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道德特征刍议

2024-05-19

行政道德特征刍议(精选6篇)

篇1:行政道德特征刍议

行政道德特征刍议

行政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在国家行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既具有一般职业道德所具有的鲜明的.职业性、特定的对象性、社会的公共性以及实践的操作性等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外在的强制性和社会的示范性等特殊性。新时期我国行政道德应具有如下特点:道德的主体性、主体的平等性及义利的统一性。

作 者:胡延风 姚黎君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110000 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B82 关键词:行政道德   特征  

篇2:行政道德特征刍议

在信息时代,网络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相比较,网络文化中的网络道德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善恶评价标准失去了它原有的效用,人们在诸多不道德的网络行为面前感到困惑.本文拟就网络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作 者:周庠聪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20xx 1(7) 分类号:B822.98 关键词:网络道德 虚拟空间 网络立法 黑客

篇3:“道德”刍议

人本善还是人本恶, 这是长久以来在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中所争论不休的问题。但从目前全人类所承认的共识来讲, 无论是本善还是本恶, 人们都在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在一代代传承着基本的道德理念, 而道德往往代表着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是, 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阶级当中, 其道德观念也会有所变化。无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道德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和长久的:本恶, 道德促使弃恶从善;本善, 道德帮助他继续从善, 并坚定从善的信念。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准则, 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人们向善的作用。

一、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个综合性范畴, 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它不是人的个体生理特征或一般心理特征, 而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在我国的流传十分久远。事实上早在甲古文中就有“德”的字形出现,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的文字, 是商代后期 (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 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德”字在甲古文中的出现就意味着至少在公元前14世纪之前, 我国古人就已了解“德”字的含义, 从而在文字中创造出“德”。在甲骨文当中, “德”是由左右两部分构成的会意字, 左边的双人旁部首是“彳”形符号, 这个符号在古文中是代表道路、行为、行动的符号, 右边的部首是由变形的“目”字和一条直线组成, 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古人理解的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行为和处事要正直, 并且“目不斜视”。随着文字的逐渐发展, 古人在金文中将该字会意的成分诠释得更加明了, 在“目”的下面又加了“心”, 这就意味着不仅目光要正, 在内心中的正直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德”。在小篆中, 人们更是将字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 这意味着“直心”为“德”。

纵观“德”字的演变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日趋完善, 从甲古文中简单几笔的勾勒, 到当代我国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行, 以及对于人才的“德才兼备”的要求。

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 道德是使人类从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动物性向人的社会属性逐渐转变的结果。道德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 它没有严格的标准, 没有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且每个时期与社会形态中, 对于道德也存在不同的标准。

二、道德品质的构成

知、情、意、行是构成道德品质的四个基本要素, 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 即道德认识, 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 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 即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 即道德意志, 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 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 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 即道德行为, 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 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其中, “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具有多种开端, 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可根据个体道德发展的具体情况, 或从导之以行开始, 或从动之以情开始, 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最后达到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在道德品质中最为主要的是道德行为, 因为在道德品质中所包含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是人主观上的内部的一般逻辑或思考, 并不付诸实践。而道德行为则是在处理问题时, 实实在在地对外部环境产生的直接作用。一般来说,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是一致的, 善的品质会表现为善的行为, 恶的品质则表现为恶的行为。但这在现实生活当中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并不能完全保持一致。因为一旦开始了行为就表明这种行为已经掺杂到的繁琐的社会关系当中, 而此时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为或自然因素稍有变化便产生类似“蝴蝶效应”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产生的结果。这种效应的产生, 表明行为过程和结果可能与原来的意图相符也有可能相背, 或者造成双重效果、善恶兼有。

案例一:

同样是经典的《沙漠中的法理故事》, 一旦从道德行为的角度去重新审视, 就会得到另一种结果。在沙漠中, 甲乙丙同行, 甲和乙均想杀死丙, 甲在丙的水袋中投毒, 企图毒死丙, 乙不知情, 偷偷割破水袋欲渴死丙, 最后丙因为没有喝毒水, 而活了下来。从道德的角度分析, 乙的主观意识是不道德的, 但阴差阳错中却割破水袋, 放掉毒水, 从而救了丙, 得到了与其相悖的道德的结果。这就是典型的作恶不成反为善。

案例二:

2009年5月21日赖健生因爬上10米高的海珠桥用力推下素未谋面的跳桥者陈富超而备受争议。陈富超因投资亏损而有轻生打算, 在爬上珠海桥后引起群众围观导致交通堵塞。具有较强正义感、荣誉感的赖健生试图帮助轻生者打消轻生念头、恢复公共秩序, 在掌握好警方准备好的救生气垫位置后, 他避开警察攀上桥梁, 在与陈富超简单交谈后趁其不备将他推下桥。但此时桥下气垫并未按照赖健生预想的那样完成充气, 陈富超直接摔倒在坚硬的桥面上, 导致陈富超腰椎骨折。好心的赖健生此举的目的和动机是端正的:既可以帮助轻生者, 又可以协助疏通大桥的交通, 但事与愿违, 淡薄的法律常识和未在计划内的纰漏导致他“好心办了坏事”。因此赖健生涉嫌故意伤害罪有可能被刑事拘留。

以上的两个案例虽然是不常见的个案, 但这充分说明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 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 而人们的道德品质又总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为铸成”。一般来说,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一系列道德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 从而产生道德行为习惯, 这就会表现为相对稳定的道德特质。而道德品质必须通过道德行为才能体现出来。道德习惯实际上是在反复实践一种道德行为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在道德教育中更是要重视对道德行为的培养和评价。第二, 道德品质是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道德品质并不是天然形成的, 在道德行为实施的过程中, 每一处节点都是道德品质的基础通过个人意志力的导向作用而形成的。道德的行为往往不具有主观的强烈要求, 在进行的行为中意志作为道德品质的保障成为重要的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 意志是品德的核心。第三, 道德品质是在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人的道德品质不但体现在他的某个持续进行的行为中, 而且更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为整体中”。个体的道德行为, 并不是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在不同活动时期和活动领域当中诸多的行为合成而来的具有稳定的特征。

道德品质本就是一个可以“穿越”的话题, 无论是管窥当今的道德品质, 还是挖掘先辈们对道德品质的命题, 我们都要认同这样一个道理:道德品质是社会的人行道, 在这条人行道上, 不要速度多快, 不要路面多宽, 但一定要平稳坦荡, 承载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给社会一道井然有序的风景。

摘要:当代人道德品质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社会责任感浅薄、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各种行为功利化等, 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 无论是从人本善还是人本恶的角度谈及这个问题, 道德品质的存在发展与养成都是我们社会人的必修课, 在促进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道德品质,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394-399.

[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377-380.

[3]王正平, 周中之.现代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8.

篇4:道德分析刍议

摘要:真正的道德包括好的意图和行为。人们愿意遵守道德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和利弊权衡。通过提升道德的他律性和自律性,细化道德教育的一些环节,可以适当加强道德建设。

关键词:道德利益约束力道德建设

道德一直是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近年来社会上道德丧失的事件更引发了人们对道德话题的强烈关注。什么是道德?个人为什么应该是道德的?当道德原则与个体自身的利益相抵触,个体为什么还要遵守道德?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回答,并对道德建设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道德是一套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或规则。道德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所罗门)。在康德看来,道德等同于义务,掌握于人的意图当中,一个拥有好的意图的人可被称为具有“善良意志”的人,即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功利主义者则强调道德行为结果带来的利益,道德行为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的标准。笔者认为,真正完善的道德评判标准应该把好的意图和道德行为相结合,单纯有好的意图而未付诸实践未能体现道德原则的指导性,没有好的意图只有道德行为则是虚伪的表里不一的道德。

1 遵守道德原因分析

人们遵守道德的原因首先源于人们的生存需求和自身利益需要。假设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道德的存在,人们的生活就像动物间的生活一样,弱肉强食。强者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弱者甘受欺凌,整个社会处于野蛮和恐惧状态。而道德的出现则恰恰保护了弱者,改变了这种混乱的状态。人们会去认同道德,遵守道德是因为人们担心自己某一天会沦为弱者,人们希望有道德来保护自己。比如,人们不想自己陷于被无辜谋杀的恐惧之中,因此他们一致认为杀人是不道德的,人们不能随便谋害他人性命。

对大多数人来说,遵守道德是利大于弊的。道德作为调节和规范社会关系的准则,本质上调节和规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是道德的本质内容(潘文玉,2004)。遵守道德虽然有时候会违背人们的现实利益、物质利益,但对于一个讲究内心道德建设的人来说,没有遵守道德带来的良心谴责,或是别人对其不道德的行为的批判鄙视并与其断绝交往关系带来的利益损失会比他因为遵守道德而失去的物质利益更大些。因此,在物质利益与道德的两难选择中,个体更可能偏向于道德的遵守。

当然道德并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有些人根本就不在乎道德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他们对道德观念不敏感,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也不会有内心的反省,甚至钻道德的空子谋取私利。这种对遵守道德的不重视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约束力的缺乏引起的。古希腊古罗马整个社会强调民主法治,将道德的标准固定在法律条文中,要求公民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公民对道德崇拜而敬畏,对不遵守道德的行为则是强烈谴责和鄙夷。然而,在现在的中国,市场体制监管的不完善、社会对道德沦丧行为不够强硬的打击力度和惩罚力度、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使得一些利益熏心者钻了道德的空子,为所欲为。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道德经常不被认可和遵守。

2 对加强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

遵守道德是人们利益权衡的结果,那么从这个视角该如何给不良道德之风正肆意增长的中国社会一些加强道德建设的建议呢?

一些研究者认为高度和谐的、秩序良好的社会必然是建立在高度自律的体系而不是建立在高度强制的体系,从而坚决反对将道德制度化、法律化的主张。笔者认为高度自律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今道德沦丧之风肆虐的社会来说,将一些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规则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不失为一个加强道德建设的好办法。制度和法律的强制性保障了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能快速地减少道德沦丧行为,虽然可能存在道德外化的弊端,但却为进一步加强道德自律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道德制度化、法律化的具体操作中,除了将像杀害他人性命、非法掠夺他人财产等这些明显违背人性道德的行为列入法律规定之外,也要把一些公认的道德准则纳入其中。比如,人们在公共场合吸烟应该要接受罚款这一条就应该被制度化。这样就能够加强道德的可实施性。

在加强道德自律方面,要从道德教育的改革开始。中国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会变味为说教主义,显得过于空泛和不真实。道德教育应该变身为公民教育,从小就培养孩子在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中的正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当孩子对这些道德的遵守成为了一种习惯,其道德的自律性也就明显得提高了。

加强道德建设的方法之三是对道德的具体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道德层次对人们进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即是说,将道德客观上存在的层次予以科学的划分,从而能为不同德性水平的人们提供契合其自身状况的价值追求。对道德的划分,首先就得标明公德与私德的范畴,并对其作出不同的约束力度。比如可以要求每个人都要讲究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却不能要求其每一个人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如果把公共道德的要求拔得太高,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道德的虚化和无实用性,道德将成为一纸空文。在道德的规定中,应该有多种正确的道德选择标准,避免道德的单一化、统一化和空泛化。

加强道德建设还要对遵守或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实行分明的赏罚制度。要加大对道德楷模的奖励,包括对简单道德行为的赞美和鼓励,弘扬真善美之风;同时也要鄙视抵制假丑恶,对于不道德行为不仅要进行口舌批判,还要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相应的惩罚。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一简明哲学导论[M].2008.

[2]潘文玉.道德的成本收益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9-31.

[3]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

篇5:科学道德刍议

科学道德刍议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掌握科学技术的`科技人员必须弘扬科学道德,坚决反对任何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以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科学道德是科技人员通过其职业行为表现出的道德人格,这种道德人格取决于科技人员自身的自我修养及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 者:陈亚南 作者单位:福建省行政学院漳州分院,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学会英文刊名:XUEHUI年,卷(期):2003“”(2)分类号:B82关键词:科学道德 内养 社会实践

篇6:行政道德特征刍议

网络道德传播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刍议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生活新的空间,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本文根据对网络文化传播特点的分析,提出利用网络植入的方法,开展针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网络辅助教育,建立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培育新一代有道德、心理与行为健康的网民.

作 者:陈柏 Chen Bai 作者单位:天津图书馆,300191刊 名:理论与现代化英文刊名:THEORY AND MODERNIZATION年,卷(期):2007“”(6)分类号:B82-051关键词:道德化 网络传播 青少年教育

上一篇:弱电项目售后服务流程下一篇:把握四个环节提高人大监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