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加强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024-04-25

刍议加强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共8篇)

篇1:刍议加强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新时期下加强渔业船员职业管理的几点思考

海洋渔业是高风险行业。这一行业特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责任认识。近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竭,渔船海上生产经营形势严峻,国家转产转业政策的深入实施,致使大量传统渔民弃船上岸,海洋捕捞劳动力资源日益减少,更替变换频繁。大量内陆务工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出海涉渔生产,渔船员这一从业群体总体职业素质趋于下降,渔船海上各类安全事故时常发生,行业管理部门监管任务加剧。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改革船员现有管理模式,优化船员培训管理机制,满足新形势下渔业海上安全生产的工作需要和职业发展的形势需求。

1改进教育模式,实现船员培训管理多轨制

目前,我国渔船员总体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水平较低。国内近海从业人员大多只经过岗前短期培训,与实航及海上作业安全操作规程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1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近年来,我国海洋或水产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接受海上生产技能系统培训的职业需求萎靡、不旺盛,导致专业职业技能院校生源逐年减少。海洋渔业生产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具有长期性、专业性的供需特点,就业矛盾突出。在目前船员劳资日趋暴涨的形势下,渔船所有者或经营者为压缩经营管理成本,降低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这无疑给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带来严峻挑战。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维护渔业经济长远发展和稳定渔区社会劳动就业的大局出发,积极挖掘渔船员从业的潜在市场,千方百计协调教育、人事、科技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渔船员职业化教育,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统筹管理,为海洋渔业生产输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从业人员。

1.2进一步规范社会化培训管理

现阶段,渔船员上岗培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办学。而现有的渔船员社会培训机构在教材选用、教师资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培训方式等方面还亟待加强,以满足新时期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的需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这部分社会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要出台与时俱进、更加规范严格、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制性、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提高培训机构准入资质。要把渔船员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的考核按比例基数纳入到总评成绩中,以此引导和影响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和培训重点,从而定向增强渔船员培训中实际操作水平及防范风险、处置风险的综合能力。

2加大服务力度,强化渔船员后续管理

由于近岸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渔船生产作业区域随之不断向深、远海推移。这就要求渔船的生产作业及相关管理设备设施不断更新,以适应“远海、远洋”生产形势的挑战。

2.1跟踪做好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渔船员不同于商船员,大部分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处于管理底端。因小农意识强烈,行为固步自封,主动接受相关的先进的配套知识培训积极性不高。因此,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渔船员考试管理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这部分渔船员的跟踪服务力度,强化后续及后期教育,不断提高渔船员职业技能素养,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职业要求。

2.2建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平台

目前,我国渔业从业人员“三年换证”制度与日益严峻的渔业安全生产形势需求不相匹配,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和进一步强化渔船员后续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借鉴安全监管部门对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模式,为每个渔船员建立个人信息管理档案,建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在最大范围内实行联网信息共享,在有效提高海洋渔业行业监管及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规范渔船员行业秩序。

3增强法律意识,规制各类违规违章行为

“一艘渔船就是一个小煤窑”,风险、隐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渔船所有人或经营人对渔船员人身安全、渔船生产经营行为负全责。从现行的渔船及渔业行业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大多局限于对渔船所有人或经营人的经济赔偿和行政处罚,“水过地皮湿”,成效甚小。

3.1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追究

渔船一旦发生沉毁或渔船员死亡、失踪事故,对渔船所有人或经营人根本利益的触动不大。其大部分赔偿或财产损失款项均由保险公司埋单,远远达不到新形势下对渔船安全生产的监管及责任人员追究要求。因此,应在原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继续完善、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在民事赔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应用刑事追究体系,切实增强所有者、经营者、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充分调动安全生产主观积极性,使其真正认识到经济利益的获取只能建立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不安全、不生产”、“不适任、不生产”,真正做到持证上岗、无证不聘。

3.2提高渔业从业人员入渔门槛

现代渔业建设要求有现代管理模式和要素的渗入,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先进的业务知识及生产技能,入渔门槛只能提高,不能牵强降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千方百计地提升渔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渔船生产和渔民生产准入门槛,要坚持优胜劣汰,彻底改善目前渔船员管理及使用的恶性循环状态,促使渔船员职业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新时期下,只有不断创新渔船员培训教育及管理体系模式,改革监督执法体制,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及服务保障力度,才能全面提升渔船员这一群体职业素养,海洋渔业可实现繁荣、稳定、发展的春天。

篇2:刍议加强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休假船员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形势下夯实船舶党建基础的重大任务,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个值得深入关注的重要课题。中远海运船员天津分公司/劳务子公司党委(以下简称分/子公司党委)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持续传承“支部建在船上”党建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党建”思维,做好船员党员在船和休假期间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真正使休假党员的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

一、摸清休假船员党员的真实情况

由于分布全国各地、流动分散等客观实际,导致当前休假船员党员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难题,集中表现为“三个难”:一是组织生活难。由于船员党员居住分散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有些边远的省份像新疆、广西等只有几名党员,致使“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难以正常顺利开展;船员预备党员的考察在休假期间不能得到延续;部分党员超过六个月不能按时交纳党费。二是教育管理难。休假党员不能定期参加组织开展的党员知识培训,获取最新的党建资讯较少;组织也不便于强化对休假船员党员的管理,尤其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初,组织对休假船员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难以实现,要想实现对休假船员党员教育管理的常态化制度化更是无从说起。三是作用发挥难。部分休假船员党员表示,同住一个城市的船员同事、同住一个社区的左邻右舍都不知道自己的党员身份,部分休假船员党员认为自己与其他船员相比在权利义务上并无不同,部分休假船员党员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求助,只有少部分党员表示希望得到党组织的关心帮助。

休假船员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三难”现象,其症结在于目前船员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三个不”:一是组织覆盖不全。船员党员在船工作时隶属于所在船舶党支部,休假后就没有再隶属于哪个党支部,而是笼统地归属于所在船员部党组织。二是活动载体不够。船员党员休假期间,虽然分/子公司通过组织述职报告会、党代会、各种专项培训等形式参加组织活动,但是像“三会一课”、党员责任区等七项组织生活制度不能正常开展,更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三是思想观念不新。“三会一课”等传统的组织形式面对休假船员党员居住分散不好集中的现实束手无策,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载体,没有及时将微信、APP等现代媒介运用到现实工作之中,致使党组织生活不经常、不正常。

二、搭建休假船员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形式

面对休假船员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困难局面,要在继承“支部建在船上”优良传统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搭建休假船员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形式。

1.创新组织形态。通过对“互联网+党建”思维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研讨,分/子公司党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思路:保持现有党建格局不变,持续发挥分/子公司在船舶党建“策划、协调、监督、检查”的作用和各船员部党总支“具体抓、抓具体”的优势,将加强休假党员与休假船员的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切实助推船员队伍的全面、健康发展。

2.搭建新的平台。借助信息技术,以微信企业号为平台,增设“党建园地”模块,搭建休假船员党员在线学习教育的平台。“党建园地”开设“组织在线”、“学习资料”、“经验分享”三个板块,并预留一个“乐学互动”板块作为开展网上答题、问卷调查、评比投票等活动的接口。其中,“组织在线”包含了“支部e览”和“制度e览”两个板块。“支部e览”包含了各党总支下属的每一个支部,以及支部的党员数、休假党员数、支部书记、委员以及所包含的片区。“制度e览”则包含了加强休假船员党员教育管理的五个基本制度。“学习资料”主要包含有关党建的基本知识。“经验分享”主要展示分/子公司党委和基层船岸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

3.发挥试点作用。为使休假船员党支部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分/子公司党委在各船员库、劳务分部分别挑选具有一定代表性并相对成熟的区域,设立4-5个支部,按照既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尝试探索,在运行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修正。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后,在各船员部船员管理人员中挑选了14名党建主管,按照“地域相近、船员部相同、家属站相连”原则,在全国先后建立了53个区域休假船员党支部,实现了对全体党员的全覆盖。

通过运用“互联网+党建”思维,完善“网络+实体”管理机制,实现了党员在船和休假期间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构建起了以船员党员教育引导、沟通服务的平台,解决了组织覆盖不全、活动载体不够和思想观念不新的“三难”现象。

三、丰富休假船员党支部的载体作用

要让休假船员党支部建设有实效,仅仅把支部建起来还不够,还要精心选配班子、健全奖惩机制、丰富管理载体、延伸服务触角。

1.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引领作用。要紧紧抓住支部书记(委员)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其表率引领作用,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书记抓书记”的良好工作格局。一是选配好支部班子。支部书记尽量选配素养强、口碑好的休假船舶政委,也可以选配有能力、威望高的休假船长、轮机长。各支部的副书记和委员也要由党性观念强、在船表现好、综合素质高的政委、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等管理级船员担任。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休假支部书记的培训、轮训,实现全覆盖。要求休假支部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将组织要求与党员需求有效结合,持续发挥好休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休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从服务于一流船员队伍建设中心任务。

2.健全规章制度,提供机制保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休假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施方案》,《休假党支部工作规则》等三项配套制度和《休假船员党支部运作规范(试行)》,形成了规划、规则和规范的制度体系。尤其是《休假船员党支部运作规范》,从支部书记(支委会)产生与交接、组织生活形式内容、工作联系督导、经费保障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休假党支部建设。与此同时,年初编制休假支部组织生活工作计划,每季度初下达具体任务、每月编写休假支部学习材料和工作要点,对休假支部健全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等加强布置、指导、支持。

3.丰富管理载体,强化学做结合。把握好学做结合这个关键,既要搞好休假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也要抓好业务知识学习。要从思想、行为、满足岗位需求三个方面,明确休假期间做合格党员的评价标准:爱岗敬业以适岗胜任为基础、行为规范以遵纪守法为底线、品德高尚以助人为乐为起点。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船员党员内心就有了依从和遵循,行为也就有了尺度和规范。

4.坚持以人为本,延伸服务触角。面对集团、公司深化船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各休假党支部在开展“线上线下”组织生活时,一方面做好“三提高一降低”具体举措的宣传引导;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大家的思想动态,围绕船员及其家属最关心的公司改革、船员福利待遇等问题进行解疑释惑;再一方面号召广大党员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助推企业改革发展。通过把关爱温暖送到党员、群众心坎上,增强了休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休假党员的归属感,也加深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可,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力量。

四、加强休假船员党支部功能的未来探索

1.发挥网络优势,丰富健全“三会一课”等组织形式。利用微信企业号开展“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实现民主决策。比如说,开展微党课,休假船员党员在微信平台登录学习、上报学习体会,党组织在后台统计登录痕迹和学习时间,查看休假船员党员上报的学习体会。

2.通过强化船员党员的教育管理,延伸对全体船员的教育管理。可以通过传统的“党员责任区”制度,打造“1+X”凝聚力工程,让每一名休假船员党员带动身边的几名普通船员,编制一张完整的组织网络,助推整个船员队伍的发展。

3.畅通公司与船员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微党课、空中课堂、健康知识讲座、问卷调查、意见建议征集、民主评先推优等形式,搭建党建桥梁、传递党的声音、构筑心灵港湾,增强企业对船员的凝聚力,进而推动高素质一流船员队伍建设。

4.建立船舶党建APP平台,丰富船员党员教育管理的载体。在建立微信企业号“党建园地”的基础上,建立船舶党建APP平台,丰富党员教育管理的载体,强化对船员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切实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提升党员的理想境界。

篇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刍议

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的会计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处于利益主体的中心,由于多元化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也难免受到利益的驱动。少数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抵挡不住各种诱惑,不能坚持原则,谋取私利,贪赃枉法。

二、违背执业准则,弄虚作假。少数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甚至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标准,明知有假而报假,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这不仅给我们注册会计师行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造成以上会计职业道德缺乏的原因,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剖析:主观上,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有些会计人员不是专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半路出家,缺乏自我控制意识,每天与金钱打交道,经不住诱惑。客观上,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意识抬头,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所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社会风气受到污染。同时会计执业的客观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些领导的职业道德并不见得高,为了自己的政绩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一旦违背他(她)的旨意,会计人员就面临下岗、炒鱿鱼的困境。因而,有些会计人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同时得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而且要自觉反省自己,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会计人员俗称“账房先生”,这只是表面现象,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行为端庄、生活严谨的作风,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反腐倡廉,进而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清正廉洁之风。现实生活中,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消除腐败,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建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工程。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构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从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加强建设。思想上,会计人员要有一颗异乎寻常的心去看待每天经手的金钱,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象郑培民一样信奉“情浓钱淡,永保清白”。人吸天地灵气,食五谷杂粮,有欲望,这无可厚非,关键是,人生该如何把握这种欲望的“度”,使之不涸不竭,不盈不溢,不泛不滥。职业道德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会计行业也不例外。职业道德是无形的,是靠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营造出来的工作氛围,是一种雷厉风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是一尊实事求是、公正执法的形象,是为社会公众所首肯、所赞许的一种精神风貌。

行为规范上,要求会计人员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节俭的工作作风,求实的创新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有了这种境界,就会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殚精竭虑地为公众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中国会计业必将走向世界,其执业水平和执业作风必将经得起严峻的考验,每个会计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不负众望,以严明的制度约束自己,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召世人。

参考文献

篇4:加强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性刍议

关键词: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10-03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都有一个共识,即学校道德教育应“以人为本”,至于如何理解“人”这个关键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可以说,以“什么人”为本和以“人的什么”为本及“怎样”落实以人为本等问题,是实现道德教育转型的关键。如果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此不能做出恰当的回答,那么道德教育“以人为本”也就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如何理解“人”,也就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关键。

综合反思人类在20世纪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在自己创造的社会,在自己创造的历史中,失落了。而哲学本身也陷入了对人的失落的困境——人的哲学的视野中,不再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只可能是抽象化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教育不仅丧失了其自身,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等“单向度”的人。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抽象化的人”、“单向度”的人形成的原因,不难发现这正是按照当时社会对“人是什么”的理解的产物。可见,所谓人的失落并不是真的没有了人,而是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不能简单地、笼统地说以人为本而必须站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理解人。

20世纪哲学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走向本体论。如果说以往哲学研究的关注点是“人”,那么今天哲学研究的兴奋点开始转到人的本体“生命”上来了。对于生命的认识与理解,当代新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在这样的视野下,生命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网络,不仅仅是作用与反作用,它是每一部分都影响着整体。生命能够自我组织,生命体是一个通过不断汲取外部能量来维持甚至扩展有序结构的系统。它是一个耗散结构,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使生命生产出远离平衡态的结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这种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生命属于人的本体,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人与他物的联系与区别首先都体现在生命中;人的生命是属于人类的,即每个个体生命都是其生命的持有者与展示者;每个个体生命都是以其“独特”的方式生成着,这种“独特”的方式是由其自身的遗传因素和他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每个个体生命围绕着需要的满足状态,有着多种可能的生成形态;人的生命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整体。

将人置于生命的视野下来理解,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是活的,是靠需要的不断满足而发展的,关注人的需要是教育的一个主题;二、人具有“共同”性与“共通”性,不仅人与人之间如此,而且人与他类生命之间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他类生命之间应平等相待;三、人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观并不是线性思维下的整体为各部分之和的整体观,而是非线性思维下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观;人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与类生命构成一个整体,而且体现为身心的整体性、完整性上,所以不可以局部的利益来损害整体;四、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应尊重彼此的差异性。这样在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说是鲜活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的人为本;在回答以“人的什么”为本问题上,可以说是以人的生命为本。

如果我们认可德育在本质上是人格上、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人不是为道德而道德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教育是为了每一个人的生命的丰满、发展与幸福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提出关爱生命是落实以人的生命为本的重要体现,是道德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关爱生命意味着保护、尊重生命、相信生命和敬爱生命。

学校道德教育首先是要担当起保护生命的功能,要有助于保障生命体存在所需的基础能量,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要帮助学生确立保护生命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生命的情感与能力。保护生命包括个体生命、人类的生命、他类的生命以及生命所赖以存在的自然;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自保与利他之间的关系,即帮助学生理解,对个体生命而言,从存在的意义上讲,自保是道德的,没有自保就难以存在。生命体的感受是道德的基础,没了生命的存在,道德也就失去了产生的根基。从关系的维度看,个体生命离开了其生存环境,离开了他人就不能存在,个体生命的成长是在与他人、社会、自然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相互的能量传递、转换过程中实现的。利他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自保与利他相互依存、互为实现条件。自保的实现有赖于利他的条件,没有利他也难于真正实现自保。

在生命世界中,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轻视、无视、蔑视任何一个个体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要尊重生命的根源所在。学校道德教育对生命的尊重主要表现为:一是尊重个体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包括独特性的存在,独特的成长规律与独特的表现样式,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生物多样性及其共在的生命世界等。二是尊重个体生命独特的经历与经验。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是通过其独特的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体现出来的。而人又是以其经历而形成的自我经验来感受生活、他人、世界的,也是基于此来理解生活、他人、世界的。三是尊重个体的生命需要。生命需要是其生存状况的直接反映,具有多种多样的层次和种类。人的哪一种需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显现,既具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又受其外在生存环境的制约。而个体生命生成哪一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对他的怎样之需要的契合、激活或生成,并对这种需要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道德教育对生命需要的尊重意味着承认本能存在的下面、积极作用与接受其具有负面、消极影响,同时给予指引和疏导,而不是“放任”与“纵容”。

相反生命是因为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智慧和力量。在当代,强调相信生命具有特殊的道德教育意义。一方面,以往的道德教育对此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洛克的“白板说”影响,过分强调教育的人为“塑造”。这样以来,在夸大教育的塑造作用的同时,忽视或无视生命自身的特性,出现了许多反生命的教育现象。为此,学校道德教育首先应确立相信生命的信念,在具体的教育中要体现这样的一些理念:一是生命会随时间而展示它的力量,只要活着,只要给生命以时间、生命自身就会有一种力量,战胜与克服所遭受的不幸。二是生命的智慧是人的意识层面所无法比拟的,理性的智慧只是生命智慧的“冰山一角”。三是生命具有向善的“快感”,顺生命而动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人生的真实。四是大脑具有“提示”过幸福生活的功能,每个人的先天脑里都铭刻着某种优秀的才能,需要适当引导,才能发挥出来。

敬畏生命主要源于生命本身的神奇、力量、生命体的死亡。学校道德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这样的信念:生命是世上最完美的造物。一个人得以诞生到世上,活着就是一个奇迹。因此,一个人活着就应当珍爱生命。其次,个体生命的死亡中孕育了自身,然后又将归于死亡。死亡是个体生命之必然,是保持生命活力、进化的重要一环。第三,死亡具有生命意义。

在当代教育的转型过程中,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中,教师也是如此。而当我们在探讨教师的素质时,会发现教师的爱是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更为核心与关键的因素。朱小蔓教授曾指出,“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在此,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这一方面。

尽管教师的诸多素质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都具有影响,但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力量来自于教师的爱。教师之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成熟性。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一种自私的、统治的、占有之爱,不是不分你我的,缺乏独立人格的、缺乏主体性的“共融性”之爱,而是以宽阔的胸怀、开放的思维、独立的人格给予学生的生命之爱。这种爱能够给学生带来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赞许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独立见解”、“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过失、“恶作剧”等,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情,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是无私、“无类”、不求回报的,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

二是创造性。创造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创造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但这种潜能的实现需要以人的独特个性的实现与发挥为必要条件。一个人个性实现与发挥得越充分,他的创新潜能也就越能得到充分实现;个性越是被束缚,其创新潜能也就越是难于实现,两者成正相关。个性的实现与发挥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包括他自身所能拥有的和他所置身其中的环境所提供的两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对学生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就是使学生个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而每个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又决定了教师的关爱必须能适合学生的个性,所以,这种爱只能是“解活”的,生动的创造性活动。

三是教育性。这是源于教育自身的特质。《礼记·学记》中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关爱是通向学生信任教师的桥梁,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打开心扉。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影响。不仅如此,学生也十分关注老师能怎样看自己,怎样待自己。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教师的爱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太阳”,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感到温暖,心情愉快,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典型的就是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1968年)实验,教师的爱,通过友善的态度、亲近的言行,期望的表情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业成绩都有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再有,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体验了人对人的友善、慷慨、宽容的品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之爱不仅能够激活个体生命中爱的种子,而且还能够播洒爱的种子于生命中,有助于培育学生爱的能力。

篇5: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2010年招生专业介绍

航海技术

本专业以培养远洋船舶驾驶员为目标,在校期间经有关培训,取得国际海员必备的《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合格证书》,毕业生通过毕业综合实习及船上一年见习后,即可从事远洋船舶驾驶员工作。为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前可申请参加国家海事局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的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资格证书。本专业只招收理科男性考生。学制三年。

毕业主要去向:到中远集团各远洋运输公司和国内外航运企业从事远洋船舶驾驶员工作。

轮机工程技术

本专业以培养远洋船舶轮机员为目标,在校期间经有关培训,取得国际海员必备的《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合格证书》,毕业生通过毕业综合实习及船上一年见习后,即可从事远洋船舶轮机员工作。为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前可申请参加国家海事局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的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资格证书。本专业只招收理科男性考生。学制三年。

毕业主要去向:到中远集团各远洋运输公司和国内外航运企业从事远洋船舶轮机员工作。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

本专业以培养远洋船舶电子电气员为目标,在校期间经有关培训,取得国际海员必备的《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合格证书》,毕业生通过毕业综合实习及船上一年见习后,即可从事远洋船舶电子电气员工作。为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前可申请参加国家海事局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的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资格证书。本专业只招收理科男性考生。学制三年。

毕业主要去向:到中远集团各远洋运输公司和国内外航运企业从事远洋船舶电子

电气员工作。

船舶工程技术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胜任现代化船机修造和船机检验,掌握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安装和检测技能,具备船机修造、机械制造工艺及质量检验、船舶修造企业生产、技术、经济分析和质量管理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计算机技能等级考试、国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等级证书考试、中国船级社焊工考试,取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学制三年。

毕业主要去向:毕业生可到中远集团相关企业和其它国内外修、造船企业从事修造船业务、修造船安全质量控制与管理和中外航运公司从事船机技术监督与管理、船舶检验等工作。

注:此专业第一年在我院市南区福州路分院学习

安全技术管理(船舶安全技术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安全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相关职业技能,能胜任现代化船舶修造安全技术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计算机技能等级考试、国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等级证书考试、专业训练合格证等技能证书。学制三年。

毕业主要去向:毕业生可到中远集团相关企业和其它国内外修、造船企业从事船舶生产安全管理、工程项目的施工和监理、安全技术的应用等工作。

注:此专业第一年在我院市南区福州路分院学习

国际航运业务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航运及相关企业管理能力的国际航运业务与管理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方针、政策和国际航运的有关法规、公约、惯例;全面了解各种运输方式和世界航运市场、航线、港口及相关规章制度;能熟练运用外语从事各项航运业务活动。为适应企业及社会的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计算机技能等级考试、国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等级证书考试、货代资格证考试、助理物流师证考试、汽车驾驶员培训等,取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学制三年。

毕业主要去向:毕业生可到中远集团相关企业和国内外航运企业、货运代理企业从

事物流与航运管理工作。

注:此专业第一年在我院市南区福州路分院学习

物流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物流或国际货运业务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国际物流业务与管理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物流业务开发、经营管理、操作,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市场环境和相关物流法规和国际物流惯例;全面了解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方式、分析物流市场、把握物流业务发展动态;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从事各种物流业务活动。为适应企业及社会的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可申请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助理物流师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计算机技能等级考试、国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等级证书考试、货代资格证考试、汽车驾驶员培训等,取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学制三年。

毕业主要去向:毕业生可到中远集团相关企业和际物流公司、国际航运、货运代理公司、大型企业等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经营与管理工作。

注:此专业第一年在我院市南区福州路分院学习

港口业务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航运和港口管理能力的国际航运业务与港口业务管理人才。掌握适度国际航运和港口管理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港航专业知识,熟悉我国码头业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具有英语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岗快、适应港口、码头、货代企业及其相关航运企业业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主要去向:毕业生可到港口、码头、理货、货代、物流、航运、外贸公司等从事港口码头业务、航运业务、货运代理、物流管理等工作。

注:此专业第一年在我院市南区福州路分院学习

会计(航运会计)

本专业培养具有航运会计核算、航运财务管理及航运业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航运企业会计核算及航运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同时,了解航运业务及现代物流专业的运作;熟练运用外语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从事航运会计、航运业务活动;熟练掌握相应各项法律、法规。为适应企业及社会的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可申请参加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计算机操作技能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证书等。学制三年。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到中远集团各远洋运输公司和国内外其他航运企业、货运代理

企业、仓储企业从事财务及业务管理工作。

篇6:刍议加强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1改进教育模式,实现船员培训管理多轨制

目前,我国渔船员总体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水平较低。国内近海从业人员大多只经过岗前短期培训,与实航及海上作业安全操作规程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1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近年来,我国海洋或水产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接受海上生产技能系统培训的职业需求萎靡、不旺盛,导致专业职业技能院校生源逐年减少。海洋渔业生产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具有长期性、专业性的供需特点,就业矛盾突出。在目前船员劳资日趋暴涨的形势下,渔船所有者或经营者为压缩经营管理成本,降低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这无疑给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带来严峻挑战。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维护渔业经济长远发展和稳定渔区社会劳动就业的大局出发,积极挖掘渔船员从业的潜在市场,千方百计协调教育、人事、科技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渔船员职业化教育,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统筹管理,为海洋渔业生产输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从业人员。

1.2进一步规范社会化培训管理

现阶段,渔船员上岗培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办学。而现有的渔船员社会培训机构在教材选用、教师资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培训方式等方面还亟待加强,以满足新时期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的需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这部分社会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要出台与时俱进、更加规范严格、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制性、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提高培训机构准入资质。要把渔船员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的考核按比例基数纳入到总评成绩中,以此引导和影响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和培训重点,从而定向增强渔船员培训中实际操作水平及防范风险、处置风险的综合能力。

2加大服务力度,强化渔船员后续管理

由于近岸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渔船生产作业区域随之不断向深、远海推移。这就要求渔船的生产作业及相关管理设备设施不断更新,以适应“远海、远洋”生产形势的挑战。

2.1跟踪做好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渔船员不同于商船员,大部分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处于管理底端。因小农意识强烈,行为固步自封,主动接受相关的先进的配套知识培训积极性不高。因此,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渔船员考试管理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这部分渔船员的跟踪服务力度,强化后续及后期教育,不断提高渔船员职业技能素养,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职业要求。

2.2建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平台

目前,我国渔业从业人员“三年换证”制度与日益严峻的渔业安全生产形势需求不相匹配,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和进一步强化渔船员后续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借鉴安全监管部门对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模式,为每个渔船员建立个人信息管理档案,建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在最大范围内实行联网信息共享,在有效提高海洋渔业行业监管及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规范渔船员行业秩序。

3增强法律意识,规制各类违规违章行为

“一艘渔船就是一个小煤窑”,风险、隐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渔船所有人或经营人对渔船员人身安全、渔船生产经营行为负全责。从现行的渔船及渔业行业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大多局限于对渔船所有人或经营人的经济赔偿和行政处罚,“水过地皮湿”,成效甚小。

3.1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追究

渔船一旦发生沉毁或渔船员死亡、失踪事故,对渔船所有人或经营人根本利益的触动不大。其大部分赔偿或财产损失款项均由保险公司埋单,远远达不到新形势下对渔船安全生产的监管及责任人员追究要求。因此,应在原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继续完善、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在民事赔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应用刑事追究体系,切实增强所有者、经营者、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充分调动安全生产主观积极性,使其真正认识到经济利益的获取只能建立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不安全、不生产”、“不适任、不生产”,真正做到持证上岗、无证不聘。

3.2提高渔业从业人员入渔门槛

现代渔业建设要求有现代管理模式和要素的渗入,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先进的业务知识及生产技能,入渔门槛只能提高,不能牵强降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千方百计地提升渔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渔船生产和渔民生产准入门槛,要坚持优胜劣汰,彻底改善目前渔船员管理及使用的恶性循环状态,促使渔船员职业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篇7:刍议加强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如何提高职专生道德素质,是众多管理者和教育者积极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在此,笔者根据目前职专生的自身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1、必须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相互服务是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很大程度上是同各种岗位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尽忠职守密切相关的。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 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篇8:刍议加强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曾有问卷调查表明:低年级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是物理。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刚进入初二或高一阶段的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能意识到物理知识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想学好这门学科,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随着学习的深人,一部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逐渐从主动变为被动,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情感,因为他们认为物理就是背公式和做题。

其实,物理学科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人文情感因素,它为我们展开学科情感教育提供了多种可能,这就在于每一位物理教师如何去探索情感教育的途径、落实情感的目标。一、谈“情”的可能性

物理学的概念与规律都是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生活现象的探索与总结,每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背后都隐含着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情境画面。这些画面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奥妙莫测,有的折射着探索人的崇高人格魅力和感人历史故事,总之一句话,都折射着探索人渴望物理科学能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所有这些都是物理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很好素材,都为物理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1.物理知识就是“爱”

谈到学习物理,一些学生心里就害怕,这真是物理教育的悲哀。物理学习给人的印象就是:严格的分析、模型的抽象、概念的定义、规律的得出、严密的运算和推导……都那么讲究逻辑性,都那么抽象,甚至那么呆板、乏味。而物理教师特别是有一定教龄一定经验的老师,更是注重讲授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严谨性。这样做确有其必要性,殊不知,太追求这些所谓的严谨,结果伤害了大部分学生的信心……这些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能长时间地学究式地专注于学习这些死气沉沉的东西、而不疲惫厌烦呢?

其实,我们不妨放下严谨的思想包袱来彻底想一想,我们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不就是在传递“爱”吗,再严谨的物理规律、概念的界定不都是在传达着人类对自己的“爱”吗?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能否软些、柔和些,让这些抽象的物理知识也充满动感、灵性和活力,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共鸣呢?比如把更多的图片、图表、示意图、动画、实物、模型等引入物理,把诸如类比、拟人、比喻等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和描述手段引入物理,娓娓道来,象讲故事一样讲授物理,让物理的内容生动、活泼、充盈着情感。让学生学起来感到舒服、感到情趣盎然,这也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吗?

例如,学生在学习简单机械时老师可以这样介绍: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都是“爱”,因为费力杠杆可以使我们使用时省距离,省力杠杆可以使我们使用时省力;机械效率也是“爱”,因为它使我们明白“事半功倍”的道理。再如,讲“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其他物质中传播的概念,有下面例子:贝多芬耳聋以后,据说就是用一根棒听取钢琴演奏的,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这说明贝多芬运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的规律孜孜以求地热爱着他的音乐事业,为他的音乐倾注了毕生的情感。

2.物理知识就是“美”

其实物理学并不象有的学生想的那样枯燥、单调,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自然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但表面上无序的混乱的现象中包含着有序的规律。有序的诸多形式中,简单的、和谐的、统一的、对称的序,更能使研究和学习、应用物理的人感到振奋和满足,因此简单、和谐、统一、对称就成为物理美的主要形式。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展示物理之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物理内涵的领悟。

中国古代的一些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往往是在古人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经典史籍、笔记杂说、戏曲传奇、小说野史中记载下来的,比如,宋代诗人陈与义曾写到:“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在这里诗人就提到相对运动知识。我们应该把这些科学史的内容引入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也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重要方式。

一旦学生领悟到物理内在的美,就会在学习物理和解决物理问题中,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和享受物理之美、享受发现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快感和满足,达到这一境界,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索精神已被激发,而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物理知识的美感为物理教学注入情感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3.物理学史就是科学家探索自然,追求人生真谛的“爱”的交响曲

物理学史是科学史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关于历史的科学。物理学史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它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素,包含了深刻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包含着探索者的思索、创造、艰辛与悲欢,人类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发展历程,比起教科书上知识的编排的逻辑体系有着更多的矛盾,更为丰富多彩,复杂曲折,因而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功能。

物理学史中既然含有如此多的人文情感因素,因此这就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有关物理学史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要把科学认识发展的脉络、动因、历史背景和发展规律揭示出来,阐明重要的科学概念、定律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介绍科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演化和变革,论述重大科学突破对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显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在介绍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还应强调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必须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调、人口膨胀、能源枯竭和核战争的阴影等。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确立关于科学的正确的社会评价,学会关怀社会,关怀全球的发展,关怀人类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谈“情”的紧迫性

在当今教育改革虽已多年,但学校普遍仍是以教学为中心,唯分数论,唯升学论,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许多学生出现心里的空洞,找不到情感的依托,学业上又备受煎熬,扭曲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打消积极进取的冲劲。加之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生活优越的时代,当今孩子在物质上被给予了优厚的待遇。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以及他们面临的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使得在校学生与父母之间形成“代沟”,阻碍并影响着双方的情感交流。而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即将进入一个老龄化时代,而现在的在校学生不久的将来就是社会与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加强他们现在的情感教育乃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也是时代的呼求。

综上论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加强情感教育不但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不但有其必然性的多面,也有使其成为可能性的多面。所以,很好的条件已摆出,只待我们一线的老师孜孜以求。

上一篇:资产管理系统操作指南下一篇:如何在工作中多做事,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