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问题之我见

2024-05-27

香港问题之我见(共8篇)

篇1:香港问题之我见

团结统一促长远

------香港问题之我见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是香港的呼唤,这是孩子对母亲的呼唤!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中,香港,作为七子之一,通过歌曲的传唱将回归的心声洒向神州大地。

香港,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遭到迎头棒喝,战争失败,英国政府通过武力的方式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56年,英国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北 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部割让出去,1898年,英国又与晚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它一系列租约,将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租借出去,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又开始了内战,中华民国政府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公道。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新界租约问题,英国政府曾多次要求续约,但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因为中国的立场是,香港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等时机成熟时,通过和平协商,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步骤,收回香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国力收回香港,于是,关于香港问题的和平谈判提上了日程,经过中英双方两年二十二轮慎重和耐心的谈判,终于解决了这个历史问题,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分别在《中英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按照《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到那时,中国将执行一国两制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香港历经坎坷,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的那一刻,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全国人民都在欢呼,激烈跳动的心脏宣扬着心中的无限喜悦。是的,领土问题决不妥协,孩子终将回到母亲的怀抱。

之后的香港,沐浴在“一国两制”和煦春风之下,迎来一个有一个的机遇,得到不断的发展。充足的自治权利,宽裕的社会环境,丰富的历史经验成为香港繁荣富裕的雄厚资本。然而,就是这样的令世人所看好的香港,竟然因为“抗议示威”的“占中”世间而再一次和世人见面。

“占中”即“占领中环”,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简称“和平占中”或“占中”。“占中”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至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

近年来,“占领”运动在各国都有出现,已经成为一种街头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部分公众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手段,表现出更强的对抗性。这类“占领”活动在社会对抗情绪严重的国家经常会导致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而这种通过激烈对抗表达诉求的行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法的,警方都有权依法处置。

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而存在,在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动荡事件。纵观历史,香港在每次民主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动荡。香港民主三波带来了动荡三波。第一波动荡就是1967年反英抗议运动转为要求结束殖民统治,引发了香港社会的动荡。第二波动荡是在90年代,1992年以后,香港在回归之前彭定康采取比较激进政治改革,这个改革是违背了联合声明、基本法和中英两国达成的协议,所以这样就引起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之间激烈的对抗,香港社会出现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

不过,这一波动荡和以往两次不同,这一次的动荡里,我对香港的伤害会更大一些。因为从香港第二波民主运动以来大约30多年的历史中,香港社会的主要争论都在政治问题,涉及到香港回归、基本法制度,政改争议、政权交接等,中国政府和港英政府的主要精力也都在政治问题上,然而这一次的问题却有所不同。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越来愈多的变化。然而,所有的官员队伍,都是保守的,都希望社会毫无变化地稳定下去,这样他们才不会受到挑战。所以,最希望香港能够“急冻”在回归前的那一刻,保持旧有社会心态与治理模式的人,应该是港澳办、中联办的官员们。他们自然也喜欢维持“行政吸纳政治”的“政商联盟”统治。否则,新的冲击所带来的变化,不止会令香港出现不可预知的状况,也会影响他们自身在大陆官场中的升迁。面对二零一七年的政改模式,治港官员们选择零风险方案,一点都不意外。但这构成了当下“占领中环”运动的直接原因。

这次的“占中”跟以往的示威游行是不一样的,它是用违法的手段来追求他们所谓的诉求,是以牺牲其他市民合法权利为前提的。不理会他人的损失是很自私的行为,但他们却以为别人才自私,这种抗争只会带来反效果,会让民主的目标更加远离。虽然“占中”刚开始时,有一些市民会因为青年学生打头阵给予同情,但是“占中”的本质是违法的,持续的时间一长,就会很大的干扰到香港市民的生活秩序,尤其对经济会造成重大损失。

香港“占中”活动的效果是直接破坏“一国两制”政策,这就动摇了香港特区的法制根本,动摇了香港的社会制度的依存根本,动摇了香港人民的安身立命的民生根本。这样的政治骚动,不仅影响不了内地,在香港也会沦落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惨况。

由于“占中”的不合理性,诸多香港市民和主流媒体已经开始抱怨和公开反对,吐露了希望尽快结束“占中”的诉求。调查显示,大部分市民对罢课及“占中”等活动抱反对态度,被访者也认为教育界和家长应当明确反对中学生参与这类活动。比如港大校长马斐森呼吁参与“占中”的师生尽快离开示威现场。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向全体师生发公开信,深切期望师生冷静下来,立即撤离现场。更有不少市民和团体就“占中”影响生活和生意、耽误紧急医疗救治等提出投诉,或公开斥责。香港总商会、民主建港联盟、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等社团组织也呼吁全港市民抵制“占中”,谴责策动暴力和“占中”的幕后黑手,防止暴力事件重演,认为这不但罔顾自身及公众安全、破坏社会秩序,亦无助推进香港民主政治向前发展。

此次“占中”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团结,是对国家政权的挑战,是对党的不信任,是对权力的巧取豪夺,是违背了历史潮流,违背了人民意愿的行为,是对国家统一的破坏,对国家长足发展的阻碍。一个好端端的香港,被政治野心家闹得臭不可闻

历史证明,一盘散沙是难有作为的,只有全民一心,凝成一块铁板,国家才能不被侵略,才能拥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香港,如果一味的将目光放在统治权,放在保住地位,推翻“一国两制”上,必将走向没落。只有将港人与大陆同胞的心连在一起,一起承认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由形式到内心的真正统一,才能为香港的长久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香港方面才能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治港、发展、繁荣之上,才能将香港建设的更加美好,走向更加长远,更加辉煌的未来。

篇2:香港问题之我见

香港的高校基本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支持学生自主完成学业和各项活动,而作为学生事务处旨在服务而非管理,只有在涉及学生的日常事务才由学生事务处负责。香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相对于内地而言,职能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与内地基本相同的各类学生事务,而且统筹管理体育、宿舍、食堂、保健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管理模式,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和借鉴。

严格的规章制度

香港地区居民制度观念比较强,各种规章制度比较健全,所以高等院校也极为重视按规行事、按规治教、按规治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他们会按照各校制定的学则等规章的要求进行管理;采取主动服务和自愿参与的管理原则,即只要认为对活动和参与学生有利的事务,不论学生的需求量大小或需要多大的投入都会精心进行策划,认真组织实施,但不强求学生必须参加,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与。学生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较大,在体现按规治管环境的同时提倡大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和自立的意识。

在活动的启动阶段,秘书处会给每一个学生和随团导师发送详细的规章制度并且要求本人签署保证书。其中包括了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如果违反纪律会接受到的严厉处罚。例如在香港地区活动期间香港学生是不允许回家的,如有突发紧急事情必须离团,本人需要提前24小时提交书面申请给秘书处,秘书处会为此事专门召开会议决定是否给假。一旦秘书处同意,该学生需要提交书面保证书并且在规定时间回来报到,报到时需把能够证明他离队事由的照片或者文字提交给秘书处。这个看似很复杂的程序对纪律涣散的学生打了一针镇静剂,由于每个日程都安排得紧凑,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团队活动的工作效率。

香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有章可循,使得他们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持学校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但香港严格的制度背后应该增加适度的灵活性,这样才能够更加人性化。

管理人员敬业、素质高

香港各高校都有一支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能熟练将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在工作中。学生事务工作者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大多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学者或专家。学生事务在香港高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乐于为学生服务。这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于学生事务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是一种有效的保证。

在与内地高校交流活动时,为了保证所有的情况都在活动秘书处知情范围内,秘书处会安排每日例会制度。在一天的参观活动过后,每晚的十一点左右全体的服务人员要准时在会议室开会,秘书处会详细地告知导师和协调员第二天的日程,并按照组别要求每组的导师汇报当天的行程及出现的状况,而后秘书处的人会再召集协调员开会,详细地总结一天的工作并落实好第二天的准备,而清晨五六点,所有工作人员又开始一天的繁忙行程,所以他们必须有充足的体力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敬业和自身素质使得香港学生事务管理者处理形形色色的事情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对于内地高校来说,通过各种鼓励措施培养出具有爱岗敬业并具有专业化水平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才能够使得学生工作良性发展。

注重启发,管理方法“独特”

由于香港的学生事务管理以“服务”为导向,通常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香港的学生事务管理者往往只起指导、帮助、启发和咨询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者会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言行来引导、启发学生做出正确选择。他们非常看重学生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来决定他们的工作方向和服务内容,当然前提是不违反总体的制度和目标。当遇到难对付的学生,他们的处理方式足以让内地教师“领教”。

我们体会到:香港的学生事务管理者管理背后的理念是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感受,不去试图改变“个别生”的行为,只要他们积极参与就算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他们强调的不是补救性的灭火功能。这种管理方式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确存在积极因素,作为“服务”机制,尊重学生的自觉意识、加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们的许多行为是需要“管理”的约束,这与香港和内地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差异有关,我们不能完全套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作为内地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需要对学生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的国情下是无法取消对学生的有限管理。

篇3:“问题教学”之我见

现行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就是:以问题为线索,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白了,就是教师就文本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它遵循教学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然而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就爱上了吗?课堂上,好多学生不去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坐等教师最后对问题做订正、做答复,甚至有的学生在抱头睡觉。如果说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那么现行的问题教学,我以为是“捉迷藏”教学,它就像教师跟学生展开的一场捉迷藏游戏,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藏起来,学生们就“众里寻它千百度”地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预设性太强,学生还是被教师用问题“牵着鼻子”在走,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没有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台湾的一次公开教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魏老师执教的是《元曲二首》,上课伊始,魏老师问学生:台湾学生学古诗词曲都干点什么呢?学生答: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熟读,好的诗词还要会背诵;会翻译;回答课后问题。魏老师把这些目标让学生一一写在黑板上,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结果学生最快的1分15秒就把两首元曲背下来了,最慢的也仅用了1分50秒,课堂气氛轻松有趣,就像做游戏一样,学生人人参与,没有一个“溜号”的,教学效果奇好。魏老师说,教师教学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想着什么,你就为学生做点什么。

解读魏老师的这堂课,我们不难发现,魏老师始终是在引导学生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问题是学生自己设置的,也是学生自己解决的,老师好像没干什么,可教学效果却特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其实,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现行的问题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本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教学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的,难怪学生觉得乏味了。学问学问,“学”和“问”是紧密相关的,“学”须得“问”,而有所“问”,才能真正有所“学”,只是这“问”当由学生提出,而不应该出自教师。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教学旨在“启”和“发”,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愤”“悱”的基础上的,而这“愤”“悱”实际上就是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韩愈也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人曾做过一个简单而精彩的比喻:“传道”就是传给学生一条道路,指明一个方向;“授业”就是教给学生在这个方向、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方法和技巧;“解惑”就是当学生在行走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疑问和困难时,教师给以点拨、提醒或是帮助。那么具体到课堂上,就是师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学之后,学生会的教师不必代劳,学生不会的那便是学生最想知道的,教师着重把学生疑问之处引导学生解决了,一堂课也就圆满完成任务了。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组织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问题教学才是科学的、最有效的教学,也才体现了因材施教、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也就愿意听、愿意上了。可能有的教师会顾虑学生提不出关键性的好问题,会使课堂混乱。其实只要教师帮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加以适当引导,学生慢慢就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怎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其一,首先要明确该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每篇文章时学生该掌握什么知识,学生必须心中有底。其实我们学习文章,不外乎就是掌握其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怎样写。

其二,就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如:《甜甜的泥土》一课,文字浅显,学生自学基本能自己拿下这篇文章。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却不大到位,在学生看来,文章就是歌颂亲妈对孩子的至爱,批评后妈的狠心的。这时候,教师可设置问题:小亮能吃到糖是谁的功劳?滋润小亮心田的爱来自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探求出文章的深意。

其三,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要使他们懂得“提出问题意味着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教师不要妄加指责,而是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指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予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学生提问质量不高,往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从内容到主旨、到写法都要细细揣度,要求他们从这个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慢慢去着手培养,相信学生很快就会给我们以惊喜。

篇4:“拆迁问题”之我见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面对拆迁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和谐拆迁”的理念,从人与个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角度上来调和些矛盾,变“冲突”为“和谐”,减少不必要的争端,从而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和谐拆迁 利益立足点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和谐城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问题也随之产生。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拆迁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老大难”,备受争议。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当前社会拆迁的现象

最近几个月来,城市拆迁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由拆迁引起的百姓和政府之间的冲突不断,甚至造成了多起流血冲突、人身伤亡事件。针对这些拆迁现象,国务院也相继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完善新拆迁条例。但如何依据当地的事实情况,改造那些落后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旧城,让新城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和谐拆迁理念的提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拆迁现象反映出的问题

从这几个月来的拆迁冲突案例中,人们开始思考,这些冲突现象的根源究竟出现在哪里?笔者认为,矛盾的冲突的焦点主要在于三点:一是强行拆迁,粗暴掠夺被拆迁户的房屋而引发的语言、肢体冲突;二是补偿安置不合理,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其居无所屋,利益受损;三是现有制度、法规政策不完善,有关部门没有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而以笔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结为各方所处“利益立足点”不同,利益诉求点不同,也就导致对同一拆迁事件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自然也不同,从而导致各方缺乏有效地沟通及协商,最终导致矛盾冲突不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怎样处理好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必须要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三、浅析拆迁的原因

面对同一拆迁事件,政府、开放商与居民三者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不同,各有自己的利益立足点。如果对三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进行很好协调,那么冲突的根源依然存在,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现在以中小城镇为例,从政府、居民的角度来分析拆迁问题的原因。

1.政府角度

地方政府是城市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直接参与者。因而,在面对城市拆迁问题上,其更多考虑的是城镇的整体规划与整体利益,没有更多得来考虑被拆迁人——居民的切身利益。并且有时候的政策、决定可能是要通过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来实现的。

有些学者认为,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向上级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也为了体现当届领导班子“治镇有方”,政绩喜人,其相关部门领导是满怀信心,把很大一部分希望寄托在城市改造上。因为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是突出其政绩的最明显的说明。无疑,这将会导致一部分为仅为追求“短期效益”的“形象工程”存在。

2.居民角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利益立足点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想问题、做事情的出发点。特别是紧张的社会生活带给人们的压力,让之很容易屈服于自身利益的选择。

首先,对于居民来说,住房是一个家的象征,甚至意味着一切。安土重迁,这一成语早已说明,人们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自己的住房,重视家的概念。部分居民对住房——家的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愿看到辛苦经营的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房子瞬间成为破碎。另外拆迁意味着他们要舍掉一种环境,来适应一种新环境。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心里上安全感与归属感,这个不是货币的多少来计量的。

其次,拆迁会引起居民的利益损失。对于被拆迁户来说,特别是中小城镇的普通居民,房产时其重要的财产。在他们眼里,他们理应对自己的房产应该有处分权和收益权。但也不会随意盲目处分自己的房产,其要考虑多种因素所导致的成本。比如建造新房屋的成本,交通成本,地理位置成本等等。如果其利益因拆迁受损,那么拆迁将不会顺利地进行。

综上,两种角色,对拆迁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定位。也正是他们各自为“公”,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从而造成冲突、矛盾不断,不幸引发一次又一次“危机”。特别是在中小城镇中,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关系的紧张程度,尤其要给予重视。

四、寻找的合理途径——和谐拆迁

针对当前的现象,笔者认为,和谐拆迁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要重视的主题。

什么是和谐拆迁?笔者认为,其归根到底是处理好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点,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和谐拆迁亦是如此。只有协调好政府、开发商、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稳定状态,才能实现合情合理、和谐拆迁。

实现和谐拆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益诉求点显得尤为重要。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和谐拆迁的进程,关系着和谐城市化的进程,是实现和谐拆迁的重要途径。怎样处理好政府、开放商与居民之间关系,实现和谐城镇的发展呢?笔者以中小城镇为例,简单谈谈对拆迁中处理好政府与居民之间关系的认识。

首先要说的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致性在于,没有公共利益的保护,个人利益的保护将难以实现,同时,公共利益又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最终是为了实现和增进个人利益,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冲突性在于,公共利益的实现极有可能是以限制或剥夺某个人利益为代价,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总是希望从公共利益中分得一分利益。因此,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也尤为重要。一些拆迁冲突中出现的政府与居民的冲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如何协调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呢?以下是笔者的观点。

从政府角度来说,首先要明确其在城镇拆迁中的角色定位,对公益性拆迁和商业性拆迁有清醒的认识,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府拆迁的监督管理者,其在拆迁中的职能包括拆迁许可证的颁发、拆迁行政决策、行政强制拆迁等。但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是个难点。政府不应该扮演直接拆迁人的角色,不考虑具体情况直接介入拆迁工作,而应联系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全局利益,以规划整个城镇为出发点,又要在实施拆迁的过程中,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依法办事。

在公益性拆迁中出现的难题,应该用特殊的激励模式,物质与精神层面都要给予适当补偿,提高居民参与公益事业的意识与积极性,从而共同投入到和谐的公益性拆迁活动中,共建和谐美好家园。而在商业性拆迁中的难题,合理的物质补偿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其中存在的民事纠纷,应该按照法律合法解决,行政机关不能擅自介入,滥用权力。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要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他们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针对个别钉子户现象,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性化的方式去解决其中的矛盾。且尽量少用手中的强制权力,尽可能地去补偿居民的损失,使得利益冲突最小化。对于拆迁中的难题,应积极寻找对策,做好宣传、解释和安抚工作,让他们理解拆迁、配合拆迁,减少拆迁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切实做到依法拆迁、有序拆迁、文明拆迁。

从被拆迁的居民角度来说,保护个人的房产无可厚非。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应有的拆迁赔偿是受法律保护的,其绝不允许任何人、组织或团体侵犯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是合理的。但居民在拆迁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还要结合公共利益。因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而,首先,公民要对房屋拆迁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维护个人利益。居民在依法取得合理补偿的同时,还应支持城镇化进程中的拆迁工作,大力配合,共同促进城镇的整体发展。因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最终也会惠及个人利益。其次,针对拆迁过程中出现的违法拆迁现象,应寻求合理方式解决,比如采用信访方式,利用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等寻求援助。绝不要采用冲动的暴力方式抵制拆迁,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另外,居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不能只把生活希望只寄托在拆迁补偿上,而是要增加个人价值,创造财富。

在一些中小城镇的拆迁过程中,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尤为紧密和重要。理顺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和谐拆迁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慧.论被拆迁人利益维护.法制与社会.2010.3(下).

[2]鲍振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理顺利益关系.党政干部学刊.2006.6.

[3]杨通进.爱尔维修与霍尔巴赫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4.

[4]伍启德,彭峡.城市房屋拆迁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咨询.2009.NO.29.

[5]周建国.冲突能否走向和谐.特别关注.2010.1(上旬刊).

[6]李跃.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政府角色.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4.

[7]石佑启.论公共利益与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学论坛.2006.11.

篇5:教育问题之我见

一、在课堂有同学不听课,比较吵,有什么办法应付?

答:课堂上学生比较吵,说明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影响了课堂效率。在语

文课上,我会让学生齐读课文或生字词。或者让学生临字贴。总之,不再个别提问,让班集体共同发挥作用。

二、你对你所教的学生了解程度如何?通过什么办法了解学生?

答:我认为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还是比较全面的,包括学习、品行、才艺以及在家中的表现。

我认为了解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2、学生作业及检测的表现。

3、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表现。

4、科任老师的反映。

5、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

6、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以。

三、有没有进行课外辅导,如何进行课外辅导?

答:有进行课外辅导。

我会先择自习课或者放学后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辅导的过程既有讲

也有练,但是我更多的注重练,让学生在练中找到不足,加强理解。

四、在教学中感到困惑的地方?有什么压力?用什么方法应对压力?

答:

1、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在教学中我的确有很多困惑。我困惑怎样抓实教

学?怎样培优辅差?怎样更好的跟家长沟通?

2、压力方面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因为英才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更加紧迫和不安。

3、面对压力我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我只是学会了直面压力。因为压力就是

动力,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要挺住。过去了,自己就会更加成熟和优秀。

五、有没有体罚过学生?认为如何惩罚才是对的?

答:有过,但是已经吸取了教训,也否定了自己的这一做法。

我认为惩罚首先要适度。其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要选择适

篇6:“诚信”问题之我见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自我标榜的所谓的传统美德—诚信,正不断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中现出原形。在利益面前,很多人甚至撕下诚信的伪装,把诚信践踏在脚下。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只有少数人诚信缺失时,是个人问题;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都这样子,那么它就形成了社会意识,是社会的了,也就成了社会问题;如果连政府都这样了,那问题就严重了,因为政府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是各种社会现象的引导者和控制者。试想,一个政府的诚信都缺失了,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会是怎样呢?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一、诚信缺失现象

从汉语的造字结构看“诚信”二字:“诚”为“言成也”,“信”为“人言也”,那是否可以理解为“诚信是人说成的呢?”假如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以下的种种现象就好理解了。

(一)个人诚信缺失现象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2007年曾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据悉,在该网站上,工商银行广州分行也以同样的方式贴出了催债公告,而且名单长度不亚于北京分行。

通过网站向全社会公布欠债人的个人信息,这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史上是罕见的。“催收公告”把中国社会存在的个人诚信缺失问题再次推到人们面前。在诚信的标准上,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库克先生,1857年在作伦敦《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在谈到西方人最讨厌被称为说谎者时说,“说一个中国人‘撒谎成性,眼下正在撒谎’,就像对英国人说‘你这家伙就爱说俏皮话,我保证现在你脑袋里装满了糟透了的俏皮话’。如果你对中国人说他在撒谎,他一点儿也不会 1

气恼,也不会感到受了侮辱。他不否认事实,只回答道:‘我可不敢对阁下撒谎’。”在这种状况下,目前我国高达28.4%的助学贷款违约率就一点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二)、社会诚信缺失现象

社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方面。近期曝光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为了企业的利益,部分奶粉及鲜奶的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三聚氰胺,导致食用了该类奶粉的数以万计的婴幼儿患上了肾结石,给大量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这些厂家的产品多数为免检产品,之前这些厂家生产的应该都是高质量产品,国家给他们发放免检证书也是出于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与奖励,但为什么会查出这种问题呢?归根结底就是诚信问题。为了企业的短期利益,他们忽略了企业发展的根本——质量与诚信,同时也忽略了使用者的利益,打着“国家免检产品”的牌子,大肆弄虚作假。这是被查出来的,那还有多少未被查出的国家免检企业仍然在生产伪劣产品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三)政府诚信缺失现象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象报纸里说的:不得了啦,以色列国会里吵起来了,三个人有三个意见。但是,却故意抹杀了一个事实,虽然吵得一塌糊涂,一旦决定了之后,全国上下却是同一个方向。在我们中国,三个人同样有三个意见,可是,跟以色列不一样的是,中国人在决定了之后,却是三个方向。”这就是诚信问题,明显的阳奉阴违。

前几年出台的一个“高薪保廉”的政策,公务员的收入提高了,但廉政建设又怎么样了?只不过是抬高了部分官员贪污腐败的门槛罢了,以前“走后门”收五千,现在可要收一万甚至更多了。

再看看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的所谓的“阳光采购招标”的政策,通过该政策采购的药品、医疗耗材、医疗器械、办公用品等真的便宜了吗?老百姓在这个政策里得到多少实惠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吗?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的“周老虎事件”。当地政府为了扩大知名度、扩大影响,不惜愚弄百姓,居然串通起来制造假新闻。

此类事件可谓数不胜数,有哪一件不是因为政府诚信缺失、政府工作人员阳奉阴违、政府不作为所导致的?

二、诚信缺失的影响

诚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缺失的危害小则影响个人的正常社会生活,大则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的生死存亡。

(一)个人诚信缺失的影响

个人诚信缺失,是个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堕落转变的必然结果。

个人诚信缺失,只谈谈其在社会交往中会受到什么影响就可以推断出其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牺牲他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个人诚信缺失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孤独的,无助的,空虚的,更多的是无奈的。没有朋友可以交流,每个人都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撒了第一个谎,就要编一百个谎来圆第一个谎”,到处都充斥着谎言,可见个人诚信缺失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二)社会诚信缺失影响

社会诚信缺失,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人是在特定的社会团体中生存的,必须互相协作才能完成人在社会团体中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活动。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频繁的商品交换。伪劣假冒产品漫天飞,小到一粒米,大到一栋房,都有可能是假冒伪劣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何以保障?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又何以顺利进行呢?

(三)政府诚信缺失的影响

国家政府作为社会活动的引导者和控制者,其诚信缺失的后果是 可想而知的,他所影响的是国计民生、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政府诚信缺失,首先将滋生腐败;其次将导致政令无法推行;最后将导致民心丧失。以上三点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如果不

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日积月累,最终将如“千里之堤,毁于蝼蚁”一般,走向亡党亡国的灾难。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的灭亡都是这样的。

三、改变诚信缺失局面的举措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根本道德规范,是各种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样也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因此才会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三个代表”等党的重要理论思想,也才有了“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重要提法,并希望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改变诚信缺失的局面。

(一)建立诚信的统一标准

鲁迅先生说过:“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诚信的标准也是如此。当大多数人都认为目前诚信的准则是公众所遵循的,那么,这个准则就是诚信的标准了,即使这个准则是错误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所以,有必要根据社会行为道德规范建立一个适合于全民、全国的诚信标准,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固定下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当然,也不能说目前的诚信标准就是错误的,是不可行的,只能说目前的诚信标准还不完善,约束力度不够,才导致了部分人员有机可乘,使民众觉得诚信缺失。

(二)加强全民素质教育,提高民众诚信意识

据报道说,在清华大学,把履行还贷约定作为诚信教育内容之一,从2002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严谨为学,诚信为人”的主题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和学生诚信教育。学校领导与银行负责人等直接与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进行座谈。学校通过座谈会的形式,鼓励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对待贫困,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刻苦学习,学成后积极回报社会。同时对贷款学生讲清楚违约对学校、个人、他人声誉造成的影响以及严重后果。尽管清华大学做了一件“可歌可颂”的事情,但本该在幼儿园和小学就设立的“诚信”教育课,今天被拿来在我国如此著名的学府和那些被称为中国未来的精英分子中开展,让人不免有点“晚矣”的慨叹。但晚归晚,毕竟是必补的一课。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国家“姓资姓社”的形态意识已逐渐淡化,再加上民众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受国外拜金主义影响较深,导致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所以,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民众的素质教育。2005年10月李长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同步推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帮助年轻一代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诚信观念,要引导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舆论监督

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喉舌”与监督作用,提高媒体对诚信缺失现象的暴光力度,使民众更加了解各种诚信缺失现象的内幕,通过社会舆论共同声讨诚信缺失行为,使各种诚信缺失行为无法藏身。以前,媒体对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的暴光受制于政治体制,民众对许多事件的真相都不甚了解。随着言论自由的程度不断扩大,各种诚信缺失的不良行为频频暴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不良行为仍未杜绝,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只不过当事人做得更加隐蔽,更难以被人发现了。所以,单凭舆论监督的效果是不太明显的。

(四)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加大法律制裁力度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依托高度发达的电子网络,美国的个人信用系统十分完备,银行或政府担保机构一旦把拖欠者的有关情况报告给社会上的信用评级部门后,拖欠者的信用评分就会大打折扣,今后无论在就业、办信用卡、贷款买车、购房等方面,都会处处受阻。

中国是否可以参照发达资本主义关于个人信用管理上一些成功的做法,来加强对个人诚信的管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管理制度,并通过法律手段对违规者给以严厉的制裁,改变人情大于法的社会局面,相信诚信缺失现象很快就会减少很多,甚至有可能绝迹。新加坡为什么几乎会没有小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严

厉的处罚制度。新加坡对于小偷的处罚方式是:当街鞭笞,既让小偷受到体罚,又让他的家人、亲戚、朋友为他的行为感到羞耻,还让路人知道他的行为,以后可以提防。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去当小偷呢?

现在,中央提出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但事实却相反。举个例子:某人在快车道上违规穿越马路,结果被车撞死了。结果,为了体现所谓的和谐、人性化管理、保护弱者等等,司机成了肇事者,还要赔偿,否则别说死者家属不会放过他,就连政府也要找他的麻烦。本来,违规穿越公路,有法不依,已是诚信缺失,却偏偏成了弱者,拿自己的肉身去撞铁板,那当然是弱者了,难不成你的血肉之躯能够硬过钢铁?可见,中国的某些法律法规本身就是诚信缺失。所以,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当然必须包括法律制度,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是杜绝诚信缺失现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篇7:社会问题之我见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早在两千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现阶段,我国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目前,全国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他们接受教育的情况与城里孩子大相径庭。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在不少城市,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上学仍存在不少障碍。户籍问题就是其中的最大障碍,大部分大城市的公办学校都不接纳非本地户籍的学生进入公办学校享受公费教育,然而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并没有当地户籍,所以他们只好去民办学校,缴纳高昂的学杂费,或者去条件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得不到很好的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是我国的长期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关键。那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呢?

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系,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

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这种户籍制度也在严重的制约我们社会教育的发展。一是民众不能加入打工地户籍,导致工作和生活的不方便;再就是民工不能迁入城市户口,严重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导致一系列教育问题。而且由于户籍问题产生民工的流动性,导致很多民办学校目前的生源极其不稳定,这也导致民办学校无法长远的规划学校的发展。如果放宽我们的户籍落户限制,很多民工、外来人口由于工作的关系,将选择落户打工地,这样教育部门也将逃脱不了这些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责任。即使教育部门不管,民办和社会力量也可以更顺利的开展对这些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工作。

三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难以解决。

四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藏在心里。

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应平等地享有教育的权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与日俱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刻不容缓。那我们该怎么样改善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变为以常住人口为主的管理体制,以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流入地政府要把常住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为长期居住在本地区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等非户籍人口提供公告服务,特别应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流入地公办学校的招生计划,建立保障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乃至初中以后教育的长期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

其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主体平等。

再次,要消除法律上的歧视。按照联合国《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的规定,从法理上讲,明显存在对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性条款,造成了流动少年儿童在选择受教育权、缴费、享受教学资源等方面与本地少年儿童的不平等。现行的一些教育法律规范中也出现了诸如“农民工子弟学校”、“ 附属教学班”、“借读费”、“临时学籍”等内容,实际上是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隔离开来进行教育。这些做法在形式上违反了许多国际人权法文件所确立的禁止歧视原则。

最后,要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任何城市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还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适当措施适度控制流动人口的规模,如通过实施积极的区域政策,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实现发达地区的企业、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民工家庭三方共赢,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

篇8:“问题解决教学”之我见

诚然, 顺应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很多, 但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学生探索、尝试解决—>信息交流、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变练演编、深化提高—>信息交流、教学相长—>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操作说明:

1、创设问题。教师根据教材特点,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精心设计系列问题,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要使课堂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学生探索、尝试解决。着眼于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运用实验, 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 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 逐步解决所设计的问题。同时, 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 起到促进和调节的作用, 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

3、信息交流、揭示规律。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 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与规律等方面的结论, 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 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理解知识。

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 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思考、分析、探索问题 (鼓励讨论与交流) , 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教师再通过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借题发挥, 进行示范性讲解、分析, 在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中概括提炼出规律, 由例及类, 教给学生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5、变练演编、深化提高。变练是指通过对概念、图形背景、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题目的形式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引申, 编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 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理解的加深, 让学生自己模仿或编拟数学试题, 供班级同学研究或解答。这样的演、编实践, 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也是丰富课堂内容的有效方法。

6、信息交流、教学相长, 反思小结、观点提炼。在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 并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 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课堂的小结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原则

1、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

数学观念是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整体认识, 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数学教育只有把落脚点放在形成学生的数学观念上, 才能将教学活动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问题解决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摆在了教学的突出位置, 注意观察、归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 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 把数学观念的培养和教育纳入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等过程中去。数学教育本质上是理性思维的教育, 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 不能把数学仅仅看成是计算和推理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基础, 而且要考虑它对于形成尊重真理、讲究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 进而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作用。这是基于观念层面上的数学教育, 是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

2、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从本质上讲,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形、关系、可能性、数据处理等, 是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学把握, 并反过来不断地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和矫正中发展起来的。而数学过程则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 逐步抽象、概括, 形成模型、理论和方法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建构过程。“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是基于不同教育功能和不同建构策略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和经验, 通过对已形成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向更高层次推进, 并反作用于更为广泛的现实, 对其作出解释和应用。以“课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 着眼于系统认知结构的整体建构, 更加趋于信息的条理化, 适应学生思维存储和提取的需要, 提高教学效率。

3、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再创造中学习

以现成的体系来教数学, 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能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 但也存在种种负面影响:数学枯燥、数学神秘, 数学是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等。很多学生单纯靠记忆学习数学, 使数学学习失去应有的魅力。发现是一种乐趣, 是人的天性。我国新的课程标准的研制强调科学过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问题解决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以“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学, 倡导学习过程的探索性, 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学习, 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再创造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解释现象的数学能力,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体系的建构和形成过程, 体会数学的精神。数学是研究模式的科学, 是基于思维的推理形式和方法建构而成的, 因此, 数学教学应重视知识的系统结构, 重视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过程、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要涉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 而且要涉及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这不仅是数学教学的手段, 而且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4、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 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 制约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 激发想象力, 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十分重视数学学习过程, 除了研究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 如认知、理解、应用等规律外, 还重视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情绪等情感因素,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学习, 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 (C.R.Rogers) 认为, 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 来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 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就常常会有异常的表现。总之, 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认识结构和系统建构过程, 在强调自主探索和学生理解性思维活动的同时, 加强教师情感的注入, 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5、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学会与人共处, 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 尊重他人, 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 又善于表达和交流, 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 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合作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合理分工、有团队精神、民主决策等, 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需要提供适宜的机会、环境, 满足主体展示自我的愿望。“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用问题启动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另外, 以合作小组和书写课题反思性学习报告的形式, 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 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讨论、交流和表达的机会, 这种多边合作互动, 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群体创造意识。

三、问题解决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数学开放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数学教育热点和数学教学新趋势, 这种教学新模式着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现在的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需要特别强烈, 要适应这种心理特征需要一种创新教学, 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创新教学, 问题解决教学体现了这种教学内涵, 主要表现为教学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

1、在时间上表现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要侧重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离开老师、离开学校以后仍具有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2、在空间上表现为数学教学应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广泛结合, 要从教材内向教材外延拓、链接, 接受有益信息, 拓宽知识视野, 增强动手能力。

3、在内容上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向儿童世界回归, 尊重“儿童文化”, 发掘“童趣”的课程价值, 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 增强综合能力。

4、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不畏师, 不唯师, 不唯书, 不盲从, 敢于大胆质疑。毫无疑问, 这种创新式的课堂教学必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装上助推器, 插上腾飞的翅膀, 使学生最终拥有数学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迈上自能发展之旅, 从容不迫地去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总之, 课堂教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说别人没说过的话, 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 积极实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才的要求。

摘要:1、数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2、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应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 而还应当包括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3、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过程, 在更大程度上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发展空间。

关键词:改革,问题解决,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红婷.《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教学结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6

上一篇:应用写作请示附件范文下一篇:手工制作比赛策划书