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素质教育的美术教学刍议

2022-12-20

随着我们视野的开阔和认识的提高, 美术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写实训练为主, 而是向突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需要各学科主动的顺应和参与, 然而, 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以及较高的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的培养

造型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初学美术的学生观察形体时是盲目的, 不会把眼前的物体分析比较, 是“散点”的观察, 通过训练要把这种“散点”的观察习惯硬性地改为“焦点”观察, 这是学习绘画的必要阶段。但这个阶段只是暂时的, 到了一定程度后, 再及时地把“焦点”还原为“散点”, “用绘画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 不断地从自然界中接受启示, 丰富造型语汇和表现魅力, 编织自己的多彩画面。这要求学生在落笔前必须认真观察, 分析比较所描绘的物体, 要以饱满的激情进入绘画状态, 不管所画的是静物、人物或是风景, 都要刻意表现出一种个性的理想, 让画面充满生机, 让欣赏者过目不忘, 这才是学习绘画真正目的。其次教师在训练学生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时, 培养绘画语言的多样性。我们往往教学生把所看到的形体归纳成几何形, 即“宁方勿圆”观点, 这对初学绘画的学生能起到理解形体, 进而找准比例有很明显的效果,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不应把所有描绘的对象都画成如石膏般的, 自然中不仅仅有雄壮美, 还有柔弱美, 曲线美, 当我们画女人体时, 会看到女人体富有韵律的美妙曲线, 如果都用直线来构筑人体, 就会给人机械死板的感觉。只有丰富绘画的表现手段, 才能从容地面对画面。再次, 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相结合。长期作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深入理解形体,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它的缺点是在长时间的刻画过程当中, 容易陷入局部不能自拔, 失去最初深刻而强烈的整体印象, 掩盖富有神韵的地方。例如, 话素描时, 画面的空间要靠丰富的调子和虚实来拉开, 有的学生把画面中最亮的, 最暗的, 中间调子分出多少个层次, 甚至每个部分的调子都要表现出来, 结果学生的想象力和激情几乎被耗尽。长期作业并不代表画面要有多少笔触, 而是深入地表现形象的本质特征。解决长期作业中存在的弊端就需要穿插大量的速写, 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而准确地抓住形象的比例、结构、神韵, 让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短期作业可使学生造型能力很快提高, 对形体有很强的概括力, 给人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2 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判断评价的综合审美能力, 并体现在对各种形态美的感受、评判等结合把握上。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首先, 要抓住平时的基础训练。绘画的宗旨在于塑造美的形象, 必须学会从自然形态的千变万化的形象中去选择, 捕捉美的形象或构成形象美的因素。学生在写生时, 通过对形体结构的研究, 深刻地感知与认识事物。从表象到本质, 从整体到局部, 从个性到共性, 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意识引导学生领会体验特有模式, 并逐渐将其特有的活动模式内化为他们的感性知识, 这是增强学生敏锐的审美能力的关键。

其次, 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吸取养分, 提高审美能力。绘画作品的内涵, 在许多方面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它需要我们调动自己全部身心去拥抱作品, 运用体验、联想、想象等取得一种直觉上的“领悟”, 也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美术形式的感受和对形象的观察入手, 去体验作者所赋予这些艺术形式和形象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构图, 形象的塑造, 明暗色调的运用, 色彩的配置等因素分析, 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再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增强美的体验, 使感情上产生共鸣, 在心灵深处发挥作用。在借鉴优秀作品时, 我们还应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欣赏古典, 有的学生酷爱浪漫, 有的学生喜欢东方艺术, 有的学生更接受西方的绘画思维。这种专一的审美情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力, 可以深入细微地捕捉到艺术的精髓。但是这种偏爱不能发展为偏执, 否则, 很容易导致审美能力的迟钝。

3 创造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对绘画创作产生畏难情绪, 缺乏信心, 出现这种状况, 主要是教师单纯从技术观点出发, 轻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 学生的作品就象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千人一面。另外从应试的角度看, 某些学生在学画阶段目的只有为了取得专业合格证, 一味的走套路技巧, 严重的扼杀了年轻人的综合能力和判断能力。如何走出这个误区,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成为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首先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观察, 认识现实生活, 运用绘画知识和技能来表达思想感情, 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罗丹:“所谓大师, 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 一定要养成用审美的眼光研究形象, 利用熟练的技能, 把丰富的情感或意念用实际的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同时多方设法启发, 鼓舞, 循序渐进。不要作过分要求, 只要构思好, 表现方法有特色, 要及时鼓励、表扬, 使之顺利发展。

其次, 借鉴优秀作品和哲学思想, 充实自己, 提高审美创造力。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一个爱好美术的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甚至可以改变其创作观念, 形成一个新的美术形式。例如, 毕加索正是由于看到了非洲的黑人木刻, 通过深入研究, 同时展开创造性想象, 创立了立体派。同样了解和研究某些哲学思想, 可以提高学生素质, 丰富艺术语言, 启迪艺术灵感。例如, 达利的创作理念就是通过研究弗洛伊德的某些哲学思想, 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氛围, 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 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表现。

以上三种能力的培养从绘画的目的性看, 它们是一个统一体, 从训练的角度看又是有层次的, 分阶段的。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时刻把握住基本技能与审美性原则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

摘要:我们的美术教育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人才, 需要教师转变思维,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注重内在的个体情感体验与表达, 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综合审美能力以及丰富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观察力,认识和体验,借鉴与融汇,创新与表现

上一篇:师公舞仪式中“师公”的象征符号意义探析——以广西柳州师公舞为个案下一篇:如何提升高职学院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