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2024-05-11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精选十篇)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篇1

一、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课的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学方式设立情境, 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种在学的过程中将具体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 对带动课堂学习气氛有很好的效果。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转变为执着的追求。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丰富阅读方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 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 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 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应注意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 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 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积累新的阅读方法。

三、改变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 只是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知识的教科书。一篇课文里有若干个知识点, 语文课文即是因知识点的分布而存在, 它只是一个例子而已。所有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是语文知识, 而现代语文教学观认为, 语文知识只是阅读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对阅读的新认识, 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 突出人文精神, 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 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 充分施展个性, 使情感交融, 造成一种如痴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 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 学会语言的本领。

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勤于提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教学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开展的,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引子, 能帮助他们开启思维, 开阔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情景的设置来引导学生, 或者教师直接提问。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形象真切、神韵相似、情真意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教师在直接提问时, 所提问题要确切, 不要为问而问, 一定要有明确目的;且不要只针对一些优秀学生提问, 要把对象扩展到所有学生;应启发学生而不是暗示———暗示会导致学生盲目随从, 不能实现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初衷。

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 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才行。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 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 让内因起作用, 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 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总量迅速增长, 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 获取新的知识。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既要改进教法, 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它让读者自行理解、体验、感悟这种“寄托”若干意义的符号。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该有自主性、独立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 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 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 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在读中积极思考, 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一个目标一个台阶式地前进, 进而完成全程阅读。把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 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教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且作出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语文教学整体来讲,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占了上风,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所获无多。初中三年过去了,许多学生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仍有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作用造成的。试想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处为如何适应教材、教法、作业而苦恼,即使是一篇生动活泼的课文,经过老师的拆卸肢解之后,听起来也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消失了,热情减低了,甚而产生厌学情绪,不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文中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这一精神,一种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学习方式便在我们心中悄然成形。?

所谓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借助“自主命题”这种命题形式,通过学生自选文章,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

二、实践与探索

(一)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受到冲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学生“自主命题”的理论核心。以往,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大多不持异议,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诸如,是老师先关爱学生,还是学生先尊重老师;是老师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先适应老师;是知识授予为主,还是能力培养为主等问题,在理论上并不难理解,但在实践中又往往会出现思想的交锋、观念的撞击。在我们的实验中,就曾出现过几次反复,诸如我们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个别学校和老师却硬是“越俎代庖”,对教读课中的重点语段先替学生命题,然后让他们作答并背诵;命题题型与方法应根据文章而定,但有个别教师却硬性叫学生第一题要出“拼音题”,有的干脆把“秘诀”告诉学生说,不论哪篇文章哪个语段,一定会出现“的”字,那你就把“的”的拼音作为第一题等。一句话,教师的立足点没有移过来。?

而学生,由于习惯于教师讲多少,自己听多少,记多少,背多少,而现在却要自己阅读,自行扫除获知途中的障碍,自己教育自己,也同样面临观念的转变问题。实验之初,学生虽持欢迎态度,但如何“自主命题”却又是茫然的,宛如一只被驯养的小鸟,一旦打开鸟笼,却不知飞向何方,到哪里觅食。?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老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产生苦恼。他们千怕万怕,就是怕学生出不了成绩交不了差,怕自己成绩上不去,进不了重点校。经过多次痛苦的洗礼,才由埋怨到接受,由接受到欢迎,由欢迎到乐于奉献。立足点转变之后,师生关系也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君临一切,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容器,他们相互启发,协作攻关,即是师生,更是朋友。?

(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受到挑战?

改变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去,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全盘授予的教学方法,讲起课来“得心应手”,现在这一方法行不通了,怎么办?一句话,师生共同面临着转变教法与学法的严重挑战。?

经过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许多方法,其中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教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本领,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再以学生自找课外阅读材料,自己研读并命题,班级讨论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实现第二次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美国教育家波依尔认为,21世纪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应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基础最重要的一条,是师生共同理想,师生平等对话,真诚对话,真诚探讨,彼此依赖的学习组合。学生“自主命题”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开展。?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师生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团结双赢的方法是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各自优势,避免“越俎代庖”,各得其所的有效方法。?

(三)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受到质疑?

按以往的经验,学生大致只要按照教师的观点、说法,或能背出教师授予的知识,就可以得到高分。现在不行了,学生自主命题,自我作答,答案不再是教师授予的东西,而是学生读后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过去的评价标准不灵了,必须有新的评价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新的评价标准,即按学生命题的难易,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等三方面综合评价,并订出相应的评分标准:?

1.自主命题得分要求:按每题4分设计,识记题每题满分2分;理解分析(含归纳综合)题、运用题每题满分4分;创新题(含质疑题)满分6分(即在原题基础上加2分)。

2.自主命题类型要求:自主命题4道题不能同属一个知识点,如,4题都属拼音题;最好也不要同一种类型。如出现同属一个知识点,又都是同类型,如拼音题,不论多少题,计分只按1题计算。但同一类型,而不同知识点,如拼音、改正错误字、辨别标点正误、选词填空、辨别修辞方法等,虽同属识记题,由于知识点不同,则是可以允许的,余类推。?

3.自主命题中,一题内知识点与评分的关系:?

(1)除识记题要求每题内有2个知识点外,其他?题型一般只要求有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但如出现多个知识点的小综合题也可以。?

(2)自主命题评分应以讲究设题质量和综合评分原则,即按设题的难易、答题是否正确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综合考虑,然后确定给分的多少,而不要太计较一题中知识点的多少。?

(3)给分宽严可按如下标准:?

①设题有些难度,作答正确,语言通顺者,给满分4分;?

②设题较好,语言表达也好,但作答尚欠完美者,给3分;?

③设题一般,作答正确,语言还通顺者,给3分;?

④设题不够理想(如设题太大,或与文章中心结合不够紧等),作答基本正确,语言罗嗦者,给2分;?

⑤设题空泛,作答若即若离,语言不通顺者,给1分;?

⑥虽设题,但作答错误,或不设题(放弃)者,不给分;?

⑦识记题要求2分知识点,满分2分,每个知识点1分。?

4.创新题的界定与加分:?

(1)创新题,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凡符合下列5条之一者,即可视为“创新题”:?

①设计的题目较为新鲜、深刻,或见解超过同龄人的一般见解者;

②提出的质疑有一定思考价值者(要求能说出质疑的原因或理由,尽管它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是幼稚的);?

③有一定的联想能力和想像力,且较为合理者;?

④能较好地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的迁移者;?

⑤设想大胆、新奇,又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者。?

(2)加分题满分2分,可根据考生答题情况分2分和1分两个档次。?

这些评分标准虽不能说是完善的,但它在我们实践中却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三、成效与体会

(一)成效

1.经过各校师生的艰苦实践,我们于今年一月将学生自主命题这种形式植入全市初三语文质检中。方法是由命题者提供课内的一个语段,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命4道题,然后自己作答。评分则根据学生命题质量的高低,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等三个方面情况给予综合评分。考试的结果是全市均分7?06分(满分为10分),这一成绩,高出同类型阅读题的均分。厦门双十中学罗俊明、郑敏玲老师在《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浅谈对厦门市初三语文质检试卷的认识》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其效果如何呢?通过评卷,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答题能力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料,学生设计的题目丰富多彩而且内容广泛,题目的排列也体现一定的难易梯度,作出的回答也多有创意,表现出了相当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成功的。?

“大家都知道,高考、中考是根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方向起着指示作用,命题者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平时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中考相对于高考来说,考查课内的内容多,甚至不少省市的中考试题就大量选用课文语段,答案也大多参考‘教参’的分析。这样师生在进行复习时,就不得不迎合考试的要求,将所有的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作一个‘拉网式’的复习:依照‘教参’,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事无巨细,能分析就分析,能出题便出题,学生上课是密密麻麻地记,下课是辛辛苦苦地背,结果考试时试卷上整整齐齐答的都不外乎是老师和‘教参’的‘口水’。以前有人曾戏言说某‘出题大师’能就某一段话甚至某一句话‘随便’就出一套试卷,此言道出了在某种考试模式之下教学上的弊端:教师为了应试,不得不将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拆卸。这样的语文学习全然没有了整体的揣摩和感受,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人文特点,而变成了机械操作――一道道‘工序’完全模仿考试,而答案全部按照‘教参’。把语文学习当成了训练,这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只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倒退!

“叶圣陶先生一贯坚持‘教材只是一例子’,不管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着眼这一点。为什么中学语文几十年没有大的起色?为什么中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关键还是在于这个‘例子’与运用的脱节。上课时师生死抠课本,死抠教参,没有在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一到课外就不知所措,这便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败。对于这一点,作为教学方向指挥棒的中考是要引起注意的。而今年厦门市的质检考题却向以往的考试形式发出了有力的冲击,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质检之后,我们及时召开相关座谈会,总结“学生自主命题”的得失,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207月中考,我们又将这种考试形式纳入中考。做法是由我们提供一篇《人间长虹――赵州桥》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据考后统计,全市均分10?02分(满分为16分),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3.学会“自主命题”这种考试形式得到了社会上的关注和行家的好评。阎少君先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首开自主命题先河》一文中评价说:“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这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尚属首例,是中考语文命题的一个创举。”“自从有考试制度以来,从来就是老师考学生。近年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老师尝试让学生命题,但在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中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厦门市的语文中考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见《语文报》.10.9)?

黄冈特级老师荐评我市2001年中考试卷中指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课堂教学和考试改革的热点,此卷在阅读(五)的考查中,为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命题者一改惯用的读文答题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读文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题并作答。题目限制为四道(27、28、29、30题),要求在命题中体现不同的能力层级的设计,并鼓励学生设计创新题。此举难度虽大,但细观乃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选文明白如话,易读易懂;其次,选文与课内曾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有联系,学生能把握;第三,选文是一般说明文,文体特征比较明显。这些,都让学生在命题中容易找到切入口。其实,在一般中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具备有创造思维素质,厦门市正是在考试改革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动力,着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见王泽芳编《全国最新中考试题语文精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编辑出版了《中考现代文阅读新突破――中学生“自主命题”精粹》一书。书中精选了各体文章80余篇。所选文章,既有出自重点校的学生之手,也有出自普通校学生之手;既有出自城市学生之手,也有出自农村学生之手。他们各以自己的视角、爱好来选文,反映了他们的知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同龄人的情趣和审美观。学生们的命题虽存在着高下之分,但都反映了他们阅读文章的感受、体验和探索精神。?

(二)体会?

1.学生“自主命题”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质。同时“自主命题”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较深厚的业务水平,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质疑、创新的能力和意识,面对学生纷至沓来的各种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只好望洋兴叹了。?

2.学生“自主命题”推动了评价标准的变革。“自主命题”的评价不仅便于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便于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特别有助于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正确评价,从而使“自主命题”这一学习方式顺利进行。?

3.“自主命题”合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它一出现就受到学校、老师、学生和社会的欢迎,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正如罗俊明、郑敏玲老师《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一文开头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

“‘什么,考试中竟让考生自己出题回答?’――家长惊诧不已;?

‘我喜欢这样的考试!它既能检测我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让我们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满脸兴奋;?

‘这种测试形式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教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手去培养语文能力。’――都是赞叹不已。”?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篇3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认为阅读教学课是最复杂的课,上好一堂阅读课必须解决“读懂”“读好”“语言活动”“语言积累”的问题,在读懂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关键词,通过辨字识词及有效的、生动的、富有价值的词语教学,让学生掌握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我还引领学生养成找出每篇课文中起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的好习惯,教学生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字所描绘的精神世界。如,我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就抓住“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一句理解全文,让学生找能体现父亲,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学生通过不断地找句子,谈“了不起”在哪里,让学生感受父子俩互相信赖所创造的奇迹,而这个信赖的基础则源于山一般的父爱,引导学生去读懂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我设法教会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找关键词”“抓中心句”“抓中心段、过渡段”“找重点部分”“结合图示解释课文”“给课文加小标题”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收效甚微。因此,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圈画重要的词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句的含义在书上记下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阅读训练面对的是学生,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不论训练什么阅读内容都留给学生的思维的空间,表达的空间。著名学者叶圣陶指出,教学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会”而“领会”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我在阅读教学时,时刻把握这一原则。教学《蛇与庄稼》一课,讲到“猫与苜蓿”的联系时,学生对于“猫与田鼠”“蜜蜂与苜蓿”以及“猫与苜蓿”的关系都理解得很好,但当我把最关键的一个问题“田鼠为什么会影响给苜蓿传粉呢”抛给学生时,学生的主动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两人讨论,四人交流,小组交流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田鼠在田里跑,蜜蜂可能害怕就飞走了;还有的说,田鼠的病毒可能会影响蜜蜂……最后我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这一蜜蜂是一种土蜂,土蜂在地里做巢产卵,田鼠不光破坏土蜂的巢,还吃它的卵,进而影响了蜜蜂给苜蓿传粉。这样精讲多练,激发了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训练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

一、激发兴趣, 读中感悟

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我们常说语文是百科之母, 语文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素质的高低。语言是听、说、读、写的一种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熟, 唯熟才能生巧, 阅读是最好的语言习得的途径。

汉语的声韵调既构成了高低起伏的旋律, 有着独特的音乐美, 意随韵转, 又构成了文字的意境美, 必须通过读体会意境, 增强语感。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其恢宏开阔、大气磅礴, 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来。因此, 平时要注重精读、朗读的训练, 告诉学生读书时头脑中一定要有形象, 声音也应该有形象。通过听录音和老师范读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和节奏, 注意重音, 做到抑扬顿挫, 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人物形象。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语境, 在具体的语境中, 通过朗读品味、感悟字、词、句的奥秘。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三个动词“争、击、翔”表现力很强, 如改成“漂、飞、游”行吗?显然不行, 一改意境全无, 无原句充满竞争向上的勃勃生机。因此, 平时在朗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那些表现力强、不可替代的关键词语和富有文采的语言片段, 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笔, 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有人说语文就是要给大家一双文学眼睛, 用它发现文学语言。因此, 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一双慧眼, 由发自内心的赞赏, 到心领神会, 默而识之, 最后学以致用, 在练习中得以巩固。

二、师生互动, 增强课堂阅读教学效果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设置师生互动的环节, 即教师与学生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 让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 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 更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也很难影响学生的心理, 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 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 他们永远臣服于知识, 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 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 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 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 然后提出要求:“你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 请提出来, 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 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 辟一墙报, 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 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 这样作为主体, 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自己的建议被教师认同时, 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 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 哪些是学生最易接受的, 哪些话题是学生最喜欢的, 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传统的“师道尊严”, 往往是教师以灌输式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知识, 此时师生是不平等的关系, 造成感情上、心理上有差距, 教师高高在上,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 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 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 向教师求教。阅读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 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 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实践环节上,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 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开展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篇5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运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故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活动时间:本学期至今

二、活动地点:校内

三、活动目的:

自从本学期接纳这个班级以来,为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从一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在班上组织了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绘画、体育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同时我在班里开展了由学生轮流当值日班主任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而认识到自己可以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四、活动过程

轮流当值日班主任的学生当天早读前要走上讲台,做一个简短的就职演说,先介绍一下自己,然后提出希望。在这一天当中,值日班主任要对班级的学习、卫生、纪律和活动的开展负责任,还要处理好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问题,对班里出现的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妥善地加以解决,只能耐心说服和劝解,不能讥讽和责骂。与此同时还要在值日班主任手册上,详实地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提名表扬在某一方面做得突出的同学。在当日离校前,值日班主任要向全班进行总结,并做好下一任值日班主任的职权移交工作。

值日班主任每天有两名学生担任,一天一任,最初的第一任由我来选定,以后的每任由前一任推举产生,以此类推,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针对活动的开展情况选一实例,具体如下:

2002年12月2日,周一,天气:阴

值日班主任:李宁、张凯

升完国旗后,学生进入教室,两位班主任安顿好纪律。李宁问:“今天早晨做国旗下献词的老师是谁?”

全班答:“实验班的梁老师”。

接着问“老师讲了个什么主题?

学生甲:“学法、守法”

学生乙:“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又问:“谁能具体说一下”?

学生丙:“如果人家不小心侵害了你们不应该反击,而应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否则,你也是犯法的。”

学生丁:“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学法,严格守法,敢于用法。” 张凯主持问:“今天做国旗下献词的那位同学是谁?他讲了个什么主题?”

学生A:“五

(三)班的一名男生,他讲了个我们要学会谦虚。” 学生B:“他讲了毛泽东爷爷说过的一句“谦虚使人进步,骄

傲使人落后。”

学生C:“他还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学生D:“小兔子虽跑的快,但太骄傲了,结果小乌龟先到达了终点。”

又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E:“我们要谦虚,不能骄傲”

学生F:“在学习上一定要学小乌龟不骄傲”

学生G:“不能学小兔子,更不要骄傲”

最后两人商定:要求每个学生今晚写一篇《国旗下的感想》周二上交给下轮值日班主任。

到了下午离校前这两位值日班主任进行了小结:

1、今天大家在升国旗时,听得都比较认真,尤其是李奎新、李文杰、刘兵等同学听得特别仔细,说的也很好。

2、今天中午韩昊同学忘带红领巾给咱班扣了1分,这也是因为我俩没认真检查造成的,希望等会放学,咱们都能带好它,站好路队再放学。

3、中午午饭时间,郑志扬刘兵同学主动打扫室内卫生,值得我们学习。

4、赵鑫同学捡到5角钱,拾金不昧及时交纳,值得表扬。

5、最后我们推选出明天的值日班主任是:李杨、陈丽。

6、大家对我俩今天的表现还满意吗?

五、活动效果

这种人人来当班主任的活动,自实行之日起,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班级的风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就连出了名的调皮大王李树、李文杰同学都转变得守纪律、爱学习,课堂极少捣乱,还积极回答问题呢,同时学生们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当班主任的辛苦和乐趣,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人 篇6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主动学习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他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设计的现代主体教学模式。他使学生由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独立主动、用学过的知识获取新知的学习,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确定目标

实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键就是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教学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向目标攀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设计新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制定的要符合课文特点,要适度,教学目标必须从教材所显示的语言特色,大纲分年级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等方面来考虑加以制定。一般来说,将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能经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例如:第四册《黄山奇石》和《雷雨》都是第七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但写作的方法各不相同,那么确定的教学目标也就各异。我们从《黄山奇石》一文中,领悟到课文中采用了具体的描写和简练的语言,把奇石写得惟妙惟肖,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词句练习,初步学习体会课文中具体的描写和简练的语言。”而《雷雨》一文,我们在学习《黄山奇石》一文的基础上,可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通过词句训练,体会雷雨前后景物变化的语句,学习本文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再如:六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中《背影》和第三单元中《最后一课》都是运用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文章,但两者有区别,确定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也不同。《背影》一文作者是在特定情景——父亲为“我”买橘来展开描写的。由此确定本课能力目标为:学习作者抓住特定情景展开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确定了,但它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空洞的,到底如何去实现它,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要学会的内容(也就是教学目标)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转化成问题出现在预习提纲中,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旧知探索、研究、解决新知。提纲的设计要符合确定目标的原则,要按照从旧知到新知的规律,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复习旧知、新旧知识联系三部分。

例如:设计《最后一课》的预习提纲时,我们可以联系旧知——第二单元《背影》一课设计题目:

复习旧知:1,你记得哪些学过的人物形象?他们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些语句都描写了人物的什么?2,以《背影》一文为例,它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新旧知识联系:《最后一课》又是怎样刻画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与《背影》有什么不同?首先让学生回忆所学文章,筛选记忆中描写人的内容,并回忆印象深刻的语句。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知道这些难忘记的语句都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在感性上认识到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为: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然后,回忆《背影》一文,了解作者是在特定情景——父亲为“我”买橘,对父亲的动作展开描写的。在充分激活旧知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把这两课进行比较,明白《最后一课》作者都德的不同描写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前反馈

教师在利用预习成果学习新课之前,必须要通过预测和各种形式了解不同类型学生(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对教学目标的自学状况,为利用预习成果上课做好准备。在新课前教师了解学生旧知掌握和应用的状况,诊断出旧知缺陷和问题,及时的进行前馈补课,使其弥补旧知,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进行平等同步的新知学习,改变中等生、学困生其落后、自卑心理状态,激发学习新知兴趣,为新知学习做好心理学习准备。

四、课堂完善

教师心中已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讲授新课时,就要将学生在预习中未能掌握的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的重难点,突出预习提纲中相关的典型例题,进行重点讲授、分析讲解,教会学生实现新旧知识迁移。这样学生有针对性的听课,会激起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学习,培养动脑、动手、动口、独立解决新知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学科个性特长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

五、发展性评价

教学后教师要通过总结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激发兴趣,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可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这样五步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充分做到了“三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做到教与学的统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必须力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

(作者单位:四川南充市和平路小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7

“蹲下来”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所形成的关系问题。语文教学不只为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才干, 而且也为让学生学会交往、张扬个性、形成品格。所以我们期待一种“蹲下来和学生对话”的师生关系。

首先, 教师要蹲下来, 抛弃“权威”的架子, 和学生平起平坐, 平等相待, 让学生感觉教师是可亲的、可近的, 而不是只能仰视而不可及的。

其次, 教师要学会和学生“对话”, 我们这里应特别强调是“对话”而不是“讲话”, 即要和学生沟通、交流, 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要表达什么, 从而以伙伴的身份配合他们, 帮助他们, 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常用到的语言是:“请你告诉大家, 好吗?”“你能和老师交换一下想法吗?”“你们愿意和老师一块完成吗?”“既然是朋友, 就要互相帮助。”……

“展开去”就是要开放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语文学习所涵盖的内容应包括:课程内容 (教材、教辅用书、视听材料) 、课外阅读内容 (课外读物,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三分得益于课内, 七分得益于课外”) 、社会生活内容 (活动于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与人交往中所得的阅历与经验) 、语文实践内容 (从事的具体语文活动, 如参观、访问、演讲、“出版”——参与校报、手抄报的编辑) 、时代内容 (现代化的传媒所传达的信息, 特别是网络资源) 。

在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时, 我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作了以下尝试:课文讲的是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你对环保知识了解多少?你是怎样看待环保的?根据课前准备, 请你发表自己的见解。——课文讲的是关于水资源、水污染的问题, 结合课文和课外学习, 谈谈你所掌握的内容。——文中提到了太湖的污染和治理,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假如你是一名新闻记者, 针对太湖的污染和治理要搞一次采访, 需要哪些角色、访问哪些内容, 请你拟订一个方案, 然后模仿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会客厅》进行一次访谈。——根据这一节课的学习, 调查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环境状况, 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或者根据这一节课的学习, 完成一份手抄小报……

如此看来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而又鲜活, 只要把课堂的触觉伸到课外, 将课外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带进课堂, 难道学生会“游离”语文课吗?

“解开绳子”主要有四个方面:

1.“内容”让学生选择

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或层次, 而内容本身的难度又不是很大, 教师可大胆入手,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其他内容则可以一般性阅读, 从而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教学中, “你想读哪一节?”“你想学 (先学) 哪一部分?”这样的教学语言我是经常运用。

2.“理解”让学生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 由于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和对事物含义可作多角度地理解等原因, 教师可允许学生对同一语句或内容的理解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你的意见也很正确, 老师建议你保留自己的意见!”“你的理解是对的, 因为你有充分而又正确的理由。”这样的话, 我的学生经常听到。

3.“学法”让学生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效调控,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并不断优化方法, 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则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 有的学生是通过朗读体会情感的, 有的学生是通过查阅作者背景资料来体会情感的, 有的学生是通过想象、体验来体会情感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 逮到老鼠就是好猫。”

4.“伙伴”让学生选择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 在小组合作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一是考虑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人意愿, 更是为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并从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课堂上我经常允许学生下位寻找学习伙伴, 组成学习小组。

如此众多的选择, 学生还能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吗?

“奖给杯子”是针对教学评价而言。因此,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时, 既要吸收赏识教育的优点,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杯子”里是“有水”的, 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杯子”还有一部分是“空的”, 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8

一、创设情境, 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1. 以情激趣, 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 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 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 新课开始, 笔者依次拿出蒲公英、苍耳、豌豆等实物, 问:“同学们, 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这些植物没有手没有脚, 它们是怎样离开妈妈到天涯海角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这样,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中。

2. 以情促动,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已深入人心, 课堂教学中, 以情境创设为基础, 让学生在情境中练说话、表演, 实现课堂师生、生生互动, 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 在让学生自己读歌谣, 谈感受后提问:“母亲吟唱歌谣时又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接着, 多媒体出示农家月夜场景, 配乐 (播放清唱的歌谣) 引读第一自然段, 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 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良好环境, 使学生在真切的语言环境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师生换位,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1. 转变观念,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主宰课堂, 将学生放在被提问的位置上。爱因斯坦曾说过:“提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转变观念, 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的问题情境中敢于提出问题, 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教学《示儿》, 笔者先从诗题入手提问:“看到这个题目, 你们有何问题想问?”学生们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 如“《示儿》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是什么重要问题还是遗产呢?……”这样, 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句, 小组讨论理解, 记下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然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交流,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思维活跃,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 使教学远远超越了课本, 超越了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角色互换,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学习中, 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 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他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课堂教学中, 笔者常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天性, 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如高年级的生字教学, 笔者让学生到台前充当小老师讲讲学习生字的注意点, 学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当起了老师, 课堂成了他们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 也使笔者成了一名特殊的“学生”。这样, 学生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习得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也让笔者享受到了为学生设想、与学生共同进步的乐趣。

三、小组合作, 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平台

1. 自主合作, 使学生乐于交流。

自古以来, 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 在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讨论:“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问题充分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最后, 笔者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竞赛——“看哪组说得好”, 学生们争先恐后, 踊跃发言, 在体验合作学习乐趣的同时, 深深体会到作者刘绍棠对田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 交流汇报, 使学生人人参与。

合作交流能力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志,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我们经常会发现, 有些课堂交流往往总被几个固定的学生“承包”, 其他学生似乎总在扮演听众、观众的角色。长此以往, 学生两极分化, 会说的越来越会说, 不会说的依旧不会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杜绝这种两级分化现象的出现。为此, 笔者在学习小组中实行“小组长轮流制”, 由小组长汇报交流结果, 每个学生都有当组长汇报的机会, 并且定期展开评比活动, 评选“优秀小组长”、“进步小组长”、“优秀小组成员”、“优秀学习小组”等, 这样一来, 学生间开展组员及组间竞争, 实行公平竞争, 学生人人参与交流, 汇报的热情十分高涨, 并且在竞争中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9

其实《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所以我应从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着手,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从而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 让课堂学习充满着活力。

一、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很多人认为数学课堂是相对乏味、枯燥和缺乏激情的, 所以积极创造既宽松、又富有活力, 且利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情境就被提上了日程。如果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参与到学习中去, 这样课堂效率才会提高。而且《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怦然心动。

如在教学“概率”时, 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卖彩票, 其他学生买, 23选五, 买一注费用是两元钱, 一等奖奖金是1000元, 二等奖奖金是200元, 三等奖奖金是5元。这样同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为了那1000元, 他们都积极地玩起猜数字的游戏, 讲台上的学生也积极地在写五个神秘数字, 剩下的学生都积极讨论着要写什么数字。看着他们热闹的场面, 我偷偷地笑了。终于他们都亮出了自己写的数字, 但是多数都没有中奖, 只有少数中了三等奖。我趁机就说你们都抓紧算一算看看是卖彩票的赚得多, 还是你们投入的钱多, 经过热火朝天地计算, 他们终于明白了:这是个概率问题, 中奖的机率太小了。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让他们明白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投机取巧。本来是他们最讨厌的概率问题, 经过我精心设计, 竟然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学习中了。

二、教师要学会调动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进来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教授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时, 我改变以前教师在讲台上自我演示、让学生看的教学方式, 而是让全体学生前后四个人组成一组, 让他们自己画图形, 裁图形, 然后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图形。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他们积极地讨论着、相互帮助着, 各组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图形, 为了让自己的图形样数越来越多, 他们真是绞尽了脑汁。他们在制造图形的过程中, 不仅充分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团结互助的能力, 更是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这节课的活动, 学生们对图形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真正实现了他们唱主角的愿望。

三、培养学生质疑兴趣, 使他们乐于质疑

没有问题, 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 创新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发明成千上万, 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巴尔扎克也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 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可见, 学生的质疑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积极引导, 激励他们质疑问难,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时, 经过老师对概念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会提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它与相似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等。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学生讨论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么, 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线的比是怎样的呢?也等于相似比吗?”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有着它特有的作用, 变化的画面让概念更加直观、形象, 可以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具体而生动起来。其实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 他们多是看热闹不看门道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备课, 细心地制作课件, 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过程。如在讲解例题时,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留给他们必要的时间, 不能让多媒体像放电影似的频繁换画面。其实不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借助于多媒体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好哪个环节最适合用多媒体。一般而言, 教本中抽象的, 难以理解的, 学生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 老师借助于日常的教具又不容易很好解答的内容, 可以让多媒体发挥出它的优势。

例如, 我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中的平移规律时, 考虑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就可以使用多媒课件演示, 让学生在变化的画面中发现平移规律, 并让他们自己在课本上让图形做一下平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活跃于课堂,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师要当一名好导演,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功的明星

现在的教学崇尚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做一名合格的主导者, 首先要在“导”上做好, 积极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不能上课就面面俱到, 让学生没有一点思考的余地。当然, 也不能上课一点不讲, 只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所以, 教师上课时把概念讲清楚, 再借助于配套的习题, 多开创几种解题方法, 在讲解时要抓住时机, 适时点拨, 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忽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让他们在接受知识时能够越来越自信。从而把学生的热情与激情都调动起来,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功的明星。

如在讲解“正数与负数”时, 先用一个例子开始:“我有10元钱, 然后我花了20元钱, 问我现在有多少钱?”学生们就会产生疑问了, 已经没有钱了, 还欠别人钱呢, 怎么还问有多少钱, 看到学生们疑惑的脸, 我说出了答案, 我还欠别人10元, 也就是我还有“-10”元, 这就是负数。学生们恍然大悟, 紧接着我再问:“那‘0’是正数, 还是负数?”学生又都茫然了, 之后他们就积极地讨论,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10

一、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自主融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应该给予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语文课堂处处可以体现人文思想, 不妨利用这一优势, 使用多媒体、电影等教学手段, 让课堂活泼快乐。《群鸟学艺》一课曾经作为笔者的公开课在学校示范, 课后很多教师反映没有想到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具体过程如下, 采用多媒体课件从网上寻找了各种漂亮的鸟儿的图片, 一一展示给学生, 同时配有它们不同的美妙歌声。当音并画同步展现在课堂上时, 课堂轰动了, 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 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师适时引导, 课文轻松地进入学生心中。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不要局限于一种

师生互动方能完成教学活动, 新课标对此也有明确要求。当创设出快乐的学习氛围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将学生引导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萌发阶段, 专注力稍微欠缺。对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依照教学内容随时更换教学手段, 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知识的收获。

有教师认为语文课主要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就可以了, 其他感官不需要调动。此言差矣!任何有效的教学手段都是多方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 尤其是小学生, 主要是感性认识, 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 方能形成技能, 融入其中, 促使他们各方面智力和能力得到锻炼。

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被认为是人才的基本素养。教师包括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专题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笔者非常注重语文课外小组的团队合作功能, 每次布置课题都需要团队大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以感恩为题的社会调查, 笔者将班级分为6个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区的侍养老人情况调查。对于庞大的小区数字, 学生必须学会协作才能有详细的数字统计和情况分析。很多学生在课题完成后表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笔者相信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也是难得的经验。

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多进行头脑风暴训练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重新构建。应试教育只是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允许随意发挥。新课程标准倡导对语义的解构和重建, 尤其允许学生自由发挥, 只要言之有理, 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有的教师认为小学生, 只会四海神游般胡扯, 不会说到点子上。这样的教师忽视了小学生自我意识和智力的快速发展。有的教师面对不合常理的答案往往用压制的手段解决问题, 不仅压抑了同学的思维, 也挫伤了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独立思考能力遭到了扼杀。素质教育需要解放个性, 需要尊重个性, 语文教师应该充当解放个性的先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 巩固字词和阅读能力

虽然很多人批评小学语文课文的摘选, 但就目前而言, 小学语文课文摘选具有文质兼美的特征。优美的文章需要用心体会, 外在的体会形式主要在于阅读。学生要通过阅读赏析美文, 提升美的修养, 提高阅读能力, 增强写作能力。诗歌朗诵是美的享受, 组织诗歌朗诵会是非常好的途径。学生自己寻找适合自己朗读的诗作, 准备音乐, 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 也锻炼了胆识。笔者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成立了班级小剧社, 由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 效果不错。惟妙惟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音、稚嫩的话语, 虽然有时候让人忍俊不禁, 但是学生的感情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 对课文的把握更加准确到位。通过引导阅读, 学生会有主人翁的意识,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电脑的普及, 很多学生忽视了基本功训练, 字词都放在了次要位置, 导致很多学生小学毕业都不知道笔画顺序, 字写得歪歪扭扭。其中有社会大背景因素, 也有教师未能正确引导的原因。假设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他们就会意识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体会到书法的魅力和字如其人的道理。

上一篇: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下一篇:消化内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