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2024-04-22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通用9篇)

篇1: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建国初期,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在我们的校园里,肆意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餐桌上随处可见洒落的饭团和啃了一口的包子、馒头、面包等,有的同学在饭中间只挖了一个坑就不吃,把整盒的饭菜都倒掉了。有的同学嫌菜不合口味,就把自己喜欢吃的吃掉,不喜欢吃的就倒了,每天来收垃圾的大妈总要拉上好几趟,这些都是学生浪费的结晶啊。开水房前,明明已经没有人用的水龙头依然欢畅的流着,还有的同学直接就在龙头前洗起了头,一边洗头,一边让水龙头继续流淌。在教室里,光线已经很充足了,灯却依然长明;随处可见的都是同学们当了武器的粉笔头;在我们的办公室里,人已经下班了,饮水机、电脑、灯却在继续上班。。

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浪费现象产生呢?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两点:一是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收入高了。浪费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不值钱,浪费了没关系。殊不知,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天都节省一粒米,一天就能节约13亿多粒米。那么一天就能节省6.5万斤大米,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这些同学没有体会过挣钱的艰辛,没有经历过困难的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浪费成了一种习惯。可见,对学生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二是这些浪费资源的人有一种“砸公”的思想。公家的东西,我不用别人也会用的,不用白不用;公家的东西不能变成私人的,但是我可以名正言顺的浪费,我不浪费,别人也会浪费的,那就由我来浪费掉算了。殊不知,表面上浪费的是公家的,其实也有你自己的一份,由此带来的后果你也有份。

无论是浪费自己的还是浪费公家的,这都是一个道德问题,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与公与私我们都应该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如果人人都能发扬这个美德,无论是对自己家庭、对国家、对社会都将是功德无量。

在这里,我还想和大家大概算一笔小账,我们学校一天有240多盏灯用电,每盏灯45W,按一天8个小时开灯计算,就是86度电;大约20个饮水机,每个305W,按一天8小时工作,就是48.8度电;电脑80台,平均一天一度电,就是80度电;还有打印机,复印机,食堂,播音系统,等其他耗电大约每天5度计算,每天用电就是大约220度电,每度电6毛钱,一天消耗132元。学校每月用水大约是3000立方,每天平均150立方,现在的水价2.35元/立方,如果全部用自来水,就是352.5元。24台投影仪,每个灯泡理论寿命1000小时,一个灯泡2000多元,平均一小时2元钱,平均每个投影仪每天工作4小时,就是192元。办公用纸、硒鼓等物品,平均每天消耗40元左右。每学期的维修3.5万元,平均每天175元。就算这几种每天在消耗的就是689元。说实话,不算账不要紧,一算账吓一跳。

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有句经营名言:多争取一块钱的生意,也许要受外在环境的限制,但节省一块钱,可以靠自己,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我们作为事业单位也要有这样的理念,才能使我们的学校运转正常,才能使我们的老师们有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才能让我们的老师们的办公条件逐步改善„„

节约不是口号,节约要靠行动,如何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时尚,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树立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首先我们每教师要从自律开始,从小处节约,体现细节,做好学生的表率。光线明亮的时候把办公室的灯关掉,只有一个人办公的时候只开一盏灯,电脑用完了就关掉,短时间离开也可以关掉显示器的电源,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顺手关掉所有电源,上课不用多媒体就不要打开灯泡和电脑,打印草稿用废纸,正反打印,编辑好了再打印,洗手时把龙头开小点等等细节之处去体现我们节约的优良品德。

其次是在学生中树立学生榜样,在班级内评选出勤劳的节俭的典型,树立楷模号召同学们向(她)他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对浪费严重的学生严厉批评决炒姑息,加强他们的指导,取得点滴进步及时在全班表扬,既树立其信心,又增强班内的监督力量,减少反复。

二、加强管理,让所有物品延年益寿

公物管理是一件繁琐而艰巨的任务,如何管理好公物,让这些物品发挥他们最大的用处也是一种节约。光靠学生管理是不行的,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平时的检查,发现苗头及时教育,比如学生的课桌,凳子是坏的比较多的,许多都是因为学生不正确的坐姿使之损坏,看到这些细节地方,我们可以提醒,教育,不仅让我们的校产延长使用寿命,还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塑性。

三、注重教育,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观察我发现我身边的一些学生思想中根本就没有节俭这一概念,根源是家长根本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我想只是凭空讲大道理不能说服学生的。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了许多资料和一些典型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鲜活实例及名人故事,涉及面非常广泛,以课堂和班会课为主阵地随时介绍讲解给学生们听,漫漫渗透到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结合我们国家的人口算一算每人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会是多少,让庞大的数字教育学生。特别是今年西南的大旱,更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体会节约的重要。还可以通过排练小品等形式,从学习用品到餐厅粮食,从水电到公寓楼日用品及其他浪费行为,通过表演使学生为他们平时的行为而感到惭愧,达到自省。也可以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让孩子们体会下物资匮乏的生活,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让我们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时尚、一种精神。

篇2: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记得刚踏入小学的大门,老师就教我们背诵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要勤俭节约!

千百年来,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李商隐有句名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而事实上,往往是我们在不经意中造成了许多浪费。许多纸张只写了几个字就扔进废纸篓;阳光明媚的日子,教室里还亮着电灯;吃完早餐,教室里到处洒落着馒头;洗完手,水龙头依然滴滴答答地响着,有时甚至还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其实稍加注意,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往往我们却忽视了这些细节。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是我们的脑中没有节约的意识,更没有将节约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篇3: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是如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这就应该从学生初次接触读书本时说起吧!我认为学生对书本接触得越早越好。最早的书本应该是图画式的, 这花花绿绿的东西会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 或许爱看书的种子从这时便被深埋在心中了。但是许多的农村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 许多忙碌的家长也做不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或许自然就落到了学校老师身上。但传统的语文基础教育往往把学生引入误区。我不赞成按字、词、篇的顺序来学语文, 更不赞成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把生字词写几行甚至一张。本应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机械的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把字词从活活生生的文章中割离出来呢?文字因成了句、成了篇而生色生香, 是语句、篇章赋予了它生命。让学生先去感受语言之美, 对语言产生兴趣, 它的意义应远远超过认识几百个字的意义吧!小孩子们读得书多了, 无形中许多字也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 印象反复叠加, 不知不觉便根深蒂固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 光是抄写字词就占去了学生很大部分时间。小学教育变成了识记字词的教育, 因为现行的评价制度迫使老师所看重的是这一学期或这一学年的成绩。所以教师不能把眼光看得更远, 他们不得不关注眼前的成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具有非凡的意义。在众多的习惯中, 读书也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吧!偏偏许多时候家长忽略了, 教师也忽略了。

作为一名农村中心语文教师我痛心地发现, 许多学生都没有阅读的兴趣, 更没有阅读的习惯。我们不得不从头抓起, 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

初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任你涂写, 课堂上时间有限, 课下让他们去读, 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去做。因为在没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前提下, 他们是把这种要求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某部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吊足学生的胃口, 部分学生为了了解下面的情节, 课下就会非常自觉地找来看。如果教师想进一步巩固效果, 隔一段时间可开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论坛, 真正认真读且读有所得的学生便有了施展的空间。他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便触动了对书的热爱之情。

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的过程就是精简的过程、挑选的过程、内化的过程。

(一) 经典摘抄。对文中一些经典语句让学生养成及时摘抄的好习惯, 将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

(二) 笔记心得。将阅读过程中点滴的心理感受记下来, 长期积累便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良好习惯

朗读要饱含感情地去读, 用情去读的过程便是学生与文章交流对话的过程, 是情感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 会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拉近学生与书的距离。好的文章一定要背,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精妙之处!

通过以上方法, 读书由被动慢慢地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必须坚持。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此种做法坚持初中三年, 足以将一个行为变成习惯。

篇4: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一、心动不如行动——善用卫生角,算算环保账

为了让学生对节能减排“心动”起来,我班首先提出的行动口号是: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用行动撑起一片蓝天。通过班级的每周一星评比活动,推动学生争做节能环保“小宣传员”和“小监督员”;引导学生选择科学合理、节约能源的绿色生活方式,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入手,从生活点滴做起,转变以往不合理的消费、生活方式。一个多月的强势宣传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孩子们的心都动起来了。但是心动不如行动,因此,我适时给他们提供行动的平台,把班级卫生角充分利用起来!先是给班里的卫生角穿上新装,设置了一个实用美观的多功能柜子。卫生柜右边放扫把、地拖、地拖桶;左边三色柜分三层,一层绿色柜是可回收饮料瓶站,放易拉罐、胶瓶等;二层黄色柜是纸类回收站,放可回收的纸张;三层橙色柜是不可回收垃圾站,放日常的垃圾。我让班干部拟写了一份具体的操作指南,贴在柜壁上,让学生天天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渐渐养成了分类回收垃圾的节约习惯。“回收站”每月整理一次,有些废品用来制作黑板报,有些卖给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我还让学生负责登记“账本”(红领巾绿色基金收支情况表),把卖废品的收入记录在册,用以购买卫生、绿化等班务用品。每个月,我都会和学生算算这笔环保账。

二、我动不如他动——巧用文化引领,议议环保事

如果老师总是以一个说教者的姿态,向学生和家长灌输节能减排的意义,我想不用多久,节能减排行动就会变成人人不想动、家家讨厌动的事情。所以,我把“我动不如他动”的宗旨贯彻到底,巧妙地利用班级文化建设这块阵地,让学生、家长都在文化建设中,议议环保事,实现自我教育。

为了赋予班级个性化文化内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弘扬,创造力得到发挥,在创设班级节能减排发展目标时,我充分体现民主,听取学生及家长意见。在综合了学生、家长大多数人的意见后,设立班级节能减排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师生共同打造班级特色文化、特色班训、特色班徽等。

我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进行节能减排宣传;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定节日和学校教育动态,开展征文、手抄报、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寓教于乐;我们班设立了书香旅行社,鼓励学生把旧书籍带回校,资源共享;在学生、家庭中开展排查校园、家庭浪费现象的活动,让孩子们自己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法。此外,我引导孩子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针对我们所了解的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组织3分钟的环保演讲比赛。其中,张荻秋同学的《我的环保节日——用行动保护动物》演讲稿还获得广州市的二等奖。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环保节能,从我做起,用行动撑起一片蓝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植在每一个同学的心中、体现在每一个同学的行动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

三、被动不如主动——妙用比赛契机,提高环保主动性

比赛是孩子发挥主动性的源动力,在节能减排示范家庭创建行动中,我创设比赛的契机,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家庭行动。比如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掌握在家庭生活中节能减排的知识和技能,我利用暑假开展了“节能减排金点子” 征集活动。此次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开学初我收集、整理了假期实践成果, 发现有节水卫生间、水池节水阀、洗手水冲厕所、粉笔再用器等涉及到学生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点点滴滴的金点子。学生们的方案构思巧妙,将课堂上的知识有效迁移,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激发出灵感的火花。这些方案无不体现着学生强烈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节能减排生活创新能力。此次“节能减排金点子”设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参加节能减排行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的热情。

另外,下发家庭节能减排行动建议书,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制定“家庭节能减排方案”,一起实施,并从中评选出“节能减排优秀家庭”。每一个学生都要当好节能减排红领巾家庭监督岗的监督员,充分发挥学生的小主人效能,带动家庭每个成员一起深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中。从学生交来的《家庭节能减排方案》中,我深受感动,孩子们写得很认真,提得很合理。更令人欣喜的是,从家长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家长非常支持学校的这项活动,认为节能减排是家庭文明生活的标志,家长们给予了孩子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四、瞎动不如灵动——借助学校活动,比比环保创意

为了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水平,我班结合学校的安排,有尖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比如,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中秋节环保创意花灯制作大赛”,本次大赛以环保废旧物品为主要制作材料,要设计巧妙,创作新颖,寓意深刻,体现传统民间花灯制作工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绿色科技文化素养。其中我班多名同学获得花灯最佳创意奖、一等奖,班级获得绿色科技团队奖。再如,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课题探究活动。在学校的中草药探究学习中,我班李明佩等同学在课题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了小论文《中草药一点红消除烟草浸出液对生物影响的探究》,荣获荔湾区“动手做”和“科技创新”两项比赛一等奖。而由我班科学组的同学开展的《子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课题探究,在 “动手做”系列课题研究答辩中也获得荔湾区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不仅让同学们、家长们大受鼓舞,而且使他们知道节能减排和科技息息相关。

自开展“学校、家庭合作创建节能减排示范家庭”活动以来,同学们通过参与一系列的社区、学校、班级节能减排活动,以及科学小实验等课题的探究,环保意识增强了,节约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他们的行动还带动家人和身边人,大家都一起参与到节能减排的行列中来。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广雅小学

广东广州510130)

篇5: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的4号选手..,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在看到本次演讲主题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为什么?因为,节约这个话题,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话题。小时候,老师们、家长们就不断地告诉我们“要节约,节约是一种美德”;现在,在电视上、广播里随处都可见到有关能源危机的宣传;在公司的内部网、集团报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同事们自己写的,号召大家厉行节约的文章。面对这样一个大家如此熟悉的话题,我还有什么特别的内容好讲吗?我想,还是有的,因为就在我们不断大力宣传节约的同时,还是有很多浪费的现象存在,关不紧的水龙头、白天亮着的电灯、食堂里倒掉的饭菜,长年不拔的电脑插头等„„其实,在这种种肆意挥霍和糟蹋的背后,都是现存资源的减少与匮乏,都是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压力,更有来自大自然的警示。厉行节约,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吧。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从小事抓起,从提高自身素质抓起。让我们感受良深的是公司在倡导节约上下了大工夫,在为提高每一位娃哈哈人的节约意识上花了大力气。墙上挂着的提倡节约的横幅,宣传栏中醒目的警示标语,配在每个电源开关上,提醒大家随手关掉电源的红色小标识等,这些可视化管理的施行,一目了然,时刻提醒着大家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在这里,我想问问各位在座的同事,你们的一件棉衣可以穿几年?1年还是2年?你们可曾听说过,我们的总理温家宝,他的一件羽绒服,已经穿了整整10年,10年啊,也许明年、后年,他还会继续穿。作为总理,他是穷得没钱买新衣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实温总理是在守候着一种被现代化的人们,所渐渐淡忘的传统——节约!在他看来,节约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习惯。

从旱灾中云南干旱的土地,我们读懂了两个字“稀缺”;当昔日唾手可得的水、电、煤等变得困难重重时,我们喊出两个字:节约。如果我们不厉行节约,等待我们的将是怎样的苦果。其实,我们节约的不只是钱,而是资源。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从现在起,节约每一滴水,那么日积月累,我们就可能节约一条江河啊!节约每一张纸,日积月累,我们就可能节约一片森林啊!节约每一度电,日积月累,我们就可能节约一个小型的发电站。

节约是一种品质,靠物质满足的虚荣,来显示存在是悲哀的,节约是一种美德,没有时空的界限,没有尊卑的区别,让节约成为一种自觉习惯,而不是“做秀”和“走过场”。

同志们,勤劳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右手,希望这样一双宝贵的手我们都能拥有!作为一个有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员工,现在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粮做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培养节约的好习惯,为国家多做贡献吧!

篇6: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同学们,或许你是第一次听说每年的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吧,但你应该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要勤俭节约。千百年来,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教育部决定从2013年的秋季开学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责任,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携手共建节约型校园!

也许有的同学会问:“我能做什么?”答案很简单: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回想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往往是我们在不经意中,就造成了诸多浪费。许多纸张只写了几个字就扔进废纸篓;阳光明媚的日子,教室里还亮着电灯;吃饭时不经意间倒掉不合自己胃口的一顿饭菜;吃完饭,地上到处洒落着粮食;洗完手,卫生间水龙头依然滴滴答答地响着,有时甚至还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其实稍加注意,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往往我们却忽视了这些细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是我们没有将自身真正溶入到生活中,没有将节约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形成一种观念。

点点滴滴,加起来触目惊心。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庭条件优越了,勤俭节约的美德随之也丢失了。我们该如何重拾?如何改变?作为高中生应当从举手之劳做起,把勤俭节约,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具体做法应该是:

1.节约每一滴水。我们要以“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为荣,以“浪费水源”为耻,见到滴水的龙头,及时拧紧。避免大开水龙头;用水完毕随手关闭水龙头。在家庭中也要节约用水,尽量循环使用水资源,例如洗衣服的水可以拖地,冲厕所,淘米的水可以浇花等等。良好的节约意识从你我做起。

2.节约每一度电。我们要以“节约用电、合理用电”为荣,以“浪费电力”为耻,在每次最后一个离开家、教室、办公室前,别忘了关灯和关闭各种不用的电器。做到人走灯灭,人离扇停,光线充足时,不要开灯。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教室、办公室里没人的时候或光线充足的时候,灯还开着,教室的电脑、投影仪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还开着,这说明我们的节约意识还不够,节约习惯还不行。良好的节约习惯从现在做起。

3.节约每一粒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光盘”为荣,以“剩饭”为耻。每一粒粮,都是劳动人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成果,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需要我们用节约的行动去感悟和践行。我们一定要知道节约,懂得珍惜。

篇7:让节约成为一种美德作文

让节约成为一种美德作文

六一儿童节到了,为了庆祝我们的节日,妈妈带我看电影吃自助餐。到了餐厅,我一下被各种各样的美食所吸引,妈妈告诉我,想吃什么就自己动手取,但不要拿太多别浪费。我拿着小盘子这个拿点哪个挑点,不一会儿,小盘子就装满了。做的餐桌上我边吃边东张西望。来吃自助餐的人真多,有像大学生的哥哥姐姐,还有年岁大的爷爷奶奶。大哥哥们拿的食品真多,像小山一样!而年龄大的叔叔阿姨却拿的较少,较频繁。我不禁把我的观察告诉妈妈,妈妈说年轻人身体好胃口好吃的多,但盲目拿太浪费。而年岁大的.人胃口没那么好,不能因为贪吃把身体弄坏了。现在城市的年轻一代没有挨过饿,对粮食不珍惜!很多西部地区的人们还吃不上全麦的馒头呢!听了妈妈的话,我的脸也有点红,想想平时自己吃东西总爱留一口的坏习惯,我一定要改正,用我的行动把中国传统美德传下去。

四年级:张白心怡

篇8: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恩格斯把思考形象地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生动地告诉人们思考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思考是智力的核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就是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那么,如何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呢?

一、激活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调动内在的驱动力,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自学能力的养成夯实基础。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呢?

第一、独立学习,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求知的萌芽和创造的起点,都是源于孩子的好奇心。学生对许多问题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因此教者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在教学《诚实和信任》 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贯穿全文主线的思考,设问:留下字条和不留字条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教者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主动的状态,让学生大胆地推测,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学习兴致高,而且乐于思考。

第二、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过程中,让孩子思考自己的学习目标,再把自己的行为不断与目标加以对照,让目标成为孩子的动力。例如在教 《谈礼貌》 《滴水穿石的启示》 《学会合作》 等文章时,教者可在开课前提问:“本节课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一类文章的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教者并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思考你的目标达成了多少,还有哪些不足,查漏补缺,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第三、运用肯定、奖励的评价方法,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成功喜悦的满足。一次,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我问:“这两个词谁会读?会读的话就带领全班孩子一起读。”我班一个随班就读儿童勇敢地举起手,我喊了他,他带领大家读得很好,我让全班孩子给他掌声鼓励他,他受到莫大的鼓舞,整节课都听得很认真,从那以后我只要找到机会就鼓励他,他居然变得爱上语文课,后来他用稚嫩的话语告诉我,他从来没有老师表扬,他也想得到。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对待肯定和鼓励很在意,敢想,一个正常的孩子岂不是更加在乎。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上,学生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赞赏,信任的目光,善意的微笑,鼓励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思考,欣赏学生的做法,每个学生的性格、知识、意志等不同,教育的内容、手段也不同,要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运用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四、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竞争可采用自我竞争、同伴竞争、团体合作竞争,并思考如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但还有注意最大限度减少竞争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 《望月》 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赞月大比拼,说含“月”的成语、比赛诵读描写月亮的古诗、用各种修辞手法形容月亮……总而言之,在思考中比赛,在比赛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第五、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在班级中,教师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班级成为亲密和谐的大家庭。比如在教文章 《爱如茉莉》 时,让洁白纯净、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走进学生的内心,教者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家人如茉莉般静谧美好,也要让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激励,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满足心理需要,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限时讲授中点燃思考的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并且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1、情景引思

“情境—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这是思考的过程,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悬念中求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 《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文时,找一段关于维也纳的视频解说,让学生走进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维也纳,领略波光粼粼的多瑙河,感受维也纳那独特的音乐氛围。视频是课文的补充,课文是视频的讲解,让文章中画面再现,学生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中教者提问:为什么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可以用文中的话回答,也可以结合看到的视频回答,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文本,在思考中开阔视野,在思考中提升阅读能力。

2、质疑激思

学生学习新课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同时,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找到最有价值的研究点,从而将思考转化为自学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教者可采用导学单的模式,导学单的作用不仅是预习新的生字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我研读文本,在研读中激发学生思考,我在导学单中总会出现一个问题:请你提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会思索,对于提的好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让这个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质疑中提升,对课前文本的解读会深入,引导学生有个性的思考。

3、辩论深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论是不同观点间的交锋,必然会引发学生深思,加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根据观点搜集素材,有效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中“欲欲跃试”的氛围才浓厚。在教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中,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正方观点是杀了大黑骡子解燃眉之急,反方的观点是不杀大黑骡子,根据的学生自己的意愿班上分成两大组,赞同正方为一组,赞同反方的为一组,学生思考讨论,根据自己一方的观点找出更多的有力的论据,然后每组推选三名代表,参加辩论赛,辩论过程中,可以提出休息的时间,补充论据。其实这个辩论是没有结果的,我教学的目的达到了,正方找的论据都是赞扬彭德怀,反方找的论据都是赞扬大黑骡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在辩论中理解文本,在辩论中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4、合作拓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主动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学生间的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学生在思考中畅所欲言,突破思维习惯,让交流具有多向性,在班级中形成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纵深发展,思考中培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 《灰椋鸟》 的第一课时,可设计一个关于细节描写的专题,分小组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细节描写的内容,并说一说这样描写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仿写一段,合作则是大家共同选好写的主题,再发表修改的意见,知道自己满意为止。这样的设计把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还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5、变通创思

思考的变通力,就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考,从某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的能力,或者是用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待问题。在语文学习中有很多问题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在教学 《黄河的主人》 一文时,让学生思考描写艄公驾驶羊皮筏子的句子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有的认为要用紧张的语气,有的认为要用勇敢的语气,有的认为用谨慎的语气,还有的认为用赞扬的语气……众说纷纭,但是都有充分的理由,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变通中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篇9:让勤俭节约成为习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部队官兵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提高。在当下全军官兵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语境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我军的优良传统应如何具体落实,是每一个关心基层建设的同志在思考和关注的议题。广空驻桂某指挥所在所属部队官兵及家属、职工中分别开展以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张纸、一分钱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纠正和杜绝浪费的现象,教育引导官兵自觉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观念。同样,广空驻鄂雷达某团也采取一系列方法,自觉把节约提升到关乎部队安全建设的高度。笔者在上述单位感到,节约已经成为风尚和习惯。

科学决策是节约之本

曾经,该指挥所营院工作区和生活区总共有3个露天简易垃圾池,有时候垃圾清理不及时造成杂物腐烂,臭气熏天,一遇到下雨天便污水横流。指挥所党委原计划新建3个封闭式垃圾池,后勤部精心论证,预计要花费12万元。活动开展期间,所领导和后勤部门多次到现场勘察论证,认为新建的3个垃圾池位置,从长远考虑不利于部队营区整体规划建设,日后有被拆迁的可能性。他们本着“一次投入、长远受益”的原则,取消了新建垃圾池项目,最终决定购买15个活动式垃圾桶分放在3个垃圾点,结果花费4100元,既节约了经费,又彻底解决了难题。

指挥所司令员刘可全告诉笔者,该指挥所“所属雷达部队点多面广,分散在两省区的高山、海岛、城市、农村。各单位燃料资源优势各不相同,燃料成本差别较大”。某高山雷达站,战备任务重,一直沿用燃油灶。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来,他们改变思路,针对周围山多林广的特点,摈弃燃油灶,改为燃材节能灶,每年可节约3000多元。目前,许多雷达站都无偿使用枯死和需剔除树木。

全军部队执行新的伙食费标准后,该指挥所分别在所属通信连、汽车连等4个单位,对每天伙食开支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调查。根据这4个单位食物日消耗的情况,制定了日伙食消耗定量明细表,出台不同类型伙食单位伙食管理量化标准,并为基层单位统一配发量米勺、量面杯、电子秤等计量工具,以细节促节能,以降耗促增效。

如今,许多基层连队都紧紧围绕提高效益这个核心,本着“一次投人、长远受益”的原则,从源头上解决资源节约与工作开展之间的矛盾。一些高山、海岛雷达站,一年有大半年是雨雾天气,为了防潮除湿,官兵自己动手买来塑料桶装上生石灰,然后在盖子上钻几个小孔,充当除湿机。许多担负战备任务的连队,要24小时值班,营区路边和走廊的灯需要经常保持光亮,但24小时亮着无疑是个浪费,于是他们逐步淘汰了高能耗供、配电设备,一次性出资采购具有绿色节电功能的声控灯、太阳能灯等设备,从长远和实际效果看既环保又省电。

“科学论证、避免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节约。”指挥所司令员刘可全告诉笔者,“只要是事关所属部队战斗力和全面建设的问题,党委‘一班人历来坚持集体研究、从实际出发决策问题,事先搞好调查研究,一些层次较低的项目、重复投入的建设得到有效遏制,使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

无独有偶,广空驻鄂某雷达兵部队,所属的单位高度分散,大部分地处高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一度水平落后。最远的巴东雷达站驻守在海拔1892米的鄂西屋脊将军山上,方圆数十里不见人烟,交通、生活极为不便,每年10月大雪封山后,吃水、吃菜都要靠官兵肩扛手提。官兵们都说“当兵不当雷达兵,上山不上将军山”。

2006年初,新调整的党委“一班人”展开了讨论。团长左爱武表示:官兵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能解决,我们将愧对组织、愧对官兵。一班人很快达成共识:部队家底薄,需建项目多,必须坚持节约优先、效益至上。

7月的武汉,仿佛置身火炉。机关院内,却是热火朝天:一百多个年轻的小伙儿,三个一组、五个一群,挖沟、运土、铺设管道。原来,这是该团在进行供水线路改造。由于经费有限,在团首长的号召下,除了请必要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外,其余的任务全部自己动手,仅这一项工程就减少开支3万多元。“土方工程自己挖、水电管线自己铺、林木草皮自己种,环境美化自己干。”团党委军工自建的新思路,每年就为部队节省开支30多万元。

2008年5月10日,该团某雷达站终于结束了“烟熏火燎一身土、灶前灶后两头忙”的炊勤生活。该站是少数几个驻扎在城区的连队之一,虽然地处闹市,却仍然用传统的煤炭作为生活燃料。灰尘多、污染大、浪费较重。山下的居民区使用的天然气,一直通不到山上。据预算,管道上山需要经费5万元。党委算了一笔账,用煤作燃料,每月消耗2吨,市场价格加上运费,前后得花1900多元。而使用天然气,每月只1000元就能满足官兵生活。如此下去,不到5年就能收回改装成本,从机动费中挤出5万元,将天然气管道引上山,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样,在解决5个单位洗澡难的问题上,党委一口气购买了5台环保节约的空气源热水器,看起来多花了些钱,从长远看却大大节约了水电。

精细化管理的效益

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兵说起节约来头头是道,对别人的浪费行为也深恶痛绝,但真正结合到自己身上,行动起来却步履艰难。

一次,在机关食堂就餐时,指挥所副司令员崔常奎到直属单位食堂检查伙食。在通信营食堂洗碗池,发现两排洗碗池的12只水龙头有8只在淌滴着水,当即召集营、连主官,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晚饭时,机关的同志杀了个回马枪,发现还是有6只水龙头在不停流水。除了2只水龙头坏了拧不紧外,对于其余4只水龙头漏水的现象,连队干部却无法解释。

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是部队造成浪费的根源之一。之所以浪费不心痛,从思想深层次剖析,就是因为眼睁睁浪费掉的财物不是姓“私”而是姓“公”。

在机关、分队、职工大会上,指挥所政委张辉现场给官兵算了一笔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账: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以节约60升水。用口杯接水刷牙,0.5升水就够了,如果让水龙头开着,5分钟就要浪费45升水。

指挥所党委狠抓官兵节约意识,各单位还重点围绕“六个一”,对照检查找差距。对照差距定措施,对照措施抓整改,并参照“六个一”的具体内容制定节约公约,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张纸、一分钱等六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

节约一度电。积极挖掘用电器的节电潜力,做到人走灯灭,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安装声光控开关,电脑、电视机、打印机、饮水机、电风扇等随时关闭,关闭电器不得处于待机状态。夏天空调温度调至不低于26℃,不使用电炉、电热风等高耗能电器;采购电器时,优先考虑具有绿色节电功能的设备。节约一滴水。及时检修供水设施,防止管道、水龙头老化滴漏,洗澡擦皂间隙关闭水龙头,洗脸接

小半盆水,将洗漱、清洁用水倒入备用水缸(池)中,用以洗墩布、冲厕所,做到“一水三用”。节约一滴油。驾驶员严格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油门、挡位,行车途中不猛踩油门或轰油门;控制车内空调的使用,不在原地发动车辆降温,等红灯时将挡位放在空挡位置,较长时间塞车时关闭发动机。节约一粒米。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指挥所制定出台不同类型伙食单位伙食管理量化标准,做到计口用粮,按人定菜,从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抓好精确供应和管理;提倡外出就餐剩菜打包。节约一张纸。精简文电数量,压缩文电篇幅,打印用纸规格为70克以下,打印非正式文件时,适当缩小页边距、行距和字号,能在电脑上直接修改的文稿,不反复打印。节约一分钱。提倡用粉笔出黑板报,不搞不必要的图板和喷绘,提倡少使用一次性物品;提倡官兵相互理发,提倡不吸烟、饮酒,不买高档生活用品和名牌便装。

节约型军营是官兵温暖的家

1998年前,广空驻鄂雷达某团出现了一些事故,制约了团队建设和发展。新班子成立后一致认为,安全是最大的节约,确保安全稳定,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

汽车连警示教育室就这样应运而生。1994年2月27日,一名连队司机执行车勤任务途中,发生了建连以来最严重的车辆事故。从此,每年2月27日成了汽车连的“连耻日”。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团党委投入8万余元,从事故回放、遵章守纪、行车常识、荣誉责任等方面,在汽车连建立“警示教育室”,坚持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每逢“连耻日”、新兵下连、司机单放、双放、执行重大任务等时机,全体官兵都必须到“警示教育室”重温事故现场,接受心灵洗礼,感悟肩负重任。如今,团已连续11年保持了行车安全。

在对官兵进行警示教育的同时,该团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出行难的路况进行大力整治。2005年前,通往光化、高庙、当阳、巴东、随县、桂子山等6个雷达站的道路,都是5公里以上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官兵们更是一个“愁”字,连队的给养车得靠官兵们连拉带推,才能“送”出去,“请”回来,影响连队工作、生活不说,安全上更是没有保障。近年来,借着战备公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团彻底解决了上述6个单位“行路难、路难行”的问题,既方便了生活,又促进了安全。

士官家属来队住房,也成为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团党委勒紧裤带过日子,多方筹措资金,半年后,在机关大院内,建起一幢崭新的家属房,大家为它取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士官之家”。三级士官李强幸运的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近年来,团趁着急难问题整治的东风,对全团所有基层单位家属房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彻底解决了官兵家属来队住房难的问题。营造出温暖和谐的较好环境。

部队建设发展了,一些机关干部向团党委建议,可以趁机购买几台办公用车,改善一下办公条件。出人意料的是,机关的购车计划在团首长那里卡了“壳”。政委张林三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团队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基层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与其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改善机关办公条件上,不如为基层官兵多办点实事。”

上一篇:2010年审计局党建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学2014年党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