学习任务过于繁重,老师不理解我,饭堂里面的饭菜不好吃„„比起他们,这又算得了什么苦难呢? 女:(问男),你知道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吗?

男:这不是在祈祷吗? 女:是祈祷没错,但是你知道吗?它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就是“感恩”。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节是美利坚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地道的国定假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

男:其实值得感恩的不仅仅是对上苍,我们对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等等都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而且,感恩也不单单只是在在感恩节那天才能够表示,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应该有感恩,感恩应该是成为我们面对生活的一种心态,一种习惯。合:高一(8)班主题班会《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现在开始。

一、感恩父母

1、女:首先大家来听一个关于苹果树和小男孩的故事。(故事中所出现的对话由班里的两个男生扮演,一个女生旁白。)

2、男: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他们把所有的真爱、所有的情感都灌注给了我们,而丝毫不顾及自身的辛劳和艰辛。女:是啊,现实生活中,他们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饱睡好,为了让我们能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地筹集高昂的生活费用与学习费用。可是,即便如此,依然很少有孩子感动,懂得感恩者更是寥寥无几。

男:是啊,很多同学回家的时候还经常埋怨家里的饭菜不好吃,父母给的零花钱太少,父母给我们施加太多的压力,父母太不理解我。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是我们不理解父母还是父母不理解我们,你能感受到他们的艰辛吗?你觉得父母的奔波劳碌是理所当然的吗? 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班里还有20%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父母不会很辛苦。

男:古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

3、女:大家知道韩红《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吗? 播放Flash,女主持人讲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男:好感人的一个故事啊!相信很多同学都深有感触。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女:是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故事中的父母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儿子一生的幸福。而这种父母之恩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何尝不是每天都在演绎着。有多少的父母用自己的青春和健康历经千辛万苦,同样也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着我们的美满与幸福呢?

4、男:如何向我们的父母表达感恩呢?

(吴悠)(1)讲《日本青年的故事》。

(2)我们再来看看一个视频,播放《给妈妈洗脚》广告视频。女: 好乖的小男孩啊!说起来真的很惭愧,我从来没有帮我父母洗过脚。你呢?

男:其实我也没有。我们现场做一个调查,在座的同学与老师有没有人给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呢?请举手。女:看来我们是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了。洗脚真的是感恩父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洗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与伟大。(3)男:不要说洗脚,就连最简单的一句谢谢也是有很多人从来是没有说过的。从我们对班里同学的调查情况发现,接近25%的同学还从来没有跟父母表示过感谢。我们是应该好好思考了。现在请一些同学来谈谈他觉得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感恩父母。(畅所欲言)

女:嗯,同学们所说的方式都是向父母表示感恩的方式。其实表达感恩的方式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问候、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个拥抱、一张父母满意的成绩单、一份自己制作的小礼品、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陪父母聊天,多倾听父母的话,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等等。

男: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但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补偿。”所以现在的我们,就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它只是一杯粗茶,也许它只是一碗淡饭,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等值,因为——孝心无价!女: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行动啦,从这个周末回家开始,我们就要多对父母表示感恩。另外,每位同学必须在11月4日之前,写一封感恩的家书,写给自己的爸爸妈妈。

二、感恩老师

1、女:首先同学们反思一下

当老师细心帮我们解答问题的时候,你说谢谢了吗? 教师节到来时我们向老师送去祝福了吗? 在路上见到老师我们打招呼了吗?

老师为什么没事找事干批评我而不是别人呢?

我们是否埋怨我们的学习生活很辛苦而老师的工作很轻松? 相信很多同学心理都有答案。

2、男: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每天起早贪黑。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和我们同时起床,但是当我们熄灯睡觉的时候,他们却很多都还在批改试卷、小测或周记,他们还要认真备好每一节,精心上好每一堂,耐心辅导每一自习。而且他们既要顾着自己的家庭,又要绞尽脑汁想想如何教好我们。可我们又是怎么回报老师的无私奉献的呢?是不是有时候也充满着不理解甚至是埋怨呢?

3、男:我们应该如何来对老师表示感恩呢?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女:嗯,没错。如果我们能认真地预习、听课、发言、做作业,那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最好的感恩。除此之外,仍有许多地方可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爱戴和尊重,如在老师疲倦或休息的时候尽量不去打扰,遇见老师的时候真诚地问候并主动让路,写一封信或打一个电话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情,教师节时寄一张贺卡,送上祝福等等。

4、男:在我们匿名的调查问卷中,有些同学向我们现在的任课老师表达了感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说的。有位同学说,他最感恩的是XX老师„„

5、女: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给说出来:“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

三、感恩朋友

男:人的一生会遇到和多的朋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相信每个人已经结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朋友是人生难得的一种财富。你能不能说出一些和朋友有关的名句呢? 女:嗯,没问题。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男:还有呢? 女: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男: 看来你语文还是学得不错的。现代著名大作家巴金也说过: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灵魂。” 现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道: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还有多少精彩的诗句,我已不记得,以上诗章深刻论述、说明人们需要结交朋友,人们不能缺少友谊;朋友的情谊是亲密的、幸福的;友谊是宝贵的,它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女:冥冥之中两个人相遇不容易,宿舍同学之间会住在一起是一种缘分,班里同学能够在一块学习也是一种缘分。所以我们既要感恩上帝让我们遇到了这么多的朋友,更要记得感恩身边的朋友给你的所有帮助。同学帮你打一次饭、帮你解一道题、提醒你做作业„„我们都要心存感激。我们也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对同学表示感恩,在同学生日或节日的时候给自己的朋友和同学送上一句问候,感谢生命中有他们的陪伴。

男: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如何对班里的同学表示感谢的。XX同学说„„

女:下面我们全班来合唱周华健的《朋友》,希望高一(8)班的每位同学都能够相亲相爱,珍惜朋友,感恩朋友。

四:总结:(展示图片)

男:其实生活我们要感恩的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父母、老师和朋友。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容易被忘记的人。在学校里,是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干净的学习环境。是她们„„

是谁帮我们做了可口的饭菜,是她们„„

又是谁日日夜夜守护着我们的校园,守护着同学们的安全,是他们„„

所以,我们要感谢食堂里的叔叔阿姨、学校里的门卫和清洁工人,还有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劳动人民。女:为了感谢生活中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要让感恩成为了一种习惯。同学们不要再吝啬一个感恩的动作,一个感恩的微笑,一句感恩的话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是别人给你的是微不足道的恩惠,也要记得说:“谢谢!”

篇1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黑德斯说过:“书籍犹如朋友, 必须慎重选择。”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 把矿渣甩在一边, 只拣纯净的宝石。”走下“塔尖”的儿童文学领军者——曹文轩先生强调, “读什么书是一个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生的阅读是在老师和有见地的家长指导甚至监督之下的阅读。”

1. 架设课内课外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的特点, 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 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 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 促进知识的迁移, 使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两者的有机结合, 对课外阅读而言, 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 又有了良好的智力和知识“背景支持”。

抓住课文内容的“拓展点”。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美文, 它们或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而来, 或是介绍名人名家的风雨人生, 或是文字朴素、却意韵深远, 或是对人间真情、社会美德的赞颂与褒扬, 或是对社会发展的热点关注……但这些课文所呈现的这些方面, 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也只是“冰山一角”, 欲见真面目, 欲有新收获, 需要教师以此进行适度地引领与拓展。如教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 引领学生去读名著《水浒传》;学完了《海伦·凯勒》, 如果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就不算真正了解海伦;学完了吴伯箫的散文《早》, 再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相信对鲁迅的了解会更多、更透;学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 再读读冰心老人的诗集《繁星》《春水》, 老人“有了爱, 就有了一切”的博爱情怀, 才能真正走进你的心田;读了《生命桥》, 谁能不动容?再找来《藏羚羊的跪拜》《蚁国英雄》一读, 怎能不震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个例子也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窗边瞭望, 到窗外走走, 滋养心灵, 陶冶情操。

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学生是情感的王子”, 面对五彩缤纷的课文内容, 学生很容易投入真情感、真兴趣。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 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产生了质疑:在茫茫宇宙中, 难道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吗?我紧紧抓住这一“兴奋点”, 引导学生查找课外书籍或上网阅读, 于是围绕这一主题的探究性课外阅读由此展开。学习了《神奇的克隆》后, 学生对科技时代的“宠儿”——克隆, 总会感觉新奇, 引导学生在课外作一些探究, 必将有意外的教学收获。

2. 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生活即语文, 生活的外延等同于语文的外延。我们的社会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新事、奇事、趣事、大事发生, 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与时代同步的美文、新闻、趣闻诞生。处于日益开放的时代, 学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些无疑是他们了解世界、积蓄情感、丰富学习内容的好资源。国人不会忘记“5·12”, 在这举国同悲、山河同泣的日子里, 多少感人的故事, 多少火热的文字应运而生, 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为孩子们深情诵读过《孩子, 不用怕》《不离不弃》《天堂里我不孤独》……这样的文字震撼心灵, 这样的情感荡涤灵魂。近年来, 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 那个戴黑框眼镜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孩子的偶像。他们都为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煞费苦心, 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儿童时尚读物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资源。想起几年前, 作家曹文轩先生来家乡为孩子们作报告的情景。当曹教授信步走上讲台时, 孩子们再也忍不住了, 那潮水般的掌声尽情地表达了孩子们的热情与期待。“……孩子们, 我要送给你们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我和故事一同出生’;第二句话是‘这个世界属于细心的人’;第三句话是个成语, 叫‘无中生

有’……”孩子们个个小脸涨得通红, 小手举得高高, 不停地向大作家提问……活动时间是短暂的, 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当孩子们为作文无病呻吟时, 这不就是一剂良方吗?当孩子们沉迷于电玩、电视时, 这不就是洞开一扇文学之门吗?你瞧, 校园里似乎刮起了一阵“轩”风:操场一隅、廊道一角, 三五成群, 或蹲或立, 读着《根鸟》《青铜葵花》《草房子》……这就是阅读, 这就是学习!

3. 融进先人哲思的经典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来校为学生作讲座, 至今还记得这样一段内容:读书如沙里淘金。如果让你去淘金, 你是到含金量极低的沙滩去淘, 还是到含金量极高的金矿去淘?不用说, 肯定要去金矿。那么哪些书是“金矿”?经典!经典是经时间淘洗过、历史见证过的“金矿”, 是蕴藏先人哲思的文字精灵。当代美国极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 “我们拥有经典的原因是生命短促且姗姗来迟。人生有涯, 生命终有尽时, 要读的书却前所未有的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 只有多读经典, 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 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 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回归经典阅读, 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语文教师需要制订一个具体的经典阅读计划, 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实践中, 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 我还结合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 向五年级学生推荐了青少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史记》, 冰心诗集《繁星》、鲁迅的《朝花夕拾》, 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等。

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的回归, 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理性追求。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 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经典的喜悦中, 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 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对于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

4. 彰显个性阅读的魅力

有很多教育资源是我们无法单独开发的, 即使能开发出来, 有效性也不会高, 我们必须依靠更多外部力量的参与。同样, 要永葆学生的阅读热情, 一厢情愿的单向行为是“如履薄冰”而缺失生命力的, 只有通过学生生命阵营的互动、共动和联动, 我们才会如愿以偿。实践中, 我充分利用学生与家长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 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班级推荐读物,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与教育思考向学生推荐读物。在我们班级有个特殊的学生团体———新书审查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学生、家长推荐的读物予以审查并向全班“发布”。实践证明, 此举不仅有效唤起学生生命阵营的联动, 还丰富了学生读物, 许多有价值的书籍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春风又绿江南岸——重视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 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说, “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课外阅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使得课内课外阅读互补互动、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学生从课内习得的阅读知识及技能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 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又为深化拓展课堂的知识技能、达成语文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能。实践中, 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 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标画重要内容;学会品词析句作批注;作内容摘要, 整理阅读提纲, 将书读“薄”;展开想象、推理, 进行分析、评价, 写心得体会, 将书读“厚”;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精读名著之类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略读浅显易懂的书籍或只作内容知晓的书籍报刊、童话神话等, 以扩大阅读面, 增加综合信息。这里特别强调的是, 对于一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精华的精美语言, 学生应当熟读、精读、多读。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 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 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让学生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 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 并进行资料整合,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是围绕某个问题去阅读相关材料, 因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简单的科研意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曹文轩先生说, “朗读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在德国——阅读格局相对成熟的国家, 朗读是家常便饭, 学生朗读, 老师朗读,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美妙和故事的迷人。当学生在朗读时被作品吸引住之后, 就会不由自主地读这本书, 而一旦开始进入读书世界, 他们就会慢慢地进入流连忘返的状态。另外,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 就是甄别和淘汰那些毫无价值可言的读物, 因为它如果真是“烂货”, 就无法被朗读。因而, 在实践中我一方面亲自为学生读书, 一方面大力提倡学生大声朗读美文, 为学生创造机会, 搭建平台, 以表演者的角色去参与阅读, 去感受文字。

三、躲进小楼成一统——力挤课外阅读的充裕时间

预留课堂时间。坚持“精讲多读”, 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确保自主时间。变以往的家庭作业为少留书面家庭作业, 而推荐各种课外书报, 收集整理各种信息,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 读好书。每天规定自主阅读时间, 如“早晨美读”——美文诵读十分钟, “午间阅读”——利用学生午间吃饭前后的二十分钟, “晚间研读”——利用晚间休息前后约一小时时间。

提供交流时间。将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的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 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外阅读的疑惑, 或交流读书经验, 汇报读书成果。

学会安排时间。鲁迅先生说,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去挤总是有的。”光靠教师安排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必须做时间的主人, 做学习的主人, 能根据自身阅读兴趣、学习规律, 学会挤时间,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丰富课外阅读的组织形式

着染“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师生合力打造班级的“阅读文化”, 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室无处不激情”, 我们教室四周的墙报上始终围绕“书香精神”进行设计和创意, 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 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 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贴在墙上感染其他同学。

师生“共读”。语文教师是一面镜子、一个楷模、一轮回声的声源。语文教师必须用个人的精神和魅力去感召学生, 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 亲自阅读, 师生共读, 让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永远根植于学生的生命深处。每到阅读课, 以及可以利用的闲暇时间, 我都与学生一起捧起书本, 共同阅读, 共同汲取营养。我想“身教优于言教”, 只要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我们的教室一定会真正书香弥漫。

小组“竞读”。在全班组成自愿互助阅读小组, 尽可能将兴趣相投或能力相仿的学生分为一组,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阅读活动, 如同读一本书, 同诵一篇文, 同演一台戏, 同写一类文。

开好“三会”。这里所说的“三会”, 指的是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三会”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拓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有助于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阅读氛围。

学会“扇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把握契机, 学会“扇风”, 就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通常我们会这样去引导:一是欣赏课外文章的精彩片段。一篇好的文章语言生动, 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深深地吸引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是介绍课外读物的故事梗概。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强烈, 可以向学生概括讲述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样会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三是讲述课外读物开头或结尾。许多文章开头往往设计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结尾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感情的升华, 是画龙点睛之笔, 最能感动读者, 可以通过讲述文章开头或结尾, 激发学生阅读全篇。四是介绍著名作家的作品, 学习了一篇课文后, 学生对该作家的文章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五是邀请不同学科老师布置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 要想让学生保持一种持续的课外阅读热情, 必须有一种能持续刺激儿童心理的东西。实践中, 我们尝试着在语文考试中适当联系必读书目来命题, 给予阅读情况较好的家庭、小组、个人授予一定的称号或提供公开展示的机会, 如“书香家庭”“读书精英”“书迷小博士”, 开设“百家讲坛”等。尝试虽然简单, 却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自豪与快乐。

小学生的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 虽然我们很难指望社会的共动, 但至少可以要求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与联动, 形成最佳合力, 去携手打造学生心灵的栖息之所,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尽心、精心、静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阅读生活中去, 成为生活中新的兴奋点, 使课外阅读逐步成为生活的常态, 学习的习惯。

篇14:让慈善行为成为一种常态

最近,由《lT时代周刊》、IT商业新闻网、传媒领袖网在北京举行的“面对灾难,跨国公司在行动——汶川地震与企业社会责任感座谈会”上,有11家跨国公司代表做了主题演讲,这些企业的赈灾行为及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通过这次座谈会,我们才知道这些跨国公司并非“国际铁公鸡”,相反,它们在这次赈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诺基亚捐款5000多万元、英特尔捐款4800万元、爱立信捐款8000多万元、IBM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惠普捐款捐物2000多万元……而这些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老大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前线看望灾民,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出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场景。

跨国公司此次在华的赈灾表现,一度引起民众的重大误解,这其实是机制差异所造成的:第一,绝大多数跨国公司规定,当灾难来临时,企业为之捐款捐物不可以张扬,不可以借灾难宣传企业形象和推广公司的产品;第二,跨国企业捐款一般是分批次进行,向总部的申报和反馈需要一段时间。不知情的人误以为;这些企业的首批少量善款就是其贡献的全部。但实际上,随着对灾情的评估和与总部的不断沟通,善款会陆续捐出。

座谈会上,我问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鋆先生,“你们的善款能按时到位吗?”邓用坚定的语气说,“我们所承诺的数字绝对没有问题,内部有一整套机制来保证。”

邓的话让我想起国内企业的捐助行动。上海有一家知名上市公司的老总曾对我说,“公司本来研究好了捐500万元,但我们在捐款现场看到,很多企业都在纷纷攀比,为了不丢面子,只好一咬牙当场答应捐款1000万元。”

还有一个广东的企业家,根据企业现状只能捐款100万元,但在充满恭维的会议上,不得不作出捐款800万元的举措。然而,到现在,他的承诺也没有兑现,心里为之不安。

国内企业捐钱捐物多是领导的临时决定,属于一种即兴行为。而在很多跨国公司,内部都设有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从总部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分部,该部门都有专人负责,资金从每年盈利中按比例直接划拨到专用账户。这一机制保证了企业能对世界各地出现的自然灾害迅速作出反应,确定合理的捐助方案。

而对于员工自愿捐款,跨国公司通常是建立一个内部的全球IT系统,员工只要在系统上提出一个捐赠的数字,系统就会自动把这个要求转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从其工资中直接扣除。像惠普、英特尔、IBM、戴尔、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就是这样做的。

中国企业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中国慈善事业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企业而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施慈善行为应成为一种常态,这要有特定的机制来保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让慈善公益成为一种习惯】相关文章:

慈善与公益05-07

中国公益慈善范文06-05

爱心公益慈善协会06-22

公益慈善论坛模块07-02

公益慈善活动总结07-02

公益慈善事迹简介07-02

博世中国慈善公益04-14

慈善公益活动04-19

大型公益慈善活动04-28

慈善公益讲话发言202005-06

上一篇:以父亲的爱为主题的作文600字下一篇:ipo律师尽职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